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提高文学素养,而且会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处方面:在初读部分,我会先请学生回顾《战国策》,明确本文出处及体裁:《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字词方面:我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全文,同时结合书中注释解决字词,我将在多媒体展示本文生字词,重点强调“怫然”和“以头抢地尔”中的“抢”字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通假字的方法。
环节三:析读课文,体会重点深入研读,这里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来理解整篇文章,体会文中情感。
层次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里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秦王和唐雎是分别是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内容:
(1)关于秦王:
性格特点一:骄横狡诈学生将通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句子感受骄横狡诈这一性格。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考秦王是如何说这句话的,体会秦王命令的语气并明确这一句是事件的开端,点明了故事的起因。最后通过“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秦王的盛气凌人。
性格特点二:色厉内荏我预设学生会找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针对这个句子,我将请学生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演出外强中干的性格,从而总结出秦王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明确秦王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2)关于唐雎:
性格特点一:爱国忠君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针对这个句子我将提问学生:唐雎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秦王?从而把握唐雎的不卑不亢、不畏强权。我会请学生诵读这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我将顺势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最终明确唐雎和安陵君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但地点、背景不同,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性格特点二:机智勇敢我将引导学生分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通过询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把握“布衣之怒” 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安陵。顺势提问: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明确唐雎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层次二:品味语言艺术
最后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起初面对秦王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以退为进,在面对秦王的威吓后临危不乱,针锋相对言之有据,最后“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即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环节四:品读文章,感悟生活
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展开讨论:唐雎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通过唐雎的事迹感受唐雎高贵的品质,总结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通过唐雎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反衬出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里我会总结本课所讲,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设计开放型作业:课下写一写你对唐雎精神的理解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文章脉络和本课重难点。这便是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的板书精简却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初三上学期进入了议论文训练阶段。但学生的论辩思维明显滞后于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在议论文阅读和读后感写作上存有障碍。《唐雎不辱使命》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他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听——听出对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战胜对方。
一、教材处理:
材料提早两天发给学生,预习:要求读准、读熟。
第一课时扫除字面障碍,疏通文字。
重点解决:
一词多义: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派遣 2、出使
免冠徒跣 空空地
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虽然 这样
怫然 ……的样子
古今异义:
古 今
虽然 即使这样 表转折
抢 撞 抢夺
休 吉祥 休息
谢 道歉 感谢
词类活用:jk251.COM
灭韩亡魏 (使动) 使……灭亡
请广于君 扩大
通假字:
“说”同“悦”,高兴。
“错”同“措”。
“仓”同“苍”。
第二课时
一、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易”的实质。秦王性格的变化。
难点:潜台词的含义。唐雎的斗争策略。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百圆与十圆钞票。师生交换。请学生谈理由。
2、 “易”的本质的认识。
用商量、命令语气读“安陵君其许寡人!”,选择并陈述理由。
分析唐雎出使的形势——安陵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秦王诡计被识破。安陵危在旦夕。
秦王——虚伪 安陵君——不卑不亢
3、 为唐雎出使设计一套方案。选小组交流。
4、 读第二段:男生个读,注意语气。学生评价。
5、 唐雎出使的方案好处在哪?
秦王——骄横狂妄 唐雎——沉着、有胆有识
6、 品读潜台词的含义: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7、秦王最后的表现——“色挠、长跪而谢之”“先生”
秦王——胆怯懦弱 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小结:
《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
《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8、 作业:
假如你在家里做作业或在上课时听MP3,被家长或老师收走,请写上150字左右的文字,说服家长或老师,要回你的MP3。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制作多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涌涌现出来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军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风采。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题目)
(2)师:本文选自《战国策》,请看大屏幕。
作品和背景简介作品:出示PPT课件2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有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师:请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出示PPT课件3
⑴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⑶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
生:学生自读课文。
请看屏幕,那位同学读一读生字?出示PPT课件4
生A:正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缟素 休祲 色挠
师:表扬A读得好或指出A读错的字,要求其他同学注意。
师:下面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生:认真听读,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学习,翻译字句: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并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组内析疑问难。
(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出示PPT课件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师:出示一词多义提问(出示PPT课件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仅仅
师:出示重点句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作为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五)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出示PPT课件7
师: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哪两个主要人物?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物(板书:秦王、唐雎)。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国土。
师:课文很精彩,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
(某生复述,教师表扬其勇敢精神并根据复述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提问每段大意:第一段写了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三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四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师: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小国使臣唐雎是怎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生: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师:课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请小组讨论,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提示:可以按照“从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______的秦王”和“从_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的唐雎”的格式来谈。
生1: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生2:“安陵君其许寡人”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以强凌弱、骄横狂暴的'秦王。
生3:从“先生坐!何至于此” 一句中,看到一个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秦王。
生4: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一句中,我看到一个已识破秦王的伎俩,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5: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爱国忠君、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的唐雎。
生6: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唐雎。
(若学生找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原文,这句话(或从这一神态、动作描写)能看到一个_______的秦王/唐雎,并做好板书。)
(六)拓展提高:出示PPT课件8
师: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师提示,如: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或是面对歹徒,我们应当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斗争……)
生思考回答:有。我们要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出示PPT课件9
1、巩固性作业:熟记重点字句翻译。
2、拓展性作业: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答案示例: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输般和楚王攻打宋国。
3、创造性思维作业: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片段。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上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收藏
下一篇:最新生物教案(推荐8篇)
- 语文园地六优秀教案(5篇)04-14
- 初中七年级语文工作计划精选04-14
- 幼儿园舞蹈教学计划精选04-14
- 小学德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2篇)04-14
- 教学活动教案怎么写集锦10篇04-14
- [收藏]中学教师资格证教案通用01-09
- 声声慢教案13篇04-14
- [精品]铭记五四精神,勇担青年使命之一07-09
- 关于湖心亭看雪教案9篇04-14
- 幼儿园中班教案教学反思(9篇)04-14
- 寒假生活学习计划范文汇总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