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身为教师一定会以身作则,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教学前把教案准备好。对于教师来说,编写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与“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相关的知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2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练习的第二个环节中设计了三个选择题,这三个选择题分别是:
1、当我们需要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同一种物品的不同品牌的销售量最多是什么品牌,也就是利用众数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哪种品牌的物品质量比较可靠;这个选择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确定。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数和偏小数的时候,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主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大小特征来确定。
3、要确定一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要用中位数来判断,要比较两个班的成绩,要关注的他们的平均水平。由此让学生理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他们既有联系,即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有区别,即众数反映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排序有关,所以它们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3
(2)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掌握确定邮资的2个因素。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组合意识。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邮件的资费办法,理解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
利州区邮政局准备举办一个大型的邮政营业员招聘会,同学们想参加吗?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邮政营业员,必须要闯过一下几关:
1、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
2、观察PPT出示精美的邮票。
3、谈谈你对邮票的认识、邮票有什么作用。(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4、揭示课题。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信函 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 0.8 1.2
2、认真观察表。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外部、、外埠的含义。
根据上面的邮政资费表,你能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1)、如果一位客户将一封18克的信函邮寄给本市的好朋友,请问他该付多少钱的邮资?如果是56克呢?
(2)、如果你的朋友想把一封重88克的信函从外地邮寄给你,请问他该张贴多少钱的邮票?
独立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4、探讨邮政资费表的意义,掌握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质量和目的地。
1-20 2-40 41-50 61-80 81-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1、如果邮寄的信函不足100克,在邮寄的时候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满足需要,请你找出是哪些资费?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2、通过分析:4.00元、4.8元、6.00元不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满足。小组探究各自的粘贴方法,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多少面值的邮票?
3、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1、如果一位客户邮寄给外地亲戚的信函是388克,在邮寄的时候最多只能贴4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通过今天的闯关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你能不能胜任邮政营业员呢?说说理由。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真聪明!板书课题:统计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简便?为什么?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a.这个同学统计出的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学生说教师在表中填出数:7、4、6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请看!
3.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5.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
6.学生在练习纸上填写统计表。
7.展示学生填的统计表,集体订正。
1.根据这三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的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1.聪聪明天要过生日了,现在它在干什么?我们去看看。
2.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这么多好朋友来我家,我要买些好吃的食品招待它们。
这么多好吃的,我该买些什么招待它们呢?小朋友,你能帮我选一选吗?
3.大家愿意吗?
4.打开桌上的信封,看看有什么?
5.听清要求:根据聪聪家来的客人和食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先小组讨论一下要选哪几种食品,把食品的图片贴在这个表的上面(出示统计表),下面写出所选食品的数量,然后每位同学再根据所选食品的数量,在下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出示统计图)。
6.展示、评价。
a.××,给大家说一说,你选了哪几样?为什么这样选?
b.还有谁愿给大家说一说?
c.这么多同学想说,这样吧,说给同位听一听。
7.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8.同学们帮助了聪聪,聪聪可高兴了。
9.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欢迎大家明天到我家做客,再见!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统计的方法。比如,刚入学时,老师要统计出班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安排好座位;学校要统计出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以便给大家订做校服,这些都是运用了统计知识。【dhb100.COM 读后感大全】
课下就请你做个小小统计员。咱们学校有这么多树,你能统计一下有几种,各有几棵吗?
现在我们就拿好笔和要填的表到校园里去看一看,统计一下。
反思:
这节课,不仅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而且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是一节不错的课,感觉较好。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还是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三个比轻重时,由于限制学生用天平不能超过两次,促使学生通过等量代换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呈现,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并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猜测、实践、辨析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在猜盒子的活动中,学生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的应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目标。猜盒子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 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教材提供的例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切,参加课外小组,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特点。例题所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也接触过把同一类物品圈起来的练习,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集合图形成的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课前帮助学生体会“只……”,“既……又……”。
(一)在“装苹果”活动中,初步感受“重叠”。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果),讲台上有两个盘子,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左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 师:现在只有左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右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 师:现在只有右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师:给大家出个难题,我想让两个盘子里都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呢?(学生讨论,若想不出办法,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个盘子的位置移动一下。)
让学生演示,师:他刚才想到的方法是把两个盘子重叠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感受一下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出示例题,深入体验。
1、出示课本上的统计表(名单顺序打乱),获得数学信息:
师:这是某小学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的统计表,(边说边出示)
语文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有( )人
数学 于丽 李芳 陶伟 王志明 杨明 周晓 刘红 卢强 朱小东 有( )人
师:(1)观察这张表格,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带着学生数)(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在表格第一行最后一栏填上“8”。)
(2)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在表格第二行最后一栏填上“9”。)
(3)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指名答,师根据学生回答书写:8+9=17人)
师:是17人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再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名单。让学生发表意见。
2、调整统计表中的名单,突出“重复”。
师:谁能把表格中名单的位置调整一下,让大家能很快看出哪些名字是重复的?(小组讨论)
指名回答。(生:把上、下两行中相同的名字对齐)(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指名直接在白板上操作)
师:名字重复出现了两次说明什么?(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重复出现的名字使我们算错了总人数,想一想怎样做不仅能使名字不重复,又能表明他们3人参加了两个课外小组呢?若学生答不出,师提示:要是只有一个名字,摆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生:把重复的名字写在两行中间)(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指名直接在白板上操作)
师:能把“刘红”摆在“朱晓东”上面的一格中吗?(边说边操作,将“刘红”拖到“朱晓东”的上面)(生:不行)为什么?(因为刘红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摆在上面一格就只参加了语文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
能把“朱晓东”摆在中间吗?(边说边操作,将“朱晓东”拖到中间)(生:不行)为什么?(因为周晓只参加了数学小组,没有参加语文小组)
(1)师:这14人中哪些同学是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谁来把这些名单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圈画)
这14人中哪些同学是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谁来把这些名单圈起来?(运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圈画)
圈了以后,我们就能很快看出这些同学参加课外小组的情况。看来解决这类问题用“圈起来”这个方法比较好。你们想试试吗?
(2)小组合作,分组绘制集合圈。
老师这有一个红的的圈,还有一个蓝色的圈,请两名同学对照表格,帮我把语文小组的名单摆进红圈中,数学小组的名单摆进蓝圈中。(指名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操作)其他的同学拿出老师准备的14个名单,独立在卡纸上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1、在纸上画一个红色的圈和一个蓝色的圈。对照表格,将语文小组的名单摆进红圈中,数学小组的名单摆进蓝圈中。
2、摆好后,看一看是否和表格中的名单相一致。
(3)老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有问题的情况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集体辨析,订正。
运用电子白板的填色功能,逐一突出韦恩图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各部分的意义。
(运用电子白板,将原来的表格调出来)师介绍:和原来的表格相比,大家绘制的图形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小组的情况。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图形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一百多年前发明的,人们把这样的图形叫韦恩图。
(三)结合图,掌握算法。
(①5+3+6=14 ②8+9-3=14 ③8+6=14 ④5+9=14)
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上面4种算法,学生能说几种是几种,不强求都要列出来。)
1、练习二十四第一题(在书上110页完成,一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订正)
2、一家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出示110页第2题)。
(1)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2)需要你来帮着解答什么问题?(“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文具呢?” )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这两天进的文具中有3种是重复的)
(4)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将上题做一定的改动,隐去两天进货的图片,只告诉这两天各进了5种货。再让学生解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对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数学课外小组名单表格的逐步整理,在圈一圈、画一画等过程中得出韦恩图,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最后能运用语言、图表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较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很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通过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的拖拉、勾画、填色、圈点、书写等操作,让学生真实地展现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及时地反馈,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克服了多媒体课件“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而是一种真实的经历,将“走近” 变为“走进”,不是近距离的感受,而是走进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亲身感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效果比较好。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7
《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操作使学生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并会比较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的大小。
这节课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产生冲突。首先教师从旅游准备食物出发,出示图片,让学生把这些食物公平的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自然想到要平均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学生很容易分好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能有什么数表示呢?学生就产生疑问了,这时就表明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揭题: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一)探究二分之一;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呢?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二分之一。教师追问:那还有半个蛋糕可以怎么表示呢?学生都会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请5位左右的学生出来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强调平均分。接着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接着对着自己的同桌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出示小练习:判断图形阴影部分是否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情调平均分)。(二)创造二分之一;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长方形制片折一折、突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得到三种不同的折法,教师质疑: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想到都是把这张纸通过对折,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肯定。(三)创造几分之一;提问:你还能把这张纸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吗?学生活动,学生会得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数。接着通过小练习进行巩固。
第三部分是初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学生拿出小圆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并且比较大小,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图形大小得出二分之一大于,观察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份就四分之一越小。教师接着出一张平均分成8份,涂出其中一份的圆形纸片,学生会用八分之一来表示,教师立刻抛出问题:你能比较二分之一与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与八分之一的大小吗。学生根据结论,比较大小。接着联系想想做做。
第四部分是练习应用,巩固提高。通过想想做做达到练习的目的。第五部分是全课总结,学生自述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整节课思路还算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练习的思维含量上做的还不好,在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一定层次的提高,同一练习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细节上如语言的表达还要进一步精炼。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8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邮票图片以及实物(各种邮票)。
让学生观察邮票,实物观察普通邮票,多媒体展示一些特别的邮票。
通过观察邮票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邮票的作用,导入新课。
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①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省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②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省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①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思考)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①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②只用时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③你认为可以为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篇9
设计理念:
1、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是以识字为主,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独特的识字方法。
2、让学生在愉悦中识字。识字相对于阅读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低段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思维处在形象向抽象过度的阶段,喜欢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识字,体验识字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会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学习新的笔画竖勾,会写生字“牛 羊”。
认识一个新偏旁提土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对照认识表示四种动物、四种水果的八个词语。
2、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反复再现本课的生字,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老师想看看你们的表现,那我们就来比一比怎么样?比一比谁坐得端正,比一比谁听得认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1、比一比。(相机板书)齐读课题。
师:呀,读出了气势,都想比个高低哦。那好,张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比一比你们的眼力,看看这是哪?(农家小院)
师:这院子里的东西可多了,你们看看都有什么呀?
生回答。老师相机出示词语卡片。(黄牛、花猫、小鸟、鸭子、杏子、苹果、桃子、红枣)
师:有这么多。你们的观察还真仔细,可细心的孩子还能发现其实这些词语属于两类。
师:你真棒。现在我们要离开农家小院了。可是这些动物和水果们可舍不得我们了。都希望你们可以和他们说再见呢。(除去图让学生读词语。)随机指到词语上来。
师:这些词语中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老师都把他们标出来了。你能读准他们的字音吗?
生交流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记生字了。可我还是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棒。
师:你们可真不错,可我们的动物和水果们可调皮了,跑到我们的课文里去大比拼了。那我们也来比一比谁能把我们的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
分组读、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全班读。
师:下面我们还要来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那么写字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新的笔画:竖勾。他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个笔画很像?(竖提)
请生提示当小老师。
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比一比》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上一篇:初中学习计划7篇
下一篇:最新学习小计划(汇总15篇)
- 中学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精选9篇)07-03
- 最新德育教案合集14篇07-03
- 小学语文翠鸟教学设计12篇07-03
- 实习学习计划范本07-03
- [荐]初三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07-03
- 班级学习计划(范例15篇)07-03
- 鸟医生教案6篇07-03
- 天都峰教学反思(7篇)07-03
- 教学设备采购合同模板7篇04-25
- 外国诗两首课件07-03
- 总结推荐: 数学专业实习总结精选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