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小老师》小小闯关游戏激发学习热情--张洋
闯关游戏其六关。第一关是“我会读。”出示课文中的新词,让学生认读,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认读,顺利过第一关。第二关是“我知道”。出示“萧伯纳、娜塔莎、莫斯科、苏联”,学生说对这几个词的了解。第三关是“我会说”,出示“口吻、谦虚、告诉、世界大文豪、出乎预料、意识、感触。”学生选用词说话,或说了解的词语的意思。第四关“我会辨”,出示词语:教育、教室、教师、教书、教唱歌、教学生识字、我教你。学生认读掌握“教”的读音规律。第五关“我会组词”,让学生用生字组两个词。第六关“我会写”,让学生上黑板写记住的生字。
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积极地参与闯关,甚至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局面。每闯一个关,我都及时地肯定学生的表现,如“你闯关成功了!”“你一定是认真预习了,所以闯关成功了!”“你真了不起,第一个闯过了关!”我想:这样的引导,定能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愿望,并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表现自己,提高学习的效率。
非儿
这是我校的一节“希望杯”预赛,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小陶老师教学中的一些构思深深吸引了我,回来赶快记录下来。
这节课教者紧紧抓住学生对大作家萧伯纳的认识而展开教学,由浅入深,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读读课文,从哪里读出他是个“大”作家?
第二步:出示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你用什么语气来读?
第三步:再谈谈对萧伯纳的认识
[片断1]
师:读读课文,从哪里读出他是个“大”作家?
生找出了以下几个句子: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
“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在莫斯科访问……”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理解,加以课外查找的资料,足以可见萧伯纳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非一般人所及,学生也从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深深感悟到这一点。
[片断2]
教师出示两段对话,设计了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请你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问题一:这两段话分别是谁说的?
问题二: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你用什么语气来读两段对话?
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感情朗读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体会到萧伯纳在说这话时表现出他对小姑娘的喜爱之情,他的本意是想让小姑娘有个意外的惊喜,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萧伯纳说话时的沾沾自喜。也正是由于小姑娘的可爱、率真,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谦逊的伟人形象。
[片断3]
到课的尾声,教师再来谈谈对萧伯纳的认识。这时学生已能清楚地感知到萧伯纳的确是个“大”作家,不仅是因为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因为他能知错就改,哪怕是一个小孩子,只要某一方面做的好,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才是最令人敬佩、折服的呢。
[感悟]
只有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才有学生从文本中的浅出
只有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从文本的浅入到从文本中深出的过程,才会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感悟。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老师爱我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爱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多与老师交换意见。
教学要点:
1、老师爱我们,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我们爱老师,要,接受老师的教导。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提问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朗诵(灯片出示)
①、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②、全班齐朗诵
③、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A、桃桃看了白发和作业本上的红叉叉,为什么心里怪难过的?
B、你认为我们怎样做才是?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你弄懂了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辨析导行。
1、想一想
读故事、看图、讨论,感谢老师,最好的行动是什么?
2、议一议
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总结。
老师爱我们,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爱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多与老师交换意见。
五、活动延伸。
开个颂师会,说说老师关心爱护、辛勤教导我们的小故事。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直线图形或是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862.html
上一篇:乡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总结【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