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化学平衡课件

时间:2024-02-04

化学平衡课件热门13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的有关“化学平衡课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会逐渐推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

化学平衡课件 篇1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

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平衡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l/L 0.01 0.05 0

c变/l/L x x 2x

c平/l/L 0.015

0+2x=0.015 l/L

x=0.0075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 l/L -0.0075 l/L

=0.0425l/L

c(H2)平=0.01-0.0075=0.0025l/L

c(HI)平=c(HI)始+△c(HI)

=0.015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l/(L·in)×2in

=0.006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lN2

△n(始) 100 300 0

△n x 3x 2x

n(平) 100-x 300-3x 2x

(l)

x=40l

n(N2)平=100l-xl=100l-40l

=60l

n(N2)平=300l-3xl=180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 M氢氧化钠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铁溶液、0.1 M硫酸铜、1 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 M铬酸钾溶液0.5升、1 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 呈黄色,重铬酸根 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化学平衡课件 篇3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科学方法: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4?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第9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2NO2 N2O4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 引导学生分析:

I2+H2(气) 2HI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0.0075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

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思考并分析:

CO+H2O CO2+H2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2+3H2 2NH3

△n(始)100 300 0

△n x 3x2 x

n(平)100-x300-3x 2x

(mol)

x=40mol

n(N2)平=100-x=100-40

=60mol

n(N2)平=300-3x=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2+3H2 2NH3 △n

1 2 2

x 2x 2x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化学平衡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析图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了解常见的几种化学平衡图象的类型并会对图象进行分析。

3、熟练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相关图象。

【课前预习】

1、回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思考并试着解决以下问题:

例题1、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里SO2、O2、SO3三种气体建立平衡后,改变条件,对反应

2SO2 + O2 2SO3(正反应放热)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加催化剂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②升温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③增大容器体积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④增大O2的浓度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例题2、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

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求:(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开始至2min,气体Z的v

例题3、有一化学平衡mA(g)+nB(g) pC(g)+qD(g),如右图所示是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3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正反应吸热,m+n>p+q

オィ拢正反应吸热,m+n<p+q

オィ茫正反应放热,m+n>p+q

オィ模正反应放热,m+n<p+q

例题4、反应2X(g)+Y(g) 2Z(g)(正反应放热),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下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

例题5、符合右图的反应为( )。

A.N2O3(g) NO2(g)+NO(g)

B.3NO2(g)+H2O(l) 2HNO3(l)+NO(g)

C.4NH3(g)+5O2(g) 4NO(g)+6H2O(g)

D.CO2(g)+C(s) 2CO(g)

例题6、mA(s)+nB(g) qC(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中,在恒温条件下,B的体积分数(B%)与压强(p)的关系右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q

B.n>q

C.X点,v正>v逆;Y点,v正<v逆

D.X点比Y点反应速率快

【课堂学习】

【交流与讨论】学生分析课前预习的例题。

【归纳整理】化学平衡图像解题基本方法。

【变式训练】

1、在一密闭体系中发生下列反应:2NH3 N2+3H2 (正反应吸热)右图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进程的曲线的

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哪些?

(2)在t1 、t3 、t4时刻平衡如何移动?

(3)t1、t3、t4时刻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

(4)下列各时间段时,氨的体积分数最高的是( )

A、t0~ t1 B、t2 ~t3 C、t3 ~t4 D、t5 ~t6

2、右图是N2(g) + 3H2(g) 2NH3(g)(正反应放热)的平衡移动图象,影响该平衡的原因可能是 ( )

A、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

B、增大反应物浓度

C、减压,同时降温

D、升温,同时加压

3、现有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若反应开始经t1s后达平衡,在t2s时由于反应条件改变,使平衡破坏,到t3s时又达平衡,如上图所示: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从t2到t3时曲线改变的原因是( )

A.增大X或Y的浓度 B.使用催化剂C.缩小容器体积D.升高反应温度

4、对于2A(g)+B(g) C(g)+3D(g)(正反应吸热)有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图中Y轴可能表示

A.B物质的转化率

B.正反应的速率

C.平衡体系中的A%

D.平衡体系中的C%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 R(g)+2L

此反应符合下面图像,下列叙述是正确的是 ( )

A 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 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 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 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6、下图是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反应2NO+O2 2NO2(正反应放热)中NO 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坐标有A、B、C、D、E 5点,其中表示未达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 )

7、温度一定,压强分别为P1和P2时,反应体系X(s)+2Y(g)= nZ(g)中反应物Y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27所示,由此可知( )。

A、P1>p2,n>2 B、P1>P2,n

C、P13,n>

8、如可逆反应aA(g)+ bB(g)=dD(g)+eE(g)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时,A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2-29所示。则在下列空格处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1)a+b_____c+d;

(2)△H___0。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与收获

化学平衡课件 篇5

从容说课

化学平衡的影响条件及其规律在本章的知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节内容,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正是利用这种优势,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表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利用好演示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要求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改变等知识展开讨论,说明改变浓度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教学。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除此之外,组织好教材节末的讨论题,引导学生了解课后资料及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都会使学生对本节的教学重点的理解、掌握起到推动和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3. 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 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通过对平衡常数及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理论的复习,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沙特列原理。

●教具准备

1 lL-1的FeCl3溶液、1 lL-1的SCN溶液、2 lL-1的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NO2气体、大试管(1支)、小试管(3支)、烧杯(2只)、烧瓶(2个)、带夹导管。

第一课时

(复习引入新课)

[师]可逆反应进行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达到平衡状态。

[师]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点?

[生]1. 同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2. 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3. 动态平衡。

[设问]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那么此平衡状态还能维持下去吗?

[生]不能。

[师]对。此时原平衡将被破坏,反应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再达平衡。这种旧的化学平衡被破坏,新的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我们学习化学平衡,就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板书]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师]反应浓度改变能引起速率改变,那么能否引起平衡移动呢?下面先通过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一步)教师先举起盛FeCl3溶液和SCN溶液的试剂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

[生]FeCl3溶液呈黄色,SCN溶液无色。

(第二步)在一支大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和SCN溶液各5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溶液变成了血红色。

[讲述]生成血红色的溶液是因为它们发生了下列可逆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硫氰化铁的物质。

[板书]FeCl3+3SCN 3Cl+Fe(SCN)3 即:Fe3++3SCN- Fe(SCN)3

指出:血红色是Fe(SCN)3的颜色。

[过渡]下面我们接着做实验。

(第三步)把大试管中的溶液加水稀释至橙红色,分别倒入三支小试管(大试管中留少量溶液用于比较颜色变化)。

(边讲边操作)下面我在这两支盛稀释过的溶液的小试管中分别滴加FeCl3和SCN溶液,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问]有何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红色的深浅由谁的多少决定?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红色加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Fe(SCN)3,这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会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设问]如果我们在稀释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注意观察。

(第四步)在第三支小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

[生]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师]红褐色沉淀是由Fe3+与OH-结合生成的。那么,溶液颜色变浅又如何解释?

[生]生成沉淀使Fe3+浓度降低,化学平衡逆向移动,Fe(SCN)3浓度降低,红色变浅。

[师]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和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的结论,那么增大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将如何移动呢?

[生]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板书]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设问]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如何从浓度对速率的影响解释呢?

[板书]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师]我们知道,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时,对于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即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那么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的瞬间,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还是否相等?

[启发]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哪种物质浓度的大小?

[生]生成物浓度的大小。

[师]在增大Fe3+浓度的瞬间,Fe(SCN)3浓度和SCN-是否改变?

[生]不变。

[师]由于增大Fe3+浓度的瞬间,Fe(SCN)3浓度和SCN-浓度不变,所以Fe3+的生成速率即逆反应速率不变,但Fe3+浓度的增大会使Fe3+的消耗速率即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导致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发生移动。在平衡移动过程中,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使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使逆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至正反应速率再次等于逆反应速率,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我们如何把浓度改变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用速率~时间图表示出来呢?

[板书]3. 速率~时间图

[复习]请大家先画出一个可逆反应从刚加入反应物到达平衡状态整个过程的速率~时间关系图。

(一个学生板演)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瞬间正、逆速率的变化及平衡移动过程中速率的变化情况,画出在t时刻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的速率~时间图。

(教师注明t时刻的位置,然后由学生板演,画出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师]大家能很快地画出此图,说明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请大家接着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速率~时间图。

[板书]

(由三个学生板演后,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其他学生修改、补充。由教师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分组讨论]以上平衡移动的速率时间图有何特点?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

a.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只能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改变生成物浓度,只能使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

b.只要正反应速率在上面,逆反应速率在下面,即v′正>v′逆。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条件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师]下面我们根据浓度对平衡的影响规律,做一道练习题。

[投影]练习1. 可逆反应H2O(g)+C(s) CO(g)+H2(g)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移动?CO浓度有何变化?

①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H2浓度

(答案:①平衡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 ②平衡不移动,CO浓度不变 ③平衡逆向移动,CO浓度减小)

[问]加入更多的碳为什么平衡不移动?

[生]因为增加碳的用量并不能改变其浓度,不能改变反应速率。

[师]对,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能改变其浓度,也不能改变速率,所以v正仍等于

v逆平衡不移动。

以上我们讨论了改变反应物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问题,那么改变反应物浓度时,各反应物转化率有何变化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做下面的练习题,从中总结规律。

[投影]练习2. 500℃时,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CO(g)+H2O(g) CO2(g)+H2(g),起始只放入CO和水蒸气,其浓度均为4 lL-1,平衡时,CO和水蒸气浓度均为1 lL-1,达平衡后将水蒸气浓度增至3 lL-1,求两次平衡状态下CO和H2O(g)的转化率。(提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原平衡时CO转化率75%,H2O蒸气转化率75%;平衡移动后CO转化率86.75%,H2O蒸气转化率57.83%。

结论: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会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转化率降低。

[布置作业]预习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3SCN Fe(SCN)3+3Cl Fe3++3SCN- Fe(SCN)3

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3. 速率~时间图

●教学说明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前两节所学知识,也为下一章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又是本节的重点,学生若能真正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则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将无师自通。因此,这节课我在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之后,又把课本上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的内容放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讨论,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学生对浓度引起平衡移动的规律加深了理解。

平衡移动的有关图象题,是本章的常见题型,也是一类重要题型。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从浓度变化时引起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引导学生画出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并分析图象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为以后解答图象题打下基础。

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反应物转化率的改变规律,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因此,我把它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课后讨论,以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练习]

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 l HI,在一定温度下 2HI(g) H2(g)+I(g)达到平衡时,有30%的HI发生分解,则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是( )

A.4 l B. 3.4 l C. 2.8 l D. 1.2 l

答案:A

2.将一定量的Ag2SO4固体置于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Ag2SO4(s) Ag2O(s)+SO3(g)

2SO3(g) 2SO2(g)+O2(g)

经10 in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CO3)=0.4 lL-1,c(SO2)=0.1 lL-1。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O3的分解率为20%

B.10分钟内 (O2)=0.005 lL-1in-1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为40gL-1

D.加压,容器内固体的质量不变

答案:D

3. 下列平衡体系,改变条件,平衡怎样移动?

①C(s)+CO2(g) 2CO(g) 将炭粉碎。

②3NO2+H2O 2HNO3+NO 通入O2。

③NH3+H2O NH3H2O NH +OH- 加入NH4Cl晶体。

答案:①不移动 ②正向移动 ③逆向移动

4. 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2+H2O 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毫升的针筒里吸入40毫升氯气后,再吸入10毫升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 ,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

答案: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绿色

气体和溶液均变无色,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

Cl2+H2O HCl+HClO;长期放置,HClO分解,生成物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Cl2几乎全部转化为HCl,导致气体体积缩小,黄绿色消失

化学平衡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分析 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 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 (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 N2O4 △H

红棕色 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 CoCl42- △H>0 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 蓝色

升高温度 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 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 一、浓度影响 二、压强影响 三、温度影响

预 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 Fe3++3SCN-?[Fe(SCN)]2+ 2NO2 ? N2O4 Co2++4Cl- ? CoCl42- △H>0

实验结论 增大Fe3+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 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 (学生阅读) (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 获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3. 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 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通过对平衡常数及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理论的复习,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沙特列原理。

●教具准备

1 lL-1的FeCl3溶液、1 lL-1的.SCN溶液、2 lL-1的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NO2气体、大试管(1支)、小试管(3支)、烧杯(2只)、烧瓶(2个)、带夹导管。

化学平衡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图像,能用化学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学习过程】:课堂预习相关理论

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 分析平衡移动情况。

(A ) (B) (C)

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 Δt;反之,Δc= v×Δt。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 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 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

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

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

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 (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 (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

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X(g)+Y(g)

2Z(g)+W(g) ;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 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练习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叙述正确的是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例4、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H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分析下列各图,在平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

练习4、mA(s)+nB(g) qC(g);ΔHq 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 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练习5:可逆反应:aX(s) + bY(g) cZ(g) +dW(g)达到平衡,混合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压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Y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的体积分数变 , 平衡向 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 , 平衡向 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 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 。的体积分数

化学平衡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

(2)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等效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通过解决等效平衡等化学平衡问题,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下列平衡:2(HF)3 3(HF)2 , (HF)2 2HF 。

若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2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为( )

(A)10% (D)≥10%

2.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

2A(气)+B(气) 3C(气)+2D(气)

起始时四个容器所盛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A/mol

2

1

2

1

B/mol

1

1

2

2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A或B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αA:甲

(C)αB:甲

3.将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并达到平衡时,其压强为P1,氮气的浓度与氨气的浓度均为c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1/2,当达到新的平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的平衡体系中,N2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B)新的平衡体系中,NH3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C)新的平衡体系中,压强小于2P1 大于2P1

(D)新的平衡体系中,气体密度是原平衡体系的2倍

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A(气)+yB(气) zC(气)

达到平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1;在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平衡时的两倍,再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z (B)平衡向左移动

(C)B的转化率提高 (D)C的百分含量增大

5.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km,压强大约增加25250~30300kPa,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相互转化会发生较大影响,化学教案《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如:

CaAl2Si2O8+ Mg2SiO4 =CaMg2Al2Si3O12

(钙长石) (镁橄榄石) (钙镁)石榴子石

摩尔质量(g/mol) 278 140.6 413.6

密度(g/cm3) 2.70 3.22 3.50

在地壳区域变质的高压条件下,有利于 ( )。

(A)钙长石生成 (B)镁橄榄石生成

(C)钙长石和镁橄榄石共存 (D)(钙镁)石榴子石生成

6.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CO2的平衡浓度为C1mol·L-1,现再充入CO2使其浓度达到2C1 mol·L-1,重新达到平衡后, CO2的浓度为C2 mol·L-1 (设温度不变),则C1和C2的关系是( )。

(A)C1C2 (D)无法确定

7.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查得一份将SO2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个典型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含量),在400℃时废气以5m3/h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矾催化剂层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温度由400℃降到200℃,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的这个比值是多少?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m3/h的速率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

(3)若每天某厂排放1000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每月(按30天计算)可得硫酸铵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

8.将等物质的量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aA+bB cC(固)+dD

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0.5n mol,C增加了1.5n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为a=____,b=___,c=___,d=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B___,D___。

(3)若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9.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A(g)+2B(g) 3C(g),已知加入1molA和3molB且达平衡后生成a molC,问:

(1)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用字母a表示)。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6molB,达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用字母a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8molB,若要求平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不变,则还应加入C_____mol。

(4)在同一容器中加入n molA和3n molB,在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mmol,若改变实验条件,可以使C的物质的量在m~2m之间变化,那么n与m的关系应是_____(用字母m、n表示)。

课堂补充练习

1C,2A,3B,4AB,5D,6B。

7.(1)1:50 ,增大O2的量,平衡正向移动,提高SO2转化率。(2)保证NH3:SO2=2:1。 (3)3.54t,0.912t。

8.(1)a =2,b=1,c=3,d=2。(2)A为气态,B为固态或液态,D为气态。(3)放热反应。

化学平衡课件 篇10

化学平衡教案教学反思

一、引言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平衡态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课程设计以高一化学的化学平衡为主题,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b.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c. 理解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2. 技能目标:

a. 能够正确设计化学平衡实验;

b. 能够准确计算平衡常数;

c. 能够分析和解释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3. 情感目标:

a.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的认真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a.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b.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c.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教学方法:

a.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化学平衡的规律;

b. 演示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化学平衡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

c.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反思

1. 引入和探究

通过一个实验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实验的操作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不耐烦和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 深入理解

通过演示和示意图,介绍和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且通过数学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在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较多,需要进一步练习和巩固。

3. 实践和总结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较好,积极讨论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实验总结中,部分小组的报告存在不够详细和深入的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报告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4. 归纳和拓展

通过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化学平衡的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课堂总结中,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解决问题。但是在拓展问题的讨论中,部分学生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化学平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实验操作时间较长,需要在教学中更加精细地组织和安排时间,避免学生的不耐烦和注意力涣散。其次,学生在计算平衡常数和分析实验结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训练和实践。最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报告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化学平衡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时间和其他限制的原因,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对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化学平衡课件 篇11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会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过渡: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主要是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思维性,因此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习题练习法进行教学。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表格所给信息,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自主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意义;交流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习题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检验对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理解、书写和计算过程。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引课提问:任何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即存在一定的限度,而反应的限度的大小对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影响。怎样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呢?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平衡课件 篇12

一. 教学内容:

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理解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四.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常数:

pC(g)+qD(g)

(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

mA(g)+nB(g)

pC(g)+qD(g)

起始(mol/L) a b 0 0

转化(mol/L) x (n/m)x (p/m)x (q/m)x

平衡(mol/L) a-x b-(n/m)x (p/m)x (q/m)x

平衡时:A的转化率=(x/a)×100%

【典型例题】

例1. 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O2 →O2+Hb?CO

实验表明,Hb?CO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成人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则:

则有:

=2.2%

CO2(气)+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__ ___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3)在850℃时,若设x=5.0 和x=6.0,其它物质的投放量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___ 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CO2(气)+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平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当x=5.0时

CO(气)+H2O(气)

CO2(气)+H2(气)

起始(mol/L) 1 3 1 5

转化(mol/L) x x x x

平衡(mol/L) 1-x 3-x 1+x 5+x

a%=H2%=(5+x)/10=40%

同理可得:当x=6.0,b%=52.9%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1 3 0

转化(L) x 3x 2x

平衡(L) 1-x 3-3x 2x

则有2x/(4-2x)=25%,x=0.4,则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x):(3-3x)=1:3。

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固定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P前/P后=4/(4-2x);160atm/P后=4/3.2,P后=128atm。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

平衡(L) 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

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

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pC(g)+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 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 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平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平衡时浓度的60%,则:( )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

B. 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 在平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 平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 2Y(g)

2Z(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

A. 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

N2(g)+3H2(g),当达到平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

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 (g)

CO2(g)+H2(g),达平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 1 * GB3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1

= 2 * GB3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1

= 3 * GB3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 4 * GB3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 * GB3 ① = 3 * GB3 ③ B、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

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

2NH3,达到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 )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S(s)

H2S(g) K1

S(s)+O2(g)

SO2(g) K2

则反应H2(g)+SO2(g)

O2(g)+H2S(g)的平衡常数是 ( )

A、K1+ K2 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平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平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平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平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平衡常数:

2NO(g)

N2(g)+O2(g) K1=1×1030

2H2(g) +O2(g)

2H2O(g) K2=2×1081

2CO2(g)

2CO(g)+O2(g) K3=4×10-92

(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平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

(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解放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政府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平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问:

(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

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在平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1。求:

(1)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A的平衡转化率;

(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平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试题答案】

1、AD 2、AC 3、B 4、A 5、B

6、C 7、B 8、A 9、B 10、D

11、(1)

(2)催化剂在400℃~450℃活性最大

(3)B;在该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4)不;可能反应物中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体。

12、(1)

(2)2×10-82

(3)NO;H2O;CO2

(4)能

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4)反应前A的密度是平衡混合气体密度的1.16倍。

化学平衡课件 篇13

编制人: 审核人: 日期 编号

高三化学 一轮复习课时导学案 化学平衡图像

知识目标:

1.通过画图以及对图像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熟悉解决常见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步骤;使学生加深巩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解释,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平衡图像的分析 知识链接:化学平衡 平衡转化率 知识梳理:

一、有关化学平衡图像的知识规律:

(1)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强越大,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在压强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2)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改变到达平衡所需时间,但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3)同一反应中末达平衡前,同一段时间间隔内,高温时(其他条件相同)生成物含量总比低温时生成物含量大;高压时(其他条件相同)生成物的含量总比低压时生成物的含量大。 (4)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加,但生成物的浓度、质量分数以及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加。

二、平衡图像的分类研讨:

(一)、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象

1.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_. (二)、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2.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

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3. 已知可逆反应:N2(g) +3 H2

(g)

2NH3 (g);△H=-92.4 KJ/mol

下列各图表示上述可逆反应建立平衡的过程及改变某一条件后建立起新的平衡过程的曲线: (1)加入稀有气体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2)降低温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_。 (3)体系加压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 (4)升高温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 (5)减小生成物浓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 (6)加入催化剂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

(三)、 速率(v)与温度(T)或压强(p)的图象 4. 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应

的正、

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平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 )

5.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是 (

)

2AB3(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中正确的

6.以下化学反应中符合右侧图象的化学反应为( ) ィ粒N2O3

(g)

NO2(g)+NO(g)

2HNO3(l)+NO(g) 4NO(g)+6H2O(g) 2CO(g)

ィ拢3NO2(g)+H2O(l)ィ茫4NH3(g)+5O2(g)ィ模CO2(g)+C(s)

ィㄋ模、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这类图象反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对时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下物质含量不再改变时,应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

7.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C(g)+Q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Q<0 B.T1<T2,Q<0 C.T1>T2,Q>0 D.T1<T2,Q>0 8.现有可逆反应A(g)+2B(g)

nC(g)+Q(Q>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

A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4,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p1>p2,n>3 B.p1<p2,n>3 C.p1<p2,n<3 D.p1>p2,

n=3

五、质量分数—时间图象

9.

对于可逆反应mA(g)+nB(s)

pC(g)+qD(g)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时,产物D的质量分数D%与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使用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C.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m<p+q

D.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0.反应2X(g)+Y(g)

2Z(g)(正反应放热),在不同温度(T1和T2)

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10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オ (六)、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11.对于反应2A(g)+B(g)

2C(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

(七)、转化率(或质量分数等)—压强、温度图象 12.有一化学平衡mA(g)+nB(g)

pC(g)+q

D(g),如图所示是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p+q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p+q 13.图7表示mA(g)+nB(g)

pC(g)+qD(g),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

定时间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的关系;图8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v正=v逆)后t时刻改变影响平衡的另一个条件重新建立新平衡的反应过程,判断该反应是( ) A.m+n>p+qフ反应放热 ィ拢m+n>p+q 正反应吸热 ィ茫m+n<p+qフ反应放热 ィ模m+n<p+qフ反应吸热 14.

有可逆反应

,试根据下图回答:

(1)压强(2)体积

_____________填(大、小)

_____________(填大、小)

(3)温度T1℃比T2℃____________(填高、低) (4)正反应 热(吸,放)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3088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