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2022教案推荐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范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教案推荐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JK251.COm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方案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经典初中教案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轴对称图形”教学简案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趣蕴思游戏:从不同事物中找共同点。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都是对称物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其他对称物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老师板书:对称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对称的物体?学生汇报。2.课件演示:将对称物体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从而自然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老师电脑演示把物体画下来,得到三个平面图形。要求:同桌拿出这三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老师演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像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想想做做1、2、5、6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5.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想想做做4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四、多向拓展,升华认识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电脑演示“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感受对称现象。

数学教案-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初中教案精选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轴对称图形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121-123页《轴对称图形》

(1)素质教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能找出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作对称轴的方法。

(3)教学难点:

选择和确定对称轴的位置和条数。

(4)教学准备:

铅笔、直尺、剪刀、画有平面图形的方格纸、印有轴对称图形的卡片。

(5)教学方法:

直观式、尝试式(6)教学过程:

1、导入

猜图形

(这里有一张美丽的图片,不过这还只是它的一半,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蝴蝶图形的一半,后整体出示------依次有蜻蜓、树叶图等。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对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类有对称特点的图形。(板书课题)

2、新授

(1)学生操作--剪图形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请你利用手中的纸,通过折、画、剪,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作品展示的同时让学生说出:剪出的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2)揭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义。

以上图形,如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指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显示对称轴)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3)练习反馈

你刚才剪的是什么图形?

以下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指出对称轴的位置。

(课件出示)

(4)实践操作:在已学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已备画好的图形)

汇报结果。重在突出对称轴的位置和条数。

将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课件演示对称轴的条数和位置。

得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5)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时,为什么左右两边完全相等?如果在对称轴两边有相应的两点,你还能发现什么?)

提示:用尺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分组讨论。

明确: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巩固练习

(你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吗?)

(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卡片)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找出下图中的轴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一幅画,指明答。

你还能说说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轴对称图形吗?

(3)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4)动动脑,动动手

在钉字板上围出一个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四边形;一个只有两条对称轴的四边形。

指名上台演示。

4、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5847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