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五、共同总结。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教案系列]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之四》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教具准备
徐悲鸿《奔马图》的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图片,引导讨论:
图上的马给你什么感受?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你了解徐悲鸿吗?
2、板题、解题
理解“励志”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出示,开火车领读。
师生讨论提醒注意:
鸿 躬 (后鼻音)
励 (边音)
怒 (鼻音)
租 (平舌音)
指名读、齐读
3、多音字
看重 重新 冲着
4、指导长句朗读
出示、讨论停顿:徐悲鸿 | 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 以优异的成绩 | 通过了结业考试。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初步感知内容,理清段落
1、自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2)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
2、练习分段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划分段落:第一段(1 —— 3自然段)第二段(4—— 6)自然段 第三段 (7—— 8自然段)
四、质疑,适时师生讨论解答部分疑问
五、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讨论注意点
2、教师指导:
(1)“倦、绩、鞠”笔画较多,要注意匀称,左窄右宽
(2)“倦”右下不要多横
(3)“改”左边第三笔是“ ”,不要写成“ ”
3、教师范写“疲、倦、改、躬”,学生描红、临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皮 且
二、在括号里画去不恰当的字
再接再(厉 励) 礼貌(代 待)人
(奋 愤)发努力 日夜奔(池 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具准备
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复习段落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2)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①齐读句子
②“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的?
③指名读外国学生说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天堂在这里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外国学生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徐悲鸿不可能成为画家;二是中国人太愚笨,不管学习条件多好,也不能成材。由此可见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语看出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外国学生的话多们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段。(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预期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7)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第一段段意。(徐悲鸿立志成材,要为中国争气)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奋发”什么意思振作精神,情绪高涨,刻苦学习?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
2)比较句子: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道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
比较句子,读感受(第二句后面加上一个打比方的内容,形象地写出了徐悲鸿立下崇高的志向后,情绪高涨,力量无穷,不知疲倦地刻苦努力学画)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的读,可以先用两种预期读上下两句话,让学生评讲。
过度: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5、6自然段
1)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全班交流,朗读体会:从哪儿可以看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说明他画得投入,很认真)
有感情齐读第5自然段
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
自读课文后填空
指名说说括号里的词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徐悲鸿为了学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正像一匹骏马“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有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4)理清第二段的构段方式,概括段意。
①齐读第二段。
②思考第4自然段与第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小结第二段的构段方法是先概括后具体叙述(先总后分)
④教给学生运用总起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概括第二段段意。
3、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3)“震惊”什么意思?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儿看出外国学生的态度改变了?
指导朗读
(4)小结第三段段意(徐悲鸿以友谊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总结全文
1、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四、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1919年出年,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
2、轻声自读课文,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组词
坡( ) 组( ) 引( ) 奴( )
疲( ) 租( ) 躬( ) 怒( )
二、联系课文的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功夫不负有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眼不识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冲着 被激怒(立志)
每逢……就……
潜心 努力
一间 一根 两片
震惊 鞠躬 优异 轰动(结果)
徐悲鸿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寒冷的冬天,他(),炎热的夏天(),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夜深人静的时候,他()。
在说话的起初,学生还比较放不开,并且话语展不开。于是我继续引导,为学生铺垫,让他们联系文本,可结合4、5、6自然段的语句来说,同时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生1: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小阁楼点着油灯,手握画笔,静静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生2: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握画笔认真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眼里布满了血丝,他想休息一下,可转念又想,古人为了自己的志向都能悬梁刺股,更何况我现在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想到这儿,他揉揉眼睛,重又拾起画笔,坚定不移地画着,画着窗外,天色已渐渐发白,太阳也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学生们纷纷感到惊讶,我乘胜追击,你们觉得他的发言怎么样?生1:好,精彩!师:哦?好在哪里?生:他想象丰富,不仅说出了徐悲鸿的做法,还说了徐悲鸿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生2:通过描绘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让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符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很好!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学画时,立志为中国人争气而勤奋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课文紧扣题目,叙事清楚明白。首先全文围绕课题,围绕中心,逐层写来,井然有序。其次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再次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及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
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挂图,相关课外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课文,通过观察徐悲鸿的《奔马图》,自己学懂有关内容读懂故事中的人物。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立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徐悲鸿的画,让学生了解他的成就。
2.说说你对徐悲鸿有那些了解?
简介徐悲鸿
3.板书课题,并解题。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相机出示重点、难读词语,强调教学。
成绩 优异 鞠躬 疲倦 激怒 勇往直前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然后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4.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强调:
看重的重读zhong,重新的重读chong,冲着的冲读chong。
句子: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5.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那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还有那些词不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⑵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⑶结果怎样?
2.练习分段。
根据问题讨论分段。
3.小结
第一段:(13)写徐悲鸿立志成材,为中国人争气。
第二段:(46)写徐悲鸿励志勤学苦练。
第三段:(78)写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重 冲
3. 在括号里划去不恰当的字。
再接再(厉 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的马画得好吗?
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
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你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解题。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1)认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想想词义。(对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3)逐段练读,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按要求练读课文,四人小组集体活动。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长句指导: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3.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情况。
提示:你学会了哪些词?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联系上下文、)还有哪些词不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②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③结果怎样?
(3)练习分段。
①再读课文
思考: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5.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3)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4)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5)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6)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3)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各段的意思。
二、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成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1919年春天、一天、从此、三年过去了)
2.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记忆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情节。
3.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4.指名当众复述。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四、教学生字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五、课堂练习
1.描红。
2.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3.照样子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波) (波浪) (组) (组织)
皮( ) ( ) 且 ( ) ( )
( ) ( ) ( ) ( )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 )( )( )
禾( )( )( ) ( )( )( )
板书:
3 徐悲鸿励志学画
外国学生 徐悲鸿
很不礼貌 冲着 被激怒 (立志)
每逢就
潜心 (努力)
一间一根两片
震惊 鞠躬 优异轰动 (结果)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后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本课的重点句子,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理解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及做法。
2、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树立立志爱国,矢志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教学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体会徐悲鸿是怎样为民族争气争光的。
教学方法:引读法、读中悟,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上节知识回顾
1、课文介绍了徐悲鸿的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能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语句。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出示课文片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初到巴黎时遇到了什么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激怒”、“偏见”是什么意思?
2、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思考:“真正的中国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徐悲鸿说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又是如何来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
3、比较句子。
(1) 徐悲鸿每天坚持画马。
(2)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想一想:两个句子哪一个写的好些?为什么?
4、播放徐悲鸿学习作画的图片。
5、交流:说一说你对“功夫不有心人”的理解。
6、指导朗读课文。
徐悲鸿以自己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作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画界,是欧洲人为之震惊,实现了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愿望,连那位嘲笑他的那位外国人为之折服,让我们听一听外国人对他的评价吧!
(三)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课文 想一想: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那位外国人为什么会向徐悲鸿鞠躬?
2、“震惊”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 升华感情
想一想:外国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说一说:此刻你的想法。
三、课堂总结。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法国留学是因为——而被人瞧不起,最后在徐悲鸿的顽强努力下,是那位外国人认输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徐悲鸿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1、 用上下列词语,试着复述课文。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2、 以“徐悲鸿爷爷,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4、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进行基础性诊断
1、扣图引题
(1)出示徐悲鸿《奔马图》。
(2)引导讨论。
图上马画得好吗?你知道是谁画的?那他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想知道吗?
2、揭题、释题
(1)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徐悲鸿为什么立志?立了什么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划下你不明白的地方。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质疑,你有什么词不懂?指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徐悲鸿志向是什么?为实现志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诵读第一、二、三节
1、指名读,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
幻灯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1)、这句话中的他们是谁?他们原来是怎么看中国人?
(2)、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从他的话中你看出什么?
(3)、指导读第二节。(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4)、师:外国人的话多么令人气愤,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三节,先说说该怎样读好这一节?
(5)、指名读。
(6)、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思考讨论: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二)、研读四、五、六节。
1、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注意理解奋发。
(2)比较句子。
出示:(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出两句话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1)指导读第二句。
(2)过渡:那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学习第五、六节。
(1)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划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2)读后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出示: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他只租了_____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指名说说所填的词表现了什么?
(7)练读第六节。
(三)、精读第七、八节
A指名读七、八节。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B重点理解震惊,思考: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从哪看出外国学生态度改变了?指导朗读。
四、升华情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是对自己,对同学,对徐悲鸿
2、练说。
3、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五、共同总结。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或许你需要"四年级上册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首先,借关键词揣摩朗读
抓住了关键词,就找到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所以,我也找关键词。比如,第二小节中有几个词语很关键,如“很不礼貌、冲着”,孩子们明白这是讲了外国学生很不客气,嫉妒心很强,语气很直白很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知道了要重读,以表明外国学生的蛮横态度。再如第五小节的“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都是表现徐悲鸿潜心临摹的,孩子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注意重点突出一下,以体现其认真和刻苦。特别是最后一节“鞠了一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孩子们也通过理解,也能抓住这些字重读。关键词语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条至情朗读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写过渡句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⑶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⒉板书课题,理解。
⑴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⒉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⒊学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⒈自由读、思考: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⑵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⒉练习分段
⒊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
⑵能说出文中深刻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词。
⒉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⒈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⒉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⑴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⑵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⒊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⒋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⒌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⒍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⒎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⑴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⑵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⒏总结全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一)”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本] 《我会拼图》教学设计其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案,培养创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学习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拼组图形,说说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么拼成的。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圆与半圆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今天,我们用准备好的圆形和半圆纸片来拼图。
二、观察图画,同桌交流
1、提问,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物的联系。
﹙1﹚图上有什么?
﹙2﹚小朋友在干什么?
﹙3﹚图上的三个小动物是用什么来拼成的?
2、教师,启发想象: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用这些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片拼成这么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是你,你会拼出什么呢?
3、小组交流。
三、学生拼图
1、提出拼图要求,可以根据需要,在拼好的圆形或半圆上画上线条,涂涂颜色
2、学生拼图,教师巡视并作出适时的指导。
3、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圆形和半圆拼出了许多东西;能不能向同学介绍你拼出的是什么?
四、交流评比
1、教师范说。﹙自己是怎么样拼成的﹚
2、学生仿说。
3、指名上台介绍,并。
4、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
五、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1、选出做得较好的学生向全班介绍:我用纸片拼成了什么?
2、教师适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注意培养语言态度和习惯。
六、教师:请你们回家后再拼一拼,把自己最满意的拼图拿到班里展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