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财政调研报告

时间:2024-02-23

财政调研报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我们的工作任务收尾时。报告是一定会接触的,好的报告,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优秀的报告是什么样子的?必看的“财政调研报告”相关文章让你更了解,阅读本页后你可能会有新的启示和领悟!

财政调研报告 篇1

20xx年8月29日,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州政府《关于20xx年度州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就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出了审议意见。对审计揭示的问题及整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张定超常务副州长于11月1日主持召开全州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推进暨全州20xx年审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视频会议,专门部署了审计整改工作,要求各县(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不折不扣、坚决严肃地逐项整改,并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整体管理水平。

州审计局按照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州委州政府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监督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提升审计整改效果。

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积极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执行审计整改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州财政局高度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多次召开党组会和局务会进行专题研究,并部署了具体的工作措施落实审计整改情况。

1.对涉及部门上年结余未编入本年预算的问题,州财政承诺下一步将严格审核,严格结余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并配合部门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采取措施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2.应缴未缴土地出让收入和未及时上缴土地出让收入的问题。州财政局将积极协商州国土局采取有效办法,督促有关单位和土地受让人缴纳应缴未缴的土地出让收入。

3.应缴未缴财政收入。已将资金缴入国库。

4.其他财政管理方面。一是建安工程劳动保险费未按规定全部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管理,拟按规定全部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管理;二是未及时清理形成闲置资金的暂存款,已作为结余资金缴入国库。

审计了州检察院、州国资委、州食药监局、州工商局4个部门20xx年预算执行情况,从审计情况看,上述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均有下降,降幅超30%以上。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如下:

1.预算编报和执行还不够严格。个别单位存在挤占项目经费,自行安排以前年度结余、改变会计科目核算以及项目未实施导致预算未执行问题。已制定整改措施,将挤占的项目经费归还原资金渠道,按预算项目安排拨付资金给相关部门,同时对改变科目核算资金进行调账处理。

2.往来款和结余资金未及时清理。相关单位进行了清理,上缴了结余资金,并撤销长期未使用银行账户1个。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是少列固定资产和未及时核销已处置的固定资产。已将未入账的固定资产全部入账,已将未及时核销的固定资产报州财政局作核销处理。

根据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今年1至6月全州审计机关重点对财政扶贫资金、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项目和个别县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整改情况如下:

1.相关政策措施未能及时贯彻落实。一是个别县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公司注册资金,已按要求转作为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金。二是6个县20xx年财政扶贫项目未按时立项,5个县已按要求进行立项批复。三是部分项目实施未按要求实行利益联结,已按要求与农户签订利益联结机制协议书。

2.财政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较慢,大量资金结转结余未能及时发挥效益。财政扶贫项目存在实施进度较慢、请款进度缓慢、未及时支付工程建设项目款等情况,未能及时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涉及县市正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按进度支付工程款。

3.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擅自调整项目实施规模、未按规定时限审批、未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或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的情况等。相关县市正在积极向上申报。

1.项目实施进度较慢。3个县20xx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较慢。涉及县正在采取措施加快进度。

2.相关政策执行的标准不到位。个别县20xx-20xx年度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均按每户每人0.70万元发放住房补助,未执行每户每人1.2万元的标准,拟结合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试点进行整改。

3.8个县20xx-20xx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闲置的问题。目前,2个县已安排搬迁对象入住,6个县正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安排入住。

4.个别县扶贫生态移民住房销售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已缴入县财政,纳入预算管理。

个别县存在资金计划下达滞后,项目进展较慢,6个项目未按计划开工建设,存在项目资金滞留,个别项目未按合同约定的内容施工的情况,目前正在加紧采取措施加快工程进度,并按工程进度拨付进度款。

20xx年州审计局对台江和剑河两县20xx年度财政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两县均组织完成了当年的财政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在财政支出方面统筹兼顾,确保了重点支出需要。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如下:

(一)财政决算事项处理不够规范。一是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科目,将按审计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二是未计提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除台江县拟用3-5年时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逐年消化,补足少提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及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外,剑河县已在审计后全额计提以上专项资金。

(二)财政收入未及时足额收缴。一是应缴未缴财政收入的问题,已全额上缴;二是应收未收财政收入的问题,已收缴75.4%,剩余部分正在清理整改中;三是未按时上缴上级收入的问题,已上缴19%,其余正在督促整改中;四是少收政府性基金和建安工程劳动保险费问题,已清收10.7%,其余正在组织力量清收整改中。

20xx年,州审计局对10个县(市)和州工业学校20xx年度教育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如下:

1.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一是2个县(市)欠征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二是4个县(市)未按规定从土地收益金中提取教育经费;三是7个县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等。

2.教育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一是9个县及个别职校设立账外账;二是6个县及个别职校公款私存;三是9个县及个别职校违规发放教职工津补贴等。

3.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或招标、未经批准超预算、超规模建设和擅自调整建设项目、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等管理不规范问题。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各涉及县市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弥补教育资金投入,已将账外账资金纳入单位账内管理,同时加强财务监管,对公款私存资金进行了清理,对违规发放的津补贴已组织力量进行了清退。此外,对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工程项目建设手续,对超预算、超规模建设和擅自调整建设项目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申报,目前正在清理和追回多支付的工程款工作中。

审计了全州20xx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建设、分配、运营等情况,延伸审计了81个相关单位、1707户家庭,对123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开工、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如下:

1.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未全面完成。

(1)14个县(市)未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任务,占上级下达任务总数的72.75%,目前正在积极加快开工进度。

(2)11个县(市)未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占上级下达任务总数的7.62%,目前正在积极加快工程进度。

(3)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3个县保障性住房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慢,正在积极加紧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度。

2.落实相关政策有偏差。22户保障对象不符合住房保障待遇享受条件,未按规定退出,已停止发放租赁补贴。

3.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够规范。一是3个县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已计提8.7%,剩余资金督促相关县进行清算计提;二是3个县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租售收入等政府性非税收入未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正在督促相关县进行清算整改。

4.住房运营管理不规范。一是个别县45套保障性住房被挤占临时用于办公用房,已腾退14套,其余正在整改中。二是个别县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长期闲置未发挥效益,已分配完成8.1%,剩余的正在开展租赁工作。三是5个县(市)保障性住房租金收缴困难,欠缴租金已收回30%万元,其余正在督促整改追缴中。

5.安居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个别县职业技术学校公租房建设项目监理履职不到位,已督促监理公司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综上所述,全州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但仍存在一些一直存在却未能彻底整改的问题,有的还在整改期限,有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管理,认真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查处问题,继续跟踪整改落实,当好公共财政“卫士”,充分发挥保障我州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财政调研报告 篇2

凡是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大多数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政治思想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第一节认认门,最后一节来划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及对其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许多学生反应冷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政治课程内容所决定的。其实,就学术的本质而言,任何问题都是重要的,任何内容的研究和教学都可能受到尊重。更何况是由宏大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所构成的思想政治课程。造成它尴尬现状在于其非学术性的教学。所以我们本次调查主要对象就是“学”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以期可以拨开笼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身上的迷雾。

对现在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现在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通过对个别问题的分析得出学生们所希望的课程教学形式。将这些结果报告给老师,依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本课程、本校的条件、规定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期摆脱近来尴尬地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座率。

通过调查了学生上课情况,发现“每节课都去”的只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总结“从没去过”的选择,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必然有人从来没有去上过课。调查了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的认识,其中就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很正常”。通过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是不正常的。而且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去上课的学生都会听课的。

通过调查了了解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性的认识,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必须有”思想政治课,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可有可无”的。同学们认同思想政治课存在性的必然性。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同学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学认为学习思想

政治课对于理解、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超过半数的同学认同它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大部分同学也认为它对一些现实问题有帮助。

那么我们就要弄清楚,既然有这么多的人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它在大学里却是一门地位尴尬的课程?

同学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虽然同学们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因为本课程由宏达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所构成,内容繁琐、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是实用功能不是太大。在讲求实用与经济效益的今天,确实很难以吸引学生。

学生厌学。主要原因有:(1)实用主义影响(2)抵触情绪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不少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就是“为考试过关”,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党用来思想教育的工具罢了”。总之,种种理由不一而足,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教学方法单调。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色彩缤纷,声、光、电交相辉映,影视动画交替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能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的重复以及枯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重复性的表现为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思想政治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的思想保障,也是确保其蓬勃发展的人才要求。 解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课现状不理想的策略:(1)思想政治教师要提高威信力。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其在大学生心

目中的威信力。(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虽然学生在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教师眼里每个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3)教学方式多样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在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在对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加强的前提和基础上,教师必须注意提高教学技巧。(4)改革考核方法。思想政治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演讲或者小论文以及调查报告等形式,则可以鞭笞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在完成论文以及调查报告的时候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只是巩固和复习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提升自身素质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共同努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更佳显著。以往的政治课,通常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限制,导致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和深化。要发展个性,培养兴趣,落实素质教育,使教师轻松,学生愉快,很有必要将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教师考核学生也可采用实践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有用之学;同时对当代大学生深入地认识社会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代大学生也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充分调动自身上课的积极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能够真正的成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向导。

财政调研报告 篇3

 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财政状况直接关系到乡镇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县乡镇财政赤字的严峻现实,为了推进全县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2001年7月20日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的决议》。最近,根据县委的部署,县七届人大常委会又组成专门调研组,采取召开不同类型乡镇的乡镇长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查阅有关消赤保平资料,多次召开碰头会等形式,摸清实情,掌握根源,商讨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乡镇财政赤字和“消赤保平”工作现状乡镇财政赤字,是指乡镇本年度内财政收入不够支出的亏空部分,其中包括挂账和负债。两年半来,虽然县政府认真贯彻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投入满腔热忱和大量精力,采取多种措施,但消赤保平工作收效并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乡镇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剧。经县审计局、财政局调查核实,2002年底全县乡镇帐面赤字为16209万元(不包括中小学校负债9255万元,下同),隐形赤字5953万元,两项合计实际赤字为22162万元。有35个乡镇出现赤字,占乡镇总数的97.2%。其中:赤字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2个乡镇(共601万元,占2.7%),100万元到500万元的有16个乡镇(共3467万元,占15.6%),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有3个乡镇(共2223万元,占10%),1000万元以上的有4个乡镇(共15871万元,占71.7%)。2001年全县乡镇赤字总额为265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002年赤字总额比上年下降16.4%。2002年赤字比2000年增加200万元以上的有…….等乡镇,增加金额合计9183万元,2002年比2000年赤字增长两倍以上的有……..等乡镇,增加金额为8381万元。赤字资金来源:有金融机构借款9834万元,其他机构借款3220万元,个人借款1904万元,占用专项资金478万元,应付未付5264万元,其他渠道1462万元。鉴于乡镇财政赤字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乡镇消赤保平工作提高到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2000年县委、县政府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的通知》(×委发[2000]95号)、《关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限期消化乡镇财政负债的通知》(×政发[2000]81号)等文件,要求乡镇加强财政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消化乡镇财政赤字。同年,县政府成立了“××县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局成立了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2001年3月县财政局制定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消赤保平的奖励政策,决定对抓收入有成效、消赤明显的乡镇,分别给予收入上台阶、消赤保平和当年综合财政收支平衡等奖励,对赤字加剧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三年来共兑现奖励资金314万元,下达困难补助资金351万元,并对消赤保平工作落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县财政部门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了乡镇长和乡镇财政所(组)有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树立了依法理财的观念,增强了消赤保平的责任感。2002年县财政在我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上年度多次增加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大背景下,对县乡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幅调高乡镇人员经费支出标准。其中:行政人员和教职员工提高到20000元/年人,其他事业人员提高到16000元/年人;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从2001年的12722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23924万元。2003年又进一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标准,乡镇支出基数又比上年增加了1500多万元,同时提高各项事业发展资金的补助标准。由于连续两年的重大调整,大大增强了乡镇财政可支配能力。为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02年3月县政府发出了《关于批转××县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实施细则的通知》,从2002年5月1日起,对农村中小学校所有财政供养的在编在职正式教职工工资实行统一发放。为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运转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行了以财政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灵溪、龙港、金乡、钱库、宜山和巴曹等镇分别建立了镇预算会计核算中心,对所属预算单位实行财政集中统一核算。2003,县委、县政府狠下决心,解决了历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临时工清退问题,共清退乡镇临时工349名,为进一步消化乡镇财政赤字奠定了基础。二、乡镇财政赤字加剧的原因既然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了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加大了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力度,为什么乡镇财政赤字状况依然加剧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一)多数乡镇财源萎缩,增收难度大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进行税费改革的通知》(浙委[2002]4号)精神,我县从2002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实行“减调改稳、全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费;少数企业在竞争中没能适时抓住机遇,经营困难,效益下滑;一些企业向龙港、灵溪等中心城镇集聚,多数乡镇税源流失;前几年,我县

财政调研报告 篇4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去年,我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5.1%,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打造医疗卫生品牌

市委、市政府一直给予我市医疗机构相对充分的人事权、财权、物权和决策权,科学管理、适当指导,鼓励改革、支持创新。一是重新制定中心城区医院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市人民医院已动工建设康复养老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正进行整体搬迁建设。二是市政府积极支持各医疗机构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市财政每年拨款80万元,用于奖励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支持医疗卫生系统招聘引进人才。三是在医疗卫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中,支持市人民医院积极探索建立“三类九分法”薪酬激励制度,医务人员的收入基本达到珠三角地区的收入水平。

二、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一)改善就医环境,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我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42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共6004人,全市住院病床7008张,达到平均每千人可用病床5.16张。群众在高州任何一家医院看病,都能做到即来即看(特殊手术除外)。 一是加强医疗规划设置,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近年来,我市有长坡等17个镇级卫生院纳入“改薄”范围,共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新征地2.9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5.48万平方米。新建的门诊住院综合楼大多5层以上,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大多数安装电梯,住院病房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大大提升了镇级卫生院服务能力。二是加大设备投入,提高诊疗服务能力。目前,市直医院有最先进的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ET)、菲利浦64排螺旋CT、飞利浦3.0超导核磁共振(MRI)等省级医院拥有的先进大型设备。各镇级卫生院完善“五个一”配备,均配套有中央吸氧、传呼系统,彩超等先进设备设施,有的还添置了DR、CT、腹腔镜等大型先进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检查诊疗能力。三是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看病就医效率。我市已全面应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开处方、写病历、健康档案建档、随访记录等操作已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各医院均实现门诊诊疗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群众看病就医、挂号交款基本不用花时间排队。村卫生站也实现了信息化。四是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我市基层门诊率达87%,大部分群众在村卫生站或镇卫生院即可满足其医疗服务,危急重症患者由基层转诊至县级医院,上转率达100%。

(二)开展平价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一是我市坚持平价治大病、治好病的理念。市人民医院升格为三甲医院后,均次门诊费用、均次出院费用仅占广东省三甲综合医院均次出院费用的70%,专家诊费和大型手术收费偏低,专家门诊挂号费,大型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腔镜切除食道癌等手术价格仅是省城大医院同类费用的三分之二左右。二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国基”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三是全市开设平价诊室,推广使用“平价药包”,平价诊室人均费用比普通门诊低25%。四是发挥中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推广中医药服务。五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群众可以免费享受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签约率达80%以上。六是提高参保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全省最低起付标准。七是开展各种免费公益性诊疗活动。每年开展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800多例;开展公益救心,为全国1005名患儿治愈了心脏病,减免790万元。

(三)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一是不断引进培养高精尖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目前,我市引进了5名博士、1名博士后,全市正高级职称54人,副高职称以上373人。市人民医院成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二是着力提高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能力。2015年,根据省卫计委公布的全省58个县(市)医院237种常见病疑难病和233种关键技术手术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市能诊治的常见病疑难病达231种,可开展关键技术手术达217种,技术能力排名第一。市人民医院年出院量超10万人次、手术量近3万例,当中复杂危重病例占出院量50.9%,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复杂手术占31.9%,心脏手术连续17年稳居全国十强,广东省第二。不但满足了辖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还吸引了省内外乃至国外患者前来就诊,高州市外患者占40%,县域住院率高达95.1%,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和“平价治大病、治好病”的目标,患者总体满意率达99%,逐渐成为周边县域群众心目中的医疗中心。

三、龙头引领,建成粤西医疗卫生高地

在省公布的医疗服务能力排行榜中,我市位列“十佳”县市第一名,市人民医院位列“十佳”县级医院第一名,中医院综合实力全省县级同类医院中排名第一,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全省同类医院中排名第九。目前,我市有三甲医院2家,镇卫生院2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村卫生站865所,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县、镇、村三级为网底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实施结对联动,共建城乡医联体。落实市直医院对口支援镇级卫生院机制,在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帮扶。市人民医院帮扶8间卫生院,中医院帮扶3间。2016年上半年,县级医院共派出68位专家教授到26间镇级卫生院开展诊疗工作,接诊患者860余次,指导查房66次。

(二)以中医院为依托,全面推广中医药诊疗保健服务。市中医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基础实力雄厚,以市中医院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015年以来共培训镇卫生院医生、乡村医生1200多人次,指导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设中医科,设立中药房(柜),90%以上的村卫生站能为群众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12项以上,为我市创建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困难:

(一)乡镇卫生院受到人才紧缺的制约。基层卫生院特别是偏远地区卫生院环境较差,薪酬水平较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困难,临聘人员占比较大,流动性大,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二)基本药物制度有待完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实施以来,基药利润较低,厂家不愿配送、缺货现象,部分急救药品无法保障。

(三)医保限额制约医院业务发展。我市存在城乡医保筹资水平低、报销比例高、定额少、超支大的问题。医保限额限制了医院收住病人入院,直接影响了医院业务的发展,间接影响医务人员收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便。

(四)分级转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有待完善。目前,一般情况下,都是乡镇卫生院将重病患者转诊到上一级医院,上一级医院患者手术后康复不愿意转下乡镇卫生院,未能真正实现双向转诊。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争创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一是继续推进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置中医科,设立中医馆,开展中医门诊、中医住院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鼓励支持南药种植,打造中医文化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产业。

(二)科学谋划医疗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养老康复中心建设,提升养老健康事业水平。二是实现市第二人民医院按三甲标准整体搬迁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和市慢病站搬迁建设。四是推进市中医院康复养生新院建设。五是促进基层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业务。六是加快高州市精神病院建设步伐,及时为辖区精神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面提升我市健康服务水平。

财政调研报告 篇5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脉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又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3万亩(其中稻田面积8.4万亩),财政收入3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辖4个镇、8个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一、xx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xx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财政先后投入5330多万元,修建小水电19处、集雨节水池(窖)1500口、沼气池5128口,除险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险水库,修复各类水毁水利设施7000多处;投放各类蔬菜大棚220个,高标准钢架网箱150口。XX年,在继XX年遭遇春夏连旱的情况下,全县仍然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2.84万吨,较常年3.5万吨减少0.66万吨,减幅18.9%,同比增产0.60万吨,增幅26.9%;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5.51亿元,同比增长10.4%;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占gdp的22.7%,同比增长5.5%;财税收入3339万元,同比增长19.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长9.4%。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支柱产业建设。

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三)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二、20xx年以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利弊分析

20xx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财政支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 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xx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xx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xx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xx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xx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xx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xx县是一个财政穷县,XX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xx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xx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xx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落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取消贫困县地方项目配套资金政策。

多年来,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政策”,脱离了贫困地区财力十分薄弱的实际,也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相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象xx县这样特殊贫困地区,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实在无力配套资金搞建设,国家应该对贫困县市和发达县市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这样民族自治地区项目建设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并给予资金倾斜照顾,切实把中央有关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财政调研报告 篇6

我市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原则,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始终控制在社会各方的承受范围内,全市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患者就医感受逐步改善。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高位统筹谋划,分批推动改革

2017年,推进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医改被市深改领导小组列为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重点项目和市政府年度绩效目标。今年以来,市政府先后3次召开市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改革举措。万勇市长在3月底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专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强调医改必须落实“强医惠民”。李忠副市长先后8次分赴汉阳、黄陂区和市一医院、中心医院等开展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研究改革举措。

鉴于武汉地区公立医院隶属关系复杂、体量庞大,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我市用近2年时间、分4批启动了武汉地区139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后出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文件,完善顶层设计,确保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实现全面、平稳和有序推开。

具体推开路线图为:从2016年2月1日起,率先取消18家市、区属二级以上医院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同年12月31日,针对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在再次调整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充至36家市、区属二级以上医院;2017年3月31日,在武汉地区“一盘棋”统筹改革的总体格局下,11家省属二级以上医院启动综合改革;同年5月31日,包括部属医院、军队医院在内的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实施综合改革。

(二)取消药品加成,控制医药费用

一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是破除以药补医的两个关键环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均实行药品零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药品销售价格平均下降了15%,斩断了医院的逐利机制;先后3次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共调整4大类4197项价格中的2623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收费,并全部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促进医院主动提升技术服务的同时,力求不增加患者负担;启动补偿机制等综合改革,价格调整对取消药品加成造成政策性亏损的平均补偿比达到85%。

二是改革药品耗材招采机制。遴选6个品种18个品规开展药品带量采购试点,严格执行“两票制”(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和“30天回款”机制。推行药品购销票据管理规范化、电子化。55家市、区管公立医院“两票制”执行率100%,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8.94%。推进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分3批完成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中标价格较既往采购价格平均下降29.4%,最高降幅达73.76%,同步推进低值医用耗材挂网限价采购,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更大空间。

三是精准治理过度医疗。出台《规范诊疗30条》,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开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专项质控和违规收费精准整治。清理问题872条,典型案例148个,查出违规收费项目1147项。查处挂牌督办案件17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0人次,问责560人共964人次。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倒逼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联合市人社部门,初步完成100个单病种付费数据测算和21个日间手术病种筛选,拟通过精细化约束和引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三)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分级诊疗

一是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主要载体。中心城区组建了28个紧密型医联体,涵盖28家大医院和7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医联体内“人通、医通、财通”,明确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40种小手术目录,制定了双向转诊的标准和流程,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建立金字塔型的报销机制,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2016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2832.2万人次,占比达35.8%;医联体内上转病人4万余人、下转9000余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构建大型医疗集团。在汉部省属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在新城区通过新建、托管等形式构建医疗集团,优化新城区医疗资源,打造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同济医院新建光谷院区、中法生态新城院区;协和医院在经开区组建协和医院西区,托管蔡甸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托管汉南区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托管新洲区人民医院等。

三是打造跨区域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医疗机构优质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凝聚了157家医疗成员单位,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及河南、陕西等周边省市;市第一医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牵头组建了首个跨区域专科医疗联盟——“长江中游皮肤科联盟”;市结防所、市金银潭医院等医院牵头的专科联盟正在积极筹建中。

(四)加强医疗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严格术前核查制等10多项规范化制度,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推行“一站式就诊服务”、免费邮寄中药饮片等30多项惠民便民举措,患者就医流程进一步优化。开展三级医院“分时段精准预约”和实名制预约诊疗服务,预约挂号数量同比增长15%。每两年面向社会开展一次“好医院、好医生、好护士”评选,定期开展第三方医疗服务满意度测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二是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成立21个市级专科质量控制中心。遴选109名医疗专家,组成全市医疗质量管理专家库。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专项督导,2016年以来,抽查病历2.5万份、处方2.8万张,考核医护人员4080人,清理典型问题297个。开展大型公立医院综合巡查,对发现的医疗质量管理问题限期整改、认真复查、全市通报。全市医疗质量持续提升,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发生率下降趋势明显。

三是着力构建智慧医疗体系。制定“互联网+健康”行动计划,以市一医院、中心医院、儿童医院为试点,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通过支付宝、微信、手机APP,为市民提供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和健康咨询服务。市中心医院获省卫生计生委准许挂牌“湖北省互联网医院”,推行移动语音病历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展健康商保在线直赔系统、人脸识别医保在线支付等应用,开展远程联合门诊和远程医疗,打造个人-家庭-社区-医院四级协同健康分级管理服务体系,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完成“问诊-开药-购药”的服务流程,极大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五)落实政府责任,筑牢改革基础

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2016-2017年,市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专项投入分别为3.97亿、5.19亿元,年增幅30.8%,对市、区36家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给予补助;对国家医疗中心建设投入资金1.3亿元,支持名医、名科、名院、名中心发展。对市中医医院、肺科医院、精卫中心、武东医院等倾斜性投入2980万元,支持专科医院做大做强。市财政局单独安排化债资金6亿元,分3年化解2015年前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债务,为公立医院“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

二是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政府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目前已成立市医管中心筹备专班,积极推进管办分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市属公立医院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制定医院章程,健全医院决策机制、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

三是建立与综合医改相配套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高级人才引进制度,对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采取考察考核、专家推荐、专业测评等灵活方式引进,近两年共引进31人。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起草了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试点实施方案,先后4次收集分析市属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数据。

(六)改革医保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全市城镇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14.64万,参保率超过95%;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59.8万,参合率达到99.7%。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分别达到420元和460元,2017年补助标准将再次提高30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4万元和13万元,在全国同类城市居于中上游,门诊治疗重症疾病的病种数增加到26种,各病种年度最高报销限额增加40%,老百姓医疗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是推进医保制度整合与衔接。按照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的要求,推动建立管理体制、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七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为2018年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着力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等有效衔接,使制度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今年9月1日起,全市26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三是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强化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开发运用医保费用智能审核系统和医保审计系统,开展医保实时监控。完成100个单病种付费数据测算,确定21个日间手术病种。通过精细化约束和引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了医药费用降低,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

(七)提高医院效率,分享改革成果

通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初步实现了“两控、两降、两升”(控制门诊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药占比、耗材占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目标。市、区属36家公立医院2017年上半年的运营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2017年上半年武汉市36家公立医院运营指标监测表见附表):

一是患者负担有所减轻。门急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从240.2元下降到238.5元,同比下降0.7%,首次出现负增长。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从9328.6元增长到9665.9元,同比增长3.6%,低于近3年6.8%的平均增幅,且增长部分主要来自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并已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二是医院业务收入结构渐趋合理。业务总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8.2%,低于近3年10.6%的平均增幅。其中,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收入)同比下降8.0%,药占比从37.1%下降到30.4%;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相比去年同期下降7.9 %;检查和化验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3%下降至22.8%;医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5.7%上升至30.6%。药品耗材、检查化验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患者对改革较为满意。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于今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独立组织专家及调研组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满意度调查,采用偶遇法随机抽取医院门诊(主要为慢性病门诊)50名和住院患者各150人各家医院均调查200名患者,共计调查13家医院的2600名患者,患者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满意度为84.4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

尽管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初步成效,但离国家和省市要求、离广大群众的期待还有明显差距,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破解。

一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对缓慢。“总额预算、过程管理、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基金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按病种付费和日间手术试点工作已完成标准统一、数据测算和病种筛选,但尚未开始执行,DRGs付费试点工作仍在筹划中。

二是编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现行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直接挂钩,且编制数量普遍达不到在岗人数的50%,不能满足公立医院建设发展需求,用人自主权没有落实。目前实行的医务人员工资总额控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薪酬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和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是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收减支的考核方式仍未完全废除,科学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突出医院的公益性和老百姓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机制,尚需逐步建立和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按病种医保支付改革要求,落实“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于9月底之前开展100个病种的按病种付费和21个病种的日间手术付费工作,逐步过渡到总额预付下的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

二是加快编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院长年薪制,在市武昌医院、市普爱医院开展先行试点,10月份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在委属12家医院推行院长年薪制。完善绩效薪酬总额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工作。督促市人社局出台特殊人才引进目录制度,拟成立卫生人才招才处,指导医院自主开展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调动、招聘工作。

三是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年内制订出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和《市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对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 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控制、运行绩效等指标,树立公益性办院方向。

四是加快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9月底前完成第二批直接挂网药品的带量采购,扩大采购范围,增加16个采购品种,确保药品价格有较大降幅,促进采购模式常态化。10月份启动部分价高量大的低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采取量价结合的方式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

五是不断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力争至2017年底,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和80%的二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按期完成2017年绩效管理目标。督促各医疗机构加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登录临床路径网上传数据,全面掌握各单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加强对各单位开展考核、评估。

六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健康”工作。市、区属公立医院就诊“一卡通”、病历“一本通”、同级医院检查化验结果“一单通”正在加快推进,国家虚拟健康卡、健康武汉APP、数字化家庭医生、远程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五大系统,正在43家公立医院和2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统筹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健康信息惠民新模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提炼和推广。我们将在市人大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既不冒进、也不迟滞,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全力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向纵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健康保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财政调研报告 篇7

根据市局要求,我局立即组织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并取得国地税部门配合,对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经济增长较为平稳,财政收入增幅不大。今年我县经济增长继续延续上年平稳态势,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1亿元,占年初预算的32.3%,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国税完成4.2亿元,地税完成1.9亿元,财政完成40万元。受重点企业集团清欠和企业所得税结算因素影响,实际财政收入呈负增长。

2、重点企业贡献显著,建安房企增长较快。一季度十强十佳企业预计实现税收5.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2%,增收0.6亿元,其中集团入库4.5亿元,增收2800万元。五大集团入库税收4.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8.7%,十佳民营企业入库2830万元,增收2100万元,对财政收入贡献极大。由于新年度建设工程的开工与结算以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税收清理,使房地产与建筑业税收大幅增长。

3、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工商各税增长明显。主体税种

保持了较高增幅且增收明显,增、消、营、所得税预计完成

5.5亿元,占总收入的90%左右,同比增收1.1亿元,增长25%。其他工商各税增长明显,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增幅较大。

二、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家,总数达104家,前2个月,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亿元,增长56.3%,13家企业产值超5千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增长23.9%,在全市县区中,总量第1位,增速第2位。预计一季度规模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长40%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3%以上。

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亿元,增长46.2%;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20.7%;亏损企业数1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家,亏损额1258万元,增长151.6%。

三、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分析

(一)财政增减收因素分析

1、减收因素影响:

一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由于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去年同期一次缴纳存量税收,使去年一季度我县税收收入增幅高达1.03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在此高基数下拉低了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增幅。剔除清欠和企业所得税结算2.2

亿元的因素,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只有3.9亿元,比上年下降25.7%。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幅总体小于上年,增收压力较大。

二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继续影响个人所得税收入;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扩大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也相应影响相关税种收入增长水平。

三是经济增速和政策影响。收入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与地方税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房地产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增幅出现环比回落,从而影响税收的增长。

四是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当前,国际经济走向波动起伏,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我县作为工业大县,外贸进出口、内销均受到较大影响,工业产销率连续出现负增长。我县光伏产业是加工组件出口,处于销售下游,在国内外市场上没有优势,再加上欧美市场保护的影响,这两年大部分企业停产或减产,没有什么产值和税收,短期内也难以恢复。近年来,我县除少数大型重点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滑。一方面是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大,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是企业用工紧缺,技术工人缺口大,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不能

满负荷生产;加上节能减排、拉闸限电影响,企业难以正常生产。

2、增收因素影响分析。主要是重点企业新建、扩建项目,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较大。加上今年以来,我县财税部门积极开展税源调查,认真做好税收预测分析,科学安排组织收入工作。强化征管,细化措施,严格规范执法,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大欠缴税收征收力度,组织收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今年财政收入增减因素从分税种情况看,今年税收增收主要来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预计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他税种收入预测比去年实绩有所增长。从分行业看,重点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仍占大多数,除来自工业企业税收外,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是地方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今年继续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县房地产行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县是山区县,人口少,房产销售已近饱和,加上我县近期没有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预计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财政增支因素分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保障性安居

工程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国家政策性、强制性的民生投入较往年大幅度增长,这些都需要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预计今年我县财政增支达1.1亿元以上,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压力。

四、促进我市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引导拉动民间和社会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2、发挥金融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职能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扶持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大民生工程和重点支出的投入,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4、继续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财政调研报告 篇8

县财政系统现有在编在岗人数为139个,其中局机关85人,财政所54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37人(含改非人员),班子成员16人。局内设办公室、政工股、预算股、文教行财股等13个股室;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加挂产权交易中心牌子)、非税收入管理局、国库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局等10个下属事业机构及矿产品税费征管办(挂靠)。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围绕核心,服务中心,贴近民心”的宗旨,千方百计抓收入,多管齐下增财力,突出重点保支出,强化举措抓监管,励精图治强队伍,财政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一是财政收入速快质优。201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4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比上年增长13。18%。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5。45%,比上年度提高了0。16个百分点,收入质量位居全市第一。在全市财政目标管理考核中排第二名获二等奖。 二是财源建设增量提质。2013年新上财源项目44个,固定资产投资11。87亿元,其中中湘钨业、邑金矿业等3个项目投资规模过亿元,5000万~1亿元的5个,1000万~5000万元的8个。全县纳税过2000万元的企业11家,1000万~2000万元的企业7家,500万~1000万元的企业14家。三是争资融资筹资成效显著。全年向上争资金16。47亿元,增长15。43%。实现国土出让收入4。24亿元,增长326。4%,其中构成实际可支配财力2。04亿元。加强土地储备,完成征地5020亩。融资到位资金10。02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国家级贫困县,筹资融资工作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推荐经验。加强金融创新和建设,成功引进华融湘江银行在__设立分支机构,启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并出资6300万元整体收购剩余的不良贷款1。32亿元。四是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资金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集中审批等多项改革稳步推进,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改革在我县试点成功,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省市作典型发言,并在全省推广“__模式”。五是内部管理水平再上台阶。以“建制度、转作风、树形象”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财政精神大讨论”和“财政管理改革年”活动,培育“惟公崇德,强政兴财”的良好精神和氛围。2013年局领导班子年终测评优秀率达100%,局主要班子成员个人优秀率100%,成为财政局历年来年终考核测评的首次。局领导班子荣获“全县优秀领导班子”、“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综合绩效考核评估一等奖”和全县作风标兵单位;全年获省、市、县先进集休、先进个人133项次;年内记三等功和嘉奖31人次。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会议精神,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实现了财政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是明晰了工作思路。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充分研判,未雨绸缪,认真开展了财政工作调研,广泛听取各方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四个三”的工作思路,即强化“三保”目标,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加大“三资”力度,争资、融资、筹资;夯实“三基”工作,巩固基础财源建设,创新基本管理体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实现“三创”目标,工作创一流,班子创一流,形象创一流。按照全年工作思路和市下达的财税目标任务,我们切实做到早谋划、早部署,细化了目标任务分解,及时召开了全县财税金融工作会议和财政系统工作会议,将财政收入、筹资融资、支出管理等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在全县形成了人人肩上有任务、人人头上有责任、人人主动抓财税金融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优化了财政政策。改革财税体制,出台了《关于培育总部经济引导矿产贸易企业入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开发区经费保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将分布在乡镇的矿产贸易企业统一至开发区规范管理,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加强项目管理,出台了《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评审、设计变更、报批、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内容的要求、程序,切实改变项目“三边”现象。强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和资金管理办法,坚持公开预算,从严控制支出。__年的财政收支预算工作在2013年底召开的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顺利通过。与此同时,进一步严格了财政资金的审批拨付、项目评审把关监督,非税收入的稽查考核以及争资立项的审核上报等,从而为财政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机制和环境。

三是提升了工作实效。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将全年财税任务及时落实到征管部门和各乡镇,切实加大征缴力度。截止3月31日,完成财政总收入2349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25。72%,其中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43万元。大力推进筹资融资。重点抓好了5亿元中期票据发行和土地储备项目融资工作。华融湘江银行的贷款项目正加速推进。抓好了市人民银行在我县召开的__县省级罗霄山片区金融扶贫示范县揭牌仪式及政银企签约会议的筹备及重点融资项目的包装工作。农商行改制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加大争资力度。累计到位上级资金724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486万元,增长22。8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5023万元。加强支出保障。完成本级财政支出48409万元,为预算的39。68%,比上年同期增长12。8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7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9%,教育支出94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3%;农林水事务支出34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35%。健全了财政内部资金监管评审和预算外资金审批程序,强化了项目评审,审核78个项目,评审金额1。28亿元,审减率20。3%;完成采购预算金额2210万元,合同采购金额完成1868万元,节约率15。48%;完成罚没收入791万元、政府统筹220万元。实现统征税费收入467万元,补征及罚没收入57万元。

四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转作风、聚合力、树形象、强队伍,形成了同心同德,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拼争一流的良好氛围。突出建章立制,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制订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突出学习教育,大力实施德智提升工程,以创建“四型机关”活动为契机,在全局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比业务比品行的氛围日益浓厚。突出岗位锻炼,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年初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竞岗交流,竞岗交流38人,并选调了8名政治可靠、业绩优异的人员充实到业务岗位。通过引入竞岗交流机制,进一步激活了干部内在潜能,增添了队伍活力。

下段,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财税工作目标,坚持真抓实干作风,坚定争先创优决心,坚决目标任务实现。

一是强化财税入库。强化责任意识。将组织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完善和落实县领导和征管部门联系乡镇和重点税源企业制度,抓好帮扶协税促收工作,严格执行财税收入工作“一票否决”。切实增强财税入库均衡性,按月调度收入入库工作,分月达到或超过均衡进度。着力培植支柱财源。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园区更大的优惠政策,发挥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培植财税新的增长点。落实领导挂点帮扶责任,加快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加大以热水温泉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注重旅游促销,打造精品线路,大力提质旅游产业。重点扶持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培植有潜力有后劲的财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大坪铁矿区、小垣矿区正常开采。着力培植金融产业,抓好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力争__年9月份挂牌成立__县农村商业银行;继续抓好金融机构引进工作,力争__年长沙银行在__成立分支机构,上海农商行在__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在__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强化财税征管。进一步加强纳税监控,挖掘增收潜力,突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切实增强财税征管意识,紧扣目标任务,强化征管措施,确保均衡入库。切实加大查补清欠税款力度,加强税源监控,严防税收跑、冒、滴、漏。切实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做好争资文章,力争争资在20亿元以上。进一步吃透基本财力保障县、“国扶县”、“罗霄山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县”、“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政策,抢抓中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等改革举措全面启动的机遇,加大与中央、省市主管部门的联系,大力向上争资立项,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融资文章,力争融资15亿元以上。积极落实抵押物,加大与银信部门的沟通衔接,包装大项目、落实大资金。继续尝试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确保5亿元中期票据顺利发行。创新思路,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入驻__,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双方合作,争取信贷投放。做好筹资文章。科学规划用地条件,有计划的出让土地。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可持续增长,力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4。5亿元以上。做好城市经营,大力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大力盘活矿权,加快茶山脚钨矿改制步伐,依法按程序有偿转让茶山脚钨矿矿权,确保受益最大化。

三是强化支出管理。建立规范的津补贴发放机制、长效机制、监管机制,逐步缩小差距,确保干部职工待遇逐步提高。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力向民生政策倾斜,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扶持产业发展,巩固发展水电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矿产精深加工业和总部经济,旅游业、金融保险业、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大对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庄园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茶叶、水果、蔬菜等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等省市系列规定,加强公务接待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严格公务接待经费预算和管理,严肃公务接待纪律,强化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四是强化机制创新。着力抓好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对专项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切实提升效能,强化资金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严格预算执行,从严控制预算追加。加强财政绩效管理,选取部分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开展绩效评价,逐步建立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推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确保完成5个乡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继续深化公务员卡制度改革,确保公务卡员制度改革面覆盖所有县直一级预算单位。

一是恳请实行乡镇财政所人员县级垂直管理。目前我县19个乡镇财政所的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人事和业务由财政局管理,工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该体制已运行多年,早期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不利于县乡财政干部上下交流,不利于稳定乡镇财政队伍,不利于财政资金监管。特恳请县委以“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为大前提,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管理职责,将乡镇财政人事管理权、业务管理权、资产管理权、经费管理权等四个方面上收到县级,实行县级垂直管理,进一步激活财政队伍活力。

二是恳请对金融与债务办和监督股实行机构升格。当前我县金融建设职责重,融资工作难,资金监督检查压力大,省市对金融与债务办和监督股提出了明确的升格要求,现金融与债务办、监督股仅为副科和股级。为便于工作开展,恳请县委将金融与债务办加挂“__县金融工作办公室”牌子并升格为正科,监督股更名为“监督局”并高配副科。

三是恳请进一步调优配强局领导班子。我局现有科级领导干部37人,班子成员16人员,仍有2个副局长、1个总会计师等多个职数空缺。很多分管领导都是身兼数职,分管业务多,工作压力大。恳请县委根据我局所缺职数,从局机关内部提拔使用一批业务骨干,进一步调优配强局领导班子。

财政调研报告 篇9

按照省直机关工委开展全省机关开展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对我的家乡井冈山市的部分群众进行了调研走访,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建议,并认真做好记录,现将群众提出的建议、疑惑以及自己的看法等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春节期间,我在井冈山市罗浮、新城区等地对多户人家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活动采取了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的形式,向群众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生活状况,宣传了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听取了群众对交通规划建设领域的意见和建议。群众们都赞赏这次调研活动,感谢政府对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关心,普遍反映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种植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发表了一些意见。

经过汇总和提炼后,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新景区景点连接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缓慢,影响新景区发展。

2、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滞后,选址不合理,预计不能很好实现客运快速换乘的要求。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20**年立项开工建设以来,选址从井冈山市白银湖改至井冈山市罗浮,两次选址都与井冈山新城区的火车站、汽车站等需要旅客集散的站场相距较远,目前罗浮离火车站大约二十公里,且罗浮目前没有开发出新的景区景点,无法使游客实现顺畅的换乘。

3、由泰井高速通向景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的高速公路连接线随意开口,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泰井高速井冈山收费站下高速至罗湖段,当地群众为方便自己出行,自行拆除高速公路连接线护栏,将通村公路直接通向高速公路连接线,目前仍没有相应的安保措施。

4、通村公路虽然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当时建设时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缺乏相应的标志标牌、路面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建设,安保工程与会车道的建设在设计时考虑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

5、井冈山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虽然稳步推进,但是随着地方城镇化的推进、危房改造项目等民生工程的推进、偏远自然村整体迁移,必然会有部分自然村存在消亡的情况,可能导致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总量无法完成。

1、在交通硬件设施方面,加快与新景区连接公路的建设,尽量做到同步规划建设,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公路网建设方面加强安保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增加相应的标志标线、会车道的建设。

2、在交通软件设施方面,即将建设完工的井冈山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加强软件方面管理,使游客在火车站、汽车站与游客集散中心之间实现更加顺畅的换乘,同时进一步对交通基础设施选址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高速公路连接线应明确管理主体责任,杜绝高等级公路私自拆除护栏开口的现象,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沿线交叉口,渠化交叉口并进行交通控制,既方便老百姓出行,又消除安全隐患。

通村公路如需要通客运班线的路网可以考虑增加交通控制手段,在现有单车道公路的情况下,增设会车道,并在农村公路路网中规划实施单行道、交通监控等手段,使现有道路发挥更加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公路建设方面应科学合理的核定建设需求,将以目标为导向的建设转化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在建设时统一采取“以奖代补”的原则,适当加大补助力度,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在完成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工作同时,引导建设完成一批为农林牧渔发展服务的公路。

财政调研报告 篇10

就地方政府而言,行政政法部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行政政法部门为社会生产公共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地方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而公共产品的优劣又取决于部门工作绩效的高低。从这一观点出发,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行政政法部门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追求产品质量最优化,另一方面必须追求运行成本最低化。财政作为控制政府运行成本的职能部门,强化行政政法部门财政财务管理,控制行政政法部门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政法部门工作绩效是其工作的应有之义。下面,笔者结合汉川市行政政法财政财务管理实际,对提高行政政法工作绩效谈一些粗略看法。

一、行政政法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川市现有行政政法单位个,年实际支出总量万元,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五个不”上。

⒈预算执行不严。由于市本级可用财力有限,预算安排较紧,年初预算下达的支出指标难以满足单位实际需求,每年的实际执行结果是:临时追加预算占正常经费预算的比例过高。汉川市某单位××年初经费预算万元,而实际支出万元,其中:追加临时预算次,追加经费万元。追加指标与实际支出的比例为:。

⒉支出结构不当。随着国家增资政策的出台,个人部分支出逐年上升,这属于正常的政策性增支。但与此同时,单位公用经费也相应增加,其增幅甚至超过个人部分的政策性增支。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的比例关系不合理,公用部分支出比重过高,直接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降低了行政工作效率。

⒊支出项目不实。行政管理经费支出的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有些行政单位将财政资金用在不是履行政府管理职能这个项目上,还有的按此项目申报资金却用在了彼项目上,无法实现财政资金的真正效益,体现行政工作效率。

⒋开支标准不一。都是政府职能部门,同样是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在一些支出项目上,单位之间执行标准不统一。如个人津补贴和奖金发放,有的单位人平达元,有的单位元不到。职工福利费中的烤火费,有元、元、元、元、元等几个标准,这样势必诱发单位之间攀比心理,造成不正当竞争。

⒌资金效益不高。与全国其他地方、其他部门一样,汉川市行政政法部门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工作效率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部门多事难办,人员多效率低的现象。有的单位设备更新了,工作效益却下降了,许多单位电脑网络设备年年投入,购置了全套先进办公设施,可每年的资料文印费却居高不下,甚至呈增长趋势,看不到资金投入应该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原因分析

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⒈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法》是我国财政法规中的首要法律,从源头上控制行政支出就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力。临时预算追加过多的原因一是行政单位对预算的权威性认识不够,把人大通过的预算当成一个参考数,认为需要就是预算,以本单位的实际支出需求作为要求财政供给的依据,淡化了执行预算的意识。二是财政部门受财力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费需要,使预算缺乏可行性。

⒉机构改革虚化。近几年来,从上至下经常提精简机构,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可实际情况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机构更名不减量,人员调整未分流,甚至越改越多,“三定方案”没有落到实处,定编数与单位实际人数、财政供养人数难以统一。有的地方将退二线年龄提前,让在岗人员占编,顺理成章地享受财政供给,而一大批提前离岗退养人员仍在家吃“财政饭”,这样一来,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加重了财政负担。

⒊制度建设滞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市(县)级财政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和上级检查,没有过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制定制度,对个人部分的开支范围、标准、项目、接待费、会议费、小车费用等没有一个明确标准来界定,使行政单位支出无章可循,各执行各的制度,各按各的标准开支,造成单位之间苦乐不均。

⒋跟踪管理弱化。一直以来,财政的职能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只投不管,重投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行政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力度不够,致使支出项目错位,甚至寅吃卯粮。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上,没有实施跟踪问效,款子拨出去就完事了,没有调查是否用在申报项目上,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专项资金效益。

三、强化财政管理,提高行政政法工作绩效的措施选择

(一)绩效观点的提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效绩与成果法案》,建立了以成果和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机制,以期提高联邦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本世纪初,河北省通过预算改革,实行了部门预算、综合预算、标准定额预算、项目预算、零基预算,这些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以及早编预算、细编预算,使预算的科学性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简化了预算执行的程序,方便了预算执行的监督。汉川市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也在研究各项基础规章制度,建立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支出管理体制,扩大政府采购、财政直接支付的实施范围。这些制度的出台和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改革都将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预算编制、执行直到决算时,都缺乏对行政公共成果的重视。一方面财政部门为了减少支出压力,与部门讨价还价,总想少给点;另一方面,部门在申请资金时狮子大开口,总想多要点,只是一味伸手要钱,对项目落实情况和实施后的公共产品产生的效果、具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不负责任。事实上,财政预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用纳税人的钱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所以,财政部门的动机不是应少花多少钱,而是公共产品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各行政部门的动机也不是要来了多少钱,而是为社会做了多少事,创造了哪些社会效益。因此财政与部门的动机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从目前情况看,这应统一的最终目标被忽视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根源就在于管理制度不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和预算结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二)措施选择

⒈建立预算结果评价体系。对行政单位而言,为建立以绩效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结果评价体系,应完善决算分析制度,在预算年度终了,各单位应拿出本单位施政绩效和成果报告。按照预算项目分别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实现情况,并与年初预算进行对比,找差距、查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经过详尽的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提高下年度政府行政的总体水平和效果。这样可避免表账繁杂、工作费时、效率不高的问题,消除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促进行政工作顺利开展。

⒉推进财政“四项”改革。一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在实施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基础上,实行部门预算。以早编预算和细编预算为前提,将部门收支项目细化,在现有制度规定的总额范围内将支出预算打满打足,分类到项,确保预算执行的可行性,尽量减少预算追加和调整的频率,突出部门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统一集中管理。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按照预算内外资金综合使用的要求,统一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规范采购行为,努力扩大政府采购的品种、范围、规模。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行“收缴、罚缴、收支”三分离。

⒊建立激励机制。赏功不惜爵、尊贤不吝财。要让单位明确其工作产生的绩效和相对带来的部门利益,使付出与收获能成正比。对预算执行好和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单位可在设备投入和下年预算编制等方面予以倾斜,但必须注意不可浮滥,不能仅以货币奖励为主,可以考虑采取激励政策,从创执行财经纪律先进单位、单位人员晋职晋级、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进行奖励。营造优化财政资金效益、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氛围。

⒋建章健制。规章制度是单位执行的准绳。汉川市于××年月出台了个人部分奖金补助标准规定,从执行情况看,比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之前有了很大进步,开支范围、项目和标准得到规范统一,控制了支出总量,净化了支出内容。但对有些支出项目,省级职能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增强执行的权威性。要通过建章健制,使行政单位照章支出,并在年终作为考核资金效益的依据,为压缩公用支出规模,降低行政工作成本,提高行政公共成果水平奠定基础。

当前应重点研究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福利待遇货币化、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

⒌提高理财意识。根据财政管理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组织单位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进行学习,提高理财意识。通过业务讲解,指导财务人员规范财务管理,进行财务分析,对资金效益的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探索优化公共产品水平的新办法,促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稳步提高。

财政调研报告 篇1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现跨越式发展

-------富蕴县财政支农政策调研工作调研

近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新支农工作方式方法,为促进“三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财政支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为此,我县应着力转变财政支农观念、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大力开展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健全财政支农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保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加强我县财政支农工作,提高我县财政支持“三农”发展水平,我县就财政支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建议:

1、我县财政支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新支农工作方式方法,为促进三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1)财政支农的资金规模迈上新台阶。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央和省市财政对投入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上级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县城经济快速增长,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县财政对“三农”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县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15亿余元。

(2)增产、增效、增收取得新成绩。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强化和有效落实,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一是农业实现了增产。二是农业持续增效。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和特色农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成效明显。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农业内部挖潜、发展非农产业、扩大非农就业,农村出现一产明显加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的新局面,尤其是近年惠农强农政策的推动,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呈现全面增长。2009年,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61元,比2005年4011年增加1550元,年平均增加310元。

(3)财政支农的方式发生新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公共财政的方向,我县财政支农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由扶持

农业向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转变。近年来,我县财政在加强农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2009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6乡3镇80%以上的公路都已铺设成柏油路,水利建设和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二是由间接补贴农民向直接补贴农民转变。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不仅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而且对财政支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将财政支农投入尽可能多地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我县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的力度越来越大。2009年,我县通过“一卡通”发放13项涉农补贴1333.61万元,三是由长期补贴流通环节向补贴农业生产经营转变。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主要用于粮、油等流通环节。近年来,我县实施了粮食、良种、农机具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能繁母猪、奶牛、动物防疫、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保护补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贴息和项目扶持,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四是由直接投资向间接投资转变。财政除了继续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直接投资外,更加重视运用国债、财政贴息、担保、参股经营、以奖代补、互助资金和民办公助等多种手段,粘合和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

(4)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化,县乡政府不断加大了对“三农”方面的投入,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目前支持“三农”的各种专项支出种类繁多,资金分散,投入交叉重复、整体效益不高。

我县财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组织开展了以县为主、以农业发展规划引领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建立了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利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引导性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产业,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层次。

(5)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创造新机制。目前,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运行缓慢,监督手段落后、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缺乏绩效考评等问题。我县财政根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不断深化财政支农改革,健全财政支农管理制度,规范支农运行机制,通过实施“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机制、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6)农村社会事业完成新跨越。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县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涉农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全县“两免一补”直接减轻农民义务教

育负担896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4647平方米,免除全部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和书本费共计11774人,对1108名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改建乡镇卫生院6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5.66万人,参合率达99%,“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4500)元。

实践证明,我县财政只有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创新财政支农的方式,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2、我县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县财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支农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省财政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1)部分支农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农业投入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民贷款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农民普遍反映贷款少,利息高,手续多,同时,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商企业。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而不决,难以达成共识,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难重重。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2)农林水三项投入规模较小。尽管我县财政支农力度逐年加大,但目前这种支持仍然是低水平的。据统计,我县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的财政支出2009年为5869万元,但三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重还不高,仅为7%。

(3)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直接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农资综合补贴、用于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卫生的比重较低。(4)支农资金管理相对滞后。目前,直接补贴一般只与农村经济政策挂钩,而忽略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考虑。补贴目标对象集中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农产品上。支农重点不够突出,平均分配资金,分散使用,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部分支农工程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管护的长效

机制。执行有关制度规定还不严格,时有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惩处制度不够完善。

(5)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不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滞留时间长,资金拨付进度慢,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时效性差,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同时,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二、对“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和项目建议: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我县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保持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转变财政支农观念。县、乡政府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来安排项目和资金,防止出现“口头农业”和“口号农业”,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财政支农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投入是关键,建立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要保证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对县级财政支农增量资金,采取指定投向、切块下达、县级统筹的方式分配使用。完善补贴发放方式,逐步推进“惠民直达工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扩大产品范围,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财政资金管理,加强选项、立项、资金核拨、督促实施、跟踪反馈等环节管理。

(四)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县乡政府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将农业投入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议县乡政府切实落实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建立政府农业投入增长的监督机制,制定保障农业投入刚性增长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3821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