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教海漫记读后感

时间:2024-03-10

教海漫记读后感六篇。

冰心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书中人物所折怀。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你知道一些爱读书的人都是怎样写读后感的吗?下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分享的是“教海漫记读后感”,下列内容仅供您参考工作和学习之用!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2】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是一个"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字,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对儿童的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有正是这种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他更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读。

《教海漫记》读后感

盼盼中学王兴丽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有感感受之一: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一、观点: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二、比方: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习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一、 现象: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二、案例:过程一:小诚是个极不用功的孩子。于永正老师让全班同学背诵《三字经》上的二十五史时,其他人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他不会。思考:如果是我来处理这种情况时,我肯定是大声责难,说不定还会把本子摔打到他的头上。因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就应该无条件地、不打任何折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岂容他还在那里转悠转悠!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是小诚也能熟练地背出来,但这一过程给他带来的影响恐怕不仅仅是把规定的内容背熟这么简单,还有可能是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可能是小诚永远也没有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后面是一次又一次的严厉责备,甚至出现恶性循环,越骂越背不出来,越是背不出越是挨骂。那么,小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会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而丧失殆尽,一个缺少了热情的小诚,将来还能做什么事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过程二:于老师心平气和地说:"我再给你一天时间,必须流利地背下来。"只见小诚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顿时聚拢在一起,罩上了一层愁云。思考:我们的老师如果遇到这种表情会作何感想呢?也许是:我倒已经给了你一天的时间,你好像还有困难,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背了,这还了得;也许是如果你一天再背不出来的话,我就要好好惩罚你了;也许还会说上一些嘲讽的话,好像在我们的心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是这样吗?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地问一问自己的理智,这样做的效果倒底有多好?这样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是真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认真、仔细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只能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过去,而且是永远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去,我们的教育前进的步伐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脚下停滞不前。过程三:于老师又连续说了两句话:"有困难?减三分之一。"由于小诚的表情依然如故,于老师又接着说:"好吧,背一半,怎么样?""行"!小诚答应地非常爽快,一丝笑意散了满脸的愁云。思考:也许我们大家都这样认为,我只要严格要求,只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小诚身上,我规定他一天背出来,他就不折不扣的完成,是这样吗?也许是,但是不是我们以后每一天都能死死地盯住小诚,第二个小诚出现怎么办?类似于小诚的同学长大以后该怎么办?他们又能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些科学的理论、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呢?用人的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我想这个答案就不需要赘述了。过程四:第二天检查,顺利通过,接着又布置了后面一部分,第三天全部熟练地背了出来。思考: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燃烧起来了。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激发孩子内心的自主性来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应该是我们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开窗户"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习任务形成一个阶梯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种乐观的、向上的学习态度,以此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一生的学习任务。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一、实例:在日本一所幼儿园的美术课上,有一位小朋友画得乱七八糟,横一道、竖一道的,可是日本的老师居然能从中找出优点。老师举起一幅画,问全班小朋友:"大家数一数,他在这幅画中用了多少颜色?"每个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认真地数了起来,一数,24种。原来,这位小朋友把彩笔盒里的24支彩笔全用了。老师高兴地说:"这位小朋友是全班颜色用得最多的一位。"这位小朋友激动得不得了二、观点:以上教学实例充分说明: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会有孩子的想法,正如张光鉴教授所讲的那样:以学生为本应该怎样理解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亦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一、观点: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鼓励了自己,表扬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说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不会发生的事,除非你不想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还竖得太少了。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我们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的机会太多了,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又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甚至,我们为和自己相处地非常好的家长的孩子竖大拇指的机会比那些和自己相处地很淡然的家长的孩子总要多得多;……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教师也是人,人就有感情,分个彼此、亲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不必作过多的深究,但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和其他职业一样势利,关键是我们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我们的职业可能关系于孩子的一生,他们将来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又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与我们个人感情相比,轻重之分,不言自明,利害关系,人人皆知。如果有人认为,上面所言纯粹是大话,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吧,事实胜于雄辩。思考: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想: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一、观点: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3】

仔仔细细读过《教海漫记》,竟然爱不释手了,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我深深地感受到,于永正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朋友和亲人、热爱一切美好东西的人。然后,他才是一个学养深厚的教育家。正如于老师所说,“我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我觉得我应当是个“人”了”。看《教海漫记》,我边读,边想,边记,精彩之处圈圈点点,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它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很多意蕴隽永的诗句,发现了很多优美精彩的段落文章,“不摇花已落,无风花自飞”,“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那奇特的石,那深邃的洞,那叮咚作响的泉”。有时读到精彩之处,我也招呼儿子来一起看,《春天的果园》,《二八月看巧云》儿子也很喜欢。于老师在书中还教我们多动脑,勤动手,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不管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写不出来硬写,人总是有惰性的,必须是自己给自己加压”。有些不寻常的想法是很有价值的,且往往稍纵即逝,永不再来。现在我们写教育随笔,写教学感悟,就是要捕捉一些课堂瞬间生成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既是练笔,也是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教海漫记》中就有无数这样的案例,他们犹如一面镜子,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技巧相当重要。《教海漫记》对此做了大量的详实的描述,有很多的课堂实录。他要我们既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又要因你的无所不能而让学生对你无比崇拜。于老师从课堂导入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写字训练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组词造句到指导学生写作,从语文教学到艺术培养,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不体现了于老师不凡的教育功底。我们看于老师课上的好,并不是他天性就具备的素质,而是在上课之前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反复斟酌,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尤其是他指导学生写作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他画的漫画四毛考试和四毛练武,就是十分新颖独特的作文引导方式。学生兴致勃勃,“情动而辞发”,何愁写不好作文呢?

通过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于老师说:“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一切知识我都想采撷。”作为学生表率的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管是音乐的,美术的,天文的,地理的,我们都要涉猎。“指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哪节课上就能用到。我们还要多听课,听优秀老师的课,能开眼界,长见识,听一般老师的课,能窥见已之短,少走弯路。俗语说:“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觉得于老师为他的学生付出了很多。但是他也收获了,收获了很多我们常人体验不到的快乐和幸福。《教海漫记》,它如一泓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的心灵,它如一把开心的锁,解开我们心头许多的困惑,它如开启的一扇窗,让我们欣赏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沿着于老师的足迹,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新天地。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4】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刘萍

享学校之福,吸教学精华。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的确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掩卷沉思,突然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教师的成长也是三个境界的诠释。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迷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心中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小时候的我,与多数女生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旁,在学生面前“激情飞扬的指点江山”。但当我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不知所措。老师真的是我一直追求的职业吗?

我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吗?……所有的疑问不断在脑海盘旋。

经过家人和朋友的仔细考虑和分析,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2011年9月1日,当我走进二小加上教师的“头衔”时,我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取而代之的是忧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家长的质疑,五十多双知识的眼睛,以及我毫无经验的时候,如何管理我的课堂?

该如何出色的完成我的教学……,所有的这些都令我担心不已。

在和班级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进步是我成长的慰藉。如: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发现有个孩子上课永远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和周边的同学说话,也不搞小动作,但更不听讲,只是每次课堂上都爬在桌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随着在一起时间的增加,我发现下课后,他一个人下楼去快乐体育场玩,一个接一个,看着很伤心。于是我打**向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一向学***的他,从没得到过别人的表扬,每天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导致他对学***兴趣,甚至很反感上学。掌握了这些材料后,我经常故意让他在课堂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开始,他站起来什么也没说。他回答得很慢。这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奖励他,表扬他的进步。

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慢慢的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不再像是一个被“孤立”起来的孩子,而且我经常能看到他灿烂的笑容及课间和同学游戏、打闹的场景。

这些小小的改进加强了我原来的选择。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想我喜欢这个职业。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索)

尽管我在和孩子们共同学***程中尝到了很多小小的“甜头”,

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所有的问题都要依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红军过河,想找出适合我班的管理方法。

还记得班里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数学小组长收完作业后就各自搬去老师的办公桌了,但当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数学老师向我反映了一件事情,说她买早餐找回的六块钱不见了,时间就是学生交作业的那时间。一听到这件事,我顿时很恼火,没想到班里会有这样的学生,大胆到连老师的钱都敢拿,同时,我也很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会伤了一个同学的自尊,或者闹的全班皆知,让那个同学从此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或者给他的人生造成阴影。

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没有冲动,而是把那几个小组长一个个含蓄询问,最终那名同学承认错误并将钱还给了数学老师,这也成了我和那个同学的秘密,我相信她今后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作业的布置、订正,班级的常规管理,亲自活动的开展,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些事情如何处理,都要自己慢慢探索。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里面有很多他回答新教师的提问,从中我意识到,原来我的种种困惑、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他的新手教师也有必须面对。如:

于老师写了这样一个案例,他在第一堂课里,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一句响亮的“什么特级、原来是个四眼”,面对这样情况,其他学生责备那位同学对老师的出言不逊、愤愤不平,于老师不但没有责骂、惩罚那位学生,反而急忙“救驾”,然后表扬这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一下子便抓住了老师的特点’。从于老师的故事中,我了解到,面对学生犯错,耐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宽容。

在我老师成长的过程中,在周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老师书中丰富的法宝,我一定会走的更精彩。我坚信!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容)

沉浸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感受着于老师的从容和大师风范,我想这就是经过岁月磨练后的淡定、从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于老师的书里隐藏着丰富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其实很多案例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过的,同样的事情,于老师却又很多用不完的智囊与学生“斗智斗勇”,见过了别人的高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转眼间,三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面临着另一个挑战。一开学,我到处向老师请教“如何教作文”,也在网上买了相关的书籍,但都觉得很融通,里面都是一些范文。文章自己也会写,但如何教孩子却成了我的拦路虎。

但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豁然开朗,就像于老师书中讲的那样,其实学语文很简单,只要孩子爱看书、爱写就不会差到**去,所以我记住了于老师作文中的法宝,甚至是学***的法宝,那便是“多读、多写”,多留心自己周边的事物……,于老师的这些方法成了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5】

爱与微笑的魔力

读《教海漫记》有感

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小学郑秋梅

趁着暑假闲暇时,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荟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写照,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这本书中的68篇文章,一篇一篇地读,就像一杯茶在手。它们清纯典雅,给人以精神放松的感觉;一次次细嚼,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于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不禁想,于永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爱与微笑!

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现在脑海中的四个字。

“爱”贯穿于永正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正是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学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我后来一直想当一名好老师。

”幼时的梦想得以实现,于老师展现给我们一条对教育事业的爱的轨迹。这点上,想到自己,和于老师有不谋而合之处,选择当老师,也是我从小的理想,现在如愿以偿,当了老师,也暗自立志当一名好老师,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精力和能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我骄傲,我是一名老师! 年过半百的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尚且诲人不倦,我们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向于老师看齐,时刻保持一股旺盛的工作热情,使自己的教育生涯无悔无憾!

于老师教书30多年从不忘“露一手”,通过一次次“露一手”赢得了学生纯真的崇拜,为孩子们营造了和谐而温馨的氛围。在教学中,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有心灵的沟通, 有情感的交流;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他引导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学会爱人和被爱……所有这些,都源自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

于老师的微笑教学,让我感触最深。如果说于永正的教学成功主要是由于他的笑容,那并不是夸张。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和指导,即使学生犯错,他们也微笑着提醒他们。

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总会碰到一些违纪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于老师都是以他的爱,用他的微笑,让偷了钱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认错,能从违反纪律的同学手中平和地拿过制作精美的弹弓,还能让拖交作业的“大王”按时交作业。这难道不是爱情艺术的最高境界吗?这些教育智慧也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路走来,于老师也遇到过数不尽的坎坷,但心中有爱使他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信心,30余年勤耕不辍,书写了潇潇洒洒的人生答卷。

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引领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继续感悟教育的真谛的!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最真挚的博爱之心去尊重我们的学生,理解、赏识、培养他们;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去创新思考,谱写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教海漫记》!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6】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这部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课堂上我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课堂上,面对反复读错的孩子,面对摆弄“橡皮汽车”的孩子,面对玩弄蟋蟀的孩子,面对开小差至画画的孩子……他始终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微笑以待,诙谐处置。这份微笑,这份诙谐,折射出了怎样的理性,怎样的人格魅力啊?不禁想起了另一个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的一句话:“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

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当然,在读完《教海漫记》这本书时还有许多文章让我受益良多,也开阔了眼界,不禁被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为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叫好。可以想象在他手下学习的学生该有多幸福啊!我也庆幸自己今天看了《教海漫记》这本书,它将对我以后的教育人生有更多的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姚校长,这真是一本好书。作文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4534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