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荔枝的课件

时间:2024-06-07

荔枝的课件(分享九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创意无限制作出了这份独特的“荔枝的课件”。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我们希望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这篇文章!

荔枝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荔枝的课件 篇2

《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把重点定位在母亲对儿孙的爱。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更倾向于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母子亲情。这种亲情,既体现在母亲对儿孙的爱,也包括儿子对母亲的爱。

母亲对儿孙的爱,教参上一一表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试着从荔枝中读出儿子对母亲的爱,而这一点,正是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学的东西。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我第一次掏钱买荔枝给母亲吃,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作者用挣得的第一笔工资给母亲买荔枝,荔枝虽贵终有价,孝心无价情意深呐。

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处理水果(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便宜。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儿子啊!现在的孩子,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且不说,还看不惯父母的节俭,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乃至大吵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份体贴,这份理解,更难能可贵。

文章花了一大段文字细腻地描述了母亲第一次尝荔枝的情形。手心托着荔枝,像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难道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吃荔枝?难道仅仅是因为第一次吃荔枝?我想,作为母亲,恐怕更为珍视的是儿子对母亲的这份爱心。要知道,母亲尝的是儿子用第一笔工资给她买的荔枝啊!

再来看看作者在母亲去世前买的新鲜荔枝,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透过这汗津津的荔枝的脸,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母亲临终前作者来往穿梭于病床前风尘仆仆的身影。为了给善良忠厚的母亲一个无憾的结局,作者无怨无悔。

文末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是啊,荔枝依旧人不在。如今,我年年买荔枝,可是,母亲已经再也尝不到我买的荔枝了。这份淡淡的遗憾和痛楚,把作者的这份爱心,这份孝心,表达得那样细腻与妥帖。所有的人,读到这里,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我想,完整地解读荔枝中的爱,对我们的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荔枝的课件 篇3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思维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有部分学生的回答却是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有小部分甚至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荔枝由此可见荔枝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优点: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不足: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课后练习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荔枝的课件 篇4

我国古代自且政称始皇帝起,以后历朝历代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而皇帝众多侧室的称号档次繁多,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贵妃实际上就是皇帝侧室的一种称号,但是这种称号并不是与皇帝这种称号同步产生的。据考,贵妃这种称号,南朝来武帝刘格时始置,位仅次于皇后,自此至清多沿置。对于刘格当年封的第一个贵妃,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再去理会她,可现在一提起贵妃二字,恐怕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唐玄宗年间封的杨贵妃。毋庸置疑,杨贵妃是我国古代贵妃中最著名的一位,甚至可以说贵妃现在已成为她的代称,大家说到贵妃,只要不带姓氏,决不会有人误认为张贵妃李贵妃或三贵妃,而都知道指的是杨贵妃。

据说杨贵妃是一个绝代美人,她丰满性感,充分体现了唐朝推崇的那种雍容之美。新、旧唐书有关史料记载,她是清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三环,始为唐玄宗子寿王李犯的妃子,因容貌美,晓音律。善舞蹈,迎人意,为唐玄宗看中,于是授意她出家作女道士,号太真,并为寿王另娶妃子。不久,玄宗将其召入宫中,异常宠幸,正如白居剔长恨测中所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八,三千宠爱在一身。公元745年,她被封为贵妃,姊妹皆显贵,堂兄杨国忠亦因此得到重用,操纵朝政,政事败坏。但是,她也一度失宠,对此后人专门编有一出戏,名为《贵妃醉酒人后》,在杨国忠和吉温的帮助下,她再度得到玄宗宠幸,且礼遇如初。最后,安禄山以讨国忠为名,范阳起兵,滥阳窗外鼓动地来,玄宗不得已逃出京城长安,行至马克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大将陈玄礼等以天下计殊国旷,继而又以祸水的罪名要求处死杨贵妃。这样,一代美人便宛转峨眉马前死了,时年三十八岁。

相传,杨贵妃平生最喜食两样东西。这第一种即荔枝.对此,有唐朝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为证。在我国,荔枝一般生于岭南,据白居易《荔枝日序》所言,这种水果嘈离本校,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香味尽去久岭南距杨贵妃居住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当时又没有发明飞机,无法空运,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梦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杨贵妃最爱吃的第二种东西是鸡翅。前面提到,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后,曾一度失宠,京剧艺术家据此演义则《贵妃醉酒》这出戏、该剧主要是表现杨玉环在宫内备受宠幸,偶尔尼疏,在百花亭独饮。不觉沉醉而哀怨自伤、后来,有四师受到这些事情的启发,创制了贵妃鸡翅一菜.此案是用葡萄酒切鸡翅团呈玫瑰色,具有贵妃醉酒之色韵,巨翅善飞,飞与妃音喻,故得名。

荔枝的课件 篇5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

(表) 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 (主) 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 (里) 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荔枝的课件 篇6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荔枝的课件 篇7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缯(zēnɡ)紫绡(xiāo)绛囊(jiànɡ)枕藉(jí)

B.宫阙(què) 转载(zǎi) 龟裂(jūn) 萌蘖(niè)

C.醴酪(lǐ) 吹嘘(xū) 粗糙(cāo) 贮藏(zhù)

D.珊瑚(shān) 绚丽(xuàn) 切合(qiè) 渣滓(zǐ)

【解析】 A.“藉”应读jiè。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弓箭 龟裂 幅员 攻城掠地 B.善长 逼真 绚丽 不了了之

C.乘机 兼程 造化 劳民伤财 D.树阴 渣滓 鬼计 尾不大调

【解析】 A项“攻城掠地”应为“攻城略地”。B项“善长”应为“擅长”。D项“鬼计”应为“诡计”,“ 尾大不调”应为“尾大不掉”。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移造化出闽山 造化:运气、福气。

B.一骑红尘妃子笑 红尘:尘土飞扬。

C.禁御新栽荔枝丹 禁御:帝王所住的宫殿。

D.山顶千门次第开 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解析】 A.造化:自然,天然。

【答案】 A

《南州六月荔枝丹》测试

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答( )

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 音( ) 组词( )

奥 音( ) 组词( )

2.褐 音( ) 组词( )

竭 音( ) 组词( )

3.囊 音( ) 组词( )

襄 音( ) 组词( )

4.御 音( ) 组词( )

卸 音( ) 组词( )

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 ( )

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 ( )

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 ( )

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 B.动词短语

C.形容词短语 D.主谓短语

E.介宾短语 F.固定短语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纯甜( )

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 )

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

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 )

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

9.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

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

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

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 )

七、选择对下列复句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1.①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②无法说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顺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现在 ②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 ④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设 顺承

B.①|②||③||④

假设 假设 顺承

答( )

八、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广泛。

1.这个句群各句之间的关系是( )。

2.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些专用术语,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书目录 ②目录卡片 ③分类卡片 ④书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录 ⑦书本目录 ⑧簿式目录

3.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

B.编制图书目录的重要性。

C.比较几种图书目录的优劣。

D.如何分类编制各种图书目录。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据说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2.“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3.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4.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5.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A

二、1.yuè 两粤(指广东、广西两省) ào深奥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荔枝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荔枝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使用探究的方法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体会作者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

2.从引用的说明方法中体会本文突出的文艺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PPT显示荔枝特写镜头(各种品种)】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请学生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学之光单元奇异的自然板块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字词正音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 萌蘖méngniè

三、文本研读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来说,对于一篇说明文,我们主要需要明确两个问题:1.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生: 荔枝)  2.文章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具体可从从哪些方面来学习呢?同学们之前也学习过说明文了,像《苏州园林》、《赵州桥》等,那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看。

明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采用何种顺序? (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 (3)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一)明对象,理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原本放在最后,现在放第一部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熟悉课文,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础。]

师:我给文章大致划分了三个部分并且概括了内容,进行了自然段的大致划分:

PPT:

一:总起全文,由存疑导入对荔枝的说明(设疑问);

二:介绍关于荔枝的科学知识(讲知识);

三:总结全文,以苏轼诗总括荔枝果实味美、喜人的特点,提出建议: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生产(提建议)

师:我们发现文章主体在第二部分,那么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理一理第二部分每个段落的大意,也就是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我们稍后以小组“开火车”的方式回答段落大意的概括。

(请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写下以下板书,[本来是用PPT投影的,改用板书可使内容更具课堂生成性,方便调整内容。学生看见自己的答案得到老师认可、写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说明顺序:

核(种子)

花期、花序

花蜜

产地

品种

生长习性

明确:由主到次。先介绍荔枝果实,在介绍荔枝的贮藏、生长习性等知识。

在主体部分(果实)是从事物本身的结构来安排说明顺序:由外到内对荔枝的结构进行说明。

(二)品文艺性,辨说明方法(着重分析引用说明,引出科学小品文的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师:请看投影,我这里展示的是《辞海》里关于“荔枝”的解说,其中突出了七个重要的词条,请大家看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与这七个主要词条的内容相对应的文段。[改为“同时,也从文中抓取出了与词条内容分别对应的段落”]

PPT:《辞海》解说: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①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肩芳香。②果实心脏形或圆形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④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⑤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殊甘美肩佳香。⑥性喜温湿多光。⑦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①花:第10、11段②形状:第4段③果皮:第2段④颜色:第3段⑤果肉:第7段⑥栽种习性:第14段⑦产地:第12段。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样是说明荔枝的文段,一个是《辞海》里的注释,一个是我们这篇课文。从体裁上看它们同属说明文,大家读过之后对于两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

明确:语言表达上《辞海》简洁、精炼,而《南州六月荔枝丹》详实、具体;语言风格上《辞海》平实而《南州六月荔枝丹》生动、形象。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明确:《辞海》作为权威性的工具书是对一个事物做一种科学的解释,所以它的注释必须精炼、准确。而我们这篇课文属科普性质,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它要达到的效果是读者既读又喜欢读所以需要生动形象。

(该步骤旨在使学生直观感受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为引出科学小品文的概念做铺垫。)

师:就说明文而言,语言风格上生动形象的效果,必得取决于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使用。说到这里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说明方法,有……?

生:(一起回答,可能的答案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引用)

(此处每种说明方法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简单讲讲,更多的说明方法复习放到第五部分“复习巩固”)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本文:“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3.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本文:“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比喻与打比方不能混淆,前者为修辞手法,后者为说明方法)

作用:打了……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本文: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此处改成,“教师用PPT投影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每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讲说明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说明方法,能够区分清楚不同的说明方法。让学生自己找文中的例子对于该目标的达成并无多大的意义,还会使学生比较累,而且会拖慢课堂进度。]

(重点:1.判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举文中两处数字--“20世纪60年代”和“已在以上那个”来让学生判断。区分前者不是列数字,后者是列数字。理解不是出现数字的地方就一定是列数字,只有为了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而列的数字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般来说,年份之类的数字不是列数字。

2.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下定义是指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作诠释是指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举例让学生判断:银河颜色如银,形状如河。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带状星群。[此处例子用PPT投影,更直观,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师:那么本文运用说明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

明确:本文最大特点是引用大量的故事、诗文。

师:的确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可谓独领风骚独放异彩。全文引用的故事、诗文达二十多处。引用除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之外,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改成教师直接PPT投影诗文,然后全班齐读。]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其作用。

可能找到的句子:

标题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用该诗句做标题的好处,信息丰富,点明地点、时间、对象特征。]

正文中:

1.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2. 龙绢壳绽红纹粟

3.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

4.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5.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

6. 荔枝十花一子。

7.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浆寒。

8. 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9.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明确(先由学生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挑几句PPT展示进行进一步补充,此处不必讲很多例子):

1)“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红云。此处把荔枝比作“飞焰”、“红云”。那一大片满挂荔枝果实的荔枝树林,它的那种壮观的景象远远地看去像极了欲横天飞舞的火焰,像极了层层叠叠的红云,引用极其精当,增强了表达效果。(PPT投影整片荔枝林“红云几万重”的图片)

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诗中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膜质薄的特点。这里虽有些夸张,但那随风飘舞的盈盈荷瓣,那雨后无比娇嫩妩媚的桃花却将我们带入一个绝妙的意境之中,仿佛我们也在感受那意境之美。

3)“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孽'。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北移成功值得大书特书。这里把荔枝比作仙人他本是生在海底深山的仙境中,如今化作一株荔枝树从此在人间也能发芽生长了。

4)“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荔枝性喜温暖。自然天成之物从南方秘密移植到北方,皇宫中新近栽种了挂着红红果实的荔枝树。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荔枝是喜温暖的。

5)“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这是对荔枝的总体形态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PPT投影《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本文对《荔枝图序》的引用有很多,我们可以对比着看看两篇文章,课文既以《荔枝图序》为骨,又以其为靶。文章开头是因为“我”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质疑促使“我”去探个究竟,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对白居易的纠正和补充来展开分析说明。例如“壳如红缯”在第2段得到矫正;“膜如紫绡”在第6段得到了纠正;“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在第7段得到了扬弃;“一曰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第8段得以确认,“核如枇杷”在第9段得以体现;“华如橘,春荣”、“朵如葡萄”在第10段中得到照应;“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在第14段得到对应;“实如丹,夏熟”其实在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也得到呼应。--目的:学会有选择的引用,什么是好的引用,本文引用的巧妙之处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还说明了古代封建君主穷奢极欲,民不聊生。讲述荔枝不耐贮藏一段中征引的资料,从历史的纵向,讲述了荔枝的贮藏史,使我们在了解到具体的荔枝的同时,也了解到丰富的荔枝文化。

师:大量的引用,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同时,又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内容。

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它的哪一方面特性最为突出?(文学性)而说明文的突出特点是科学性、准确性、说明性。那么,如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正如本文,可以说就把科学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性,又具有优美的文学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学小品文。

PPT:

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

(三)明科学性,析说明语言(穿插说明文的抽象性与作者的发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科学小品的文学性,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科学性。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文的经验,说明文的科学性一般体现在哪里啊?

(学生:语言,精密准确)

师: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字或词语,或者句子能够体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呢?我摘录了文章中的2、3段文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PPT: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明确:总结,一是表示程度、范围和频率的修饰语:如“稍”,“有的”,“通常”等;二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的使用:如“果树学”、“片峰”、“裂片”等。

师:说明文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还在其内部严密的组织逻辑和抽象概括。说明是一种抽象过程,而这一过程就需要作者的发见,也就是作者的理解。

师:我们还是来看PPT,看课文的第2段。第2段是说明,作者对荔枝的形态进行了抽象的分析。首先表明自己的意见--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有不足之处,接着分析“不足之处”的原因:滑润的丝织品与粗糙的荔枝壳的表面光滑度和平整度是不同的;然后接过“粗糙”一词,顺势引出裂片、片峰的位置和形状;最后说明裂片和片峰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这里的“意见”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发见”是逐步分析出来的,抽象的分析反映了作者的“理解”。并且由“果树学”,“植物学”等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解是有科学依据的。另外,抽象也是需要逻辑的,假如先说片峰后说裂片好不好?(生回答)是的,这样就不太合宜了,因为片峰是存在于裂片中央的。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逻辑性了。希望以后大家在说明文的写作中不仅要做到说明语言的科学性,还要学习贾祖璋先生这种发见能力,注重文章内部严密的组织逻辑和抽象概括。

(三)说明顺序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了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以及精密准确的语言,相信大家对于文章也更加熟悉了。我给文章大致划分了三个部分并且概括了内容,请大家据此进行自然段的划分:

一:总起全文,由存疑导入对荔枝的说明(设疑问);

二:介绍关于荔枝的科学知识(讲知识);

三:总结全文,以苏轼诗总括荔枝果实味美、喜人的特点,提出建议: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生产(提建议)

(请一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发现文章主体在第二部分,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理一理第二部分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给第二部分再划分层次,在划分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我们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给大家3分钟时间。

(请学生回答)

第一层(2-9):依顺序介绍荔枝壳的表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荔枝壳内的薄膜,荔枝肉的色、味及荔枝的加工、贮藏,荔枝的种子。

第二层(10-11):由果联想到花。从花期、花形、花色、花序、花蜜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三层(12-14):介绍荔枝的产地、品种、特性以及生产方面的情况。

明确:由主到次。先介绍荔枝果实,在介绍荔枝的贮藏、生长习性等知识。

在主体部分(果实)是从事物本身的结构来安排说明顺序:由外到内对荔枝的结构进行说明。(PPT展示说明结构)[删去,说明顺序改到最前面了。]

四、复习巩固[改:拓展延伸]

在考试中,说明文出现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考查说明文时,主要考查的是我们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些知识点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拿到一篇说明文,大家要学会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题目有时会让你判断说明方法,然后做简要的分析。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本文:“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本文:“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提示:比喻与打比方不能混淆,前者为修辞手法,后者为说明方法)

作用:打了……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本文: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10.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1.作假设

做假设是用假设的想法表示出将来会出现的情况。

作用:用假设的环境来预设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状况。

例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说明语言的特点:精密准确。找哪些词来品析:一是表示程度、范围和频率的修饰语:如“稍”,“有的”,“通常”等;二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的使用:如“果树学”、“片峰”、“裂片”等。此外,语言组织条分缕析,逻辑清晰。

我们还要学会总结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关于说明顺序,我们将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进行详细的复习整理。[该部分改成对作者情感的探究。PPT:“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学生齐读,回答感受)明确:体现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希望,自豪、自信;文章字里行间的时代印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乐观积极态度。]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时候,不要将它仅仅当做一篇科普读物来对待,更要从掌握文体知识和学习该文体写作方法的角度出发,自觉地总结、归纳说明文的考试要点。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6489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