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6的加法教学反思800字系列

时间:2023-01-1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热爱。课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工作,教案是教师智慧的重要成果。什么样的教案算是好教案?由此,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6的加法教学反思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

开学已经一周,学生已经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因此我设计这节课时,结合数学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我觉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尤其是进位1写的位置多样,我真没有预料到。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方式为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结合问题去预习新课!这节课我课前预习的问题预设为:

1、结合问题该如何列式?

2、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若列竖式该如何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4、列完竖式后,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知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首先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小组汇报的方式去上好这节课。汇报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摆小棒法,计数器,有数数凑十法和列竖式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充分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说完之后,对比不同的方法,从而优化出最优方法——列竖式。于是,我接着引导竖式如何去列?着重问为什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算理,进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多找学生说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上完本节课后,仔细想想,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能熟练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及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对于课堂检测环节时间太少,以至于学生在写进位1的时候,写法成多样化,但都是错误的趋势。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争取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作为刚刚迈入教育界的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课标,用课标,写好每一节的反思与思考以及其他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我素质的良好方法。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2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说,对于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要把这个十“存”起来,也就是要向十位进一,并且要求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孩子们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他们虽然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但是并不能规范书写。

2.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好。我明白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王主任和尚校长早早的来到了二年三班的教师。第一次被领导听课,虽然早在这节课前就用丁老师的班讲过两讲,但心情很是很紧张。在此先感谢丁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主任和校长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定会吸取改正,努力变得更好。

在听课前,和丁老师就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环节的设计,重难点的化解已经有了反复的讨论和改正,丁老师也对我上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①上课语言重复、啰嗦:

课前创设了闯关的小游戏,意在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可是每出一道题我都要重复一遍答案,生怕孩子们听不见,听不清,也怕课堂气氛尴尬。后来在听听课堂录音,就感觉自己想好笑的话唠。之后的二讲就让孩子们每回答一道题后同意的说对。这样哪怕不是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会认真的听别人的答案,话唠也不用重复啰嗦了。

②其他同学发言,应保持安静,适时地提问点拨:

在四班上课时,我对学生摆小棒、写竖式时都过度提问、插话。导致学生成为了我教学的工具,没有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今天我来到二年三班,孩子们也格外懂事、听话。班级的捣蛋鬼顾恒尔和公子蘅和端正的做好了。这两个孩子平常是班级里的小淘气,很聪明但却坐不住。这次主人和校长两人在后面坐镇,我也放心多了。上课的流程很顺利,因为孩子们有过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经验和不进位加法列竖式的基础,开展教学并不难。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

课后,王主任和尚校长对我上的课提出了表扬也有批评:

①教态很好,能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②语言不够亲切:上课时语言有一些严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语言应更幽默、可爱。

③环节设置有遗漏:列竖式环节应结合摆小棒讲解,因为摆小棒就是为了列竖式而服务,便于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就是“摆小棒满十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环节的设置应环环紧扣,有所联系。

④上课语言不够精炼:唐海俊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时候讲解的非常好,但是我还是没有控制住,不停地打断孩子的思路,进行我所谓的“点拨”。而这些点拨完全可以由学生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总结、提炼。

⑤评价不够有针对性、不具体:赵麒皓在我要进行总结时又举起来手,老师被听课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小心思,害怕问题学生提出跑题的问题,可是赵麒皓就在校长身边,我是叫他也怕,不叫他也怕。当他起来时我以为他是要就刚才的方法说口算思路,结果他又提出了不同的口算方法,并在黑板上板演讲解。实际上这种方法真的很好又很新颖,可是我却为了赶进度没有给他针对性的评价,好在孩子下课时还和我亲切的提问,没有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当赵麒皓板演后,可以这样评价:“这种方法真好啊,和别人都不一样的口算方法……”相信,这种鼓励一定会让他以及其他人更努力更积极的思考问题。

⑥小组讨论时间稍长、应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学有所得:

本节课的小组讨论大约用了10分钟左右,一是每小组停留的'时间太长,这也是因为我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二是小组长没有真正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导致用时过长。这后果就是课上巩固练习的时间过短,没能让课堂发挥最佳效果,知识点也未能及时巩固。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4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法的含义页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开始,请同学有序的说一说6、7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

随后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个多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写加法算式,看看能够写出几个。再集体交流。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教学例题。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请一位同学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用加法来进行计算。要求学生看着图,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观察2道算式的异同点。学生还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够将所想表达清楚。

教学试一试。教学本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情境图,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几,并提问:3+4=7表示什么意思?追问:那么4+3=?从一道算式的.得数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习题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核对答案。再让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反思:利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寻找想想做做第四题的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难表达到位,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做练习的时间有点紧张。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5

我认为数学活动要有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魅力,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幼儿特点的内容,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进行探索。

买水果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在学习“8的加法”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买水果”的游戏。活动中,我先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引导幼儿任意去买两种“水果”,但数量合起来一定要是“8”。操作时幼儿发现:“我买4个梨和4个苹果合起来是8个。”“我买5个香蕉和3个桔子合起来是10个。”“我买了2个桃子和6个苹果合起来是8个。”“我买了7个李子合1个西瓜合起来是8个。”……这样一来,4+4=8、5+3=8、2+6=8、7+1=8等加法算式幼儿一下子就掌握了。通过复习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规律,让幼儿学习3+5=8、6+2=8、1+7=8等加法算式。幼儿在活动中反应很快,大部分幼儿能举一反三,感觉教学过程很轻松愉快。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合体验,也养成了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时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要想使教学内容变的更加丰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就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当前要讨论问题的实际距离,对原有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习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正方体,满了十个先把他们摆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是在“万以内的加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以往计算教学总是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为避免这一点,又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课就从学生熟悉的关于中国特有动物的统计表中获得数学信息,产生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使学生感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二、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来学习新知。

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学生已学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课通过对旧知的回顾,激起了学生对加法计算法则的记忆,再引导学生采用尝试、讨论的方法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针对计算的枯燥,在巩固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形式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激发学生做计算的兴趣。

一节下来,我发现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学生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时容易发生忘记加进位1的情况,造成错误率较高。所以除了提高练习的强度外,还要有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强化提示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8

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理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总结以往的经验,我认为一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数学计算不感兴趣,那么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抓了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创设一个与儿童生活实际相关的情景,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计算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我一直以看图列示计算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再想一想用算式怎样来表示,接着列式计算;最后还要学生反过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谁?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可喜的是学生因为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在计算时,正确率明显得以提高,很少出现以往看错符号,看错数字的现象了!现在大部分孩子对列“一图四式”都能做到又快又准的列出。

如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教材还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两式”,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从而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2、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 8+2+5

8+2+2 8+2+4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 )=13 7+( )=15

13—7= 15—7=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巧”字”。既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又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3、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验算的教学,让学生针对一道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在切实掌握检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运用该方法去判断相类似的题的答案的正确性。当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后要检查。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数字和数学符号写清楚,写端正,在完成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等。对于这种习惯应该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9

一年级上册教材在最后一个单元安排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本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以及10加几等与十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如果能熟练背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题目,能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很多后续的学习。所以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这部分内容分两段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学习9、8、7、6加几

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最先学习的就是9+几,学习9+4时,我先带学生复习了凑十歌和10加几等与十几的题目,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先摆小棒算得数,学生有的想到接着数的办法,10、11、12、13,。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凑十法算,先给9一根凑成10,10再加3等与13,我让学生代表分别汇报了这两种想法,然后问学生喜欢哪种办法,班里学生都说喜欢凑十法。于是就多练了几遍凑十法,学生熟练掌握了。而且初步形成认识,是把小数拆开给大数凑成十。

学生学习9+几时还比较顺利,学习8、7、6加几时有的学生有点迷糊了,还是把小数拆成1和几,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想,你需要把大数凑成十,因此拆小数时要好好想一想,到底拆成几和几合适。当时有一些家长也给我说有的孩子有时犯迷糊,我安慰家长不用着急,一年级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以前每年我们都遇见过,多练习就好了。

我还告诉学生和家长,用凑十法计算时,一般是拆小数给大数凑成10,也可以拆大数给小数凑成10,要灵活运用。凑十法只是一种计算方法,还是要尽快让孩子把得数背下来。

我还告诉学生和家长,以前学的10以内加减法,和现在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必须让孩子背会得数,因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重要,例如:如果能熟练背会,填未知数9+( )=15这种题就能快速做出来,不用再费脑子计算思考。再比如以后要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14-6=,学生只要会背6+8=14,那么直接就能想到14-6=8。试想,数学考试时那么多进位加法题目,孩子怎么可能每道题都现算,现想得数?

一天上课我检查9加几和8加几,发现多数孩子背的不熟练。有家长签字说孩子只能提高计算速度,背会得数可能性不大。我告诉这些家长不要低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以前我们教的每一级学生都要求背会,难道我们班的孩子就背不会?只要天天练习,天天背,一定能背会。

二、5、4、3、2加几

前面学习的9、8、7、6加几,一般都是大数加小数,一般用拆小数给大数凑成十,学习5、、4、3、2加几,都是小数加大数,最快的计算方法是先想大数加小数等于多少,这进一步体现了9、8、7、6加几的重要性。如果想不起来大数加小数的得数,也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拆小数或大数都可以。在课堂上我发现经过几天的训练,多数学生对于9、8、7、6加几的得数已经熟练背会了。

总之,学生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所有的方法都只是一种计算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把所有题目的得数熟练背会,做到张口就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希望全班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都能尽快背会所有题目的得数。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难点是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图意,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题图上稍做改变,出示括线和问号,也就是这节课学生要重点学习,而且难于理解的知识。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不同,主动思考括线和问号的作用。在理解括线的含义时,教者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括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还引导学生看图具体说出括线表示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就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括线的含义。问号的出现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号为什么要在括线的下面,问号在括线的下面表示什么。在学习新知这个环节,教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理解了括线和问号的含义之后,编题列式计算也就解决了。在学生列式后,我又追问学生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检验加深学生对算式,对图意的理解。在新授环节的最后,又让学生思考主题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检验学生对括线和问号的理解情况。整个新授过程设计比较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学生理解比较清楚。

本节课教者能够抓住重难点进行教学,语言表较简练。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位,总感觉把握不好“火候”。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准要及时给以指导、纠正,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舍得时间,对于学困生不仅要指导,还要盯住他掌握知识,指导后要让他重复正确的。今后在备课时应注意多考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想多种可能,做足准备工作。当然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7152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