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苏教国标9册-《金蝉脱壳》教学后记
刚上完《金蝉脱壳》,上课喜欢发言的小严就“哒哒哒”地来到讲台边,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苏老师,我知道这个金蝉是害虫。”我故作惊奇:“是嘛,那它吃什么的呀?”“我听别人说,它专门吃植物的汁液,可坏了!”只见他一脸的忿忿不平:“要是我看到它,准把它踩死!”
见有戏可唱,我连忙转身对同学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候道听途说不一定是对的,你们说是吗?”有个孩子插嘴了:“老师,课文中的‘我’也是听叔叔们说金蝉是怎样脱壳的,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才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的。”一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纷纷点头,我也顺着他们的话说:“是啊,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查证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可靠性……”“我知道了,我一定去查资料,亲自验证别人的话!”机灵的小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抢着说道。“老师,我们帮他一起查!”其他孩子也来劲了,“这几天天很热,我家前面大树上就有蝉,我要去观察观察。”
第二天早上,还没上课,就有好几个学生拿着资料给我看了。有手持《百科全书》的,有拿《昆虫世界》的,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了好多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面对此情此景,我真的很欣慰。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有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养成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志趣,尽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假如每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都能这样非常感爱好地查找有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事物,我也就心满足足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上完课的情景。是啊,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我像昨天那样能善于抓住教学契机,适时点拨,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了。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日积月累
引入: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主讲:于x
一、学习内容:
1、江苏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44~45页“分一分(二)”
二、学情分析:
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的感知了平均分的简单方法。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将一些物体按指定的要求进行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方法。
三、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我能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四、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回答平均分概念)
回顾旧知:(出示幻灯片)(1)、说一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2)、填空:8朵花每4朵一份,分成()份。
18颗星,每份6颗,分成()份。
3、新课:
(1)、创设情境:今天猴妈妈上山摘桃,看它一共摘了几个桃?(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几个?(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分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2)、请若干个学生代表到板前展示自己分的过程,并说一说。下面同学注意观察。
(i)、一个一个地分
(ii)、两个两个地分
(iii)、四个一起分
(iv)、先一个一个分再三个一起分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体会四种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理解)
归纳:不管怎样分,每次分得结果一样多。
小结: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个。
同学们不用摆能得出结果吗?谁知道?(学生答二四得八)
教师表扬用此方法更快捷。注意:只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一样多。
例: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到板前展示。(同时提倡学生用乘法口诀)
4、试一试
把12跟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平均分成3份、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再填空。
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
(2)、9颗白菜,平均放在3个框里,每框放()颗。
(3)、8根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每只兔分得()根。
(4)、10个菠萝,平均分给5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个。
(5)、15个,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思考: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找到不同
拼法吗?
5、小结:这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
6、布置作业:练习八1题。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难点: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好阿姨》,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1)小小组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2)指导模仿说话:
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
小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指名说。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279.html
上一篇:小班体育公开课小熊嬉球教案精选篇
下一篇: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