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物理实验课件

时间:2023-10-31

物理实验课件。

通过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的反思和调整,我们最终完成了全新的“物理实验课件”。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探索我们为您提供的服务内容。每位教师在备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相信教师对于编写教案课件都不会感到陌生。教案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

物理实验课件【篇1】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烧杯(每组2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有一杯水,如果我把它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它还是水吗? 生:不是,变成了冰。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使水变成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同学们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

师:提起温度,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生活中一些温度比较高的物体和温度比较低的物体?

师:还有那位同学知道一些具体的温度值?例如,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的温度值具体是多少?

同学回答后,请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有错误适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记录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其单位是摄氏度。 师: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数据:-20℃,怎么读呢?

学生读出来,教师给予点评。

师:实际上自然界的温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下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值,并试着把空填上,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合作。

师:哪位同学把你们组的填表情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表中数据。

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具体温度的?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我们都很熟悉,有的同学也使用过,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

利用小瓶(内装红水)、塑料吸管自制一个温度计。

让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瓶来判断另一个烧杯中的水比现在的烧杯中的水温度高还是低? 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能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物理实验课件【篇2】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广场的声控喷泉.

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2.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课件【篇3】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阐述了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及目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提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系方案。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成绩评价

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改的方向之一,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是物理实验课程改革重要的基本问题。

一、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及目的

设计性实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自己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求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自己综合应用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性实验知识相结合,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使学生体会并掌握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构建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构建的指导思想,以便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物理知识和练就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逐步学会一套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1)将能力和素质培养贯彻始终,为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服务;(2)循序渐进;(3)要选择或设计内容新颖、难易适度的实验;(4)要立足大学物理,辐射其它学科;(5)要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建构统一起来;(6)要把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按照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目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将研究性物理实验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与要求,在限定仪器的条件下,拟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基本设计性实验特别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指定“单任务教学”模式,教师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

(1)基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研究与探索物理规律的热情,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切身感受,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励创新精神。

(2)基本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的独立研究完成实验课题,按学术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性实验报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2.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给定题目与要求,在给定仪器条件的范围内选择仪器、拟定二种以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以较佳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实验原理应是学生在普通物理学习中已掌握或稍加补充即可掌握的。他们要从查找文献资料开始,制定方案,做规划,直至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科研综合对比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要求这类实验完成后,进行书面总结和口头报告交流,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作介绍,交流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3.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自选仪器完成实验。侧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涉及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应具有综合性,学生选定课题后,教师一般只对课题的意义、背景等情况作些介绍,完全由学生自己调研和查阅资料,自己设计、装配、调试实验装置,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的设计能力后,对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的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素质。

(2)基本要求。实验结束时,每个课题都要写出研究论文,并进行学术答辩和交流,部分论文应具有创新的成果,其中优秀的论文应能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4.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根据上面的讨论,由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提高的顺序把设计性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对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具体的实验要求,其中包括学生选做的实验个数、所需的课时数等,提出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如表一。

表一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性实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对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开设的个数和每个实验所需的学时给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规定。根据我们学院的情况,选取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的课题数目分别为2、2、1个,总学时为40学时。

四、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

客观、科学评价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有利于促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发展。评价应体现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显示学生个性,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宗旨。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采用双评模式,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那种只有教师参与的局面。

1.学生自评。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在评价考核范围里面除了考核实验相关操作技能和实验的掌握外还将实验态度、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纳入考察范围,充分体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价值。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自评同步进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审核,对实验过程的监督,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给出一个评价。

对于这两部分的权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可以进行不同的调整,一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占60%,学生自评占40%的比例来进行,对于不同的给分点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1]朱慧群,丁瑞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年第26卷第5期.

[2]侯伟.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第4期.

[3]沈元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介绍[J].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实验课件【篇5】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物理实验课件【篇6】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同时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进行该主题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借他们班的孩子来开放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物理实验课件【篇7】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4)特殊测量方法 ①测硬币直径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③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3.误差:

(1)定义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例1 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例2

1. 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2. 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利用A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cm,利用B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3.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某校一节课45min= 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

(A) 0.25千米 (B) 25分米 (C) 25米 (D)25厘米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6. 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21.15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7.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

(A)3.5米=3.5×100=350厘米 (B)3.5米=3.5米×100=350厘米

(C)3.5米=3.5米×100厘米=350厘米 (D)3.5米=3.5×100厘米=350厘米

9. 用软尺测物体的长度,如果把尺拉得太紧,测得的结果将( )。

2、自学教材P17“参照物”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

例一、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例二、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同学是 的,乙同学是 的。 例三、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例四、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 )。

1、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2、 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 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4、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2.阅读教材P19 –P20相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

3.自学教材 P20-21“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结合教材图1.3--3 的“闪光摄影”,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例三、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

例四、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

2、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1.2m/s B. 1.25m/s C. 2m/s D. 2.5m/s

3、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

甲物体做的是 运动,

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

5、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6、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7、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8、一列180m长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

物理实验课件【篇8】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课本图0.1-1实验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音色表示什么?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最快的速度。

5、影子与像的不同: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完成课本后习题。

教学后记: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3、物体的颜色: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进行新课: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睫状体: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物理实验课件【篇9】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各种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相对比较缺乏。虽然在“普实”期间也添补了一批实验器材,但有一部分并不实用,如:器材体积较小,不易观察;器材数量有限,不能分组实验;器材不贴近生活,难于理解等。为了上好物理实验课,使实验过程清楚、现象明显、数据准确、可见度高,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精心设计和制作了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具,对原有器材作了加工和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实验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在40%左右。“电”虽然贴近生活,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合适的教具,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是很难让学生学好电学知识内容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家庭电路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一般会先问:家用电器是怎样接在电路中的呢?我们教室的电灯、开关、电风扇、插座等元件又是怎样连接组装起来的呢?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与电有关的物品,但要想正确地回答这几个问题,却存在一定难度。不过,这也恰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实验室确实也有电灯、插座、开关等实物元件,但如何组装才能使这些元件正常工作,这对于接触电学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上虽然也有这样的组装电路图,但毕竟不是实物,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笔者为了把实物组装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买来了一大块木板(长1.2米,宽0.7米),把这些元件逐个安装上去(如图1),仪器装配和布局一目了然。这块电路板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家庭电路的组成,还会在讲解“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电路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再次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在演示“电路发生短路”实验时,直接将右端延伸的火线、零线相碰;在演示“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实验时就不断地将电器插入插座,逐渐增大总功率。最终让全班同学亲眼目睹保险丝熔断瞬间的耀眼火花,亲耳听到剧烈的爆炸声等实验现象。这也为教师解释后面的“雷电现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及其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紧密排绕在陶瓷上的电阻丝非常小,而且电阻丝有一层绝缘漆,需要括掉电阻丝与滑片接触点的绝缘层。因此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作用时,很难让学生看清和理解。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过程,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笔者利用比较粗的带绝缘皮的铝线模似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做成了一个更直观的实验教具(如图2)。这个直观的实验教具让每个学生一看就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尽管也有上级部门配送的一些实验器材,但多数都是好看不好用,可见度低、可操作性不强的器材。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实验器材进行加工、改进或者替换。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实验室已具备了标准的光具座,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需先演示、提醒学生该注意的环节,实验结束后还得演示、总结规律。当我们在演示过程中不断移动蜡烛、光屏时,学生可以粗略地看到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变化,物距、像距的变化,但要让学生找出“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等规律是不容易的,因为光具座上的标尺较小,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哪里是一倍焦距的点,哪里是二倍焦距的点。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在光具座的标尺下方贴上一块长纸板,标注好焦点(F)、二倍焦距的点(2F),透镜的位置(O)(如图3所示)等。通过这样的改进,教学效果直观,明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般情况下,教学流程都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教材是要求用钢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来体现动能的大小。但是本校实验室没有斜槽,并且钢球体积较小,导致座位较远一些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此,笔者在做这个实验时,就将小球换成小车,斜槽换成了斜面。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只需在小车上加上两个大钩码来改变质量,这样能使全班同学看得清楚,小车运行轨迹容易控制,效果明显。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笔者将从市场上买来了大线槽加工成斜面和平面,用体积相同的铝圆柱体和铜圆柱体代替小球从斜槽顶端自由滚下,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同一个铝圆柱体从不同高度滚下来研究“动能与速度大小”的关系(如图4)。这样能缩短实验时间,减小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器材的.制作、选取及加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实验效果,关系到教学是否成功。为了做好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改进物理实验,制作加工出课堂教学真正需要的实验器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具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意识,进而激发了自主创新和勇于实践的潜能。

物理实验课件【篇10】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1839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