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函数课件

时间:2023-05-24

函数课件精华。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函数课件精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函数课件 篇1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4.1.2 函数

案 设 计 说 明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志华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下构想:(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课件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观察分析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通过生活中的函数举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不仅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函数课件 篇2

幂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幂函数定义,掌握一些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和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内图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来定义幂函数,比较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得出其特有的形式特点,观察图像归纳总结出其函数性质,数形结合找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函数图像直接反应函数性质,同样由函数性质也能大致画出其图像,对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体会

二.重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定义,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的大致图像再利用其性质得到整体图像

难点:其一般的性质分析,再由性质得到一般图像

三.教学方法和用具

方法:归纳总结,数形结合,分析验证 用具:幻灯片,几何画板,黑板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见附件)

1.设置问题情境,找出所得函数的共同形式,由形式给出幂函数的定义(幻灯片1 幻灯片2)(板书)

2.从形式上比较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异同(幻灯片3)3.利用定义的形式,判断所给函数是否是幂函数,并得出判断依据(幻灯片4)

4.画常见的三种幂函数的图像,再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另两种,并用几何画板验证(幻灯片5)(几何画板)

5.用几何画板画出这五个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完成书中幂函数的函数性质的表格,并分析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板书)(几何画板)

6.直观观察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寻求第一象限幂函数图像的大致走向(幻灯片6)

7.任意给出几个幂函数,利用所得规律直接画出第一象限图像,再利用其定义域,奇偶性画出整体大致图像,并用几何画板验证(板书)(几何画板)

8.例题1比较幂值大小(幻灯片7)

例题2利用幂函数定义和性质(幻灯片8)

例题3证明具体一个幂函数的增减性(幻灯片9)

9.小结(幻灯片10)

五.教学反思

1.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老师要迅速对其作出判断。

例如:判断y=x +x是不是幂函数,学生说不是,因为它是二次函数。这时老师就应该迅速反应,要反驳学生,二次函数y=x 也是幂函数。

2.教学中多次用到几何画板画图或验证,有时过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有时又显得有些多余。例如:已经得到了一般幂函数图像先利用得出的规律画出第一象限大致的图像再利用其性质画整个的图像,给出几个幂函

22数做练习,但随后在黑板上画完大致图像后又用几何画板验证,此时有些多余了,根本就不用验证,因为学生也不太了解几何画板,既然已经画出图像,就要让学生确信自己的答案。

3.幻灯片的制作时要注意,用白色的字有时在后排反光看不太清楚,一般多用红色,蓝色的。再就是幻灯片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要过多依赖,有一些必要的板书还是要有的。

4.知识讲述和让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要分配好,衔接要自然连贯。

函数课件 篇3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托马斯称:函数是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学习的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

本小节是继学习集合语言之后,运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优越性,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概念,进一步认识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函数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例题教学与练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符号y=f(x)的含义,明确f(x)与f(a)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函数思想,代换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本堂课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曾在多个班级试教。主要问题有:

首先,由三个实例归纳共性会遇到困难。原因是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语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对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原因是把函数单一地理解成函数中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

第三,函数符号y=f(x)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1、从主观知识抽象成为客观概念。2、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在初中学生已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并不陌生;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学生能列举出函数的实例,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                                                        我们目前所教的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喜欢教师创造疑问,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

针对学生这一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新问题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对三个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共性,抽象出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间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到“概念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的理解,通过设计“想一想”、“练一练”、“试一试”等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函数概念。而对函数符号y=f(x),则让学生分析实例和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符号的内涵;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代换思想。如三个实例用统一的符号表示、例4中计算当自变量是数字、字母不同情况时的函数值。让学生在做数学中领会含义,学会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提倡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

1、   多媒体动画演示炮弹发射。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感受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

2、   用几何画板画出h=130t-5t2的图象。在图象上任取一点P(t,h),然后拖动点P的位置,观察点P的横坐标t与纵坐标h的变化规律。

3、   制作幻灯片展示问题情景。

函数课件 篇4

1.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

从知识体系看,本章知识是学生继学习了八上第六章《图形与坐标》和第七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从数学思想方法看,本章蕴涵的类比、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从现实情境和已知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

惯,逐步增强用函数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例题中涉及《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八(上)已学过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学法指导: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海宝提问、海宝小提示”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启发学生将新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使学生能轻松的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反比例函数实质的基础上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函数;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杠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构思和预期效果分析

1、构思:采用“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了解概念——合作交流,深化概念——运用新知,解

决问题——反思总结,共同提高——分层作业,任务外延”七个环节贯穿本节课,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判别反比例函数、能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由于学生在八(上)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相隔时间已经很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因此在导入中设置的1、2两个正比例函数的问题,且问题与世博会吉祥物和场馆有关,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两个问题中又涉及了函数表达形式中的表格法让学生感知两个新的函数,并且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这一特质。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通过从四个等式中找学生熟悉的函数,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也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顺利得出做好铺垫。学生在找出熟悉函数的同时,也对另两个函数产生了疑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回忆小学两个量成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函数》。通过式子的变形,让学生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方法,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3)巩固练习,了解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变型形式;注意事项中两个不为零;在练习中通过“小海宝的提示”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定义有更深的认识。

(4)合作交流,深化概念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检验学生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本质,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例题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在讲解例题前有必要简单地对学生描述一下杠杆原理。通过此例,让学生感受用数学模式的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上有一个提高。

(6)反思总结,共同提高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地方和所涉及的数学思想等。通过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由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以整理归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7)分层作业,任务外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层次地练习,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以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实例和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导入,给了学生亲切感的同时,也回顾了已熟悉的正比例函数及定义方式,从而使新识和旧知之间产生碰撞,教师通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得反比例函数概念水到渠成。

2)在学生处于一节课最疲倦的时间段时,通过合作讨论、以有奖抢答的方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反而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对于解决本节课难点“例题的第3小题”时,在第2小题中又补充了两个口答方式的“已知动力臂求动力”小问题,并用表格形式呈现,学生不难从表格中猜测出当动力臂扩大到原来的n倍,动力将缩小为原来的1/n,老师乘势用验证猜想的方式推出第3小题,同样利用表格的形式,让数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轻松地解决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还让学生体验了真理的产生过程,即:实验——猜想——验证。

函数课件 篇5

(1)对于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奇函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4)f(x)=

A2、二次函数()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_______.

B5、如果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为奇函数,则=_____.

时,=_______.

D8、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则常数____,_____.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函数课件 篇6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是派生数学概念的强大“固着点”.本节在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用集合和对应的观点来研究函数,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高中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函数的概念将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们生活的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变化无处不在.这些变化着的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有效地描述它们的变化规律.函数正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通过函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预测将发生什么,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函数知识对研究客观世界、掌握事物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这样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了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本课主要是从两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学生学习可能有所不适应.教学中宜逐步设计合理的阶梯,从实际问题逐步建构函数的初步定义,对函数的概念的研究遵循“直观感知、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展开,学生在对生活中的实例观察感知基础上,借助帮助学生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出定义,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并通过辨析问题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展开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巩固函数的概念,设置了有梯度的例题,例1的三个小题都是选择题,第一小题重点考察是变量x与y是否具有函数关系,紧扣定义,验证定义即可;第二小题考察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方法一可以通过定义验证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是否有元素而且是唯一的元素与之相对应;另一种方法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其特点是:A就是函数 的定义域,B包含函数的值域,值域可以变化,只要是B的子集即可。如果条件“从A到B的函数”改为“以A为定义域,以B为值域的函数”,学生应当注意这道题变化前后的区别,再次加深函数的概念的理解;第三个题考察函数相等的条件,了解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而三者中起决定因素的是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使学生对于函数有直观的认识。例2是一道解答题,考察求函数的定义域问题,函数问题首要考虑定义域,这是研究函数的值域,单调性等一些性质的前提,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显得尤为重要,本例的意图是让学生总结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例3是求函数值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f(a)与f(x)的区别,真正理解函数;最后设计了一道易错题,考察含参问题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这四个题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写出解题过程、自己讲解,最后教师点评。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函数概念的探究和应用。通过对概念的探究,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感知和概括能力,而且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

(1)班级学生状况分析:

1.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对函数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

2.学生已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对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已经熟悉,但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抓不住重点,自学能力不强;

3.少部分学生能从初中所学的函数的概念再加上生活中一些函数模型学习本课,大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函数概念理解不透彻,不知道怎么应用,因此我们采取对生活中常见的三类例子进行分析,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这样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了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4.学生对学习概念兴趣不高,对学习抽象的函数概念有畏惧情绪,所以,学生需要受到鼓励和安慰,增强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并且已经认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于类似“x=1”、“y=1”、x1x0等一些表达式是否是函数没有概念,无从下手,这就说明初 f(x)x1x0 中所学的概念太过狭隘,这就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再次学习函数。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学说,显得很抽象,不好理解,特别“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怎么理解,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用生活中同学们所熟悉的实例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要强调A中任意,B中唯一,很自然的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并通过一些例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相等的条件、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以及函数求值问题是对函数概念的升华,是为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是对函数概念的应用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情境激趣策略: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借助对生活中常见的三类实例及多媒体手段,观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问题目标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目标的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并通过直观感知、抽象概括一步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使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积极地参与到猜想、探究的学习中;

·自主合作、实验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主张“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围绕研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更加开放、多样和灵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使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学习。(2)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直观感知-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对抽象问题理解的难度,同时加强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培养,注重知识产生的

过程性,使学生更容易的记住本节课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做题过程中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比较好地教学效果。

函数课件 篇7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 ;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 。当k>0时,直线 ; 当k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当b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 b

当k0时,直线经过 ;当k

基础训练二: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9、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综合训练: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

函数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①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进行描述表达,初步认识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②学会观察图象、识别图象及理解图象所表示的含义。了解图象的意义及其与实际轨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尺、CAI课件。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下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注: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与函数图象有关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背景中认识、理解函数的图象。

“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的是进一步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解决问题

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里出发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注:以课本例题中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几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结归纳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归纳:

(1)函数图象会使函数关系更为清晰,怎样画出函数的图象呢?

(2)如何根据函数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来研究实际问题?

注:进一步加深对函教图象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09 习题11、1第5题。

函数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课件 篇10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 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 图像:

2. 定义域:

3. 单调性:

4. 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 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 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 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 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函数课件 篇11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P54—55.第2题、第5题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函数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过程:

(1)当0<a<1时,由y=logax是减函数,得:0<a<23

(2)当a>1时,由y=logax是增函数,得:a>23 ,∴a>1

A.0.76<log0.76<60.7 B.0.76<60.7<log0.76

C.log0.76<60.7<0.76 D.log0.76<0.76<60.7

解:由于60.7>1,0<0.76<1,log0.76<0 答案:D

[例3]设0<x<1,a>0且a≠1,试比较|loga(1-x)|与|loga(1+x)|的大小

|loga(1-x)|-|loga(1+x)|=| lg(1-x)lga |-| lg(1+x)lga |

∴上式=-1|lga| [(lg(1-x)+lg(1+x)]=-1|lga| lg(1-x2)

由0<x<1,得lg(1-x2)<0,∴-1|lga| lg(1-x2)>0,

∴|loga(1-x)|>|loga(1+x)|

lg(1+x)lg(1-x) =|log(1-x)(1+x)|

∴|log(1-x)(1+x)|=-log(1-x)(1+x)=log(1-x)11+x

∴0<log(1-x) 11+x <log(1-x)(1-x)=1

∴|loga(1-x)|>|loga(1+x)|

∵loga2(1-x)-loga2(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

=loga(1-x2)loga1-x1+x =1|lg2a| lg(1-x2)lg1-x1+x

即|loga(1-x)|>|loga(1+x)|

当a>1时,|loga(1-x)|-|loga(1+x)|

=-loga(1-x)-loga(1+x)=-loga(1-x2)

当0<a<1时,由0<x<1,则有loga(1-x)>0,loga(1+x)<0

∴|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

∴当a>0且a≠1时,总有|loga(1-x)|>|loga(1+x)|

[例4]已知函数f(x)=lg[(a2-1)x2+(a+1)x+1],若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a2-1)x2+(a+1)x+1>0对一切x∈R恒成立.

当a2-1≠0时,其充要条件是:

a2-1>0△=(a+1)2-4(a2-1)<0 解得a<-1或a>53

又a=-1,f(x)=0满足题意,a=1不合题意.

[例5]已知f(x)=1+logx3,g(x)=2logx2,比较f(x)与g(x)的大小

f(x)-g(x)=1+logx3-2logx2=logx(34 x).

①当x>1时,若34 x>1,则x>43 ,这时f(x)>g(x).

②当0<x<1时,0<34 x<1,logx34 x>0,这时f(x)>g(x)

故由(1)、(2)可知:当x∈(0,1)∪(43 ,+∞)时,f(x)>g(x)

[例6]解方程:2 (9x-1-5)= [4(3x-1-2)]

(9x-1-5)= [4(3x-1-2)]

∴9x-1-5=4(3x-1-2) 即9x-1-43x-1+3=0

∴(3x-1-1)(3x-1-3)=0 ∴3x-1=1或3x-1=3

log2(2-x-1)(-1)log2[2(2-x-1)]=-2

Jk251.coM编辑推荐

「课件模板」函数教学思考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模板」函数教学思考”,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立足于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我精心准备了《二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

最初,“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这一相关性质复习设计中安排了3个训练题目,其中第(2)小题侧重在抛物线的对称性与增减性,集体备课后我在复习侧重方向上作了调整: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另外还预想借图象识别2a与b的关系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本节通过建立函数体系回忆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其图象与性质及与一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应用,相继进行,但此环节中“2a与b的关系”学生没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观察课例图象,并进一步引导观察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后,仅有十几个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于是我进一步的分析“2a与b的关系”由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决定,并说明由a>0与b>0能推导出2a+b>0的方法仅适于此题,但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部分学生应用此法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导致处理二、2、(2)题时间紧张,使得重点不凸现。将第(3)题留为课后作业,来了个将错就错,为下一节课复习“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巧作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堂课我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顶点式解决问题,还能深层挖掘,巧妙地用两根式解决问题,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

2.本课遵循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学生的“主体”教学思想,运用助思,助学,助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动了师生交流的“匣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间的双向活动

3、在如何备复习课,准确把握一个单元及一节课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驾驭课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做人。

总之,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

函数课件经典五篇


对于这个话题,笔者准备了一份完整的“函数课件”,很荣幸您能品味这篇文章。在学生们的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教师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撰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教案是帮助学生获得优质知识的重要途径。

函数课件【篇1】

解析:设f(x)=lg x +x-2,则f(1.75)=f74=lg 74-140,f(2)=lg 20.

2.函数f(x)=x2+2x-3,x0,-2+lnx,x0的零点个数为()

解析::x0时由x2+2x-3=0x=-3;x0时由-2+lnx=0x=e2.

解析:因为f(0)=-10,f(1)=e-10,所以零点在区间(0,1)上,选C.

解析:由4x-2x+1-3=0(2x+1)(2x-3)=02x=3, x=log23.

6.函数f(x)=(x-1)(x2-3x+1)的零点是__________.

7.若函数y=x2-ax+2有一个零点为1,则a等于__________.

8.已知函数f(x)=logax+x-b(a0且a1),当234时,函数f(x)的零点为x0(n,n+1)(nN*),则n=________.

解析:根据f(2)=loga2+2-blogaa+2-3=0,

f(3)=loga3+3-blogaa+3-4=0,

则f(x)在区间(-,+)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当x=0时,f(x)=-10.当x=1时,f(x)=10.

f(0)f(1)0,故在(0,1)内至少有一个x0,当x=x0时,f(x)=0.即至少有一个x0,满足01,且f(x0)=0,故方程x2x=1至少有一个小于1的正根.

函数课件【篇2】

1、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像信息.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像信息的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方法:

整节课应以“开放、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像的问题及如何解读函数图像信息.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计算并填写下表:

生:函数关系式为s=x2,因为x代表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自变量x>0,将每个x的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对应的s值.

师:好!如果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你所填表格中的自变量x及对应的函数值s当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在坐标系中得到一些点.

大家思考一下,表示s与x的对应关系的点有多少个?如果全在坐标中指出的话是什么样子?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

生:这样的点有无数多个,如果全描出来太麻烦,也不可能.我们只能描出其中一部分,然后想象出其他点的位置,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表示s与x关系的图。图中每个点都代表s的值与x的值的一种对应关系。如点(1,1)表示x=1时,s=1、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像.

函数图像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像,它反映阿城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像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活动设计意图:

1、 通过图像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

2、 体会图像的直观性、优越性.

3、 提高对图像的分析能力、认识水平.

4、 掌握函数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函数,体会函数意义;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及对应时间,在某些时间段的变化趋势,认识图像的直观性及优缺点,总结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

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

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4、 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11℃。

5、我们可以从图像中很直观地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 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小明家、菜地、玉米地在同一条直线上。

观察下面的图像,你能发现哪些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

书中例题是以5个问题的形式给出的,这里以开放式出现,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巩固知识的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并给学生设置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兼顾全体学生的同时,分散了难点。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寻找图像信息,特别是图像中两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的意义.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 菜地离小明家1、1千米A,小明走到菜地用了15分钟.

2、 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10分钟.

3、 菜地离玉米地0。9千米。 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12分钟.

4、 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18分钟.

5、玉米地离小明家2千米。 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用了25分钟。 所以平均速度为2÷25=0。08(千米/分钟).

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已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图像信息,那么在观察图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中函数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规律,抓住一些特殊点。

[活动三]

活动内容设计:

出示相关的各类函数图像问题。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各类图像习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像的直观性,并熟练地找到图像中重要的信息。

例1:小明今天到学校参加运动会,从家里出发走10分钟到离家500米的地方吃早餐,吃早餐用了20分钟;再用10分钟赶到离家1 000米的学校.下列图像中,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 .

例2:李林和弟弟进行百米赛跑,李林比弟弟跑得快,如果两人同时起跑,李林肯定赢.现在李林让弟弟先跑若干米,图中分别表示两人的路程与李林追赶弟弟的时间的关系,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①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②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③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④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例4: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途中自行车出了故障,他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故加快速度继续匀速行驶赶往学校.下列行驶路程(米)与时间(分)的函数图像中,符合小明骑车行驶情况的图像大致是( )。

例5:龟兔赛跑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乌龟先到达了终点……现在用直线和折线分别表示二者所走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像中:

① 哪个表示兔子,哪个表示乌龟?

② 兔子休息了多长时间?

③ 从中你能悟出什么人生道理?

④将龟兔赛跑的故事改编并画出相应的图像。

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学会了分析图像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P104 练习2、3。

函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

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特别地,当b=0时, 就成为( 是常数, )

函数课件【篇4】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双曲线(hyperbola),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每一象限的每一支曲线会无限接近X轴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y≠0)。下面是关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请参考!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而y=k/x有时也被写成xy=k或y=k・x^(-1)。表达式为: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1、(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函数课件【篇5】

C、当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

D、不论x如何变化,y不变。

3、当 时,函数 的图像在第()象限。

5、若A(1,m)在函数 的图像上,则m=________,则点A关于y轴对称点坐标是___________;

6、若B(m,6)在函数 的图像上,则m=________,则点A关于x轴对称点坐标是___________;

7、y与x成正比例,当x=3时, ,则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8、函数 的'图像在第_______象限,经过点(0,____)与点(1,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

9、 一个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并且这条直线经过点(1,-3),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10、在函数y=2x的自变量中任意取两个点x ,x ,若x <x ,则对应的函数值y 与y 的大小关系如何?

函数的课件(集锦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下面的内容将会让您深入了解关于“函数的课件”的相关知识,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函数的课件【篇1】

23幂函数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幂函数是继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后研究的又一基本函数。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建立幂函数这一函数模型,并能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以前已经接触的函数,进一步确立利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研究一个函数的意识,因而本节更是一个对学生研究函数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检测。二.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去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即由几个特殊的函数的图象,归纳出此类函数的一般的性质这一方法,为学习本节打下了基础。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2)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得出这些函数的性质;(3)了解幂函数随幂指数改变的性质变化情况。

2.能力目标在探究幂函数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想。3.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讨论、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四. 教学重点

常见的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五. 教学难点

画幂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概括出幂函数性质。六. 教学用具

多媒体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投影)问题一: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各有什么特征?(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g),那么她应支付p=元.这里p是的函数.(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为S=a2.这里S是a的函数.(3)如果立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立方体的体积为V=a3.这里V是a的函数.(4)如果一个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S,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这里a是S的函数.()如果某人t(s)内骑车行进了1,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v=t-1(/s).这里v是t的函数.由学生讨论、总结,即可得出:p=,s=a2,a=,v=t-1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问题二:这五个函数关系式从结构上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这时,学生观察可能有些困难,老师提示,可以用x表示自变量,用表示函数值,上述函数式变成:=xa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实常数.由此揭示题:今天这节,我们就来研究:§23幂函数

(二)、建立模型定义:一般地,函数=xa叫作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实常数。(投影幂函问题二:数的定义。)深化认知

(1)下列函数是幂函数的是:A.=2x+1

B.=3x2

.=x-3

D.=1

(2)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有了幂函数的概念后,我们接下来做什么?―――研究幂函数的性质。

通过什么方式来研究?――――――画函数的图象。

为使作图高效,我们可先做点什么―――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奇偶性。

(三)问题探究1对于幂函数=xa,讨论当a=1,2,3,-1时的函数性质.

填表以上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解析式出发来研究函数性质.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x,=x2,=x3,=,=x-1的图像,并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性质.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幂函数的性质.(1)函数=x,=x2,=x3,=,=x-1的图像都过点(1,1);(2)函数=x,=x3,=x-1是奇函数,函数=x2是偶函数;(3在(0,+∞)上,函数=x,=x2,=x3,=是增函数,函数=x-1是减函数;(4)在第一象限内,函数=x-1图像向上与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

(四)解释应用例1.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奇偶性:(投影)①=x ②=x ③=x ④=x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演示)例2.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①07,076;②,;③023,024;④031,031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语言的逻辑性。注意:由于学生对幂函数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讲评中要刻意体现出幂函数图像的画法,即再一次让学生体会根据解析式来画图像例题这一基本思路.

(五)拓展延伸探究:①已知

(六)归纳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七)布置作业:本第87页 2、3题思考:幂函数=x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求的值。附:板书设计题…………

问题一(1)………………(2)………………(3)………………(4)………………()………………问题二:………………………………………………定义:……………………………填表幂函数的性质.(1)………………(2)………………(3)………………(4)………………例1……………①=x②=x ③=x④=x例2.(1)………………(2)………………(3)………………(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后记(1)本节开始时要注意用相关熟悉例子引入新。(2)画函数图象时,如果学生已能够运用计算器或相关计算机软作图,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3)由于程标准对幂函数的研究范围有相对限制,故要求较低。(4)由于幂函数的性质随幂指数的改变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要学生在一节中象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那样完全掌握这类函数的性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人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安排教学:先重点研究了几个常见的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然后通过几何画板软动态演示幂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随幂指数连续变化情况,让学生归纳幂函数性质随幂指数改变的变化情况(其他象限内的情况,可结合奇偶性得到),最后再通过改变画板中的幂函数的幂指数(用参数的方法),让学生预测将要出现什么样的图象,让学生检测自己探索成果的有效性,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函数的课件【篇2】

1.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

从知识体系看,本章知识是学生继学习了八上第六章《图形与坐标》和第七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从数学思想方法看,本章蕴涵的类比、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从现实情境和已知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

惯,逐步增强用函数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例题中涉及《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八(上)已学过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学法指导: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海宝提问、海宝小提示”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启发学生将新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使学生能轻松的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反比例函数实质的基础上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函数;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杠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构思和预期效果分析

1、构思:采用“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了解概念——合作交流,深化概念——运用新知,解

决问题——反思总结,共同提高——分层作业,任务外延”七个环节贯穿本节课,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判别反比例函数、能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由于学生在八(上)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相隔时间已经很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因此在导入中设置的1、2两个正比例函数的问题,且问题与世博会吉祥物和场馆有关,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两个问题中又涉及了函数表达形式中的表格法让学生感知两个新的函数,并且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这一特质。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通过从四个等式中找学生熟悉的函数,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也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顺利得出做好铺垫。学生在找出熟悉函数的同时,也对另两个函数产生了疑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回忆小学两个量成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函数》。通过式子的变形,让学生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方法,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3)巩固练习,了解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变型形式;注意事项中两个不为零;在练习中通过“小海宝的提示”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定义有更深的认识。

(4)合作交流,深化概念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检验学生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本质,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例题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在讲解例题前有必要简单地对学生描述一下杠杆原理。通过此例,让学生感受用数学模式的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上有一个提高。

(6)反思总结,共同提高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地方和所涉及的数学思想等。通过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由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以整理归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7)分层作业,任务外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层次地练习,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以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实例和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导入,给了学生亲切感的同时,也回顾了已熟悉的正比例函数及定义方式,从而使新识和旧知之间产生碰撞,教师通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得反比例函数概念水到渠成。

2)在学生处于一节课最疲倦的时间段时,通过合作讨论、以有奖抢答的方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反而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对于解决本节课难点“例题的第3小题”时,在第2小题中又补充了两个口答方式的“已知动力臂求动力”小问题,并用表格形式呈现,学生不难从表格中猜测出当动力臂扩大到原来的n倍,动力将缩小为原来的1/n,老师乘势用验证猜想的方式推出第3小题,同样利用表格的形式,让数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轻松地解决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还让学生体验了真理的产生过程,即:实验——猜想——验证。

函数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2、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与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与自变量的定义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l、右图(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也随之变化。

问题2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3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

问题4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

波长l(m)

300

500

600

1000

1500

频率f(kHz)

1000

600

500

300

200

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与频率f的关系呢?

二、自主学习

1.常量和变量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

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30千米/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3个问题中的体积V和R是变量,而π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第4个问题中的l与频率f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300000,是常量.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函数的概念

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

在上述的第1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T因变量(T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2个问题中,s=30t,给出变量t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s惟一值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s因变量(s是t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3个问题中,V=2πR2,给出变量R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V惟一值与之对应,R是变量,V因变量(V是R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4个问题中,lf=300000,即l=,给出一个f的值,就可以得到变量l惟一值与之对应,f是自变量,l因变量(l是f的函数)。函数的概念:如果在

函数的课件【篇4】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核心,是图象“特征”、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也正是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属性所在.

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对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再次强化.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借助平面直角坐 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前提.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但是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殊性,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仍是学习中的目标之一.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理解;

2.数学思想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渗透孕育期、领悟形成期、应用发展期、巩固深化期四个阶段,而非能复制与灌输.在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时,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变化与对应思想的存在,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究、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探究,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对于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学过,但对每步要求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常遇到如下的问题:(1)“列表”时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缺乏代表性及忽略x0等现象;(2)“连线”时,由于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负迁移,把双曲线画成折线;(3)对双曲线与x轴、y轴“越来越靠近”但不相交的趋势不易理解.

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学生已经对研究函数性质所用的探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比一函数图象的形态丰富,结构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故对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对性质探究中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学法特点分析 1.找准切入点

从正比例函数切入,通过类比学习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渗透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

2.抓住关键点

准确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探究性质的前提,探究性质的关键是“形”与“数”间的转化.

① 作图

(Ⅰ)描点法作图不是简单的复习与应用.“列表——描点——连线”体现的是描点法作图的一般步骤,而思维的真正起点在于对“解析式”中常量、变量以及变量间关系的分析(k0,x、y的取值以及x与y间的反比例关系),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大致轮廓形成影象.这也是函数学习中作一般函数图象的思维规律.

(Ⅱ)连线时需防止学生受一次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影响,而产生认识负迁移,把曲线连成折线.

(Ⅲ)图象由 “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折射出函数学习的深刻性,是继一次函数后,知识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②“形”与“数”间的转化

(Ⅰ)反比例函数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整合体.(Ⅱ)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思维主线是“数”“形”间的转化.(Ⅲ)“数形结合”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3.注重发散点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教材中的一个发散点.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猜想、知识拓展的过程,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更新的问题,得出更多的结论.但如何发散,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诸如:k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ykk与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对称关系,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严格证明等,我的想法

xx是作为下节内容或以后结合例题去研究.

4.教学过程紧扣“三条主线”

教学中突出三条主线,并注重三条主线的和谐发展.

一是知识的“产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发展(描点法作图、探究)——形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应用”主线;二是学生“动手(作图)——探究(观察、类比、猜想、交流)——巩固(练习)”的活动主线;三是教师“指导作图(列表:自变量取值, 连线:曲线的间断、大致趋势等)——引导探究(类比)——解析(归纳、概括、)——评价”的因“学”施“教”过程.

4.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将函数中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细微”到点,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直观地予以呈现,这又充分体现了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5.注重学法指导

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与学习,尽管还处于函数学习的初级阶段,但它所体现的函数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的再一次强化.教材中呈现的“函数概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的结构,是学习初等函数时不可或缺的.使学生理解这样的“同构现象”,对于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再有,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先由函数解析式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x、y的对应变化关系,然后构思函数图象的大致位置、轮廓、趋势,进而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函数图象,反映了作函数图象的一般规律.另外,利用图象“特征”确定函数“特性”,也是初中阶段研究函数性质的常用方法.

函数的课件【篇5】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 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 图像:

2. 定义域:

3. 单调性:

4. 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 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 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 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 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高一函数课件5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函数课件5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一函数课件【篇1】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分析: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ACE中,如能求出C点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是、,CD=a,测角仪器的高是h,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AB=AE+h=AC+h=+h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50。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

若在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BAD=求得。

解:在ABC中,BCA=90+,ABC=90-,

BAC=-,BAD=.根据正弦定理,=

所以AB==在RtABD中,得BD=ABsinBAD=

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177(m)

CD=BD-BC≈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呢?若在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思考如何求出AC?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思考1: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在BCD中)

思考2: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BC边)

解:在ABC中,A=15,C=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BC=≈7.4524(km)CD=BCtanDBC≈BC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课本第17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Ⅴ.课后作业

作业:《习案》作业五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求函数的定义域.

(1)了解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映射.能理解函数是由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构成的整体.

(2)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点.

(3)能正确使用“区间”及相关符号,能正确求解各类函数的定义域.

2.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在符号表示,运算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过什么函数?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描述初中函数的定义,并试举出各类学过的函数例子)

学生举出如等,待学生说完定义后教师打出投影片,给出定义之后教师也举一个例子,问学生.

提问1.是函数吗?

(由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认为它不是函数,理由是没有两个变量,也有的认为是函数,理由是可以可做.)

教师由此指出我们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函数定义的不完善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函数定义的必要性,新的定义将在与原定义不相违背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观点,将它完善与深化.

二、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50页,从这开始阅读有关的内容,再回答我的问题.(约2-3分钟或开始提问)

提问2.新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把书上的定义念一遍,教师可以板书的形式写出定义,但还要引导形式发现定义的本质.

(板书)2.2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高一函数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 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高一函数课件【篇3】

【内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

【内容解析】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通过对展现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究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并能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本课题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刚上高中进行的一节探究式课堂教学。在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理解知识升华到熟练应用知识,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间的关系,与所学的函数知识前后紧紧相扣,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函数模型本身就是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空讲理论只能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和在应用过程中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从简单、典型、学生熟悉的函数模型中挖掘、提炼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应尽量让学生在简单的实例中学习并感受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因为建立函数模型离不开函数的图象及数据表格,所以会有一定量的原始数据的处理,这可能会用到电脑和计算器以及图形工具,而我们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的是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来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和函数模型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着重体会的是模型的建立,同时体会模型建立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等特点,学习模型的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体现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通过学生进行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了解并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难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中数据的处理

【教学目标解析】通过对全班学生中抽样得出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突出重点的同时能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目标1,2,3在如何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目标4

【学生学习中预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设】

①描点的规范性;②实际操作的速度;③解析式的计算速度④计算结束后不进行检验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前课上处理是,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坐标纸来提高描点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利用小组讨论来进行多人合作以期提高相应计算速度,在解析式得出后引导学生得出的标准应该是只有一个的较好的,不能有很多的标准,这样以期引导学生想到对结果进行筛选从而引出检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引入:

教师:大家觉得我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个人总是会判断这个人的胖瘦,我们衡量一个人的胖瘦一般是以自己或是他人为标准的,那么我们还见过一些用来计算人胖瘦的式子,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

体重/身高?以米为单位BMI在18.5-22.5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教师在黑板上计算一下自己的结果。那既然能用一个式子来计算,说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要得到这个式子之类的标准,我们能用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来确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当然是找的人越多越好,那我们在课上先少找几个人来研究一下吧,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说一下你的身高和体重吧

学生说,教师把相关数据填在用ppT展示的一张表格上

教师:好,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来研究了,那接下来我们怎么来处理刚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呢?

学生回答预期:画散点图——连线——找函数

教师:好,大家按小组先画图连线然后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哪个函数的图像符合

学生活动并回答

教师:好,那大家分一下工,你们几个小组来计算这个函数解析式,那几个小组来计算那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把学生算出的式子写在黑板上大家计算出的解析式为什么会不完全相同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计算的函数解析式是不是都可以用来刻画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要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代入其它的点来验证

教师:那大家来检验一下哪个模型更符合数据情况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验

教师:好了,我们利用刚才收集的数据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出了一个式子,它也就是符合大家的情况的一个胖瘦的标准,既是我们班的一个标准,能用来衡量其它班的同学吗?那我们来计算一下老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教师:可见用世界肥胖标准对老师的体重进行的评价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见,所建立的模型是大体符合实际情况,看来老师是真得要下定决心减肥了.

教师由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借助小组利用数据表格来确定可行的函数模型,并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通过计算器与作图,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并突破难点

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出本节主要内容,来提高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的框架:函数刻画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1,3,4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集体回答

得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用ppT展示

教师:

①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数据输入计算一下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②大家在课下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调查一下全年级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来研究一下,并进一步体会函数建模来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用ppT展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留下一个扩展性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学生通过探究从而巩固教学目标1,2,3,4.并形成本节重点.

把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巩固了本节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高一函数课件【篇4】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指数函数,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

(3)能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画出形如

的图象.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学建议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

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指数函数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教法建议

(1)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

,

等都不是指数函数.

(2)对底数

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指数函数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指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高一函数课件【篇5】

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3.函数方程思想的几种重要形式

(1)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x)=0,也可以把函数式y=f(x)看做二元方程y-f(x)=0。

(2)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

(3)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4)函数f(x)=(1+x)^n(n∈N*)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

(5)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涉及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

(6)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布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次函数课件范文


每位老师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这是每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课件是老师们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途径,因此写好教案课件至关重要。那么,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的教师范文大全已经准备了一篇题为“二次函数课件”的文章,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次函数课件 篇1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二次函数在现实模型的刻画的意义,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而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2.拓展目标:能在二次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求因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方法,以及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的深入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难点: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何通过题目信息列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以及确定因变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谁能说出它们的分别的形式是什么吗?(让学生举手回答)

2. 老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b。其中当k≠0,b=0时为一种特殊形式y=kx,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比例函数。

(让学生进入数学课堂的氛围,从复习的形式带入函数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欲望。)

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以下的情形,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1. PPT展示:如图所示,这是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桥,桥身横跨愚溪,面临溪水,桥下冬暖夏冻,常有游船停于桥下避晒纳凉,已知主桥为抛物线型,在正常的水位下测得主桥宽24m,最高离水面8m,以水平AB为x轴,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求出次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你们知道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抛物线式什么曲线吗?你能计算出最高点的位置吗?

3. 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圆的面积的表达式?

同学们能建立适应题目的坐标系,并列出函数表达式吗?

同学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避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学们自己的演算本上依次列出关系式。y=πr2,y=2x2+3x+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关系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点。

形式y=ax2+bx+c(a,b,c均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其中 ??为一次函数 ????叫做一次项最高点叫做定点,在坐标轴上可找出定点坐标

观察函数的表达式,应当注意的知识点为:

1.最高次数必须为2;2.a≠0; 3.轴对称图形。

例1、判断哪些是二次函数?

2例2、①y=4x2+1 ②y=(x-1)-2x③ y=5x2+4x+3

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a、b、c?

例3、已知二次函数有=(m+3)????-9是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m的值?

活动: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进入学习的世界吧! 活动展示两段:所有的男生分成一组,所有的女生分成一组,比赛规则根据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y=3x+4x+2,选一女生说出一个x的取值,如男生回答,时间为两分钟;反过来,由任一个男生说出y的取值,女生回答,看谁说的最多?

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以后能再接再励。

现在我们一起做这道题,好吗?

2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a≠0),其经过三点(0,1),(2,1),

(3,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如果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呢?

2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求二次函数的

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h)+k,顶点坐标为(2,1),对称轴为x=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3: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2,a=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归纳总结(板书)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基本形式:

22. 顶点式:y=a(x-h)+k(a≠0)其中点(h,k)为顶点,对称轴为x=h

3. 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轴。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但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出恰当的解析式解出更方便。 22

例:抛物线与x轴交点为(-1.0),(2,0),且a=4,求解析式?

某种小商品的成本是1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售

量为100x件。

(情境问题是让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近生活)

二次函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       3.       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设计: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课件 篇3

九年级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函数特征识别二次函数.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和刻画现实事物间的函数关系.

3.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

通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爱学、乐学、学会,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精神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二次函数,经历探索函数关系、归纳二次函数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确定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寻求生活实例中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问题感知,情境切入.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

“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是今年夏天最“热”的一个话题,绿荫场上运动员挥汗如雨,绿荫场外教练员运筹帷幄.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状态(包括体能、速度和技术意识)要求很高的项目,一般情况下,足球运动员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赛开始后,球员慢慢进入状态,中间有一段时间球员保持较为理想的状态,随后球员的状态慢慢下降.经实验分析可知:球员的状态综合指数y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有如下关系:

(1)比赛开始后第10分钟时与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比较,什么时间球员的状态更好?

(2)比赛开始后多少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最好,这样的最好状态能持续多少分钟?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第(1)问的答案:比赛开始后第10分钟时,y=140;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y=220;所以,比赛开始后第50分钟时球员的状态更好.

当学生开始进行第(2)问的解答时,遇到了不同的困难:

(1)不知道如何讨论当50t90时,y的变化范围?

(2)通过模仿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求出了函数y=中,y的变化范围是.却无法说出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什么?

所有的困难都指向一个焦点问题:

y=是个什么样的函数?它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质?

因此,学生产生了研究函数y=的兴趣,教师趁势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以“世界杯足球赛”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背景,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为新课的引出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自编题,其中的数据来源于自己做的社会调查.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配合意识要求很高,所以运动员上场后30分钟左右才进入最佳状态,中场休息后状态仍能保持到最佳,50分钟后由于体能的下降影响了状态的发挥.

2、讲解新课,提炼知识.

(1)对比、分析

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其它实例,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对二次函数概念的认识.

①如图,正方形中圆的半径是4cm,阴影部分的面积Q(cm2)和正方形的边长a(cm)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种药品现价每盒26元,计划两年内每年的降价率都为p,那么,两年后这种药品每盒的价格M(元)和年降价率p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M=26(1-p)2

(2)类比、迁移

教师顺势提问:对y=、Q=a2-16、M=26(1-p)2这三个函数你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去,合作交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进行引导.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字母表示,只要把握概念的实质即可,必要时可提示学生,类比一次函数的知识.

(3)二次函数的认识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ax2+bx+c(a≠0)(说明:括号内的条件,在第(4)步之后再补写)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b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4)加深理解

二次函数的定义给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a、b、c的取值范围”.学生就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最后师生达到共识:

①a不能为0,因为当a=0时,右边不再是x的二次式;

②b、c都能为0,因为当b=0、c=0或b、c都为0时,右边仍是x的二次式.

教师对所得出的常量范围,进行概念补写.

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列解析式,来思考所列解析式的结构特征,为概括二次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侧重从解析式的特征思考,透过“引用不同字母”的表层现象,看到解析式的“结构一致”的本质.敞开思想,广泛议论,实现对二次函数本质的认识.

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其树立“我也能发现数学”的信心.

教师的提问意在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之产生探究的欲望.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及知识系统的形成过程,由一般到特殊逐步为概念的理解铺平道路.

3、分层实践,能力升级.

[快速抢答]

下面各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①y=2x2②y=-x2+3

③y=(x≠0)④y=15x-1

⑤y=(x+1)2+2⑥y=3x2-2x-5

⑦y=-x(x2+4)⑧y=

答:①、②、⑤、⑥是二次函数

(2)请写出这些二次函数中a、b、c的值.

abc

①y=2x2200

②y=-x2+3

03

⑤y=(x+1)2+2

二次函数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

2、体会本节中图形的变化与 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转化),感受形数 结合的数学思想等。

学习重点与难点:

对二次函数 的图像的位置关系解释和研究问题的数学方法的感受是学习重点;难点是对数学问题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和领悟。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是课本P12-P14的内容,内容较长,课本上问题较多,需要你操作、观察、思考和概括,请你注意:学习时要圈、点、勾、画,随时记录甚至批注课本,想想那个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你有何新的发现呢?

二、学习内容

1.思考: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个什么图形?是抛物线吗?为什么?(请你仔细看课本P12-P13,作出合理的解释)

x -3 -2 -1

0 1 2 3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

2.想一想: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如果结合下表和看课本P13-P14你的解释是什么?

x

-8 -7 -6 -3 -2 -1 0 1 2 3 4 5 6

类似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它的对称轴、顶点呢?它的对称轴、顶点、最值、增减性如何呢

三、知识梳理

1、二次函数 图像的形状,位置的关系是:

2、它们的性质是:

四、达标测试

⒈将抛物线y=4x2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抛物线y=-5x2+1向下平移5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式是 。

将函数y=-3x2+4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y=-3x2的图象;

将y=2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可由 y=2x2的图象。

将y=x2-7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 可得到 y=x2+2的图象。

2.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 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可以看作是抛物线y=-3x2沿x轴 平移了 个单位.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 是 ;

抛物线y=-3(x+1)2的顶点是 ;对称轴是 .

3.抛物线y=-3(x-1)2在对称轴(x=1)的左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 在对称轴(x=1)右侧,即当x 时, y随着x的增大而 .当x= 时,函数y有最 值,最 值是 ;

二次 函数y=2x2+5的图像是 ,开口 ,对称轴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

4.将函数y=3 (x-4)2的图象沿x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将函数y=3(x-4)2的 图象沿y轴对折后得到的函数解析式是 ;

5.把抛物线y=a(x-4)2向左平移6个单位后得到抛物线y=- 3(x-h)2的图象,则a= ,h= .

函数y=(3x+6)2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的,其图象开口向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有最 值是 .

6.已知二次函数y=ax2+c ,当x取x1,x2(x1x2), x1,x2分别是A,B两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相等,

则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

A. a+c B. a-c C. c D. c

7.已知二次函数y=a(x-h)2, 当x=2时有最大值,且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课件 篇5

数一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二次函数课件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思六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因为最值是函数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尤其是含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在历年陕西高考中出现,而这个知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并深刻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中渗透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也为学生继续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图像,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所以我给自己定位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学生展示等。

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学情分析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图像:

2.定义域:

3.单调性:

4.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华罗庚

【设计意图】

借助名人名言再次强调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问题》说课稿

2.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求函数f(x)=x2-2x+2在x∈[t,t+1],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是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促进了同学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但是这节课题目设计的难度有些大,题量又多,这使整堂课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学生知识掌握的也不是很扎实。另一方面硬件调试没有到位,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和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争取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二次函数课件 篇7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次函数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课前预习

(二)典型例题分析

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次函数课件 篇9

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2)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那么果园共有多少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

(3)如果果园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那么请你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果园共有(100+x)棵树,平均每棵树结(600-5x)个橙子,因此果园橙子的总产 量

y=(100+z)(6005x)=-5x2+100x+ 60000.

在上述问题中,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产量最多?

我们可以列表 表示橙子的总产量随橙子树的增加而变化情况.你能根据 表格中的数据作出猜测吗 ?自己试一试.

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 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 如 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 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

注意:定义中只要求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可以为 零。

例如,y=一5x2+100x+60000和y=100x2+200x+100都是二次函数.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面积A与边长a的关系A=a2, 圆面积s与半径r的 关系s=Try2等也都是二次函数的例子.

1.下列函数中(x,t是自变量),哪些是二次 函数?

y=- +3x.y= x-x+25,y=2 + 2x,s=1+t+5t

2.圆的半径是l㎝,假设半径增加x㎝时,圆的面积增加y㎝.

(1)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2)当圆的半径分别增加lcm、㎝、2㎝时,圆的面积增加多少?

1. 经历探索和表 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猜想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2.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总产量最多。

1.物体从某一高度落下,已知下落的高度h(m)和下落的时间t(s)的关系是:h=4.9t , 填 表表示物体在前5s下落的高度:

⒉某工厂计划为一批长方体形状的产品涂上油漆,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高比长多0.5m。

(1)长方体的长和宽用x(m)表示,长方体需要涂漆的表面积S(㎡)如何表示?

(2) 如果涂漆每平方米所需要的费用是5元,油漆每个长方体所需要费用用y(元)表示,那么y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次函数课件 篇10

一、 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 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2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3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次函数课件 篇11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 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数学函数课件精选9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数学函数课件精选9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数学函数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 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数学函数课件【篇2】

第四课时(2.1,2.2)教学目的:1.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基本方法(直接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掌握二次函数值域(最值)或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2.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值域的求法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一经确定,值域就随之确定。  已学过的函数的值域 二、讲授新课1.直接法:利用常见函数的值域来求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y=3x+2(-1 x 1)      ②      ③             ④ 2.二次函数比区间上的值域(最值):例2 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值域:① ;          ② ;③ ;  ④ ;3.判别式法(△法):判别式法一般用于分式函数,其分子或分母中最高为二次式且至少有一个为二次式,解题中要注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讨论及函数的定义域.例3.求函数 的值域4.换元法例4.求函数 的值域5.分段函数例5.求函数y=|x+1|+|x-2|的值域. 三、单元小结: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四、作业:《精析精练》p58智能达标训练

数学函数课件【篇3】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

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

Ⅲ。练习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习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习: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习: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习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

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习: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习:

总结:

数学网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 ww . w. +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数学函数课件【篇4】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从上面我们对于幂函数的讨论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得x能够取整个实数集合为定义域,则只有使得

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 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 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 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 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 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 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 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数学函数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三角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用计算机处理有关的近似计算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待定系数法求三角函数解析式;

难点是选择合理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三角函数能够模拟许多周期现象,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主学习探索研究】

1.学生自学完成P42例1

点O为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平衡位置,取向右的方向为物体位移的正方向,若已知振幅为3cm,周期为3s,且物体向右运动到距平衡位置最远处时开始计时.

(1)求物体对平衡位置的位移x(cm)和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

(2)求该物体在t=5s时的位置.

(教师进行适当的评析.并回答下列问题:据物理常识,应选择怎样的函数式模拟物体的运动;怎样求和初相位θ;第二问中的“t=5s时的位置”与函数式有何关系?)

2.讲解p43例2(题目加已改变)

2.讲析P44例3

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汐,一般的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的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船坞;卸货后落潮是返回海洋.下面给出了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几个时刻的水深.

(1)选用一个三角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在整点时的近似数值.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海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问题:

(1)选择怎样的数学模型反映该实际问题?

(2)图表中的最大值与三角函数的哪个量有关?

(3)函数的周期为多少?

(4)“吃水深度”对应函数中的哪个字母?

3.学生完成课本P45的练习1,3并评析.

【提炼总结】

从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三角函数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待定系数法是三角函数中确定函数解析式最重要的方法.三角函数知识作为数学工具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经常有所涉及.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通过学习我们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P46习题1.3第14、15题

数学函数课件【篇6】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①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间接考查则以直线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综合为主,多为中、高难度,往往作为把关题出现在题目中。直接考查主要考查直线的倾斜角、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对称问题等,间接考查一定会出现在中 高考,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②圆的问题主要涉及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性质的讨论,难度中等或偏易,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热点为圆的切线问题。③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的推广,在解决空间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业,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就是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实现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也是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一般是与空间向量在坐标运算结合起来运用,也不排除出现考查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直线方程及其应用

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是解析几何最基础的部分,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以及两直线平行、垂直、重合的判定都是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内容。应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线性规划是直线方程一个方面的应用,属教材新增内容,中单纯的直线方程问题不难,但将直线方程与其他综合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的。

难点磁场

已知a<1,b<1,c<1,求证:abc+2>a+b+c.

案例探究

[例1]某校一年级为配合素质,利用一间教室作为学生绘画成果展览室,为节约经费,他们利用课桌作为展台,将装画的镜框放置桌上,斜靠展出,已知镜框对桌面的倾斜角为α(90°≤α<180°)镜框中,画的上、下边缘与镜框下边缘分别相距a m,b m,(a>b)。问学生距离镜框下缘多远看画的效果最佳?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不仅考查了直线的有关概念以及对三角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问题的。

知识依托:三角函数的定义,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不等式法求最值。

错解分析:解决本题有几处至关重要,一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使问题转化成解析几何问题求解;二是把问题进一步转化成求tanACB的最大值。如果坐标系选择不当,或选择求sinACB的最大值。都将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技巧与:欲使看画的效果最佳,应使∠ACB取最大值,欲求角的最值,又需求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AO为镜框边,AB为画的宽度,O为下边缘上的一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找一点C(x,0)(x>0),欲使看画的效果最佳,应使∠ACB取得最大值。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A、B两点坐标分别为(acosα,asinα)、(bcosα,bsinα),于是直线AC、BC的斜率分别为:

kAC=tanxCA=

于是tanACB=

由于∠ACB为锐角,且x>0,则tanACB≤,当且仅当=x,即x=时,等号成立,此时∠ACB取最大值,对应的点为C(,0),因此,学生距离镜框下缘cm处时,视角最大,即看画效果最佳。

[例2]预算用20xx元购买单件为50元的桌子和20元的椅子,希望使桌椅的总数尽可能的多,但椅子不少于桌子数,且不多于桌子数的1.5倍,问桌、椅各买多少才行?

命题意图:利用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属于直线方程的一个应用,本题主要考查找出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准确地描画可行域,再利用图形直观求得满足题设的最优解。

知识依托: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域,最优解。

错解分析:解题中应当注意到问题中的桌、椅张数应是自然数这个隐含条件,若从图形直观上得出的最优解不满足题设时,应作出相应地调整,直至满足题设。

技巧与方法:先设出桌、椅的变数后,目标函数即为这两个变数之和,再由此在可行域内求出最优解。

解:设桌椅分别买x,y张,把所给的条件表示成不等式组,即约束条件

为由

∴A点的坐标为(,)

∴B点的坐标为(25,)

所以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是以A(,),B(25,),O(0,0)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如下图)

由图形直观可知,目标函数z=x+y在可行域内的最优解为(25,),但注意到x∈N,y∈N*,故取y=37.

故有买桌子25张,椅子37张是最好选择。

[例3]抛物线有光学性质:由其焦点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折射后,高中数学,沿平行于抛物线对称轴的方向射出,今有抛物线y2=2px(p>0)。一光源在点M(,4)处,由其发出的光线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方向射向抛物线上的点P,折射后又射向抛物线上的点 Q,再折射后,又沿平行于抛物线的轴的方向射出,途中遇到直线l:2x-4y-17=0上的点N,再折射后又射回点M(如下图所示)

(1)设P、Q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证明:y1.y2=-p2;

(2)求抛物线的方程;

(3)试判断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该点与点M关于PN所在的直线对称?若存在,请求出此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对称问题是直线方程的又一个重要应用。本题是一道与中的光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考查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韦达定理,点关于直线对称,直线关于直线对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两点式方程。

错解分析:在证明第(1)问题,注意讨论直线PQ的斜率不存在时。

技巧与方法:点关于直线对称是解决第(2)、第(3)问的关键。

(1)证明: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及题意知

光线PQ必过抛物线的焦点F(,0),

设直线PQ的方程为y=k(x-) ①

由①式得x=y+,将其代入抛物线方程y2=2px中,整理,得y2-y-p2=0,由韦达定理,y1y2=-p2.

当直线PQ的斜率角为90°时,将x=代入抛物线方程,得y=±p,同样得到y1.y2=

-p2.

(2)解:因为光线QN经直线l反射后又射向M点,所以直线MN与直线QN关于直线l对称,设点M(,4)关于l的对称点为M′(x′,y′),则

解得

直线QN的方程为y=-1,Q点的纵坐标y2=-1,

由题设P点的纵坐标y1=4,且由(1)知:y1.y2=-p2,则4.(-1)=-p2,

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

(3)解:将y=4代入y2=4x,得x=4,故P点坐标为(4,4)

将y=-1代入直线l的方程为2x-4y-17=0,得x=,

故N点坐标为(,-1)

由P、N两点坐标得直线PN的方程为2x+y-12=0,

设M点关于直线NP的对称点M1(x1,y1)

又M1(,-1)的坐标是抛物线方程y2=4x的解,故抛物线上存在一点(,-1)与点M关于直线PN对称。

锦囊妙计

1.对直线方程中的基本概念,要重点掌握好直线方程的特征值(主要指斜率、截距)等问题;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等。

2.对称问题是直线方程的一个重要应用,里面所涉及到的对称一般都可转化为点关于点或点关于直线的对称。中点坐标公式和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解决对称问题的重要工具。

3.线性规划是直线方程的又一应用。线性规划中的可行域,实际上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设t=ax+by,则此直线往右(或左)平移时,t值随之增大(或减小),要会在可行域中确定最优解。

4.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有关函数、数列、不等式、复数等代数问题往往借助直线方程进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数学函数课件【篇7】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

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形”的直观认识,了解用“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趋势.亳州一中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用数学符号刻画一种运动变化的现象,从直观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是个很大的跨度.而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跨越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另外,他们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非常薄弱.这些都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亲历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跨越,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等思想方法.

3.通过探究函数单调性,让学生感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力量.

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养成思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锻炼探究、概括和交流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认识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把“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这一描述性语言“翻译”为严格的数学符号化语言,尤其抽象概括出用“任意”刻画“无限”现象;二是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对高一学生而言,作差后的变形和因式符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

1.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动态的优势,借助函数图象、表格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自然生成.

2.在“创设情境”阶段.观察并分析沙漠某天气温变化的趋势,结合初中已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单调性,明确相关概念.

3.在“引导探索”阶段.首先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设置递进式“问题串”,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随的增大而增大”进行探究、辨析、尝试、归纳和总结,并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实现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性”到“描述性”再到“严谨性”的跨越.

4.在“学以致用”阶段.首先通过3个判断题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一起提炼基本步骤,强化变形的方向和符号判定方法.接着请学生板演实践.

实例 科考队对沙漠气候进行科学考察,下图是某天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你根据曲线图说说气温的变化情况?

预设: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如气温的最值,某时刻的气温,某时间段气温的升降变化(若学生没指明时间段,可追问)等.图象在某区间上(从左往右)“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单调性(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科考情境导入新课,了解“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独特的沙漠气候,直观形象感知气温变化,自然引入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是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如果清楚了函数的变化规律,那么就基本把握了相应实物的变化规律.在事物变化过程中,保存不变的特征就是这个事物的性质.因此,研究函数的变化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请你说说这些函数有什么变化趋势?

设计说明: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漏掉“在某区间上”,规范表达“函数在哪个区间上具有怎样的单调性”.借此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相对某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在区间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向右)总是上升的,即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的,区间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学生类比定义“递减”,接着推出下图,让学生准确回答单调性.)

设计说明:从图象直观感知到文字描述,完成对函数单调性的第一次认知.明确相关概念,准确表述单调性.学生认为单调性的知识似乎够用了,为下面的认知冲突做好铺垫.

问题2:(1)下图是函数的图象(以为例),它在定义域R上是递增的吗?

(2)函数在区间上有何单调性?

预设:学生会不置可否,或者凭感觉猜测,可追问判定依据.

设计说明:函数图象虽然直观,但是缺乏精确性,必须结合函数解析式;但仅凭解析式常常也难以判断其单调性.借此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符号化定义的必要性.自然开始探索.

问题3:(1)如何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特征,即“随的增大而增大”?

以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为例,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随的增大而增大”,生成表格(每一秒生成一对数据).

设计说明:先借助图形、动画和表格等直观感受“随的增大而增大”,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若,则必须有.

(2)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改变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可以递增,可以先增后减,也可以先减后增.

(3)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观察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变化.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反例,然后借助几何画板动态说明验证两个定点不能确定函数的单调性,三个点也不行,无数个点行不行呢?引导学生过渡到符号化表示,呈现知识的自然生成.

(4)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设计说明:可先请持赞同观点的同学说明理由,再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画出反驳,然后追问:无数个也不能保证函数递增,那该怎么办呢?若学生回答全部取完或任取,追问“总不能一个一个验证吧?”

紧接着师生一起回顾子集的概念(PPT展示教材上子集的定义),再次体验对“任意一个”进行操作,实现“无限”目标的数学方法,体会用“任意”来处理“无限”的数学思想.

问题4: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刻画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呢?

预设:请学生自愿尝试概括定义.板书“任意,当时,都有,则称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则突出关键词“任意”和“都有”;若缺少关键词“任取”或“任意”,则追问“验证两个点就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问题5:请你试着用数学语言定义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减的.

预设:为表达准确规范,要求学生先写下来,然后展示.并有意引导使用“任意,当时,都有,则称函数在区间上递减”,以此打破必须“”的思维定式.

(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任意,都有,则在区间上递增;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对任意,且,都有,则是递增的;

(3)反比例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设计说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性回答.若学生认为正确,则要求说明理由;若学生认为错误,则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反例(题(3)可追问怎么修改).通过构造反例,逐步完善和加深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

设计说明:对照定义板书示范,指明变形的目的是变出因式等,并让学生提炼证明的基本步骤.

(2)在上递增.

设计说明:回答“问题2”悬而未决的问题.先请两位学生板演,然后由其他学生完善步骤.

思考题: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减小时,压强将增大.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其他学科的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说明: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小结,再推出引导性关键词,使得总结简明、到位、拔高.

(2)判断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探究题:向一杯水中加一定量的糖,糖加得越多糖水越甜.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说明:课堂作业是为及时巩固初学的知识和方法,完善对“对勾函数”的认识.探究题是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从地理情境开始,中间解答物理定律,最后以化学实验结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人文性.

反思“三个理解”的理解程度、教学策略和落实情况等.

数学函数课件【篇8】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具体函

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 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

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从观察具体函数图象引入,直观认识增减函数,利用这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通过练习、交流反馈,巩固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以上就是育德教育为大家准备的高中数学教师试讲教案,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试讲环节。

数学函数课件【篇9】

课前预习: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提到学习方法必将的一个,话虽老,虽旧,但仍然是不得不提。虽然大家都明白该这样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能有几人,课前预习可以使我们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不至于到课上手足无措,加深我们听课时的理解,从而能够很快的吸收新知识。

记笔记: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堂笔记,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老师将的东西一般都是精华部分,因此很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一来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吗,二来可以方便我们以后复习查看。如果对课堂讲述的知识不理解的同学更应该做笔记,以便课下细细琢磨,直到理解为止。

课后复习:同预习一样,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的几十分钟不足以使我们学习和消化所学知识,需要我们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涉猎课外习题:想要在数学中有所建树,取得好成绩,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多多涉猎一些课外习题,学习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学会归类总结:学习数学要记得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公式,而且知识还很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各种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公式,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此时我们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公式等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的减少我们的记忆量,同时提高我们做题效率(因为公式都绑在一起了吗)。

建立纠错本: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会经常因为同样一类题目而失分,自己也十分懊恼,其实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建立纠错本,帮我们经常会出错的题目都集中在一起(当然只要是做错过得都可以记录上),然后空闲的时候看看,考试之前再看看,这样考试的时候出现同类题目再出错的几率就降低好多。

[精选课件] 幂函数教学思考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精选课件] 幂函数教学思考”,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总体设计说明

幂函数是函数教学的最后一个函数,在通过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幂函数是交给学生自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函数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对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研究让学生掌握研究一个陌生函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形成幂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2)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运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掌握幂函数的图像特征与性质。

(3)能够利用幂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经历几个特殊幂函数的研究过程,抽象概括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归纳出一般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几个具体的幂函数的研究让学生归纳出一般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概念建构;二是实验探究;三是性质应用

2、教学过程剖析

2.1创设情境 建构概念

问题1 (1)正方形的边长a与面积S之间是函数关系吗?

(2)正方体的'边长a与体积V之间是函数关系吗?

【设计意图】 从实际的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幂函数与实际的联系,初步感受幂函数

学生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函数的解析式: 和 。

师: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直接给出定义,这里其实可以让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函数的例子,通过多个实例再让学生抽象幂函数的定义会更好。

师:我们研究问题一般是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先研究几个特殊的幂函数,比如最特殊 ,图像长什么样子?

生:是一条直线。

师:你确定是一条直线吗?

生:是一条直线去掉一个点 师:为什么?

生:定义域中x不能取到0。

师:我们研究函数一般先看函数的定义域。

师:我们可以先研究 的情况,你打算研究 为哪些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取 的研究起来比较方便,一般学生会选择 为1,2,3来进行研究,实际操作中因为笔者的课堂利用了图形计算器,也可以让学生多取一些值,借助于图形计算器让学生绘制更多幂函数的图像,从而概括得到一般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教师可以减少一些介入。

对数函数课件十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对数函数课件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数函数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运用对数函数的图形和性质.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图象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问题:如何解决与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有关的问题?

二、学生活动

1.画出 、 等函数的图象,并与对数函数 的图象进行对比,总结出图象变换的一般规律.

2.探求函数图象对称变换的规律.

三、建构数学

1.函数 ( )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

得到;

2.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关系是 ;

3.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关系是 .

四、数学运用

例1 如图所示曲线是对数函数=lgax的图象,

已知a值取0.2,0.5,1.5,e,则相应于C1,C2,

C3,C4的a的'值依次为 .

例2 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与函数=lg3x的图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lg3(x-2);(2)=lg3(x+2);

(3)=lg3x-2;(4)=lg3x+2.

练习:1.将函数=lgax的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 .

2.对任意的实数a(a>0,a≠1),函数=lga(x-1)+2的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

3.由函数= lg3(x+2), =lg3x的图象与直线=-1,=1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是 .

例3 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与函数=lg2x的图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lg2|x|;(2)=|lg2x|;

(3) =lg2(-x);(4)=-lg2x.

练习 结合函数=lg2|x|的图象,完成下列各题:

(1)函数=lg2|x|的奇偶性为 ;

(2)函数=lg2|x|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3)函数=lg2(x-2)2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4)函数=|lg2x-1|的单调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函数图象的变换(平移变换和对称变换)的规律;

(2)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六、作业

1.课本P87-6,8,11.

2.课后探究:试说出函数=lg2 的图象与函数=lg2x图象的关系.

对数函数课件(篇2)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习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习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习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习: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对数函数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数函数》。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有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由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抽象概括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变量和变量的对应关系,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对数函数的概念;体验结合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数函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2、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像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像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立体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像、观察图像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y=2x,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

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的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

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x=log2y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发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y=0.84x,我们也可以把它改成对数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

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是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是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

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y=logax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x=logay与y=ax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

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设计意图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各族函数图像,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y=2x;y=log2x y=( )x,y=log x

合作探究2:当a>0,a≠ 1,函数y=ax与y=logax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像,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而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问题1:对数函数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y=logax( a>0,a≠1,),当a>1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问题3:对数式logab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

知识拓展:函数y=ax称为y=logax的反函数,反之,也成立,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y=f-1(x)。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y=log0.2(4-x)(该题主要考查对函数y=logax的定义域(0,+∞)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2 3.4,log2 3.8;

(2)、log0.5 1.8,log0.5 2.1;

(3)、log7 5,log6 7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完成前两题,最后一题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logm 4设计意图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采用课后习题1,2,3.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1)、小结:①对数函数的概念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③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反思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二)、作业设计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必做题:课后习题A 1,2,3;选做题:课后习题B 1,2,3;(三)、板书设计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五、评价分析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对数函数课件(篇5)

教学任务:

(1)应用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回顾与总结

定义域

(1) 定义域: (0,+∞)

值域

(2) 值域:R

(3) 过点(1,0), 即x=1 时, y=0

(4) 00;

x>1时, y1时, y>0

(5) 在(0,+∞)上是增函数 (5)在(0,+∞)上是减函数

应用举例

例2: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log23.4与 log28.5 (2) log 0.3 1.8与 log 0.3 2.7

(3) loga5.1与 loga5.9(a>o,且a≠1)

(1)解法一:画图找点比高低(略)

解法二: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考察函数y=log 2 x ,

∵a=2 > 1,

∴ y=log2x在(0,+∞)上是增函数;

∵3.4

∴ log23.4

(2)解:考察函数y=log 0.3 x ,

∵a=0.3

∴ y=log 0.3 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

∵1.8

∴ log 0.3 1.8> log 0.3 2.7

(3) loga5.1与 loga5.9(a>o,且a≠1)

解: 若a>1则函数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5.1

∴ loga5.1

若0

∵5.1

∴ loga5.1 > loga5.9

注意:若底数不确定,那就要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即0 1

三:你能口答吗? 变一变还能口答吗?

C2

C4

C1

C3

四:想一想?

底数a对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有什么影响?

分析:指数函数的图象按a>1和0

故对数函数的图象也应a>1和0

(用几何画板)

五:小试牛刀

如图所示曲线是y=logax的图像,已知a的取值为 ,

你能指出相应的C1,C2 ,C3 ,C4 的a的值吗?

六:勇攀高峰

若logn2>logm2>0时,则m与n的关系是( )

A.m>n>1 B.n>m>1 C.1>m>n D.1>n>m

七:再想一想?

你能比较log34和log43的大小吗?

方法一提示:用计算器

方法二提示:想一想如何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

1.70.3>1.70=0.90>0.93.1

解:log34>log33=log44>log43

例6 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溶液酸碱度是通过pH刻画的. pH的计算公式为pH=-lg[H+],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

(1)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的计算公式,说明溶液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2)已知纯净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H+]=10-7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pH.

分析:本题已经建立了数学模型,我们就直接应用公式pH=-lg[H+]

解:(1)根据对数运算性质,有

在(0,+∞)上随[H+]的增大, 减小,相应地, 也减少,即pH减少。所以,随[H+]的增大pH减少,即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碱度就越大。

(2)但[H+]=10-7时,pH=-lg10-7=-(-7)=7。所以,纯净水的pH是7。

事实上,食品监督检测部门检测纯净水的质量时,需要检测很多项目,pH的检测只是其中一项。国家标准规定,饮用纯净水的pH应该是5.0~7.0之间。

思考:胃酸中氢离子的浓是2.5×10-2尔/升,胃酸的pH是多少?

八.小结 :

一.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两个对数大小的方法:

(1)应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2)应用对数函数的图像—“底大图低”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二.本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九:备用习题

1.已知loga3a

2.设0

A.0

十:课后作业。

1.书P74,A组题8;

2.书P75,B组题2,3

3.思考:若1

对数函数课件(篇6)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鲁四老爷、我和柳妈的形象。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对数函数课件(篇7)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专题五

对数函数

一、目标认知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

二、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一、对数及其运算

我们在学习过程遇到2x=4的问题时,可凭经验得到x=2的解,而一旦出现2x=3时,我们就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从而引入出一种新的运算——对数运算。 (一)对数概念:

1.如果,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恒等式:

3.对数

具有下列性质:

(1)0和负数没有对数,即;

(2)1的对数为0,即;

(3)底的对数等于1,即

。 (二)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

。 (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由定义可知:对数就是指数变换而来的,因此对数式与指数式联系密切,且可以互相转化。它们的关系可由下图表示。

由此可见a,b,N三个字母在不同的式子中名称可能发生变化。 (四)积、商、幂的对数

已知

(1);

推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

(3)

(五)换底公式

同底对数才能运算,底数不同时可考虑进行换底,在a>0, a≠1, M>0的前提下有:

(1)

令 logaM=b, 则有ab=M, (ab)n=Mn,即, 即, 即:

(2) ,令logaM=b, 则有ab=M, 则有

即, 即,即

当然,细心一些的同学会发现(1)可由(2)推出,但在解决某些问题(1)又有它的灵活性。而且由(2)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

知识点

二、对数函数

1.函数y=logax(a>0,a≠1)叫做对数函数。

2.在同一坐标系内,当a>1时,随a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像愈靠近x轴;当0

(1)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定义域为(0,+∞),值域为R

(2)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图像过点(1,0)

(3)当a>1时,

三、规律方法指导

容易产生的错误

(1)对数式logaN=b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a>0 且a¹1, N>0, bÎR)容易记错。

(2)关于对数的运算法则,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时,要注意各个字母的取值范围,即等式左右两边的对数都存在时等式才能成立。如: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log2(-3)(-5)=log2(-3)+log2(-5)是不成立的,因为虽然log2(-3)(-5)是存在的,但log2(-3)与log2(-5)是不存在的。

二是不能将和、差、积、商、幂的对数与对数的和、差、积、商、幂混淆起来,即下面的等式是错误的:

loga(M±N)=logaM±logaN, loga(M·N)=logaM·logaN,

loga.

(3)解决对数函数y=logax (a>0且a¹1)的单调性问题时,忽视对底数a的讨论。

(4)关于对数式logaN的符号问题,既受a的制约又受N的制约,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应用时经常出错。下面介绍一种简单记忆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以1为分界点,当a, N同侧时,logaN>0;当a,N异侧时,logaN

三、精讲精练

类型

一、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及其应用

1.将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1);(2)

;(3)

;(4)

;(5)

;(6)

思路点拨:运用对数的定义进行互化。

解:(1);(2)

;(3)

;(4)

;(5)

(6)。

总结升华:对数的定义是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互化的依据,而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的互化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变式1】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 (2)

(3)lg100=x (4)

思路点拨:将对数式化为指数式,再利用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求出x.

解:(1)

(2)

(3)10x=100=102,于是x=2;

(4)由

。 类型

二、利用对数恒等式化简求值

2.求值: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解:

总结升华:对数恒等式中要注意格式:①它们是同底的;②指数中含有对数形式;③其值为真数。

【变式1】求的值(a,b,c∈R+,且不等于1,N>0)

思路点拨:将幂指数中的乘积关系转化为幂的幂,再进行运算。

解:

类型

三、积、商、幂的对数

3.已知lg2=a,lg3=b,用a、b表示下列各式。

(1)lg9 (2)lg64 (3)lg6 (4)lg12 (5)lg5 (6) lg15

解:(1)原式=lg32=2lg3=2b

(2)原式=lg26=6lg2=6a

(3)原式=lg2+lg3=a+b

(4)原式=lg22+lg3=2a+b

(5)原式=1-lg2=1-a

(6)原式=lg3+lg5=lg3+1-lg2=1+b-a

【变式1】求值

(1)

(2)lg2·lg50+(lg5)2 (3)lg25+lg2·lg50+(lg2)2

解:

(1)

(2)原式=lg2(1+lg5)+(lg5)2=lg2+lg2lg5+(lg5)2=lg2+lg5(lg2+lg5)=lg2+lg5=1

(3)原式=2lg5+lg2(1+lg5)+(lg2)2

=2lg5+lg2+lg2lg5+(lg2)2=1+lg5+lg2(lg5+lg2)=1+lg5+lg2=2.

类型

四、换底公式的运用

4.(1)已知logxy=a, 用a表示;

(2)已知logax=m, logbx=n, logcx=p, 求logabcx.

解:(1)原式=

(2)思路点拨:将条件和结论中的底化为同底。

方法一:am=x, bn=x, cp=x

∴,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方法二:

【变式1】求值:(1);(2);(3)。

解:

(1)

(2);

(3)法一:

法二:

总结升华:运用换底公式时,理论上换成以大于0不为1任意数为底均可,但具体到每一个题,一般以题中某个对数的底为标准,或都换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也可。 类型

五、对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5.求值

(1) log89·log27

32(2)

(3)

(4)(log2125+log425+log85)(log1258+log254+log52)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log2125+log425+log85)(log1258+log254+log52)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变式2】已知:log23=a, log37=b,求:log4256=?

解:∵

∴,

类型

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求含有对数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其方法与一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类似,但要注意对数函数本身的性

质(如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6、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思路点拨: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x2>0,4-x>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解:(1)因为x2>0,即x≠0,所以函数

(2)因为4-x>0,即x

【变式2】函数y=f(2x)的定义域为[-1,1],求y=f(log2x)的定义域。

思路点拨:由-1≤x≤1,可得y=f(x)的定义域为[,2],再由

≤log2x≤2得y=f(log2x)的定义域为[,4]。

类型

七、函数图象问题

7.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lgx, y=lg(-x), y=-lgx; (2) y=lg|x|; (3) y=-1+lgx.

解:(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类型

八、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①比较大小;②解不等式;③判断单调性;④求单调区间;⑤求值域和最值。要求同学们:一是牢

固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二是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规律;三是树立定义域优先的观念。

8、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

坚持就是胜利!

戴氏精品堂

高一数学一对一

数学教研组

(1)log23.4,log28.

5(2)log0.31.8,log0.32.7

(3)loga5.1,loga5.9(a>0且a≠1)

思路点拨: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

(1)解法1:画出对数函数y=log2x的图象,横坐标为3.4的点在横坐标为8.5的点的下方,所以,log23.4解法2:由函数y=log2x在R+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41时,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且5.11时,y=ax在R上是增函数,且5.1b2,即。9、 证明函数上是增函数。思路点拨: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函数单调性证明通法,同时熟悉利用对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数对数大小的方法。证明:设,且x1则又∵y=log2x在上是增函数即f(x1)∴函数f(x)=log2(x2+1)在上是增函数。【变式1】已知f(logax)=(a>0且a≠1),试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解:设t=logax(x∈R+, t∈R)。当a>1时,t=logax为增函数,若t1∴ f(t1)-f(t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0当010.求函数y=(-x2+2x+3)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解:设t=-x2+2x+3,则t=-(x-1)2+4.∵ y=t为减函数,且0∴ y≥=-2,即函数的值域为[-2,+∞。再由:函数y=(-x2+2x+3)的定义域为-x2+2x+3>0,即-1∴ t=-x2+2x+3在-1,1)上递增而在[1,3)上递减,而y=t为减函数。∴ 函数y=(-x2+2x+3)的减区间为(-1,1),增区间为[1,3.类型九、函数的奇偶性1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2)。(1)思路点拨:首先要注意定义域的考查,然后严格按照证明奇偶性基本步骤进行。解:由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关于原点对称又所以函数是奇函数;总结升华:此题确定定义域即解简单分式不等式,函数解析式恒等变形需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说明判断对数形式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不能轻易直接下结论,而应注意对数式的恒等变形。(2)解:由坚持就是胜利!戴氏精品堂高一数学一对一数学教研组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R关于原点对称又即f(-x)=-f(x);所以函数。总结升华:此题定义域的确定可能稍有困难,函数解析式的变形用到了分子有理化的技巧,要求掌握。 类型十、对数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零和负数没有对数B.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化为对数式C.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D.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2、有以下四个结论:①lg(lg10)=0;②ln(lne)=0;③若10=lgx,则x=10;④若e=lnx,则x=e2,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下列等式成立的有( )①;②;③;④;⑤;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已知,那么用表示是( )A.B.C.D.5、(2011 天津文6)设,,,则().A.B.C.D.6、已知,且等于( )A.B.C.D.7、函数的图象关于( )A.轴对称B.轴对称C.原点对称D.直线对称8、函数的定义域是(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B.C.D.9、函数的值域是( )A.B.C.D.10、下列函数中,在上为增函数的是( )A.B.C.D.二、填空题11.3的_________次幂等于8.12、若,则x=_________;若log2003(x2-1)=0,则x=_________.13、(1)=_______;(2) 若_______;(3)=_______;(4)_______;(5)=_______;14、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15、函数是___________(奇、偶)函数。三、解答题16、已知函数,判断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坚持就是胜利!戴氏精品堂高一数学一对一数学教研组17、已知函数, (1)求的定义域;(2)判断的奇偶性。 18.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求的值。 答案与解析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B 2.C 3.B 4.A 5. D 6.D 7.C 8.A 9.C 10.D二、填空题11、; 12.-13,; 13. (1)1;(2)12;(3)-3;(4)2;(5)4;14、 由 解得;15、奇,为奇函数。三、解答题16、(1),∴是奇函数(2),且,则,∴为增函数。17、(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又由得,∴ 的定义域为。(2)∵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18、由,得,即∵,即由,得,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解得。坚持就是胜利!

对数函数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

1.解读,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开场白:

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吕叔湘先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是其中的第二部分。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

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对数函数课件(篇9)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习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而材料4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对数函数课件(篇10)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4)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教学手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我通过复习y=log2x和y=log0.5x的图像,让学生熟悉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这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学生自主的对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定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定义域是《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来求解。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在这个例题中,注意第三小题的点拨,选择和中间量0或1比较,第四小题要分底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

例3解对数不等式,实际是例2的一种逆向运算,已知对数值的大小,比较真数,任然要使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两个练习紧扣本节内容,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乘方课件精华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设计教案需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反馈和评估。这篇文章将综合分析和探讨“乘方课件”的多个方面,请认真查看本文的表格和图表!

乘方课件【篇1】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乘方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乘方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乘方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乘方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乘方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2.教学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乘方分类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乘方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乘方的概念。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乘方课件【篇2】

引言:

幂的乘方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代数、几何以及其他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幂的乘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快速计算,理解数学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幂的乘方的定义、性质、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幂的乘方的知识。

一、幂的乘方的定义

幂的乘方是指将同一个数连乘若干次的运算。它的定义为an,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底数表示需要连乘的数,指数表示需要连乘的次数。例如,2的3次幂表示将底数2连乘3次,即2^3=2 × 2 × 2=8。

二、幂的乘方的性质

1. 幂的乘方满足交换律:即a的m次幂的n次幂等于a的n次幂的m次幂,即(a^m)^n = (a^n)^m。

2. 幂的乘方满足结合律:即a的m次幂的n次幂等于a的m乘n次幂,即(a^m)^n = a^(m×n)。

3. 幂的乘方满足幂的运算律:即a的m次幂乘以a的n次幂等于a的m加n次幂,即a^m × a^n = a^(m+n)。

4. 幂的乘方满足幂的除法运算律:即a的m次幂除以a的n次幂等于a的m减n次幂,即a^m ÷ a^n = a^(m-n)。

5. 幂的乘方满足幂的乘方运算律:即a的m次幂的n次幂等于a的m乘n次幂,即(a^m)^n = a^(m×n)。

6. 幂的乘方满足幂的分配运算律:即两个幂相乘后再乘以另一个幂等于将两个幂首先各自相乘再进行乘方运算,即(a × b)^n = a^n × b^n。

三、幂的乘方的运算规则

1. 同底数相乘:当底数相同时,将指数相加,即a^m × a^n = a^(m+n)。

2. 同底数相除:当底数相同时,将指数相减,即a^m ÷ a^n = a^(m-n)。

3. 不同底数相乘:均按上述规则计算。

4. 指数为零时: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5. 指数为负数时:可以通过求倒数将其转换为正数指数进行计算。

四、幂的乘方的实际应用

1. 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是一种表示较大或较小的数的方法,其中幂的乘方用于表示10的幂次。例如,1.23×10^4表示1.23乘以10的4次幂,即12300。

2. 银行利息计算:银行利息计算涉及到复利的概念,即每年的利息将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加入到下一年的本金中,而复利计算使用的就是幂的乘方。

3. 科学、工程和经济领域中的模型建立: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事物变化的规律,而幂的乘方是建立这些模型的基础。

结论: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详细了解了幂的乘方的定义、性质、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幂的乘方在数学以及其他多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并帮助我们进行快速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幂的乘方知识,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

乘方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呢?

在小学对于字母a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a还可以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 就是表示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例1 计算:

(1)2, 2, 2,24; (2)-2, 2, 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 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 ?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第(1)题和第(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an是an的相反数,这是(-a)n与-an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第(3)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写分数的乘方时要加括号,不然就是另一种运算了?

课堂练习

计算:

(1) , , ,- , ;

(2)(-1)20xx,322,-42(-4)2,-23(-2)3;

(3)(-1)n-1?

三、小结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四、作业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 ;-0.12;

-(-3)3;3(-2)3;-6(-3)3;- (-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1)(a+b)2; (2)a2-b2+c2; (3)(-a+b-c)2; (4)a2+2ab+b2?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 (2)a3=(-a)3; (3)a2= ; (4)a3= 。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xxb3的值?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既要注重罗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又重注重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再一次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列入了教学目标?

2?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是从三个方面前进的:第一是不断的推广;第二是不断的精确化;第三是不断的逼近?在引入新时,要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数池家的研究方式类似,不断进行推广。a2是由计算正方形面积得到的,a3是由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得到的,而a4,a5,,an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推广后的结果是还要有严密的定义,让学生从更高的观点看自己推广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概念或一个公式形成后,要对其字母的意义、相互的关系、应用的范围逐项分析?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把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总结运算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其效果就远远超出了巩固性练习的初衷?

我们知道,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体验数学、做数学?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例如,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自己休会到负数与分数的乘方要加括号?

4?有理数的乘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分类讨论思想,在例1中,精心设计了三组计算题,引导学生从底数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分析、归纳、概括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语言的使用,优化了表示分类讨论思想的形式,尤其是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是大分类中的小分类,用符号语言就更加明显?在练习中让学生完成问题(-1)n-1,进一步巩固了分类讨论思想,使这种思想得以落实?

乘方课件【篇4】

乘方课件的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我一直觉得它是有趣且充满挑战的。乘方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如科学、工程、经济等。它能够描述和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也被广泛探讨。本文将从乘方的概念、性质、运算规则以及一些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来理解乘方的概念。乘方是指将一个数乘以自身再乘以自身...n次的操作。在数学符号中,我们通常使用上标来表示乘方。例如,2的3次方用2³来表示,读作“2的3次方”。在这个例子中,2是底数,3是指数,乘方运算结果为8。乘方运算可以将简单的数字转化成非常巨大或非常小的数值,因此它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来了解乘方的一些性质。乘方的结果总是大于等于0,除非底数为0且指数为0的特殊情况。当底数为0,指数为0时,0的0次方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乘方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的b次方乘以a的c次方等于a的b加c次方,同时a的b次方和a的c次方的乘积等于a的b乘以c次方。另外,乘方运算也遵循分配律,即a乘以(b加c)的d次方等于将a的b次方与a的c次方的乘积再进行d次乘方运算。


乘方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运算规则。当指数为0时,任何非零数的0次方都等于1。当底数为1时,任何数的任意次方都等于1。当底数为-1时,偶数次方等于1,奇数次方等于-1。当底数为正数时,指数为分数的乘方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例如2的1/2次方等于根号2。当底数为负数时,指数为分数的乘方运算需要考虑底数的绝对值是否有定义。


乘方还具有许多实际的应用。在科学领域中,乘方常常用来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中,力F与质量m和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乘方来表示。同样,在工程领域中,乘方可以用来计算电阻、电容、频率等物理量。在经济学中,乘方可以用来计算复利和指数增长等问题。乘方还在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编认为,乘方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各个科学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乘方的概念、性质、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乘方的学习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让大家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和自信。

乘方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能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通过观察、猜想、实践等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提高观察、类比、归纳和计算的能力。

初步了解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逐步养成观察并发现规律的意识,在相互启发中体验合作学习,树立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自主探索、逐步递进.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肯定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知 问题一:

把一张纸对折2次可裁成4张,即2×2张;对折3次可裁成8张,即2×2×2张.

问:若对折10次可裁成几张?请用一个算式表示(不用算出结果).若对折100次,算式中有几个2相乘?

显然,我们遇到了麻烦:如何书写100个、1000个相同因数相乘这样繁琐的式子呢?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样的运算.

问题二: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

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纸片,发现规律

回忆小学已学知识并独立完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能力

让学生亲历每个因数都相同时的乘法,书写起来的冗长,所以才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形式

学习新知

2个a相加可记为:a+a=2a

3个a相加可记为:a+a+a=3a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4a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a

类比可得:

2个a相乘可记为: EMBED Unknown

3个a相乘可记为: EMBED Unknown

4个a相乘可记为什么呢?

n个a相乘又记为什么呢?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成 ,也就是 EMBED Unknown

其中 叫做 的n次方,也叫做 的n次幂. 叫做幂的底数 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幂的指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殊地, 可以看作 的一次幂,也就是说 的指数是

例如: 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底数是-2,指数是4;表示4个-2相乘. x看作幂的话,指数为1,底数为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写成乘方形式时,必须加上括号.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的情况下,提供例1,指导学生完成,巩固概念的理解.

例填空:

(1) EMBED Unknown 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 它表示______;

(2)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 它表示______;

(3)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 它表示_______;

例计算:

教师引导

学生口答

学生边记录,边体会、理解

正确表达有理数的乘方

学生口答

分析例题并板书,巩固幂的意义,写出体现幂的意义的全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培训制作课件精华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蓝图,重点难点不可遗漏。小编特别选择的“培训制作课件”一定值得您一试,我相信您会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感到满意!

培训制作课件(篇1)

针对本次全市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我认为从总体上还是成功的,至少是有效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结业考核来说,大部分教师都能从这次培训中学到flash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动画制作原理,并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将按钮、图形、引导、遮罩、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一简单的小动画,这让他们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并让陌生如虎的flash变得很容易亲近与接触,不再畏惧和害怕。更有一些老师下课后围着问一些其它的变化和问题,如一些老师问,在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引导动画中能不能中入月亮围绕地球转,还有的问月亮转到时能不能做到初一、十五、三十的变化,还有的问能不能将文字进行变化与变形,还有的问按钮能不能有其它的设计方法如文字按钮等,总的来看教师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对flash的学习有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但由于时间太紧,只有短短的5天,天气又热,所以很遗憾,不能更一步的加强学习,只有等明年加强了,不过,我将qq号和博客留给了大家,以便于共同学习和提高!

从本次活动的组织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1、组织上很仓促,没有考虑好时间的具体安排。如乡下的教师要求上午8点到,下午3点到6点,会造成他们来和走时间都非常紧,非常容易出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在提前一天的现场布置中我给予纠正。

2、电脑设备配置落后。机房里的电脑配置为前几年的配置,关键是50%的电脑不能正常使用,故障率非常的高,彼此之间不能联网和上网,造成文件的上传和下载非常的不方便,提交作业时需要用u盘传递,耽误不少的功夫。

3、机房管理不到位。由于这不是我管理的机房,出了问题也没有办法维修,没有配件和备用机,操作系统中都是病毒,安装的flash软件还有的电脑不能使用,有的不能测试运行,有的不能正常导出swf文件,这样造成有的教师做出的效果却不能观看,打击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4、讲课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是第一次针对教师们进行培训,所以在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具体和可操作性。例如本来flash的学习就很困难,却因为时间安排的紧张导致老师们没有时间练习、领悟与提高自己。再如讲按钮时,本来就一个难点,好多老师都感到练习时间不够。

5、练习不能一对一指导。由于暑假中学校有许多的事,加上安排的老师较少,对于大部分有问题的、不会做的,做不出应有效果的老师辅导跟不上,这可能为直接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

6、老师们不能相互讨论与交流。由于培训时的老师来自各个学校,彼此之间不认识、不了解,再加上有的老师不喜欢问问题,也不喜欢相互交流、沟通,造成有了问题不问,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针对培训应该有如下的时间与课程安排:

1、介绍flash基本工具的使用和练习。

2、介绍flash基本动画制作原理和相关概念。

3、介绍遮罩动画和引导动画。

4、介绍按钮和as基本动作。

5、结合学科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

培训制作课件(篇2)

1.心理学是否等同于看相、巫术、算命等?

2.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3.心理学的具体任务:

1)客观世界是怎样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中,大脑高级N是怎样活动的?

2)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产生、发展、完善起来的?它有那些规律?

3)个性差异及其发展、形成规律有那些?

4)怎样预测人的心理与行为?

5)心理活动是怎样调节人的行为的?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心理过程是人人共有的心理现象,但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经验等不同,使人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心理。

个性即人的独特性。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个体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

1、个性倾向性: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稳定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心理过程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它是个性形成的基础;个性心理从个体心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行动,也就不可能形成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能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心理观是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精神存在。

1、主观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物质由精神决定,万事万物产生于感觉。如:“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天下无心外之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心理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以黑格尔为代表主张“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赖于物质存在。“形具而神生”、“神形相即”、“神用形质”,“脑为元神之府”等。

1、机械唯物主义心理观:我国古代许多人认为心理现象产生于心脏、或肝、或胆、或脾;国外近代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S-R)。这种把心理现象视为客观刺激作用于人感官N系统的产物,实际上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被动的反应物,显然是错误的。

2、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辩证唯物主义为科学揭示心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既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现代医学和生理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科学的心理观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即人脑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大脑是N系统的高级部位,是思维、语言、智慧等的器官,是心理的物质器官。其浅层的机能主要在于对刺激信息进行精确分析、综合,大脑的病变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其深层的机能比较低级,主要是接受和传递来自上层的信息,并传向外周N系统。

3、简要介绍大脑皮层言语中枢的功能: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书写中枢。

4、简要介绍大脑优势与非优势半球理论:左半球在语言方面的机能突出,右半球在表象和空间关系方面的机能突出。

1、N活动过程:兴奋和抑制是N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是指引发和加强机体活动的N过程;抑制是指制止和削弱机体活动的N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依存。在大脑N活动中,一个部位处于兴奋状态时,则另一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当然某一部位长时间的兴奋可能使这一部位转化为抑制。

抑制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性抑制和分化抑制。

2、中枢N活动规律:第一,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第二,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1、反射:心理学上,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中枢N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是N活动(也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将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实现有机体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装置,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 反射弧是反射环路,从N中枢传向效应器的指令引起反应,这种反应又以反馈方式将反应结果传回N中枢,使反射活动得到进一步调节,使反应更准确完善。所谓反馈就是指信息在一定通路上来回传输方式。

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是有机体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使行为受到强化的条件反射。

2、两种信号系统:1927年巴浦洛夫提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概念。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指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注意与反应的区别,心理学上反应是有机体的某部分发生的相应于刺激的变化。)

反映形式的演化:无生命物质以物理的、化学的机械为反映形式――生物以感应性为反映形式――低等动物以感觉为反映形式――脊椎动物以知觉为反映形式――高等动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反映形式――人以意识为反映形式。

无论是简单的感知觉还是复杂的观念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种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以客观现实为内容和源泉;社会生活是人心理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这样讲,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源泉、发生方式来讲都是客观的。

客观世界不是机械、静止地决定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塑造个体的个性特征的,而是在人的活动中,通过人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来发生影响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并从中认识世界的本质,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而使认识不断提高。由于实践的社会性和多样性,从而促成了人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形成。所以,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检验心理反映的标准;心理又能调节人的实践。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因年龄、经历、经验、兴趣、世界观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不同,所反映的事物也有差别。因此,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机械静止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依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的;不同人不仅能反映不同事物,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也可能有所不同。如:不同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心境:同一人在不同地方的心境。

1、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人类从产生开始就在研究心理现象,但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的制约,往往把人和自然的一切变化归结为“神”的力量,认为人的活动是由“灵魂”决定的。在古代称心理学为“灵魂学”。公元前4世纪,亚里斯多德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和分类,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著。但到近代以前,它一直从属于哲学、宗教、神学,属于思辨学科。

2、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第一次使用“心理学”,心理学概念才正式出现。

3、19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宗教、神学中的分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曾说“世界上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但发展却相当缓慢,到20世纪初才随西方科学技术被介绍近来。1917年北京大学心理学家陈大奇(1886~1983)建立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

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和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做出结论。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学习教育理论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

有助于个体发展自我;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生产劳动者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有助于医务工作者提高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商业服务质量。

培训制作课件(篇3)

通过近段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ppt课件制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我感觉收获颇多。

以前我虽然也会用ppt来制作课件,但基本上都是将内容简单地复制到ppt当中,没有什么创意和设计。这次学习后,我发现用ppt制作课件,可以做的真的很多,不仅仅可以在内容上进行设计,还可以在排版、布局上花心思。包括课件流程的设计、图片的选择、字体的特殊设计、播放的设置等等。在这次培训中,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不太用到的PPT知识。例如:让文本缓慢上升并配音、视频剪切软件filmeditor、如何利用触发器进行控制(以前只知道简单的单击,培训之后才知道还有很多触发方式)、以及较为复杂的VBA。这是此次培训最大的收益。

此外,我还认识到,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其实是更重要的。包括教学设计、编写脚本和素材的搜集。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件的成功与否。

最后,在课件设计当中,还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有效呈现教学内容。在课件制作的时候,很多老师喜欢把手头搜集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不管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统统堆砌在课件之中,但实际上这是不合适的,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过于花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校虽然条件艰苦,硬件设施较差,信息落后,本人年龄较大,记忆力减退,但我仍将继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培训制作课件(篇4)

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比较多,但图片只能一幅一幅地动作。如果你有两幅图片要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地向中间同时动作,可就麻烦了。其实办法还是有的,先安置好两幅图片的位置,选中它们,将之组合起来,成为“一张图片”。接下来将之动画效果设置为“左右向中间收缩”,现在请看一看,是不是两幅图片同时动作了?

右击工具栏打开“控件工具箱”,再点击文本框,而后从“属性”里面把滚动条打开,在TEXT里面输入文本框的内容.(完成)还可以通过“其他控件”中的SHOCKWAVE FLASH OBJECT 实现PPT中加入FLASH。

对于制作好的powerpoint幻灯片,如果你希望其中的部分幻灯片在放映时不显示出来,我们可以将它隐藏。方法是:在普通视图下,在左侧的窗口中,按 Ctrl,分别点击要隐藏的幻灯片,点击鼠标右键弹出菜单选“隐藏幻灯片”。如果想取消隐藏,只要选中相应的幻灯片,再进行一次上面的操作即可。

要复制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请先在普通视图的“大纲”或“幻灯片”选项中,选择要复制的幻灯片。如果希望按顺序选取多张幻灯片,请在单击时按Shift 键;若不按顺序选取幻灯片,请在单击时按Ctrl键。然后在“插入”菜单上,单击“幻灯片副本”,或者直接按下“Ctrl shift D”组合键,则选中的幻灯片将直接以插入方式复制到选定的幻灯片之后。

在用Powerpoint展示课件的时候,有时需要学生自己看书讨论,这时为了避免屏幕上的图片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按一下“B”键,此时屏幕黑屏。学生自学完成后再接一下“B”键即可恢复正常。按“W”键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1、在Powerpoint中打开演示文稿,然后在“文件”菜单上,指向“发送”,再单击“Microsoft Word”。

2、在“将幻灯片添加到Microsoftword文档”之下,如果要将幻灯片嵌入word文档,请单击“粘贴”;如果要将幻灯片链接到word文档,请单击“粘贴链接”。如果链接文件,那么在Powerpoint中编辑这些文件时,它们也会在word文档中更新。

3、单击“确定”按钮。此时,系统将新建一个word文档,并将演示文稿复制到该文档中。如果word未启动,则系统会自动启动word

要让powerpoint的幻灯片自动播放,只需要在播放时右键点击这个文稿,然后在弹出的菜单中执行“显示”命令即可,或者在打开文稿前将该文件的扩展名从PPT改为PPS后再双击它即可。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每次都要先打开这个文件才能进行播放所带来的不便和繁琐。

8.增加PPT的“后悔药”

在使用powerpoint编辑演示文稿时,如果操作错误,那么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撤消”按钮,即可恢复到操作前的状态。然而,默认情况下 Powerpoint最多只能够恢复最近的20次操作。其实,powerpoint允许用户最多可以“反悔”150次,但需要用户事先进行如下设置:在“工具-选项”,击“编辑”选项卡,将“最多可取消操作数”改为“150”,确定。

你相信用一张幻灯片就可以实现多张图片的演示吗?而且单击后能实现自动放大的效果,再次单击后还原。其方法是:

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对象”命令,选择“Microsoft 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插入的`演示文稿对象中插入一幅图片,将图片的大小改为演示文稿的大小,退出该对象的编辑状态,将它缩小到合适的大小,按F5键演示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您的要求了?接下来,只须复制这个插入的演示文稿对象,更改其中的图片,并排列它们之间的位置就可以了。

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课件,插入漂亮的剪贴画会为课件增色不少。可并不是所有的剪贴画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剪贴画的颜色搭配时常不合理。这时我们右键点击该剪贴画选择“显示'图片’工具栏”选项(如果图片工具栏已经自动显示出来则无需此操作),然后点击“图片”工具栏上的“图片重新着色”按钮,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便可任意改变图片中的颜色。

用powerpoint为公司做演示文稿时,最好第一页都加上公司的Logo,这样可以间接地为公司做免费广告。执行“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命令,在“幻灯片母版视图”中,将Logo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关闭母版视图返回到普通视图后,就可以看到在每一页加上了Logo,而且在普通视图上也无法改动它了。

为了获得好的效果,人们通常会在幻灯片中使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字体,可是将幻灯片拷贝到演示现场进行播放时,这些字体变成了普通字体,甚至还因字体而导致格式变得不整齐,严重影响演示效果。

在powerpoint中,执行“文件-另存为”,在对话框中点击“工具”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保存选项”,在弹出其对话框中选中“嵌入TrueType字体”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只嵌入所用字符”或“嵌入所有字符”项,最后点击“确定”按钮保存该文件即可

我们在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通常都会将后面几个幻灯片的标题集合起来,把它们作为内容简介列在首张或第二张幻灯片中,让文稿看起来更加直观。如果是用复制粘贴来完成这一操作,实在有点麻烦,其实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先选择多张幻灯片,接着按下alt shift s即可。

在制作演示文稿中,如果想要在其中插入图片,执行“插入-图片-来自文件”,然后打开“插入图片”窗口插入相应图片。其实当我们选择好想要插入的图片后,可以点击窗口右侧的“插入”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链接文件”项,点击确定。这样一来,往后只要在系统中对插入图片进行了修改,那么在演示文稿中的图片也会自动更新,免除了重复修改的麻烦。

在进行演示文档的制作时,需要用到以前制作的文档中的幻灯片或要调用其他可以利用的幻灯片,如果能够快速复制到当前的幻灯片中,将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幻灯片选项卡时,使光标置于需要复制幻灯片的位置,选择“菜单”中的“幻灯片(从文件)”命令,在打开的“幻灯片搜索器”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通过“浏览”选择需要复制的幻灯片文件,使它出现在“选定幻灯片”列表框中。选中需要插入的幻灯片,单击“插入”,如果需要插入列表中所有的幻灯片,直接点击“全部插入”即可。这样,其他文档中的幻灯片就为我们所用了。

在播放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如果要快进到或退回到第5张幻灯片,可以这样实现:按下数字5键,再按下回车键。若要从任意位置返回到第1张幻灯片,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同时按下鼠标左右键并停留2秒钟以上。

当我们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时,经常需要寻找图片来作为铺助素材,其实这个时候用不着登录网站去搜索,直接在“剪贴画”中就能搞定。方法如下:插入-图片-剪贴画,找到“搜索文字”一栏并键入所寻找图片的关键词,然后在“搜索范围”下拉列表中选择“Web收藏集”,单击“搜索”即可。这样一来,所搜到的都是微软提供的免费图片,不涉及任何版权事宜,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在powerpoint中有时因显示文本内容较多就要制作滚动文本。具体制作方法如下:视图-工具栏-控件箱,打开控件工具箱,点击“文字框”选项,插入“文字框”控件,然后在幻灯片编辑区按住鼠标左键拖拉出一个文本框,并根据版面来调整它的位置和大小。接着在“文字框”上右击鼠标,选择快捷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弹出“文字框”属性窗口,在属性窗口中对文字框的一些属性进行相关的设置。

设置好后右击“文字框”,选择“文字框对象”中的“编辑”命令,这时就可以进行文字的输入,文本编辑完之后,在文字框外任意处单击鼠标,即可退出编辑状态。一个可以让框内文字也随滚动条拖动而移动的文本框就做好了。

Powerpoint的“撤消”功能为文稿编辑提供了很大方便。但powerpoint默认的操作次数却只有20次。执行“工具-选择”,击“编辑”标签卡,在“最多可取消操作数”中设置你需要的次数即可。不过要注意,powerpoint撤消操作次数限制最多为150次。

利用powerpoint2003放映幻灯片时,为了让效果更直观,有时我们需要现场在幻灯片上做些标记,这时该怎么办?在打开的演示文稿中单击鼠标右键,然后依次选择“指针选项-绘图”即可,这样就可以调出画笔在幻灯片上写写画画了,用完后,按ESC键便可退出。

培训制作课件(篇5)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 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3. 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1、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制作ppt(.pptm)课件。例如,物理的学生要选择物理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或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原理:

1. 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 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 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 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2.素材处理软件Photoshop、GoldWave或Adobe_Audition、会声会影或Premiere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课件封面设计:封面颜色与内容跟教学的内容相联系,有助于使学习者尽快融入课堂教学和感受教学内容

菜单页设计:显示课题和各教学环节名称,用超链接实现选择和跳转 ,以及各个幻灯片之间的切换

(2)设置封面背景:插入艺术字地壳变动,并在适当位置插入自己的姓名和班级

(4)设置自定义动画。选中要设置成动画效果的文字和图片,点击动画选项栏里面的“添加动画”这一选项,对相应的文字和图片选择你想要的进入,退出及强调效果。选中相应的文字或图片点击动画窗格来设置动画出现的时间,延迟及重复等效果选项。

(5)选择题制作:在选择题幻灯片页面中输入选择题题目文字,选择PPT菜单栏中的开发工具选项,选择单选框,并在A,B,C,D四个选项前都插入一个单选框。双击插入的单选框在程序编码中输入编码:

If OptionButton3.Value = ture Then

MsgBox “选择错误”, 0, “结果”

MsgBox “选择正确”, 0, “提示”

同样方法对B,C,D前的单选框输入相同的代码。随后制作帮助按钮,点击开发工具中的按钮选项栏,将名称改为帮助。双击帮助按钮,输入: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MsgBox “正确答案是c,加把油啊”, 0, “帮助”

(5)插入背景音乐。在插入选项中选择音频插入相应音乐,点击音频工具播放,勾选放映时隐藏,循环播放直到停止,选择跨幻灯片播放

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内同概括:

本课件朗读动画可进一步改进,在封面可以添加一段视频,来显示地壳运动的剧烈程度

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人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式,并学会了对PPT中的文字和图片添加相应的动画,并学会了通过宏来对PPT的编程。

设计培训课件精华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和剖析“设计培训课件”。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来制定教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设计培训课件 篇1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将液压系统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可以培养学员对系统变化的识别、分析和求解的能力。本文将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分为以下五个主题。

1. 液压系统设计基础

液压系统设计基础是理解液压系统设计的基石。首先介绍液力传动原理、液控元件类型和性能参数等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介绍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包括类似雷诺数的参数和不稳定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等。

2. 液压系统原理

液压系统原理是研究液压系统性能与实现的基本法则。本主题主要包括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系统传递介质的选择原则、适应性的评估和系统性能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3. 液压系统设计

液压系统设计重点考虑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给出系统的总体设计、各部分系统设计方案及其参数计算和选择。本主题重点讲授液压系统模型设定、系统设计计算及参数校核等方面内容,同时讲授液压系统的类型选择等问题。

4.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设定

液压元件是组成液压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们的选择和设定直接影响着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寿命。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详细讲解液压元件的作用原理、优选原则、品牌选择和规格设计等。

5. 液压系统安装、调试与故障诊断

液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是液压系统使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讲授液压系统检测方法和应急措施,为学员提供将正确调整和维护液压系统的基本技能。

每个主题包括两到三小时的讲座和一个半天以上的实操活动。讲座主题和实操活动将以案例为基础,让学员理解并应用液压系统设计的理论知识。最后的大型操作项目将加强学员的设计理解和挑战实际,以提高学员对液压系统设计技术的熟练掌握。

设计培训课件 篇2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背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液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液压系统设计成为了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液压系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军工业、工程机械、采矿机械、农机具、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其高效、稳定、精度高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液压系统在现代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市场对液压系统人才的需求,我们设计了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培训目标:

该培训旨在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液压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液压系统设计领域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掌握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液压元件的选型和系统的优化设计。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学员掌握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学员具备液压元件选型及系统优化设计能力。

3. 学员能独立完成简单液压系统的设计任务。

培训内容:

该培训涵盖液压系统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液压元件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元件的种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液压元件的选型方法、流量和压力计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液压泵

(2)液压阀

(3)液压缸

(4)液压马达

(5)油路管路等

2. 液压系统控制

该部分培训主要介绍液压系统控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比例控制

(2)转换控制

(3)电控控制

(4)压力控制

(5)流量控制等

3. 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

(1)液压系统调试及参数设置

(2)液压系统节能技术

(3)液压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等

4. 液压系统的维护及故障排除

该部分培训主要讲解液压系统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包括不同类型故障的排查和处理方法。

5. 液压系统的实验教学

该部分教学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模拟真实系统的工作状态,学员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其实验能力。

6. 液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该部分培训以实际设计案例为例进行讲解,培训学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液压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培训体系:

该液压系统设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培训时间为40天。

1.理论培训阶段

第1周:液压元件的种类与选型

第2周: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第3周:液压阀的工作原理与选型

第4周: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第5周: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第6周:油路管路设计

第7周:液压系统的控制技术

第8周: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

2.实践培训阶段

1天:液压元件组装综合实验

5天:简单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5天:中级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5天:高级液压系统设计实训

3天:液压系统综合实验及模拟

5天:实际液压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建议对学员有相应的液压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机械、电气和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数学和计算机基本知识。

总结:

液压系统设计的培训教学计划可以充分帮助学员掌握液压系统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液压元件选型和系统优化设计等技术。同时,让学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快速完成液压系统的设计任务,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设计培训课件 篇3

一、主动去争取,就有可能成功。

高校课堂都有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求选出组长,设计组名、组徽、组歌。我还没有被选为组长的时候,我就在想,假如我是组长,我会给自己的组设计怎样的组名、组徽、组歌呢?我就随手画了六颗心,组成一朵花作为组徽,取名“爱的教育”,组训写道:“有爱的教育是有蜂蜜的面包;有爱的教育是有香味的花朵;有爱的教育是有激情的奉献”,组歌“爱的奉献”。到了学校,我把自己的创意拿出来,大家觉得行,于是就没有选组长,直接叫我组长,我就这样因为设计了组名、组徽、组歌,被默认为组长了。

二、提前去准备,目标更重要。

老师在对学生的要求:最先上去展示的组有加分;上去展示要默写;时间是3到5分钟。这些都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因此,一起说是笨鸟先飞,不如说是聪明的鸟儿先飞。提前奔着目标去是一种预习的智慧。

三、创新是灵魂,幽默也不错。

第一个展示了我们的组名、组徽、组歌之后,我们很有信心。但是,当别的组展示完之后,我们都感觉到人家的组歌更有创意,要么自编歌词表达对课改的信心,要么自编曲子和歌词表达对小组的自豪。尤其是某个组的组训让人难忘:“此时、此地、此身”,给人很深的印象和启发。更将本课推向高潮的是一位历史老师对点评者的点评。点评者说:“这道题闫晓华做的完美无缺,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

我给满分。”可这位历史老师,严肃地说道:“改革从来没有模式,照搬不会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的执着变成一种冷幽默,让大家看到了靖中人的才华。同样,我自己似乎也幽默了一把:我在介绍组徽的时候,说:“六颗心代表六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同志,(大家笑了)两片绿叶代表两位潇洒英俊的男同志(大家又笑了)。”没想到加大的与现实不符,竟能产生阵阵笑声,在校生中,气氛变得十分和谐。大家就可以更加坦然的'展示了。高校课堂不仅有掌声、争辩声、还要有笑声。

四、小组长要听从组员的正确意见。

我们组虽然很积极,但是没有取胜,原因很简单,我在第二题展示的时候,由于时间紧,心里急,本来书法不错的,但写的乱七八糟,这时候,组员刘芳小声提醒了我,让我注意书写,可是我为了马上完成任务没有注意,结果在第二组点评环节,让第二组批的是焦头烂额。获胜的信心大减。最终只有自己作为优秀个人得奖,而我们小组却没有获奖。作为组长,我很内疚啊!

作为优秀个人我得了100元的红包,要比自己挣一万块钱还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个大概就是高校课堂的魅力吧!

设计培训课件 篇4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一、课程名称:液压系统设计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掌握液压传动的运行原理,以及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液压元件、系统组成等方面的知识;

2. 学习液压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了解液压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前景;

3. 掌握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方法,以及处理普遍涉及到的故障和问题的技能;

4.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液压系统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设计实现能力;

5. 让学生掌握本课所涉及的通用液压元件的安装调整和维护方法,了解各类液压元件的特点;

三、课程大纲:

1. 液压系统概述

液压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液压系统构成及分类;

液压系统加工装备应用;

液压系统的应用前景。

2. 液压元件

液压元件的类型与特点:受力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

液压马达、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阀等大致介绍和特性分析;

液压阀的分类和作用;

搅拌车液压系统、装载机液压系统、卷材机液压系统、冶金装备液压系统等案例分析。

3. 液压系统设计

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

系统的计算与分析;

系统的调试和手工调整;

具体的项目案例分析。

4. 液压系统维护与故障排除

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与排除方法;

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点;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4. 实践教学

利用常见的实际装备进行操作和液压系统设计;

液压系统实际操作和维修;

学生独立完成液压系统搭建和调试。

四、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培养学生较高的技术素质和技术创新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3. 强化学生对软件和设备等现代工具的掌握,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 培养完整的液压系统设计、制造与维修人才,为创新性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教学评价: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课程作业、实践操作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课堂表现评分占50%,期末考试评分占50%。评价标准将会展现出学生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设计培训课件 篇5

液压系统设计培训教学计划

导言

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液压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制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液压系统设计是液压技术的核心,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代工程制造的成败。

本计划将重点介绍液压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旨在帮助参与培训的人员掌握液压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提升其设计能力。

一、培训主题

液压系统设计

二、培训对象

从事液压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技师、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管理人员。

三、培训目标

1.理解液压系统设计原理

2.掌握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流程

3.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设计液压系统

四、培训内容

1.液压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2.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设计流程

4.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学习方法

1.讲授理论知识

2.模拟演练、实例分析

3.案例分析、讨论交流

六、培训时间

3天

七、培训地点

企业内部或拟定的培训场地

八、培训方式

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实际演练

九、培训评价方式

1.参加者练习成绩

2.与会者交流反馈

3.培训讲师评价反馈

十、培训师资力量

1.从事液压系统设计多年的专家、技术人员;

2.负责液压系统相关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结语

本计划将立足于液压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并以实例分析和案例运用等方式,传授参会人员设计液压系统的全过程。在不能面对面的情况下,我们会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让您的液压系统设计技术得到更多的提高和优化。

春姑娘课件精华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姑娘课件精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姑娘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从自身及周围环境中找到春天的气息,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走一走,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周围事物。

2、春天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从哪里看出来是春天?”“你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寻找到的春的信息,鼓励幼儿从自身及周围环境等的变化中,感受初春的到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二、通过讨论,寻找春姑娘。

教师请幼儿说说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幼儿观察

(一)如找到了蝴蝶、蜜蜂、小鸟等。

了解春天常见的几种动物,感知春天里动物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如找到了开满鲜花的花园。

通过观察开满鲜花的花园,让幼儿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万物生长的季节,培养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三、幼儿绘画,打扮春姑娘,激发幼儿喜爱春天的情感。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表现春天,用美丽的色彩打扮春姑娘。最后用幼儿打扮的春姑娘作品打扮教室,让教室中洒满春天的气息。

春姑娘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春天的特征,认识春天的花草树木及小动物。引导幼儿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象,体验春姑娘装扮大地的美好情怀。

2.激发幼儿学习散文诗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习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投影仪及相关投影片、录音机及关于春天的音乐磁带。

经验准备:课前带幼儿到户外感受春天。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操作投影仪并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这位小客人究竟是谁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荧幕上的画面。(出示春姑娘画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客人身上的装饰象征着什么季节的到来。

师:这位小客人是不是很美丽?

幼:是。

师:那么这位小客人的`穿着象征着什么季节呢?

幼:春天。

师:我们一起给这位小客人起个名字,好不好?

幼:春姑娘。

2.基本部分

(1)启发幼儿回忆课前观察到的春天特征,并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对春天的认识。教师用恰当的词汇来总结幼儿的感受。

(2)学习散文诗。

①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的美》,请幼儿欣赏。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春姑娘的美》,要求幼儿专心倾听,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气息。

师:这首散文诗叫什么名字?(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戴着什么、穿着什么样的衣裳?春姑娘头上戴着用五颜六色的小花编成的花冠,身上穿着嫩绿色的衣裙)

要求幼儿听教师朗诵后回答,幼儿在回答时,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刻,多鼓励和启发,让幼儿尽量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引导启迪,让幼儿尽量把话说完整。

②理解散文诗。

操作投影仪,教师再次朗读散文诗,并配上音乐,请幼儿专心听,记住里面的对话。教师让幼儿重点体会与理解以下内容:

春姑娘来了,戴着用五颜六色的小花编成的花冠,穿着嫩绿色的衣裳来了。她一路上遇到哪些小伙伴?他们又是怎样和春姑娘对话的呢?

总结春姑娘和伙伴们的对话象征的意思。(团结友爱,互相谦虚,不骄傲自满)

③学习散文诗。

录音配乐,让幼儿再次欣赏录音朗读散文诗,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教师逐幅出示的投影画面。

操作投影仪,请幼儿自然、轻松地学习朗诵散文诗。

请幼儿分组朗诵散文诗(全班分成两组),引导幼儿正确朗诵。

再次放录音,让幼儿随录音朗诵散文诗,并感受一下春姑娘是怎样装扮大地的。

3.结束部分

师;这首散文诗《春姑娘的美》很美,真好听!小朋友学会了用耳朵专心听,用脑子认真记的本领,老师很高兴。以后,我还要请小朋友们欣赏其他的美丽作品,小朋友们说好不好?

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请幼儿听着音乐学小鸟“飞”出活动室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春姑娘课件【篇3】

教学目标: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拣珍珠》、《哦,香雪》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1.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通过环境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 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 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 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

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E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1.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2. 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阅读读本《哦,香雪》看一看香雪的追求

①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 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 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 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 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酒被风禁,且年迈之人,蹲了半天, 忽一起身, 只觉得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楼台房舍,却不知那一处是往那里去的了, 只得认着一条石子路慢慢的走来.及至到了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 再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只见迎面忽有一带水池,只有七八尺宽,石头砌岸,里面碧浏清水流往那边去了,上面有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便度石过去, 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 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 “一面想,一面看,一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 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

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 ” 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 一面说, 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 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且说众人等他不见, 板儿见没了他姥姥,急的哭了.众人都笑道:”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因命两个婆子去找,回来说没有.众人各处搜寻不见.袭人破涞缆:”是他醉了迷了路,顺着这一条路往我们后院子里去了.若进了花障子到后房门进去, 虽然碰头,还有小丫头们知道,若不进花障子再往西南上去,若绕出去还好,若绕不出去, 可够他绕回子好的.我且瞧瞧去.“一面想,一面回来,进了怡红院便叫人, 谁知那几个房子里小丫头已偷空顽去了.

袭人一直进了房门, 转过集锦К子,就听的鼾声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 满屋一瞧, 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袭人这一惊不小,慌忙赶上来将他没死活的推醒. 那刘姥姥惊醒,睁眼见了袭人,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 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些须收拾收拾,所喜不曾呕吐, 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刘姥姥跟了袭人,出至小丫头们房中, 命他坐了,向他说道:”你就说醉倒在山子石上打了个盹儿.“刘姥姥答应知道.又与他两碗茶吃,方觉酒醒了,因问道:”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袭人带他从前面出去, 见了众人,只说他在草地下睡着了,带了他来的.众人都不理会,也就罢了.

考虑:《陈奂生上城》与《项链》三四段、《红楼梦》节选的这一部分在揭示人物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春姑娘课件【篇4】

教学目标 :

1、通过陈奂生向老婆交帐的假设和讨论,熟悉小说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通过启发式讲授,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1、替陈负生算一算账。

2、假如你是陈奂生,打算如何向老婆交代?

三、评价

说说陈奂生这个人。

分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在人物刻画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陈奂生向村民讲述自己的奇遇(200字左右,课上或课后,依时间而定)

学生情况:理科B类,期中考语文平均83分,原任课老师辞职,我一个星期前领养。基础不好,语文兴趣不高,气氛活跃,喜欢乱喊叫。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

支出:住招待所5元                  买帽子2.5元

(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    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几倍?五十倍。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     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惨了。假如你是陈奂生,怎么向老婆解释?

生1:我把钱花光了。住招待所。见了吴书记。买了一顶帽子。(断断续续)

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

师:真肉麻。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陈奂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答:老实,质朴。)是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你这样的花言巧语,通不过。再请一位。

生3:我去卖油绳,遇见吴书记,他叫我坐他的汽车,把我送到招待所住了一夜。他的秘书没有记得交房钱,我就交了。

师:大家看,这样解释能不能通过?(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勉勉强强吧。不过有情节上的错误,是吴书记叫陈奂生坐他的汽车吗?

师:对。细节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心理也要注意。还有谁要说?

生5:老婆,你别生气,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绳,没想到感冒了,躺在车站,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用他的汽车,送我去医院,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搏抵享受了一番,招待所好极了,被子雪白雪白的,地板照得见人影,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有些话没记下)以后,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

师:说得不错。大家看,能通得过吗?(生齐答能。)好的,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吧,相信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有更好的解释。

师:前面大家说陈奂生是老实、质朴的,除此之外,他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思考。)

师:这一篇小说,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我请大家看两段。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这是什么描写?(生:动作。)但是就这几个字,感觉得出陈奂生的心理吗?是什么心理?(生:高兴,悠闲。)第二段,写“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是什么描写?(生:景物。)感觉得到人物当时心理吗?(生:兴奋。)下一句,“肚里空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什么描写?(生:肖像。)感觉到人物什么心理?(生:愉快。)是的。这几句,为什么要写行动,写肖像,写景物?都是为了写陈奂生高兴、兴奋的心理。通过肖像、行动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来写人物心理,这是中国小说写人物的传统写法。请做笔记。

陈奂生为什么这么兴奋?生活好过了。可是,他就没有苦恼了吗?有,是什么苦恼?(生:因为他跟别人一起聊天,没有话说,没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恼,自卑。他物质上满足,精神上饥渴。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陈奂生精神上的不满足?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于是他花掉钱之后的自我完慰便显得非常真实,同学们刚才所想象的陈奂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内容也抓住了这一点。

大家说说,小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来写陈奂生的心理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陈奂生交五块钱前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他的表现。(生找,读。)

师:因为花了五块钱,招待所里的陈奂生,表现完全不同了。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讨论)

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一向为大家所称道。结合情节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关照下得到解释。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细腻、深刻地描写写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写法大家可以看看《项链》的第一部分。大家课外读中外名著,要特别注意对心理描写的分析。

陈奂生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老实、勤劳、本份的一面,也有着中国农民自私、落后、狭隘的一面。陈奂生上城,跟吴书记巧遇,让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民仍然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如此,村民们也如此。农民的进步让作者感到轻快、高兴,农民的思想局限,又让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叹。陈奂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我们忘不了他,他是中国农村新旧转型时期的烙印,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时间到。关于陈奂生如何向村民讲述他的奇遇,课后完成。

毓君评:

春姑娘这节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课堂设计得生动,但是和摩西感觉一样,对陈奂生们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相对偏弱了些。

春姑娘课件【篇5】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

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

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这种渴望,不外乎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陈奂生精神复苏的表现,有自我表现的欲求,自尊的需要,但显然带有深厚的小农色彩。

勤劳朴实,易于满足;老实单纯,善良正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1、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2、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

明确: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节俭的本质。

3、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阅读“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DD“忍痛放弃算了。”

这部分的心理描写,有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4、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5、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春姑娘课件【篇6】

1、教会幼儿用木珠或瓶盖印成小花的方法。

2、通过印画活动,提高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能力和绘画的兴趣。

3、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木珠,瓶盖,录音机,磁带,纸抹布,油画棒,颜料若干盘(内防海绵)

1、播放歌曲《春天来了》,激发幼儿想画花的愿望。

(2)出示各种木珠和瓶盖,说:老师就是用这些大大小小的木珠和瓶盖蘸上各种颜色印成的,你们会印吗?大家都来试一试吧!

2、讲解示范。

将瓶盖或木珠蘸上颜色在纸上印一下,就成一朵花。大的瓶盖或木珠印大花,小瓶盖或木珠印小花。可以印成红、黄、蓝等各色小花,像花园里的鲜花那样又多又好看。最后,用油画棒画上茎和叶子。

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个幼儿用瓶盖或木珠印花。每个瓶盖只能蘸一种颜色,大家可以交换使用,要尽量多印些花。最后用油画棒画上茎和叶子。

4、欣赏与评价。

活动反思: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去创作,但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有些孩子孩子有些迷茫,不知该去找谁进行合作,需要老师一个个的去帮助他找小伙伴,最后还是很不错的完成了《美丽的花》创作。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不是很强,需要多多引导。

春姑娘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侧身钻过直径60厘米的圈,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2、活动中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3、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拱形圈8个,平衡木4个。

2、树枝若干,自制桃花若干,花盆四个,洒水壶、小桶。

3、小猴面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以孙悟空身份带领小猴(幼儿扮演)来到场地,听音乐做小猴健身操。

“春天天气多好啊,我的猴儿们,跟着大王一起来活动活动吧!”(上肢、下肢、体侧、体转、腹背、跳跃、放松等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学习侧身钻过直径60厘米的圈。

师:“猴儿们,现在我们花果山上的桃树是越来越少了,这可怎么办是好呢?嘿,正好春天来到了,让大王赶快带你们去种些桃树吧,要不然我们可没桃子吃啦。”

“你们看,我们去种桃树之前先要钻过水帘洞,走过独木桥,才能到达种桃树的地方。今天大王可要教你们一个钻水帘洞的好办法,看好啦。(教师示范侧身钻圈)大王我是怎样钻过水帘洞的?(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身体对圈侧站,下蹲,一只脚伸过圈,低头缩身钻过去。请一幼儿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动作示范。

“好,猴儿们,大王带你们先来练习一下,练好本领跟大王一起种桃树去。”(幼儿分组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

2、游戏:种桃树

(1)、讲解游戏规则。

“猴儿们的本领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走,大王带你们种桃树去。等桃树种下去以后,猴儿们可要辛勤的浇水劳动,那桃树才会开花结果,最后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来。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大家商量分工,四人种树,四人浇水,种好一棵树浇一次水,轮流进行。商量好后,赶快拿好自己的工具,我们要开始啦。”

(2)、幼儿游戏,依次种树、浇水。教师提醒幼儿掌握侧身钻圈的动作要领,不犯规。

“猴儿们,准备好了吗?记住,一定要侧身钻过水帘洞不能犯规哦,到达目的地后可要认真干好自己的活才能回来,后面的一定要等他们回来后拍到你的手才能出发。”

(3)、幼儿再次轮流贴花瓣,浇水。

“孩儿们的本领学的可真不错。春风吹啊吹,春雨下啊下,我们种下的桃树慢慢发芽、长大,你们看,桃树要开花了,我们再去给桃树浇水,好吗?”

三、结束部分。

1、小结游戏情况。

“劳动了一天,可真累啊,快擦擦汗。猴儿们,你们看,我们种的桃树多茂盛啊,桃花开的多漂亮啊。过不了多久,一定会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来,到时候,大王再带你们来摘桃吃,好吗?现在让我们回去休息一下吧。”(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回教室。)

春姑娘课件【篇8】

二.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作者及背景知识: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二、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

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三、漏斗户主的资料:

A、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

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

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一、研习课文:

1.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2.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

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3、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5.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6.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7.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三、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4)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春姑娘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故事的诙谐、幽默。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提问:“香蕉像什么?”。引导幼儿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2) 依次将香蕉横放、竖放、倒放,根据不同摆放位置让幼儿自由讲述。

(3) 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说“香蕉像。”。

(4) 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学一学。

3、游戏:打香蕉电话(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之间用香蕉打电话)。

4、拨开香蕉引导幼儿继续想象这时香蕉像什么?

5、师生共同品尝香蕉同时发挥想象。

“刚才香蕉怎么样,现在怎么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香蕉变戏法》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是愉悦的,主动的。他们仔细的观察着,积极的交流着,快乐的品尝着, “快乐教育”的原则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引导幼儿说一句完整话或者将幼儿说的话编成一首优美的儿歌,这样才会帮助幼儿更完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结束部分分享时要引导幼儿边感知边交流。

在体验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渐变过程时教师应再多加引导;第三点就是没有关注到个体,应多鼓励说的少的幼儿。相信这节课经过修改、提炼后一定会更成功。

春姑娘课件【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活动《春姑娘的悄悄话》。

一、说教材:

诗歌《春姑娘的悄悄话》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散文诗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她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诗歌中迎春花、翠柳、小河、小狗熊、森林、百灵鸟等作为春的使者让它们充满自豪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可以呼吸到春天的气息,不由自主地感觉自己像春天一样浑身充满活力。散文诗诗歌虽短小,却充满了趣味,想象力丰富而美丽,动态感强。春姑娘悄悄地来了!春姑娘来到田野上对着迎春花说了一句悄悄话,迎春花立刻滴答滴答地吹起了小喇叭。燕子、小河、小狗熊、森林、百灵鸟听了春姑娘的悄悄话立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诗歌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而且意犹未尽。学习散文诗歌《春姑娘的悄悄话》应运而生,孩子们通过学习散文诗可以再次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并萌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要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看图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带给我们的快乐。

2、能用喜爱、充满趣味的语气说一说,并能认真倾听别人描述春天美的话句。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理解诗歌,并通过比较,知道滴答滴答、哗啦哗啦、嫩绿嫩绿、摇摇摆摆、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

活动的难点:在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仿编散文诗。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观看课件、游戏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格式,以突破难点。

为了展示给幼儿诗歌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物质准备:

1、实物投影仪与诗歌匹配的课件。

2、春天的美丽景色图片五幅。

3、欣赏《春天》歌曲。

知识准备: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并进行描述。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与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老师制作相应的课件。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春图和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诗歌诗。如老师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根据幼儿所说的出示课件中相应而论,有目的帮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

3、动作表演法:本散文中有许多动词、形容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蹦蹦跳跳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小青蛙优美的舞姿来表现。

4、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诗歌的美,体春天美的景色带给我们的快乐,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春姑娘,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词汇,锻炼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设计音乐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听听、说说多种方式的参与,对大自然的奇妙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春天的使者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诗歌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3、音乐游戏法:通过轻松愉快的乐曲,优美熟悉的旋律的听觉刺激,有助于幼儿对诗歌语言的记忆,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促进思维的发展。

4、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仿编诗歌,引导幼儿大胆表现,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观看多媒体--欣赏散文诗相应的象声词--创编散文诗--音乐游戏(春天)

(一)激发兴趣(8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我就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从游戏《春游》引出课题:我扮春姑娘,带孩子们去春游,在布置成春意盎然的环境里观察,倾听春姑娘的悄悄话,并告诉同伴自己的发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吸引了孩子。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才开始萌芽,简明的导语直接切入主题,好玩的游戏,旨在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二)观看多媒体音乐课件(2分钟)

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幼儿带入了奇妙的大自然,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说一说。能再次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三)欣赏诗歌(10分钟)

将幼儿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语言简单,节奏明快,幼儿易懂易读,在诗歌欣赏3遍之后,采用师生问答的方法,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记忆,同时也为后面的创编诗歌奠定基础。

(四)创编诗歌:

这一个部分我通过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一开始,我抓住孩子们好胜的心理提问,你知道春姑娘还会对我们说些什么悄悄话吗?,激发孩子们大胆想象,并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对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及时鼓励和肯定。

(五)音乐游戏(春天)

活动最后环节,教师和幼儿边唱边玩游戏,使幼儿情绪到达最高潮,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以上是我对组织语言活动《春姑娘的悄悄话》教学的初步理解和想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春姑娘课件【篇11】

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百合花”的折法,并尝试简单的分类。

2)感受春天花儿朵朵开的美好情景。

活动准备:

步骤图若干、各色手工纸、双面胶、“花茎”若干、小小垃圾筐

录音机和磁带(歌曲《春天来》)

活动过程:

(一)歌曲引入,激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播放歌曲《春天来》。

2)幼儿跟随音乐唱唱跳跳。

(二)围绕“春天展开讨论”:

教师提问:

1)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姑娘来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特别的礼物?

(花儿都开了,小草长高了,树叶发芽了~~~~)

3)春天里你见过什么美丽的花?

(迎春花、郁金香、蔷薇花~~~)

引出——春姑娘花店

教师:春天里有这么多漂亮的花呀!我真想开个“春姑娘花店”,把美丽的花都留在我的店里,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幼儿:愿意!

(三)幼儿观察花店,并根据要求插花:

1,(教师展示“春姑娘花店”)

提问:

1)你们看看我的“春姑娘花店”怎么样呀?

(花太少了,不漂亮!)

2)哎呀,我的钱都用来买花盆,不够买鲜花了,这可怎么办呀?

(我们帮你做。)

2,引出要求——真的!那太棒了!方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材料,看,这是步骤图,上面有教你做好多漂亮的花,这是什么花?(幼儿说出:蔷薇花、郁金香。)这是什么花?(教师:百合花。)百合花是我们的新朋友,小朋友们也可以做一做。等一会你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花送到我的花店来,但是你可要看清楚,花盆宝宝会告诉你它喜欢什么样的花,请你别搞错了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欣赏:

教师:哇,真美丽!快让我们来看看“春姑娘花店”!

(发现错误,并纠正)

教师:我的花店里有了这么多美丽的花,多亏你们的帮忙呀!

谢谢你们啦~~~

幼儿:不用谢!

(五)活动结束:歌曲《春天来》

教师:多美丽的花店呀!让我们一起来美丽的春天里唱歌跳舞吧~~~

2024蚂蚁课件精华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优秀的教学课件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蚂蚁课件”将会让您深入思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蚂蚁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小蚂蚁完成运粮任务的喜悦。

2、学习手膝着地向前爬的动作。

3、能手脚自然协调的向指定方向爬行。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储备了有关蚂蚁生活习性的相关经验。

教师:熟悉幼儿的能力。

2、物资材料准备:

沙包,报纸做的苹果若干,小粮袋人手一个,体操垫,背景音乐,轮胎做的粮仓。

1、师:小朋友,今天跟陈老师来玩一个游戏,你们是小蚂蚁,我是蚂蚁妈妈。天气真晴朗,小蚂蚁们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2、播放音乐《牛奶歌》,教师和孩子一起做热身运动。

二、学习手膝着地向前爬。

1、幼儿自由探索爬的动作。

师:小蚂蚁我们的身体都运动开了,我们要来学本领了,看见前面的城堡了吗?真漂亮,我们爬过草地去看一看吧!

2、教师示范,重点强调手膝着地爬的动作要领。

师:走到垫子前蹲下,膝蛤在垫子上,手掌掌心撑在垫子上,与肩同宽,眼睛看着前方,朝着目标爬。

3、幼儿个别、集体练习爬的动作。

三、游戏《蚂蚁运粮》,巩固手膝着地爬的动作要领1、运"粮食"师:蚂蚁宝宝真厉害,本领都学会了,冬天到了,我们要去寻找粮食过冬了,现在我们要到对面去运粮食了,蚂蚁宝宝们去背好自己的粮食袋,我的蚂蚁宝宝都背好了粮食袋吗,下面要听清楚游戏要求了,找到粮食的时候,每只小蚂蚁每次只能运一袋粮食,多了爬不动的,记住了吗?一次运几袋粮食?在运粮食的过程中会很困难的,我们要勇敢的,我们要先走过木桥,用妈妈教给你的本领爬过草地,才能找到粮食,然后把粮食运回家。蚂蚁宝宝们,出发啦!

师:蚂蚁宝宝都找粮食了,蚂蚁妈妈发现那边还有很多的粮食,你们再去把它运回来吧,记住一只蚂蚁只能运一袋粮食哦!

游戏玩法:蚂蚁宝宝背好自己的粮食袋,要先走过木桥,爬过草地,到那边找粮食,然后把粮食运回家。

游戏规则:每只小蚂蚁每次只能运一袋粮食。

2、运"苹果"师:蚂蚁宝宝我们的粮食还不够,你们看那边苹果树下,掉下来了好多的苹果,可是这个苹果对于我们蚂蚁来说太了,我们该怎么把它运回来了?(团结合作一起把它运回家)要先走到垫子前面,在爬过草地,把苹果在运回家,你们运回来的苹果就放在我们家门口的篮子里。

(1)蚂蚁妈妈与蚂蚁们宝宝们讨论怎样把苹果运回家呢?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把"苹果"运回家。

三、结束部分。

师:蚂蚁宝宝运回来了这么多食物,这个冬天我们就会过的很丰盛了,来宝宝我们一起来庆贺一下!

1、庆祝小蚂蚁完成运粮任务,感受喜悦的心情。

2、放松练习,整理收拾器材。

蚂蚁课件 篇2

引言:社会蚂蚁是指拥有高度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蚂蚁,它们以集体利益为前提而放弃个体利益,为整个蚁巢的繁荣和生存展开协同工作。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社会蚂蚁的例子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本文将重点介绍社会蚂蚁的特点、组织结构、合作方式,以及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一、社会蚂蚁的特点

社会蚂蚁一般生活在庞大的蚁巢内,每个蚁巢包含成千上万只蚂蚁。与个体蚂蚁相比,社会蚂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高度的分工协作:社会蚂蚁内部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不同的个体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的负责觅食,有的负责建设和维护蚁巢,有的负责繁殖和养育后代。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整个蚁巢的正常运转。

2. 放弃个体利益:社会蚂蚁在追求集体利益的同时,会放弃个体的利益。它们会以蚁巢为中心,以集体的安全和繁荣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个体蚂蚁自身的利益。这种无私的精神对于整个蚁巢的生存至关重要。

3. 灵活适应环境:社会蚂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它们有相对简单的神经系统,但却能够通过化学物质的交流和信息传递,迅速作出反应。

二、社会蚂蚁的组织结构

社会蚂蚁的组织结构是高度复杂和严密的。在蚁巢内,不同个体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和分工:

1. 蚁后:蚁后是整个蚁巢的核心,负责繁殖后代。她会产出大量的卵,并将它们分发给工蚁来孵化和照料。

2. 工蚁:工蚁是社会蚂蚁中最多的一类,它们承担着绝大部分的任务,如觅食、建设和维护蚁巢等。工蚁分为不同的阶级,根据任务的不同,有的被称为兵蚁、有的被称为食蚁等。

3. 兵蚁:兵蚁主要负责保卫蚁巢的安全,一旦蚁巢受到威胁,它们将组成强大的防御队伍,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

4. 食蚁:食蚁主要负责寻找和运输食物资源,它们会通过信息交流和化学信号来指引其他工蚁找到食物源。

5. 皇后蚁:皇后蚁是蚁后的助手,负责照料蚁后和孵化卵。在蚁巢中,皇后蚁的地位相对较高,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

三、社会蚂蚁的合作方式

社会蚂蚁的合作方式是基于信息传递和分工合作的。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它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1. 化学信号:社会蚂蚁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这些化学信号可以告知其他的蚂蚁有关食物、危险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引导它们的行动。

2. 触觉和振动信号:社会蚂蚁还借助触觉和振动信号来传递信息。它们通过触摸和感应其他蚂蚁的运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3. 分工合作:社会蚂蚁通过明确的分工来实现高效的合作。每个个体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与其他蚂蚁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四、从社会蚂蚁身上学到的东西

社会蚂蚁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学到的东西:

1. 集体利益至上:社会蚂蚁以集体的利益为前提,为整体的繁荣而努力奋斗。这启示我们,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实现。

2. 分工协作:社会蚂蚁通过明确的分工实现高效的合作,这提醒我们,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专注和奉献。

3. 灵活适应:社会蚂蚁具备灵活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教导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4. 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社会蚂蚁通过化学信号、触觉和振动信号进行信息传递,这提醒我们,良好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是团队合作和协调的关键。

结论:社会蚂蚁以其集体利益至上、分工协作、灵活适应、信息交流等特点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典范。它们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社会蚂蚁的经验,培养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

蚂蚁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通天树、巨人、蚂蚁三者的形象。

2、会认13个生字,会写生字“信”。

3、认识什么试默读,了解默读有什么好处。

教学重点:

1、分清楚平翘舌音字的读音:终”“常”“试”“充”这几个生字是翘舌音,“酸”为平舌音;

2、多音字知识的巩固:“树干”的“干”

教学难点:

1、“身材魁伟”、“身强力壮”放在读文的过程理解意思;

2、“仰”和“俯” 两个互为反以的生字随文解意;

3、领悟蚂蚁除了充满自信,更重要的是一步一步的努力。

教学准备:PPT 、通天树教具、生子卡、生词卡。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识记:“蚂蚁”

师:孩子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它是谁啊?

[出示蚂蚁图片][出示蚂蚁生字卡]

2、抽读生词正音:

3、平翘舌音归类:

师出示字卡:常、充、试、终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看懂了蒋老师为什么要把他们这么放?

师:老师还有个词语想来考考大家!

4、巩固多音字:[师出示词卡:树干]

师:树干的干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gàn,注意读准它。

5、这是一只想干什么的蚂蚁?[生读课题]

三、 品读识字

1、还有谁想上天?你心中的巨人是什么样的?

3、课文中有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巨人!谁能找到了是哪两个?

A出示金钥匙 B读1~7自然段 C 出示“身材魁伟”“身强力壮”(稍作解释)

4、你们怎么知道巨人想上天?从那句话读出来的?

5、巨人上天了吗?为什么?

6、这是一课什么样的树?找到课文里的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

[师出示通天树] 品读句子 指导朗读

7、师:巨人是怎么看的?做动作理解“抬头仰望”并指导朗读。

8、指导读:巨人觉得没有爬上去的可能性!

9、白胡子老爷爷怎样鼓励他?巨人怎么回答?怎么做的?

10、师:这时传来了谁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

11、默读第8自然段到13自然段~找找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蚂蚁很小很小!

相机指导:“俯”&“仰”

12 蚂蚁这样小,连白胡子老爷爷也怀疑地问——出示句子:

蚂蚁是怎样回答的?师连续追问 指导朗读

13、说着蚂蚁开始爬树,对老爷爷说了什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勾出小蚂蚁说的话。

四、升华主题:

1、你喜欢这只蚂蚁吗?

2、指导读核心句:

让我们像小蚂蚁一步一步向上爬一样,从下往上读这句话——

让我们记住这只充满自信的蚂蚁——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像他一样勇敢、自信、坚持不懈,读——

3、语文天地:格言

六、写字:“信”

五、拓展

1、对小蚂蚁说(写)一句鼓励的话。

课后反思

本次家长开放课比较好的`调动了课堂氛围,落实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注重随文识字。根据本班部分家长反应孩子平翘舌音掌握困难,这课生字中平翘舌音又比较集中,特别设计了归类识记这个环节。本课抓住课题中的两个形声字“蚂蚁”和一对反义词“俯”和“仰”,抓住规律,有针对的进行识字指导。通过“蚂蚁”两个字,进一步巩固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通过“俯”和“仰”巩固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记字的方法。

第二,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开始出现的树很矮,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做出判断。开始有学生根据“很高很高”判断出树太矮了,我把树升高一截,但马上有学生指出“这棵树是插入云霄”,看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我喜在心里。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请学生说出从课文里哪些地方读出蚂蚁很小很小?学生进一步深入走进文本,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式;在理解“抬头仰望”一词时,请生做动作体会,体会看的辛苦并读好本句;在读“我能行!”这句时,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体会自信;文末的中心句,采取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反复诵读。

第四,整合单元,注意拓展。适时引入语文天地中的格言部分。继加大了课堂容量,又升华了主题。结合三年级将要进行的“妙笔生花”部分,结合本课设计了为小蚂蚁写一句鼓励的话。为学生写作的起步训练创设情景,创造话题。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应进一步落实词句的朗读训练。第二,还应安排学完一篇课文后的全文诵读(或分角色读)的指导。第三,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拓展部分做恰当的引导。如最后请学生为小蚂蚁写一句鼓励的话,学生大多数写得差不多,如“坚持就是胜利”等,没有凸显个性。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这种情况,多做一些指导,如“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你会对蚂蚁说什么?”、“如果烈日当空,你怎么鼓励蚂蚁?”等等,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才会有缤纷的答案,充分凸显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蚂蚁课件 篇4

小蚂蚁中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小蚂蚁及其生活特点。


2. 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4. 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准备:


1. 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绘画纸。


2. 小蚂蚁的图片、玩具或模型。


3. 小蚂蚁的生活环境展示材料。


4. 相关绘本故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利用图片或模型向学生介绍小蚂蚁的外貌特征,并提问学生对小蚂蚁的认识及想法。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并作出互动讨论。


2. 观察学习


教师给学生展示小蚂蚁的生活环境,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小蚂蚁的活动。每组学生需要观察小蚂蚁的行动、生活习性等,并绘制描述小蚂蚁的画作。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观察,并使每个人都能有所发现。


3. 分享讨论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小蚂蚁画作,并向全班分享。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们对小蚂蚁的生活有更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言语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 绘本故事


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一本与小蚂蚁相关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小蚂蚁的生活。


5. 学习活动


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围绕小蚂蚁展开创作。可以选择设计一个小蚂蚁的家,或者制作小蚂蚁的食物等。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发言表达,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归纳


教师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总结归纳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小蚂蚁的认识。并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鼓励他们的参与和表现。


7.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保护小蚂蚁和其他昆虫的知识,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小蚂蚁的纪录片或短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小蚂蚁的世界。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小蚂蚁的认识得到了丰富和深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提问环节的设计不够巧妙,可能导致学生们表达的积极性不高。下次在准备教案时,我会更加细致地考虑每个环节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效果。

蚂蚁课件 篇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很喜欢蚂蚁,喜欢趴在地上看成群结队的蚂蚁爬,看着忙忙碌碌的蚂蚁,孩子很好奇蚂蚁在干什么?他们要把食物运到哪里去?蚂蚁他们互相助,好可爱。为了满足孩子们欲望,设计了这一节户外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和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

2、发展手膝爬行动作技能,增强上肢力量。

3、体验合作游哮来的乐趣。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小蚂蚁头饰,沙包若干;塑料筐若干;拱门四个;地垫、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天,天气晴朗。小蚂蚁出去找食吃。突然,小蚂蚁发现,在蚂蚁洞不远处,有一堆面包粉,小蚂蚁高兴坏了,急忙跑过去看。它数了数,1、2、3、4...太多了,我要回去找小朋友忙。

教师:宝贝们,你们愿意助蚂蚁吗?

幼儿:愿意

教师:宝贝们,要小蚂蚁运粮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哦,他们会遇到很多障碍的,你们能战胜困难吗?

引导幼儿说出:我不怕困难

教师:好吧,小朋友要想助小蚂蚁运粮食就要练好本领。下面我们来练习手膝着地爬。

二、学习手膝着地爬

教师示范爬的动作:蚂蚁妈妈手膝着地,抬头,眼睛看着前方,慢慢的爬,幼儿跟着学。

幼儿自由爬:幼儿自由爬五分钟,老师注意观察幼儿爬得方法,及时指导纠正不正确的爬姿,讲解一些爬的动作要领。(有的孩子用手脚着地的方法爬行;有的孩子用“匍匐前进”的方法爬行;有的孩子用手膝着地的方法爬行,)

三、游戏“蚂蚁运粮”

小朋友练好本领了,我们一起去小蚂蚁搬粮食。教师:“这里又有很多粮食,我们把粮食运回家吧!”

1、小朋友们枉小蚂蚁头饰,分成两队,一队小朋友手膝着地学小蚂蚁爬,另一对小朋友负责把沙包放在他背上,并用手扶着,以防沙包掉下来。

2、两个小朋友行进速度一致,两个人互相配合,团结协作,把“粮食”运回家。

教师:宝贝们,刚才你们在小蚂蚁运粮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引导宝贝们说出:有山洞要钻过去。

教师:宝贝们真厉害,遇到困难了也不后退缩,助蚂蚁运了很多粮食呢!

四、整理活动

蚂蚁宝宝们真聪明,真能干,而且还特别团结,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好了,小蚂蚁干了一天的活也累了,让我们也放松放松、休息休息吧。

教学思:

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手膝爬的动作要领。并且通过两人互相配合共同“运粮”,幼儿在游戏中,不仅练习了双手,双膝着地爬和负重爬的技能,还培养了幼儿团结协作意识,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

蚂蚁课件 篇6

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随着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往往不能得到个性化的辅导和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开始寻找家教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而在众多家教机构中,蚂蚁找家教案成为了越来越多家长青睐的对象。


蚂蚁找家教案是一家专业的家教中介机构,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个性化的家教服务。该机构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作为一家专业的家教中介机构,蚂蚁找家教案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这支教师团队由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他们毕业于著名师范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科知识。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蚂蚁找家教案注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潜力和能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家教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进步。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蚂蚁找家教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


蚂蚁找家教案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他们不仅提供一对一的家教服务,还提供补习班、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辅导。无论学生在哪个阶段,蚂蚁找家教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方案。而且,他们还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和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蚂蚁找家教案还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他们鼓励家长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展,与教师一同制定学习目标,并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使孩子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得到有效的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小编认为,蚂蚁找家教案作为一家专业的家教中介机构,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服务模式在家教行业中独树一帜。他们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注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鼓励家长的参与。蚂蚁找家教案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为家长解决家教难题,为孩子的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相信随着蚂蚁找家教案的不断发展和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他们作为孩子的家教合作伙伴。

蚂蚁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巨人与蚂蚁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体会“蚂蚁”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教学难点: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通过巨人与蚂蚁的对比,体会蚂蚁的自信和勇气,理解努力就能达成目标成就梦想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不但有这么多的大朋友和我们一齐上课,还带来一个小朋友(课件蚂蚁)

2.周老师把它的名字写下来,睁大眼睛,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师:你会读准音

师:再观察他们的字型有什么特点?偏旁说明他们是小虫子,右边是读音(形声字)

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今天我们将认识一只不一般的蚂蚁,(师板题)这是一只~~上天的蚂蚁,齐读课题。

你们想认识这只蚂蚁吗?下面就翻到语文书的69页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二.初读课文,正音

1.请大家轻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三个部分汇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指名读)

理解魁伟,找到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读读这一句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女生读)

重点指导“酸”平舌音,“哟”轻声调

第三部分8—13自然段(男生读)

对比 仰——俯 仰和俯都是单人旁

师:你们来做动作,还能发现什么?一对反义词

师:你能说出这样的一组词来吗?举例反义词

3、师:词语朋友都出来了,我们静静地每个读两遍

三.研读

1、感受大树

师:课文里描写了一棵神奇的树,(师画大树)这是一棵通天树,我真想知道通天树是个什么样?谁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我听呢?学生自由找指名读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很高很高,高得~~(引:插入云霄)

(生读,感受树的高)

师:这棵通天树可有一个秘密,你知道是什么吗?(能上天)

师:怎样才能到天上去?

师:从“一直”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一直”代表的是坚持与不放弃,齐读相关句

2.交流巨人的表现

引语:面对通天树,都有谁想上天呀?(巨人、蚂蚁)我们就先来看看巨人的表现

师:小手指书,轻声自读3—7自然段,想想巨人站在这棵树前,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师:站在树下的巨人他在想什么?

师:说明了什么?(很想上天)你能用你的读书让我们感受他的急切吗?

师:很想上天的巨人面对插入云霄、望不到树尖的树他说了什么,谁找到了句子

出示:巨人摇摇头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师:此时的巨人觉得自己爬上树能行吗?(不行,板书:我不行)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他的不自信?(摇摇头)

生读句子

师:谁还能读出他的没勇气

师:此时他的动作是~~摇摇头(引读)从这句我们可以知道,要准确描述人物的内在心情可以从动作和语言来表达。那此时巨人的心情是……(沮丧)

蚂蚁课件 篇8

一、复习上节课生字、词。

出示课件(生字、词)

a、自由读一读词。

b、指名读。

c、全班齐读。

二、谈话导入

1、读题,你印象中的蚂蚁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篇童话故事,相信同学们会对蚂蚁有更多的认识。

3、再读题,蚂蚁有着怎样的理想?有着同样远大理想的还有——巨人。(板书:蚂蚁巨人)

4、书上用怎样的词组形容他们的呢?

5、若单从外形上看,你觉得哪个更容易实现上天的理想?

三、学文

其实,事情往往并不象我们预测的那样。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得知蚂蚁和巨人都想上天很高兴,他把他俩带到一棵通天树下,说:“这是一棵通天树,你只要顺着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一)树高

1、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出示词组填空)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树很高很高?(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2、师范读,生闭眼想像。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描述)

3、你能读出树的高大吗?

(二)巨人的话

1、面对这样直插云霄的通天大树,巨人和蚂蚁会怎样呢?先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再互相说一说。

2、巨人说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回答同时出示相关的语句。

3、你就是那位巨人,你在说这些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快对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4、哪位巨人愿意向我们吐露心声?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把你的想法读出来。

这是一位xxxx的巨人。师一边请学生读,一边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巨人。

5、当老爷爷鼓励他试一试是,他是——连连告退。

6、创设情境,理解“连连告退”。现在老师就是老爷爷,那个小巨人愿意听听我的劝告?

(三)蚂蚁的话

1、可是小小的蚂蚁却语出惊人,他怎么说的?(出示相关语句)

2、他的话应该怎样读?先自由试读。

3、指名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4、可是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播放课件:小蚂蚁遇到了重重困难)

你们看到了什么?小蚂蚁还会遇到哪些险阻?

5、面对困难,小蚂蚁会怎样?是呀,因为小蚂蚁说过xxxxxxxx,还说过xxxxxxxxxxxx,它坚信xxxxxxxxxxxxx。

(师引读,生接读)

四、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它上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此时此刻,你想对蚂蚁说什么?

蚂蚁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滑板锻炼平衡能力。

2、能勇敢积极地参与活动,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滑板。

2、自制帖若干。

3、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带领幼儿爬到“蚂蚁洞”(如图一)里作睡觉状。

2、蚂蚁宝宝们,天亮了,我们爬出来做游戏吧!(幼儿依次爬出“蚂蚁洞”。)

3、幼儿听音乐做律动,自由表现蚂蚁的生活情景。

二、提供材料进行练习

1、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散步吧!瞧!这里有河、有桥、有马路。咦?河对岸是什么呀?(糖)闻起来真香呀!可是这条河又宽又深,我们怎么过河呢?

2、这里有一件宝贝(滑板)可以助过河。请你们每次搬一颗糖,看看谁能又快又安全地回到妈妈身边。

3、幼儿自由选择路径,把滑板想象成交通工具过河。

4、小结交流:小蚂蚁真聪明,你们把小蚂蚁变成了什么?(汽车、轮船、自行车等)你是怎么过河的?

5、有的小蚂蚁搬回来的帖又香又甜,可有的小蚂蚁不小心把帖掉到河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帖掉到河里呢?(可以将帖背在身上、夹在腋窝下、抓在手里、放在滑板上等。)

6、讨论:你刚才是怎样搬帖的?你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

7、小蚂蚁真聪明,请你们继续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路线(从桥上、马路上、河面上)运糖。

三、放松活动

1、我们来尝一尝糖的味道,然后搬回家给好朋友尝一尝吧

!幼儿听音乐做律动,结束。

蚂蚁课件 篇10

蚂 蚁 搬 豆

活动内容:小班音乐教案《蚂蚁搬豆》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能初步学唱歌曲。

2、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听清旋律唱准歌曲的旋律,喜欢歌曲。难点是在理解歌词、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1、蚂蚁的头饰若干、背景图、“豆子”图片“豆子”球若干个。

2、《蚂蚁搬豆》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

3、自制“山洞”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诶!小朋友都知道春天来到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草地上啊来了很多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听一听到底是谁来了呢?

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我爱??”

师:嗯!你们听到有哪些小动物在草地上玩啊?谁来告诉应老师。幼儿自由回答。(猫、鸡、狗)

师:小朋友们真帮!我们给自己拍拍手,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喜欢)嗯!应老师也很喜欢。

今天啊,应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啊?那我们一起来欢迎它??拍手欢迎??

请大班幼儿演示从山洞口出来。师:哇!这是谁啊?(小蚂蚁)我们给小蚂蚁打个招呼。

刚才啊,小蚂蚁悄悄的告诉应老师,它碰到了一点困难,现在累的一点力气没有了,想回洞休息一会儿,那我们先送小蚂蚁回洞休息吧!好吗?(好)跟小蚂蚁再见??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蚂蚁它究竟碰到了什么困难?

二、看一看

师:播放蚂蚁搬豆动画片,幼儿仔细观看。小朋友要仔细看哦!

三、说一说

1、小蚂蚁在洞口发现了什么?

2、它能搬动豆豆吗?为什么?(哦!原来啊刚才小蚂蚁它一个人在搬豆,怪不得啊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3、最后小蚂蚁想到什么好办法呀?”

4、豆豆搬回去了吗?

师总结:小朋友回答的真棒,应老师啊把小蚂蚁搬豆子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蚂蚁搬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播放歌曲《蚂蚁搬豆》,歌曲好听吗?(好听)那我们一起分段来学一学吧!

四、唱一唱

1、出示图片,老师教唱歌曲,幼儿跟唱第一段。师:现在啊应老师唱的响一点,小朋友轻轻的跟着老师唱,好吗?(好)第二遍反一下。

师:诶?那这只小小的蚂蚁能不能把这颗大大的豆搬回山洞啊?(没有)那它会想什么办法呢?应老师啊也把它用歌曲唱出来,好吗?(好)小朋友要听仔细哦!诶小蚂蚁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啊?幼儿回答。教师总结:左思右想好一会,想个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合力抬着走。

2、教师继续教唱歌曲,幼儿跟唱。

3、请幼儿完整的演唱歌曲《蚂蚁搬豆》

师:那我们再来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完整的唱一遍,好吗?好!小朋友唱的真好听,应老师还想听,我们再跟琴声来唱一遍好不好?(好)

4、唱了好听的歌曲,戴上漂亮的头饰,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五、情景表演《蚂蚁搬豆》

师:“看,小蚂蚁已经休息好了,刚才她一个人搬,搬也搬不动,累的一点力气也没有,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蚂蚁,把那个大豆搬到山洞里去,好吗? 小朋友表演,师:小朋友真棒,现在啊应老师带你们去外面找豆去,好吗?

六、活动结束。

蚂蚁课件 篇11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掌握单线蚂蚁的作图方法,适当改变运动方向。

2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构图,展示近大和远小之间的相对关系。

三。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相机。

2不同尺寸的圆纸、白纸、油条、胶水。

活动过程:

1展示三个圆圈,用魔术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数字。它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使用电子白板拉幕功能)原来是圆形弟弟,圆形弟弟说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呢,他还请来了两个圆形哥哥,(出示另外两个圆形)这三个圆形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回答)这三个圆圈原来的大小不一样!

圆形兄弟来排队!圆大哥排在下面,圆哥哥排在中间,圆二哥排在上面!排好队伍变魔术,变出什么来?

小朋友们仔细看!两只小眼睛,一张小嘴,两个弯曲的触角,一边三条腿,原来是一只蚂蚁!(边说话边**提前记录蚂蚁的绘画过程)三个圆圈变成一只小蚂蚁。

2孩子想象蚂蚁的各种姿势。

(1)猜测小蚂蚁在做什么。

你们来猜猜小蚂蚁在做什么?

(2) 想象蚂蚁的其他动作。

你还想让小蚂蚁做什么?(孩子们的讨论)(孩子们的回答)老师预先准备了三只蚂蚁的形象,一只前面,一只侧面,一只回头。当幼儿说到这三只蚂蚁的动作时,教师就出示,并讲解。

(3)这三只蚂蚁有什么不同?哦,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侧面的。让我们看看这个。这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从前面看蚂蚁,我们可以看到几只眼睛。他的脚在**?

总结:原来,在画正面的蚂蚁时,我们可以画两只眼睛,侧面的话只要画一只,正面的蚂蚁脚画在圆边上就可以了,但是,侧面的小蚂蚁离我们近的一边身体上的腿要从圆里面开始画,离我们远的那边呢,就只要画在圆的边上!

说课稿的课件精华


据您的要求,我找到了以下资料:“说课稿的课件”,以促进更多人分享该信息,并使更多人受益。对于刚入职的教师而言,编写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教师不能草率对待教案和课件的撰写。新教师应认真对待教案和课件的编写,这将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

说课稿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思考: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看看都有些谁。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是”、“朵”课件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注意横写横中线,而且横比较长。

说课稿的课件 篇2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说课稿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下,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导入:大自然中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啊!可是大家知道吗?为了这片美丽,又有多少人付出了呢?为了这片美丽,郭沫若毅然回国,并振臂高呼:“四万万人民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为了这片美丽,戴望舒受尽折磨,却并未屈服,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为了这片美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样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呐喊----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下面我们来聆听一下艾青的心声。在我朗读这首诗的同时,同学们也要带着这几个问题在心里默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诗歌意象,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我”,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者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说课稿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 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

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

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

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 平等独立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说课稿的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说课稿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0052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