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梦想的启迪者,领航员,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积极性,想要写好教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范文大全强烈推荐“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您能从中获益,这将对你的职业有所帮助!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同学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同学能掌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同学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同学有自身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同学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同学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同学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同学全面地掌握好整首诗。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验证一下。通过提问让学生不断相互总结补充、逐渐完善最终的正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我一般都是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
3、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针对其发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勇敢、自信的能力。个别的题或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对其讲解的勇气及讲解过程中的`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借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
5、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应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一带十,既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努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让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周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参加了临沂市的2012中考复习研讨会,第一天听了三节公开课:一节卧龙北校尹老师讲的有关叙事类阅读指导的课,一节是莒南七中张传杰讲的文言文复习课,还有一节是沂水的张敏讲的有关写作的复习课。我认为讲的最成功、最贴合我们初三教学实际的是第一节课,后来莒南教研室主任对这堂课进行了高度评价。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收获颇深:初三复习可以说“任重而道近”,我们应该讲求课堂的实效性,讲究技术而不是艺术。我们每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的制定不但要准确,更要符合《2012中考考试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学和导要有机结合,此外还要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回来后我们认真地反思了一下,及时的调整了复习思路,更加明确了复习的方向。再接再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在前面:
我把前面的经验放在这里。它对这一课依然适用:
第一,情节里和细节里,有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当时的心境、处境;而这,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与我们交流的。第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评价人物,而是注意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看法和评价。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要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小说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物的意义和作品的主题的,动辄评价人物,给人物贴标签,往往会使我们偏离作者真正要讲述的那个故事。
(今天在七班的那一节,是最让我骄傲的一节,又看到了学生闪亮亮的眼睛)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连用了两个“手”、两个“脸”。(有同学还注意到:先简单提,再详细说)
连用了两个“那(是)”。(这种情况我们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见过)
2、“我心里默念道……”,有两句几乎是重复的——加了一个“亲”字,为什么?我的父母又是怎么称呼于勒的。(父母的称呼有变化,那个事实却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妈 妈一样的亲人,是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的纯洁善良,孩子的怜悯不舍,还体现在后面“那十个铜子的消费”)
小结:
不仅强调了于勒与我的关系,还提到了他与父亲的关系。
如果“父亲”是亲人,那“父亲的弟弟”呢?但是——
这个关系,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好像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的儿子、这样的父母放一块儿,你不觉得很有趣吗?
你的心中难道没有一个问题吗?说出来……
预计:
学生会说到的可能有很多,诸如——
他们怎么生活到一块?孩子难道不会成为他们父母那样的人吗?
孩子眼里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吗?就像我们所评价的那样?
先看父母对孩子的看法:
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再看孩子对母亲的看法:
以第一人称写,感受与认识毫不隐晦、真实不虚。
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能不能看到他对父母的怨恨呢?
非但没有愤怒和怨恨,甚至连一点点埋怨和不满都没有。
二、主问题的提出:
虽然同情于勒却也理解父母——为什么呢?
孩子会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能够理解呢?
引导1:
预计学生会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灾”。
母亲也的确是这么说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释:
第一,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母亲是这么说的,但她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注:
更理性一点,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尽力怀疑——她真是这样想的吗?
当然,这里还有两种情况——
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不知道。
母亲怎样想的,母亲自己心里知道,但她要用这句话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母亲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想说的是什么。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家庭生活受冲击?这种基于常理的判断让人觉得怪怪的。把这个问题种下)
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
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无论于勒是出于“欠了他们的钱”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他在这条船上很多时日而不愿回家,是一个事实。于勒,是不可能回来“吃咱们”的!母亲说的“拖累”也不是那个意思。从而,把阅读的对象转移到那封信上来——一切,都和那份信有关。
引导3:
1、阅读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内容:
注意其中两个隐含着的语句关联——
“(但是),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只要)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运用好这两个关联词,就可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关注的是那哪一句,为什么?
3、研究这句话中的逻辑关联,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
明确——
“发了财”和“回哈佛尔”存在着一种诡异的关联:
第一,是因果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兴奋。因为这就意味着,他回来的同时将会带来财富。
第二,是条件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迷茫。虽然于勒说的是,一发财就可以回来;但什么时候发了财,是不知道的。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说法。
第三,是假设关系——一想到这个,让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没有明说,那么能不能发财,本身就还是一个未知数。
梦想既有实现的可能,也有破灭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这种期待还可能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等待(事实似乎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对于好几年音信全无,于勒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但这个解释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几年”。
一家人的状态究竟如何?
衣冠整齐、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啊!”
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芦苇荡一段时间之后,非但没有坚强,而且想家的情绪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了;就像闰土,总是崇拜偶像神灵,什么时候都不忘却,这是很有问题的——因为随着一次次事实上的“不可能”、“没实现”,渴望应该渐渐变成无望才对。至少,不会这么迫切。
闰土之“执”,是一个人生存的本能。而我们一家远不如此,所以一定有着比“拮据生活”更可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一种在一两个点上深入挖掘,教学更有实效。缺点是,这样的“硬思考”有相当大的难度。
一种是学生寻找、教师提供若干相关文段,几乎不作任何分析,点出可疑之处则可。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讲求顿悟。
以三个语段为例,这三个语段学生提到的比较多: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不是生活拮据吗?那就应该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改善生活而非购买奢侈品;于勒当年怎么败家的,他们不记得了吗)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们骄傲的和在乎的,是什么?研究、邻国、民族、风俗习惯、自然之美;有品位的游赏)
3、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异议,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吃法有什么“高贵”的?为什么是“要不要我请你们吃”,而不是“要不要吃”?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吃法意味着活法、追求、品味、修养、素质。看出身份、地位)
小结:
由此,我们能看出菲利普夫妇的人生追求。——体面的,高贵的。
而这种追求是建立在金钱财富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没有钱呢?
你可能就成了别人眼中的……
先看父亲的遭遇——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为什么不耐烦?父亲到底说了什么?真正的富人聊什么,还是根本就不会聊?为什么说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用坚定的语气说:”我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课文中翻译为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小结:
穷,很可怕,但还有比穷可怕得多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对贫富的态度。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比贫穷本身更可怕!这是一个无形的杀手,杀死我们灵魂深处最宝贵的东西——诸如怜悯、同情、良知。菲利普夫妇在意的,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他们更在意的是,别人看他们的眼光——那个眼光里应该有羡慕、有肯定、有赞赏、有尊重……有一个人想要的一切精神财富。而相反的,则是蔑视、是侮辱、是嘲讽、是冷漠——她所说的“拖累”,其实正是这个意思。让人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个穷弟弟,是一件丢人的事!父母的所有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同情于勒也理解父母。这个世界对穷人很苛刻。因为穷,我们就感受不到尊严和尊贵,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那个故事。这家人一直都在寻找高贵的生活,只是没想到的是,真正的高贵一直就在身边。
略作延伸——
我们常常觉得,所学的课文离我们很远,和自己无关,但真是这样吗?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努力学习,谋求工作,到最后是为了求得什么?难道不也为了体面的生活吗?这有错吗?只是……
可以讲解给学生听,作为补充的:
反观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担心女婿?
(成了家里的一员,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样,可以拿出于勒的信来给别人看。为的就是领受那份赞美、那份祝福,那份荣光。料想他们已经给很多人看过了,可是现在……这是个多么大的打击!所以,菲利普夫妇竭力不让女婿知道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丧。——父亲说“出大乱子了”,母亲说“已经够倒霉的了”。这个道理“我”懂,这个事实“我”知道。“我”对母亲是理解的)
反观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质疑——
完全没必要写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别和目的。
《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在本次绘本教学前,首先我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如何看待绘本,绘本阅读指导不能等同于绘画欣赏,尽管画面占有主体地位,文字不过三百余字,但绘本仍然是一种文学读本。同时绘本阅读指导不能上成简单的语言课,要重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所以绘本的阅读应该定位在图文结合阅读欣赏,实现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演演、玩玩的有趣的阅读过程。活动前我让幼儿树立爸爸在我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再想办法引导幼儿感受文本:由《我爸爸》,到“我爱爸爸”,最后到“爸爸爱我,我爱爸爸”的情感升华。在课中同时,我还和幼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抓住一个“酷”字贯穿始终,“酷”是什么意思?爸爸的“酷”到底表现在哪儿?我出示了“我爸爸很酷”的课件,帮助幼儿丰富对“酷”的理解:厉害、强壮、快乐、高大、温柔、聪明,步步推进,对爸爸的爱也就越来越自然入心。又如我让孩子在观察“我爸爸像鱼一样游得快”等几幅图文后。紧接着连出示两幅图:变成河马的爸爸、变成猩猩的爸爸。这时候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猜一猜这两幅图的所配文字是什么。从而小结出爸爸在“我”心中的形象。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去发现,在发现中表达。
于是,故事在不知不觉地生长,爱也在不知不觉得生长。孩子们竟然将文本还原成生活,用生活的、活泼的、带着体温的、如诗般的言语道出了“爸爸的心灵像水一样清晰”“我爸爸像太阳一样,永远闪烁着光芒”“而且我知道,爸爸也爱我”时,我感受到那水一般的灵动的语言。让所有人都深深体会父子(女)之间的亲情。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阅读绘本所给予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所以我们不仅倡导在幼儿园读也提倡家长与孩子在家共读,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邓丽君的一首《明月几时有》把离别愁苦演译得淋漓尽致。这让我喜欢上苏轼的这首词,当看到教材中的选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对于这节课的成败之处,在此做一个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如何上一堂新颖、生动、活泼的研讨课,让学生在无限趣味中领会词的意境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聆听音乐,激趣导入。2.反复诵读,体会诗气;3.品析诗歌,领会意境。
首先,面对传统的古典诗词,很多同学拒之千里,认为传统老土,远不如一些现代文通俗有趣,如何让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感兴趣呢?我想到了我最喜欢的这首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惜没有找到原版的碟,只能从网上下载动画版的歌曲,虽然现代味少了一点,但从学生们听歌时专注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还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
接下来是诵读环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分派朗读有利于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还可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开学一月多 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九年级 二 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大到对国家,小到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 :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 ,“ 积累 ” 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 ? 我是这样做的:
1 、背诵 :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 、注重课堂教学 : 全面提高 45 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3 、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 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 , 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 、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 、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另外,未重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3 、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4 、课外阅读面太窄。
5 、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五、今后措施:
1. 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 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4. 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设计1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设计2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4)翻译下列句子。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阅读“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或许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为了在课堂上更为顺利的教学,老师常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指导教师教学过程。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验证一下。通过提问让学生不断相互总结补充、逐渐完善最终的正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我一般都是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
3、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针对其发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勇敢、自信的能力。个别的题或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对其讲解的勇气及讲解过程中的`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借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
5、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应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一带十,既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努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让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我个人认为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开学一月多 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九年级 二 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 :
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大到对国家,小到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 :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 ,“ 积累 ” 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 ? 我是这样做的:
1 、背诵 : 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 2 、注重课堂教学 : 全面提高 45 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 3 、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 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 , 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 、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 、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另外,未重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3 、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4 、课外阅读面太窄。
5 、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四、今后措施:
1. 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 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4. 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搜集了多篇文章其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最为精彩。教师是桥梁,身为教师,应该坚持对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教案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下面的信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年我带九年级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就应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资料。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礼貌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资料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忙学生构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一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透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潜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必须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透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提高学生应试潜力是关键:
时光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状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潜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能够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就应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我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理解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完美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完美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我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用心,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透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构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性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构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透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礼貌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带给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带给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透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必须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透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透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职责感等人类精神礼貌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资料相联系,到达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能够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明白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透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觉得能够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比较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
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潜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
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就应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5.有些课堂华而不实
教师把新课程要求的师生对话,庸俗化为一般的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很活跃,实质上是利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灌”;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很好的教学资料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潜力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地表扬,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教师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点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从以上能够明白,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实现“双发展”。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只九色鹿把一个掉进湖里快要淹死了的人救上了岸,并要求他回去以后不要跟任何人提起看见过它。被救的人回去后却在金钱的引诱下,不讲信用,不遵守诺言,亲自带国王去捉九色鹿。国王被九色鹿的好心肠感动了,放了九色鹿,并下令谁也不许伤害它,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惭愧地躲到大山里,独自生活去了。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认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难点: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喜欢童话和神话,这些东西孩子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有兴趣,这篇文章又是有关动物的故事,是低段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昨天,我梦见了一只鹿,它的身上有九种颜色,美丽极了!你们能猜出它叫什么名字吗
2、今天,我们就和书中的九色鹿交个朋友。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那就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同桌互读课文,如果发现有读得不够正确的地方或有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识字。(范读时放慢语速,重读课文中的生字。)
5、指导识字。
(1)教师点击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小老师领读。
(3)全班读。
6、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认不认识它,要是认识了就擦去生字上的圈。
三、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大!老师相信你们写字本领也很大!(出示义、求、并、任等八个生字。)
2、同学们再用你们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再看看老师在田字格中怎么写,记住笔顺。
4、请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5、对照课本,同桌伙伴互相评评,哪个字写得好,就用铅笔打个/。没写好的就互相指点一下。
四、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改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意
1、同学们的字不但记得好,写得好,课文也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别用和~~~~分别标出九色鹿的话和那个人的话。仔细读读,看看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3、四人小组互相读他们的对话,并说说自己想对九色鹿说的话。通过各抒己见,学生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说出来,大家对九色鹿的好心肠,产生共鸣。
4、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配乐读等形式朗读九色鹿和被救的那个人的对话。
5、聪明的孩子,请你们读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看看你又知道一些什么
(1)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后,并让他找出相关的句子,训练怎样读好这些句子;重在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挑战读等形式指导朗读好第六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被救的那个人为了贪图富贵、享乐,不讲信用。
6、播放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动画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观看边听,并配上动作留意它他的神态、动作、语言。
(1)自由组合,三人一个小组演一演。
(2)配乐请三位同学上台演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国王为什么叫人放了九色鹿那个人为什么躲到大山里独自生活去了
(3)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小老师带读。
三、指导积累,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现在请把你喜欢的词语标出来,摘录到《词语花篮》中去。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设计上能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上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变化较多,做到了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还让孩子们参加表演,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有可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会话能力。但在从课文往品德教育的导出上还稍显不足。
这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拼搏的苦战的一学期。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了艰苦的强化训练,分别进行了两次摸底考和三次模拟考,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古诗文默写、阅读、写作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训练,和巩固了所学知识。从这几次摸考的成绩中能够看出扎实基本功,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是取得的基础。当然,从成绩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学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现试作如下反思: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在《20xx年命题指导》中强调“语文试题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贴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已有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就明确了试题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来命题,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测试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题目不会难,但会很灵活,会有多层次的考查。如测试语文积累与运用中,既有测试记忆,也有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有测试其运用潜力等。另外透过研究《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复习的范围。如50篇诗文以及14部课外读物,而这些都在课文中出现过,联系教材,只需作好重点资料的巩固就行。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资料。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应从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光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光进行超多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2、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礼貌的”(黎锦熙)。
3、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现实、未来等科学、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4、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忙学生构成乐写的习惯。初一开始到初三坚持每一天写,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如果能透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潜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必须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透过三年的实践,效果应是明显的。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时光不等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状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潜力。
2、让学生尽早接触中考题型。如果再等到总复习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初三年的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学生做完20xx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后,要求他们自我分析和总结,写一篇20xx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综合权威预测,给同学作一些分析、评点。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老师功夫花的不少,潜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同样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就应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五)大刀阔斧,对各知识块进行定性、定量。
《20xx年命题指导》中提出“重视挖掘客观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发挥主观题考查学生探究潜力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因而可对整份试题定性,即主观题占80%—90%。一份试题一般是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的,而对于每块知识就要大刀阔斧的定量,以便精讲精练。“积累与运用”这一知识块中,只需抓好优秀诗文的默写,其它的音、字名著以及口语交际,是靠平时的积累,无需多练。在“阅读”块中,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分析训练。在古文的阅读中,课内古文侧重于“四记一讽一表一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曹刿论战》)的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中则要着重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潜力、对信息的筛选潜力、对文章资料的深入探究潜力以及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阅读的文章要选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性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来训练。在“写作”块中,半命题和话题或是常规题型,因此审题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确“淡化文体”的要求,并不是可写“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训练中要先分文体,明确各种文体的要求后,在固定时光内灵活运用各种文体,集中训练几次。
(六)善于取舍,精选精练。
进入复习阶段,各种资料和试题会很快堆满案头,都拿来用,拿给学生练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只会把师生拖入让人疲倦的题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气,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要在所选定的命题方向和范围的基础上,斟酌各种资料,勇于取舍,把贴合要求的题目筛选出来,组合为各训练块,在我们复习巩固好教材上该知识块的要点后,及时训练,强化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知识块中最具《课标》精神的题目,组合、编制成侧重点各不一样的三四份试题,如在现代文阅读中,一份侧重于和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那么另一份就要侧重于议与记叙性美文的阅读考查,像这样地进行有目标的精练。在各知识块的定量后,要列出考查的明细表,依据明细表,师生共同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是透过师生的交流合作,帮忙学生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学知识。
(七)考试方法、技巧以及考试心理的指导。
虽然复习工作会在紧张有序中完成,但中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转折,是一锤定音的考试,会碰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考试方法、技巧的指导是每次训练中的必修课,如阅读方法:“一步初读,二步纲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题,四步删(删出与题目要求无关的信息,精思相关信息)”。又如:“抓关键,细明辨,分点展现简又明”。再如考场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经历体验与读过的优秀文章,依据题目的要求巧妙变通,灵活运用。对于考试心理的指导,则是考前的适当休息放松与适度紧张结合;考中认真作答,先易后难,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题时光;考完后必须仔细检查;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尽快对下一科做准备,别把思维滞留在上一科目中。在整场考试中教师要个性做好普九背景下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工作,他们常常怀着“反正我是考不起,是父母要我来考的”消极心理,在考场上就会随意而为,明是考得出来的却不考,更有甚者是在考场上睡觉,我就应做好这类考生的思想心理纠正工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我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理解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完美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完美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我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
当然,在普九背景下,后进生的不良思想、习惯以及不良,对想学好的同学的负面影响总是难以战胜,致使老师用了超多的精力的时光,收效却甚微,许多问题是老师讲过训练过的,到了考场上却做不出来,留下了不必要的遗憾。当然,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所以,某一次的尴尬,某一次的突如其来,某一次的偶发事件,它不是一件坏事,它迫使我们教者去反思,去思考,去体味。汲取和总结经验和不足。那些不足是我们的教学中的红灯提示,那些好的教学经验,是对教学最有效的帮助。已经走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我,一次的尴尬,一点的感悟,真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感悟,才会有进步,愿我的一点点感悟能为新课改添上一点新绿,为新课改日臻完善献上微薄之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把朗读与解读严格分开,如果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时间过得太快,新学期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总结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你也许需要"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3篇)"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1、对试卷命题的评价
本次试卷分四大块(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与理解,写作)25小题,内容适量,难易适中,题型全面,部分题型与中考题接轨,符合中考精神,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个过渡,学生易于接受,如文言文阅读,一则课内一则课外对比阅读,课外的出自学生平时做的顶尖课课练习。较难的是课外阅读,学生理解难度大,但也慢慢地引导学生阅读要静心思考,多读、多品、多悟,再不能读一遍就动笔。作文二选一,有易有难有梯度,可检查学生临场审题,选我所长的题目来习作的能力,很好。当然,试卷中来自文本的知识也不少,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这份试卷对初三师生教与学的导向有很大帮助。
2、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卷面糊涂,书写潦草,个别字词难以辨认,这与我们对学生的书写要求重视不够有关。
(2)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拼音、字词掌握程度不够,一知半解的较多。
(3)古诗文背诵落实不到位,名著阅读的指导方法不够具体,未能细化。
(4)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本阅读指导不够细,挖掘不够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的少。
(5)学生的概括、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6)作文中发现学生言之空洞,对事件的表述不够具体,缺乏真情实感。
(7)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尤其是不想学习的人数多,不参与教学活动,作业不及时完成,应付了事,后进生的基础落实不够,低分过低影响平均分的提高。
3、下阶段具体教学对策
(1)在教学中加大对后进生的管理、落实和监督。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学生落实、教师监督等方式进行。
(2)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明确要求,不求书写有体,但求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3)对背诵默写篇目一定要加强落实,帮助学生理解知情达意,课前应安排每天识记一首诗,首首默写,字字筛查。
(4)午读课要加强监管和落实,每节课要有阅读目标,组长负责检查,老师也要不定期抽查。
(5)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本阅读要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要先感性感知感受,再理性概括筛选综合信息,规范答题。
(6)加强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注重积累词语,要对文言字、词、句、文的有关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和小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培养整体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7)作文应教会学生审题,懂得抓关键点去立意和选材,二选一题目应选自己最擅长的有话可说的文题来写。鼓励学生平时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注重素材的积累,写自己感悟最深的事,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初三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
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好文言文复习计划。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忙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绝不就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料。我们就应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比起过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大步骤的语文课堂教学,此刻的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许多本来不乏科学性的新的教学形式又逐渐在“语文教改”的包装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语文教学。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讲究模式,但决不模式化。我们就应根据不一样的课文教材及不一样的训练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甚至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总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必须会充满勃勃生机。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就应把自我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结束以后,学生的思想也不会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就应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就应是礼貌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好处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杜语)的体现者。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当然,这绝不是要让语文课又成为“政治课”,而是要恢复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应对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来设计自我的课堂教学。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我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本资料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我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我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课堂表达十分清楚,也但是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此刻,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应对作品(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透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齐。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此刻透过对贴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我感悟作品,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课堂是实施新课轮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是课堂的重头戏,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来组织阅读教学呢?接下来结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特点,我想谈一谈自我的几点思考:
学生思考和说话也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设计出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明确自己的上课进度,目前的教案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模板”的相关内容,请点击进入了解更多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学生对知识是渴望的,很多问题是他们不明白的,所以向老师请教是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我都会给他们满意的答复,一时答不了的就课后查阅资料,然后再告诉学生。但他们找我的次数好象大不如从前,怎么会这样呢?通过课改,我明白了。是我的积极主动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渐渐地提问的人才会减少的。为什么不能把球再踢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想办法先试一试呢?
如果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他们的内心就会因为缺乏那种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发言人数少,讨论不热烈,时常有人开小差。究其原因,还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让学生提问不够。没有了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怎能积极的投入精力去研究呢?我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参与的愿望才会变得更大。我要做的是让学生引起共鸣。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实行组内互助 ,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思考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
现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微妙,往往被视为可为又可不为的教学。说它可不为,是因为受考点影响,仅仅要求默写或浅层次的理解而已,不为也罢;说它可为,是因为现代诗确实凝聚了文学中很多精华的因素,学生学会欣赏益处多多。作为语文教师,如能从此入手,确实大有可为。在教学中,如何能做到诗歌教学有所为呢?我想,首先应指引学生体味诗中强烈的情感。通过朗读,通过对诗歌字句的赏析获得一些信息,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语言,继而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欣赏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自主、生动地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整理、去收获。
有人说,读诗就像走迷宫。对于有方法的人来说很简单,因为诗中有很多小标记会给你指引方向,让你升堂入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一次智慧之旅吧。
(四)师:朗读诗歌的方法有很多,你们刚才齐读时是怎样处理的?(学生从感情基调、语速、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对诗歌朗读的处理及理由)
生1:我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得深沉些,因为诗中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对土地和祖国的一种深沉的爱,因此感情基调应该深沉些,语速也应慢一些。
生2:我基本上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还要补充一点的是,这首诗还给人一种悲愤的感觉,“激怒的风”、“悲愤的河流”、鸟儿的歌唱后的泪水,老师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肯定是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情感。
生3:我想谈谈重音的处理,“也”“嘶哑”“歌唱”要重读,因为这些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执著的爱,即使化为鸟儿,哪怕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师说:很有见地,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由诗的情感所决定。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得出自己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尤其可取的是他们能从诗中的语言入手去分析,得到朗读的方法。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3:诗人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通过标题和诗的第二节可以明确地知道。
师:不错,古人云: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又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为作者表情达意而服务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去寻找这些能解读诗人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并自己给自已提问。
示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为什么它的喉咙会是嘶哑的?
第1小组:“假如我是一只鸟”,在假设时,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只鸟,而不是别的什么?
第4小组:“然后我死了”,在这里,“死”在这里意味着什么?
学生们就这几个问题开始思考,讨论,交流,
生1:诗人把自己说成是一只鸟,其实不是偶然,因为,鸟在人们心目中,是自由的象征。表明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师说:是啊,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面对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由衷地渴望自由,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理解。
生2:我还有一种看法,作为一个诗人,他只能通过写诗来唤醒人民,吹起时代的号角。这也类似于鸟儿的歌唱。
生3:我想说说悲愤和激怒两个词,我觉得这两个词说是不是河流和风,而是当时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在进行悲愤的反抗,其实表现的是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而黎明则是一种希望,一种光明,因而是无比温柔的。
师说:真不简单,这就是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怎么理解“然后我死了”这一句?
生4:连死了也要与土地融为一体,它表现的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而献身精神。
师小结:你真是太聪明!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收获不小。在学习诗歌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方法呀?
生1:我知道在学习诗歌时要紧紧扣住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然后,还要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师小结:是啊,这些方法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美,诗人曾在《复活的土地》中极富激情地写道“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他也曾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让我们再一次用激情唱响生活中的那些诗的.情感。
特级教师宁鸿彬曾提出:语文教学不但要加强语文基础,而且要大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自学能力——因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方法,并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
在《我爱这土地》这堂课中,我注重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探究能力入手,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老师重在引导和激励,这种为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呢?
1、在发现问题之前,学生对于文本应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整体感知。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因此,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处理及理由,学生分别从感情基调、语速、重音等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并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再将达成共识的朗读处理落实在第二个层次的朗读中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2、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可以是海阔天空地提问,也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提问。诗歌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其精炼的语言和语言背后含蓄的情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扭住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能解读诗人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质疑。
3、在教学中,老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自已的角色。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在设计好符合教材特点的教学过程后,要组织全体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行有效地学习。其次,做好一个引导者,能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处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最后,做好一个帮助者,在学生迷茫时,知识不是十分清晰时,教师及时地帮学生,如课堂上背景的及时插入,象征手法的点破等。另外,课堂上对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的关注和帮助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并为他们的成功铺路,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同学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同学能掌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同学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同学有自身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同学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同学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同学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同学全面地掌握好整首诗。
今天去平江实验学校听了四节小学中年级语文评优课,收获挺大。各个区推出来的课都是事先进行打磨的,因此,每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在四堂课中,我最欣赏的是常熟实小一位老师上的《九色鹿》。
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富有深度;课堂上训练扎实,步步深入,行云流水。听后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一、线索分明。
她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六个词语:救命之恩、千恩万谢、知恩图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以此为线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文。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品读文章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给听课者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二、训练扎实。
在教学时,她主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和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与想象。
(一)、品词。比如:通过抓纵身体会九色鹿救人时的果断;通过奴仆感受调达获救后对九色鹿的无比感激。
(二)、想象。通过想象重金可能是多少来品味调达所想得到利之大;想象调达看了皇榜后的想法,来体会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三)、改述。通过两次将陈述的语句改成人物的对话来形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一是将调达郑重起誓改成他具体的语言:调达说:二是将最后一段改为请学生当国王斥责调达。
联系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反思:
一、平时上课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段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不要为了怕考试考到而面面俱到。
二、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力求精巧。巧思设计,巧教学生,巧练习题,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三、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
写、思等能力。
四、教学设计不但要注重实,还要注重活,注意关注学生学情,富有情趣的课堂,灵活生动的课堂才能激起学生头脑的风暴。
五、对于中心思想深刻的文章如何从文本出发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掌握,课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这是显示老师真水平的地方。
好久没出去听课了。看来闭门造车是要倒退的。今天听课后赶回学校虽然很忙,但心中却很充实。听课,是一种快速直面的学习。看来以后再忙也不能忘了出门听课。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3、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116379.html
上一篇:高中元旦晚会校长发言稿精选6篇
下一篇:学习新计划(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