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班《鸟》教案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师生一起随音乐律动(音乐:大钟小钟)
二.歌曲学习
1.谈话法:让生谈谈自己家里的成员,描绘一下爷爷奶奶的样子、在家怎样帮助他们等,引出歌词并展示出来。
2.师生一起有节奏的念歌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词,并用动作来体现其内容。
3.观看屏幕上的孩子是怎样做一个好娃娃的。(熟悉歌词并开始接触歌曲旋律)
4.听唱法学习歌曲。(听歌2次,小声哼唱1次,为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尊敬老人有礼貌呀”那一句或学生不会唱的其他地方,可以先叫同学自己说,然后请会唱的同学起来教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5.有感情的唱歌。
三.表演拓展
1.引导生可以自由发挥,除了歌词中的人物爷爷奶奶以外,还可以是爸爸妈妈,除了送水,让座以外,还可以是扫地,切水果等,从而引导学生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进行歌词的创编,如:“爸爸工作忙呀,工呀工作忙,我帮爸爸切水果呀,切呀切水果”。。。。。。
2.生生互评,师总评。
3.学生自己找小伙伴分角色表演,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突出“家”的氛围。关键在于能随音乐完整的完成彝族表演活动,有角色,有内容,有道具等。
感悟及建议:
思考一:脉络清晰,谈话式导入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本堂课脉络清晰。以亲切的谈话式开场,我认为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一下子把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学生带入了主题:在家要做好娃娃,怎样做好娃娃。同时,抓住了低年级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说完就模仿屏幕上的孩子,在模仿时学生已经能随节奏念歌词了,这样即起到了引导作用,有为歌曲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思考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学习并拓展在表演的时候,引导学生除了歌词内容外,还加入了自己的内容,这样摆脱了让声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使之边为了自主式,探究式,创造式学习,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了。
当学生把歌词创编成:“爷爷年纪大呀,总是爱睡觉,我给爷爷被子盖呀,爷爷笑哈哈,姑姑爱跳舞呀,总是爱跳舞,我给姑姑端水喝呀,姑姑笑哈哈。。。。。。”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以及新观念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太高,结果不少幼儿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很少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缺少充分的自信,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我会玩》。让幼儿尝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有利于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促进其主动学习,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教师:
1、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是否有信心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2、在各种环节中,教师要启发幼儿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
幼儿: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有信心完成。
2、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3、幼儿能不同程度地想办法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
1、图片四幅皮球若干长50CM的线绳人手一根。
2、五种小动物的家(场地)各种动物的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镜台(活动一)
教师引导幼儿看图: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每一位幼儿发皮球,请幼儿自己说说,你会怎样玩球?说说你会哪种小动物的玩法。
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除了小动物玩球的方法以外,还会什么别的玩法。
幼儿创造性地玩球。
小结: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玩法。
智慧泉(活动二)
(1)以拍球的活动引出玩绳子的主题,启发幼儿说出线绳有多少种玩法。与同伴合作又有什么玩法。
幼儿操作,教师按幼儿不同能力进行指导。
教师讲评:鼓励表扬想法独特的幼儿。
(第二课时)
回音壁(活动三)
在教室内布置小鸡、小鸭、小狗、小兔的家,请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游戏开始:听教师口令“小孩小孩真好玩,摸摸这,摸摸那,摸摸XX(小动物)家走回来。”教师的口令可随游戏的趣味性的增加而变换。如摸摸XX家跳、跑、飞、慢慢走、快快走回来。
活动目标:
1.学念儿歌,会模仿不同车辆的声音。
2.尝试简单替换个别词语的仿编,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活动准备:
1.将座位排成半圆形。
2.一段欢快的音乐。
重难点:
重点:学念儿歌,会模仿不同车辆的声音。
难点:尝试简单替换个别词语的仿编,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活动过程:
(一)说说上幼儿园的方式。
1.“孩子们,你们每天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2.请回答的幼儿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上幼儿园的情景。
3.播放欢快音乐,师幼用简单动作各自表现自己上幼儿园的情境。
(二)学习儿歌。
1.“今天我们一起坐着汽车上幼儿园吧!”教师扮演司机,幼儿扮演乘客。教师边做开车状,边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2.引导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幼儿每说到一点,教师就用儿歌的句子把内容说完整,并作相应的动作)
c
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来园情况,仿编儿歌。如:摩托车呀突突叫,突突叫,突突叫,(自行车呀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
(四)游戏:开汽车
1.“来来来,上车吧!我们一起乘汽车去幼儿园了!”
2.教师做手握方向盘状,带领幼儿绕着椅子行驶。幼儿边念儿歌,边做车轮转动的动作。
3.连续念几遍儿歌后,教师做停车状,幼儿一起说:“幼儿园到了!”
4.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可以自由调节进行创编儿歌游戏(开摩托车、开自行车)
延伸活动:
日常活动可继续进行《汽车轱辘转呀转》创编游戏活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春天到了,很多植物都发芽了。
2、用语言和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看到小芽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或本园内的场景。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时树木的样子。
教师:小朋友们,冬天时,你们看到外面的树木是什么样子的呀?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冬天时,有好多的树木叶子都掉光了,树上光秃秃的。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教师: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
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啊?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块去找一找,好吗?
3、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观察小芽。
(1)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寻找小草的“芽”……。
(2)教师带领幼儿到班级的自然角里去找找,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我们种的种子发芽啦)
(3)请幼儿自由寻找并交流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小芽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做出小芽的样子来?(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看到的小芽。)
4、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真美啊!
教学反思
刘杨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这两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气,鸟语花香,这么好的环境、天气,不上这节课真浪费啊!班级里的自然角早已经布置好了,小朋友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植物种子都已经开始冒出小小的芽来,更为我上这节科学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参照。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边上,用好奇、希冀又带点惊喜的眼光看着从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满心欢喜。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春天”这个词,已经随着小芽而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了。说得再多,也远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贴切。所以我想:对于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更比用故事、图片之类来得直观、强烈得多。课程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出色的效果。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
2.初步理解和学说重叠词: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
3.感受诗歌中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鸡妈妈的翅膀》课件、教师教学资源、鸡妈妈的头饰、小鸡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鸡妈妈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动物(母鸡),请你说说他的名字。“母鸡”这个词非常确切,我们一起说一说。
2.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师:你们喜欢母鸡吗?它也非常喜欢你们,今天,它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散文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完后请你告诉老师散文诗中都有谁。
3.分段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1)欣赏第一段散文诗。
散文诗中提到的鸡妈妈的翅膀是怎样的?
鸡妈妈的翅膀下有什么?(小花花)
(2)欣赏第二段散文诗。
师:鸡妈妈吗翅膀下的小花花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好听的词说一说。
小黑花,乌黑乌黑;小黄花,金黄金黄;小白花,洁白洁白。
“乌黑乌黑”这个词前面两个词和后面两个词是一样的,这样的词是重叠词。
请你从生活中找一找,“乌黑乌黑、金黄金黄、洁白洁白”的东西,说一说。
(3)感受鸡妈妈对小鸡的爱。
这些小花花是什么?(小鸡)
想一想小鸡藏在鸡妈妈的翅膀下会有什么感觉?
你妈妈是怎么爱你的?你该怎么爱你妈妈?
4.玩游戏,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小鸡在鸡妈妈翅膀下的温暖。
师:今天老师来做你们的妈妈。看老师是什么妈妈?出示鸡妈妈的头饰贴在胸前,那你们是什么?(小鸡)出示小鸡的头饰,你们可以贴在你们身体的任何地方。开始时蹲在“妈妈”的翅膀下,听到喊谁的时候,谁出来在草地上跳舞。
5.活动延伸。
回家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情。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使用了教学PPT,还使用了许多教学图片,都是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学习散文内容。语言课涉及识字,所以我制作了字宝宝帮助孩子学习、认识重叠词。活动中,我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给孩子制造和谐的气氛让孩子更好更快的进入到课堂中去。思路清晰,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通过图片,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孩子很快就熟悉散文,很好的掌握了重叠词乌黑乌黑,金灿金灿,雪白雪白。并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散文的内容。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对颜色和形容词了解比较好。需要改善的是:多把语言课的发言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学习,多培养孩子发现事物的眼光。
【活动目标】
1.认识毛豆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2.能动手剥毛豆,锻炼幼儿的消极小肌肉运动。
3.学会由外到内的观察毛豆,并用完整的话语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4.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带荚毛豆4筐、一个空盒子;儿歌(毛豆)
【活动过程】
导入:直接呈现毛豆
1.师:毛豆长得什么样子?毛豆像什么?用手摸一摸,毛豆上面有什么?
2.师:小朋友们猜一猜,毛豆荚里面会有什么?
3.师: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
4.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先示范,再请小朋友们来操作,探索毛豆荚里面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毛豆荚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剥毛豆荚认识了毛豆朋友,知道了毛豆是绿色的,小小的,长得圆圆的,每个毛豆朋友都有一个绿色的小房子,上面还有还有毛,大家相处的非常好。
活动延伸:
毛豆朋友还有哪些用处呢?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和家长探讨一下,下次把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老师要将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个点,把它放大,从这个点引发出幼儿可以去思考探索的点。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教学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小百科: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
活动目标:
1、知道新年即将来临,在新的一年里,自己会有许多变化,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
2、乐意对周围人表达自己的祝福。
3、学习一些表达的方法。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了解去年和今年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以及带若干件已经穿小的衣物。
2、每人都已收到一张来自于父母或老师或同伴的贺卡,并将其布置成一个"贺卡展"。
3、做贺卡用的厚纸和一些用来装饰的彩纸。
活动过程:
1、快乐激发:
①、准备自己的身高体重卡,让幼儿了解并记录自己今年与去年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②、向同伴介绍自己穿小的衣物,获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感性经验。
2、快乐认知:
①、说说我们在长大。可以先说说自己在长大,在幼儿说出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后,说说哪里可以证明自己在长大,如"我的裤子短了"、"我的鞋子小了",甚至可以让幼儿来穿套一下小了的衣物,和同伴共享长大的喜悦。
②、可以说说别人在长大。说说同伴身体的长大和能力的"长大"。
③、记录现在的情况,记录现在的情况,等明年再来看看我们的变化。老师可以用大张的白纸,刻画孩子的身高;幼儿的手、脚沾上颜料,印画在纸上,并保存好记录,来年再用。
④、给亲人写信,如妈妈、奶奶等等,以增进孩子与成人的交流,或者画画,画上自己在新一年里的愿望。
⑤、老师引导幼儿讨论写信格式,幼儿介绍自己信的内容,老师应尽量引导幼儿讲述清楚自己的愿望。
3、快乐获益:
①、在新的一年里,自己会有许多变化,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
②、能够对周围人表达自己的祝福。
③、学会了一些表达的方法。
4、快乐拓展:
①、做贺卡,引导幼儿欣赏"贺卡展",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张贺卡。
②、幼儿动手做卡并送贺卡。
活动反思
在本次孩子们的参与是积极的,情绪是热烈的。幼儿大胆地交流以往过年的经验,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过年的习俗,渲染了新年的气氛。在新年环境和新颖教具的影响下孩子们热情高涨。最后环节我们是歌表演,进一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word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设计理念: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教学重点是想想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之美,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好的词句,善于积累,运用,并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感受。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教师和同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我这次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傍晚,群鸟已经归巢,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并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清晨,正是群鸟出巢的时刻。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结尾时又由衷地写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他们的形象思维正不断地丰富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依然很强。这些都使本课教学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四、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时,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六、教法分析
1、本篇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奇丽的“天堂”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语言表现形式简洁,有节奏,有乐感,谱写的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力的赞歌。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机器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以此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教师的范读,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学生的多层次读,旨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的?课文的哪一部分讲的是大榕树?哪一部分描写了鸟的场景?
出示学路建议一
二、 精度课文,感受情趣
(一)学习“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榕树样子的词句。思考:作者看到的大榕树是什么样子?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大榕树的?
2检查反馈:
大榕树: 1.大
学生交流
(1)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2)重点体会“真”字。
生读: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生读: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生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堆”。(说明树叶的多而密)
生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4)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你体会出了什麽?
3.看图片: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出示学路建议二
(二)学习“鸟”的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见到了什么?作者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找出重点词句。
1.出示图片:“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检查反馈:
指名朗读描写鸟的特点的词句,提问:哪些句子写出了鸟多的特点?
指导朗读,配合课件,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感受鸟之多。
5自由读课文第12 13自然段,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想想这种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1)生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理解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生读: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理解“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用“应接不暇”(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生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生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从中体会到了什麽?(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
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 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1.2 自然段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 2自然段有关句段,尝试用静态 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意思。讨论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大榕树 大 茂盛
鸟的天堂(静态)
鸟 多 欢快
(动态 )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本站收集了《热!鸟的天堂教案板通用350字》,供您参考。
设计说明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本方案着眼于整体,联系上下文,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巴金的资料和与“鸟的天堂”有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百鸟朝凤”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2.导入: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文章。(板书: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以乐曲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听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文题目,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反馈。
(1)学习字词。出示会认字:桨、桩、暇。
①指名认读,读准三拼音节“桨”,翘舌音“桩”。
②理解词语:船桨、应接不暇。
“船桨”可结合图片或实物来理解;“应接不暇”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2)谈谈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3)个别读课文,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师生交流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解决文中生字、新词,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①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②同桌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1)“榕树”和“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读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近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板书:第一次大榕树;第二次群鸟)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通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榕树的静态美和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2.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下面疑难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
五、教师示范,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2.教师选择难写字范写。
暇:右部右边上面不是“口”。
抛:“”要托住“力”。
3.学生随教师书空。
4.互相评价,找出写字的优缺点。
5.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在写字时的注意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导入: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让我们再次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二、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仔细品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全班交流:
(1)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你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相机板书:干、枝、根、叶、不可计数)“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生介绍大榕树的有关资料)(师随机板书:枝上生根)
(2)(出示多媒体课件: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写榕树的“大”,除了这两处还有什么地方呢?(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师随机板书:直垂地上充满生机)
①重点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最能突出榕树茂盛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绿叶的?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抓住“似乎”“新的生命在颤动”进行启发想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围绕描写榕树枝干多、叶子密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作者通过描写榕树的枝、干、根、叶,写出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
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什么是静态描写。
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吧!
2.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他又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如此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教师巡视并指导。)
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谁来谈一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在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了。)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师相机板书:“叫”“飞”“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2)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动态描写)作者抓住鸟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
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①“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练习用这个词语说话,体会群鸟纷飞的景象。请同学们欣赏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②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
(3)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3.小结: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语句,尝试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意思。
(2)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反馈交流:
(1)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是特指,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肥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4.观看《鸟的天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请你以导游或小鸟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风景。
5.推荐阅读: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
(1)再次了解作者巴金,阅读《筑渝道上》的片段。
(2)感受巴金对大地、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的内容,读出情感。
(4)布置阅读任务,搜集《筑渝道上》这篇文章,认真阅读,有能力的加上读书批注。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编写导游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和写作能力。提出背诵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认识南国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榕树上中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 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掌握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受到美德教育。
2.理解重点语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做这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理解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语句情中研读,境中探究。
教学用具:
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字词卡片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二、自由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几次到鸟的天堂?
2、指名读第一次、第二次到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三、指导分段:
思考:(媒体课件出示)
1、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
2、文章开头就写了“我们”已经到了鸟的天堂么?
3、在到鸟的天堂前写了些什么?
4、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还是我们在鸟的天堂吗?
5、课文可分几段?
四、学习第一段
讨论回答:
1、这段讲“我们”在去鸟的天堂的路上,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你从对天气和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们”又怎样的心情?
3、感情朗读第一段。
(评析:从题目的关键词语入手,设疑激趣,直奔文章重点。文章较长,第一课时从整体入手,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第二节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内容,那请同学们思考:
师:我们已经陪伴着作者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那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观察句子,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一个有引号,一个没有呢?
师: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说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同学们问题抓得真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教师板书: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师:好,以上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中逐步解决。
(评析:由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感受谈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仅仅抓住重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去探索。)
二、学习新课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鸟没有?
生:没有。
师:那看到了什么?
生:大榕树。
思考:那文中是怎样描写大榕树的呢?
(学生自由读描写榕树的语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读后交流,读懂了描写榕树的那些内容或语句?
生:我读懂了:“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有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句话是说榕树枝干多,不可计数,也从侧面讲榕树非常大。
生:我读懂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句话是讲榕树特别大。
生:我读懂了:“那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句话是讲榕树的叶子多而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 :枝干不可计数
茂盛:叶多而密
师:“不可计数”怎么理解?为什么会枝干这么多呢?想知道么?
生:想知道。(学生理解“不可计数”)
师:“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什么?
生:叶多、密、茂盛
(出示投影:指名到黑板前说出枝、 干、 根)
师:一起读描写榕树的语段,看有无新的了解?
投影描写“我有机会……伸进泥土里。”的媒体投影。
师:枝上生根也是根,为什么它会伸进泥土里呢?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因为土地潮湿,垂下来才会伸进泥土里,天长日久也成了树干,这不仅说明榕树大,也说明榕树很古老。
师:这是榕树特有的美,应该怎样读呢?(师指多名学生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真有感情。
师:继续看书,还有新的发现吗?文中除了描写榕树大、茂盛外,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绿。
师: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些榕树不仅绿,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出示媒体课件)美吗?
生:美。
(评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到了榕树的大、绿、茂盛,进而感受到了榕树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设计理念: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教学提示指出:文章里写的事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事物引起的联想。阅读中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可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包含的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分辨课文中的见闻和联想,初步认识联想的作用。能用“看到-------,想到----------”的句式说话。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眼中“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驻足在温馨的家中,停留在爱的港湾时,你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天堂。那么,鸟类栖息的天堂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课文。(板:鸟的天堂)
二、导学第一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第一段。
2、再读,并说说你从什么地方读懂了什么。“热气已经退了”说明了什么?
3、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读出美的感觉。
小结并过渡:在美丽的黄昏和好友荡舟游玩,的确是件非常惬意的事。船慢慢向前驶着。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
三、导学第二段
1、自由读,说说他们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2、你觉得榕树怎样?用“我从____体会到____”的句式体会榕树的大、奇、美。并且美美地读一读。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PPT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练习法等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的基本方法,掌握写景的基本步骤。
(二)了解观察五法并会使用,掌握写景的几种顺序。
(三)熟练掌握写景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的方式。
(四)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地写出写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难点:能够熟练地写写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哪些关于写景的方法或技巧,引出本课主题——写景的技巧,本课将以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为参照,为生讲解写景的技巧及方法。
(二)新课讲授
1、生自由朗读《鸟的天堂》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2、师提问生《鸟的天堂》这课文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作者分别是怎么得来的。(太阳、红霞、石子路、河、大树、小船、竹竿、桨、榕树、鸟)
3、师和生讨论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都是怎么观察到的(生:都是眼睛看到的),师提问生出了用眼睛看到的这些景物,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观察到什么景物呢(用耳朵听到了鸟叫声)。
4、师为生讲解,观察景物出了可以用眼睛看(这是最直观的方法)、用耳朵听(比如夏天我们可以听到蝉鸣、蛙叫等),还可以用鼻子闻(比如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下过雨后泥土散发出来的清香)、用嘴巴品尝(比如我们可以品尝荔枝和西瓜的甜美),最后,我们还可以感受身边的美景(比如夏天我们觉得很热,这就是在感受夏天)。
5、师指名生观察五法(看、听、闻、尝、感受)。
6、师提问生是否知道《鸟的天堂》这课文是用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头天傍晚、隔天早上),引出写景的顺序。
7、师引导生如果要写一片游记可以使用什么顺序来写文章(游览顺序)。
8、师引导生如果要写当下看到的美景,我们可以使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9、师指名生写景可以用哪几种顺序来写(时间顺序、游览顺序、空间顺序)。
10、师引出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小学最常用的结构是总—分—总的顺序,并提问生总—分—总的顺序分别对应文章的哪几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11、师为生讲解在写开头时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方法(要开门见山指出要写的景物),师提问生在《鸟的天堂》这课文中,作者是否有开门见山提出要写的主要景物,并为生讲解作者在开头涉及的无关“榕树”的景物,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
12、师结合《鸟的天堂》课文的主体部分为生讲解在主体部分有什么要注意的,有哪些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详细描写、注意的顺序)。
师指名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生在最后一段作者是如何写的(抒发感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不舍以及惊叹),引出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建13、议抒发感情使文章更加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14、师提问生文中的优美句子有哪些,并请生说明认为该句优美的原因(三职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比喻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拟人)。
15、从生提出的优美语句,引出修辞手法在中运用的重要性(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等。
(三)作业布置
使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写一你想和的写景。
活动背景:
小班孩子在活动中往往会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就是想像大多以一物代替另一物,很难将看到的事物进行生活化的联系和想像,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中,也就是当他们看到一个大大的圆形时,他们就会想到圆圈或是皮球,当生活或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想到的就是请他们的爸爸妈妈来帮助他们,没有联系更多的内容进行迁移和想像的兴趣,分析其原因是小班孩子他们的认识过程比较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因此他们在想像时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也就是想像比较的具体,大多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想像空间。由于孩子的想像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变色鸟》,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情景中大胆想像小鸟的活动过程,并在玩色活动中想像、探索颜色的变化,并能以作品的形状来借形想像,从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3岁的孩子由于想像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像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因此《纲要》中根据孩子的心理及年龄特征提出了;积极尝试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有趣的方法,观察色彩混合变化,萌发探索的兴趣。
2、能借助图形和画面按自己的意图独立地进行想像活动。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 、塑封纸、画纸、抹布、《变色鸟》故事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导幼儿想像小鸟的奇遇。
师:小朋友们真好看,可是我们的小白鸟它只能穿着白色的衣服一个人在灰蒙蒙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它飞啊飞,猜猜它看到了什么?
幼1:看到了它的好朋友。
幼2:它看到了美丽的树和花,还有大山。
幼3:它看到了它的妈妈。
师:原来它看到了许多的果子,它吃了几颗红果子,长出了红色的羽毛,那想想吃了这几颗黄果子会长出什么颜色的羽毛?它又吃了几颗蓝果子,它又长出了什么颜色的羽毛?
幼1:长出蓝色的羽毛。
幼2:彩色的,各种各样颜色的。
幼3:长出了很多很多颜色的羽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长出了什么颜色的羽毛。
幼:原来长出了五颜六色的羽毛。
(二)老师操作,引发幼儿对色彩变化的探索兴趣。
师:我请小白纸来吃果子,这里有蓝色、红色、黄色的果子,先请它吃黄色的果子。我们一起对它说;请你吃颗黄果子,咕咚,吃了一颗黄果子(老师边引导,边在纸上舀黄颜料),再请它吃红果子,对它说;请你吃颗红果子,咕咚,吃了一颗红果子,最后再请它吃蓝果子,对它说;请你吃颗蓝果子,咕咚,吃了一颗蓝果子,吃饱了,拿纸帮它擦擦嘴,猜猜会怎样?(老师边问,边擦颜料)
幼1:它会变出红红红红的,像太阳一样的颜色。
幼2:这些颜色会在一起做好朋友,变出红色、黄色和蓝色。
幼3:它的脸会变得很好看。
师:到底会怎样(老师边说边拿起作品)看,哇!真漂亮,原来这三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出很多很多的颜色,真好看。(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高兴的拍手),那你们觉得这像什么?
幼:像一个外国人,这是他的眼睛,他的头发在飞一样。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看看你们喂了果子后会擦出了哪些原来没有的颜色。再看看它像什么?
(三)作品展示,激发幼儿借形想像。
幼儿自主操作,进行;喂小白纸吃果子的探索活动。
师:哇,真漂亮,你们都变出了什么好东西!说说它像什么?
幼1:像条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幼2:像海边的小贝壳在唱歌。
幼3:像一个人正拿着扫把在扫地。
幼4:像一只彩色的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师:哇,你们的本领真大,擦出了这么多像金鱼、小鸡、贝壳等可爱的好宝贝,真是太有趣了。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想像最为活跃的时期,但小班孩子的想像往往依赖于成人语言的描述和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以形式有趣的;玩色活动为平台,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活动的一开始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让孩子们融入在故事的情境中自由联想,让他们想像自己是小白鸟,想想自己飞啊飞会看到什么,他们有的说;看到了高高的山和美丽的树林,有的说;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在做游戏有的说;遇到了很多的朋友 其间充满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生活经验的再现,当说到吃了各色的果子后会长出什么颜色的羽毛时,孩子们又根据自己的喜好说了;会长出彩色的,;美丽的,;五颜六色的羽毛 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像都是渗透在情景故事中的故事情节想像,他们以想像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像的目的,这里培养了幼儿的再造想像,接着我又将这一内容有机的联系到生活中,通过拟人化的;喂白纸宝宝吃果子这一活动形式,通过红、黄、蓝三种色彩鲜艳的颜料诱导的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请你吃颗*颜色的果子,;咕咚,吃了一颗*颜色的果子等,充分调动幼儿想像的兴趣,让幼儿在感知活动中大胆猜测颜色的变化,想像美丽的画面像什么,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很强烈,迫不及待的和老师一起边喂边说,使他们自然的进入和老师一起喂白纸吃果子的角色,从而对颜色的变化进行大胆的幻想,最后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的活动中,萌发他们对颜色变化探索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来借形想像,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想像是主动的,他们能有兴趣的对自己的画面进行创造想像,有的孩子说;像条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说;像海边的小贝壳在唱歌,有的说;像一个人正拿着扫把在扫地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想像能力。现在孩子们在散步时,会看着天上的云说;这朵像小兔;这朵像小猫;那朵像大象等,还会看着故事书一起想像后面的内容和情节,孩子们正在养成自主想像的思考方式。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7598.html
上一篇:个人教师期末教学反思11篇
下一篇:六年级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