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月夜的课件

时间:2024-02-07

月夜的课件(集合9篇)。

很高兴告诉您,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您所需的“月夜的课件”。教师们都非常重视每节课的教学准备工作,其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希望您能认真阅读本文!

月夜的课件 篇1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复习学过的词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词作了,大家还记得吗?

(毛泽东的《咏梅》、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读起来都琅琅上口,而且别有一种意蕴,这也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之一吧。因为词是依据曲子填的,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调,同一个词牌名因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调。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辛弃疾在这隐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闲情。听说还在这建了《黄沙书院》,所以夜晚出来走走,是经常的事。词中就描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

(二)初读词作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三)解诗意

1、自己再轻声读读,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试着理解,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不懂得可以提出来。

2、交流遇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上阕,

别枝惊鹊

半夜鸣蝉

蛙声一片

3、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教师随机引导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但黄沙岭的夜晚却是寂静中的热闹。)

(1)随机引导:

是什么惊起了鹊儿?你见过这样的明月吗?说说你的感受。

被惊起的鹊儿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蝉鸣会与白天一样吗?

田野里稻花飘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们在说些什么呢?

(3)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来给大家说说你夜行黄沙道时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加上所感。

(4)这样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上阕。

谁先来读一读。

再指名读、起度。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个字:惬意,快乐。再次朗读上阕。

4、学习下阕

(1)解决关键词,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

(2)词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赏,一路乐,可夜行忽然又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连起来说说呢?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更好。

(3)大家理解的真不错。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谁把下阕连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诵读悟境

学习整首词作,似乎跟随作者一起夜行。与刚上课时比较,相信已经有了不同的体会或者更深刻的体会,或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连起来再读读全词,还可以边读边想象,便读边体会。JK251.Com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交流,并说说自己现在的体会。

教师随机捕捉这次夜行留给你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3、齐读

4、背诵

(五)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

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月夜的课件 篇2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月夜的课件 篇3

2.小组讨论写了啥?【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小组讨论为啥写?【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小组讨论怎样写?【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

2.小组赏立意:【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3.小组赏选材:【示例】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

5.小组赏写法:【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1.小组探重点:【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

2.小组探难点:【示例】(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3.小组探疑点:【示例】(1)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月夜的课件 篇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记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下面是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表现手法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 “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 (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 “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月夜的课件 篇5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过渡:诗词有了韵脚我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有了平仄音就有了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听听名家朗读,体会一下诗的韵味。大家边听边画节奏。

2、视频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知道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指名读

7、师吟诵

过渡: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穿越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大胆说说。

(三)想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想。(提示:汇报时用上读着读着……)

2、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见想象可以产生美。词就像一杯咖啡,需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走人画面,走人诗人心里。

(四)读情感

品上阙

1、学生读上阙,品“惊鹊”

2、想想鹊儿被什么而惊

过渡:这么轻微的声音竟然能惊动树枝上的鸟儿,黄沙岭的夜晚真静啊!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不少,老师举两个例子,同学们读读

3、写法分析

4、想一想,说一说

过渡:是啊,诗人多么期盼有一个丰收年啊,多么希望农民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读下阙

1、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正在大家津津乐道,展望未来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读)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他会怎样做(避雨)结果呢?(读)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喜出望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质疑:“点”意趣所在

3、齐读

月夜的课件 篇6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月夜的课件 篇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以下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 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时的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这需要我们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教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出示相关视频。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社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

1、同学们,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月夜的课件 篇8

(一)、课前导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品读上阕 】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静,安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渐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适,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4、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么?(高兴、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布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画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预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繁茂;(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突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导朗读。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夫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四)、读透——与时空对话

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一一首宋词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迹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放开我们的歌喉歌唱美,拿出我们的画笔描绘美,作一首小诗吟诵美------尽情的表达吧!

六、板书

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为了起到示范导学、质疑解难、活跃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看:月 鹊 夏夜清幽

听:蝉鸣 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丰年 企盼丰年

月夜的课件 篇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情真、景真,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师:“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生: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里的“忽见”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传神,齐读!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师:我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忧后喜的心情,谁再来体会一下?

师: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紧张后放松的心理,咱们齐读。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读全词)。上下阕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3229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