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地理教学计划

时间:2024-10-07

2024地理教学计划范本十四篇。

时光如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教师们可以开始制定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了。一份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让新的学期教学更有干劲。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地理教学计划”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地理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结合地理中考考试说明及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我校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校地理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二、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2月至3月初。

复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四章。(含相关教学训练)

1、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2周)。

2、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与全册训练(2周)。

(二)、第二阶段:3月初至4月中旬。

复习八年级地理下册,与一统考前训练与提升。

1、计划一周一章节,约4-5周。

2、一统考前提升训练,约1周。

3、油印训练与资料训练训练与评讲。

(三)、第三阶段:4月中旬至5月初。

专题复习与二统考前训练与提升。

1、专题1:地球与地球运动。

2、专题2: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

3、专题3:气候与海洋、陆地等。

4、专题4:认识世界区域。

5、专题5:不同类型的国家。

6、专题6:中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料。

7、专题7:中国的人文及区域差异。

8、专题8:认识中国的区域。

9、专题9:孝感乡地地理。

10、专题10:地理热点聚焦。

(四)、第四阶段:5月初至6月初。

综合能力训练与三统考前训练与提升。(方式:练-评-析-体)

(五)、第五阶段: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能力训练与状态调整。

1、地理考试非智力因素训练。

2、中考地理信息处理(含相关考试)。

3、考前地理模拟训练

4、考前学生心理辅导。

三、计划预想:

1、整体提高学生地理水平,力争考试一次比一次有所上升。

2、目标生地理成绩平均达优,并力求高分。

3、赶超邻近学校,促学生整体成绩提高。

地理教学计划 篇2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共有教学班18个, 18个班分为二个层次,8班和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16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相当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做好上下册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工作

高中地理下册是在高中地理上册的基础上进行的,上册地理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高中下册地理的学习。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旧知识逐步复习到位,从而克服上册地理知识不足的问题。

2、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 第五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 第六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 第七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 第八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5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单周由何文臣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杨应才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3、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

4、根据教材特点选用 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六、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阶段性目标:

本学期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七、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每周组织好集体备课工作,首先确定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然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说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教学目标,指出突破难点的方法,科学设置习题。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进行广泛的讨论,作出有益的补充,最后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做到“七备”“四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互相交流,提高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八、收集有效信息,科学处理教材:

教师通过研讨教学大纲和教材,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将知识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将具体的知识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摆脱“题海”,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提高成绩。

九、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计划(二):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本期的地理学习,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人地观,提高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

(2)智育目标:努力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

(3)双基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基本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并能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能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象系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信息或进行图文、图图转换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

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在学习中,应注意培养两项重要地理技能:一是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训练学生运用地理数据技能。二是培养地理调查的技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都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需要采用地理调查的方法,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调查的主题和内容有一定深度,以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三、主要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课外辅导、学习计划。

(2)、以《教材》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案。每周定期集体备课一次。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强调集体备课后的再备课,交流每周的教学情况、周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3)、课堂教学目标突出。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一教学,应该将之贯穿始终。

(4)、精选试题,与学业水平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迁移能力。通过练习的批改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

四、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时 间 周 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课时量 备注

2013.2.25-3.1 1 人口数量变化 2

2013.3.2-3.8 2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合理容量 2

2013.3.9-3.15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

2013.3.16-3.22 4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

2013.3.23-3.29 5 城市化 2

2013.3.30-4.5 6 农业区位选择 2

2013.4.6-4.12 7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

2013.4.13-4.19 8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

2013.4.20-4.26 9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2

2013.4.27-5.3 10 工业区位因素 2

2013.5.4-5.10 11 工业地域的形成 2

2013.5.11-5.17 12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2

2013.5.18-5.24 13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 2

2013.5.25-5.31 14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2

2013.6.1-6.7 15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

2013.6.8-6.14 1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

2013.6.15-6.21 17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2013.6.22-6.28 18 期末复习 2

2013.6.29-7.5 19 期末复习 2

2013.7.6-7.12 20 期末考试 2

地理教学计划 篇3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以前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一周

人口的数量变化

(2课时) 二周

人口的空间变化

(1课时)

人口的合理容量

(1课时) 三周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复习、测验

(1课时) 四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课时) 五周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课时) 六周

城市化

(2课时) 七周

复习,测验

(1课时

农业区位的选择

(1课时) 八周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九周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十周

期中考试复习

(1课时) 十一周

期中考试

十二周

期中考试卷分析

(1课时) 十三周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十四周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

十五周

复习,测验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十六周

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复习,测验十七周

人类关系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十八周

章末复习

十九周

测验评讲

二十周

期末考复习期末考试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共9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推荐

地理教学计划 篇4

地理学科第四章教学计划——人口与城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概念、种类及其转移规律。

2、熟悉城市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空间结构。

3、了解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4、培养学生用地图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人口概念、种类及其转移规律。

2、城市概念、特征、分类及其空间结构。

3、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讲授。

2、案例分析。

3、讨论。

4、地图分析。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电子地图。

3、统计数据。

五、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视频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发学生思考。

2、讲授(20分钟):

主要讲解人口种类及其转移规律、城市特征及其分类、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案例分析(2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城市化问题在特定城市中的表现及其影响。

4、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5、地图分析(30分钟):

学生分组利用电子地图,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6、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给出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查等。

七、拓展练习:

1、请举例说明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2、请解释城市化对环境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3、请对比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区别,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4、请利用地图分析某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地理教学计划 篇5

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时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时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时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时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时

第三节

城市化 课时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

1周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会是什么样

1课时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时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时

问题研究

煤城焦作的出路何在 1课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

2课时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课时 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课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课时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1课时 期末考试复习

2周

地理教学计划 篇6

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搞好2013届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2013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

二、学生现状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本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实验班、平行班。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要有取舍。

三、工作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以自主编制学案为主,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一次,时间是周四上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由一人主备一人审核,一人挑刺。强调集体备课后的再备课,交流每周的教学情况、周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的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

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练习的目的是有组织的的学习活动,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练习不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的批改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专题辅导配合以专题训练,并且每周要进行单科综合训练。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4、针对报考一类的学生加强本学科的辅导,帮助地理学科较为薄弱的学生,使本学科不拖后腿,尽可能使本学科达到A等水平。

5、加强面批,及时反馈和提高。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作业精讲精练。

6、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文综解题方法指导。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内容安排:以全国文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时间安排:

1、一轮结束:2月底。

2、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

3、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

4、自由复习:6月1日——文综考试前。

地理教学计划 篇7

地理学科第四章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地理学科第四章主要是讲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互联系和互动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综合认识和系统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特点。

二、核心内容

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2.地形地貌与人的生产活动

3.气候与人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4.水资源与人的生产生活

5.土地利用与城乡建设

三、授课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地图等手段,让学生了解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出发,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识点分析

(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地理资源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气候和人的生活经济活动等角度分别阐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地形地貌与人的生产活动

介绍了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例如,在高山和平原上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区别,以及土地利用对地形的影响等。

(3)气候与人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介绍了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特点和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包括人类适应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技术手段:类型分类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4)水资源与人的生产生活

介绍了水资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其特点和安全问题,以及人类水资源消耗和水体污染问题所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5)土地利用与城乡建设

介绍了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使用和利用方式,不同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这些开发模式的各自特点和区别。并且包括如何推动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会以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应用

通过图表、地图、影像等手段,让学生进行实地探究和分析,对本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活动、个人探索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

1.学习成绩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在应用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作业分析

通过布置调查讨论或小组报告等任务型作业,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任务中获取知识。

3.群体交流

学生要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想法冲突,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发掘自己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五、学生表现评估标准

1.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2.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方式。

3.学生的创新思维,看看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4.学生及时反馈。

5.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通过举例子或者文字说明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用性和交叉性,让他们能够实际掌握知识。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来源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知识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课上的案例剖析、检验、学习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和锻炼。

4.分组配合教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的生态,由学生定性地观察与分析地理现象,达到知识的共建、协作发展、对知识获得质量高度自我评估等效果。

5.实地探究法

使用实地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去参观观察,让考察地与教材中的内容有关系,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由浅入深,由简入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性质为高度可视、直观、完整的知识获取方式。

七、教学资源

1.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片

2.地图、图表

3.影像、录音、影视资料

4.教材、参考书

5.实验室和教学设备

八、总结

地理学科第四章主要涵盖了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以及人类和地球的互动关系,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信息化素养和系统思维能力。本章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例、图表、地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地理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巧妙地运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实验室讲解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加强他们的证明性思维和策略性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计划 篇8

【地理学科第四章教学计划】

1. 教材概括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成因和灾后救援与防灾减灾措施,帮助学生了解灾害的危害和影响,学习典型灾害案例,并通过训练学生的意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2)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了解典型灾害案例并能够分析灾害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救援和防灾减灾措施,并学会如何防范自然灾害。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自然灾害现场视频,分析灾害原因,了解救援和防灾减灾措施;

2)学会使用各种现代电子设备和工具掌握自然灾害信息;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如:急救、自救、逃生等;

4)学会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查找、整理相关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思。

2.3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对自然灾害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同情心、友爱之心和责任心;

3)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尊重生命、保持环境卫生习惯;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学习并实践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3.1 教学内容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灾害分布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特征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1、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

2、天气灾害

3、地质灾害

4、水文灾害

5、生物灾害

6、人为灾害

三、典型灾害案例分析及救援与防灾减灾措施

1、典型天气灾害案例分析

2、典型地质灾害案例分析

3、典型水文灾害案例分析

4、典型生物灾害案例分析

四、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

1、自救和互救意识和技能

2、逃生技能

3、急救技能

4、安全知识

3.2 教学步骤

1)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灾害分布特点

通过PPT展示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分布特点。

2)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灾害影响

通过视频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灾害影响,引导学生讨论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典型灾害案例分析及救援与防灾减灾措施

引导学生查找各种典型灾害案例,进行分析,分享防灾减灾措施。

4)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习急救技能、逃生技能,开展自救互救演练活动。

4. 教学评价

4.1 教学评价方式

1)考试评价:考试形式多样,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或取代传统考试的小组讨论方式等,共计占60%。

2)评估表汇总: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考勤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占总分的40%。

4.2 教学评价标准

1)知识技能方面:

a. 熟悉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b. 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c.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救援和防灾减灾措施,学会如何防范自然灾害。

2)基本素养方面:

a. 建立对自然灾害高度关注的意识和责任感;

b. 运用各类现代电子设备和工具获取自然灾害信息的技能;

c. 具备探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兴趣。

3)情感态度方面:

a. 培养同情心、友爱之心、责任心;

b. 培养自觉遵守规则、尊重生命、保持环境卫生习惯的意识;

c.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地理教学计划 篇9

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环境危机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大气、土壤、水遭到严重污染,臭氧层出现空洞工业和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工业生产排出大量的“三废”,各种化学产品和有机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了解日趋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增强学生的危机感,

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结合校本教材设计了多节环保教育课,以下为其中一节的教案: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解决措施以及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VCD光碟中有关环境污染、我国首都北京春季受沙尘暴袭击的资料片断,进入本课主题:我国生态环境正日趋恶化。

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38%)

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乱伐森林、滥垦草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目前全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2460的速度扩展)

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带来的严重危害:

加剧贫困程度。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联系我省山区一些贫困地区的实际,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体会)

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学生讨论:严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时代呼唤环境保护。你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联系实际分别对以上内容做出说明,如利用无氟制冷技术生产电冰箱就是绿色技术;再如有些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利用就属于绿色设计等)

四、本课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已经面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理《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等章节,其环保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道德教育内容。如《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

(三)行为教育内容。如《水资源》一节,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环保事业。

如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一节,讲到黄土高原,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资料:黄土高原在古代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

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

通过典型的事例向学生介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环境一旦失去了平衡,威胁的将是我们的生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地理教学计划 篇10

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实际,坚持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学导法教学研究;以名师示范促教师成长,以科研引领建高效课堂。

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效益,充分发挥工作室同伴的互助和共进作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创建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工作室。

1、建立地理工作室博客群和QQ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2、通过上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坚持撰写教学日记,加强教学研讨,采取个别指导、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网络研讨、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4、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进行校本教材地理必修1、必修3的'辅备纠错工作,完善地理必修2的校订工作。

5、发挥名师影响力。继续和金太阳教育研究院合作,进行《金太阳导学案》丛书编撰工作。

6、进行微课、晒课等新型课的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科研成果展示比赛工作,将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推荐到市、省级比赛。

地理教学计划 篇11

2019—2019学年高一必修一地理教学工作

计划

高一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必修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学,高一地理教师也会感到地理难教。

高一年级共7个班,2位地理教师,我担任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高一(1)班,(4)班、(5)和艺术传媒班,(4)、(5)班是世

第1页/共4页 外--八中共建班,艺术传媒班是特色班,(1)班是普通班。在地理学习方面,这四个班级的学习能力相差较大,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很难保持一致。 三、高一地理必修一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四、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 五、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

第2页/共4页 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如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等环境资源。然而自然环境也有破坏人类活动的时候。发生一些人类暂时无法抗拒的环境灾害。比如气象灾害:台风;地质灾害:地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应该利用好各种环境资源,同时也要预防各种环境灾害。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讲解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六、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 希望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这样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坐镇,每一学生都能学会地理知识,同时也希望教师自身也有一个深刻的提升。

第3页/共4页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必修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4页/共4页

地理教学计划 篇12

地理学科第四章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教授“地质环境与地球的变化”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历史,并掌握地球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

1. 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性质。

2. 熟悉地球的各种性质和它们的变化过程,包括地球的形状,周转速度,自转轴倾角,地磁场和地震活动等。

3. 掌握地球的表层构造与运动,包括岩石圈、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了解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危害。

4. 了解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掌握全球气候系统的衡量和评估方法,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的构成和演化历史

2. 地球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过程

3. 地球的表层构造与运动

4. 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因素

5. 全球气候系统的衡量和评估方法

6.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地球的构成和演化历史,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性质。

2. 地球的各种性质及其变化过程,包括地球的形状,周转速度,自转轴倾角,地磁场和地震活动等。

3. 地球的表层构造与运动,包括岩石圈、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了解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危害。

4. 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掌握全球气候系统的衡量和评估方法,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2. 导入教学,让学生尝试思考时代背景和科技发展背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寻找问题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4. 用教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材料的可信度和利弊。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考试,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2. 通过小组展示会议,了解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探究,了解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 通过思辨性问题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期望水平。

六、教学资源:

1. 教师备课资料。

2. 学生教材。

3.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

4. 教师PPT。

七、教材推荐:

1. 《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 《地球之美》,科学出版社,2010年。

4. 《气候变化制度变革》,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年。

学习时间:10小时。

地理教学计划 篇1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根据我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关于建设“‘345’优质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 积极创建“‘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新理念,本学期特制订以下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

本学期主要是在上学期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中国的人文地理如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以及区域地理。

2.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识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应用,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绘图能力的训练,做好图文对应、联合记忆,发挥“图景”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完整的立体空间思维观念,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思想教育要求

要多方面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时代特征,联系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培养资源危机意识,环境危机意识,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 要设置一个激励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情景。(二) 要拓展学生思维。(三) 让学生找到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四) 要打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五) 培养创造性思维。(六)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灵感作用。(七)加强电化教育的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5.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读书学习法,模仿学习法,质疑问难法,课前预习法,课后复习法,温故知新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可采取集体辅导法和个别辅导法,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并对这些地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地理教学计划 篇14

地理学科第四章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总量和分布

2.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掌握世界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4.熟悉世界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二、教学内容

1.世界人口总量和分布

(1)人口总量及其增长趋势

(2)人口密度及其分布特征

(3)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2.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1)各国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发展水平

(2)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3)各国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其特点

3.世界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1)各种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

(2)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世界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1)各种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

(2)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讲授,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总量和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上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3.讨论法

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参与互动的意识。

4.调查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变化,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参与互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3.实地调查报告

评价学生能否准确描述自己实地考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五、教学资源

1.教材

我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地理》第三册

2.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观感效果。

3.实地调查

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做出研究报告。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jihua/19554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