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范本: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设计其四

时间:2022-11-0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范本: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设计其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设计朗读形式等方法,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3、通过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之情和补充阅读宋庆龄的相关资料,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教学准备:纪录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热身,板书课题

(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烘托气氛,为学习作铺垫)(出示课件一)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聆听了一首歌,歌中所赞颂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宋庆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与她有关的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了解宋庆龄吗?(板书:宋庆龄)(学生简介,师补充介绍)她曾是我国副主席、名誉主席,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那她的故居是什么样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2)

3、宋庆龄奶奶就在这里生活、工作,可周总理却觉得房子小了点儿,为了让她过得更舒适一些,劝她搬家,她同意了吗?(没有)她不搬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告诉老师。

(1)生读课文,交流汇报,师小结。(出示课件3: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这是两棵什么树?(板书:樟树)

(3)指导读这句话。(注意“舍不得”)

4、此时,我们心中不免有疑问了——为什么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三、扣“蓬蓬勃勃”,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课件4出示第4自然段,生读)

2、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这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外形特点。(板书:蓬蓬勃勃)

3、“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

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蓬蓬勃勃的樟树?(课件出示5樟树图片,师配乐朗诵)

5、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周总理劝她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6、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一个原因了,那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指板书说)

四、学习樟树品质美。(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那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地方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1、生汇报,师出示课件。(板书:香气)

2、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

(1)本身:说明这种香气是——与生俱来的,长在骨子里的。

(2)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只要就

(3)拒虫:从哪里看出来的?(只要……就……)(板书:拒虫)

(4)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樟树香气不仅拒虫,还护物。(板书:护物)

3、小结:樟树的香气与生俱来的,既能够永久保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拒虫护物,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4、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5、大家发现这一段除了写樟树之外,还写了什么树?(描写石榴树的部分)指一生读出来。

6、为何写樟树还要写石榴树?(反衬。用石榴树容易招虫反衬樟树拒虫,突出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

7、樟树真是——齐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8、所以,宋庆龄说,引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9、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生说)师小结:是啊,宋庆龄奶奶舍不得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的蓬蓬勃勃,更因为樟树香气永存,可以拒虫护物,品质可贵。

五、读课文,学习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庆龄奶奶自然不愿搬家了。可是——我们来看文章第六自然段(出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1、生试说原因。

2、说得不错,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资料,认真读一读,你就会知道人们为什么对这两棵樟树这么感兴趣。

3、出示资料一、二,学生阅读,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系,感受她樟树品格的一方面——坚强不屈,一身正气,令敌人敬畏。(板书:拒敌)

4、出示资料三,深切感受她樟树品格的另一方面——护民。

5、樟树香气拒虫护物,宋庆龄正气拒敌护民,同学们,现在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了吧!(师边引说,边完成板书)难怪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树如其人,人如其树。”(板书)

6、所以——(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在写树吗?是在写——(宋庆龄)这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陈毅的《咏松》,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业:

1、阅读推荐篇目。

2、学完课文,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jK251.COM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D、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高贵之处

教后记:

教案范本: 教学设计方案其四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范本: 教学设计方案其四》,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742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