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教案设计简短集锦,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教学目的要求】
1.看懂图意,知道三种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
2.借助拼音朗读句子。图文结合理解三种眼睛的作用。
3.从学句中学习6个词语,从识词中学会9个生字。
【教学要点】朗读理解句子,学会9个生字。
【教前准备】挂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等。有条件的可备实物,或幻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句子。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板书眼睛),用它可以看书、看报、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奇妙的眼睛(板书完整课题),课文里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也是用来看东西的,所以课文里的眼睛这个词加上了引号。它是利用了科学仪器能够看到人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奇妙的眼睛。眼睛到底指什么?学习课文以后就知道了。
(二)出示图画或实物。
问: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你在哪儿见过?根据回答板书: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
(三)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
回答后板书:天文学家、医生、海军。
(四)再读课文
说说这些眼睛有什么作用。回答后板书:星星、细菌、敌人。
(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书看图,加深对图文的印象。
(六)讲读句子。
1.用序号标出段序。
2.自读第一段,看看有几句话。抽读第一段。问:第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说望远镜是谁的眼睛)。第二句讲什么(第二句讲它的作用。)
3.第二段让学生自读后,上黑板指着板书说: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医生有了它可以看见极小的细菌。极小是什么意思?就是非常小,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细菌告诉学生,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利,如我们吃的馒头必须有发酵菌,但很多细菌对人体有害,如同学们拉肚子时,医生就要检查你的大便里有什么细菌。这些细菌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
4.抽读第三段,讲读第三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监视就是用潜望镜在水里注视海面上的敌人。问:谁见过潜望镜?你在哪儿看见过?(学生可讲亲身经历的,或讲在书上、电视里、电影上看见过的都可以)
(七)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步骤】
(一)看图,说说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开火车游戏读词。
(三)从识词中学字。
1.数一数田字格里的生字有几个?
2.除了本课连成的词以外还能找哪些词?如:军(空军陆军军队参军解放军)
医(医院中医西医医疗)
3.分析记忆字形
军(冖车)医(匚矢)
眼(目艮)睛(目青)
敌(舌攵)极(木及)
战(占戈)戈字旁面(丿面)
(四)写字。
1.告诉学生月字不作偏旁,只作一个字的部件时丿要变成丨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上的笔画。
军字的第4笔横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医字的第4笔一,第5笔一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睛字的第4笔一,第9笔一在横中线上。第10笔丨在竖中线上。
面字的第2笔起笔在竖中线上,第4笔在横中线上。
敌字的第2笔一在横中线上。
3.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五)在书上完成作业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第一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是朗读、不添字、不漏字。课文是由一幅插图和一首短诗组成。插图上画的是一位小女孩擦完桌子正回头向看着她的小花猫说话。小女孩说的什么话呢?就是课文中的一段话,共两句:是我扫的地,是我擦的桌。要是妈妈来问你,小花猫,你可不要说。
课文中有7个生字,通过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看图学一段话。
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体会劳动光荣、自豪的感情,并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育,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的难点是:小女孩在家扫地、擦桌,并以此为光荣,但她为什么还要嘱咐小花猫不要告诉妈妈呢?既然不要告诉妈妈,又为什么要告诉小花猫呢?学生理解上述内容后,课文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学会本课7个生字、7个新词,认识新的偏旁部首:西、土。理解词意。
3.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内容。通过看图,学习句子,进行字词教学。第二教时:复习字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教学主要步骤】
一、结合看图提问,引出课题。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一个是可,一个是要。可的意思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按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教师小结:小朋友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回头一看,哟!小花猫正抬头看着她呢!她想我可要提醒小花猫,提醒它什么?再板书课题你可不要说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可的含义,可通过朗读体会可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二、板书课题,指导看图
使学生懂得小女孩正在擦桌子,小花猫专心地看着,小女孩对小花猫说悄悄话,要它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是自己做的好事,用商量、亲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句意模仿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可与歌进行比较,学习要这个生字时,结合认识西这个部首。
三、看图、听录音,继续学习生字新词
如让学生带头小女孩叫小花猫不要说什么事?这一问题边看图边听录音。理解小女孩在家里主动扫地擦桌,而不要小花猫说出来。然后重点学习这四个生字。学习地时,结合认识土(提土旁),学习擦字,重点突出祭的上半部分。,用多种形式进行书写。
四、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不添字,不漏字,并引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来读。处理好朗读节奏和重音:是我扫的地,/是我擦的桌。/要是妈妈来问你,/小花猫你可不要说!
在反复朗读,体会出句意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女孩叫小花猫不要说自己做的事?从而明白道理。
五、体会语感
同一个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课后练习1.朗读,不添字、不漏字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在会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学生说说两句句子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
六、辨析词义。
要和要是在学生口语中是常用的词。本课课后练习4是让学生通过选词填空来初步体会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并非要学生说出两者之间的严格区别。如:要这个词是表示自己的愿望、想法,或做一件事必须注意的。如:
我(要)写好这个字。我们(要)先扫地,后擦桌子。而要是这个词是表示对情况、对事情的一种假设。如:(要是)我不会写这个字,就去问老师。(要是)你不喜欢跳舞,就唱一首歌。
一、教学目标
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掌握障碍赛跑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游戏:障碍赛跑。
三、教学步骤
(一) 游戏活动,积极参与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练习。
2、组织学生利用跳绳进行准备活动。
3、组织学生柔韧练习。
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裂队、并队走。
3、每人一根绳子进行慢跳、交叉跳、绳操和定数跳。
4、听口令进行柔韧练习。
(二)尝试练习,体验成功
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取器材,并提出布置场地的要求。
2、组织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尝试过障碍。
3、提示学生调整障碍。
4、组织学生进行障碍游戏,并作好小结。
学生活动:
1、按要求取器材,并把场地布置好。
2、分x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在进行尝试练习,选择、最安全的过障碍方法进行游戏。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调整各个障碍间的距离,为游戏比赛作准备。
4、用自己觉得、最安全的过障碍方法进行游戏比赛。
5、总结自己一小组过障碍跑的情况。
(三)场地器材:
体育馆、跳箱、体操凳、垫子。
(四)课后小结:
本课游戏中障碍的设置x个班级是不同的,其中x班的障碍比较小,需要翻过的跳箱比较低,游戏时学生的团队精神体现不是很好,而在另x个班级中我把障碍设置得少些,但难度大些,先让学生去尝试练习,想办法把障碍过一下,做到心中有底,然后组织学生比赛,为了使人员的安排比较公正,我把全班的男生均分成x大组来进行比赛,比赛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都体现得非常好,特别是当我们的在跳上纵箱时,自己小组的男生是可以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学生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敢,这也许就是集体的力量。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部分词句。
2.结合读写例话《外表和内心》学习课文,能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邱少云外表(神态、动作)的词句,并用我的内心活动,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
2.从邱少云的外表(神态、动作),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磁带、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内容
初读课文,弄清文章中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找准文章的重点段落。讲读课文第一、二段。
二、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问:这篇课文歌颂的英雄人物是谁?
2.简介邱少云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二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同年十一月六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特等功,并于一九五三年六月一日授予一级英雄的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五三年六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提问:从课题上看,课文中除邱少云外,还有哪个人物?作者和邱少云是什么关系?什么叫战友?
4.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2)问: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读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找出重点段落。
6.讲读第一段,弄清战斗的目的、时间和方式。
7.讲读第二段。问: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志愿军潜伏情况的?(重点词:居高临下、纹丝不动)
8.小结
学习一篇课文,一定要弄清重点段和一般段之间的关系,我们把一般情况了解透,对于学习重点段会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内容
精读课文,重点讲读第三段。学习透过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一、二段,导入第三段的学习,回答:这一段写了什么?
2.读第三段中的1、2自然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解释:火力警戒、看家本领)
问:从敌人使用了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来防止我军的突然袭击,说明敌人怎么样?邱少云的战友我潜伏在哪里?
教师谈话:作者看到熊熊的大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作为邱少云的战友,他会怎样想?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3.读第三段中的第3自然段,问:
(1)这牺牲可以避免吗?
(2)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这样做行吗?结合课文第二段,说说为什么不行?
(3)可以救自己的战友,可作者没有那么做,这是为什么?(眼巴巴地看着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为了作战计划不致于落空,为了拔掉这颗毒牙,作者不能有所行动,可又害怕邱少云忍不住叫起来,暴露目标,又不忍心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这时的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着重指导朗读第三段中的第4自然段。
问:
(1)邱少云的战友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为保证战斗胜利他不能救自己的战友,心如刀绞,课文哪些句子反映出他的这种焦灼不安、矛盾痛苦的心情?
(指出:有避免牺牲的可能,邱少云没有那么做,作者及其战友也没有那样做,说明邱少云所在的集体是个严守纪律的集体,这样的集体培育了无数象邱少云这样的钢铁战士。)
(2)作者能把自己的这种心情表达得很清楚,那么他可不可以也写一写当时邱少云的内心行动呢?为什么不能?
5.着重指导朗读第三段中的第5自然段。
问:(1)当烈火无情地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时候,邱少云的表现是什么?
(2)有避免牺牲的可能,可为什么他却任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呢?
(3)这个时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会是什么?
6.小结
这个自然段细致地描述了英雄的外表,透过外表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邱少云的内心活动:他下定决心,坚持隐蔽,为了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
7.学习第四段,结束教学。
[评:《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讲读课文,训练重点项目是外表和内心。这篇课文讲的是年仅21岁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事迹。在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中坚持隐蔽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作者很难直接描述,因此,课文中邱少云的伟大,主要是通过作者的焦灼不安,矛盾痛苦的心情及邱少云本身在烈火中的表现反映出来的。课文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学时的训练重点:即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和所忍受的巨大痛苦,从而进一步抓住邱少云的外表,去体会领悟他的伟大,教学本课就是要抓住课文的这个特点进行语文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懂得分辨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在认识事物时,学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本课训练重点外表和内心,本课时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我用来分析重点段(邱少云牺牲的经过)。在分析学习中,重点段分析和重点项目的训练,都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注意把有针对性的提问,深情的朗读,关键性词语的分析等训练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处境、外表和内心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对完成课文的训练重点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训练重点。教学本段时我还注意把一些关键的词语理解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对那些关键性词语有了确切、恰当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具体、更深入了。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更具有思想性。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战士,更主要的是借助文字的情感渲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作者的思想融于课文分析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自觉地领悟作者的意图,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讲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划、想,使他们的情感和作者融为一体而由衷地感受到邱少云的伟大,激起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愿望,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
【教学目的】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森林的主人深刻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大森林的主人。知道遇到困难要善于动脑筋,充分利用条件去克服。
2.能给课文分段,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森林的主人》。平时,经常有亲戚朋友到家来作客,这时我们就是主人,如果我们到别人家去做客,我们就是客人。那么,当主人和当客人有什么区别呢?这篇课文中谁是大森林的主人?为什么说猎人是大森林的主人,他是怎么做主人的呢?
二、扶放结合,理解内容
默读第一节,思考:我和猎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入大森林的?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个问题,设计这样一个小问题:我和猎人乘坐的小船怎么翻的?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有关的词句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思考,概括出:因为秋雨下的时间长河水上涨,不易发现水下的树桩,再加上小船顺流而下,速度快,到了河身狭窄的地方,突然撞上树桩,所以船翻了。这时,学生不仅对翻船的原因有了具体、清楚、完整的认识,而且也明白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和猎人进入了大森林。
文章的二至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大段。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具体叙述了我和猎人克服了寒冷、饥饿和疲劳等困难在大森林里过夜的事,体现猎人的主人精神。我通过扶放结合的方法,先讲透猎人如何克服冷的困难,继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猎人办法巧妙在哪里?总结出两点学习方法:①先弄清猎人解决困难的方法;②体会猎人办法巧妙之处。按照这样的学法,师生共同研究猎人怎么解决饿和黑的困难的?办法巧妙在哪里?最后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在解决困难的整个过程中,我和猎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一个很有办法,能充分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猎人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对第二段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对猎人的主人精神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读第三段,学生很容易理解猎人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讲读第三段课文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猎人生火让我克服了冷的困难,我吃了猎人烧好的松鸡睡在暖暖烘烘的枞树枝上,有什么想法?②猎人怎么会这么有办法的(熟悉自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经验,特别是肯动脑筋)?猎人微笑着对我说了些什么?③用是什么意思?猎人利用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段话的?通过问题引路,学生不难说出:猎人之所以能利用大自然中的这么多东西,解决了冷、饿、黑这么多困难,正是因为猎人不像个客人让大自然为自己安排一切,而像个主人那样肯动脑筋,自己动手去克服困难这类话来。这样,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也能有所领悟了。
三、联系实际,谈体会感受
当学生认识到了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这样的道理时,这篇文章的学习算不算结束了呢?就阅读来说,不仅为了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有所收获,通过联系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把阅读中获得的启迪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在这堂课结束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只有在大森林里才能当主人吗?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怎样做主人的呢?这样,学生必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做主人的道理,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自评
这堂课,我感到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大森林的主人》这篇课文中心明确,紧紧围绕中心,层次分明地安排材料,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经历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的理解,逐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了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结构层次清晰,课堂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到位。
2.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我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好学乐学。
3.教学中能注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它跟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讨论猎人生火的办法妙在何处时,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找到了七、八处巧妙之处。例如:找干苔藓紧紧塞入弹壳,这样开枪时容易产生火花,引燃;烧着后,火很小,猎人又小心地把火吹旺,把树枝和树皮一点儿一点儿加上去,这样可以使火很快烧旺。可以看出,学生抓住了语言文字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到猎人真有办法,对猎人产生敬佩之情。我还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段课文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我和猎人的小船怎么翻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等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活动设计-小学作文教案:
从现在开始,做好我们原本可以做却没做的.......
一、课文内容回顾:
学完只有一个地球,总结:本课所写内容中,哪些事情是原本该做却没有做的?那些内容是原本不该做却做了?结果呢?
原本该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事情可以做,却没有做;原本不该做的滥砍滥伐破坏环境的事情却做了。结果,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危机。
二、揭示活动主题:
按照《语文园地四》口语交际的要求,开展“做好我们原本该做却没做的小事”活动。“做好”的范围,就是从身边做起,杜绝浪费,保护环境。
利用一周的时间,或独立或同学结成小组,去调查:身边有哪些“小事”存在着浪费现象,存在着污染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中,那些事情是我们原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那些事原本不该做却做了的?结果怎样?
一周之内每天坚持记观察记录。注意,观察记录的内容不能重复。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讨论可以观察的“身边”范围。
三、每天坚持浏览学生的观察日记,及时点评(点评要点:发现的现象、做出的思考,是否符合“该做没做、不该做作了、是否写情或者推测了结果”;学生观察搜集资料的角度)
四、认真研究“该做没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要做该怎么做”。
学生自己在搜集的资料旁边,做批注:现在做,该怎么做。
针对“明白该做什么,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去做请教他人、网上查阅资料,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五、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总自己在生活中搜集到的为了杜绝浪费,保护环境,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原本该做却没做的小事”,达到人人至少有三个以上材料。
六、写倡议书
课上习作指导
1、学生简要交流自己所搜集确定的“小事”。
2、指导写法:本次习作是一篇倡议书,倡议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好原本该做却没有做”的小事。
教师简要介绍倡议书的格式。
提出本次倡议书的要求:
(1)从自己搜集来的众多“小事”中选择认为最应该优先做的、最有价值做的三件。
(2)开头:讲清楚本次倡议的背景、及倡议的内容。
(3)每一部分的格式:**这件小事,原本我们是可以做的,但是我们没有做,结果......;因此,为了.......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好这件小事,我们........(怎么做,提出具体做法要求,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用自己的话写进文章之中)
三件事情可以都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写。
(4),结尾,用总结的方式,来点明:还有很多这样的“身边小事可以做”,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3、学生整理自己的记录和搜集的材料,按照倡议书的格式来写。
修改指导:
(1)自己朗读倡议给同学听、家长听,请他们提建议,并且自己修改润色文字。
(2)教师批阅,针对前面的要求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修改。
(3)对部分优秀学生提出更高一级的修改要求:同样的内容,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开表达更有“鼓动性”?可以仿照自己所喜欢的倡议书、演讲稿方式来写。
七、公开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办一张你们小组关于你们选定的调查项目的粘贴小报(有条件的可以用电脑进行设计)。为你们这期报纸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把每个小组内每个同学工工整整抄写好的文章都粘贴上去,如果可能,还可以把相关的数据、图片一起贴上去。再请有美术特长的同学给美化以下。
班上举办一次“粘贴小报”展评。大家按照自己的标准,通过画正字一类的方式,给自己认为办得好的小报或者文章打分。看那个小组的小报的分多,看那个同学的文章的分多。
如果你们认为自己的文章内容很有价值,可以给当地电台、电视台或者报刊投稿。
下面是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2023小学六年级教案设计。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
1、六年级学生一般为11——12岁,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发育指标的增长出现第二高峰。
2、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六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11---12岁时,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3、六年级学生的心脏仍属于小学生的特点,脉搏频率较快,但心脏发育十分显著,已接近中学青春期的特点。因此,适当加大运动量,会使学生的心脏容积和心脏功能得到显著发展。
4、11——12岁的学生脑的重量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活动的机能也有显著提高,大脑兴奋机能也增强了,11---12岁平均睡眠9小时即可。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六年级学生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但相对比较,六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因此,身体练习时应相对提高难度和标准。
2、六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25分钟左右。注意分配能力也有提高,在注意腿的动作同时,还能注意到手或脚的动作,注意上下肢动作的同时,还能注意到重心的变换。
3、六年级学生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记忆。
4、女生在一起活动开始注意性别界限。集体意识显得强烈,与其他小组的对抗意识越来越强,喜欢与同学协作参加竞赛性的练习,愿意练习竞技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动作,但仍十分喜欢游乐性、趣味性、活动性游戏。
5、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室内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学生的素质。
(三) 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所授课的班级有:六年级有x个班级,每班人数均在65左右,学生比较活跃,热爱运动。在运动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都学到了一部分的技能。并且
在自律方面相比低年级学生,是有很大的自控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及方法,巩固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2、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4、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
三、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逐步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体育课教学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或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采用各种表扬方法可以反复交叉,广泛应用,尽量使学生多受表扬和鼓励要真挚,果断、明快、表情亲切,要体现出教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在表扬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使学生能正确对成绩和进步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四、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自律性还需要加强,所以每周尽量都安排时间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娱乐,玩耍是学生的天性,所以尽量安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找到自信,加强集体荣誉感。如碰上下雨天,则在教室内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2、只要算出19+26=?就可以了(教师板书:19+26=)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1:10+20=309+6=1530+15=45
生2:19+20=3939+6=45
生3:9+6=1510+20=3015+30=45
生4:19+1=2020+26=4646-1=45
生5:26+10=3636+9=45
生6:26+4=3030+19=45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4、学生反馈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生1:19+26=45想:19+20=3939+6=45
6、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面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7+2756+3864+28
(1)学生自己算一算
(2)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反馈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7、小结、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怎样口算。
8、针对练习
54+3837+4668+3276+18
28+4319+7527+7344+39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1)自己算一算,再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算法
(2)反馈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10、巩固练习:
29+5756+3818+36
290+570560+380180+360
2900+57005600+38001800+3600
(1)学生先独立计算
(2)反馈校对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1:第一组题都有数字29、57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11、归纳、小结。
三、巩固提高、知识内化
1、综合练习
37+2845+173400+390056+21
230+48067+27480+20xx5+75
六年级上的第三单元习作指导-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一、本单元语言表达学习重点训练项目:
学习感悟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习、赏析人物用心理活动描写推进情节的方法。
具体目标:
1、学习感悟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对比的环境,来突出主人公的特点
案例《穷人》:
开头部分室外的自然环境与室内主人公精心料理下的环境的对比。
(2)用环境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心情(衬托)。
案例:《穷人》:挂钟声音对桑拿心情衬托。西蒙死去的环境描写对西蒙内心世界作用。
案例:《唯一的听众》中对林子的描写。
2、学习、赏析人物用心理活动描写推进情节的方法。
案例1:《穷人》
作者充分描写了主人公桑娜内心纠结矛盾的心理特征,断续、跳跃,非常细腻、真实——桑娜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而且很穷,内心矛盾是正常的,如果不矛盾,就显虚假了,作者刻画桑娜内心的矛盾,忐忑不安,式的人物形象更加感人;而这心理活动描写又是文章情节推进的线索——随着一个又一个内心矛盾的解决,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对渔父的担心、对渔父是否同意将孩子抱回家收养的担心,两个线索交织展开。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心理活动描写,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情节安排的学习,赏析心理活动描写对谋划情节、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案例2:《唯一的听众》
在文中也大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但是在描写方式上不同,这里没有用引用的方式,而是直接叙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描写“我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来表现老音乐教授的。从我出去练琴开始,到遇到老人,到老人“骗我”、鼓励我,到我能拉出美妙乐曲,是老人的鼓励和倾听,引起了我内心的积极变化,从而发奋练琴,有所成就。
(建议:以上语言表达目标的学习,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结合“交流平台”进行总结。)
被爱的感觉真美!
搜寻或者重新唤起被爱的感觉,细致描写下来、
习作指导:参照享受感动,关注环境描写
享受感动
《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用心来倾听我练琴,使我最终成为了一个提琴手。这是多磨令人感动的清醒啊。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不也是有很多的人在用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吗?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亲人;呕心沥血地培养着我们的老师;好学上进、亲密合作的伙伴;默默无闻为我们服务着的工人、农民、售货员、医生、公交司乘人员……当我们细细观察,认真回味思考时,就会发现,这些人的行为中有着那么多的美好品质!而当我们发现这些美好时,我们就会被感动,就会得到启示,就会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学习……
一个懂得感动的人,才会懂得热爱生活、感激生命。那么,我们就来开展一个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享受那些来自生活中的感动吧。
主题活动――――“享受感动”开始啦!
一、欣赏感动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这此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自己劳动才能生活得好,同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3.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本课的教学挂图和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全课生字的字音;理解和朗读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并理解和书写这三段课文里的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在课文中画出田字格里的生字,并读准这些生字的音。
2.学生按要求自学后,进行检查:
(1)指名读课文(读后注意订正读音)。
(2)认读全课生字(用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进行)。
三、再读课文。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一边读课文,一边看插图,思考各图画的什么地方?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后,教师逐一出示各图,用上述提问进行检查。
四、分段理解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划上序号,再分自然段齐读。
2.理解第一自然段。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①这段课文告诉我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帮忙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2)读、议。板书:收(shōu)、白菜(ci),并认读这两个生字记词。
3.理解二、三自然段。
(1)导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与老山羊一块儿把地里的白菜收完以后,老山羊做了什么,小灰兔怎样,小白兔又怎样呢,请读二、三自然段。
(2)学生按要求读二、三段后与同桌同学讨论。
(3)集体讨论第二自然段里有几句话,每句话说谁,怎么样?板书:完(wān)您(nn),理解这些生字词在句子里的意思。
(4)集体讨论第三自然段,这段里有几句话,每句话说谁,怎么样?板书:请(qǐng)、一包(bāo),读准这两个字的音,并理解意思。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一、二、三自然段,读出一定的语气来。
六、认读本节课所学生字,指导写字及练习写字。
1.认读黑板上板书的收、菜、完、您、请、包等生字词。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菜、包两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
3.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生字各写三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四至九自然段及这几段课文里的生字词,并练习写这些生字,朗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老山羊为什么把白菜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他们收下了没有?
二、理解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小白兔和小灰兔回到家里做了些什么?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学生按要求读这三段课文后,与同桌同学讨论。
3.指导仔细阅读四、五自然段和看第二幅图,集体讨论:
小白兔回到家里做了些什么?常常说明了什么?板书:捉(zhuō)虫读生字理解词义。
4.小白兔回到家里种白菜,由于它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白菜很快地长大了,小灰免回家后怎样呢?指导学生看第三幅图,读第六自然段,再进行讨论。(板书:干(gn)活)在这个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适当议一议,小白兔为什么不干活了?(它有了老山羊送的白菜不干活了。)
5.读四、五、六自然段,想一想小白兔浇水、施肥、拔草,捉虫可用第六段里的哪个词为说?(干活)
三、理解第七、八自然段。
1.导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一个自己种菜(指第二幅图),一个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指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呢?认真读七、八自然段,看第四幅图。
2.在学生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讨论: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他指谁?什么事使小灰兔感到奇怪?(板书奇(q)怪(gun))小灰兔为什么感到奇怪?(这里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让学生领会到:小灰兔不知道菜仔有什么用,不懂得小白兔当初为什么要菜仔,所以它看到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感到很奇怪。)
四、理解第九自然段
1.导读:小白兔最后说了什么?想一想小白兔为什么这样说?
2.读、议,引导学生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不同结果,来理解小白兔的话。
3.讨论小灰兔和小白兔的话该怎样读,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八、九段中,小白兔与小灰兔的对话。背诵小白兔最后说的一句话。
4.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这几话,明白了为什么?
五、认读本节课所学生字,指导这几个字的书写并练习写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生字,朗读全文,讲述课文故事,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的训练任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全课生字
1.离开拼音准确地认读生字。
2.教师根据前两节课学生写字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订正和补救工作。
二、看图读文
看第一幅图,读一、二、三自然段。
看第二幅图,读四、五自然段。
看第三幅图,读第六自然段。
看第四幅图,读七、八、九自然段。
三、想象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以后,会怎样想,怎样做,结果怎样。
四、看图讲述课文故事
五、作业
1.按课后作业第2题的要求填、读、抄。
2.根据学生写生字时出现的问题,提出几个他们易错或难记的字,在订正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练习一下。
〔简评〕徐葆琼老师是湖北省特级教师。她对《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的教学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看图、自己思考。教学中让学生读得比较多,而且每次读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读后认真组织讨论与检查,使学生每读一次都确有收获。二是字词教学抓得扎实,识字与阅读理解结合得比较好。在初读课文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从课文中画出生字;在逐段理解课文时,板书出该段中的生字词,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联系小白兔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具体理解干活这个词的意思,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大纲所提出的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思想。三是课时安排比较科学合理。三节课中都有读有写,这样互相调节,适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特点。而且这三节课中的读和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从读懂到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对所学的生字从学会到进一步巩固的过程,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资助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基本教材为跨越式跳高,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次。学生从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接触跳高运动了,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跨越式跳的技术也掌握了一部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助跑和起跳的协调配合,以及支撑腿和摆动腿的积极下压和上摆,两腿相继过杆技术。本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贯穿运动的快乐。学生在跳跃中充分发展跳跃能力,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为12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也称为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对提高这一教材并不陌生,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赛,让学生尝试并体验挑战,感受成功,从而使之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助跑的方向和助跑距离速度的把握,起跳时身体的配合,做到助跑与起跳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素质。
2、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通过游戏使学生的奔跑、投掷等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特色
一是:器材的改进和利用。教学中,以皮筋代替横竿,消除学生对横竿的畏惧心理。充分利用学校自制的藤球和有意义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学法是上体现自主学习,教法中注重引导不包办。练习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恰当巡回指导,个别和集体进行纠错让技术得到巩固。
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设置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跳起来就可以摘桃的感觉,在游戏中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用体育的奋斗和无畏精神让学生树立坚强、努力不服输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课堂常规,宣布课的内容。
激发兴趣阶段:师生齐跳健身操和快速传递的游戏中,让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充分得到活动,达到热身的目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技能学练阶段:
1、复习动作,巩固技能。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模仿体会起跳脚力量的转换过程,通过两人一组的起跳摸高练习加深对这一动作的巩固。
2、尝试体验,自主过杆。通过老师讲解和示范及原地跳过横杆练习让学生懂得跳高的理论知识。
3、跳高的学练阶段。四人一组能够助跑过竿,八人一组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自主选定起跳点和助跑距离及速度,达到助跑起跳协调配合。
4、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调节高度练习。这个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5、通过互评选出优秀学生。评比过程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也让学生能够增强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合作探究阶段:在游戏“冲过火力网”中让学生互相讨论,探讨本队怎样才能高效率的通过封锁线。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本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游戏要求中进行强调。
最后通过放松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会让学生更加有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执教的六年级《跨越式提高》的课程构思,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第一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是朗读、不添字、不漏字。课文是由一幅插图和一首短诗组成。插图上画的是一位小女孩擦完桌子正回头向看着她的小花猫说话。小女孩说的什么话呢?就是课文中的一段话,共两句:是我扫的地,是我擦的桌。要是妈妈来问你,小花猫,你可不要说。
课文中有7个生字,通过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看图学一段话。
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体会劳动光荣、自豪的感情,并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育,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的难点是:小女孩在家扫地、擦桌,并以此为光荣,但她为什么还要嘱咐小花猫不要告诉妈妈呢?既然不要告诉妈妈,又为什么要告诉小花猫呢?学生理解上述内容后,课文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学会本课7个生字、7个新词,认识新的偏旁部首:西、土。理解词意。
3.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内容。通过看图,学习句子,进行字词教学。第二教时:复习字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教学主要步骤】
一、结合看图提问,引出课题。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一个是可,一个是要。可的意思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可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按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教师小结:小朋友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回头一看,哟!小花猫正抬头看着她呢!她想我可要提醒小花猫,提醒它什么?再板书课题你可不要说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可的含义,可通过朗读体会可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二、板书课题,指导看图
使学生懂得小女孩正在擦桌子,小花猫专心地看着,小女孩对小花猫说悄悄话,要它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是自己做的好事,用商量、亲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句意模仿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可与歌进行比较,学习要这个生字时,结合认识西这个部首。
三、看图、听录音,继续学习生字新词
如让学生带头小女孩叫小花猫不要说什么事?这一问题边看图边听录音。理解小女孩在家里主动扫地擦桌,而不要小花猫说出来。然后重点学习这四个生字。学习地时,结合认识土(提土旁),学习擦字,重点突出祭的上半部分。,用多种形式进行书写。
四、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不添字,不漏字,并引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来读。处理好朗读节奏和重音:是我扫的地,/是我擦的桌。/要是妈妈来问你,/小花猫你可不要说!
在反复朗读,体会出句意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女孩叫小花猫不要说自己做的事?从而明白道理。
五、体会语感
同一个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课后练习1.朗读,不添字、不漏字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在会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学生说说两句句子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
六、辨析词义。
要和要是在学生口语中是常用的词。本课课后练习4是让学生通过选词填空来初步体会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并非要学生说出两者之间的严格区别。如:要这个词是表示自己的愿望、想法,或做一件事必须注意的。如:
我(要)写好这个字。我们(要)先扫地,后擦桌子。而要是这个词是表示对情况、对事情的一种假设。如:(要是)我不会写这个字,就去问老师。(要是)你不喜欢跳舞,就唱一首歌。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部分词句。
2.结合读写例话《外表和内心》学习课文,能抓住课文中有关描写邱少云外表(神态、动作)的词句,并用我的内心活动,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
2.从邱少云的外表(神态、动作),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磁带、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内容
初读课文,弄清文章中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找准文章的重点段落。讲读课文第一、二段。
二、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问:这篇课文歌颂的英雄人物是谁?
2.简介邱少云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二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同年十一月六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特等功,并于一九五三年六月一日授予一级英雄的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五三年六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提问:从课题上看,课文中除邱少云外,还有哪个人物?作者和邱少云是什么关系?什么叫战友?
4.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2)问: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读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找出重点段落。
6.讲读第一段,弄清战斗的目的、时间和方式。
7.讲读第二段。问: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志愿军潜伏情况的?(重点词:居高临下、纹丝不动)
8.小结
学习一篇课文,一定要弄清重点段和一般段之间的关系,我们把一般情况了解透,对于学习重点段会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内容
精读课文,重点讲读第三段。学习透过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一、二段,导入第三段的学习,回答:这一段写了什么?
2.读第三段中的1、2自然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解释:火力警戒、看家本领)
问:从敌人使用了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来防止我军的突然袭击,说明敌人怎么样?邱少云的战友我潜伏在哪里?
教师谈话:作者看到熊熊的大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作为邱少云的战友,他会怎样想?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3.读第三段中的第3自然段,问:
(1)这牺牲可以避免吗?
(2)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这样做行吗?结合课文第二段,说说为什么不行?
(3)可以救自己的战友,可作者没有那么做,这是为什么?(眼巴巴地看着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为了作战计划不致于落空,为了拔掉这颗毒牙,作者不能有所行动,可又害怕邱少云忍不住叫起来,暴露目标,又不忍心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这时的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着重指导朗读第三段中的第4自然段。
问:
(1)邱少云的战友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为保证战斗胜利他不能救自己的战友,心如刀绞,课文哪些句子反映出他的这种焦灼不安、矛盾痛苦的心情?
(指出:有避免牺牲的可能,邱少云没有那么做,作者及其战友也没有那样做,说明邱少云所在的集体是个严守纪律的集体,这样的集体培育了无数象邱少云这样的钢铁战士。)
(2)作者能把自己的这种心情表达得很清楚,那么他可不可以也写一写当时邱少云的内心行动呢?为什么不能?
5.着重指导朗读第三段中的第5自然段。
问:(1)当烈火无情地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时候,邱少云的表现是什么?
(2)有避免牺牲的可能,可为什么他却任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呢?
(3)这个时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会是什么?
6.小结
这个自然段细致地描述了英雄的外表,透过外表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邱少云的内心活动:他下定决心,坚持隐蔽,为了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
7.学习第四段,结束教学。
[评:《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讲读课文,训练重点项目是外表和内心。这篇课文讲的是年仅21岁的战友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事迹。在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中坚持隐蔽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作者很难直接描述,因此,课文中邱少云的伟大,主要是通过作者的焦灼不安,矛盾痛苦的心情及邱少云本身在烈火中的表现反映出来的。课文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学时的训练重点:即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和所忍受的巨大痛苦,从而进一步抓住邱少云的外表,去体会领悟他的伟大,教学本课就是要抓住课文的这个特点进行语文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懂得分辨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在认识事物时,学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本课训练重点外表和内心,本课时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我用来分析重点段(邱少云牺牲的经过)。在分析学习中,重点段分析和重点项目的训练,都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注意把有针对性的提问,深情的朗读,关键性词语的分析等训练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处境、外表和内心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对完成课文的训练重点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训练重点。教学本段时我还注意把一些关键的词语理解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对那些关键性词语有了确切、恰当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具体、更深入了。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更具有思想性。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战士,更主要的是借助文字的情感渲染,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作者的思想融于课文分析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自觉地领悟作者的意图,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讲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划、想,使他们的情感和作者融为一体而由衷地感受到邱少云的伟大,激起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愿望,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
经过搜索和整理,我们为大家呈上2023小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把所会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是历代老师的重任,准备好一份教案是教学工作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步。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学习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赠汪伦)背一背。这首诗是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朋友依依不舍的深厚友情)。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解题:
(1)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送”:送别.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之”:去、到.“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2)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觉得怎样读题目?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根据预习,同桌交流背景资料、字词含义、诗句意思。
(3)、想一想:诗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知诗人:
说说你对李白的了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有九百多篇,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
3、诗中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孟浩然,你了解他吗?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我们熟悉他的诗《春晓》。
4、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在襄阳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通读诗文,正字读音。
1、自由读诗----指读,正音(鹤,孟,陵,辞,唯,)
2、根据以往的知识,给诗歌划节奏。(汇报)
3、再读诗歌:指读------互读-------齐读。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1)、出示一、二句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理解词语: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黄鹤楼:楼名,在今天的湖北武汉。辞:告辞。西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下:沿江顺流而下。
(2)、诗句的意思: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3)、指导朗读前两句。(叙事)
2、理解第三、四句诗。
(1)出示三、四句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词语:“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碧空尽:在青绿色的天空消失。尽:消失。唯见:只能见到。天际:天边。天际流:流向天边.
(2)诗句意思: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指导朗读后两句(写景)
3、同桌互说自己的理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李白,你在送别好友远行的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
2、同桌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想一想: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
三、练习:
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朝诗人()。
(2)这首诗写的是他送别好友()的情景。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景中寄情。
3、写一写:孟,浩,陵,辞,唯。
六年级上的第三单元习作指导-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一、本单元语言表达学习重点训练项目:
学习感悟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习、赏析人物用心理活动描写推进情节的方法。
具体目标:
1、学习感悟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对比的环境,来突出主人公的特点
案例《穷人》:
开头部分室外的自然环境与室内主人公精心料理下的环境的对比。
(2)用环境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心情(衬托)。
案例:《穷人》:挂钟声音对桑拿心情衬托。西蒙死去的环境描写对西蒙内心世界作用。
案例:《唯一的听众》中对林子的描写。
2、学习、赏析人物用心理活动描写推进情节的方法。
案例1:《穷人》
作者充分描写了主人公桑娜内心纠结矛盾的心理特征,断续、跳跃,非常细腻、真实——桑娜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而且很穷,内心矛盾是正常的,如果不矛盾,就显虚假了,作者刻画桑娜内心的矛盾,忐忑不安,式的人物形象更加感人;而这心理活动描写又是文章情节推进的线索——随着一个又一个内心矛盾的解决,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对渔父的担心、对渔父是否同意将孩子抱回家收养的担心,两个线索交织展开。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心理活动描写,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情节安排的学习,赏析心理活动描写对谋划情节、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案例2:《唯一的听众》
在文中也大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但是在描写方式上不同,这里没有用引用的方式,而是直接叙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描写“我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来表现老音乐教授的。从我出去练琴开始,到遇到老人,到老人“骗我”、鼓励我,到我能拉出美妙乐曲,是老人的鼓励和倾听,引起了我内心的积极变化,从而发奋练琴,有所成就。
(建议:以上语言表达目标的学习,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结合“交流平台”进行总结。)
被爱的感觉真美!
搜寻或者重新唤起被爱的感觉,细致描写下来、
习作指导:参照享受感动,关注环境描写
享受感动
《唯一的听众》中,老人用心来倾听我练琴,使我最终成为了一个提琴手。这是多磨令人感动的清醒啊。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不也是有很多的人在用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吗?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亲人;呕心沥血地培养着我们的老师;好学上进、亲密合作的伙伴;默默无闻为我们服务着的工人、农民、售货员、医生、公交司乘人员……当我们细细观察,认真回味思考时,就会发现,这些人的行为中有着那么多的美好品质!而当我们发现这些美好时,我们就会被感动,就会得到启示,就会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学习……
一个懂得感动的人,才会懂得热爱生活、感激生命。那么,我们就来开展一个主题活动,让我们一起享受那些来自生活中的感动吧。
主题活动――――“享受感动”开始啦!
一、欣赏感动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原是台湾省一位小朋友写的儿歌,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课文短小精悍,共有四行。第一行告诉我们窗户有写字的本领,一下子激起小读者往下读的兴趣,使读者急于想知道窗户怎么会写字。第二、三行具体写出窗户写的是什么字。最后一行以你们看,是不是?询问小读者,引起小读者的共鸣。整首儿歌构思巧妙,联想奇特,深得一年级小学生的喜爱。这样的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读短文这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于朗读和词句的训练。
本课的基本教法是以读和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把各种形式的朗读及词句的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录音、幻灯等电教手段,配合色彩鲜艳的活动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劲。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主要是读通、读懂课文,完成课后填空,学习新部首人字头及你、个、会、两四个生字。第二课时,吟诵课文,学习新部首秃宝盖及户、写、字三个生字,并进行词句训练。
我们特地将带有人字旁的你,人字头的个、会和中间有两个变形的人的两字放在一起教;将带有秃宝盖的写与带有宝盖头的字放在一起教,以利学生比较鉴别,寻找规律,加深印象,提高识字效率。
写字教学时,我们运用复合幻灯片,将较难写的两与写这两个字,分解投影,让学生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清它们的笔顺。继而要求全体学生运用写字学具玻璃书写板,在田字格中练写这两个字。
当学生已能独立吟诵课文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运用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主要步骤】
一、从图入手,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彩色活动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看清图上画着什么。
2.小男孩在叫两个小朋友看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课题,让学生拼读课题。
4.注意户的读音:户单独一个字念第四声,它和窗组成词语时要念轻声。(听老师读课题。开火车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1.师:小男孩指着自己的窗户说了什么呢?你们想听吗?
2.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我家的窗户会干什么?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4.检查朗读;分句指名读。
三、讲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引读第一句:我家的窗户会干什么?什么会写字?
2.我家的窗户写了哪些字?(读第二、三行)
3.看图找一找,哪里有日字呢?两个日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4.演示彩色活动图片(将图片上的窗户关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字?田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5.指导朗读:窗户会写字有趣吗?我们要读出趣味来。男女同学比赛读。
6.完成课后第二道练习(填空)。
7.指导读最后一名句:这句话用了什么标点:问别人的句子该怎么读?
8.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要加上课题)。
四、学习生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抽读部分生字卡片:你、个、会、两。
(1)学习你:人在左边做部首,我们叫它什么?(复习单人旁)。
(2)学习会、个。人字放在字的上面做部首,我们叫它什么?(新授人字头。)
(3)学习两。(注意读准三拼音。)看幻灯分析字形并书空。两字里面的两个人字为什么要变形呢?
2.抽读部分生字卡片:户、字、写。
(1)学习户(独体字)。
(2)学习字(复习宝盖头)。
(3)学习写,认识新部首:秃宝盖(老师出示水壶盖子,然后将盖子上的小圆帽取下)。
(4)指导写字。
五、表情朗读,观察想象,情境说话
1.让学生先跟录音读,读出欣喜、自豪的感情;再看幻灯画面读;然后配上动作读,达到粗读成诵。
2.观察想象。让学生观察、回忆周围的事物,想一想,还有什么会写字?
3.你问我答,情境说话。
(1)完成课后练习3:你问我答。
(2)创设情境说话。师问:这是不是你的手帕?答:是(或不是)。问:这是不是你画的画?答:是(或不是)。
(3)同桌自选内容进行你问我答的说话练习。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继续学习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在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不可能摆脱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同情受压迫者和憎恨剥削制度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小音乐家扬科》,(板书课题)老师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答)教师介绍:本文作者是显克微支(板书)
显克微支是波兰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波兰的语言大师。他的早期作品描写波兰农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二、初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拿出课本,身坐正,脚放平,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再来读读课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
(1)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痛,惋惜)
(2)作者笔下的小扬科你认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回答)在回答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命运悲惨)
三、重点探究
重点:第三自然段
用无论总能说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第十、十一自然段(出示插图)
从这里能不能看出扬科很爱音乐?
(学生讨论)
他虽然很怕,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
无法抗拒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对音乐,对小提琴的热爱的力量)
反复读(出示投影)
自己先读一遍,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生答)
教师总结:朗读时要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并且要注意较多的顿歇(如在他很久很久之后安排顿歇),要有拉长的停顿(如在他怕他不敢动后加长停顿时间),要把这种怕和爱的冲突变得异常沉重
这么爱音乐,有音乐天赋的扬科他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非常悲惨)
(音乐)对音乐,对小提琴的热爱让扬科情不自禁的去看看那把小提琴,但是他还想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足了,但就因为这一下,让扬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啊,同时也开始了他的悲惨命运,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文章,小组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扬科悲惨命运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句子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重点:17自然段
1、读
2、白桦树也在为他号叫,如果你是白桦树,你会号叫些什么?
(我会说扬科你死得真是太惨了,管家和更夫也太残忍了)
(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扬科到另一个世界去吧,那儿没有痛苦,但是有你最爱的音乐和小提琴)
(扬科你才八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怎能死呢,)
(扬科,你的天赋,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音乐家的,我在为失去了一个音乐家而悲痛号叫)
同学齐读,然后接说
三、感悟
有人曾经说过,童年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美好的阶段,可扬科的童年却充满了悲苦、艰辛,甚至为了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就被无情的打死了,我们大家也有童年,我们的童年和扬科的童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引导学生再深层次的体会社会制度的灰暗)
四、总结:希望大家珍惜我们现在的好时光,好好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本文所在的单元以拼识字为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用学习像形字的方法,观看画面,对照生字,找出图和字的相似点,引出生字。通过读组词、扩词、读拼音短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教学重点】加强字的笔顺训练。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日、月、水、火,会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临写。
2.掌握笔画横折钩。
3.复习汉语拼音,进一步掌握复韵母iu的标调方法。
【教法特点】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强化识字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日、月、水、火这四个字的演变过程。启发学生思维,掌握像形字的识字方法。
2.注重字的笔顺训练,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通过生字活动卡片的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日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里再封口,月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里,水字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3.充分利用本课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教学主要步骤】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二、看图拼音识字,教学生字
1.听录音看投影,了解日、月、水、火的演变过程。(图画像形字汉字)
2.逐幅看图教学生字。
第一幅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tiyng)
(2)太阳也叫日。
教学:日(r)
(3)学生自学生字。
自学要求:看拼音读准音,看笔顺记字形,看图画想意思。
(4)自学交流。
(5)看图拼短句:hngrxinghuǒqi。
(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三、四幅图教学方法同上。
【可以重点指导】
(1)教学月时,学习新的笔画名称:横折钩,用有色电线折成笔画横折钩,然后用力拉直电线,让学生掌握新学的笔画是一笔写成的。月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里。
(2)教学水和火两个字时,同时出示生字活动卡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笔顺相反。水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重点强调火字的最后一笔是捺。
(3)借助拼音读短句,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先拼拼读读,再想想做做动作,达到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字的目的。
(4)运用多种方法读词语。如老师领读,学生领读,师生对读等形式,达到巩固所学生字积累词语的目的。
三、写字指导
日、月、水三字要居中写。
火字的第一笔,点要点到横中线。第二笔,撇高于点。第三笔,从竖中线起笔,穿过中心点向左撇出去。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收笔与撇要齐。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着录音轻声读课文。
(2)自由读、同桌对读。
(3)齐读。
【教学目的要求】
1.看懂图意,知道三种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
2.借助拼音朗读句子。图文结合理解三种眼睛的作用。
3.从学句中学习6个词语,从识词中学会9个生字。
【教学要点】朗读理解句子,学会9个生字。
【教前准备】挂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等。有条件的可备实物,或幻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句子。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板书眼睛),用它可以看书、看报、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奇妙的眼睛(板书完整课题),课文里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也是用来看东西的,所以课文里的眼睛这个词加上了引号。它是利用了科学仪器能够看到人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奇妙的眼睛。眼睛到底指什么?学习课文以后就知道了。
(二)出示图画或实物。
问: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你在哪儿见过?根据回答板书: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
(三)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
回答后板书:天文学家、医生、海军。
(四)再读课文
说说这些眼睛有什么作用。回答后板书:星星、细菌、敌人。
(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书看图,加深对图文的印象。
(六)讲读句子。
1.用序号标出段序。
2.自读第一段,看看有几句话。抽读第一段。问:第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说望远镜是谁的眼睛)。第二句讲什么(第二句讲它的作用。)
3.第二段让学生自读后,上黑板指着板书说: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医生有了它可以看见极小的细菌。极小是什么意思?就是非常小,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细菌告诉学生,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利,如我们吃的馒头必须有发酵菌,但很多细菌对人体有害,如同学们拉肚子时,医生就要检查你的大便里有什么细菌。这些细菌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
4.抽读第三段,讲读第三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监视就是用潜望镜在水里注视海面上的敌人。问:谁见过潜望镜?你在哪儿看见过?(学生可讲亲身经历的,或讲在书上、电视里、电影上看见过的都可以)
(七)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步骤】
(一)看图,说说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开火车游戏读词。
(三)从识词中学字。
1.数一数田字格里的生字有几个?
2.除了本课连成的词以外还能找哪些词?如:军(空军陆军军队参军解放军)
医(医院中医西医医疗)
3.分析记忆字形
军(冖车)医(匚矢)
眼(目艮)睛(目青)
敌(舌攵)极(木及)
战(占戈)戈字旁面(丿面)
(四)写字。
1.告诉学生月字不作偏旁,只作一个字的部件时丿要变成丨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上的笔画。
军字的第4笔横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医字的第4笔一,第5笔一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睛字的第4笔一,第9笔一在横中线上。第10笔丨在竖中线上。
面字的第2笔起笔在竖中线上,第4笔在横中线上。
敌字的第2笔一在横中线上。
3.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五)在书上完成作业2。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以拟人化手法通过小鸽子的眼睛来了解祖国建设的新面貌,让学生开阔眼界,受到感染。本设计在考虑教学要求时,主要从这几方面去把握: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新面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继续学习谁怎么样的句式。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子字旁,并指导书写,理解跟着、笑着等词语。
【教学设计特点】
第一,落实训练内容。语言文字训练涉及面很广,而在本课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读短文、学词句),在词、句的训练上下功夫。特别对于生词(如跟着)、新的句式(如什么,怎么样)在教学中做到训练到位,不走过场。
第二,考虑训练层次。在本课设计中,注意把训练作为过程来展开。所以,遵循整体感知分项训练突出重点综合应用的思路,提高训练效果。
第三,讲究训练方式。训练方式是否得当,会影响训练效果。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多样化:结合电教媒体,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训练情境,在读、问、答、演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训练的综合效果,个别尝试、小组议论与全体练习的多样组合;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等等。方式的变化,训练的扎实,思路的清晰,目标的明确,对上好这堂课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鸽。
1.读准字音;分析鸽的字形;读词语小鸽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1)思考:小鸽子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2)讨论以上的问题,并出示板书(以图的形式出现),大海、井架;高山、电气火车;电视塔、水电站。
2.读课文。
(1)轻声读,数数全文共有几节,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2)讨论全文共几节。(3)指名分节朗读,教师注意讲评;同桌对读;全班齐读。
三、逐节朗读,学习词句。
1.教学第一节。
(1)教师引读:一天,谁跟着谁飞上了哪里?(2)学习生字跟。(读准前鼻音。想想跟的部首为什么是足字旁。再读第一节理解字义。)(3)练习朗读第一节。
2.教学第二节。
提示学习方法。(出示:读数;问答;读读。)
(1)读数。(轻声读第二节,要求读准字音;同时数数这节有几句。)(2)问答。(出示:它们飞过哪里?小鸽子问什么?妈妈怎么说?)(3)读说。(学生练习感情朗读,指名学生读,分角色朗读。说一说它们飞过哪里,看见了什么。)
3.教学第三节。
(1)明确要求(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学习第三节。)(2)以同桌为单位,自学第三节。(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4)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
4.教学第四节。
(1)教师提问。(它们又往前飞,看到了什么?)(2)学生边读边思考。(3)讨论问题,理解高高的、新建的。(看投影片)(4)练习感情朗读、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
5.教学第五节。
(1)教师提问。(小鸽子看到许多新鲜的事物,心里怎样想?)(2)学生边读边思考。(3)讨论问题,学习生字极。
四、小结。
1.读全文,想想小鸽子为什么高兴极了?
2.看板书小结。(小鸽子飞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五、练习。
1.练习说话。(小鸽子飞过上海,看到了什么?看录像说话。)
2.句式训练。
(1)看例句(小鸽子高兴极了。),说说这句话写谁?怎么样?(2)辨析句子。(是写谁怎么样就拍拍手。)(3)看投影练习句式。(书上练习3)
六、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偏旁部首:子字旁。(指名书空、全班书空)
2.抽读生字卡片。
3.指导书写孩、为。
(1)看孩、为两字的结构,指出重点笔画。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讲评。
一、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仰卧起坐。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通过仰卧起坐的练习进一步发展腰腹肌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遵守课堂常规的持久性。
四、教学过程
(一)体育课堂常规
概念: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家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1、上课的时间、地点的安排。
2、体育课中运动服、鞋的要求。
3、身上不宜带比较锐利的东西。
4、体育课上关于迟到、早退等情况的处理。
5、场地、器材的要求。
6、师生关系的要求。
(二)仰卧起坐
两人一组,老师计时,学生轮换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看一看哪一名同学做的最多。
(三)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一、教学内容
立定跳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立定跳远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身体的协调性,提高跳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和判断力。发展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作流畅,协调。
教学难点:一摆二蹲三起跳,动作流畅。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教学:
(1)体育委员整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与要求。
(4)安排见习生。
2、准备活动:
(1)慢跑操场两圈。
(2)广播体操。
要求:认真积极,全心投入组织:四列横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2)原地一摆二蹲三起跳练习。
(3)集体向前跳练习。
(4)分小组练习。
(5)两人合作比赛跳。
(6)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要求:动作到位,积极练习。组织:广播体操队形————散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资助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基本教材为跨越式跳高,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次。学生从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接触跳高运动了,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跨越式跳的技术也掌握了一部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助跑和起跳的协调配合,以及支撑腿和摆动腿的积极下压和上摆,两腿相继过杆技术。本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贯穿运动的快乐。学生在跳跃中充分发展跳跃能力,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为12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也称为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对提高这一教材并不陌生,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赛,让学生尝试并体验挑战,感受成功,从而使之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助跑的方向和助跑距离速度的把握,起跳时身体的配合,做到助跑与起跳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素质。
2、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通过游戏使学生的奔跑、投掷等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特色
一是:器材的改进和利用。教学中,以皮筋代替横竿,消除学生对横竿的畏惧心理。充分利用学校自制的藤球和有意义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学法是上体现自主学习,教法中注重引导不包办。练习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恰当巡回指导,个别和集体进行纠错让技术得到巩固。
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设置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到跳起来就可以摘桃的感觉,在游戏中让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用体育的奋斗和无畏精神让学生树立坚强、努力不服输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课堂常规,宣布课的内容。
激发兴趣阶段:师生齐跳健身操和快速传递的游戏中,让学生身体的各部位充分得到活动,达到热身的目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技能学练阶段:
1、复习动作,巩固技能。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模仿体会起跳脚力量的转换过程,通过两人一组的起跳摸高练习加深对这一动作的巩固。
2、尝试体验,自主过杆。通过老师讲解和示范及原地跳过横杆练习让学生懂得跳高的理论知识。
3、跳高的学练阶段。四人一组能够助跑过竿,八人一组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自主选定起跳点和助跑距离及速度,达到助跑起跳协调配合。
4、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调节高度练习。这个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5、通过互评选出优秀学生。评比过程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也让学生能够增强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合作探究阶段:在游戏“冲过火力网”中让学生互相讨论,探讨本队怎样才能高效率的通过封锁线。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本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游戏要求中进行强调。
最后通过放松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会让学生更加有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执教的六年级《跨越式提高》的课程构思,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教学要求】
1.认真看图,看懂图意;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
4.通过学习短文,让学生知道祖国江南十分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词卡、音乐磁带。
一、看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看图学词学句第7课,先请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仔细看图。(放江南风光民族乐曲,出示投影片)
提问:
1.图上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渔民?(装鱼篓)
2.这是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河里你看到了什么?(看见鱼)
3.小河的两岸有什么?(树、稻、竹子、小鸟)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二、看图学文
(一)初步阅读
1.书上有一篇小短文就把这美丽的景色写下来了。打开书小声读,注意看清音节读准音,读完后再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检查阅读情况:先请三位小朋友分别读这三句话,要求读准音,再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第一句话先讲了什么?(出示词:小竹排。读准重点词竹的音)
①(指图)这就是小竹排,小竹排是用什么做成的?干什么用?(小竹排是用来运人或东西的南方水上交通工具。)
②小竹排怎样?(顺水流)什么叫顺水流?(用手势)(水往哪里流,小竹排就往哪里行,这样既省力,又行得快。)
③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小结:第一句告诉我们一位渔民撑着小竹排顺着水流前进,听见了鸟儿叫声,像在唱歌,又看见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时,他是什么样心情?(指导朗读)
2.第二句话讲了什么?(出示词:两岸)
①谁能指出两岸在什么地方?(学生指出图上河的两边,岸边。)
②他看到两岸有什么?(出示词:树木)(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树,我们就叫它树木。)
树木怎样?密什么意思?
③两岸还有什么?(出示词语:禾苗)
什么叫禾苗?(庄稼小时候,刚长出的苗苗,比如稻子、麦子、玉米。)
图上我们看到的是水稻的禾苗,禾苗长得怎样?(绿油油)
解词,绿我们都懂,讲的是颜色,绿油油讲了绿的程度,很绿,绿得发亮。这里说明了禾苗长势非常好,禾苗长得好,到了秋天稻子怎样?(大丰收)
稻子去壳就是什么?(米)
小结:(指图)这里鸟儿在唱歌,鱼儿在游泳,两岸的树木长得那么茂盛,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你们知道吗?这一带是什么地方?
3.这里是我们祖国的江南。(出示词:江南)
①这一带河多、水多。水多鱼虾也多,种的水稻多,收到的大米就多,我们就叫它(出示词:鱼米乡)
②江南鱼米乡,不仅鱼多、米多,而且风景也非常美,这美丽的景象,像什么?(一幅图)小竹排在哪里游?
抽动投影片,看上去像什么?(读课文最后一句)
总结: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之乡,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景色很美,好像一幅画。
4.听录音看图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教学生字
1.读词(六个)。
我们学习了六个词,有几个字不仅要会读,还要记住它,会写。
2.教学木、禾、米三个字。
①木,怎么记?(板书)(十字两边加撇捺)投影演示。
②禾,怎么记?用学过的熟字记,(一撇下面加个木,木字上面加一撇,两种答案,要肯定前一种好,因为前一种记法,可以连笔顺也记住了)投影演示。
③米。怎么记?(点撇中间进个木)投影演示。
3.小结。
谁能发现今天学习的三个字什么地方相同,都有个什么字?(投影演示)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了木字,可以帮我们记禾、米,用熟字记生字方法最好,它可以不用再一笔一画地记,就容易记得住。
四、指导写木、禾、米
五、教学生字竹、两、苗、江
1.分析字形
竹字比较难,看上去两部分大致相同,仔细看有一点不同,哪里不同?(书空)
两字的内部是哪个字?与雨字有什么不同?(两个人表示数量是二)。
苗这个字上面的一部分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部首,叫草字头。这个字很好记,怎么记住它?
江的左边是三点水,怎么记?
2.读字、组词。
3.做游戏复习巩固字记词。
六、朗读课文
今天我们看了图,学习了一篇小短文,从短文里学会了六个词,还学会了7个汉字,现在再读课文。
七、指导书写苗、竹、江、两四个字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买大送小
乙商场一律九折
丙商场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元不打折。
一、教学目的: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旨在使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实践能力,并为课堂教育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尽快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二、班级情况
六年级七班、八班共有98人,其中优生25人,中等生45人,后进生28人这两个班级从总体上看,成绩较差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体现在优生不够尖,后进生的基础太差,连简单的分数加减也不会做,更有少数几个同学连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搞不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结构及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去容有: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
六、教学方法及措施:
1、改革课堂教学,坚持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演示,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以全面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习的空间观念,注重逻辑教学,让学生多实际操作。
4、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以严密的教学逻辑,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循善诱地讲解,适当拓宽加深,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
5、认真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如何会学,且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知识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6、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编写特点
百分数学生曾经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3. 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4.我的思考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与我本节课想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有一定的距离,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放弃了教材中的二个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评选文艺节目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出百分数,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而且本堂课我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自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在具体的实例中自主感悟和逐步抽象,在探讨选哪个节目参加公开汇演时,自然而然的明确了百分数的优越性。练习的内容只有一个题是来源于教材,这样会不会与教材编写者的看法有
所背离。但就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鉴于此,我在传授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部分改动,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路都不尽相同,面对的.教学个体――学生也不一样,只要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就可以。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在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已学过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已掌握的相当熟练。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①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② 练习题中关于百分数填空的活用部分。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比一比选哪个节目比较合适,读一读百分数、写一写百分数、选一选百分数等多种方式进行新知的传授与学习。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选节目的情境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很重要的,激发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围绕这一情境出现的百分数来传授百分数的读、写法。再联系生活中的百分数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认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课前搜集的如商品标签、包装盒上的百分数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大约30分钟)
1、探究意义及写法:(14分钟)
(1)师:同学们喜欢看文艺节目吗?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表演了很多优秀的文艺节目,获得了大家的好评。据说,市里将会在各校文艺节目中评选出一些更优秀的节目参加全市的公开汇演,如果我们学校也有幸要选送一个节目去,你觉得选哪个节目去更合适呢?老师已调查了一些同学,你们看:
出示表格信息:
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应该选送哪个节目?(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预设:当学生说选《苗山姑娘》最好 。没有其它同学说别的,老师说:好,这是你们的想法。我们再看一下被调查的人数。你们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2)课件再补充出示:
问:现在有别的想法吗?你能一下子看出选哪个节目最好吗?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计算)
(3)找生板演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化小数: 9÷10=0.9 17÷20=0.85 21÷25=0.84 43÷50=0.86 化分数: 9÷10=9/10=90/100 17÷20=17/20=85/100
21÷25=21/25=84/100 43÷50=43/50=86/100
(4)订正做法:(找学生做:得几分之几的分数的)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生说:9÷10用喜欢的人数除以被调查的人数,师接问:也就是谁和谁比呢?比的结果是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第二个算式呢?第三个呢?
(设计意图:订正做法,与其他学生形成互动。)
(5)现在一下子看出来了吗?选哪个节目最好呢?刚才有同学说通分,就是把分母怎样?行吗?那就通分吧。
谁来说:这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多少?
(6)现在你能一下子看出来选哪个节目最好吗?为什么现在就看出来呢? (设计意图:揭示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7)看样子光看喜欢的人数是不行的。那我们必须求什么?各个节目喜欢的人数占被调查的人数百分之几,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为了与分数区别及便于书写,一般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常写成带有这种%符号的形式。问:谁知道这叫什么?
怎样把90/100写成带%的呢?谁愿意到黑板上给大家示范写呢?
纠正百分数的写法,一般先写分子(指90/100)分母和分数线简写成%, 谁来把85/100 86/100写成带%的呢?其它同学练习本上。(同桌评价) 写百分数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会写百分数了,会读吗?指70%。(生读)评价:还没学百分数,就会读了,90%是谁和谁比得到的?喜欢《三句半》的人数是被调查的人数的90%(贴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说一说: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3)猜一猜: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出示题目。
(1)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前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列;后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行)
3.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出示题目。
(1)说位置:这是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
(2)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3)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4.拓展应用。
出示右图。
谈话:如图,“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来表示。说出下面类似于数对的每组字母和数各表示什么汉字,并连起来读一读:(B,3)、(A,5)、(C,4)、(E,2)、(D,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齐读:“我们爱数学”。
提问:你爱数学吗?为什么?
[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首先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列、行和数对含义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砖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个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中的后一个数相同等,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最后通过类似于数对的一组字母和数找相应的汉字——“我们爱数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谈话:“神舟六号”之所以能顺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终止。让学生带着问号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走进探索的大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神舟六号”返回地球画面的回放,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这样做既为下节课进一步用数对确定位置打下伏笔,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共有学生5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比例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一位数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的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总复习。
三、本册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除法中的笔算除法。
四、教材分析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教材分口算除法和笔算两部分。其中,口算除法主要是比较简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被除数首位够商;被除数首位不够商;介绍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带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学习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2、统计的教学
在表格里,填入调查,计算或测量的数据;画条形线、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或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看图后,能解释统计结果,回答相关的数学问题;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3、实践和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学生将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本册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生活情景和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安排。应用题设计尽力实现“现实性”、“儿童化”和“适当的思考性”,尤其是教材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此外,还安排了6个“微型课题”的研究,借以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和综合性的问题。
4、数学思维专项训练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紧密结合,一方面注意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知识的内在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在学习适当阶段联系所学知识,以智力游戏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了数学思维专项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笔算一位数乘、除多位数;比较熟练的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以及相应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小数加减法。
3、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6、使学生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列方程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7、进步培养学生检验地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构建有关数学知识。
2、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并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给学困生和弱智生更多的关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3、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体验成功快乐。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5、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6、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七、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并会用乘法验算(包括带余除法)。
2、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面积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与同伴合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认识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为人热情,头脑聪明,特别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今天老师想亲自见识一下,你们有信心吗?事情是这样的: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老师这里有他们三个人的投篮情况,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数据1:
生1:不马虎,因为他命中次数最多。
生2:无法确定。罚球总次数不知道。
师: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看来,只知道命中次数看不出他们水平的高低。关于罚球的总次数老师这里也有记录。
(2)出示数据2:
问:现在看看,他们谁的水平高呢?
生1:淘气和奇思。他们失球数最少。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2:我认为应该看他们的`命中率。
生得出90/10084/10070/100,该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
师:那么90/10084/10070/100分别表示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出示:
品种实验种子数/粒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205
二号257
三号50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25/100
二号=28/100
三号=22/100
28/100>25/100>22/100
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分别表示什么?
生:25/100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8/100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2/100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百分数的认识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以90/100为例,分子90写成90,分数线和分母100写成百分号。(90%)读作:百分之九十。
师指名学生板演84%、70%。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25/100、28/100、22/100用百分数的形式写下来,并读一读。
师:结合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吗?(集体交流)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反馈练习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老师这儿有一些信息,大家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39页读一读,说一说。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我们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掌握了百分数的读写法。那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出示)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第一根绳子长()米,第二根绳子的长度是它的()。
2、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千克。小明吃了这些葡萄的()。
(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
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对号入座:(请选择合适的数填空)
55%100%120%1.7%
.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一本书已经看了45%,还剩下()没有看。
.开展节约活动以来,本月学校的用电量比上月减少了()。
.某车间机器经过改良,现在每月产量是原来每月产量的()。
2、比比谁最棒
请你在20秒内写10个不同的百分数。(教师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他完成的个数。)
3、找朋友
百发百中200%
一箭双雕90%
百里挑一50%
十拿九稳1%
一分为二100%
3、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机动题)
四、回顾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愉快占()%紧张占()%遗憾占()%老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运算,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和容积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过程中,能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和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在应用分数、比、百分数、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以及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4.在探索简单数学规律、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合乎逻辑地进行思考、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正确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升)、1立方厘米(毫升)的表象,增强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主动应用所学分数运算、比、百分数、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稍微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有关纳税、利息和折扣的实际问题,以及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以及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在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稍微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积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感悟模型思想。
4.在应用分数、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5.在应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6.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情感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那种进步与收获,增强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各种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数学活动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动手做、思考题”等活动,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内容安排:
在这一册教材里一共安排了六个新授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的“百分数”、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 :“树叶中的比”、“互联网的普及”。显然,在这六个新授单元中,“数与代数”领域占83%,涉及到认数(百分数)、运算(分数乘法、除法、混合运算、比)、方法运用(策略)。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式题,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会求一个数(整数或分数)的倒数。
2.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除法式题,能应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理解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关系,会进行比与分数、除法的互化,能根据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常见的求百分率的简单实际问题。
5.联系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
6.理解并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意义,能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和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能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8.知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合理、灵活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9.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教学难点:
1.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认识比和百分数增强数感。
4.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
三、所任班级情况分析
六1六2,从整体上说,经过五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掌握了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不管是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平面图形的知识及周长面积的计算、基本的方位知识、初步的统计意识、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五年级的学习,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不少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不少数学活动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基础知识、概念、理念缺乏深刻理解,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创新能力略显不足,思维的灵敏性、多样性、深刻性有待提升。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又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
四、教法设想和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的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优等生的指导方面,力求使他们乐学,愿学,整体学习成绩有一个新的提高。
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课前准备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听课习惯、操作能力的培养。
3.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4.用好书本的例题,有效整合《书本》、《补充习题》的习题,做到练习有针对性,满足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5.注重“培优补偿 ”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大力培养他们的自学钻研的能力,对学困生在教师补差的基础上,成立与学优生“一对一”互帮小组的形式,逐渐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其自信心。
6.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
一、教材依据。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9——40页例题及“练一练”。
二、设计思想。
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一些区别,同时,百分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2、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和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方法。
例证法、迁移法、类比法。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课前要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姚明)
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 (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说一说16/25、13/20、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 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60/100 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60/100 ,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
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近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3,0)——(1,1)——(0,3)——(3,5)——(6,4)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12,11)、(13,0)、(6,11)、(5,10)、(14,5)、(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位置数对(3,5)列,行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等专题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热爱。教案要分析教材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教案中应该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怎么让教案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范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听、说、读短语及单词:family,parents,aunt,uncle,babybrother能运用 how many......进行口语交际。
能力目标
能用英语交流在假日中的活动,部分同学能用英语流利介绍节日的有关情况。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敢于、乐于开口,积极参与交流。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词组,能运用词组进行交流,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词组描述节日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时态的变化,及意识到词组的不同运用能造就语言的丰富性。
教学方法:
1. 教法设计 根据英语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兴趣,我通过设计具体形象的情景,以旧带新,不断滚动知识点,以此来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与理解。同时创设数个任务活动,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到对话到片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中进行有意义的练习与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他们学习致用的能力。
2.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猜测的方法逐渐感悟新语言项目的功能,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英语时“运用”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
3. 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置抽象的句型于一个个生动的情景、游戏之中,不仅使学习过程自然轻松,更能较好地启智开思。
教学过程:
1.热身( Warm up)
一中外不同家庭全家福为背景,播放中文歌曲《让爱住我家》开头曲,让学生静静闭上眼睛感受家的氛围。
再此过程中有老师进行话语引导“同学们,家是温馨的港湾,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歌曲中唱到,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语用英语怎样表达吗?”
2. 单词学习(word learning)
第一步,先由大屏幕学习本科单词,有老师详细解释;
第二步,反复领读与自我练习;
第三,拼写阶段,四线格练习;
第四,memory game的游戏。
[设计意图] 该部分有两处亮点,一是,依然重视四线格的书写,为我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
3. 单词游戏(memory game)
[设计意图] 既增添课堂气氛又争取让我的学生限度的当堂掌握新学的单词。记不过不要紧,目的不是必须当堂掌握,而是限度的提升课堂效率,并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
最后谁答对了还会有奖励,即道具“卡片鱼”,这样道具也不会被浪费。
4.课文学习 (text learning)
以问题导入“我们知道Ammy 的家庭有六位成员,可Ammy却说有七位,这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利用视频学习课文并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找答案,增强目的性。本环节有两处特色,第一是,所选视频是实景实人视频而不是动画,增强真实感,限度的再现英语环境。第二是,由老师进一步解释Ammy为什么把狗也看作是家庭成员,以此培养跨文化意识。
5.语法学习(grammer learning)
此环节学习方式:小组竞赛。以座位分成四个参赛小组,按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为本组加星,课末评出WINNER。本节课所教授的句子是“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设计意图] 学习方式的宣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和为本组争星的表现欲。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反复练习语法知识,学以致用。
6. 知识拓展(Extra tips)
由老师补充搜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本课中其实爸爸妈妈在英语国家还有其他的口语化叫法mammy dady等。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开眼界。二是,为我下一步的作业布置铺路子。
7.课后作业(Homework today)
(1) “说出你的爱”:回家后用英语称呼你的家人,如“Mom,I love you!"
(2) “我学我用”:准备下节课带自己的全家福一张,向你的同学介绍你的家庭成员。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生活。
8. 结束(the ending)
最后以I love my family 歌舞表演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 第一,号召同学们stand up and move your body! 让同学们站起来一起唱一起跳。因为这首歌曲是精心挑选的,并且会配以动作教学。第二,从另一个侧面向孩子们昭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四十五分钟过后必定会有轻松的一刻。第三,使本节课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让每个人被这首歌所感染,心中充满浓浓的爱意,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或短语:hospital,cinema,post office,bookstore;能够听、说、认读短语:science museum.
2、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ere is the library?It's near the post office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3、能够理解并会吟唱Let's chant的歌谣。
4、能够听懂并基本会唱歌曲Where are you going?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单词和短语。
难点:正确书写四会单词和掌握三会单词museum的发音。
教学准备:本单元Let's start部分的教学挂图。录音机和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
日常对话。
二、新课呈现
Let's learn。
(1)教师出示本单元的主情景图,将hospital,post office,bookstore,cinema,zoo,park,library,school等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2)拼读音标的练习。
将这些单词的音标全部展现出来,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拼读音标。
(3)成果验收。
请学生来拼读音标。
(4)快速认读单词的比赛。
(5)将所学的单词卡片都贴在黑板上面,要求学生根据卡片的位置来描述,这几个地方的位置。继而引出on the left;near;next to;on the right;behind;in front of等表示方向的词。
Let's start/Let's chant。
1、教师呈现挂图,学生根据挂图自学。
2、听录音,跟读。
3、巩固和延伸
完成英语作业本中的相应的练习。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掌握单词及字母:boy,girl,egg,fan,Ee,Ff
学生可理解使用句型:Are you Kitty? Yes,I am./No,I am not.
Teaching Importances(教学重点)
boy,girl,egg,fan,Ee,Ff
Teaching Difficulties(教学难点)
Are you Kitty? Yes,I am./No,I am not.
Cultiv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Points(养成教育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勇于表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英语。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游戏法,小组竞赛法,情境法
Teaching Tools(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Pre—task preparations
1.播放音乐,带领学生朗读儿歌,感受Are you …?句型。
Are you a boy?
Are you a boy?
Yes,I am.
Yes.I am.
Are you a girl?
Are you a girl?
No,I'm not.
No,I'm not.
2.请个别学生用课时一学过的句子介绍自己。
S1:Hi,I'm…(name).I'm a… (boy/girl).
While-task procedures
1.出示Listen and say的图片,播放录音或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跟读对话。板书句型Are you …? Yes ,I am./No,I'm not.让学生跟读,然后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该句型的用法。
T: Are you…?
S1:Yes,I am./No,I'm not.
2.再次播放Listen and say的录音,让学生跟读。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戴上眼罩,再请另外三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游戏,在游戏中不断重复问Are you…?
S1:Are you…?
S2:Yes,I am./No,I'm not.
S1:Are you…?
S3:Yes.I am./No.I’m not.
3.Listen and guess:猜谜游戏。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操练句型Are you…?先让学生看Play a game栏目的对话,然后请一个学生蒙上眼罩,站在讲台上,另一个学生与他/她打招呼,蒙眼罩的学生根据声音猜猜是谁在打招呼。
S1:Hello! I'm a girl/boy.
S2:Are you…?
S1:No.
S2:Are you…?
S1:Yes,I am./No.I'm…
4.出示Kitty, Alice,Joe,Peter的图片,每次请一位学生上来选择一张人物图片并扮演人物作自我介绍,请其他学生猜猜他/她是谁。
Sl:(pick the card of Kitty)I'm a girl.
Ss:Are you Alice?
S1:No.I'm Kitty.
Post-task activities
1.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Listen and say的对话。鼓励学生仿照Listen and say的内容玩捉迷藏游戏,邀请一组学生上来玩游戏。
S1,S2&S3:One,two,three! Come and catch me.
S1:I’m a…
S4:Are you…?
S1:Yes,I am./No.I'm…
S2:I’m a…
S4:Are you…?
S2:Yes。I am./No.I'm…
S4:You’re…
S3:Yes.I'm…
2.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发给每个小组四张人物图片,请每个组员挑选一张,然后根据图片扮演角色。要求学生用Are you…?句型互相询问对方的身份。
S1:(to S2)Are you Mr…?
S2:Yes,I am./No,I'm not.I'm…
Blackboard Design(板书设计):
Unit3 Are you Kitty?
Are you…?
Yes,I am./No,I'm not.
【课题】 Lesson 1
【重点】 句型What are they?以及其回答They’re… ;
【难点】Are they…?问句的结尾应读升调
【教具准备】
Let’s practise部分的图片
Learn to say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
1) 教师和学生用所学的日常用语打招呼Hello!Hi!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is it?
2) 学生之间用日常用语打招呼。
导入新知识:
1) 教师呈现小鸭子图的一部分(一只小鸭子的头),问:What’s this?多数学生可以答出:It’s a duck.
2) 呈现图的整体 :四只鸭子, 教师自问自答: What are they? They are ducks.教师带读“What are they?” 强调they的发音要咬舌头。
3) 引导学生看图用What are they?提问,教师回答:They are ducks.强调ducks中[s]的音。小组进行问答练习。
4) 教师将几本书卷起来拿在手中引导学生用What are they?提问,然后找学生回答,教师要适时提醒book-books的演变。
5) 教师出示图片:4 ducks、5 desks、3 bikes、3 clocks、 7 books。学生两人一组用What are they? They are…进行问答练习。
6) 请尽可能多的同学到前面作展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话中关于名词复数变化的发音。
3、 会话教学
1) 教师出示Learn to say部分的视频课件, 学生观看,了解对话情景。
2) 教师提问:Are they ducks? Are they geese? Are they swans?学生回答:Yes,they are.或No, they aren’t.
3) 播放对话跟读课件,学生逐句重复听到的句子。教师适时强调Are they…?读升调。
4) 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一个人扮演儿子,一个人扮演爸爸。
5) 请几组学生到前面展示。
4、趣味操练:
1)学生将课前准备的Let’s practise部分的图片排列在桌子上,问:What are they?教师说:They are … 学生迅速选出有关内容的图片并举起, 比比看, 谁的反应快。
2)小组进行以上活动。
请一位同学选择任意一张图片到前面,不让其他同学看到图片内容,提问:What are they?班内其他同学用They are…猜猜图片内容。猜对的同学可以到前面来请班里的同学猜自己的卡片。此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板书设计】
Lesson 1
What are they? They’re (Let’s practise部分的图片,下方标有相应的单词, 复数变化)
duck + s = ducks cake + s = cakes
Lesson 2教案示例
【课题】Unit One Lesson Two
【重点】What are these / those?及回答 They’re… .
【难点】以[p]结尾的名词复数的读音。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
1)学生两人一组表演对话“In a park”。
2)教师出示第3页Let’s practise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用What are they? They are…进行问答练习。
呈现新课:
教师将图片books, bikes, desks, cakes, clocks贴到墙上离学生远的地方指着蛋糕的图片问:What are those?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cakes.
学生两人一组指着墙上的图片用What are those?They are…进行问答练习。
引导学生说出对近处的一些物体提问用What are these?而对远处的一些物体提问用What are those?
会话教学:
1)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In a fast-food restaurant,学生观看。
2) 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运用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学习有关单词hamburgers/hot dogs.
3) 小组问答练习:运用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 (看着课件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单词发音,注意及时纠正。
4) 利用本课的对话跟读课件,让学生逐句重复对话的句子。
5)打开教材P4,学生三人一组进行书中的对话练习。
6)请几组学生到前面展示, 可用学生自己的姓名, 比如是几个好朋友去逛街买食品。
7) Let’s practise.
教师提示:maps, stamps, caps在近处,cups, ships, jeeps在远处。
学生两人一组看上台表演。
引导学生发现以[p]结尾的名词复数形式发音变化规律仍然读[s]。
趣味操练:Bingo 游戏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一张Bingo 游戏纸;
以组为单位尽快将所学单词:books,cakes,hamburgers,hot dogs,bikes,ducks,swans,geese,maps,stamps,caps,cups,ships,jeeps选任以9个写在Bingo的格中;
每组选一名代表随意说出自己组Bingo格中有的一个词“They are…”
其他组学生画出所听到的单词,看那个组的Bingo多。
一、教学内容
1.围绕本单元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复习巩固。
2.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方面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本单元词句。
2.能够围绕本单元重点内容完成段落书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基本词汇和交际用语进行全面的检测。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B项对话活动。D项书写文段的活动。
四、教学手段
教学录音磁带、卡片、挂图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听说法、翻译法、语言交际法
六、教学步骤:
1.Sort game Read the flash cards
2.T Show the pictures of partA.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Where are these plac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Lhasa/Egypt/crocodiles?
3.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tch.
4.Discuss the answers with the partners,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5.Ask the Ss to read PartB. And listen to the tape.
6.The Ss can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and act out.
7.Part C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did Marco Polo come to China? Did Marco Polo have an uncle? Where did Kublai Khan send Marco Polo? When did Marco Polo leave China? Did Marco Polo write many stories about China in a book? What’s the name of this boo?
8.Do the exercises, check the answers.
9.Ask the Ss to read Part D, and choose one to think about.
10. Write.
11.Homework: Finish the writing.
一、教学内容
1.单元复习。
2.学习辅音字母c、g及辅音字母组合ck,ch的发音。继续学习单词重音,并初步接触不发音的字母k、w等。
3.语法:小结人称代词的用法。
二、教具
录音机;音标卡片;上节课使用过的教具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教师拿出小飞机模型(或小风筝等东西),与学生练习对话。对话模仿第71课课文内容。
T:Hi,…, 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S:Certainly. Whats wrong?
T:Its this plane (kite, etc).
S:Whats wrong with it?
T:I think its broken. Can you mend it?
S:Let me see. Yes, I can. (Sorry, I cant.)
把飞机模型等交给学生,由学生之间进行对话。
2.打开书,两人一组进行课文第三部分对话。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右边给出的短语。请几组同学到前面表演(利用一些实物,以增加交际效果)。
3.教师出示以下音标卡片[s],[k],[g],让学生认读。放课文第一部分录音,并指导学生小结这部分中所得到的辅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1。
继续放录音,学生练习单词重音和不发音的字母。
原文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Put them away, please! Lesson 72 2
4.指导学生过一遍复习要点(18)。教师对人称代词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参阅书后所列出的语法条目:人称代词。
5.指导学生做练习册其他习题。
6.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本课音标及例词,完成练习册习题。
7.小测验
1)听写本单元中要求四会的词汇及句型;2)就修理飞机模型(或风筝)内容编写对话。
四、难点讲解
人称代词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初步学习了人称代词的用法。人称代词除了有主格之外,还有宾格形式。人称代词的主格在句中作主语。例如:
1)Im a student. 我是个学生。
2)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你能帮我的忙吗?
人称代词宾格,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Please help her. 请帮她一下。
2)Let me see. 让我想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过去进行时态。
2.能力目标
能够用过去进行时描述一下过去的某个时刻你和你的家人在做什么。(比如说描写一下昨天晚上你放学回家的时候你的家人在做什么。)
二、教具
录音机。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 值日生报告。检查学生复述课文。
2.打开书,学生两人一组,就课文第1部分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请几组同学表演对话,并将对话形式扩展如下:
S1:What were you doing last night?
S2:I was watching TV.
S1:(面向全班) What was he/she doing last night?
Ss: He/She was watching TV.
教师也可采用以下形式:
Chain practice(连锁式练习)由学生甲向学生乙提问,乙回答后,再向学生丙提问。后面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重复已答过的内容。例如:
S1:What were you doing at five yesterday afternoon?
S2:I was playing basketball. what were you doing at five yesterday afternoon?
S3:I was cleaning the classroom. What about you?
Pair work(结对活动)教师设定一个题目:What were your family members doing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问答,然后由其中一人向全班报告他(她)所获得的信息。例如: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Li Ming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his mother was washing clothes; his grandma was watching TV and Li Ming was doing his homework.
3.指导学生看课文第2部分的提示。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完成课本上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
4.指导学生做练习册习题,如果时间允许,当堂订正部分习题答案。
5.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文第 2部分要求; 2)书面完成练习册习题; 3)继续准备复述14课课文。
四、难点讲解
at noon 在中午
一般说来,表示“在某一时刻”,用at。例如:He got up at 7:30. 他七点半起床。
这种用法也包括“在拂晓”at daybreak; “在中午”at noon; “在傍晚”at sunset; “在吃饭时间” at dinner-time等。表示“在夜晚”,用 at night。
表示“在某一天”,使用介词on。例如:
1)He often takes a walk in the park on Sundays. 星期天他经常到公园去散步。
2) She was born on December 23, 1981. 她出生于1981年12月23日。
表示一段时间,使用介词in。例如:
in the morning在上午 in the afternoon在下午in the evening在晚上
in the week/month/ season/ year, etc. 在本周、本月、本季度、本年等。
如果要具体说明哪天的某段时间用on。例如:
They held the sports meeting on the afternoon of June 15. 他们在6月15日下午举行了运动会。
Well have a party on Saturday night. 我们将在周六晚上举行一次晚会。
一、学情分析:
我们六(1)班和六(3)共113人。两个班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也很多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单词量不多,没有掌握做题技巧,主要在听和写两方面较弱。针对学生不足的方面,进行专项,有效的复习。
二、复习目标:
1、认读四会单词,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单词量,并且按照要求背诵四会单词。能完成四会单词默写,分类的练习。
2、认读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词组的用法。能完成英汉互译和连线的习题。
3、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句型,和一些简单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语法知识。能够区分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运用翻译补充所学句子。
4、能够认读教材中的短文,能独立完成一些较容易阅读题。
5.能跟每单元的内容,例如:Myweekendplan,Mypenpal,introduceparents’jobs,等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复习内容及要点:
1、单词。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和复习的重点。
1)按词性归类复习单词。有关交通工具,地点,职业,情绪等方面的单词。
2)按词汇表复习单词。每天听写一个单元单词。
2、词组。词组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它是复习英语的良好途径,同时又是学习句子的基础。把词组归类,分类掌握。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组词。
3、句子。句子是学习英语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复习句子。
2)根据句子类型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复习句子,教给学生适当的语法知识。
3)让学生能够运用句型进行问答练习。
4、阅读,写作。根据每单元的话题进行练习。
四、复习方法及原则
1、加强单词的朗读和默写,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使他们也能尽自己能力过好单词关。将词组复习与单词分类复习相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短文,做到精读和导读相结合,在较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单词、词组、句子和阅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过程中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学生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多读,在复习中培养学生郎读英语的习惯,在学生多读多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听和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要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学生基础差,见过的英语习题比较少,要从习题入手,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做习题。
3、进行分类专项训练,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和收获。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那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复习重点应放在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上。
总之,紧张的复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不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复习内容
12月25,26日复习Unit1,2,3的重点单词
12月29,30,日复习Unit1,2,3的重点句子
12月31日,1月4日复习Unit4,5,6的重点词汇
1月5,6日复习Unit4,5,6的重点句子
1月7,8日词汇句型专项练习
1月9日写作练习
1月12,13日综合练习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7272.html
下一篇:月学习计划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