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有理数教案

时间:2023-05-15

有理数教案模板。

与“有理数教案”相关的议题是本文讨论的焦点,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制定好的教案尤为重要。

有理数教案 篇1

《有理数的惩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习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习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习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第五环节:感悟反思课堂小结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习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有理数教案 篇2

有理数的除法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它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及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刚学过的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求,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会求有理数的倒数(特别是负数的倒数)。

3、通过把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本节课的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

说课内容: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一个负数的倒数,难点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除法,难点的突出关键点在运算时,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求商的绝对值。因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求实例理解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符号的变化。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求,发现,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为新课的讲解作为铺垫。

2、提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什么运算,引出有理数的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探究:由12/3是什么意思,商是几?引到(-12)/(-3)是什么意思?从而由已学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得出(-12)/(-3)=4,或从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另一个数的倒数考虑,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2、接着由一组有理数除法题目,先计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题的除数,被除数的符号,绝对值与商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出有理数的法则1,并提醒学生注意0不能作除数。

3、再准备两组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及加强运算的能力。

4、通过课本中的做一做,比较每组算式的关系,总结出规律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2,并指出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两个法则再根据法则2及做一做中第1题并结合小学时求正数的倒数的方法,归纳得出求负数的倒数的方法,并指出0没有倒数。

三、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并纠正错误。

四、总结反思

让学生感受本节课所学的有哪些知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检测反馈

根据课后习题,选择适当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有理数除法法则。

2、 倒数的求法。

有理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加减统一为加法对简化计算所起的作用

2、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讨论、积极思维探索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设问题情况

+(-1)-(-2)+(-3)-(-4)+(-5)-(-6)……(-50)

鼓励学生发言、讨论交流

1、出问题

(1)如何解该?

(2)如何将减号进行转变?

三、新课讲授

根据上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是先把它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即加减统一成加法

例:(-8)-(-10)+(-6)-(+4)如何统一成加号?

省略加号如何表示?-8+10-6-4

注: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刮号与它前面的加法省略不写

如何读呢?

按和式读做“负8,正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做负8加10减6减4

例1、把(+1)+(-3)-(+2)-(-4)-(+6)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解:原式=(+1)+(-3)+(-2)+(+4)+(-6)

=1-3-2+4-6

学生板演,练习用两种方法读出

例2、计算

(1)-24+3.2-1.6+3.5+0.3

(2)0-21+3-(-0.5)-(-6)-(+4)

解(1)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

-24+3.2-16-3.5+0.3

=(-24-16)+(3.2+0.3)-3.5

=-40+3.5-3.5

=-40 .

(2)0-21+3-(-0.5)-(-6)-(+4)

=0+(-21)+(+3)+(+6)+(-4)

=-21+3+6-4

=(-21-4)+(3+6)

=-25+9

=-16

提问:如何解?(多种方法)

法一:按正常顺序来解(从左到右)

法二:运用简便方法来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运算律?该如何灵活运用?

如何使得计算简便?

1、正数和正数放在一起,负数和负数放在一起

2、互为相反数的放在一起

3、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4、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四、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和的形式,并说出他们的两种读法

(1)(-12)-(+8)+(-6)-(-5)

(2)(+3.7)-(-2.1)-1.8+(-2.6)

2、计算

(1)-30-11-(-10)+(-12)+18

(2)3 1/2-(-21/4)+(-1/3)-0.25+(+1/6)

五、小结:

1、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注意点

(1)互为相反数放在一起

(2)同分母的放在一起

(3)能凑整的放在一起

(4)小数与小数放在一起,整数与正数放在一起(等等)

六、作业:P47习题2.8(2、3)

有理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能力目标: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符号法则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知

a(1)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学生活动:

我们把一张纸对折后裁开,可以裁成几张纸?对折两次后可以裁成几张纸?对折三次呢?

猜想对折10次后可以裁成几张纸?

对折20次后的纸张的厚度比我们大唐发电厂的烟囱的高度还高,你信吗?

学完这节课后,你就知道结果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学习新知:

(二)、自主学习新知:

1、阅读书了解什么是乘方?还有那些新的概念?

2、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乘法与前面学习过乘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引入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3、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来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运算结果叫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结果:和、差、积、商、幂

4、检验学习:

在这里,我设置了三组题,第一组学生组内完成,采用组内互检方式完成。

第二三组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由组长检查,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三)探究乘方的符号法则

设置了四组习题探究规律:

1、完成下面的计算:

22= 32= 43 = 104=

(-3)2= (-2)4= (-3)4=

(-3)3= (-10)3= (-2)5=

02= 03 = 04= 06=

2、思考:根据上面计算的结果想一想:正数的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的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板书结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四)学习使用计算器计算乘方的方法。

1、每组一个计算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

2、解决引例折叠20次后纸张的厚度。如果一张纸的厚度为0.2毫米,试用计算器求出结果。

(五)小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目的:为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理数教案 篇5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在了解乘法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②会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③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接下来就应该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4天后,甲、乙水库各自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的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的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3+3+3=34=12㎝

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3)+(-3)+(-3)+(-3)=(-3)4=-12㎝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二)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法则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活动,进行乘法法则的探索

设蜗牛现在的位置为点O,若它一直都是沿直线爬行,而且每分钟爬行2cm,问:

(1)向右爬行,3分钟后的位置?

(2)向左爬行,3分钟后的位置?

(3)向右爬行,3分钟前的位置?

(4)向左爬行,3分钟前的位置?

(学生思考后回答) 要确定蜗牛的位置需要知道:距离和方向。

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的时间前为负,现在的时间后为正。

(1) 情形一:蜗牛在现在位置的右边6㎝处。式子表示为:

(+2)(+3)=+6

数轴表示如右:

(2)情形二:蜗牛在现在位置的左边6㎝处。式子表示为: (-2)3=-6

数轴表示如右:

(3)情形三:蜗牛在现在位置的左边6㎝处。式子表示为: (+2)(-3)=-6

数轴表示如右

(4)情形四:蜗牛在现在位置的右边6㎝处。式子表示为: (-2)(-3)=+6

数轴表示如右:

仔细观察上面得到的四个式子:

(1)(+2)(+3)=+6

(2)(-2)3=-6

(3)(+2)(-3)=-6

(4)(-2)(-3)=+6

根据你对乘法的思考,你得到什么规律?

(三)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b.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四)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五)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例1计算:(1) (-5) (2) (-7) (3) (-3) (4)(-3) (-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例2. 见课本P30页

(六)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计算(口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四.课题小结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如何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当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为零。

五.作业布置

课本P30页练习1,2,3.

1.4.2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确定

学习难点: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请同学们先合作做个游戏: 用9张扑克牌(可以替代的纸片也行)全部反面向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看看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

结果怎么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 (4)(-5),

(-2) (-3) (-4) (-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 偶数 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 奇数 时,积是负数.

2、利用所得到的规律,看看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三)、新知应用

1、例题3,(30页)例3,

请你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理由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例:7.8(-8.1)O (-19.6)

师生小结: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2、练习

计算

1)、58(7)(0.25) 2)、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五.作业布置

一、选择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

A.一定为正 B.一定为负 C.为零 D.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 )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 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

A.(-7)(-6) B.(-6)+(-4); C.0 (-2)(-3) 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2)(-3)=6 B.

C.(-5)(-2)(-4)=-40 D.(-3)(-2)(-4)=-24

二、计算 1、(-7.6) 2、 .

1.4.3 有理数的乘法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下面两组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组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 8(-7)

[(-2)(-6)]5 (-2)[(-6)5]

2)(- )(- ) (- )(- )

[ (- )](-4) [(- )(-4)]

3)

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看计算对了吗?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与结果,把你的发现相互交流交流.

2、怎么样,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3、归纳、总结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 相等 .

即:ab=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相等

即:(ab)c= 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用两种方法计算 ( + - )12

2、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1)(-7)(- ) 2) 9 15.

四、课堂小结

怎么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 相等 .

即:ab=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相等

即:(ab)c= 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五.作业布置

1、(-85)(-25) 2、(- )15(-1 );

3、( ) 4、 (7).

5、-9(-11)+12(-9) 6、

1.4.4 有理数的除法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师生活动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

问小明家离学校有 1000 米,列出的算式为 50 20=1000 .

2)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 20 分钟.

列出的算式为 1000 =20

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互为逆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完成

比较大小:8(-4) 8(一 );

(-15)3 (-15)

(一1 )(一2) (-1 )(一 )

再相互交流、并与小学里学习的乘除方法进行类比与对比,归纳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 正 ,异号得 负 ,并把绝对值相 加减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 0 .

2,运用法则计算:

(1)(-15)(-3); (2)(-12)(一 ); (3)(-8)(一 )

3,师生共同完成P34例5.

(三)1、练习:P35

2、P35例6、例7、

3、练习: P36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 正 ,异号得 负 ,并把绝对值相 加减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 0 .

五.作业布置

1、计算

(1)(+48)(+6); (2) ;

(3)4(-2); (4)0(-1000).

2、计算.

(1)(-1155)[(-11)(+3)(-5)]; (2)375

1、P39第1、2、3、4题

1.4.5有理数的除法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计算

1)(0.0318)(1.4) 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1,计算方便吗?想过别的方法吗?

2、由上面的问题2,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 乘除 法,再算 加减 法。

3、结合问题1,阅读课本P36P37页内容(带计算器的同学跟着操作、练习)

4、结合问题2,你先猜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

5、阅读P36,并动手做做

三、新知应用

1、计算

1)、186(2) 2)11+(22)3(11)

3)(0.1) (100)

四.课堂小结:请你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

2、计算器的使用。

五、作业 1、P39第7题(4、5、7、8)、 第8题

有理数教案 篇6

教师: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这样的加法怎样进行运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1、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 5m;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教师: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数轴来分析,我们把数轴的原点作为第一次运动的起点,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有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5+(−3) = 2

2、 探究:

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先向右运动3 m,再向左运动5 m,物体从起点向____运动了_____m .

(2)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左运动5 m,物体从起点向____运动了_____m .

(3)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右运动5 m,物体从起点向____运动了_____m .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自己利用数轴进行分析,完成填空.

教师: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各小组自主学习的进展情况。

学生1:(第一组)依次填:(1)左;-2;(2)没走;0;(3)没走;0。

学生2:(第二组)(1)左;-2;(2)左或右;0;(3)左或右;0。

教师:说得真好!那第一题和第三题用算式怎样表示?

如果物体第一秒向右(或左)运动5 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多少m?

教师;回答非常好。

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得出的7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 5+3 = 8;②(−5)+(−3) = −8;③5+(−3) = 2;④3+(-5)=-2;

⑤5+(-5)=0;⑥-5+5=0;⑦5+0=5或(-5)+0=-5。

教师:同学们在观察时,注意考虑它的符号,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教案 篇7

一、 成功学习

1、成功目标(学习要高效,目标不可少)

①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②探索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

2、成功自学(目标已明确,高效来自学)

自学教材第21~22页,完成下列内容

(1)通过21页的'小云朵里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列式吗?

(2)观察课本22页“探究”的内容,你能从中有什么新发现?请同学们换几个数再试一试。

(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

(4)通过自学课本第22页例4,你认为有理数减法计算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5)大数减小数结果是数,小数减大数结果是

数,两个相等的数相减差是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3、成功合作(小组面对面,交流更方便)

自学课本后,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核对(1)(2)(3)(4)(5)题,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相信你们会学有所获。

4、成功量学( 收获有多少, 量学见分晓)

(1) 列式计算

①比3℃低20℃的温度是多少?

②比-10℃低31.5℃的温度是多少?

(2) 计算(过程要完整)

①0-(-52) ②(+2)-(-8)③(4/3)-(4/3) ④(4.6)-7.8

二、 成功展示(展示风采,相信自己)

1、学生展示自学部分(可分组回答)

2、学生展示量学部分(可黑板展示)

三、 成功测学(冲刺检测,相信我最棒!)

1、基础题:比-2小1的数是。

2、计算:

①|-3|-7?? ②7.3-(-6.8)? ③(-2.5)-0.5? ④0-(-2012)

3、综合题: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如果两个数的差是正数,那么这个数都是正数;②两个数的差不一定小于这两个数的和;③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④零减去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A、1? B、2? C、3 D、4

四、成功思学

————————————————————————————

有理数教案 篇8

1.算式(-3)×(-3)×(-3)×(-3)用幂的形式可表示为,其值为.

2.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5年之内,在全国逐步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目前我国农民每年交纳的农业税约为300亿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3.计算的结果为.

4.圆周率=3.141592653…,如果取近似数3.142,它精确到位,有效数字是.

5.用计算器计算:

1.下列语句中的各数不是近似数的是.

2.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0.05019取近似值,其中错误的是()

C.0.0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D.0.0502(精确到0.0001)

A.B.C.D.

(3);(4)-(-2)3(-0.5)4.

2.计算:

(1)23-32-(-2)×(-7);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地球距离太阳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9533万人.

2.请你把32,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

3.假如我们的计算机每秒钟能够计算10亿种可能性,那么,10台计算机一个世纪能够分析多少种可能性?与比较,哪个大?(假如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

一、

三、

1.(1);(2);(3);(4)0.5.

2.(1)-15;(2).

四、

1.(1)1.5×108万千米;(2)1.3×105万人,或1.3×109人.

有理数教案 篇9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了,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一下自己讲授的知识以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教师有的地方讲的不对,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教师提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大度宽容,首先应该表扬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出错了。最后,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特别集中,在一节课中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倦怠,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命题与证明》这一章时,教师应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新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等原则。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教师一定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跟随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教学之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有理数教案 篇10

第一章 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 、 。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 , ,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 ,+3.1, ,20xx,+20xx;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

问题:(课本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912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