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你写教案: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⒊让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教学难点:能找出旋转后的原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一组图案):现在看看老师收集的这些图案漂亮吗?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说:轴对称;四个一样的图案组成的)
师:没错,在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你们想不想试试也用一个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一个美丽的图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图形的旋转》。下面我们以第一个图为例,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图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2、操作演示,学生观察。
师:现在我们以图形A为基本图形,来旋转变出这个图形来。
师:要想旋转出这个图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谁想来试一试?其它同学观察,上来旋转的同学要边做边想,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样旋转的?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3、课件演示,学生观察。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观察课件演示旋转过程:呈现第一次旋转。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形A怎么样旋转得到图形B?
生:a、图形绕点O旋转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c、旋转90度。
(2)呈现第2次和第3次旋转后 的图案
师:怎么样得到图C和图D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旋转过程。
4、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图形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中心、方向、度数)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是什么在旋转,最重要的是要说清旋转围绕的点,旋转的方向,旋转多少度。
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师:现在都会说了吗?好!下面请你仔细观察,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为中心旋转的。比比看,这回谁说的最准确。(完成55页说一说的第一题。)
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说一说。
师:大家观察这三组图形有什么发现?(用同样一个三角形旋转,旋转的中心点不一样,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一样。
2、转一转,说一说,完成第56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我想大家更想动手试一试吧! 请同学拿出图形,按照书上的四幅图,和同桌合作先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1)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2)请同学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师:旋转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知道用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吗?你们看,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大风车中的图形(课件出示)
师: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以后是哪个图形所在的位置?(课件演示,学生抢答,关键说说是怎么发现的)接着让学生填写52 页说一说的第二题。
师:就是这个图案,不能用其它方法把它旋转出来?
三、数学万花筒。
在数学世界里,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美丽的图案演示数学万花筒的三个图案,你们根据这个方法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吗?请同学们用学具盒里的一个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那么我们第一步该做什么?(固定一个点作为中心点)第二步呢?(我用动作告诉学生:旋转90度)在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大家有没有信心?小设计师们开始行动吧!
学生设计,师适当指导,然后展示。
四、归纳总结。
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⑵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示范文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觅食(mì)驱除(qū)雍(yōng)
旧茬儿(chá)戳破(chuō)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教你写教案: 美术教学设计怎么写》,希望您喜欢。
一、 教材内容:
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人教版)
二、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解决方法:通过小组间的游戏练习应用线条简练描绘物体的能力,并应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 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解决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三、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还做好了课前预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应用手绘线条刻画事物的能力不高。学习本课比较吃力,应重点辅导。
四、 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解决本课问题。并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五、 教学目标 :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 (罗丹语)。
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抓住事物特征绘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能力渗透点: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六、 教具准备:
生活日用品(数件)、磁性白板、手绘线条图片(数件)
七、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八、 课时安排:
2课时
九、 教学过程 :
1、手绘线条图片欣赏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手绘线条图片画。)
老师:谁知道我画的都是什么东西?
(学生争先回答并认真欣赏,产生浓厚兴趣。)
2、师生初步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老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东西,他们都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初步意识事物因作用不同而产生的外形的差异。)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学生: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可是我能行吗?(及类似的话)
老师:当然能行!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但发现后还要想办法把它用我们的画笔描绘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又快又好地画出我们看见的东西好吗?
学生(齐声):好。
3、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方法。
老师:那么,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描绘一件物品呢?
(学生开始分小组边议论边发言,各抒己见。)
(接下来,教师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出来与全体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总结。)
(各小组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完善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方法。)
(最后,老师将探讨结果板书到黑板。)
学生看作品,进一步系统的了解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4、老师总结本科教学内容。
老师:今天,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想到了这么多方面。
(老师边总结边板书,并给与一定的补充。进行小结。)
5、内传递本科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我们先来画这几样东西,看看谁画的好。
(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分组开始写生,老师组织、协调。
(学生分组开始写生。)
课堂内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学生分组出示优秀作品,自我评析,共同欣赏。)
(老师组织、协调并进行总结。)
十、板书设计 :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1、 手绘线条图像的特点:形象鲜明、绘制快速、用具简单、表达 多样、易于掌握
2、 用具: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
纸(各种类型纸张均可)
橡皮(可不用)
3、 注意事项:线条力求简洁概括。
抓住绘画对象的特征。
选择最合适的描绘视角。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2195.html
下一篇:【总结分享】小学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