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亚洲之声
总目标: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了解日本音乐、朝鲜音乐、印度尼西亚音乐、印度音乐特征。
教时分配: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樱花》,体会日本特色的都节调式。
(2)通过律动和表演,感受朝鲜、印尼音乐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教师学生聊轻松话题:长假中开心快乐的事?(旅游)
(2)全班学生成立旅游团,去亚洲各国旅游,最后评出最佳音乐小导游。
二、朝鲜民歌(投影朝鲜族风情照,学生猜测旅游的第一站地点)
1、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熟悉的朝鲜民歌?师生共同演唱
2、欣赏歌曲《清津浦船歌》
投影问题:(1)歌曲的情绪?
(2)随音乐数拍子,感受强弱规律
3、复听歌曲,随音乐打拍子,感受朝鲜音乐特点:有明显的三拍子倾向
三、日本民歌《樱花》(多媒体投影樱花图片)
1、教师介绍樱花:属于蔷薇科,春季开花,春日相邀赏花是日本一种传统民俗风情活动。
2、欣赏歌曲:投影问题:a歌曲的速度?
b歌曲的旋律特点:
c歌曲中出现的音:
3、学生讨论交流
4、演唱歌曲
(1)学生哼唱旋律(教师语言启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
(2)演唱歌曲
(3)学生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尝试感受
三、印尼歌曲《星星索》(投影印尼著名建筑和大海,学生感受大海的辽阔,为以下的教学作准备)
1、学生欣赏歌曲,用身体语言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2、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3、师生配合演唱歌曲,律动演唱表达歌曲意境。
四、小结三个国家的音乐特征
五、反馈:听三首歌曲录音,判断国家
六、由学生评价最佳音乐小导游,颁发导游证。
七、欣赏三个国家的器乐片断,拓展本课内容。
(投影三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形状,简单文字介绍)
教学后记:本课通过成立旅游团,评选最佳音乐小导游,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学生通过拍打节奏,律动演唱等方式,了解了三个国家的音乐特征。而多媒体教学用具的使用使整节课充满艺术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新疆之旅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短片,让学生走进新疆,自发地学习新疆手鼓和新疆舞蹈,充分感受新疆特有的节奏和动作。
2、通过演唱并创编《青春舞曲》,充分感受作品活泼、轻快的音乐特点和新疆音乐的特点。
3、通过音乐资料卡的收集,引导学生自主的收集和整理音乐作品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新疆的歌舞,并在歌舞中体会新疆音乐的风格和特征。
2、难点:能够完整并富有表情的唱好《青春舞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编。
三、教具准备:
钢琴、竖笛、手鼓、多媒体等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新疆组画和新疆音乐,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
说明:本环节播放的幻灯片中的图片和伴奏音乐是学生们课前认真收集的,这些“音乐音响资料”的收集这有助于学生能够自主地了解新疆音乐的特点,并为下面的欣赏、学习打下基础。
2、欣赏短片《我们新疆好地方》
①初识新疆乐器。
②学打新疆手鼓的节奏。
③初学新疆舞蹈动作。
说明:本环节通过欣赏短片《我们新疆好地方》,使学生认识并了解新疆乐器,同时激发同学们对新疆舞蹈学习的兴趣,并为第四环节的创编活动打下基础。
3、歌唱:《青春舞曲》
①歌曲欣赏。
②模唱《青春舞曲》。
③歌曲处理及加工。
④完整演唱。
说明:本环节是通过演唱《青春舞曲》,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活泼、轻快的音乐特点和新疆音乐的特点。
4、创编活动:《青春舞曲》
①分小组进行创编。
②分小组展现及师生评价。
③完整表现。
④师生评价。
说明:本环节是在学生上歌唱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来感受和表现作品,注重学生即兴的创作能力和积极性,不刻意追求表现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5、小结:
课堂语言小结,并继续布置“音乐音响资料卡”的作业。
说明:本环节是整堂课的归纳,同时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在音乐中结束课堂。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1、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1、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自主学习】第三节世界地形1
一、陆地地形
1、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_____的______距离。
(2)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______距离。
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据课本填右上图。
4、山脉分布的两大地带:(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a、太平洋东岸的_______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_____山脉和南美洲的_____山脉组成。
b、太平洋西岸山脉带。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由_________山脉、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山脉组成。
二、海底地形
【合作探究】1、世界地形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__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平原: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___________;世界上最高的山峰:__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_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盆地:_____________。
2、博兴县地形类型以__________为主,这种地形有利于__________(农业部门)的发展。
【反思总结】
【达标检测】
1、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
2、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境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
3、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形是a、山地b、高原c、平原d、丘陵
4、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这是哪种地形区?
a、海沟b、洋盆c、海岭d、大陆架
5、读图完成:
(1)a点的海拔是_______米,b点的海拔是________米。
(2)a、b的相对高度是_____米。
6、写出世界之最的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
2、知道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3、掌握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
【教学用具】
典型旅游资源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在看看我国主要有什么旅游资源。
2、看课本插图了解我国的文化主要有那几种,分析其区别及原因。
板书: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讲解:人类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提问:读99页图片内容,分析其建筑特点和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
回忆我国农业的分布,找出我国南北地区饮食文化的区别。主要是南米北面,南田北咸。
观察我国各地的服饰,找出其不同,分析其原因。
讲解:服饰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各地的服饰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如藏袍。
那么我们国家有哪些文化资源呢?
板书:二、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读课本找出旅游的好处。
我国旅游资源众多,包括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
重点注意主要景点附近的铁路线和河流,能够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总结: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黄山等。
【作业设计】
在图上填注我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景点。
初中音乐第15册
《让世界充满爱》简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爱与奉献”为主题,通过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和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或《手拉手》,知道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增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2、以真挚、热烈的感情及自己喜爱的方式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爱心奉献的事例导入新课
二、新授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1、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说说歌曲为何会震撼过许多人?
2、学习歌曲。
3、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有感情演唱歌曲。
4、课堂表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唱或齐唱歌曲
三、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或《手拉手》,说一说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四、总结。
五、布置课外作业:查一查有关20世纪现代音乐资料、美术、舞蹈、戏剧相关知识。
《让世界充满爱》简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讨现代音乐的表现方式
2、学习爵士乐、摇滚乐在音乐上的基本特点,了解音乐对社会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典舞和现代舞的舞蹈片段。
二、运用课外了解的知识,讨论两段舞蹈片段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上的不同点和相似点。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
三、介绍爵士乐、摇滚乐知识及代表性人物,了解音乐对社会的作用。
四、欣赏爵士乐、摇滚乐的音乐片段,加深对两种音乐的了解。
五、总结。
[课题]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的]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
2.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3.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
4.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
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板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教师讲述:
提问:
1.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
厦门的气候特点?
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2.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板书)一、天气
在屏幕中打出课文中清晨上学所碰到的四种天气情况不同感受。老师提问:每天清晨,当你背上书包走出家时,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天气状况。
教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什么是气候呢?
(板书)二、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提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巩固练习:根据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分辨以下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天气B.气候
2.昆明四季如春。()
A.天气B.气候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A.天气B.气候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
A.天气B.气候
5.请同学大家讨论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又如何来影响天气的?
提问:这两天厦门的气候什么样?这种问法对吗?
教师总结:不对,天气是指短时间,气候是指长时间的。
导入:同学们,我们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查阅资料,电脑上网等等,但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个地区具体某天的天气状况,就必须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板书)三、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
1.卫星云图(板书)
播放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前的卫星云图。提问:谁会看卫星云图?强调: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云层越厚,降水强度就愈大。
(过渡)学会看卫星云图后,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图,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
2.天气符号(板书)
打开幻灯片,显示常用的符号。
强调识别:
(1)阳、阴,多云,降雨,台风、降雪、霜冻、
(2)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暴
(3)风力的表示:1)风杆,风尾,风旗的认识;2)风的来向就是风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如表示东风,表示北风。3)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东北风力6级,
东南风力8级。(边讲边画图)
3、天气预报图(板书)
用电脑打出天气预报图,请学生抢答几个城市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
练习:(1)完成课文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相宜,用制作的幻灯片让学生抢答。
总结:播放幻灯片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1)阅读课文57页的大气环境监测报告收看当晚厦视二套9:20的厦门大气环境监测报告做好记录。
(2)巩固练习:结合今天上课内容收看当晚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学会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并粗略看懂天气预报图。
启发式导入法
设问推进法
返回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引言天气与气候
天气
气候
定义
区别
联系
实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天气与气候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412.html
上一篇:学生会宣传部长竟聘演讲【荐】
下一篇: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