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

时间:2022-12-2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准备教案的重要性。教案可以使得教师上课,传道授业时更加轻松。教案由哪些重要内容组成?下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厘米(cm)

2.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1m=10dm【m.36Gh.cOm 合同范本网】

3.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课桌宽约(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小亮身高135(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精选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也许以下内容“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精选”合你胃口!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篇3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

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

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

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篇4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做复习第1题。

(1)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题余下的六道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者精心选择了这篇有收获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以供大家参考。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对于要编写的教案课件,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可以被视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学情分析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选取典型实例,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旋转的初步感知逐渐清晰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熟悉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堂检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学生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整改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二、学生分析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615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