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最新]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1500字汇总

时间:2022-12-29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你也许需要"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当你眼前出现一个词时,你仿佛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想到或联想到了什么?请注意看──“清风徐徐”(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明月皎皎”(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炊烟袅袅”(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最后一个“高山流水”(好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互辉映。)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总是会想起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

二、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生读。《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学习课文。

三、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地反复读课文,要求做到文从字顺。

2、指名读,分三层次随机点评,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指出读得较好的句子:

⑴字音是否正确。

⑵读得是否流利。

⑶读出古文的味道(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3、生齐读,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顺每句话、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整体感知:

⑴生谈读懂的地方。

(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

⑵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

出示:

“善鼓琴、善听、善哉”

指名生理解。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2、细学课文:

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⑵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⑶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说。)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于是就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于是就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⑷(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补充资料。

⑸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是呀,伯牙琴声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或者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或许是发泄心中的郁闷,或许有对亲人的思念,或许还表现了美丽的风景──“清风徐徐春雨绵绵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出示词语4个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生答: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答: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⑹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所以说: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

所念、必得之

指导理解这句话,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之:“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之:“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是呀,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板书:

知音

⑺师: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师:是啊,这两位知音终于相遇,这是多么高兴和快乐的事呀,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⑻过渡: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生理解句子。

⑼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⑽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唯一的知音死了,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琴声了。他宁愿自己的琴声追随着懂音乐的子期一起长眠于地下。)

师:是啊,他用这种“士为知己者死”方式怀念知音,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话。

四、课外拓展

1、失去子期,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这对生死之交的情谊令人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最后一句。

自由读、指名读。

五、背诵课文

师:课文虽只有短短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所念

25伯牙绝弦知音

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预设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故事背景理解古文的意思。

3、在朗读,想象,说话中感受文言的韵味。

4、积累中华古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预设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2、揭题读题。

二、诵读感知,体会文言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重点正音“哉”“弦”。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三、习文解字,探究绝弦之因

1、理解“伯牙绝弦”。

绝:断。

2、理解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质疑:

对伯牙的所言所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四、扩张语境,感悟知音情深

1、感受寻知音之苦。

2、感受遇知音之喜。

3、感受失知音之痛。

五、欣赏音乐,感受情谊之深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谈话交流

1、还记得我们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学的时候困难吗?看来只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就能学得轻松。那应该怎么去学习文言文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师介绍人物,板书:

伯牙子期

(一个衣着华丽、羽扇纶巾。这是当时晋国达官贵人的打扮。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一个青布包头、两截布衣。这是当时楚国平民百姓的装扮,他就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和子期之间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板书: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正音。

理解“绝”的意思(断绝),那“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两个人再也不来往了,称为绝交;作家再也不写东西了,称为封笔;电影演员在也不演电影了,称为息影;我们可以用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质疑:

为什么要绝弦?

3、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问生感受。教师范读。带学生一句一句读。

指名读。

(其他人注意听,这篇文言文中有两个语气词,看他读准字音了没?)

“兮哉”是语气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

(指名说。)

语气词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一咏三叹的感觉。

学生读、女生读、男生读、指名再读。

(最后一句能否处理好停顿?)

5、最后一句特长,那该怎么停顿?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生读、齐读。

我们读书时应该音停意不断,这样读起来味道就更足了。

6、有时,单独的一个字也有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课文给的注释,还有一些词该怎么理解?请大家读第一句,看看还有哪个词不懂?“善”读读第二句,有不明白的吗?都明白了,那就带着你的理解来断句朗读。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

知音是什么意思?

(互相了解,心意相通的人叫知音。)

伯牙和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呢?

(出示表格。)

讲解。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并成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伯牙会──,子期会──

课文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8、课文从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

9、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列子汤问》有记载:伯牙会焚上一炉香,席地而坐摇琴弦。

你们当一回子期,来听一回伯牙的琴声。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跟着伯牙的琴声来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伯牙的思绪又飞到了江边,你又看到了什么?所以你是这样赞叹的!

10、刚才听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传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课件资料。)

三、理解巩固

1、伯牙的琴声中,除了她娴熟的技巧之外,还有什么?

(情操、心胸、心声、感受。)

当伯牙弹琴时,有人理解他广阔的心胸吗?

当伯牙将自己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时,有人明白他的心声吗?

当伯牙把自己的情操和感受都化为美妙的音乐时,可有人明白?

(没有人明白。只有谁明白?──子期)

2、伯牙是当年晋国的大乐曲家,他的思绪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过它的琴声来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去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杨柳、春雨、云雾、炊烟……)

当伯牙所念(春花)时,子期必得──(春花)当伯牙所念(夏雨)时,子期必得──(夏雨)当伯牙所念(秋霜)时,子期必得──(秋霜)当伯牙所念(冬雪)时,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朗诵。男生读写伯牙的句子,女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此时,他说这些,做这些时心情是怎样的?

(悲痛欲绝。)

再朗读。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真是: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读

世间只有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的音乐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己又将孤独苦闷,不有悲从心来。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知音钟子期。──读

伯牙的满腹思绪还会有谁能知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读

5、读到着,你知道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所以,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6、凄美动人的一段情,演化为中华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一起去领略他们之间心灵相同的情谊吧!朗读全文。

7、总结:

后人常常用“高山流水”来表示乐曲的美妙或知音难觅。虽然我们不需要像伯牙一样摔琴,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了解朋友、珍惜友情。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情子期

知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案例三:品味知音之情

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如何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声音较小)

师:泰山多么雄伟呀,孩子,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声音大了,有点气势了)

师:这是钟子期在由衷在赞美伯牙,读出赞美之情。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面带微笑,声音洪亮,很有韵味)

师:来,我们一齐来赞叹。生齐读

师: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学生朗读(同上,略)

(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

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如果你是子期,你听到了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类似的句子)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我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我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雨,我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我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来,我们一齐读一读2——4句,感受这知音之情。

反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初步理解了古文意思后,我引导学生品味二人的知音之情,主要也是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的。朗读时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篇古文共有5句,重点是2、3句,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以表现二人是如何心意相通的。这两句要读出钟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所以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生个别读,齐读,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于是学生也从读得一般到渐渐读好,经历了这样一个朗读的过程,学生的感情理解便自然加深。接着再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这不仅是承接开课时的游戏,同是更是给予学生一个创作表达的空间,古文教学也可以读写结合。学生由于有了铺垫,又进行了朗读训练,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很活跃。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还朗诵出了古文的韵味,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样一篇文章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比较欣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感情。

3、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化。

重难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课前准备

古筝曲《高山流水》。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xián,不能读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习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拔

1、学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学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后还弄不懂的诗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意思:伯牙说这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3、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说说课文大意。

四、体会文章中心

1、琴师伯牙弹琴时,樵夫钟子期有何表现?

(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为什么能互相欣赏?甚至钟子期死后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因为他们二人都视对方为知己,伯牙更是把对方看作倾诉心声的知音。)

3、结合课后“资料袋”谈谈体会。

五、讲课文故事

1、指读课文,回顾课文所讲故事。

2、学生对照注释,练习讲课文故事。

3、指名讲故事。

(教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直译。)

4、评议:

讲得是否语言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六、感情朗读,积累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如何读出语气。当钟子期感觉“峨峨兮若泰山”时,曲子的旋律应该是高亢有力的;钟子期感觉“洋洋乎若江河”时,曲子的旋律应该是舒缓轻柔的。“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该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该读出水的宽广。

2、指名朗读课文(配乐读),评讲。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感情真挚)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6731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