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苏教下册时

时间:2022-02-09 初三化学教案教下册 人类群星闪耀时苏特尔读后感

第一课时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2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教具准备:

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教学过程[笔稿范文网 GX86.COM]

自我加减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二、新授。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1)出示书60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a.图中画些什么?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c.30元、1元、6角5分、8角等又是什么?老师小结: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饿人民币吗?(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在指名回答。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能乱折或损坏。(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c.完成书第60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学生齐读。(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1页第一幅图)(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1.教学试一试。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成1张1元吗?同桌两人换一换。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三.算一算:1.1枝铅笔5角钱,1元钱可以买()枝铅笔。2.一块橡皮2角钱,一把尺子3块钱,一共()角钱。3.用1元钱买一枝7角钱的练习本,应找回()角钱。4.用1元钱买2块3角钱的橡皮,应找回()角钱。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四、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1角=10分五、教学反思

jK251.COm精选阅读

季新人教下音乐教案)


第四课四季(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陕西民歌《秋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一年四季中秋天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陕西民歌《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器乐曲《秋收》

《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歌曲仅两个乐句,一段体结构。旋律高旋低回,流畅明快。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跃。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这段旋律先后用竹笛,弦乐和双簧管演奏,多次出现。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现将这首乐曲主题的出现及其主奏乐器记述如下:

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阮)

教学重点

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一般从歌曲和旋律两个方面入手,对于经过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希望在进一步聆听器乐曲的时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曲谱见《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部分。有条件的能做成幻灯片或投影片放映更好)。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

(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三、下课

教后记: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并且对照图形谱,很快就听出了两段主题的变化。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新标人教下~页例


教学内容: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4~9题。

教学目的:

1.知识:巩固真假分数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够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能力。

3.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带分数的认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指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新课

(一)教学例3带分数的概念

1.(课件或挂图)生活情境——分橙子。小明说:“我吃了一个半。”引出问题:“一个半”怎么用分数表示?

2.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可以用32来表示一个半,还可以看成是22(就是1)和12合成的数,写成112。我们把这样的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3.教师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4.举一反三:用分数表示出其他学生吃的橙子。

(二)教学例4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把44、84化成整数。

(1)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师总结化的不同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

2.把73、65化成带分数。

(1)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提问:用哪种方法改写更好?怎样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改写呢?

(2)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73=7÷3=213

师:如果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中间的“7÷3”可以省略,直接写出“213”。

(3)让学生自己把65化成带分数。教师巡视时,注意检查学生的思考过程。做完后,指名回答。

3.教师指明:“从例4可以看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所以说,带分数只是一部分假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4.总结:“谁能说一说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让几个学生叙述后,教师归纳:“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2.练习十三的第4、5题。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四、小结

教师:让我们一起回忆这两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带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再次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7、9题。

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时 小学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第112页第18、19、20题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

2、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结合前面的作业补充部分练习:(要求学生画在本子上)

1、过点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1)、过一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2)、过一个点,画射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3)、过两个点,画直线,怎么画?有多少条?

(4)、过两个点,画线段,怎么画?有多少条?

画完之后比一比:(1)和(2)都是有无数条,但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射线只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所以画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

(3)和(4)都只能画一条,但直线两端都出头的,线段不出头

小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

2、画平行线和垂线

先画一条已知直线和a点,分别过a点画平行线和垂线

注意:(1)区别“垂线”和“距离”

(2)画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用方法而不能凭经验

3、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从中间剪一刀,该绳子变成了几段?

老师画示意图,学生再观察,发现是5段

二、复习认数:

1、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数位顺序表,并标上“个级”、“万级”、“亿级”

(1)老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一个数:30800254009

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在读数的时候怎么处理0的问题。

把这几个0分别换一下位置,再读:38025004900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间0要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

(2)分别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和用“亿”为单位的数

指名交流,说说为什么?

小结:四舍五入

2、完成书上第18题(做在书上),先要求学生把书上的大数目的数都画好分级线

说说这张统计图里每一格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依次完成书上的4个问题

3、写出下面各数(做在本子上):

二十五万十亿五千万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

八亿三十九亿七千万一百六十万零二十

4、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2450001034900998003

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11200000003700000002990000000

教学反思:

时练习


第三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

【教学要求】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六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又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六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六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

三、布置作业

语文下册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他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播放课件重温“美丽的村庄”,引导质疑: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主释疑。

三、探究学习,理解课文

(一)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2、拓展思维——补充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3、质疑问难。

(二)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心情吗?

过渡: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你赞成老师的说法吗?

(三)深入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看课件:洪水毁灭小村庄。

2、学生朗读,质疑。

3、重点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2、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同学。

四、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80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