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合集,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许多漂亮的小旗,准备奖给我们听的认真、说的好、合作的好的小朋友。你有信心得到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去动物学校参加动物运动会吧。瞧,运动场上多热闹啊!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他们在比哪两项运动呢?
运动员们都在为集体争荣誉,你是否也想为运动员做点服务工作呢?说说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小朋友们真懂事,都懂得要为集体服务,我们一起拍拍手表扬自己。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①提出问题
老师也想为运动员们做点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吗?第一件: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思考、回答)
②收集数据。
要知道分别发几件运动服,只要分别统计出(板书课题:统计)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各有几只小动物就知道了,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的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完成统计表。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现在知道要发几件红运动服和绿运动服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2、按动物种类统。
①提出问题。
运动员们出了好多汗,我们要为他们准备点好吃的东西,有谁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吗?(学生自由说)那我就请你们为小动物们去买吃的,可要当心哦,小动物爱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去商店之前你先要统计出什么呢?
②收集数据。
对,先要统计出参加运动会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教师巡视。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你能看着统计表说说你要买哪些食物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两次统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大家学的真棒,我想请你们看电视,好不好?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学生自由说)老师准备了这些电视节目(课件出示93第1题的第1个表格)
①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看的一类电视节目。(组长负责统计)
②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分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你还想调查我们班的什么情况?(学生自由回答)
统计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在小组内调查、统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图形)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小组讨论,填好统计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活动
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好,有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小旗,请得到小旗的小朋友到前面把小旗举起来。
我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这些小旗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
现在我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你两次站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原来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两次站的位置也不同。
六、布置实践作业
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统计,课后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的内容,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射线与角是在第四册直观认识直线、线段,第五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主要包括射线和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记法及角的部分性质。它不仅是角的度量与分类、画指定度数的角、垂线等教学内容的必备基础,而且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其作用还将延伸至中学几何知识、日常生活劳动之中。教学时应把握好角的意义这个重点同时要利用学生的主观想象、学具操作及直观教学等手段解决射线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难理解的知识点,充分体现让知识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悟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
1.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画。
画后请大家谈谈有什么发现(如三条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三条线的名称等,估计学生通过预习能说出射线的名称。)
2.屏幕闪烁一点然后直观演示从一点引出一条射线,并问还能延伸吗它会一直射到什么地方
3.看看书上又是怎样介绍射线(书:直线上的一点把这条直线分成两部分,这一点一旁的部分就叫做射线)请学生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自己所画的直线上点上一点,相互说说哪个部分是射线一条直线分成了几条射线直线与射线有什么联系
4.引导学生利用射字组词。(如射箭、射击、发射、光芒四射等,同时教师配以从一点射向远方的动作)
5.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
6.判断练习:(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教学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以便使学生把已经获得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这里着重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法则,适当扩大小数的位数,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教材先讲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再总结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用竖式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超市内的商品很多很多,应有尽有,老师也常逛超市,了解部分商品价格表。请看大屏幕(出示价格表)
编号商品名称单价(单位:元)
1牛肉米线3.5/袋
2巧克力5/盒
3麻辣片0.72/个
4牙具12.98/套
师:看,这是部分商品价格表,谁来当一回服务员,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编号,名称及单价(指名介绍)。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两种商品,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
3、汇报:0.72+12.983.5+0.723.5+5
3.5+12.980.72+55+12.98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与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4、揭题:小数的加法
师:那小数的加法,它的计算方法怎样?接下来,我们来探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尺),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
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
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设计意图]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发展符号感。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
(4)掌握四则混合的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5)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基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正确判断2、5、3的倍数
(6)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的意义,并能进行换算。
(7)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8)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1、在小组里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2、填写表格。
二、第1题
1、学生结合计算过程简要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第二、三组题重点要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
三、第2题
1、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2、第(2)题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体会笔算与估算的价值并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
3、合理利用前两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第3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第4题
1、指导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提示学生规范书写求字母式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5题
36+30012848-8001612
(132+68)(97-57)972(720-2133)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整理并巩固对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第6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应用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提高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解释所列算式的实际意义,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五、第8题
可以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步式的思考过程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第9题
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1与其他数的关系。
三、第10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基数和偶数,也可分成素数和合数。学生如有其他分法,只要合理,也应给予肯定。
五、第12题
重点指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到可以列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六、第13题
启发学生思考:当长是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结合画图明白宽1米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七、课堂小结
八、完成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14题
1、指名读题。
2、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
3、学生在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只要能大致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可,不必要求画得过于具体、精细。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5、交流、评价。
三、第15题,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让学生借助具体例子说说对1升和1毫升的认识,再让学生借助1升和1毫升的直观表象以及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完成相应的填空。
四、第16题
1、学生独立填写括号。
2、反馈、交流。
五、第17题
1、学生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独立画一画。
2、引导看图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第18题
1、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种图形的高的含义。
2、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七、第19题
1、用小棒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第(1)题解释操作结果。
3、第(2)题通过操作和讨论,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八、课堂小结
九、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20题
1、独立解答。
2、说说思考的过程。
三、第21题
1、独立画一画。
2、交流画图的过程,展示操作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的方法。
四、第22题
1、教学前,要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上学以来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
2、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幅其它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表示数量的不同特点。
教学内容:小数数学第八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102页例5、例6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吴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师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答,师板书300和286,让学生说说整数的比较方法)
2、两数之间填上或,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
1000999786758
3、有一次吴老师14元8角,到自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师板书,提问,这是什么数),那么吴教师的钱还够吗?(学生回答,师提出需要比较14.80和13.50的大小。那么怎样来比较小数呢?有些什么样的好方法好规律来比较小数呢?
这节课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20分钟)
(一)让学生来举例一些小数,学生随便举例,教师板书,教师注意要多让
几个学生举例,以便将小数的形式多样。例有下列的小数:0.120.0451.262.350.153等。
(二)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比较的方法。完成后或有困难,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让你的比较方法能让同桌知道。
(三)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与指导。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进行引导与总结。(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例子找到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若十分位相同,
则比较百分位(如果没有总结出来也不要紧,让学生在学习例6时来总结)
(四)验证刚才总结的规律:(请你应用刚才我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做下面的题:)
出示例5,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2.35元2.41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
师:2.35元,实际是2元3角5分,而2.41元实际
是2元4角1分,当然是后面这个大。
教学例6,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1)学生自己比较,如果有问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方法:A、因为0.07米和0.059米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百分位上7比5大,所以0.07米0.059米或0.059米0.07米。
教师通过形象的方法来说明:画线段图观察其长短,师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0.07米和0.059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说明0.07米0.059米。
或者也可以这样把这两个小数化为几厘米几毫米:
0.07米=7厘米
0.059米=5厘米9毫米
因为7厘米比5厘米长,所以0.07米0.059米
反馈练习:①0.05米和0.07米②0.1756米和0.1738米
(六)提问: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有什么异同点?
三、练习设计(18分钟)
(一)基本题训练: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和0.340.56和0.8510.8和1.08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43.990.2680.374.0994.14.24.148
3、请你们每组的几个同学每人出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看哪能一组的同学排得最快。
(二)提高题训练:
1、对于刚才的排列,你有更好更快的办法吗?
学生先说说,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组,教师来说明:
第一步:先把要比较的几个小数,小数点上下对齐竖排起来。
第二步: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法则,从高位到低位逐
位进行比较,并根据题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写;
第三步:根据编号情况进行排列,也可以使用<。
3、思考题:
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
6.86.483.113.1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分钟)
五、作业布置:(略)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排列起来。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渗透比较思想,并初步认识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找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老师星期天上街去想给外甥买几件学习用品,在超市看见学习用品挺多的,拿不定主意该买什么?今天就请大家帮老师出出主意。愿意吗?
2、出示课件:老师把想买的几样用品摘录了下来,看见这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黄书包红书包计算器钢笔圆珠笔铅笔盒
28.5元28.45元13.38元13.5元7.25元13.8元
二、研究小数的大小方法
1、我如果在黄书包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铅笔盒和圆珠笔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支笔送给他,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只书包,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计算器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你也类似的来说几个。
3、太多了,能不能把上述的各个比较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并反馈。
4、根据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小数比较的方案
(1)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讨论后出示方案一)
课件出示方案一: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又如何比?十分位又相同呢?(讨论后出示方案二和方案三)
课件出示方案二: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方案三:十分位上的数字也相同时,百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5、试一试
例5、比较6.35元和6.41元的大小。并说说你是如何比的?(课件出示比的方法)
例6、比较0.08米和0.069米的大小。并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听。
三、应用
1、在()里填>、<或=,并反馈
2.54()2.140.746()0.7643.79()3.79
2、课件出示比较大小,并用手势表示
0.8和0.790.36和2.11.92和1.0922和2.99990.98和1
0.67和0.760.489和0.56.060和6.065.60和5.600
3、课件出示应用题:学校运动会上,跳高前四名的是:张华1.1米、李杰1.21米、王新1.2米、陈小1.09米按从高到低把他们排列起来.
读题后想它们的大小,然后分组代表各人,来比较大小
4、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455.44.54.445
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0.60.610.6010.611
四、总结: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用新学的本领帮老师确定该买什么?
五、课后提高题:(找朋友一起来解决。)
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是1.46米、1.52米、1.38米、1.5米。已知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个人各是多少米吗?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2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供您参考。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目标:1.从已学习的求几个几的应用题中,分类概括出三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三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泥娃娃每个8元,买5个要多少元?
(2)钢笔每支6元,买3支要多少元?
(3)汽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3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4)冬冬每分步行70千米,4分步行多少千米?
(5)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报纸4400张,2小时能印报纸多少张?
(6)一个建筑队每天平整地基80平方米,3天能平整多少平方米?
2.比较上面6题,
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关系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根据事件的不同,给6道题分三类: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
3.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找出上面6题每题的每份数、份数、总数
2.问:你知道在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中每份数、份数、总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说,再看书自学)
3.讨论交流:(1)购物问题,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举例说明;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怎样,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符合上面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行程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速度)
(3)工作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工作效率)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3题
2.练一练第4、5、6题
四、变式深化
根据每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并把4、5、6题进行相应的改编。
课题:正归一应用题
目标:1.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过程:
一.情景导入,理解"照这样计算"
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
1.讨论重点: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
得出:在数学上,用了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叫"照这样计算".
2.学生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二.展开新课
1.出示完整的例题: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
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瓶6元
9瓶?元
方法一:6/3*9方法二:6*(9/3)
(要求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5,6题(体会两种解题方法的目前适用条件)
2.练一练第1题,找出3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3.练一练第8题,进一步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在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认识小数以及读写法,知道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会进行两位以内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一位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在生活中,小数的应用也普遍,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数认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
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尝试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华东超市大家熟悉不熟悉啊?去过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去哪儿逛逛,好不好?(课件出示)请大家在逛超市的同时,找找看,你在哪儿发现了数?是哪些数?
2.认识他们吗?读一读,生活中,这样的数多不多?还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数?
3.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小数,小数的用处可大了,所以,我们今后还要反复学习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数学王国探究小数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一位小数
出示一米长的纸条
1.估一下,大概有多长?
2.确定是一米长的纸条。
出示长方形的纸片,老师想知道这个表的长和宽,怎么办?(量)
3.用一米的纸条做尺子,来量数位表的长。
4.发现:不够一米。不能得到一个整米数,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把一米分成10个一分米)
(板书)1分米
1/10米
0.1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也就是说1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10份里面的1份,也就是1/10米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设计意图】
用一米的单位来量,得不到一个整米数,然后用分的方法引出小数0.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作用。
5.通过测量,得到:长是3分米。
3分米
3/10米
0.3米
6.学生活动
(1)把“1”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五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
(2)在方格纸上涂出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
涂其中的几份?
【设计意图】
即时练习,举一反三,通过想、说、做,使学生明白以为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二)认识两位小数
1.量出长方形的宽
比2分米长点,但不够三分米,没法用整分米数表示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厘米,把一米分成100个一厘米)
(板书)
1厘米
1/100米
0.01米
2.得到21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1厘米
21/100米
0.21米
3.学生活动
(1)在方格纸上涂出0.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涂其中的几份?
(2)如果要在方格纸上涂出0.65呢?
(三)认识三位小数
如果仔细看,这个数位表的宽比21厘米还多一点点,但又比22厘米少,如果要得到更精确的宽度,可不可以再分?(用更小的单位:毫米,把一米分成1000个1毫米)
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四)如果我们需要更加精确的数,可不可以再分呢?分的完吗?
【设计意图】
在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有层次,有规律地认识两位小数,学习三位小数,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
(五)小数的计数单位
课件演示:用一个正方体的分解来演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
0.1、
0.01、
0.001……
(六)教学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0个0.1是1,10个0.01是0.1,10个0.001是0.01,也就是说,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是10。
师:同整数一样,小数里面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都是10。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深学生对用“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意义的过程的理解,二是通过观察,能更容易的理解小数计数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勇闯智慧岛”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
2.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
1.观察,思考,小数跟哪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2.评价学生活动,下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板书设计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的打好基础,你积累了多少高质量的教案模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发展符号感。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
(4)掌握四则混合的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5)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基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正确判断2、5、3的倍数
(6)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的意义,并能进行换算。
(7)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8)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1、在小组里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2、填写表格。
二、第1题
1、学生结合计算过程简要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第二、三组题重点要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
三、第2题
1、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2、第(2)题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体会笔算与估算的价值并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
3、合理利用前两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第3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第4题
1、指导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提示学生规范书写求字母式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5题
36+30012848-8001612
(132+68)(97-57)972(720-2133)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整理并巩固对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第6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应用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提高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解释所列算式的实际意义,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五、第8题
可以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步式的思考过程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第9题
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1与其他数的关系。
三、第10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基数和偶数,也可分成素数和合数。学生如有其他分法,只要合理,也应给予肯定。
五、第12题
重点指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到可以列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六、第13题
启发学生思考:当长是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结合画图明白宽1米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七、课堂小结
八、完成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14题
1、指名读题。
2、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
3、学生在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只要能大致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可,不必要求画得过于具体、精细。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5、交流、评价。
三、第15题,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让学生借助具体例子说说对1升和1毫升的认识,再让学生借助1升和1毫升的直观表象以及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完成相应的填空。
四、第16题
1、学生独立填写括号。
2、反馈、交流。
五、第17题
1、学生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独立画一画。
2、引导看图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第18题
1、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种图形的高的含义。
2、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七、第19题
1、用小棒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第(1)题解释操作结果。
3、第(2)题通过操作和讨论,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八、课堂小结
九、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20题
1、独立解答。
2、说说思考的过程。
三、第21题
1、独立画一画。
2、交流画图的过程,展示操作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的方法。
四、第22题
1、教学前,要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上学以来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
2、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幅其它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表示数量的不同特点。
教学内容:P10。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数的组成,列举并解释整数数位顺序表、
2.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多位数,并结合读数内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整数数位顺序表
1.同桌相互依次说出整数的各个数位,并分级说出各级的数位。
2.同桌相互提问:第位是什么数位?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位?一百万里有几个十万?是几个一万?几个一千万是一亿?十亿是几个一亿?最大(小)的位数是几?
3.练习
(1)口答,练习第2题。
(二)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读出下面各数:练习一第5题。
235784343007430804300710980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练习一第6题。
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五百万六千三百
三十亿零八十万二千七十六万零九
3.讨论:你是怎样读数写数的?读数和写数有什么不同?
4.老师拿九张数字磁性卡片(1一65张,3张0),在黑板上任意组成一个位数不确定的多位数,指名读或集体读。
(三)综合练习
1.在64002780中,个级上的数是(),表示有()个(),万级上的数是(),表示有()个()。
2.根据下面各数中0的读法,选择正确答案。(学生用手势表示)
30450005030004500403
500304054000034030050
A、一个0也不读。B、只读一个0C.要读两个0
3.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许多漂亮的小旗,准备奖给我们听的认真、说的好、合作的好的小朋友。你有信心得到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去动物学校参加动物运动会吧。瞧,运动场上多热闹啊!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他们在比哪两项运动呢?
运动员们都在为集体争荣誉,你是否也想为运动员做点服务工作呢?说说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小朋友们真懂事,都懂得要为集体服务,我们一起拍拍手表扬自己。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①提出问题
老师也想为运动员们做点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吗?第一件: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思考、回答)
②收集数据。
要知道分别发几件运动服,只要分别统计出(板书课题:统计)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各有几只小动物就知道了,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的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完成统计表。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现在知道要发几件红运动服和绿运动服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2、按动物种类统。
①提出问题。
运动员们出了好多汗,我们要为他们准备点好吃的东西,有谁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吗?(学生自由说)那我就请你们为小动物们去买吃的,可要当心哦,小动物爱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去商店之前你先要统计出什么呢?
②收集数据。
对,先要统计出参加运动会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教师巡视。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你能看着统计表说说你要买哪些食物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两次统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大家学的真棒,我想请你们看电视,好不好?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学生自由说)老师准备了这些电视节目(课件出示93第1题的第1个表格)
①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看的一类电视节目。(组长负责统计)
②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分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你还想调查我们班的什么情况?(学生自由回答)
统计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在小组内调查、统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图形)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小组讨论,填好统计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活动
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好,有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小旗,请得到小旗的小朋友到前面把小旗举起来。
我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这些小旗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
现在我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你两次站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原来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两次站的位置也不同。
六、布置实践作业
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统计,课后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的内容,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试商能力,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够根据除数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根据除数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
一.基础练习
1.P109页第1题(做于书上)比一比哪一大组做得最快。校对。
2、第2题
学生计算再比较。
小结:把除数四舍看成较小的整百数试商,初商易大,可调小1试商,把除数五入看成较大的整百数试商,初商易小,可调大1试商。
二.专项练习
1.列竖式,比一比谁最快。
81620414702941206134
校对说说你是怎样试商的。
2、文字题
1740里面有几个435?
3088除以386的商是多少?
三、应用题P109(略)
说说关系式
四、开放题。
()601460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填什么数字?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应填什么数字?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5964.html
上一篇:202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表扬幼儿园老师的信(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