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课件必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必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JK251.com延伸阅读

实用课件: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实用课件: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几课时1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

2、了解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的矿产资源。

3、了解我国巨量的化学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蓝色国土”及其保护的意义。

重点

难点我国海底资源的储量及海洋资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资源选择扫描《中国近海资源分布图》、《中国海洋》、剪辑《郑和下西洋》、《人与自然》、《海洋知识》等几个片段。

预习设计收集有关海洋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看书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知识。问:

1、我国海洋生物有多少种?鱼类有多少种?其中经济鱼类有多少种?

2、我国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的最大渔场是什么?

4、舟山渔场有哪些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5、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为多少?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有哪些?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看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别是多少?

2、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分布在哪里?

3、我国已发现滨海砂矿多少种?

4、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有那几种?

5、我国发现的各类砂矿床有多少个?

6、我国探明的砂矿储量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学资源

问:为什么日本对周边国家不断的进行挑衅?谈谈你的看法;

看书72页,找到我国两个代表性的盐场,谈谈你对海洋化学资源的认识。

四,保护“蓝色国土”

我国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有100亿吨,其中有毒物有几百万吨,我们该怎样防止海洋污染?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2,海水养殖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海上油气资源

2.海上砂矿资源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保护“蓝色国土”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范文模板: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其二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希望《范文模板: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其二》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

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

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讲解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值得分享: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值得分享:初二地理教学设计写作范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初二地理教学回顾之四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初二地理教学回顾之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星转斗移,转眼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我立足本校和任教班级的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搞好复习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本学期教学的是初二地理第四册,共六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十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中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学生知识的构建、课程改革及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得以按时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并取得了充裕的复习时间。

为了应对中考,切入实际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学期的教学要更有针对性进行。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复习方法的改进。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在完成教学教材之后,即进入了紧张的中考备考和应考工作。复习过程中,我把地理复习指南作为复习重点,指导学生以强化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练习为辅,讲练结合,并抓住基础知识和主干,通过反复指导读图训练、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巩固。结合月考,泉州质检和晋江质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对知识难点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引导,对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探索更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手段。

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师德修养,做到依法执教,以爱心关怀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激励他们不断的进步。

诚然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教你写范文: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本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你写范文: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就是我们要按照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它要求学生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求学生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妨经常用“我想的是对的吗”、“老师说的是对的吗”两句话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生殖的种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科学的教学法

1.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___分解___二合___合成___三转化”。对于解答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问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第二,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2.运用实验,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学生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他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才具有科学意义。

3.科学类比,理解要点。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

初二地理教学对策(一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二地理教学对策(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让学习地理成为每一位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1.建立自由地理笔记本

俗话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动笔记录是实现知识积累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种习惯,当形成习惯的时候,对学生每一学科的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意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书写见到、听到、想到的自由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是图,也可以是文字。比如看新闻、读刊物等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随时记录。每周展览优秀记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每天写一页,像是写日记一样形成习惯。

2.睡前10分钟地理

及时巩固是从临时记忆实现长期记忆的唯一方法。所以,让学生每天睡前的10分钟回顾,今天地理的难点重点,不要忽视睡前的这10分钟,睡前看一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不容易忘记。这10分钟不仅让学生引起了对地理的重视,而且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难学科目

3.多重视,多注意学习困难学生

鼓励与关注对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是一剂良方。由于我任教班级比较多,每天课间抽时间找差生谈心,找中下游学生,提问,正如王凤翠老师说的那样,努力缩小中差生的面,是教学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部分学生确实能对及格率和均分做贡献。中差生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努力还觉得困难,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努力程度不够。转化工作应针对具体情况来开展。

4,精心设计问题、变换多种方式、坚持每节课提问

每节课自己制作或者在试题中找典型图,在实物投影下提问这样效果比较好。注意图必须是黑白色的图,因为考试图是黑白色的,这样学生会比较适应。

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内容的重点出发,抓要点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②应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深度,以适度为宜。随意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达不到思考的目的;但过于深奥超前的提问,弄得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相反会使学生感到知识深奥得高不可攀,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例如讲“南极洲”时,问“南极洲的暖季在什么时间?”显然容易了。若问“为什么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在2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所以课堂提问要顾全大局,深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认知水平相符。

③要抓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的含义要明确,语言要精练,不要太罗嗦,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讲练结合,能力迁移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单靠学生的机械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反复,只有通过教师的精讲指导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这种能力才真正得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学会反思和感悟,善于归纳总结。由于八年级复习时间紧迫,教师在设计例题和训练练习时,把握三点:一是题量适中,每节课后的练习尽量在30分钟左右做完;二是例题要典型,能够体现知识重点,有思维价值;三是难度适当;通过精选例题,利用变式,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

三.合作交流,智慧共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体验,各自形成了各有所长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实现智慧共享,由于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之间更有借鉴价值。也更容易掌握。同时,一个学生的经验被他人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就会产生成就感,对他的学习会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如在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和位置时,一个学生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六省一市,概括为“非常6+1”并把这里的六个省简记为“两湖三江绕安徽”在娱乐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这几个省区的名称和位置。本是枯燥难学的内容,在这里变的生动有趣了。所以,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加强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

即备考时要进行多次模拟测试,使学生熟识中考的题型、题意、题量和答题卡的涂写等有关的考试工作。熟能生巧,巧能生精。我们不提倡搞应试教育,但一些基本的应试技能还是有必要传授给学生的。培训审题技能,强化答题技巧。

是否科学规范表达一直以来是考生准确答题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规范、准确的地理语言进行答题,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后期复习时必须及时做适量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训练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培训审题技能,强化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试题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示法、排除法、推理法、讨论法、极端假设法等,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如何挖掘题意,抓准立意与情境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题干信息的有效选择与转化技巧之所在?各种试题应答策略?解题程序与拓展的思维递进。讲解时应着眼于知识点的剖析和整理,告诉学生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怎样发现解题条件(隐含的和明显的),利用条件用何种思路、方法解题。

五.密切联系生活,学习有用地理。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命题成为中考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切入点。所以,有必要回头看看一年来的“新闻”。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等。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如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等。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如城市发展动向以及对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变化的影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

(6)人类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精选4篇)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高二地理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2)

有效的教学才能使教学提质,何为教学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1、常规的学期教学计划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实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学期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2、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课时都必须有对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教学的辅助教具、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后的作业、课后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

二、“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三个步骤”和“三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三步、三环”的“双赢”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

1、“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双赢三个环节

2、“三步”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第一步: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有效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有效准备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备课。(2)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各种实验器材,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试用,相关教具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对新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第三步:课后有效练习课后的有效练习,是针对章节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的巩固练习。

(1)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要精选。(2)题量以30分钟以内的题量来设计。(3)教师要认真批阅,使作业有效。

3、“三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有效教学的提质。

(1)新课导入的有效性问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关键是导入的艺术性问题。导入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知识性的承上启下导入法;②音视频、图文导入法;③生产生活实例的导入法。

(2)具体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效课堂的实施,新课导入是基础,过程讲授是关键。过程讲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和主动性问题。

(3)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所学的内容。第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第三,反思教学活动,便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第四,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目标,让学生想学、会学到愿学,最终学以致用。

三、“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质的保障

“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具体教学中的“讲授新知和学习新知”两个部分。

1、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是一个外因的作用。

2、从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三环”,学生是一个中心体,是一个内力因素,他(她)得通过外力才能起作用。

3、从师生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对内因(学生)产生影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真正的有效性。

只有外因起作用了,“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障。“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师德的发展,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师备课、反思的水平;提升了教师评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三步”“三环”必须双赢,缺一不可。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3)

1、多激励、活氛围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维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2、多架桥、建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2.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判断。

2.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2.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季节、日期判断。

2.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南北半球及直射点将要移动方向判断。

2.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纬度范围的判断。

2.6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2.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3、多引导、促探究

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3.1等温线的分布:①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③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2等温线的凸向:①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②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①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近于与海岸平行。②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或谷地的影响。

4、多设疑、缓坡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例如在学习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②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5、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6、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4)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四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1班基础较好,8、9、10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4个,3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1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优质总结:初二地理教学回顾(篇二)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质总结:初二地理教学回顾(篇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个学期我教的是1-8班的初二地理上,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因为在初二下学期就要进行地理会考,因此,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他们对地理的信心,这样对会考的帮助将会很大。但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需要改进,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总结。

我的学生们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因此,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加之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灵活,难度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一定的技巧扎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同时渗透着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首先,备课前,我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

其次,课堂上,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解实况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地理这门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却很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他们的特点,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特点。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电脑等生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多看、多听之外,还能调动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果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脑筋,结合事实和生活中较常见到的事物去想问题,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课本内容。这样不仅扎实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变浓。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的时,才更为有效”。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好。

最后,课后,时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比如上课的速度是否适宜,作业的完成是否有困难,并让课代表收集同学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让学生的学之有效。

期末复习期间,我以以强化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读图题解题思路的培养,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证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带的8个班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为师,就应该扛起责任,为学生负责到底。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做到形式多样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充分利用树德强大的师资队伍,让自己从前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不断的完善教学,充分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热搜范文]初二地理教学回顾怎么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热搜范文]初二地理教学回顾怎么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作为初二年地理教师,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在期末的会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现工作总结如下:

由于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学生为此甚至产生厌学、弃学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教师充分认识不到这些。而在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去走捷径,只对着会考大纲带学生画重点。学生也就按照教师画的重点去死记硬背书上的“零散”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既(当)然是事倍功半,不会理想的。所以,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会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5、进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3790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