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希望《「教案收藏」《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一篇》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它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另外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主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和轴对称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旋转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再通过观察,从而得出旋转图形的性质,最后通过画旋转图形,让学生掌握作图技能,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认识,体验变换的思想与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了解旋转的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
会根据要求作出旋转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培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旋转的性质和作图。
【教学难点】
探索和应用旋转的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课件。
【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启发式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旋转的定义,利用PPT课件与几何画板课件相结合,探索旋转的有关性质,并引导学生归纳操作要点,通过实例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领悟旋转的知识。几何画板的动画、可自由变化图形位置或形状的功能为这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创造了条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效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知道旋转的性质,掌握旋转图形的画法,并能通过旋转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诊断分析】
1、课时安排
“§图形的旋转”这节内容教学时间计划为1课时,本课时我从生活中常见的钟面FLASH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我们今天的课题。通过钟面上亮点的转动过渡到平面上点的转动,并让学生发出指令,在黑板上画出点的旋转图形,让学生深刻领会旋转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得出旋转的定义,认识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再从点进一步到线段、三角形的旋转,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理解,另一方,通过画图、度量等活动,共同探索、讨论,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利用性质进行正确作图,掌握作图技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调动学生积极地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并产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创造美的冲动,刺激学生更深入学习的欲望。
2、活动与画法说明
在研究旋转图形的画法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遵循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从一个点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逐步深入,基于点的旋转比较简单,又是画旋转图形的基础,采用边画图边探索归纳性质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大胆地发现和归纳。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意识,又增强了理论总结能力。
活动二的第一题中要求学生将三角形绕一边中点顺时针旋转180°后的图形,为本章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一题的最后一题则是一个完全开放型的题目,只说画出三角形ABC的旋转图形,让学生自己下指令来画图,这样的做法,更加深了学生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而在最后一题的练习中要求学生脱离量角器等工具,利用方格纸来画旋转图形,使学生画图的技能更加全面化,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在活动一的探索和活动二的操作画图过程中,学生大量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3、反思说明
为了帮助学生回顾和归纳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强化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2个开放性的问题:
⑴你学到了哪些内容?
(2)想利用旋转的知识做点什么吗?
(3)接下去还想知道些什么?
通过课后反思,让学生的对图形的旋转的认知系统化,并激发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创造美的欲望,并获得继续探究的动力、
【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旋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产生旋转的概念。
也希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通过图形旋转的多样变化,也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旋转的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长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旧知
师:课前,我们观看了游乐场的情境,(课件出示相应图片)想一想,这些项目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二、走进生活,感知旋转。
1.学生举例生活中旋转的现象?
2.课件播放转杆视频(例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仔细观察转杆关闭和打开的过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揭示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3.学生亲自体验转杆运动,感知三要素。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发现,点、方向、度数都是决定旋转结果很重要的因素。
三、实践应用,初建表象。
1.完成书中想想做做1。
2.由指针的旋转过渡到图形的旋转,欣赏并想象图形旋转的过程,激发学生设计和创造的欲望。
四、实际操作,形成表象。
1.(课件出示例2)提问: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1)想一想,绕a点旋转90°,三角尺到了什么位置?
(2)摆一摆,用学具摆一摆,转一转,看看自己想得对吗?
(3)画一画,把自己想的画下来。
2.展示交流。反馈学生画的结果,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
3.画法演示:你们是怎么画出来的?请学生上黑板边画边说。
4.小结过渡:把三角尺绕a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每条边都要按同样的方向旋转90°。旋转方向不同,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五、巩固拓展,升华表象。
1.课件出示练习,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1)师:想象一下,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会到什么位置?
(2)学生在纸上独立画一画。如有困难,可拿出学具摆一摆。
(3)反馈矫正。
2.拓展,现在这个长方形继续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想象一下,试着画下来。
3.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再一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课件演示)
4.小结过渡: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通过几次旋转,就形成了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
六、总结欣赏,引导创造。
1.生活中旋转图案的欣赏。
2.学生作品欣赏,激发学生设计欲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