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优选四篇)。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理清脉络,品读细节
1.作者是如何具体、详细写出八儿等粥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课件提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2.教师指导,学习“盼粥”
(1)快速默读2到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词句,想想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
①语言描写感受到八儿等粥的急切,妈,妈可是连喊了两遍呢!
②“进进出出”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八儿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熬煮的腊八粥,体现了他等粥的急切;“眼睛急红”“要哭的'样子”两处神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
(3)总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么?沈从文先生非常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这些人物细节,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板书:细节刻画内心)。
三、小组合作,交流感受
其实,通过人物细节刻画内心在课文的后面三个场景——分粥、猜粥、看粥中也有,接下来,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挑选后面三个场景中的一个,找一找,划一划,谈一谈吧。
(1)小组挑选一个场景,先进行个人默读、思考、批注。
(2)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小组讨论反馈表)拍照上传。
(3)教师根据拍照反馈信息,将挑选相同场景的小组讨论反馈表同时出示,请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4)进行临时分组,将选择同一场景的小组进行整合,共同修改、完善小组讨论反馈表,并在此将结果进行拍照上传。
(5)小组分享修改、完善过程中的思考与交流。
(6)全班同学应用反馈器进行选择,选出今天小组合作中最积极思考、善于修正的小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不断思考,你发现了么?焦急等粥的八儿形象在作者细致的描绘下是那么淘气可爱、活灵活现。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除了调皮可爱、贪吃好奇、满满童心的八儿这个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请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沈从文的介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但我们的阅读与思考还在继续。今天,老师带来了名作家冰心笔下的《腊八粥》,请和我一起美美地诵读吧!边读边思考、比较:同样是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 篇2
年末,春节临近,大鱼大肉满足着人们的胃。而腊八那天,奶奶熬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却是我最期待的。
奶奶信佛。记得在小时候,屋子里总放着一张小小的供桌,供桌上总放着两盏油灯。每逢十五或过节时,奶奶会将买来的棉花搓成灯芯,浸上油,插在油灯里,点亮油灯,护着火苗,放在摆有几碟供品的供桌上,虔诚地拜一拜。两束火苗静静地照亮奶奶的脸。
我并不懂得,奶奶为什么做这些,只是知道,那些供品最后都到了我的肚子里。到了腊八这一天,奶奶就会熬一大锅腊八粥。
腊八粥里有糯米、核桃、花生、桂圆、红枣、杏仁、枸杞、葡萄干、各种豆子等等。这些材料先要泡上两三个小时,奶奶说,这样各种材料就“活”了。等到把各种干果泡好后,奶奶便烧一大锅水,把这些材料倒进去,添旺火。待到汤色渐渐变浓,奶奶敲下一块红糖,放到沸腾的粥里。我站在一旁,看着红糖一点点融化,缠着奶奶要尝一口,假装用汤勺把红糖搅匀,其实不知道已经偷偷尝过多少勺了。红糖渐渐把锅里的粥染成糖色,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出锅了。
奶奶先盛出一碗腊八粥,端着它走向供桌,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碗腊八粥,不停地砸吧嘴。奶奶将腊八粥放在供桌上,拜了拜。我的手偷偷地伸向那碗腊八粥,随即手背上就挨了一巴掌。奶奶板着脸,说:“小小年纪不学好!”接着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终于能吃了!粥清香黏稠,各种豆子和干果早已煮得绵软,葡萄干也甜到了心里。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喝粥,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喝了腊八粥,糊里糊涂地过年喽!”然后起身,将锅里的粥盛出来,送给左邻右舍。
多年后,我也学着做腊八粥,步骤都没错,但没了灶膛上的旺火,电磁炉上做的腊八粥,尽管放了糖,却已没有了儿时的甜味。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 篇3
从前,有对贫穷的夫妇,家里穷得都没有吃的了。
有一天,夫妇俩看见墙角下有一个小洞。于是丈夫拿来一个锤子,砸开墙一看,原来是一个老鼠的粮仓。他们数了数,有玉米、红豆、小米。一共有八样米。妻子说:“太好了!可以给孩子们做一锅粥了。”丈夫说:“那我们赶快做吧!”说干就干,他们就用这八样米做了一锅粥。粥熬好了,丈夫尝了一口,说:“真好吃!”于是,一家人三下五除二把这锅粥喝完了。从此,人们就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这天都喝八样米熬成的粥。
这就是腊八节和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的由来300字
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关于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文化内涵50字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公众号内容
下一篇:父亲节最火的句子(合集91句)
- 人民日报青春金句摘抄长句大全11-17
- 赞美劳动者的句子优选21句11-17
- 感恩节说说朋友圈简短文案11-17
- 寒露海报内容设计理念带荷叶露珠(分享4篇)11-17
- 腊八节的故事11-17
- 高情商儿媳祝福婆婆生日(优质五篇)11-17
- 思想汇报2024缓刑(摘录6篇)11-17
- 腊八节浪漫暖心情话11-17
- 冬至心情说说发朋友圈(精华79句)11-17
- 五四青年节朋友圈幽默说说(分享59句)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