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系列

时间:2023-01-16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写教案是老师的基本工作,教案可以承载老师不同思路的讲课方式,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呈上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5叫乘数)

“7”叫什么数?(7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题。

该题是让学生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1)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1题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图意。

2、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2题。

该题是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各是几个几相加。

3、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3题。

小狗送信。

教师先出示三座房子,再出示一些算式卡片,说明游戏规划,请三位学生扮演邮递员,把对应的算式卡片送到家。

送信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把表示相同意思的算式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这个游戏可多让几组的学生上来表演。

4、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谈话引入:

刚才田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开心吗?你们知道吗,这条好看的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它?(引起学生兴趣。)

2、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板书: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把它拉紧了。)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画。(师画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看谁先找到!(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吗?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仪、积木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的算式。

(1)2×3=6(2)5×3=15(3)4×6=24

3×2=63×5=156×4=24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读,再指名读。

2、一共有多少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只)

二、新授

教学课本第6页例题。

1、投影出示积木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提问:

图中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7?(5个7)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5个7相加是多少)

求5个7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62

+34+23

--------------

62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45-26(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弱、应该”。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体会萨沙不甘为弱者,有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1.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索取——奉献热忱——冷漠光明——(黑暗)白天——黑夜开心——难过喜欢——讨厌强大——(弱小)

出示词语:弱小。学习生字“弱”,注意翘舌音。

师:你觉得什么是弱小?(指名说)

2.小朋友们对“弱小”这个词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又是怎么来说“弱小”的。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并用“——”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弱小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娇嫩掀起

A、出示带拼音的(“萨沙托利亚”可多读几遍,“末”和“未”要注意区分,“铃、倾”是后鼻音,“掀”读准字音)

B、去掉拼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检查提出的问题: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呢?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师相机点拨)

2.你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学生有的说蔷薇花,也有的说萨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不同说法)

随机板书:萨沙蔷薇花

(一)、学习3——6段

师:有小朋友认为萨沙最弱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的课文,课文当中那句话会让你觉得萨沙是弱小的?

1、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出示: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从妈妈和托利亚的动作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

2、而萨沙又是怎么想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出示片断: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请一名小朋友站起来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萨沙是怎么想的?

相机指导: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句话让你读懂了什么?“不解”说明他怎么样呢?(不理解,很奇怪)

萨沙为什么会很奇怪呀?妈妈的回答又让萨沙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你觉得这个时候萨沙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不服气不甘心)

再自己好好读读,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萨沙内心的想法。

3、学生练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4、是啊,妈妈说:要是你谁也不好不了,你就是最弱小的,你觉得萨沙听了这句话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萨沙又会怎么想呢?(我不是最弱小的!)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萨沙会觉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才会很自信地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出示课题)齐读。

既然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谁又是最弱小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讨论。

5、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生字,你记住它们了吗?

6、生字小朋友都记住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萨沙内心的不服气,一起来读读3——6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师:小朋友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不是最弱小的,我们还应该保护(生:比自己更弱小的)。板书: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出示“应该、弱”,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这三个生字。

3、学生说说怎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板书设计:7、我不是最弱小的

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蔷薇花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中,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通过商量,选定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作为磨课的内容。

我们选这篇课文的主要原因是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能感觉到,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

在前两次的磨课中,在教案的设计上主要是体现在理清两条主线,一是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二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对比。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来引发学生的争议:萨沙和蔷薇花,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把这两条主线落到实处。

本来设计的意图是很好的,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的时候,把这两条主线在课堂上落实到位却有些困难,主要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理解、感悟,并且朗读好,内容就略显得多一些,要把整堂课设计的教案上完,就会有匆匆过场的感觉,于是在第三磨中对前两次的教案设计进行了删改,最主要的是把先前设计到的两条线删减为一条,在第一课时的引领当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把重点放到研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上。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本文的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所以在第三磨中,对于课题的出示也有了较大的改动,设计的想法是在课堂的伊始不要急着出示课题,在对课文的逐步深入中,当小朋友们逐渐理解到五岁的萨沙虽然在父母和哥哥的眼里是最弱小的,但他自己却能意识到自己并不弱小,或者说并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出示课题,这个时候学生们都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说出了萨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时的他是很自信的,小朋友们和萨沙一样,也会很自信来读好课题,理解课题,这样的设计安排真正使这个课题取到了题眼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好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并在读中有所悟,在自然和平实的对话中,蕴含着浓浓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要引导用心体会,并通过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表达其中的感情。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课本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螃蟹赛跑。

(课件展示),看!螃蟹选手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要开始赛跑比赛。小朋友猜猜看,你认为哪一只螃蟹跑得比较快?(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2.引入课题。

师:现在你们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肯定的,它们一定会发生,或者不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能肯定的,它们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过渡:那么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会发生呢?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找一找其中的规律。首先,我们一起来做摸球游戏。

一摸球游戏

1、任意摸一个,全是红球。

(1)小朋友,袋子里面是什么颜色的球?(出示装有六个红球的透明塑料袋)

大家看到了,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现在老师把它装进一个布袋里,如果请小朋友从这个袋子里任意地摸一个球,注意:任意摸一个,就是不看口袋里,用手在口袋里把球搅拌一下,然后随便摸出一个。那么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

指名学生来摸球(要求摸出后说说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摸出后再放进口袋。

(2)(几人摸后)师:如果继续任意摸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3)小结:因为袋子里全是红球,(贴画)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7159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