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热门教案: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小编为你推荐《热门教案: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篇一》,希望您喜欢。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jK251.COm精选阅读

等式它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2.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3.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2.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3.疑点:(1)等式性质2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简单实物.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得出等式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给出如下的数学关系

(出示投影1)

;;

;;

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关系?由学生回答“相等关系”后引出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含义,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演示实验:

两只手中各拿4支粉笔,现在我们再分别从粉笔盒里拿出两支,放入相应手中,问两只手中粉笔个数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开始手中的粉笔各放回两支怎样呢?既扩大到原来的2倍,或缩小到原来的2倍,结果还是相等.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

即:4=4.

提出问题:由上面两组等式变形,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等式变形什么结论?把上面式中2,改3或-5行吗?

学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

师总结等式的性质:

由前两式总结: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由后两式总结: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提出问题:①4=4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边都加上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零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上面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条性质的总结,教师应强调以下四点:

①等式的性质1是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式的性质2是乘法或除法运算.

②等式的两边都参与运算,并且是同一种运算.

③加(或减)、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④零不能做除数或分母.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教法说明】由于这组题是例题的巩固,因此可以由学生讨论分组,以竞赛形式回答以增加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出示投影2)

1.判断:已知等式,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②;③;④.

2.若,请同学们根据等式性质编出三个等式并说出你的编写根据.

【教法说明】这组题是对等式性质的辨析,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并能说出依据.

(出示投影3)

1.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2.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3.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4.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抢答.

【教法说明】从以上题目可知,根据等式的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通过变形可得出新的等式.

(出示投影4)

例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教法说明】分析:

1题从已知的一边入手,怎样变形就得到呢?(原等式两边都减去5)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观察等式的右边怎样由变形成5(两边加上),即原来两边都加上,根据等式性质1.

3题观察等式左边怎样由变形为,即等式两边都除以0.2,根据等式性质2.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

练习:用适当数填空,并且说出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样变形的?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法说明】这一段是学生尝试利用等式性质对等式变形的练习过程,因此可采用小组竞赛、抢答等灵活的课堂训练形式.

师提出问题:上面问题同学们解答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编一道和上面填空题类似的题目,交给同桌同学解答,并请对方谈谈所编题目是否符合标准.

【教法说明】上面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编题、解答,最后应用由学生代表性地评比一下,以培养学生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就是可以求方程未知数的值).

(出示投影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等式两边都乘以2解: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5

得.

【教法说明】上面题目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由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作答写出以上过程

(出示投影7)

已知:、都是数,利用等式性质将下列各小题中的等式进行变形,然后填空.

(1)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_.

(2)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

【教法说明】这是利用等式变形来认识相反数、倒数问题,解题时注意“互为”问题的有关概念语言.

(五)归纳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清楚: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通过变形得到一个新等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新等式出发考虑用什么性质变形,这要靠大家的观察分析能力.

2.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是将来解方程的依据.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

(2)将等式的两边都乘以____________、或除以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

(3)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_;

(4)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

2.用适当的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3.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1)由得到.()

(2)由得到.()

(3)由得到.()

(4)由得到.()

(5)由得到.()

(6)由得到.()

九、布置作业

1.课本第186页习题4.1A组,4.(6)(7)(8);

2.课本第187页B组3.

十、板书设计

十一、参考答案

1.(1)加3,1;(2)2,,2;(3)减去,1;(4)除以,2.

2.(1)2;(2)-3;(3);(4);(5),3.

3.√√×××√

作业答案

4.(6);(7);(8);

B组3.①,零;②,是1.

高中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三)【荐】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不等式的性质(三)【精】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数学教案-等式它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2.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3.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2.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3.疑点:(1)等式性质2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简单实物.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得出等式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给出如下的数学关系

(出示投影1)

;;

;;

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关系?由学生回答“相等关系”后引出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含义,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演示实验:

两只手中各拿4支粉笔,现在我们再分别从粉笔盒里拿出两支,放入相应手中,问两只手中粉笔个数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开始手中的粉笔各放回两支怎样呢?既扩大到原来的2倍,或缩小到原来的2倍,结果还是相等.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

即:4=4.

提出问题:由上面两组等式变形,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等式变形什么结论?把上面式中2,改3或-5行吗?

学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

师总结等式的性质:

由前两式总结: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由后两式总结: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提出问题:①4=4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边都加上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零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上面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条性质的总结,教师应强调以下四点:

①等式的性质1是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式的性质2是乘法或除法运算.

②等式的两边都参与运算,并且是同一种运算.

③加(或减)、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④零不能做除数或分母.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教法说明】由于这组题是例题的巩固,因此可以由学生讨论分组,以竞赛形式回答以增加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出示投影2)

1.判断:已知等式,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②;③;④.

2.若,请同学们根据等式性质编出三个等式并说出你的编写根据.

【教法说明】这组题是对等式性质的辨析,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并能说出依据.

(出示投影3)

1.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2.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3.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4.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抢答.

【教法说明】从以上题目可知,根据等式的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通过变形可得出新的等式.

(出示投影4)

例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教法说明】分析:

1题从已知的一边入手,怎样变形就得到呢?(原等式两边都减去5)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观察等式的右边怎样由变形成5(两边加上),即原来两边都加上,根据等式性质1.

3题观察等式左边怎样由变形为,即等式两边都除以0.2,根据等式性质2.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

练习:用适当数填空,并且说出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样变形的?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法说明】这一段是学生尝试利用等式性质对等式变形的练习过程,因此可采用小组竞赛、抢答等灵活的课堂训练形式.

师提出问题:上面问题同学们解答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编一道和上面填空题类似的题目,交给同桌同学解答,并请对方谈谈所编题目是否符合标准.

【教法说明】上面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编题、解答,最后应用由学生代表性地评比一下,以培养学生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就是可以求方程未知数的值).

(出示投影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等式两边都乘以2解: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5

得.

【教法说明】上面题目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由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作答写出以上过程

(出示投影7)

已知:、都是数,利用等式性质将下列各小题中的等式进行变形,然后填空.

(1)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_.

(2)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

【教法说明】这是利用等式变形来认识相反数、倒数问题,解题时注意“互为”问题的有关概念语言.

(五)归纳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清楚: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通过变形得到一个新等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新等式出发考虑用什么性质变形,这要靠大家的观察分析能力.

2.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是将来解方程的依据.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

(2)将等式的两边都乘以____________、或除以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

(3)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_;

(4)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

2.用适当的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3.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1)由得到.()

(2)由得到.()

(3)由得到.()

(4)由得到.()

(5)由得到.()

(6)由得到.()

九、布置作业

1.课本第186页习题4.1A组,4.(6)(7)(8);

2.课本第187页B组3.

十、板书设计

十一、参考答案

1.(1)加3,1;(2)2,,2;(3)减去,1;(4)除以,2.

2.(1)2;(2)-3;(3);(4);(5),3.

3.√√×××√

作业答案

4.(6);(7);(8);

B组3.①,零;②,是1.

不等式它的基本性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二)难点

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

(三)疑点

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

(四)解决办法

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再反复比较三条性质的异同,从而寻找出在实际应用某条性质时应注意的使用条件,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1、2进行比较:相同点为不管是对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同点是对于等式来说,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情况下等式仍然对立.但对于不等式来说,却不一样,在用同一个正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方向不变;而在用同一个负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这是在不等式变形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

(1)用“>”或“<”填空.

①7+3____4+3②7+(-3)____4+(-3)

③7×3____4×3④7×(-3)____4×(-3)

(2)上述不等式中哪题的不等号与7>4一致?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

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3换成5,-3换成一5,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

【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0呢?为什么?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

不等式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

学生活动:看课本第57~58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

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

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

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下面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①若,则,;

②若,且,则,;

③若,且,则,.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注意:不等式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以下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这些先不要向学生说明.

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或的形式.

(1)(2)(3)(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

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所以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得

(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2,得

(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得

【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

例2设,用“<”或“>”填空.

(1)(2)(3)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由3个学生板演完成后,其他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最后与书中正确解题格式对照.

解:(1)因为,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性质1,得

(2)因为,且2>0,由不等式性质2,得

(3)因为,且-4<0,由不等式性质3,得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

注意问题: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

【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用“>”或“<”在横线上填空,并在题后括号内填写理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2,3分别用A、B、C表示.)

①∵∴()②∵∴()

③∵∴()④∵∴()

⑤∵∴⑥∵∴()

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烘托学习气氛.

答案:

①(A)②(B)

③(C)④(C)

⑤(C)⑥(A)

【教法说明】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2)单项选择:

①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

②由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

③由得到的条件是()

A.B.C.D.是任意有理数

④若,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B.C.D.

师生活动:教师选出答案,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A②D③C④D

(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②∵∴()

③∵∴()④若,则∴,()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

答案: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教师应讲清楚.

(四)总结、扩展

1.本节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

(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注意事项:

(1)要反复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

(2)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

3.考点剖析: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历届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A组4,5.

(二)选做题:P62B组1,2,3.

参考答案

(一)4.(1)(2)(3)(4)

5.(1)(2)(3)(4)

(5)(6)

(二)1.(1)(2)(3)

2.(1)(2)(3)(4)

3.(1)(2)(3)

九、板书设计

6.1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二)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若,则,.

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若,,则.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则.

二、应用

例1解(1)(2)

(3)(4)

例2解(1)(2)

(3)

三、小结

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盒子里有红、白、黑三种球,若白球的个数不少于黑球的一半,且不多于红球的,又白球和黑球的和至少是55,问盒中红球的个数最少是多少个?

高中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三)__万能通用篇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4810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