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你写课件: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协调配合,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并感受音乐的和声美。
2、在听赏乐曲《步步高》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奋发向上进的积极情绪。
3、能学会演唱《快快活活过春节》,并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在听赏《春节序曲》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通过竖笛吹奏的形式参与音乐的表现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CAI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2、能与同学配合进行合奏、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合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竖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播放《春节序曲》,让学生随音乐律动
2、导入
师:我们知道春节代表着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回顾过去的一年,你觉得自己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
师:其实不仅你们发生了变化,连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和你们一样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西风唱起来了,请同学们听完以后说一说西风吹过的地方有些什么变化。
二、听赏《西风的话》
1、听高声部
2、读歌词
(1)导语:
当西风抚过湖面,当池塘里的荷花长出一个又一个莲蓬,当梧桐树变成了红色,我们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让我们伴着西风的歌来将《西风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2)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低声部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西风在独自歌曲,下面我们来听听,除了西风在唱,好像还有谁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西风合唱着?
(1)学生聆听歌曲低声部
三、合唱教学
(将全班两组分为两个声部)
1、唱曲谱
(1)视唱低声部曲谱
(2)视唱高声疗的曲谱
(3)合唱两声部曲谱
2、唱歌词
(1)唱低声部的歌词
(CAI播放高声部音乐,高声部仔细聆听,心里跟音乐唱)
(2)唱高声部的歌曲
(CAI播放低声部的音乐,低声部在心里跟音乐唱)
3、两个声部合唱
(1)全曲合唱
注意:找出自己演唱中和谐与不和谐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
师: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怎么解决?
(2)分乐句进行合唱
(3)交换声部练习。
(4)完整地合唱几遍。
四、小结
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等到明年秋天,西风再来看你们的时候,希望你们的手中捧满了你们的收获。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可能性、方向与位臵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用酸律”。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臵”。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臵,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臵。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因此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xx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 射线 线段
【设计意图: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实验验证 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良好的探究情境,能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在实验、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 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实际应用充分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总结即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大家及时地认识自己,找到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能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寻找规律的兴趣。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要求学生以又快又准的速度进行计算。
分组回答计算出来的答案,待全班核对答案后,进行探讨发现。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例如:1111111111= 111111111111= 等等。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5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要求学生自主算出得数,再进行四人分组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发现的规律是:计算得出的结果都是由1、2、4、5、7、8这几个数字组成的。而且,计算得出的得数都是依次向右类推过去的。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6、7的得数。
1428576= 1428577=
在讨论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1428577是不符合这一规律的,所以要求学生注意这一个规律只对部分的算式成立。
完成该算式和规律后,第二关闯关成功。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 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自主动笔计算,并针对上面两条题目总结出来规律。
2、运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学生掌握了也代表第三关闯关成功。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如选1、3、7、8四个数字,最大的数是8731,最小的数是1378。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举书本上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应该怎么样算,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选四个任何的数算一下,通过学生的具体计算计算和得出结果。)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在计算过程中有一个数都是存在的,无论所选的四个数字是什么,那个数字就是6741。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四步完成后,向学生表明连闯四关成功。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