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2篇。

小编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取了题目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欢迎与您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教师们的课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教案课件,每份教案课件都需要认真撰写。教案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_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臵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2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用于回顾整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笔算方法。教材用情境图、统计表、文字表述三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小丽家居民楼3个单元的住户十月份用水情况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在问题下面,由小精灵聪聪提出:“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把计算方法的回顾整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课前,把第1题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呈现第1题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并互相说一说题意。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独立把统计表填完整,并解决第(2)题的实际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注意借助学生展示方法中的笔算、口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笔算、口算式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并讨论总结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对除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注意,不要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总结成法则,学生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第2题,完成竖式计算。用于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给出两个不完整的除法竖式,请学生“接着往下算”。竖式旁边小精灵明明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呈现方式新颖,思考性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竖式计算,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请学生先观察2个不完整的竖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第一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第二个竖式除数、被除数末尾同时去掉2个0),再思考回答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竖式计算。总之,由“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问题,再现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运用规律完成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商不变的规律的作用。

接着,请学生回忆:商的变化还有哪些规律?待学生想好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表达困难,就请学生举实例说明。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水平。

2.练习十八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口算练习,用于练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呈现小学生抽数卡、说算式的画面,显示了用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的意图。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教学时,把数字卡片发给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做抽卡游戏进行口算练习。这样,既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又易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组织口算练习抽卡游戏时,还可以提出“比一比”的要求,看谁算对的题最多,看哪组算对的题最多。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口算,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2题,笔算练习,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教材用统计表给出陈寨村1995年、20xx年拥有家用电器的情况,请学生分别算出20xx年与1995年拥有三种家用电器台数比较的结果。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填一填”的任务,熟悉除法的笔算方法。在填写计算结果后,请学生读一读填写的结果,可以每个人小声读,也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第4题,口答题。用于巩固商不变的规律。教材呈现了3道口答题。第(1)、(2)两题,让学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第(3)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教学时,可依据(1)、(2)两题适当补充同类题,给学生增加练习机会。

第5题,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于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教材用购物情境图提供了几种体育用品的单价,用文字显示了刘老师带的钱数,以及两个实际问题。在问题下面提出:“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显示了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图。教学时,先请学生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检查、交流后,请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一开始只呈现给学生购物画面和“刘老师带了280元钱”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提出问题,再解决所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认真观察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_)平方米50000平方米=(_)公顷3平方千米=(_)公顷90000公顷=(_)平方千米

五、出示达标题

__x

六、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七、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已学习口算乘法,学生清楚了口算乘法的方法,也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了基础。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我的教学效益。

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特点,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感受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养成解决简单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倍感枯燥、错误百出,但是计算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目标和方法的确定,我将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孙悟空去蟠桃园偷桃子吃的图片,告诉同学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了,蟠桃园有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45X12,重点是让学生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想想,假设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算式,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145X12,从而揭示课题,既温故旧知也承接新知。

2、探索交流,建构新知。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145X12等于多少,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竖式,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怎样乘?数位怎样对齐?最后怎样书写得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要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就得到计算结果了。

3、巩固练习,促进深化。

让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以下做一做,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134176425237

12473682

4、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为了力求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

设计如下板书。

总之,我是通过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本季节收获水果脐橙为背景,通过探索采摘的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迁移等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通过幻灯片凸显算理直观,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脐橙成熟的季节,(课件)小林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采摘脐(q)橙,每小时采摘53千克,他在果园里工作了32个小时,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个小时,谁采摘的多一些?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生)那要求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53乘32)那要求张阿姨一共采摘的脐橙又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32乘1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边说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能估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生答,师板书大约在两个算式的前面)那我们能根据这个估算的结果就判断小林采摘的多一些吗?(生:不行)那怎么办呢?(生)对,我们就得精确计算,(在课题后面板书的笔算)

2、那我们行动起来,先用竖式计算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请一个孩子板演),大家都完成了吗?眼神聚焦到这里,我采访一下你,你是怎样计算的?(随着孩子的回答,板书25330535332),你认为他做对了吗?你呢?真棒!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算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在13213的下面板书一个括号,)这个结果会是谁和谁的积?(生)(板书3132的积)那这儿呢?(板书下一个括号)(板书10132的积)那最后的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积(板书13213的积),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猜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每一步是谁乘谁的积,那现在大家就用你们知道的这个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巡视:找到错例,并用白板记录下来,贴在黑板右边备用)全班订正,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填空。看来大家已经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大家看看这里,这个0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更加简洁、方便,而且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那现在我们能比较谁摘得脐橙多一些吗?(生)和我们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样吗?(生)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精确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板书(1716千克>1696千克,答:我们一起来口答一遍。)教师: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学会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三)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请三个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学生:黑板上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老师还应该出点练习题,让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嗯,你都知道我们需要用练习来巩固新知识,真不错!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借助这个示意图(课件出示13个132)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师:在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句口诀的结果,这几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示意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第一句是二三得六,它的结果在哪儿,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两根)课件强调第二句三三得九,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三十)课件强调(那就是90)第三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3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一百)课件强调(那就是三百)第四句一二得二,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10个二)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二)课件将两个十根变成两小捆强调10个二就是二十第五句一三得三,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10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三十)课件将三个十小捆变成三大捆(3个一百)强调10个三十就是3个一百。第六句一一得一,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10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一百)课件将十个一大捆变成一超大捆(1个一千)强调10个一百就是一千。现在我们的示意图太乱了,我们整理一下,(课件出示)1个千、6个百、11个十、6个一,有问题吗?(课件变化10个十又是一个百,)这就是我们在两积相加的时候进的这个1(指着板书)最后出现的就是1个千、7个百、1个十、6个一,(课件出示算式13213=1716)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示意图,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4、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读题: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2)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因为是求27个324是多少)

(3)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我怎么觉得大家这一次计算没有上一道题那么顺利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连续进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会忘记进位的数呢?(写小一点、记在心里)课件订正答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操练起来课件出示

1.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课件出示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四)认识数量关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今天解决的几个问题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本节课接触到的五道题:每小时采摘23千克,工作了32个小时,一共采摘了多少千克?

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时,张阿姨13时一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这里用紫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工作效率,(课件出示)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用蓝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工作时间)那黑色的部分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五)拓展延伸

1.创编题:有关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题目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策划书范文网 928D.COm)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今天上了一节非常舒服的数学课,之所以舒服是因为孩子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积极思考、主动举手,课堂气氛非常融洽。

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内容是新增内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只会解决此类问题,老师也会时不时说出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书本不提,故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现在教材上明确提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其实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了解复合单位的表示方法,更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从一类数量关系中抽象、概括出其本质的属性的过程,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实例,并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比较同一类数量关系的相同点上,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切实经历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我自认为学生不仅要理解概括,而且要牢记。记住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便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有以下不足:

1.学生记不住数量关系式,会列式和应用但记不住具体的关系式。

2.学生对复合单位读、写不够熟练。在解决问题时,单位往往会写错。如:“米/秒”写成“米”,“千米/分”写成“千米”,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写法。不过这也难怪,学生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写的,刚刚接触复合单位,所以不太适应,需要慢慢适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射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主要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角和角的度量做铺垫,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学生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对直线射线无限延伸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以前学过的线段图,并回忆以前接触到的线段的知识。

(二)认识直线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两端无线延伸得到直线,并引出直线的概念。并学习直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三)认识射线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观看从线段的一端无线延伸得到射线,并引出射线的概念。并学习射线的特点以及直线的表示方式。

2、举例生活中的射线,打开手电筒,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张开你想象的翅膀。

3、师生合作,将教室窗帘拉上,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把线段一段无限延伸,得到一条射线,从而让学生理解射线与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四)观看有趣动画视频,认识加深

观看动画加深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率理解已经从概念上理解如何正确命名。

(五)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习表中。

(六)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通过从易到难的四道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0886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