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如梦令课件

时间:2023-12-02

如梦令课件。

教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包括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真对待这一任务。特别是老师希望创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因此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编写教案课件呢?谈到“如梦令课件”,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收获,不妨将其收藏起来!

如梦令课件 篇1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m.jK251.CoM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如梦令》赏析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沈(ché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惊起一滩鸥鹭。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关于词,大家知道多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词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词。

刚才我们听的歌中歌词的词牌叫《一剪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

课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写的,要想很好地了解这首词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有一些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二、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疏通文意。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大致理解课文意思。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

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昨夜雨疏风骤”:请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风和雨,又是怎样的风和雨?

“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浓睡”?把“浓睡”改为“沉睡”、“酣睡”好吗?为什么?“不消残酒”暗示着什么?

(用“浓”来形容睡得沉,不但很新颖,而且联想意义很贴切。浓和酒联系在一起,浓睡和残酒,在文字上是反衬;但在意义上却是因果。因为浓睡,所以醒来,残酒还没有完全消退。“浓睡不消残酒“暗示着她喝酒是用来消愁的啊!)

“试问卷帘人”:女主人公会怎么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 “试问”只是小心翼翼地问的,“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只因为她太在意那些花儿,不忍看它们凋零了啊!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为什么卷帘人会回答“海棠依旧”呢?

(只是因为卷帘人对这些花可不像诗人那样敏感啊,而且是一点也不敏感,所以她才会回答“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什么要用两个“知否”?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用疑问来肯定,比用肯定更加肯定,而且连用两个知否,说明诗人很坚定,很固执,不相信你亲眼看到的,只相信我自己想象的。应该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如梦令课件 篇3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并初步学会对诗词的品读、吟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字词,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重温李清照《夏日绝句》,引出李清照其人。

2.揭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如梦令》。

二、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词的名字叫词牌名,也叫长短句。

2.既然是歌词的曲调,就该有节奏,请同学们划出词的节奏。

3.指名读,正音:兴、藕

三、“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根据注释,说说读懂了哪个词或哪一句?

2. 交流:

(1)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写下来就是一篇篇幅长的文章。

(2)才33字,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次郊游的经历,体会词的特点: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整首词可以读成一个字,可以读成哪个字?

2.讨论:风景很美,再加上词人喝了酒,所以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整首词可以读成“醉”字。

五、在多层“醉态”中歌唱少年情怀

1.“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

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溪亭日暮

⑴想象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你看到了什么?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会干些什么?

⑶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历史上,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醉得怎样?美美地醉一回!读。

(4)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5)仅仅沉醉于酒吗?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喝着喝着,竟忘记了回家。

2.“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

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

⑵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傍晚,一切显得朦朦胧胧。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又一次沉醉了。

⑶朗读。

3.“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出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滩鸥鹭

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鸥鹭群飞图片: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⑵你又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醉了,活泼的天性,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

这真是“鸟惊人也惊”啊!带给大家的一个惊喜,使他们陶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忘记了找回家路。

⑷朗读。

4.小结:你感受到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活动?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美景。

七、拓展

出示MV文件《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如梦令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2、仔细品读,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3、用心感悟,结合背景,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精神之美;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三、学习难点:

理解词中体现的人物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赏读,品读,悟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素手执笔,抒写清欢岁月,千山暮雪;她,柔情侠骨,琴心剑胆,她就是一代才女,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让我们走进李清照(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红字部分的前期生活,学生读,请另一位同学读蓝字部分后期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韵之美

1、请同学介绍关于词和词牌。

2、自由朗读,读出词的抑扬顿挫。(根据划分的节奏,一声二声长,三声四声短)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比读,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赏读:景之美

边读边赏:请描述词中优美的画面:(结合词语,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组长安排4号朗读,3号提示词语,1号,2号分别描述。

三幅画面,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画面,组长分别安排两位同学,一位有感情的朗读,一位描述画面,组内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哪个组先来选?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

画面一: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画面二:兴尽晚回舟,藕花深处

画面三:争渡,惊起鸥鹭

三、品读:情之美

1、一幅幅画面难忘的画面,只用哪个词中一个字来形容最恰当?(醉)

2、醉意朗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意?(醉景,酒醉)

兴尽晚回舟,沉醉不知归路

3、饱满的感情朗读:浓浓的醉意充满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快乐自在

李清照喜欢出游,喜欢闲游。经常在山明水静的地方寻找诗情。暮春时节,绿树成荫,草木掩映,她在芍药花前流连,当晚提笔填词,以芍药自比,“绰约俱见天真”;中秋佳节,夫妻花园散步,桂花香气扑鼻,兴致油然而生,吟出“暗淡轻黄性体柔,清疏迹远只留香”,她喜欢花下恬淡与从容;他们夫妻冬天经常看梅花映雪,雪地上经常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长灯下摊开宣纸记下日间的'心情。李清照赏玩游乐的时候,必有酒助兴。少女时饮酒,婚后饮酒,孤家寡人饮酒,词人饮酒不拘时节不拘地点,兴致上来,饮上几杯,醉也好,醒也好,天地云月,都在酒杯中。不变的是才女的风姿。

4、同位共读:一个选择带着“醉意”去读,一个选择带着“兴尽”去读,读出不同的感觉,洒落豪放。

四、悟读:人之美

1、展开想象自由读:读出词中少女的形象。(无忧无虑,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率真,单纯)

2、感悟朗读,深入体会词人精神世界。(独立,勇敢)

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她依然醉意的打量红尘。

她就是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是那样的沉醉过,

她不喜欢拘束,亦不喜欢沉默。她是飞扬肆意的,她无惧世俗的眼光。

做她喜欢做的,追求她喜欢追求的。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走远。

总结:明月照幽兰,清风散暗香,李清照,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她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有丰盈如歌的韵律,她有坚守,她有梦想,因为她,我们更懂得不负韶华,不负此生,让我们为她点赞!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读李清照《渔家傲》,试着从背景,内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选做题:积累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

如梦令课件 篇5

如梦令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概述

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通过描绘悲情离别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韵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如梦令的基本意境和情感表达。

- 了解并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

- 掌握诗歌的词、句、章、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 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如梦令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 理解并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启发学生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4. 教学过程安排

(1) 热身导入:利用相关视频或音频展示唐诗的美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及如梦令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探索兴趣。

(3) 欣赏诗歌:教师朗读如梦令,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韵感。

(4)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5) 诗歌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如对比、比喻、押韵等。

(6)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如梦令中的词句运用和意象细节,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7) 总结归纳: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和体验。

(8) 拓展延伸:提供相关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的美学魅力。

5. 教学资源准备

- 诗歌《如梦令》教材及研究资料

- 视频或音频素材

- 分组讨论活动所需资料

-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6. 教学评价方式

-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课堂积极性等。

- 学生作业成果:诗歌分析报告、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

二、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结合了课堂导引、情景体验、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等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分析如梦令的意境、修辞手法和韵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等资源来展示唐诗的美学魅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此外,诗歌分析和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造力,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体现个人才华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如梦令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展分析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2038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