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三:教学难点
能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点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2:练习如图你能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吗?“大成殿”在“中心广场”西、南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东、北各多少个格?
二)新课
1:我们可以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你能表示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成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水平位置的数轴叫横轴,铅直位置的数轴叫纵轴,它们的公共原点叫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它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例1写出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y
AB
FOCx
ED
5:想一想
(1)点A与B的纵坐标相同,线段A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D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6:练习P131做一做
三:小结(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4)知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四:作业P132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练习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y
A
BC
Ox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3)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二:新课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9,3),(-9,0),(-3,0),(-3,3)
(3)(3.5,9),(2,7),(3,7),(4,7),(5,7),(3.5,9)
(4)(3,7),(1,5),(2,5),(5,5),(6,5),(4,7)
(5)(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y
Ox
三:练习P134做一做
四:作业P135习题5.4(1、2)
第三课时
一;新课引入与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些什么?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二:新课
例3如图,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y
BA
解:如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CB所在
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此时C(0,0)
O
CDx
由CD长为6,CB长为4,可得D,B,A的坐标分别为D(6,0),B(0,4),A(,4)
思考:(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吗?与同学交流)
例4对于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A
BC
三:小结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的坐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找出坐标原点。
2)要说明横轴与纵轴的位置。
3)要求出必要的线段的长度。
四:练习P161(议一议)与随堂练习
P162习题的第一题
五:作业P162习题的第二题
六:课外练习P162(试一试)
鱼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复习点的坐标的特征
1)关于横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相反
2)关于纵轴对称的两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相反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反
二:看图确定点的坐标
1)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1,3)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AC
BD
2)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3,2)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y
AD
BC
x
三;练习
1)P142做一做
2)P143随堂练习
四:小结P143议一议
五:作业P144习题(做在书上)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1)在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举例说明。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给定点的坐标?举例说明。
3)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系轴上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变化前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5)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加上一个数(或乘-1),变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
P145复习题A组
三:小结点的坐标•一: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到原点的距离是√a2+b2•二:对称性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相等。•3)关于原点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互为相反。•三:平行1)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2)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举例•1)点P(-3,4)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6,-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4)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练习•1)点P(4,-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2,-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点的平移练习•一:1)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二1)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2)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3)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4)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点的坐标练习•1)点P(3,-4)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5)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0,-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1,-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4,-2)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0)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7)点P(-1,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8)点P(-2,1.5)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9)把点P(-2,-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10)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12)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13)把点P(-3,-4)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14)点P(4,-2)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5)点A(-4,-1)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16)点A(a,3)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17)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18)点P(-2,-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9)点A(5,-2)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20)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21)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22)X轴上的坐标为0,Y轴上的坐标为0。•23)点P(a,b)若a=0,则点P在,若b=0则点P在。若ab=o,则点P在。1、教材分析:
⑴知识结构:
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需要一种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可以类比数轴,引出的概念.完成了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也把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⑵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能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函数的图象以及一些具体函数的图象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反复而深入的练习、应用,渗透坐标的思想,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的数学思想.
本节的难点是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间的一一对应.限于初中的学习范围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不理解有序实数对,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一对应,有的只限于机械地记忆,这样会影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教材上只给出了比较简单的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处理解横、纵坐标的值不同,即实数对不同,则在直角平面上的点的位置也不同,反之,亦然.
2、教学建议:
数学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这样,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数学概念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1)概念的引入
组织学生看本章引言中的气温图,说明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是实际需要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的例子.如电影院中的座位,到图书馆找书,学生的课程表等.从丰富的背景材料中,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2)讲授概念:
现实生活和其它学科向数学提出了问题,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学习过数轴.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这个实数叫做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利用数轴可以研究一些数量关系的问题.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也可以与此类似,类比出的概念,并结合图形讲述的有关概念.
(3)练习,深入地理解概念:
平面直角这节课的概念较多,又都是新的,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太快,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思维的空间.如:x轴、y轴不在任何象限内,原点是x轴、y轴的交点等.然后,就可以多练习一些简单题,如给出坐标,在中标点,或反之,给出中点的位置,找出其坐标.通过小题的练习,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总之,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变式,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环境,激励学生凭借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在相互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这节课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由实际引入,类比数轴定义,给出的概念,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第二节课,可视第一节课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有探索性的题目.如求一已知点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由坐标确定点和由点求坐标的方法.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会用象限和坐标轴说明直角坐标系内点的位置,并会根据点的位置,确定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符号.
3、掌握确定已知点关于坐标轴(或原点)的对称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能力.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
1、掌握象限或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2、会求已知点关于坐标轴或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计算机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主动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的概念,并介绍了象限与坐标轴.初步体会到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今天我们需要开始新的探索,发现数学知识.
下面看例1
例1、指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解:描点画图后,可以从图中观察出,A点在第二象限;B点在第三象限;C点在第四象限;D点在第一象限;E点在x轴上;F点在y轴上.
做完这道题后,你发现能直接从点的坐标判断出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吗?
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后,可总结如下:
象限与坐标轴的定义都是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给出的.通过本例题,又总结出了相应的代数规律.渗透了数与形的结合.并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习题13.1的第三题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对点的位置,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1)(3,5),(2,5)
(2)(1,2),(1,-3)
(3)(4,4),(6,6)
(4)
通过观察可以总结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其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为任意实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其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为任意实数.
另外一、三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二、四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建议: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有困难,可以适当增加题量,丰富观察的对象,逐步得出最后的结论.
这些规律也是有其必然的,如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这两点在x轴的同侧,且到x轴的距离相等,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推出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其它的性质也有其存在的道理.通过对规律的总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点的坐标不同,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也不相同.即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从图中可以看出.
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⑴(2,1),(-2,1)
⑵(-3,4),(-3,-4)
⑶(5,-4),(-5,-4)
你能发现上述各对点的位置有何特点吗?它们的坐标有何异同?你能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吗?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从图中观察出的点的位置)特点两点坐标间关系
(1)两点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2)两点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为相反数
(3)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这道题能引发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答案不固定,本教案只给出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直角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点,如果它们的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同,则它们关于y轴对称;如果它们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则它们关于x轴对称;如果题目的横、纵坐标都相反,则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反之亦然.
以上的规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已知点(-10,3).求这个点关于x轴、y轴,及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答:(-10,-3);(10,3);(10,-3).
你想过这其中的道理吗?
如两点关于y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定义,这两点的连线垂直于y轴,且到y轴的距离相等.所以这两点的连线就平行于x轴,它们的纵坐标相同,对称点在y轴的两点.到y轴的距离相等.即这两点的横坐标相反.
类似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它两种情况的讨论.这个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并不要求严格地证明.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复习了对称的概念,体验了数形的结合.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互动探索的精神.
小结:本节我们讨论了三道例题,这三道题都是大家共同讨论,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探索出的规律,这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一种过程.而且每道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且也能逐步体会出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希望大家能真正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
作业:习题13.1B组的1-3.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初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我我的祖国教案模板》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一、活动目标
1、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木兰诗》、《最后一课》、《陶四指》等作品,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因而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这一主题班会。
2、通过回顾祖国历史(片段)之一,让学生体验在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中感人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3、通过模仿和视听,感悟爱国的深刻内涵,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编制脚本、选好演员、排练。
四、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开始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第一版块——沧桑岁月
班会主题版面出现(屏幕):
回顾历史,祖国因我们而欣慰;
脚踏实地,我们因祖国而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与祖国共腾飞;
以及展示祖国各方面成就的图片。
1.演讲者演讲(渲染气氛)(大屏幕打出四个大字:苍桑岁月,后出现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的图片。)
2.小合唱《在松花江上》引入音乐剧。
学生:下面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家族的故事。故事开始在六十年前,听奶奶说,我爷爷的家庭是一个很兴旺的家庭,可是爷爷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音乐剧: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一幕。在国、家之间作出义无返顾的抉择:父子争吵。(以旧上海图片做背景,表明爷爷家庭背景)小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
学生:我的爷爷参军了,那时的爷爷是个好勇敢的战士,不久便荣升连长,可是,在一次战斗中爷爷受伤了,于是……
(配合小合唱,部队前进的图像,表明爷爷从军),爷爷受伤(配以激烈战争的图片,衬托爷爷受伤),半月后与奶奶相识(战争时期医院做背景,表明爷爷入院)
学生:这就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在爷爷和奶奶的渐渐远去的背影中插入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4.小合唱《东方红》结束第一块(开国大典图片,表明建国)。
学生: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走入了一个建设自己家园的新时期,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领路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版块风雨历程
5.(大屏幕打出“风雨兼程”四个大字,出现一段邓小平的录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舞蹈《春天的故事》,用艺术化的手法展示改革开放后的祖国。
6.音乐剧:在骨肉分离上有矛盾;在祖国改革、建设、开发上有统一:
学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走入了80年代,爷爷从一个好帅、好勇敢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奶奶也从那个活泼可爱的小护士变成了三个孩子的祖母。听姑姑说,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曾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
7.母女矛盾(家属楼做背景),儿子劝解。
(学生)5天后,我的姑姑收拾好行装,奔赴青海。奶奶说,她永远不会忘记那天火车站的一幕……
母女和解,送女起程(火车站背景,小合唱《鲁冰花》)。
(学生)我姑姑走了,带着她的理想、她的追求去了青海,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情,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姑姑很了不起,因为她选择了自己的路,选择了为国贡献青春的路。
第三版块未来宣言
8.演讲者总结前两个故事,并表决心。
9.歌曲《激情飞扬》。
(学生)华夏儿女走向世界,激情飞跃,我们共创伟业。激昂的旋律道出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现在就让我们倾听一下同学们的未来畅想。
10.同学畅谈理想:祖国,我们深情地对你说(屏幕出现大字,以国徽、华表为主要背景),同学自由发言。
(二)主持人出场总结
甲:保卫祖国,祖辈们披肝沥胆。
乙:支援边疆,父辈们义无返顾。
丙:勇攀高峰,我们会再创辉煌。
甲:为了独立,我们的祖辈与祖国并肩走过沧桑岁月。
乙:为了发展,我们的父辈与祖国携手经历风雨历程。
丙:为了辉煌,我们的身心与祖国一同步入经典纪元。
甲:不忘祖辈的故事,让鲜血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乙:铭记父辈的故事,让汗水流向家园的一草一木。
丙:创造我们的故事,让创新重写中国的辉煌明天。
甲乙丙:祖国母亲,让我们永远与你同行,
祖国母亲,让我们并肩携手开创未来。
同学们齐唱《同唱一首歌》。
(三)班主任总结
真正的爱国不是一堂主题班会所能完全体现的,真正爱国更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没有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的爱,是不能谈及爱祖国的。
无论道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五、活动建议
1.班会活动的选取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2.选题不应怕大,大题可以用小的切入点来表现。
课题:歌曲《歌唱祖国》
课型:新授
课时:1
授课时间:第7周
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
教学方法:视唱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一、过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二、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是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教学难点: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
板书设计歌唱祖国音乐知识:1、二段体A+B2、三段体A+B+A或A+B+C
教后自我分析:《歌唱祖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他们都有一定的印象,因此,学这首歌的困难相对少一些。也正因为他们有印象,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倾向。如: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或凭印象唱歌,难免唱错而不知错。加上先让为主的影响,改正起来不容易。所以,在课堂上我利用合唱录音、分组比赛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的状态下克服那些消极因素,课堂完成教好,但“英雄的人民。。”的节奏有的同学还是把握不准。须多加注意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1、复习歌曲《游击军》2、做休止符节奏练习
二、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国庆典礼的录象,让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三、出示目标:
四、新授教学:
1、咱们班有会唱这首歌曲的吗?(找几位同学分别演唱)
2、完整欣赏歌曲,找出几位同学所存在的问题。
3、学习歌曲
A:师示范演唱歌曲
B:生跟琴视唱歌曲C:完整演唱歌曲
D:及时纠正
(1)这首歌曲中带附点的节奏型(板书),学生容易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这样对歌曲的艺术形象很有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艺术表现力的优劣,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是很必要的。
(2)歌中一字多音的地方,学生常唱的软弱无力、缺乏感染力。如:“祖国”“家乡”“人民”
(3)歌曲中学生的节奏掌握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三段都存在演唱第一个字时的八分休止符,每个字对准那一个音符一定要看清、听清、唱清。
(4)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速度
(复习演唱,并练习歌曲中存在的容易出错的附点节奏和休止符节奏,为学习歌曲做铺垫。进入情境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同学们根据原来的欣赏自己学习后避免不了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虚心欣赏跟随老师认真学习。认真纠正和练习容易唱错的地方附点节奏的掌握休止符节奏的掌握速度的掌握)(这是学生活动)
E:听音乐完整练习演唱歌曲
F:处理歌曲的感情第一乐段同时也是第三乐段: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五、巩固训练
1、分组比赛,看那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的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2、给学生做合唱录音,找出缺点以后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
六、音乐知识
1、二段体A+B例:《游击军》
2、三段体A+B+A或A+B+C例:《歌唱祖国》A+B+A
七、布置练习作业,总结下课!
(学生讨论歌曲,并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音乐知识总结)(学生活动)
一)《歌唱祖国》
1、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2、作者简介:
王莘1918出生,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再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艺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毕业后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任教。解放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主要作品有歌曲《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歌唱祖国》、《祖国颂歌》、等歌剧《义和团》、《煤店新工人》等。
《歌唱祖国》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有富于变化,在继承聂耳、冼星海革命群众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歌曲有长度相等的主、副歌组成,主歌每段歌词不同,表现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副歌歌词不变,是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两者再节奏、结构、音调诸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象征。
3、全班有表情地齐唱《歌唱祖国》。
(二)《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1、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2、作品简介:
这首歌是女作曲家古建芬1989年的作品。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开始的引子旋律在中底音区徘徊,透露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引子中的钟声,宛如晨钟敲响,预示着举国欢庆的新的一天的来临。第一段从开始到“鸽子在崇山峻岭飞过”为止,共四句,类似起、承、转、合的传统乐段,由于旋律在中、低音区跌宕起伏,情绪显得深邃、厚重而婉转抒情。歌曲的高潮是第二段开始的地方,一般歌曲常常在高潮时拉开节奏,用衬词“啊”来进行咏叹,而这首歌的高潮处歌词节奏却是紧密型,如激动的诉说和热切地祝愿,另有一种感人的力量。高潮乐句变化重复了一次,然后慢下来,回复到歌曲开始的深情的表达,最后翻高八度结束全曲。
3、作者简介:
谷建芬1935年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山东威海。她1942年随家人回国。她的作品格调高雅,风格多样,很多歌手都因唱她的作品而一举成名。曾经轰动一时的“谷建芬声乐训练班”培养了很多著名歌手,包括田震、刘欢、红豆、那英、解小东、毛阿敏等。
谷建芬的作品影响了两代人,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作品有: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兰花与蝴蝶》、《采蘑菇的小姑娘》、《校园的早晨》、《思念》、《妈妈的吻》、》《我多想唱》、《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歌声与微笑》、《二十年后再相会》等800余首;舞蹈音乐《草原春雨》、《长白春来早》、《欢乐的琴声》、《马铃》、声乐套曲《凳山》;二胡独奏曲《泪雨》;电视连续剧音乐《三国演义》等。
4、听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小组活动:
(1)讨论:上述歌曲还可分哪些形式唱?
(2)选择一两首赞美祖国的歌曲演唱,形式不限。
(3)演唱比赛开始。
(4)评价:自评、互评、师生评。
小结:
热爱祖国是我们的共同情感。你们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深深的爱,愿感人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力。
课后记:还可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1、教材分析:
⑴知识结构:
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需要一种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可以类比数轴,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完成了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也把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⑵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能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函数的图象以及一些具体函数的图象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反复而深入的练习、应用,渗透坐标的思想,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的数学思想.
本节的难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间的一一对应.限于初中的学习范围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不理解有序实数对,或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一对应,有的只限于机械地记忆,这样会影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教材上只给出了比较简单的描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处理解横、纵坐标的值不同,即实数对不同,则在直角平面上的点的位置也不同,反之,亦然.
2、教学建议:
数学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这样,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数学概念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1)概念的引入
组织学生看本章引言中的气温图,说明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是实际需要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他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的例子.如电影院中的座位,到图书馆找书,学生的课程表等.从丰富的背景材料中,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2)讲授概念:
现实生活和其它学科向数学提出了问题,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学习过数轴.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这个实数叫做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利用数轴可以研究一些数量关系的问题.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也可以与此类似,类比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结合图形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3)练习,深入地理解概念:
平面直角这节课的概念较多,又都是新的,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太快,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思维的空间.如:x轴、y轴不在任何象限内,原点是x轴、y轴的交点等.然后,就可以多练习一些简单题,如给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点,或反之,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找出其坐标.通过小题的练习,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总之,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后,学生可以通过变式,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环境,激励学生凭借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在相互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这节课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由实际引入,类比数轴定义,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第二节课,可视第一节课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有探索性的题目.如求一已知点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由坐标确定点和由点求坐标的方法.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会用象限和坐标轴说明直角坐标系内点的位置,并会根据点的位置,确定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符号.
3、掌握确定已知点关于坐标轴(或原点)的对称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能力.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
1、掌握象限或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2、会求已知点关于坐标轴或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用具:直尺、计算机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主动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并介绍了象限与坐标轴.初步体会到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今天我们需要开始新的探索,发现数学知识.
下面看例1
例1、指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解:描点画图后,可以从图中观察出,A点在第二象限;B点在第三象限;C点在第四象限;D点在第一象限;E点在x轴上;F点在y轴上.
做完这道题后,你发现能直接从点的坐标判断出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吗?
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后,可总结如下:
象限与坐标轴的定义都是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给出的.通过本例题,又总结出了相应的代数规律.渗透了数与形的结合.并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习题13.1的第三题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下列各对点的位置,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1)(3,5),(2,5)
(2)(1,2),(1,-3)
(3)(4,4),(6,6)
(4)
通过观察可以总结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其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为任意实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其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为任意实数.
另外一、三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二、四象限内,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的点,其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建议: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有困难,可以适当增加题量,丰富观察的对象,逐步得出最后的结论.
这些规律也是有其必然的,如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这两点在x轴的同侧,且到x轴的距离相等,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推出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x轴.其它的性质也有其存在的道理.通过对规律的总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点的坐标不同,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也不相同.即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从图中可以看出.
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⑴(2,1),(-2,1)
⑵(-3,4),(-3,-4)
⑶(5,-4),(-5,-4)
你能发现上述各对点的位置有何特点吗?它们的坐标有何异同?你能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吗?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从图中观察出的点的位置)特点两点坐标间关系
(1)两点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2)两点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为相反数
(3)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这道题能引发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答案不固定,本教案只给出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直角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点,如果它们的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同,则它们关于y轴对称;如果它们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则它们关于x轴对称;如果题目的横、纵坐标都相反,则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反之亦然.
以上的规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已知点(-10,3).求这个点关于x轴、y轴,及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答:(-10,-3);(10,3);(10,-3).
你想过这其中的道理吗?
如两点关于y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定义,这两点的连线垂直于y轴,且到y轴的距离相等.所以这两点的连线就平行于x轴,它们的纵坐标相同,对称点在y轴的两点.到y轴的距离相等.即这两点的横坐标相反.
类似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它两种情况的讨论.这个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并不要求严格地证明.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复习了对称的概念,体验了数形的结合.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互动探索的精神.
小结:本节我们讨论了三道例题,这三道题都是大家共同讨论,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探索出的规律,这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一种过程.而且每道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且也能逐步体会出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部分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希望大家能真正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
作业:习题13.1B组的1-3.
4.1立报效祖国之志
一、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1、为什么说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①祖国的命运影响个人的前途。只有国家兴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井然有序,个人才能享有自由、充分发展。反之,如果国家衰败、分裂动乱,人民群众就会流离失所,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国人在世界上也会备受欺侮。
②国家的兴旺、富强也要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
2、我们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当一个人能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他就会时刻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安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爱国感情,也是公民应具备的高尚品质。
二、立报效祖国之志
1、青少年为什么要立报效祖国之志?
个人的抱负只有同时代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当一个人下决心为祖国的独立、尊严、荣誉、富强而贡献自己的一切时,就会产生无私无畏的巨大动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在革命年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当代,“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援等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从小就要立下爱国之志,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人生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三、做坚定的爱国者
1、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主流是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
2、当代中国青少年应怎样做坚定的爱国者?
①当代中国的每一位中学生,立志报国,就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②我们既要反对否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长、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盲目崇外,妄自菲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③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同分裂国家和一切损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言行作斗争。
四、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我们怎么正确认识个性?
①我们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②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不同的优点和长处,将对我们人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③只要发挥所长,每个人就能焕发出光彩,从而获得成功。
④当今时代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长,使自己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中学生应怎样把立志报效祖国落到行动上?
中学生立志报效祖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扬个人特长,争做有用之才。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422.html
上一篇:化解矛盾共享平
下一篇:竞争上岗演说辞竞职演讲 万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