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教案] 《一座铜像》教学思考其七
时间:2022-09-27 父亲是一座山 关于一座城市的句子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本站收集了《[热搜教案] 《一座铜像》教学思考其七》,供您参考。
![[热搜教案]
《一座铜像》教学思考其七](http://pic.w286.com/themsimg/20220621173540797.jpg)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JK251.cOm
jK251.COm精选阅读
热搜课件: 中班教案其七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搜课件: 中班教案其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设计】
本节课是中班上学期主题三《落叶飘飘》中的一节数学活动,此活动是在幼儿已掌握5以内数的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又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4-5岁是幼儿数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而中班数概念发展的关键经验就是运用序的观念排出10以内的自然数列,理解数列中数的顺序和数差关系。此次活动,我引导幼儿观察两组物品数量上的不同,并通过思考和操作,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4-5岁的幼儿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结合中班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必须借助于具体事物和形象的特点,在活动中我创设了有趣的小兔采蘑菇情境,让幼儿在情境的交互中,在与操作材料充分接触中,动手动脑,自己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乐于动脑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2、能够用多种途径解决数学问题,尝试逆向思维能力。
3、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活动重点】能动脑、操作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学习6的形成。
【活动难点】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掌握5以内数的形成。
物质准备:情境PPT,小兔卡片、筐子卡片、蘑菇卡片每人6个,小筐、有问题小红花每人一朵。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5的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指导语:小兔们相约一起去采蘑菇,瞧,一共来了几只小白兔啊?
PPT出示草地上4只小兔,树后面一只小兔。
(二)引导幼儿复习5的组成
小结:4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是5只小兔,4添1是5。
二、初步学习6的形成,感知5添1是6
(一)迟来的小兔,初步感知5添1是6
1、指导语:正当小兔们要出发时,小蓝兔又匆匆忙忙的赶来了,那现在有几只兔子了?你怎么知道的?
2、幼儿回答。
3、师引导幼儿小结:5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是6只小兔,5添1是6。
(二)小兔分筐,加深对6的形成的认识
1、指导语:小兔们要提着篮子采蘑菇去了,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篮子吧。
2、幼儿操作。
3、指导语:小朋友们发现什么问题了?那怎么解决呐?
PPT出示6只小兔,5个篮子。
4、幼儿操作并表述。
小结:5个篮子添上1个篮子是6个篮子,就和小兔一样多了,5添1是6。
三、听音取物,进一步感知5和6多一少一的关系。
(一)听音取物,帮小兔分蘑菇。
指导语:许老师也帮小兔采了许多蘑菇,你们猜猜我采了几个蘑菇啊?咱们做一个听音取物的游戏,我拍了几下手就是采了几个蘑菇。
提问:我采了几个蘑菇?小兔和蘑菇一样多吗?怎么样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
(二)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小结:5个蘑菇再添上1个蘑菇是6个蘑菇,就和小兔一样多了,5添1是6,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6只小兔有1只去别的地方采蘑菇了,就和蘑菇一样多了,6去掉1是5。
情境结束:小兔们采到了蘑菇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四、自主操作,巩固5和6的关系。
(一)送红花
指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帮小兔解决问题,小兔子送给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
出示有问题红花:5片红色花瓣,1片黄色花瓣。
指导语:这朵小红花有什么问题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一朵真正的小红花呐?
(二)幼儿操作并表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5片红色的花瓣再添1片红色的花瓣,就变成6片红色花瓣的小红花了。5添1是6;还有的小朋友说,6片花瓣,去掉1片黄色的花瓣,就变成5片花瓣的小红花了,6去掉1是5。
五、奖励红花,自然结束活动。
[热搜教案] 期中教学思考(篇一)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热搜教案] 期中教学思考(篇一)》,希望您喜欢。
一、试卷分析:
本次五年级期中效果检测的数学试卷,我个人认为难度偏高,容量太大。如果单单就某一题而言,许多题目不失为好题,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要仔细分析。但全部组合在一张试卷,难度确实很高。如填空题的最后三题,文字题的第二题及图形题,这些题目学生都是无法下手的。因此得分率可想而知了。
二、成绩分析:
本次期中效果检测的数学成绩在60分与70分之间,就成绩而言,谈不上理想,家长们反响很大,作为教师也感到压力很大,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在教学中促使教师多进行反思,也促使学生多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期中效果检测,就我们所任教的2个班而言,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
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因为任何一张试卷不可能全部是难题,全部不会做,我的观点是100分中你又60分会做的,那么你只要尽你所能把这60分做好,而我们的学生这60分会做的也没做好,无为的失分太多,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有待于加强。
问题二、
本次期中检测,小数乘除法计算,学生错误率较高,而这块内容又是九册教材其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确实也不尽人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
四、措施:
结合这次期中检测情况看,在下阶段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就教师而言,首先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及时、认真批改好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最后,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2、就学生而言,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及时、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对于错误的要及时予以订正。其次,上课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讲,并积极举手发言。再次,让学生及时做好数学笔记,把平时自己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难题等记录下来,为今后学习所用。最后,要经常性的抓好两头,正常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学困生,要多鼓励他们,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成绩。
[热搜教案] dtnl教学思考其一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教案] dtnl教学思考其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开学已经第三周了。回想这三周的教学,两个字概括——迷糊。可能是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加上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过拼音了,导致我误认为一年级的拼音教学非常简单,简单的让我很随意地组织教学。
今天上午从二楼的几个班级走过,恰巧听到老范和巍巍在教拼音,采用的是给字母编儿歌。其实,我也曾想过编儿歌,但总觉得非常幼稚。明明就很简单了,为什么还把问题变得复杂?但我的这个想法其实才是幼稚呢。
下午有一节语文课,准备教《dtnl》,要不我也试试编儿歌。于是乎,中午在里搜索了一个较满意的课件进行修改。上课时,当我逐个出示“小熊敲鼓ddd,,小鱼跳舞ttt,一个门洞nnn,小棍打猪lll”时,我明显看到昔日里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们,此刻一个个眼睛发亮,紧盯着屏幕。之后,学生打节拍读儿歌,拍手,拍桌子,一个个饶有兴趣。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以至于到了下课,孩子们还不舍得离开教室。
通过下午的这节课使我明白,幼稚的不是孩子,而是我的想法过于简单。低年级的教学,我需要继续摸索……
语文教案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优秀模板
语文教案: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小平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二、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1、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分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这首诗描述了深圳特区原来与现在的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指导诗歌朗读
五、体会诗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1、提问:你们感觉诗中哪几句写得很形象、很生动,为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
2、全班讨论
3、总结:本诗作者以最大的激情歌颂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未来,
教案示例二
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读诗歌,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时告诉学生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和特区的内容。这首诗就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颁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读课文,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
(二)第二部分:(3~7自然段)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
四、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一)理解:
1.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晨曦:清晨的阳光。
(二)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
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五、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诗歌的第二、三部分,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教学步骤:
一、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一)默读课文,思考: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明确:高速公路厂房儿童乐园
开卡车运送办厂学习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理解:
1.边陲:边境。
2.遨游:漫游。
3.焕然一新:形容有光彩。
(二)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三)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四)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二、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改革开放政策好。
三、指导朗读
这两部分要读得很欢快,表达出内心的喜悦,歌颂党的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繁荣幸福。
四、联系切实体会,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住房、家用电器、生活水平等。
五、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赞颂了什么?
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自读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深圳特区。有了这种认识,再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会生硬。
振奋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