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经典范文:2.3 平行线的性质(1)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经典范文:2.3 平行线的性质(1)》,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求一求

例:如图,ad∥bc,ab∥dc,∠1=100º,求∠2,∠3的度数

(二)做一做: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先由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说理,然后再出示以下说理过程,由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º,∠d=100º.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º,∠b=60º,∠c=80º.

问∠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ade=∠b=60º(已知)

∴de//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ed=∠c=80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教材52页1、2、3题平行线的

jK251.COm精选阅读

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已知),∴().

(2)∵(已知),∴().

(3)∵(已知),∴().

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邻补角定义),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

图7

(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图8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

(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

(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已知),

∴().

(2)∵(已知),

∴().

(3)∵(已知),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

图12

(2)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经典范文: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

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

(2)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创设情景:

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三)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3.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如图

∠1与∠2、∠5与∠6、∠7与∠8、∠3与∠4等都是同位角

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

4、例:找出下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5、完成第55页随堂练习1、2题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

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

(五)作业:第55页习题1、2题

教后记:学生基本会找同位角,也能找出平行的直线,但说理方面欠条理性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已知),∴().

(2)∵(已知),∴().

(3)∵(已知),∴().

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邻补角定义),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

(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

(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

(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已知),

∴().

(2)∵(已知),

∴().

(3)∵(已知),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

(2)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51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