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举例2:如图2所示,用弹簧将小球固定于小车内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小车恒定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举例2:如图2所示,用弹簧将小球固定于小车内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小车恒定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举例2:如图2所示,用弹簧将小球固定于小车内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小车恒定加速度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中太阳、九大行星和主要天体的知识。太阳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和我们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是哪个天体系统吗?
学生回答:地月系。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阅读课本上有关月球概况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径、体积、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积等方面有什么区别?会产生哪些结果?
(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
(4)月球有多大年龄?这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小组代表发言,由学生小结:
月球与地球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小的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假如地球上体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由于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阳光直射时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月球上没有水,因而也没有生命物质。
月球表面有两种地形:一种是陆地,它占满月视面的83%,分布有10多条山系,它们都以地球上山脉的名称来命名。另一类为平原和低地,地势低平,从地球上看,为比较暗的阴影区好似“海”,它们是被暗褐色熔岩覆盖的地区。整个月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它们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在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有月岩和月壤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以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无生命迹象。
月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这同地球的年龄大约相当,它们是同时形成的。
【板书】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
一、月球的概况
1.直径、体积、表面积、质量、重力加速度
2.无空气、无水、无生命
3.表面形态——山和“海”
月球的运动比其他星球更加明显易见。它对地球来说影响也很大。由于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即月球,因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的多,地球和月球相互吸引使得月球不断地绕着地球公转,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7.32日,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是27.32日,与公转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795.html
上一篇:数学教案-梯形初中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