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李白课件

时间:2023-09-27

李白课件(经典八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课件(经典八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李白课件【篇1】

创作背景: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学习儿歌。体会和感受清晨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采用拼音等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认识7个生字。

3、能说几个“()来()去”的词;能模仿课文作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1、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生动的画,想看看吗?

(出示动画课件:大清早,空气清新,公鸡打鸣了,太阳公公听见了,赶快起床出门,开始巡逻世界。它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忽然,太阳公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到底太阳公公看到了什么?哦----原来它看到了一些小精灵早起床锻炼身体,正在做早操呢!)

2、 师:到底哪些小精灵在做早操?在哪儿做?是怎样做操的呢?

(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从美丽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质疑问题,激发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来引入儿歌 )

二、 题目中识字。

1、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 你们拼的真准,这个生字娃娃高兴地跳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了,它是谁?(出示字卡“早”)

4、 会写吗?生书空,师板书。

6、 生再读题目。

7、 今天我们学过的复韵母也赶来做早操了,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复韵母ai、ei、ui、ao、ou、iu、ie、ue、er写在绿叶形卡片上,全班齐读)

( 题目中识字,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学生也感兴趣。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师板书,这样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也初步了解感知生字的书写)

三、 初读课文,初感字音。

1、 现在我们赶快和复韵母一起走进儿歌吧。打开书57页。

2、 读儿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 现在就请小朋友带着这些识字的方法去读儿歌。

4、 师范读。

5、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吗?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表扬他,没有读好的就帮帮他。

6、 生齐读儿歌。

7、 字音都读准了,文中的生字和词语跳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抽生拼读-------全班拼读-------不看拼音读字词)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拼音是学生独立识字的拐杖,因此在认读字词前先复习拼音,再由拼音带出字词,如此音形结合,使学生对生字的认识更加印象深刻。)

四、 读中感悟,随文识字。

1、 师:读了儿歌,你们知道都有谁在做早操了吗?请你在它们的名字下画横线。

2、 你最喜欢谁?就请你把描写它做操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② 哦,看,绿绿的叶子多美啊!你能把它读的美一点儿吗?(生读词)

③出示“叶”字卡。你还知道什么“叶”有哪些词语朋友?(抽生组词)

我也找来了“叶”的几个词语朋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谁能读出那种可爱的样子?

⑥全班齐读这一小节。

③小鸟儿在树枝上做操会想些什么?它心情怎样呢?

③你们能做一下飞的动作吗?

书空“飞”。

你还会给飞组什么词?

④小蜜蜂飞来飞去在花朵上做操心情怎样呢?

⑤假如你们就是这只在花朵上做操的小蜜蜂,请你们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师:看,这些小动物都早早起床做早操锻炼身体,那我们小学生呢是怎样做的呢?

我也组了几个词,想看看吗?出示词语读一读。

④请生谈谈平时做早操的心情和感受。

4、 是呀,在这样美好的清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早早起床做做早操,锻炼身体,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做操的快乐心情吧。(全班分小组分小节读儿歌)

(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训练,它既有利于理解语言,又有助于培养语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又是随文识字,达到字不离词,不离句,降低了识字难度,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

五、 巩固字词,赏读全文。

1、 你们读的太好了,生字娃娃争着跑出来和小朋友们玩游戏了,愿意吗?我们就开上小火车去迎接它们吧!

4、 生字娃娃玩的很开心,但是太阳公公叫它们回去做操了,还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好吗?现在我们就和生字娃娃一起在欢快的音乐中来做做早操吧。(配乐读儿歌)

( 借助游戏的方式检查生字,学生很感兴趣,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张弛有序,游戏和音乐也让学生肢体和大脑得以放松,让课堂变得活跃轻松。)

六、 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 学习了儿歌你们都知道这些小精灵是怎样做操的吗?

2、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个“()来()去”的词语,你还会说几个()来()去的词语吗?(抽生说)

3、 师:太阳公公还发现了一些小精灵在做早操,今天把它们都请到教室里了,瞧:

②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

③小鱼儿在河中游来游去。

师:你们喜欢它们吗?能模仿课文为它们做首诗吗?

“ ( )起得早,( ),在( )做操。”

4、 除了这些小精灵,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小精灵在做操呢?请为你喜欢的小精灵做一首诗吧。

师:哦,原来这么多的小精灵都早早起床锻炼身体,那我们小学生呢?还睡懒觉吗?我们也应该抓紧早晨的大好时光早起床锻炼身体。

( 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让学生把目光转线向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让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设计的训练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

…… …… ……

李白课件【篇3】

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①“日照”句:《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贺,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李白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读清句读。

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解放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李白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通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李白课件【篇6】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

3.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已经知道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下课了,小青和小华去操场上活动,小青和小华在活动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你们知道小青会怎么做吗?(出示课文句子: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

3、指名说一说这时候的小青说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青不小心踩着了小华的脚,他红着脸说:“小华,对不起。”

讨论理解小青为什么说对不起。(初步让学生认识到做错事时,要学会说“对不起”)

4、思考小华又会说什么呢?

讨论理解小华为什么说:“没关系。”(理解小华也是一个懂礼貌的学生)

小青做错事时主动认错说“对不起”,小华宽容地原谅了小青说“没关系”,他们都是懂礼貌的好学生,他们还是好朋友。

1、出示图片说一说这样做对吗?

2、看图说一说应该如何做(进一步明白做错事时应该主动道歉说“对不起”)

2、创设情景表演:上课写字时不小心手臂碰到了旁边同学,该怎么办?

我们都是好朋友,

团结有爱讲礼貌。

3、口头总结:学会了“对不起、没关系”这两个礼貌用语。并且还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在什么情况下说“没关系”。大家都学得非常好。希望大家今后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李白课件【篇7】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附: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的消息之后所作。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进士,开元二十二年,又考中宏词科,由原来的汜水县尉升至校书郎,但是,由于仕途坎坷,开元二十八年获罪被贬为江宁丞,而后,上司又因他不拘细节,并以此为罪名,降他为龙标县尉。当时,李白正隐居安陆,壮志未酬,雄才未得以施展,心中充满不快之气,又逢朋友连连遭贬,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和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作此诗,表达自己对王昌龄遭贬的深切哀愁。

李白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和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1个生字。

2. 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有按标点停顿的意识,背诵文中古诗。

3. 认识心字底,描摹“思、山”两个字,注意写字姿势。

师: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会读这首古诗,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有许多生字,它们有的是三拼音,有的是前鼻音,有的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有的是平舌音。你们能把这些字音读准吗?(媒体:古诗中的生字上标上音节)请大家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明”为后鼻音,开火车读,

“明月光”指名读,“明月光”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月光”。注意“的”字读得轻而短,开火车读好

师简介李白(媒体出示李白头像及李白简介:李白是唐朝大诗人,他常常到各地游览。他写过很多很多诗,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被人们称为“诗仙”。)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李白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自由交流,相关内容字体变红。随机学习词语“各地”,出示词语卡片,读好“各地”,明白“各地”就是各个地方。

齐读这段话,特别注意突出这些重点的内容。

师:刚才我们吟诵的《静夜思》就是一首人人皆知的诗作。那么李白是怎么创作出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3课--《李白思乡》。

指名读,学习“思”,认识心字底。指导书写“思”,书空“思”字。明白“思”就是“思念、想念”的意思。

课题“李白思乡”告诉我们李白在思念什么呢?

指导读好课题。

(是呀,你看,夜深了,李白坐在窗前,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静静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谁来读好课题?)

二、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李白很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小山村里。

出示词语卡片“小山村”指名读,注意正音。指导书写“山”。

2、就在小山村里,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作。那么在这个小山村里、李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同时思考这个问题。

1) 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1、 说说,李白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同桌对读相关内容,要求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3、 指名读,男女生对读,读好这两个句子。

5、 师: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床前,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月圆象征着团圆,在这个月圆之夜,在李白静静思念家乡,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亲人。)

李白抬头望着明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他好像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当时的李白真是充满了思乡之情啊。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诗。这首诗也广为后人传诵。让我们把这首诗读读好。

配乐感情朗读诗。

能背吗?轻声背诵。

师生再次齐读全文。注意读出思乡之情。

媒体出示句子:唐朝大诗人李白,喜欢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山村里,他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头,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就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师:在古代很多诗人都写下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作,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人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指名读,齐读。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1525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