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集锦9篇)

时间:2022-12-23

作为一名敬业奉献岗位的教师,在教学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学习到知识。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师: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当古诗小翻译家呀,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一一叫你们了,但老师相信你们,免试封举手的同学都为古诗小翻译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孟浩然的船都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可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在想些什么呢?

智多星: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评析]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个个心花怒放,意犹未尽,这都是教师毫不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教育家赞科夫早就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本案例中,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说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等等。虽说人人都爱表扬,但这种空洞的表扬受得多了也没什么味道了。因此要给表扬注入新的活力,用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其次,在上述案例中,表扬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帖良药,而且是从心灵这个根去疗治。用表扬去诱惑学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盖杰和伯令纳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将微笑带进课堂,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设计思路

这首古诗大致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

1、背诵《赠汪伦》: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

(一边讲述,一边板书。)

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这是谁呀?──(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

(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

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

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

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教师引导:

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

⑵展开想象:

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⑶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拓展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教师引导: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⑵自读自悟:

在读中去感受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教师引导: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⑶集体交流:

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教师在学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点引导:

①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

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

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地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这首诗。

3、背全诗。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及反思

姓名:厉超

年级:四年级

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2.歌曲欣赏完了,你想起哪首我们读过的古诗呢?

3.出示《赠汪伦》

(1)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2)从哪儿看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读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揭题质疑

1.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一件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吗?因为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齐读诗题。

既然这是一首送别诗,那围绕这个“送”字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谁送谁?在什么地方送?在什么时候送?怎么送?送到哪?为什么送?)

3.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古诗中。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现在,老师给大家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多种形式朗读。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读诗解疑。

(1)谁送谁?李白送孟浩然。

(2)在什么地方送?黄鹤楼。(简介黄鹤楼)

(3)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送到哪啊?

点拨“下扬州”和“西辞”。

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这就是扬州,古人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第一句中用了“西辞”,明白了吗?(朗读古诗)

(4)李白是何时送孟浩然的呢?

点拨“烟花三月”。

①欣赏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哪些词来描绘这扬州的春天,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②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更美,谁能更厉害?想想我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6.正如同学们所说,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诗人李白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陶醉在这烟花三月中呢?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他看见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导朗读古诗。

孤帆远影碧空长江

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游人如织,长江的江面应该是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7.李白看见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都(看不见了),他只看见了长江水往天边奔流。简介创作背景。

说起这两个人,还有一段故事:话说李白年轻的时候,那是风流潇洒好,挎着一把宝剑,背着一壶美酒,离开家乡,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遇到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打了整整十二岁,但是年龄的差距丝毫不影响两个人之间的交往,两个人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成天在一起听风赏月,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接到上级的一纸批文,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任职,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即将分别,心里一定是难舍难分,于是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8.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么亲密的友人马上就要离开了,当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说话练习: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曾经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那是多么快乐难忘的时光啊!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再也不能一起(),再也不能一起()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9.千帆过尽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老师听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感情的深厚。

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有黄鹤楼为证,长江水为凭,如此深情厚谊的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配乐朗读

10.同学们,李白的深情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谁能把黑板上六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诗意呢?

说的好,说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同学们,让我再次来到黄鹤楼上,和李白一起送送孟浩然吧!齐读

女生们,用你们的温柔来送送孟浩然。女生齐读。

男生们,用你们的豪情来送送孟浩然。男生齐读。

1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心里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请你想一想,写一写。

生写后交流。

四、总结

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即使是一样的送别,也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无论送别的方式如何,表达的都是朋友间的友谊。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是江上一叶舟,是月夜独登楼,是庭深小径幽。而对于我们来说,友情是什么呢?这要靠我们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候。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在教学设置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古诗词教学重在朗读,我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设计理念: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孟浩然

景美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黄鹤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这样安排教学: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为什么送?);接着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自行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为什么送”这两个问题。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在处理“为什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只是孤帆呢?”“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在江边送孟浩然?”和“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会如何吟诵这句诗?”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却是在老朋友的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外拓展部分没有如期完成。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比较匆忙,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只停留于表面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6576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