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糖果屋小班教案”,建议你将这个链接保存到你的收藏夹中并邀请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和掌握与糖果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色纸、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2. 教材准备:与糖果屋相关的故事、歌曲或视频资源;
3. 课件准备:精心设计的图片和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精心设计的糖果屋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T:大家看一下这张糖果屋的图片,你们觉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S1:它好漂亮,上面都是彩色的糖果。
S2:它好大,门口还有一个甜甜圈做的门牌。
S3:它好可爱,屋顶上还有一只巧克力兔。
......
2. 给孩子们讲故事(15分钟)
通过给孩子们讲一个与糖果屋相关的故事,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糖果屋的故事背景和特点。
T: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糖果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遇到的一个神奇的糖果屋。你们听好了哦。
......
3. 制作糖果屋模型(30分钟)
a. 引导学生利用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糖果屋模型。
T: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糖果屋吧!首先,大家可以用剪刀把色纸剪成房子的形状,然后将各种糖果和甜食粘贴在房子上。最后,我们再把屋顶上的巧克力兔也放上去。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b. 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跟着操作。
T:这是我制作好的一个糖果屋模型,大家可以看一下。首先,我用绿色的纸剪出了房子的形状,然后用胶水将各种糖果和甜食粘贴到房子上。最后,我将巧克力兔放到了屋顶上。你们可以跟着我一起做,我来一步步教给你们。
c. 学生制作完成后,展示和分享。
T:同学们,看到你们都有自己制作的糖果屋了吗?现在,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
4. 活动延伸(20分钟)
a. 唱歌或跳舞。
T:这么美丽的糖果屋,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首与之相关的歌曲。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关于糖果屋的歌曲吧。
......
b. 创作绘画。
T:同学们,你们可以利用彩色笔和纸进行绘画创作。画出你们心目中的理想糖果屋是什么样子的。
......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T:今天我们一起制作了糖果屋模型,还唱了关于糖果屋的歌曲,还有很多同学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糖果屋。你们觉得今天的活动有趣吗?我们还可以怎么玩糖果屋呢?
S1:我们可以用小玩偶玩糖果屋。
S2:我们可以用糖果做糖果屋。
S3:我们可以用积木搭建糖果屋。
......
T:很好,大家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以后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来玩糖果屋。今天的活动,谁表现得特别好呢?
......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糖果屋的故事和特点,还动手制作了糖果屋模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还在唱歌和绘画中表达了自己对糖果屋的想法和创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激发、分享和鼓励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未来,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糖果屋的主题,让学生多维度地感受和理解糖果屋的美丽和奇妙。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制作糖果屋
引言:
在小班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教案以制作糖果屋为主题,旨在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供社交互动的机会。本教案将涵盖数学、艺术和社交等多个学习领域,以及一些相关的游戏和活动。
一、目标:
1. 帮助孩子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孩子学会在集体环境中合作和分享。
二、准备工作:
1. 准备足够的彩纸、剪刀、胶水和糖果装饰物等材料;
2. 设计模板图,供孩子参考;
3. 设计一些与糖果屋相关的游戏和活动。
三、教学过程:
1. 引导孩子观察并讨论糖果屋的形状、颜色和装饰;
2. 展示模板图,并解释如何使用彩纸、剪刀和胶水制作糖果屋的基本结构;
3. 让孩子按照模板图的形状和颜色,用彩纸剪出房屋的各个部分,并使用胶水粘贴在一起;
4. 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装饰物装饰房屋,如糖果、糖霜等;
5. 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赞赏和鼓励。
四、学习扩展:
1. 数学活动:引导孩子通过数数和比较糖果的数量,帮助他们发展数学概念;
2. 艺术活动:让孩子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糖果屋,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
3. 社交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制作一个大型的糖果屋,并共同决定装饰和分配任务。
五、结语:
通过制作糖果屋的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学到了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和他人合作和分享的乐趣,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个活动不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亲子互动和社交交流的机会。
教案结束。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糖果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习与糖果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2.培养学生对糖果屋的兴趣和想象力。
3.通过故事和游戏,让学生了解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1.词汇学习:糖果、屋子、门、窗户、屋顶、烟囱等。
2.故事学习:以《汉斯和格莱特》为例,讲述糖果屋的故事。
3.游戏活动:建造糖果屋的游戏。
三、教学准备:
1.故事书《汉斯和格莱特》。
2.糖果、卡纸、粘土等材料。
3.课件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糖果屋的概念(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糖果,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糖果。”教师再问:“你们知道糖果有什么种类吗?”学生回答:“巧克力、棒棒糖、软糖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吃糖果吗?你们家里有没有糖果?如果你们能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糖果屋,你们希望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讲述自己的糖果屋的样子。
Step 2:学习词汇(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糖果屋的相关词汇,如屋子、门、窗户、屋顶、烟囱等,并教授相应的英文单词。教师与学生一起大声读单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Step 3:故事学习(20分钟)
教师讲述故事《汉斯和格莱特》,故事中讲述了两个孩子迷路后发现了一座糖果屋,并且遭到了一个邪恶的巫婆的困扰。故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如“汉斯和格莱特在故事中发现了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
Step 4:互动游戏(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糖果屋的建造游戏。教师提供糖果、卡纸、粘土等材料,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故事中的糖果屋样子,建造属于自己的糖果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意,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进行装饰。建造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糖果屋展示,并分享自己对糖果屋的想法和想象。
Step 5:总结和复习(10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糖果屋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糖果屋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糖果屋相关的词汇。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带来自己家里的糖果或糖果包装,与同学分享。
2.让学生用纸和彩色笔绘制自己的糖果屋,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展示学生的创意。
3.给学生分发糖果图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给糖果命名并进行描述。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学生在听故事、学习词汇以及进行游戏中,对糖果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故事和游戏,培养了对糖果屋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游戏和讨论,学生得以主动参与,发挥创意,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糖果屋小班教案范文
主题:糖果屋
引言:
糖果屋是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梦想之一,他们渴望能够亲手制作出自己梦想中的甜品和糖果。通过糖果屋的主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以下是一个适用于小班的糖果屋主题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糖果。
2. 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互动能力。
4. 提高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美感。
二、教学准备
1. 糖果模型或图片,用于介绍不同种类的糖果。
2. 糖果制作工具和材料,如彩色糖果纸、糖浆、食用色素等。
3. 相关绘本或故事书,如《糖果屋》等。
4. 相关艺术材料,如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糖果屋及不同种类的糖果(10分钟)
教师出示糖果模型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糖果,如棒糖、水果糖、软糖、巧克力等,并跟他们一起讨论不同糖果的形状、颜色和口感。
2. 学生互动讨论糖果屋的构思和设计(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心目中的糖果屋构思和设计。鼓励学生们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糖果屋,可以询问他们关于糖果屋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糖果制作活动(25分钟)
教师向学生演示糖果的制作过程,然后分发糖果制作工具和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糖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糖果制作方法,如棒糖的制作或软糖的制作。同时,鼓励学生们尝试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糖果。
4. 糖果屋绘画活动(20分钟)
学生可以使用彩色纸、颜料和画笔来绘制和装饰自己的糖果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构思和建议,如绘制糖果屋的外墙、窗户和装饰品等。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们可以互相分享和展示自己制作的糖果和糖果屋。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发表关于自己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倾听他人的分享。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四、教学反思
通过糖果屋主题的教学活动,学生们能够参与创造糖果和糖果屋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学生们还能绘制和装饰属于自己的糖果屋,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美感。希望这个主题教案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与糖果屋相关的简单故事。
2. 了解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兴趣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果屋。
4.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故事书《糖果屋》。
2. 模型糖果屋零件。
3. 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教师出示故事书《糖果屋》的封面,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
2. 故事讲解
教师讲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随着故事的推进,教师可以反复阅读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中的细节。
3. 学习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
教师出示糖果屋的模型,并逐步解释糖果屋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例如,屋顶上的糖果是用来保护房屋的,屋子的门是用来进入屋子的,窗户是用来透光的等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和组装糖果屋模型,加深他们对糖果屋建筑结构的理解。
4. 制作糖果屋手工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彩纸、剪刀和胶水等工具,鼓励他们根据故事中描述的糖果屋外观特点,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糖果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制作指导,如房屋的形状、颜色和糖果的位置,但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展示和分享
学生完成制作后,将糖果屋展示在教室中,并邀请其他班级和家长参观。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口头描述自己制作的糖果屋,分享制作的心得和团队合作的体验。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强化他们对自己的成果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延伸
1. 延伸阅读其他与糖果屋有关的故事和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知识面。
2. 利用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如计算屋顶上糖果的数量和结构的重量等。
3. 继续进行手工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制作具有创意的糖果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1. 直接观察学生参与制作糖果屋的过程,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对学生的展示和口头描述进行评价,包括描述糖果屋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分享制作心得和体验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手工作品,评价他们制作糖果屋的创意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糖果屋小班教案》通过故事阅读、糖果屋模型解析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建筑物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开展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展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糖果屋
目标领域:语言、数学、艺术、社交技能和动作技能发展
年龄群体:3-5岁
教学目标:
1. 通过玩耍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2.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不同颜色、形状和质地的糖果。
3. 培养幼儿在玩耍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艺术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
材料:
1. 多种颜色和形状的糖果
2. 玩具建筑积木或盒子
3. 彩纸、剪刀和胶水
4. 画板和画笔
5. 糖果模具或玩具糖果制作工具
6. 桌子和椅子
活动一:糖果屋建造
1. 将积木或盒子摆放在中央,形成一个大房子的形状。
2. 让幼儿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糖果,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在房子上,装饰成糖果屋。
3.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的作品,并与其他幼儿分享。
活动二:糖果分类
1. 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糖果放在桌子上。
2. 让幼儿观察并用手按摩每个糖果,探索它们的质地。
3. 引导幼儿将相似的糖果放在一起,分类整理。
4.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的分类方法,例如:颜色、形状和质地。
活动三:糖果制作
1. 给每个幼儿分发糖果模具或糖果制作工具,并给予不同颜色的糖果原料。
2. 指导幼儿按照模具或工具的形状将糖果制作成不同形状的糖果。
3.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例如尝试混合不同颜色的糖果原料。
活动四:艺术创作
1. 给每个幼儿提供彩纸、剪刀和胶水。
2. 鼓励幼儿用彩纸剪出糖果的形状,并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在画板上,创作一幅糖果世界的画。
3. 引导幼儿用糖果的形状和颜色装饰画板,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的作品。
活动五:角色扮演
1. 根据活动一中建造的糖果屋,让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
2. 每个小组中,一个幼儿扮演主人公,其他幼儿扮演糖果师傅或顾客。
3. 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对话和互动,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总结:
通过糖果屋这一主题的学习活动,幼儿可以在玩耍和互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能和动作技能。通过观察、分类、制作和创作活动,幼儿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些活动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了解糖果屋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糖果屋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
1.糖果屋材料:糖果、饼干、巧克力、糖果纸盒、彩色糖果、胶水、剪刀等。
2.简单的工具:尺子、铅笔、胶带等。
3.课前准备:准备好糖果屋的模板和示范作品。
三、教学步骤:
1.导入(10分钟)
通过回顾学生对糖果屋的印象,激发学生对糖果屋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主题。
2.示范制作(10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糖果屋示范作品,并给出制作过程的简要解释。鼓励学生观察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糖果屋的结构和功能。
3.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思考并讨论糖果屋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动手制作(3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动手制作自己的糖果屋。老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注重细节和设计。
5.展示和分享(20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糖果屋,并邀请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评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制作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启发。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
老师对学生的制作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制作糖果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四、拓展活动:
1.糖果屋模型展览:将学生的糖果屋作品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公共区域,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参观。
2.糖果屋故事: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糖果屋,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互相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糖果屋小班教案的实施,学生既能够通过动手制作糖果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能够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了解糖果屋的结构和功能。同时,糖果屋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和合作。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还能够相互学习和启发,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指导,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5种以内的感官感知,提高幼儿的点数、数数、配对等数**算能力。
2培养孩子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锻炼儿童小指肌肉,提高双手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活动准备:
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20只、保鲜袋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参观彩虹糖果屋,通过自己的感官唤起孩子们的兴趣)。
你好,孩子们。欢迎来到彩虹糖果屋。我是彩虹姐姐。我们糖果屋的糖果多不多啊?你可以用鼻子闻到。闻起来像什么?你们喜欢糖吗?好吧,我们先玩一个糖果游戏吧。
二、 猜糖、夹糖游戏
1、猜糖:
看看我的手里有糖吗?请闭上眼睛。我要换糖了。(老师把糖放在手心后)好的,睁开眼睛,猜猜我手里有多少糖?
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幼儿猜对后请全体幼儿都拿出和教师一样多的糖)(把糖送给猜对的那位小朋友。)(幼儿游戏数次)
2、手指夹糖:
来,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好,下面,我们来玩夹糖游戏,我来数“1、2、3”,你来把糖一粒粒夹到桌子上,彩虹姐姐数到“3”你马上停下来,然后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准备好了吗?
好,开始------停!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点数,并讲述结果“我夹了x粒糖。
)(提问:谁也夹了x粒糖?;站起来数一数其他孩子的糖果。谁的糖和你一样多?
)(幼儿玩夹糖游戏3-4次,每次停让幼儿先自己点数,并讲述结果“我夹了x粒糖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教师每次都要改变数数的速度)
三、装糖游戏:
(目的是通过幼儿积极的、主动的操作,让幼儿将圆点与实物(糖)正确匹配起来,提高幼儿匹配能力,并为今后学习数物匹配打下基础。)
请把椅子下面的篮子捡起来。篮子里是什么呀?抓住袋子的嘴,把塑料袋翻过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塑料袋?
(幼儿点数塑料袋一共5只),每只塑料袋里都有一张圆点卡片,等一下请小朋友来装糖,先数数口袋里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往口袋里装和圆点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四、买糖、品糖游戏:
老师扮演彩虹姐姐买糖,孩子们买糖。孩子们检查装糖量是否正确,再数5以内的数字,自然结束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可以反复进行,每一名幼儿都要买糖并数出数量,数对的奖励一块糖果,尽量帮住能力较差的幼儿完成得到奖励,使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构建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与“小班糖果屋教案”紧密相关的主题,请将此页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叫出糖果屋中的各种糖果的名称。
2. 能够理解并使用描述性词语,描述糖果的外观和味道。
3. 能够用简单的句子组织对话,介绍和询问对方的喜欢和不喜欢的糖果种类。
4. 能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创造自己独特的糖果形象。
二、教学重点:
1. 知识技能:糖果的名称、描述性词语、简单对话的组织。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糖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糖果的图片、糖果的实物、绘画纸、彩色笔等。
2. 化妆品:彩妆、糖果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
1. 教师出示糖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叫出糖果的名称。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糖果的外观,并使用描述性词语描绘糖果的形状、颜色和质地。
Step 2:糖果屋的设计(1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糖果屋的模型,并教授相关的词汇,如“屋顶”、“窗户”、“门”等。
2.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并制作自己独特的糖果屋模型。学生可以使用绘画、手工制作或其他创造性的方式。
Step 3:糖果品尝与品评(15分钟)
1. 教师分发不同口味的糖果给学生,让他们品尝并描述糖果的味道。
2. 学生用简单的句子进行对话练习,如“这个糖果好吃吗?”“我不喜欢这个糖果,因为它太甜了。”等。
Step 4:糖果人的创造(2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展示糖果人的图片,并教授相关的词汇,如“头”、“身体”、“手”、“脚”等。
2. 学生使用绘画纸和彩色笔,创造自己独特的糖果人形象。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糖果的种类和形状,并制作出可爱的糖果人形象。
Step 5:小组交流与展示(15分钟)
1.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糖果屋模型和糖果人展示给同伴,分享自己的创造。
2. 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对话练习,介绍自己的糖果屋和糖果人。
Step 6:反思总结(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讨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自由发表感想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
1. 给学生看一些有关糖果的绘本,鼓励他们用句子描述绘本中的糖果。
2. 在课后,鼓励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糖果,并用英语描述其外观和味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品尝和品评活动。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叫出糖果的名称,并使用描述性词语描绘糖果的外观和味道。
2. 评估学生在对话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创造独特糖果模型和糖果人的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糖果屋小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感受糖果的美味)
引言:
糖果是孩子们喜爱的小食品之一,它们五彩斑斓的外观和甜美的口感总能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本次教案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让孩子们感受糖果的美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口味觉。
一、活动目标:
1.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制作糖果,感受糖果的形状、颜色和口感。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口味觉和想象力。
4. 提高孩子们对甜食的认识,引导他们合理饮食。
二、活动过程:
1. 主题引导(5分钟)
通过向孩子们展示多种糖果的图片和实物,引导他们讨论糖果的外观和口感。鼓励他们分享对糖果的喜爱和猜想。
2. 糖果观察(15分钟)
让孩子们集中精力观察展示在桌上的各种糖果,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观察糖果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可以引导的问题有:
- 这些糖果有什么颜色?
- 它们的形状有哪些?
- 平时我们吃的糖果是什么形状的?
3. 糖果尝试(20分钟)
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常见的糖果,让他们亲自品尝。引导他们用嘴和舌头感受糖果的口感和味道。可以引导的问题有:
- 你们觉得这个糖果的口感是怎样的?
- 它的味道是酸的还是甜的?
- 有没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给你们不同的感受?
4. 制作糖果(30分钟)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简单的糖果制作材料和步骤。让孩子们动手制作糖果,亲身体验制作的过程。可以提供的材料有砂糖、水、食用色素和糖果模具。引导他们观察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变化和糖果的形状。
5. 糖果品尝与分享(20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和品尝他们制作的糖果。鼓励孩子们在品尝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比较不同小组制作的糖果的味道和口感。鼓励他们以简单的句子描述糖果的味道和形状。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引导孩子们讨论本次活动中他们最喜欢的糖果是什么,并让他们分享最喜欢的理由。通过问答的方式巩固孩子们对糖果的观察和尝试的经验。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糖果的制作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三、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糖果的美味,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口味觉。他们通过观察糖果的形状和颜色,品尝糖果的口感和味道,进一步加深了对糖果的认识。在制作糖果的过程中,他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更加理性地对待糖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活动延伸:
1. 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糖果品尝比赛,让他们品尝不同种类的糖果,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糖果,并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它的味道和口感。
2. 可以组织孩子们在制作糖果的基础上,进行糖果包装设计活动,让他们设计和制作自己独特的糖果包装,并展示给其他小组评选最佳设计。
3. 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个糖果角落,定期供应一些健康的糖果,让孩子们在适量的情况下自由选择享用糖果,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多食用糖果对牙齿健康造成影响。
总结:本次教案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让孩子们感受糖果的美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口味觉。通过观察糖果的形状和颜色,品尝糖果的口感和味道,孩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糖果的认识。通过制作糖果,他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能更加理性地对待糖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糖果屋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了解糖果屋的结构、功能和用途。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
1.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糖果屋的基本结构和材料。
2. 制作糖果屋的过程和步骤。
3. 利用糖果屋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游戏。
教学准备:
1. 糖果屋的材料:彩纸、糖果、胶水、剪刀等。
2. 小组合作的工具:计时器、小组标志物等。
3.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视频、故事书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 教师将一幅描绘糖果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兴趣。
2.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糖果屋的认知和了解。
探究:
1. 教师展示一个小巧精致的糖果屋模型,并与学生一起仔细观察。
2.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糖果屋的结构和材料,与学生共同讨论。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糖果屋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实践:
1.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糖果屋。
2. 教师提供一份简单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依次进行。
3.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糖果屋的制作。
4.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例如: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纸做屋顶?为什么?
展示与分享:
1. 小组调整好自己的糖果屋,进行展示和分享。
2. 每个小组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其他小组给予肯定和建议。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加深对糖果屋的理解。
运用:
1.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糖果屋存放在教室展示架上,供全班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糖果屋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游戏。
3. 学生可以扮演糖果屋的主人、顾客、造访者等角色,通过互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总结:
1. 教师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糖果屋制作的过程和体验。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和运用糖果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强调糖果屋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总结糖果屋的特点和意义。
拓展活动:
1.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更大、更复杂的糖果屋,加深对糖果屋结构和材料的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糖果屋,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糖果屋进行更多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游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结束语:
通过糖果屋的制作和运用,孩子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糖果屋的认识和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游戏,他们也能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全方位的启迪。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主题:糖果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习与糖果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2.培养学生对糖果屋的兴趣和想象力。
3.通过故事和游戏,让学生了解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
1.词汇学习:糖果、屋子、门、窗户、屋顶、烟囱等。
2.故事学习:以《汉斯和格莱特》为例,讲述糖果屋的故事。
3.游戏活动:建造糖果屋的游戏。
三、教学准备:
1.故事书《汉斯和格莱特》。
2.糖果、卡纸、粘土等材料。
3.课件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糖果屋的概念(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糖果,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糖果。”教师再问:“你们知道糖果有什么种类吗?”学生回答:“巧克力、棒棒糖、软糖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吃糖果吗?你们家里有没有糖果?如果你们能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糖果屋,你们希望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讲述自己的糖果屋的样子。
Step 2:学习词汇(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糖果屋的相关词汇,如屋子、门、窗户、屋顶、烟囱等,并教授相应的英文单词。教师与学生一起大声读单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Step 3:故事学习(20分钟)
教师讲述故事《汉斯和格莱特》,故事中讲述了两个孩子迷路后发现了一座糖果屋,并且遭到了一个邪恶的巫婆的困扰。故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如“汉斯和格莱特在故事中发现了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
Step 4:互动游戏(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糖果屋的建造游戏。教师提供糖果、卡纸、粘土等材料,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故事中的糖果屋样子,建造属于自己的糖果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意,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进行装饰。建造完成后,学生可以进行糖果屋展示,并分享自己对糖果屋的想法和想象。
Step 5:总结和复习(10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糖果屋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糖果屋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糖果屋相关的词汇。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带来自己家里的糖果或糖果包装,与同学分享。
2.让学生用纸和彩色笔绘制自己的糖果屋,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展示学生的创意。
3.给学生分发糖果图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给糖果命名并进行描述。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学生在听故事、学习词汇以及进行游戏中,对糖果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故事和游戏,培养了对糖果屋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游戏和讨论,学生得以主动参与,发挥创意,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与糖果屋相关的简单故事。
2. 了解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兴趣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果屋。
4.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故事书《糖果屋》。
2. 模型糖果屋零件。
3. 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教师出示故事书《糖果屋》的封面,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
2. 故事讲解
教师讲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随着故事的推进,教师可以反复阅读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中的细节。
3. 学习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
教师出示糖果屋的模型,并逐步解释糖果屋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例如,屋顶上的糖果是用来保护房屋的,屋子的门是用来进入屋子的,窗户是用来透光的等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和组装糖果屋模型,加深他们对糖果屋建筑结构的理解。
4. 制作糖果屋手工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彩纸、剪刀和胶水等工具,鼓励他们根据故事中描述的糖果屋外观特点,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糖果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制作指导,如房屋的形状、颜色和糖果的位置,但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展示和分享
学生完成制作后,将糖果屋展示在教室中,并邀请其他班级和家长参观。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口头描述自己制作的糖果屋,分享制作的心得和团队合作的体验。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强化他们对自己的成果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延伸
1. 延伸阅读其他与糖果屋有关的故事和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知识面。
2. 利用糖果屋的构造和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如计算屋顶上糖果的数量和结构的重量等。
3. 继续进行手工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制作具有创意的糖果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1. 直接观察学生参与制作糖果屋的过程,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对学生的展示和口头描述进行评价,包括描述糖果屋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分享制作心得和体验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手工作品,评价他们制作糖果屋的创意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糖果屋小班教案》通过故事阅读、糖果屋模型解析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建筑物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开展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展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糖果屋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讲授糖果屋的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2. 借助手工制作糖果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合作和分享。
4. 通过绘本欣赏,培养幼儿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糖果屋的故事、手工制作糖果屋和游戏活动,让幼儿从多个方面了解糖果屋,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启发式提问法、展示式教学法、游戏活动法。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故事时间:20分钟
通过讲述绘本《糖果屋》的故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展示故事的场景和主要人物,让幼儿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并猜测故事的发展。
2. 手工活动:30分钟
制作糖果屋的材料准备:
- 彩色纸
- 剪刀、胶水
- 彩色贴纸、珠子等装饰材料
教师示范制作糖果屋,并指导幼儿一步一步进行手工制作。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颜色和装饰材料,制作自己的糖果屋。
3. 游戏活动:20分钟
游戏1:糖果屋寻宝
将教室布置成一个迷宫,里面散落着糖果,幼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糖果。
提示幼儿进行合作,互相帮助,找到更多的糖果。
游戏2:猜谜游戏
教师准备一些与糖果屋相关的谜语,如“它是红色的,可以吃,甜甜的,它是什么?”(答案为草莓糖果)。
轮流给幼儿出谜题,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糖果。
4. 绘本欣赏:20分钟
展示其他与糖果屋相关的绘本,如《汉赛尔与格莱特》等。
借助绘本,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故事。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和游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教师评估幼儿在手工制作糖果屋时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教师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与其他小伙伴的合作和分享情况。
4. 教师观察幼儿在绘本欣赏时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和其他小伙伴合作和分享,同时通过绘本欣赏,培养幼儿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巩固幼儿对糖果屋故事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糖果屋小班教案主题范文
主题:玩转糖果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糖果。
2.能够用简单的形状和颜色描述糖果。
3.通过制作糖果屋的游戏,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4.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糖果。
2.描述糖果的形状和颜色。
3.制作糖果屋。
三、教学准备
1.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糖果。
2.彩色和白色纸张。
3.剪刀、胶水和色彩笔。
4.糖果屋模型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
1.糖果认知(15分钟)
教师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糖果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糖果的形状和颜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例如:“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糖果?”“有哪些颜色的糖果?”学生可以逐个回答。
2.糖果形状描述(15分钟)
教师使用准备好的纸张和色彩笔,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一颗形状复杂的糖果。例如:“这颗糖果是什么形状?”“它是长方形还是圆形?”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并描述。
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学生的描述,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糖果。
3.糖果颜色描述(15分钟)
教师使用准备好的纸张和色彩笔,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一颗特定颜色的糖果。例如:“这颗糖果是什么颜色的?”“它是红色还是蓝色?”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并描述。
教师可以使用色彩笔在纸上画出学生的描述,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糖果。
4.制作糖果屋(3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套糖果屋制作的材料,包括模型和纸张。
教师给予学生制作糖果屋的指导,例如:“你们可以用纸张把糖果屋装饰得漂亮一些。”“可以用剪刀剪出你们喜欢的形状和图案。” “用胶水把糖果屋的各个部分粘在一起。”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动手制作糖果屋。教师在一旁提供帮助和引导。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糖果,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糖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在制作糖果屋的游戏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体验,并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乐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3、初步学习使用重叠词,丰富幼儿词汇。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糖果,说出它们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经验,对颜色进行迁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颜色、手感、味道不一的糖果;糖果卡片挂饰。
2、用糖果布置成糖果王国、国王头饰一个。
3、认知准备:孩子已认识几种基本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到糖果王国做客。
1、听音乐开汽车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庄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糖果王国去玩。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呀?
2、找糖果
教师: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果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一个糖果宝宝做朋友吧!(师提出要求:拿糖果时不抢,轻轻拿一个,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二、基本环节:感知糖果的特征
1、幼儿自由地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师: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糖果宝宝是怎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师:你的糖果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2)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学习重叠词:软软的、硬硬的)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师:现在请你把糖果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师:老师闻到了好多糖果的气味,请你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味的?
3、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师: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样?(请幼儿谈一谈品尝的感受)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在糖果果园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的、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巴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5、健康教育:糖能多吃吗?什么时候不能吃糖?(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糖虽然很好吃,但小朋友要记住一次不能吃太多的糖。糖吃多了容易长蛀虫,还会使身体发胖,运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少吃糖,而且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特别是睡觉前不要吃糖。
三、结束环节
指令游戏:糖果宝宝真可爱。加强配对及分类能力的培养。
四、延伸环节
开展活动区域活动,指导幼儿在生活区学习制作糖果。
教学反思
在设计《糖果宝宝》教案时,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我认真思考的。考虑到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放松地参与、主动学习,所以整个活动的设计我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的。糖果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小朋友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小班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到“糖果王国”做客的情景,既可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可以培养幼儿的作客礼仪。
去“糖果王国”做客之前我提出了做客时的礼仪,所以在糖果王国里,小朋友能有礼貌地向国王问好,在找自己喜欢的糖果时,也能不推不挤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糖果。从这点可以看出:教会小朋友做客的礼仪是很必要的,从小就应培养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不推不挤、不大声说话也是我们进行的“三轻”教育中部分。
观察、操作、具体实践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它能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实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接、具体的认识糖果。所以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摸糖果、捏糖果、剥糖果、闻糖果、尝糖果来感知糖果的特征,比教师单一的说教、图片的出示等要强得多。
在自由讨论“感知糖果的外形特征”环节里,我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部分小朋友能主动与旁边的小朋友交流,有说糖果颜色的,有说糖果形状的……黄喻绮说:我的糖果有两种颜色。也有几个小朋友把颜色说错的,如:把紫色说成是红色等。虽然这些小朋友描述失误,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的描述。请小朋友剥糖果时,我和孩子复习了剥糖纸的方法,虽然已经教他们用撕齿轮的办法撕糖纸,但还是有少部分小朋友撕不开,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糖纸的包装较紧,部分小朋友很难打开;另外一个原因是个别小朋友的力气毕竟太小,每个小朋友的能力也不同,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进行调整,我马上请了一些能力强的小朋友对他们给予帮助。这个环节也培养了幼儿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吃糖果的环节是小朋友最开心的环节!通过品尝,他们能互相地说出自己的糖果是什么味道,大部分小朋友说糖果是甜的,个别说有点酸。平时听有些家长说孩子太喜欢吃糖,影响正常的进餐,因此,我借助本次活动对幼儿进行了健康教育。因为杨老师前几天已经给他们讲了有关这个话题的故事,在讨论什么时候不能吃糖时?小朋友很快就能回答出来。
在活动结束后,有几个小朋友悄悄地对我说:“庄老师,我觉得今天很开心!”“我今天太高兴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很感动,因为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今天的活动比较成功。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了直接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像今天一样去信任他们,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有效的补充,孩子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褪减。因此,我在生活区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装饰糖果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制作糖果。
但活动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糖果品种准备较少,其中软糖准备得太少,如果每个小朋友有两种手感不同的糖果进行分辨就好了。
2、环保教育不到位,幼儿剥开的糖纸教师应和幼儿一起收集起来,可放到活动区进行“制作糖果”活动。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多丰富。
设计意图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学习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带2—3种不同的糖果,围坐在桌边,面前放上自己带来的糖果。
2、卡纸及记号笔1支。
3、糖果盘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
教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带来的是什么糖果?
幼儿:我带来了棒棒糖。
幼儿:我带了巧克力糖。
(评析:教师的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幼儿了解有各种各样的糖果,如棒棒糖、巧克力糖等。如果有幼儿带来的糖果是相同的,也可以请他们同时介绍。)
教师用简笔画记录各种糖果的种类。(如幼儿介绍棒棒糖时,教师就画棒棒糖的图标。)
(评析:用简笔画简单的记录糖果的种类,有助于幼儿认识、区分不同糖果的外形特征。同时为下面的点数环节做前提准备。)
带领幼儿点数全班一共带来了多少种糖果。
(评析:此环节渗透数学,幼儿可以从记录表和点数知道糖果种类的多种多样。)
教师小结:原来小朋友们带来了这么多种类不一样的糖果。
2、观察糖果的多样性。
教师:大家带来的糖果真多呀!请放在桌子中间的糖果盘中,看看它们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
幼儿:我觉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教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仔细看一看。
幼儿: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还有的是黄的。
幼儿:有的糖果大有的很小。
幼儿:棒棒糖有一根小棒的,其他糖没有。
(评析:第一环节已时请幼儿初步的认识了糖果的多样性,而在这一环节里,需请幼儿从更多方面入手,更仔细的观察糖果的颜色、大小、形状以及包装的不同。)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糖果有这么多不同。不但包装不一样,还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方,有的还带小棒呢。
教师:请你们用手捏一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再用鼻子闻一闻,会有什么味道呢?
幼儿:我感觉QQ糖有点软软的,是橘子味的。
幼儿:棒棒糖是硬硬的,是甜甜的味道。
(评析:这一小环节引导幼儿运用触觉和嗅觉来感知糖果的软硬和味道的不同,不但幼儿的兴趣更浓厚了,而且还能更进一步的认识糖果的不同特征,知道硬和软的区别。)
3、品尝并分享糖果。
教师:糖果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幼儿:甜甜的。
幼儿:橘子味是酸的。
教师:请你们每人选一个喜欢的糖果。谁愿意告诉大家,怎么才可以吃到糖果呢?(让个别幼儿示范撕剥糖果。)
幼儿:把糖纸剥掉。
幼儿:一撕就撕开了,然后放嘴巴里。
教师:快把糖果放到嘴里尝一尝吧!(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剥开糖纸。)
(评析:在品尝糖果前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才可以吃到糖”,答案自然是剥开糖纸。那关键是怎么剥,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吗?平时有经验的幼儿便会告诉你,糖纸的锯齿边缘可以帮助我们,棒棒糖的金丝条拧几下便会松开等。)
教师: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在你的嘴里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我的是水果味的。
幼儿:我的是葡萄味的,它在嘴巴里化掉了,甜甜的。
幼儿:我的糖变小了。
(评析:这是科学活动,活动中每环节教师都很注重幼儿的发现及用语言来表达。就连幼儿在品尝糖果时也如此,让幼儿说一说尝到的糖果的味道,及知道糖果会在嘴里融化、变小,直到消失。)
教师小结:原来不一样的糖果有不一样的味道,糖果会在我们的嘴巴里慢慢的融化,慢慢的变小。
4、延伸活动观看课件:《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提问:他的牙齿怎么了?
幼儿:他的牙齿都坏了。
幼儿:他蛀牙了,牙齿都掉了。
教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幼儿:我们不要吃糖。
幼儿:我以后不吃糖了,吃糖牙齿会掉了。
教师小结:糖果很好吃,但是吃多了很容易蛀牙,所以不能多吃哦。小朋友在吃完糖果后,最好还要漱一下口或者喝点白开水。
活动反思
从选材上说,糖果作为科学学习的内容载体,十分吸引幼儿的眼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水平的。从教学过程看,教师不断引导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感官参与,逐渐让幼儿主动去发现糖果形状、颜色的不同,软硬的不同及口味的不同等,激发了幼儿对糖果认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从教师自身来讲,面对小班幼儿,语言应该更童趣、亲切些,这样才能更好的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能够区分红色和绿色。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分类活动的爱好。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 大小两支棒棒糖,娃娃两个,小床两个。
2、红积木和绿积木,红绿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支棒棒糖:让幼儿辨认红色和绿色,并引导幼儿说出:“大的棒棒糖是红色,小的棒棒糖是绿色。”
二、出示两个娃娃和两张小床,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说出:一个娃娃穿红色的衣裤,一个娃娃穿绿色的衣裤。一张小床上有红色的被子,一张小床上有绿色的被子。
2、指导幼儿安排娃娃睡觉:给穿红色衣裤的娃娃睡有红色被子的小床,给穿绿色衣裤的娃娃睡有绿色被子的小床。
3、教师观察幼儿操作中的颜色分辨及对应,并给予必要提示。
三、给娃娃送糖吃:红糖送给穿红色衣裤的娃娃吃,绿糖送给穿绿色衣裤的娃娃吃。
四、游戏:“拾积木”
把红绿色积木放在地上,引导幼儿边走边念儿歌:“红积木,绿积木,拾到积木放筐里,红积木放在红筐里,绿积木放在绿筐里。”(游戏反复几次)
活动延伸:
1、在教室里、自己身上找红绿颜色的实物。
2、发红绿糖给幼儿吃,并要求幼儿说出糖的'颜色。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使孩子巩固认识了各种常见的颜色,喜爱各种色彩,以及与这些色彩相关的东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自身的联想结合联系,感受不同颜色的美丽。利用一些常见的图片帮助孩子拓展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幼儿都积极参与,用稚嫩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受,由于孩子说得较多,使整个活动的时间相对延长了不少。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糖果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大胆想像,并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挂图13号
活动过程:
一、说说“雨”,激发兴趣。
1、你见过下雨吗?小雨点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落下来的?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说一说、做一做。)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叫《糖果雨》。
①小朋友你见果糖果雨吗?
②你猜猜糖果雨会是什么样子的雨?
师总结:小朋友你们觉得糖果雨是……、……样子的。糖果雨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糖果雨》
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1、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
(要求) 请小朋友边听故事边想一想故事中的糖果雨都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味道呢?
2、逐段分析故事
挂图13-2
①故事中的糖果雨都是什么颜色的?(相应颜色的糖果)有什么味道呢?
(红、紫、绿……)根据幼儿说出的颜色及味道出示相应糖果图片
重点:绿色-薄荷味,玫瑰色-草莓味
②(补充)还有什么颜色的糖果雨啊?
挂图13-3
① 看地上都是什么啊?(糖果)
② 密密麻麻的糖果啊铺满了马路,小朋友看马路变得怎么样啦?(五颜六色)
③小朋友看见了怎么样?老太太看见了怎么样?
④你觉得他们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啊?(开心……)
⑤小朋友你喜欢糖果雨吗?为什么?(糖果甜甜的吃了以后我们会觉得很高兴、很开心)
三、启发幼儿想象各种神奇的雨。
1、假如你是天空里的魔法师,你最想下一场什么雨?例如:饼干雨、巧克力雨、冰淇淋雨、花雨等。(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糖果雨”来啦!
1、刚才,小朋友当了魔术师,让天上下了许多神奇的雨,有……雨,有……雨,真有趣!下面老师也来当魔术师,假如我是魔术师,我想让天上也下许多……,教师向天上抛糖果,教师问:什么雨?你们喜欢吗?
你们想不想品尝糖果啊
小朋友找一颗你喜欢的糖果品尝吧?吃完后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吃到的是什么味的糖果?然后去卫生间拿自己的小杯子漱漱口,防止蛀牙。
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盒子装、布袋装、纸包等)带到幼儿园。
2.每张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糖果图形(建议用吹塑纸)剪成糖果小屋的轮廓。
3.墙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轮廓作为超级糖果屋(用绉纸围成,简单且效果好)。
4.双面胶撕成段,事先贴在“糖果屋”内,以便幼儿粘贴糖纸。
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糖果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糖果的糖纸,为糖果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软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的,等等。
2.尝尝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 (变小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3.给糖果穿花衣裳。
——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内。
——幼儿与教师一同把糖果小屋“搬”进墙上大屋。
建议
1.儿歌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它作为幼儿发现和感受糖果变化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让幼儿关注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联系:糖果放在嘴里会溶化变小。
2.超级糖果屋的制作可尽量夸张些,贴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儿观察。
3.可将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利用墙面超级糖果屋互相交流,获得有关糖果的经验。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带到幼儿园来、主题墙上布置好。
2、各种糖果若干(形状、颜色不同的糖等)
【活动重点】
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活动难点】
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过程】
一、用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回忆体验:师:“小朋友,你们好!你们喜欢吃糖吗?你们吃过什么糖?最喜欢吃什么糖?”(调动幼儿经验,引起幼儿兴趣)
二、操作,游戏
(一)猜糖果
1.出示一糖罐,里面放置各种形状的糖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吃的糖,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糖好不好?”
2.出示几种有代表的糖,引导幼儿认识。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
1.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两种不同的糖,用你们的小手来摸一摸糖,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等,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硬的有软的等等。
(三)品尝糖果
1.老师请幼儿品尝糖。师:“这种糖吃在嘴里什么感觉?”(幼儿大胆说出感受)尝一尝甜不甜。小朋友,剥下的糖纸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 2.幼儿一边品尝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吃到嘴里糖果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是硬的还是软的。在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幼儿回答糖果变小了)
三、结束活动:教师小结:小朋友,我们把刚才剥下的糖纸扔到垃圾筐里,让幼儿从小养成不乱扔糖纸的好习惯。糖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别忘了吃了糖以后要漱口和刷牙,下面我们一起到盥洗室漱口去吧!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放在生活区内,供幼儿探索和品尝
2、在日常生活,放上各种糖纸和小石子、塑料泡沫,供幼儿进行折折叠叠,练习包糖。
【活动反思】
超级糖果屋的目标是让幼儿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在活动中,我向幼儿提问:“糖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幼儿说:“糖是甜的,最好吃!”有的幼儿说:“有的糖是酸的,我喜欢吃!”有的幼儿:“糖很漂亮,有各种各样的!”有的幼儿说:“还有棉花糖,软软的,可好吃了!”“我喜欢棒棒糖。”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小班幼儿的想法还很幼稚,但他们已会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各种理由,去解答各种的疑问。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和孩子们站在一起,针对他们的好奇、好动等特点,运用感知、交流、观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积累感性经验。糖果的味道可以尝,糖果外型美观,在探索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进行操作。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糖果的多样性,感受糖纸的色彩美。
2、尝试包纸和拧纸,充分体验游戏与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糖果的糖纸。
2、玩具小熊。布置环境:"小熊糖果屋"一个。
3、泡沫块,橡皮泥丸。
4、幸福拍手歌。
三、活动过程:
1、带幼儿踏着《幸福拍手歌》进入活动室,教师出示玩具小熊,以"小熊糖果店缺货"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包糖果,帮助他人的愿望。
师:"今天,小熊有急事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小熊的糖果店今天缺货了,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动手做一些糖果给小熊,好吗?"
2、请幼儿自选几张喜欢的糖纸,观察糖纸的色彩、形状、花纹,感受糖纸的色彩美。
3、鼓励幼儿为小熊包糖果,练习包、拧的技能。
(1) 说一说:糖果是怎样包起来的?
(2) 出示材料,先让幼儿自由进行包糖果,探索包糖果的方法,然后将包好的糖果放在一起,让幼儿去发现包糖果的不足之处,并请幼儿做示范。
(3) 教师结合幼儿探索情况,重点示范包、拧的操作技巧。根据包糖果过程教师可自编儿歌:"小糖纸手心放,小糖果里面藏,上包包下包包,左拧拧右拧拧,我的糖果包包好。"
(4)再次鼓励幼儿包糖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
4、 展示幼儿包的糖果。
让幼儿数一数自己动手包了几粒糖果?(把包好的糖果一起放置在大篮子中。)
5、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将包好的糖果送给小熊,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引导幼儿说:"小熊,我们给你送糖果来了。"小熊说:"谢谢大家。"幼儿说:"不用谢,再见!")
四、活动延伸:
在手工区提供各种材料(彩泥、糖纸、皱纹纸等),激起幼儿做糖果的欲望,让幼儿做棒棒糖、巧克力等各种糖果,并练习包糖果。
老师会按照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制作教案课件,我们需扎实地完成每份教案课件。需明白一份出色的教案课件应随时代变化,还需要囊括各个学习点,那些教案课件值得我们参考呢?对于“小班教案”最近的状况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已为你整理好,分享能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小班艺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艺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平阳县机关幼儿园姜蓓蕾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首先,经过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能培养孩子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一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而且可以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艺术作品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 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这是一个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
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然后讨论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
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
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对儿童艺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创作中轻松自由,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我设计这门课的初衷。
二、 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设计意图,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点:
1学习如何使用你的手指压印和添加曲线来代表各种动态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
在开展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和需要,对表达方式和技巧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
2培养和发展儿童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提高儿童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大胆绘画的能力,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 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于儿童蝌蚪的各种动态表现。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 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和设计内容的特点,本课程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儿童手术材料有:每组一片黑色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 活动程序: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将一目了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孩子们一边听歌曲一边表演蝌蚪游到座位上。利用孩子们所学的技能,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带着快乐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心里有事似的。让我们听听发生了什么!”(课件里**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让我们帮助小蝌蚪快点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
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表情)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仔细观察,它们游泳一样吗?
**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
“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
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2) 孩子们可以自由想象和表达,掌握指印和曲线添加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作,肯定和接受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孩子们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让画得好的孩子们画一幅画,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们的想法和创造。最后,解决本课的知识点(难点)。
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的尾巴,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在游泳。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改变印纹的方向就更好了!
”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蝌蚪从四面八方游来寻找它们的妈妈!”
(3) 孩子们再次操作来体验创造的乐趣。
1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请再画一次。这时可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环境
wel***e !!!
资料仅供参考!
游戏名称:好玩的沙包
适合年龄:3-6岁
所需材料:沙包一个
制作步骤:
将六块边长为10公分的正方形布片用针缝成一个正
方体,在一角留一小孔,内部填充小麦或玉米粒等谷物缝好,沙包制成。
游戏价值:
1、体会民间游戏的无限乐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展幼儿投掷、平衡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玩法过程:
1、顶沙包:头顶沙包半蹲拍球,或沿平行木走,沙包不掉为胜。
2、绕沙包走或跑:将沙包等距离排在地面上,绕沙包向前走或跑。
3、跳沙包:将沙包在地上排成间隔30公分的两列,幼儿站在一边跳上另一边,相互跳来跳去。
4、夹包跳:教师引导幼儿用小腿夹沙包往前跳、转圈跳。
5、互相抛接:两人一只沙包,你抛接,抛你接。等幼儿抛接动作熟练后,可以两人两只包,同时抛接。
6、背驮沙包:引导幼儿背上驮1-2只沙包,学小乌龟弯腰走到指定地点。
7、接包游戏:在场地中间画出两条间隔8米的线,请两名幼儿为击包人站在两条线上,其中一人持沙包,请数名幼儿为接包人,击包人站在线上击包,接包人在两条线中间躲闪击来的沙包,不让沙包击中身体的各部位,同时努力接住击来的沙包。
8、抛沙包:在地上放哟呼啦圈,教师引导幼儿两脚夹住沙包,跳起将沙包抛向放置在地上的呼啦圈内,谁抛中谁获胜。
9、蚂蚁运粮:让幼儿扮蚂蚁分成若干运粮队。每队蚂蚁子用嘴咬住粮食(沙包),学小蚂蚁爬行的样子将粮食依次运到对面的粮囤里,以先运完粮食的为胜。
10、沙包回家:在场地中间放一纸箱,离地1、0-----1、5米,沙包四散放置在场地上,幼儿听教师发令后,幼儿迅速去捡一只沙包,并将其投入纸箱中,直到把沙包都投入纸箱。个人反思:
玩沙包的过程就是启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沙包尝试各种难易不同的沙包玩法的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非常活跃也都很投入,可见对这些玩法幼儿很喜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个玩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自主进行的,从中使幼儿感到活动的快乐。不过通过活动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些玩法的活动量不够,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幼儿体育活动不够重视,造成幼儿提议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对于上述诸多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并加以解决。从思想上要提高,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开拓。提高幼儿活动兴趣是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一、 说教材:
新纲要指出“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儿童需要知道必要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中班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儿童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儿童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在中班设计了 “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难度,使不同程度的儿童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懂得从高处跳落的保护方法。在动作技巧上通过练习并脚轻跳、脚尖落地促使儿童在落地前适时调节屈腿的速度和幅度,以减少对身体的震动。有效发展儿童的深度知觉、速度知觉、力度知觉。桌椅是儿童日常生活中较常接触的,本次健康活动利用桌椅作为儿童游戏的对象,通过儿童自由的尝试搭跳、搭高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培养儿童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 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的作用,我根据中班儿童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布垆坶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能力、认知、情感方面的目标,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目标:
1、学习寻找合适的地方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
2、尝试用不同高低大小的桌椅搭高跳,培养儿童勇于挑战的精神。根据目标,我把重点放在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
对于中班的儿童对于向下跳并不陌生。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儿童从高处往下跳,但却不能很好的掌握落地的动作,不会很好的保护自己。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的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出现有些儿童落地时脸、身体,膝盖着地,影响了跳的安全性。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活动中,着力巩固儿童向下跳的正确姿势,以增加落地时的安全性。
活动难点:尝试用椅子桌子搭高跳。当高度创设到一定程度时,儿童会产生一定的害怕,这时需要老师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提醒他们保持正确姿势。同时老师也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空中平衡能力、落地缓冲能力和落地点的弹性和柔软程度来帮助儿童确定向下跳的高度,为儿童创设不同高度的目标,由易到难,逐层深入。使活动呈现出挑战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
三、 说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创设多个尝试区。
2、物质准备:椅子若干把,不同高度的大椅子。桌子若干。垫子。
四、说教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中:即适合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儿童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儿童的思维,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 演示法:幼师在儿童自由探索如何从椅子上向下跳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跳姿势。幼师把正确的向下跳和落地的方法演示给儿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 激励法:幼师在儿童尝试不同高度的向下跳后,激励儿童尝试更高的难度,提议儿童几人合作搭高往下跳。满足不同程度的儿童的学习要求。
3、 交流讨论法:通过练习、集中交流,再练习再交流,使幼师和儿童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活动中出现的不正确姿势、和特殊情况师生共同探讨使之 得到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 自主探索法:活动安排了四次探索,第一次,分散练习尝试不同的跳法,能够选择合适的地方跳。第二次探索,着重练习一种方法(并脚轻跳)懂得保护自己脚尖着地、轻轻落地。第三次探索,尝试从高低不同的椅子往下跳,再次强调保护自己的方法,并要求稳稳得落地。第四次探索引导儿童搭
高并脚跳启发儿童想出利用垫子和要求老师加强保护。四次探索的活动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在对保护的要求上也逐层深入,体现了一节课中层层递进的要求。
5、 观察法:幼师通过观察儿童分散练习,纠正部分儿童不到位的姿势,引导儿童想出不同的跳法。及时对勇敢的儿童加以鼓励。
6、 对比法:在集中展示的时候,幼师通过邀请儿童逐个示范,通过对比展示,让儿童发现正确落地保护自身的方法。
此外我还采用了重复练习法、问题设置法、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儿童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经验。
五、说学法
以儿童为主体,创设条件让儿童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儿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采用了以下学法。
1、尝试法:在活动中我鼓励儿童尝试从不同高度的椅子向下跳,当然儿童在练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跳下的时候姿势的掌握。选择跳的位置的合适性,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自己借鉴同伴的 经验。尝试用正确安全的方法从高处往下跳。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想这次健康活动“从高处往下跳”一定会对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快乐,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也将会永远让他们回忆。与此同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正确的保护自己往下跳的方法,也会回忆与同伴老师一起游戏的情景,从而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说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热身运动——尝试花样跳——各种高度跳——搭高跳。
1、开始部分:热身运动是开展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让儿童在“椅子操”的音乐声中开始学做韵律操。使儿童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为活动能够安全的开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
2、基础部分:通过以尝试不同高度、难度的跳为主线开展各个环节。鼓励儿童尝试从不同高度往下跳,着重练习并脚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儿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尝试合作搭高跳。整个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3、结束部分:幼师带领儿童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儿童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儿童的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小班健康教育说课稿]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茶树的样子,并用语言简单的描述。
2、学习用简单拓印的方式绘画茶树。
三、活动准备:ppt、黑色卡纸,茶树叶、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胡老师,你们可以叫是胡萝卜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颗神奇的树,你们平常的树都是怎么样的?”(引导小班幼儿回想自己身边的树是什么样的,为后面的茶树做铺垫)
小结:原来小树和你们一样有身体(树干),有胳膊(树枝),有树叶那么我带来的树跟他们长得还真有一点像,不过它神奇的地方在它的叶子可以放到水里泡起来喝。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茶树
1、看看它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茶树。
2、(拿出茶叶)现在的样子还不能喝,(变魔术)看胡老师把它变成可以喝的样子好么?现在有没有小朋友认识它了呀?
小结:原来他就是茶叶宝宝,(帮助幼儿总结茶树的样子)
(三)引导幼儿绘画
(1)嘘!安静。我刚才听到了茶树宝宝对我说话了(假装耳朵靠近茶树),小朋友你们听见了么?我听见咯,我听到茶树宝宝说:听说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们,画画特别厉害,我们的茶树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它一个忙哦!帮它画一个自画像。
(2)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说明注意要点
(3)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绘画。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五)、小评幼儿绘画表现,并展示幼儿作品。
(六)、收拾整理。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习“mummydaddy”的称呼及发音,并以“Iloveyou”的句式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喜爱之情。
2.初步理解HappyFamily的含义,学念儿歌“mummydaddyIloveyou”,并引导幼儿在歌舞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二、活动准备:
1.英语歌曲“xxodmorning”“mummydaddyIloveyou”。
2.mummydaddy手偶各一个。“Family”图片(心形)。
3.爱心一个。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xxodmorning”
T:xxodmorningboysandgirls!
C:xxodmorningmisstang!
T:Now,firstlet’ssingasong“xxodmorning”ok?
C:ok!
T:Now,let’sxxtosleep!(幼儿睡觉姿势)
(音乐起)Babies,It’stimetogetup!(伸个懒腰)呼吸新鲜空气,舒不舒服啊?开始了!
T:Stophere,sitdown!
2.复习巩固mummydaddy的发音。
T:(出示头饰)Look,who’scoming?谁来啦?
T:Sheismummy.mummymummy.我们和mummy问声好!Hellomummy,shakeyourhands,Hellomummy!
T:你们有没有mummy呀?都有的啊?那谁来跟你的mummy问声好?×××(Hellomummy)恩,youaremyxxodbaby!Veryxxod,表扬表扬××,Veryveryxxod!
T:xxod,sheismummy.wecansaymummymummymummymummymummymummy!(用声调)Let’ssaytogether,(再念一遍)。
T:Sheismummy.猜猜看还有谁来呀?有人说是daddy,是吗?(东张西望)daddy呢?daddy在哪里呀?哦…看来daddy躲起来了!那我们一起喊他出来ok?(ok)幼儿喊,逐渐出示Daddy头饰。你们喊得太轻了,daddy不愿意出来了!
T:(出来后)whoishe?他是谁呀?(daddy)daddydaddy.我们一起和daddy问声好!Hellodaddy,Hellodaddy!Hello××!恩,youaremyxxodbaby!
T:veryxxod!Heisdaddy.Wecansaydaddydaddydaddydaddydaddydaddy(用声调).sayfollowme……
3.学习Iloveyou句式,学念儿歌“mummydaddyIloveyou”。
T:(分别出示头饰)Look!sheismummyandheisdaddy。Doyouloveyourmummyanddaddy?你喜欢你的爸爸妈妈吗?(喜欢)
T:xxod!wecansay我们可以对他们说,Iloveyou!Iloveyou!(拿出爱心)Look!lovelove(放在胸口)我是I你是You,Iloveyou!(念三遍)×××Iloveyou!(Iloveyou)xxod!(把爱心给他抱抱或亲亲)
T:Youarelovely.Iloveyoutoo!我也很喜欢你们!
T:(拿出头饰)Look,whoisshe?她是谁呀?mummy!xxod,mummymummy,mummymummyhellomummyIloveyou!(边做动作)SayfollowmemummymummymummymummyhellomummyIloveyou!
T:(拿出头饰)Lookwhoishe?他是谁呀?daddy!xxod!daddydaddydaddydaddyhellodaddyIloveyou!(边做动作)NowsayfollowmedaddydaddydaddydaddyhellodaddyIloveyou!
真棒!表扬表扬我们自己!Veryveryxxod!
Listen!(放电视)
T:好不好听啊?xxodlet’splayagain!再念一遍ok?(ok)
4.感知FamillyHappy的含义。
T:(出示全家福)Look,daddymummyandbaby,It’sahappyfamily!他们真是个快乐的家庭!sayfollowmefamilyfamilyfamilyfamily.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快乐的Family,那你们快乐吗?(快乐)恩,we’rehappyhappy,happyhappyhappy(拍手念)
5.快乐跳舞。
T:那这么开心你们想干嘛呢?Comehere,Let’sdance!
Areyouready?(Yes)ok,musicplease!
Let’ssingtogether!
活动目标:
1学会听**的前奏曲,用自然的声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2.能够学习如何用* *漱口。
3.体验讲卫生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要点:学会听**的前奏,用自然的声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难点:学会用**漱口,体会讲卫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漱口歌》、水杯、课件
活动过程:
1、 导入:介绍生活经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吃完东西后要干什么呀?那你们知道我们要怎样漱口才是正确的呢?
教师总结孩子的回答:小朋友们说的真对,我们漱口呀就是要手拿小杯子,喝口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漱口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2遍《漱口歌》,请幼儿欣赏。
三、小朋友歌曲里唱了什么?(提问个别幼儿)有哪位小朋友给老
师师范一下漱口,师给幼儿师范正确的漱口方法(水杯师范)。
4、 听老师师范唱,帮助孩子感受歌曲,进一步记忆歌词,让孩子跟老师学漱口。
5、 老师,这里有一些儿童漱口液**,看看他们的漱口方法是否正确,让我们看看(展示课件)
小结:孩子迟早要漱口刷牙,不要吃太甜的东西,这样我们的牙齿才会健康,努力做一个健康的宝宝。
6、 最后,孩子们加入了唱漱口歌的动作,活动结束了。
活动延伸:
今天中午小朋友吃完饭,可以拿你的小水杯漱一下口,有助于我们的牙齿健康,放学回家,把今天的漱口歌教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知道正确的漱口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英语游戏及配对练习,理解学习儿歌。
2、体验儿歌的趣味性,通过情境游戏大胆地进行表达表演。
活动准备:英语CD,儿歌背景图片,装扮材料,
活动流程:
一、引出儿歌
1、Warmup:歌曲lt;Tomarketgt;
2、(教师出示儿歌背景图片)T:Ibringapicturetoday.Whatdoyousee
(鼓励幼儿大胆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C:Iseeahappypig./Iseeamarket./Iseeahouseandasleepypig.
二、理解学习儿歌
1、T:Whathappenedtotheselittlepigs
(播放CD)欣赏儿歌第一遍
T:Whatdidyougetfromtherhyme
2、T:Letrsquo;senjoyitagain!Thistime,listencarefully.Howmanypigsarethereinthemarket
欣赏儿歌第二遍(教师边念边表演)
T:Whatdidyougetfromthestory
(鼓励幼儿大胆说说自己听到的儿歌内容)
幼儿说到的内容,教师完整朗读句子2遍,幼儿跟读。
T:Whichpigwenttothemarket
3、T:Letrsquo;slistenitagain.pleasehelpmeputthenumberontherightpig.Whichisthefirst/thesecondhellip;(把字母贴在小猪身上排序,理清儿歌的顺序。)
贴好以后玩两个游戏
(1)教师说图片内容,幼儿说图片序列。然后交换
T:Letrsquo;splayagame.Itellyouthesentence.Youtellmethenumberofit.ForexampleIsay:;Thislittlepigwenttothemarket.;YoushouldtellmeNo1.
T:Nowchange.Isaythenumberyoutellmewhatthepicturesays.
(2)玩法:幼儿分成两组,面对面站立,一组报出一个号码,另一组说出图片内容,然后交换。我会准备星星贴纸进行计分。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
T:Irsquo;lldivideyouinto2groups.Group1standhereontheyellowline.Groupstandthereontheredline.Group1sayanumber.Group2shouldtellmewhatthepicturesays.
4、完整念儿歌
(第一遍我点背景图片,幼儿按顺序念儿歌;第二遍做动作,鼓励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三、儿歌表演
1、2组幼儿分别上前表演
Group1:Youcanclapyourhands.
Group2:Comeandshowtherhymetous.Ok
Change
2、Letrsquo;splayagame
幼儿把自己装扮成小猪,然后进行游戏表演。
长寿面
活动经验:
1、会正确使用剪刀;
2、能用剪刀剪出细细的“面条”。
活动材料:安全剪刀、纸
活动过程:
1、手指歌导入,引出主题。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情绪。(1)教师出示白纸,“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大的一块面,你们闻一闻香不香?”小朋友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呢?请孩子自由表述。(2)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要吃什么呢?怎样把这么大一块面做成面条呢?引导幼儿说出用剪刀剪。
3、教师示范操作并引导幼儿安全使用剪刀。师:小剪刀怎样用呢?用剪刀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看老师怎样做面条。
4、孩子自由操作剪“面条”,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
小主人和小客人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小猴是怎么招待客人的。
2、培养幼儿礼貌待客和做客。
3、学习礼貌用语:请、谢谢、不用谢、再见。
活动准备:
1、《小猴请客》语音CD(盒带)、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挂图。
2、点心、积塑、玩具、书。
活动过程:
1、课前给幼儿讲述《小猴请客》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提问:哪些小动物来小猴家做客了?小猴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客人又是怎样说的?小猴为什么把又青又小的桃子留给自己了?如果你请小伙伴到家里玩,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到娃娃家进行模拟表演:欢迎来做客。
(1)创设做客场景,请幼儿模拟角色进行表演,重点指导幼儿做热情的小主人和有礼貌的小客人。
(2)教师提示幼儿表演时注意:小主人见到客人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客人对小主人应该说些什么?客人要走了,应怎样对主人说?小主人对客人说些什么?
(3)在模拟表演时,教师可变换不同的角色和事件,增加幼儿表演的兴趣,学习待客的方式。
小结:教育幼儿做个热情的小主人和有礼貌的小客人。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下面栏目小编为您呈上“小班水果屋教案反思”相关主题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有35名幼儿,其中男孩子22人,女孩子13人,男女生的差异很大,本班幼儿比较好动,好奇心特强,所以我针对本班幼儿的性格特点,为了更好能激发或发现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特别设计了这个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能大胆的在小朋友面前大声说话。
2、引导幼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自己爱吃的水果的名称、性状及味道。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让幼儿说出自己爱吃的水果的名称、形状及味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他是谁?你们知道小叶子娃娃今天要去干什么吗?
2、出示课件
二、新授知识
1、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看大屏幕上的各种水果(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说出名称、形状、特征。
(1)苹果 苹果娃娃长的圆圆的,果皮为黄、绿或红色,很光滑,苹果下面有一个小坑,里面有籽,味酸甜,有香味,营养好。
(2)香蕉 是长柱形,稍有棱,果皮为绿色,成熟时变黄,味香甜,有营养。
(3)梨 上面小,下面大,下面有一个小坑,果皮为黄色或绿色,上面有一个长把,里面有籽,水分多,味道甜,营养丰富。
(4)西瓜 西瓜是球形或椭圆形的,皮绿色,有一条一条的花纹,瓜瓤为红色或`黄色,水分多,味甜,里面有籽。
2、与幼儿一起举行一个水果品尝会
教师把水果分别放入盘中,让幼儿用牙签自由品尝,并说出其名称、味道
教师鼓励幼儿把盘里的水果吃干净,说一说吃水果的好处。
如:香蕉不光很好吃,还能帮助小朋友顺畅的排便。
西瓜能美容、解热、润肺止渴。
苹果香香的,甜甜的能补充维生素,小朋友吃了它,脸蛋又红又圆。
教师小结: 孩子们,希望你们好好学本领,长大了作一名科学家,为人们研制出品种更多、营养更丰富的水果来,好吗?
师:孩子们,小叶子又有话对大家说了。
出示课件:小叶子:谢谢小朋友们帮我认识了这么多的水果,还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天不早了,我要回家了,谢谢你们。
3、制作水果娃娃
师:孩子们,小叶子要回家了,我们我们做一个水果娃娃送给小叶子好不好?幼儿一起制作水果娃娃(用及时贴给水果贴上眼睛、嘴巴)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声中,幼儿一起把水果娃娃送给小叶子。
教学反思
在“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中,《我爱吃的水果》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在了解水果的形状跟味道后,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活动时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对水果的形状和味道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我开始思索自己对幼儿实际水平与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自己不适宜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自己在日常活动中没有仔细分析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的孩子刚来园2个月左右,他们在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就相对的少,从生理特点上讲,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就相对的弱一些,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根据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做适宜的调整。为此造成多数幼儿不理解,没有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二、忽视了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孩子们日常吃到的食物都是经过成人加工过的。比如:水果经过了成人削皮切块。孩子们拿到手中的水果已经面目全非了。因此,孩子们很难做到说出水果的形状和味道。
活动目的:
1.让孩子形成积极探索,乐于探索的习惯。
2.利用多种感官功能观察物体。
3.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4.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准备工作:
真的水果(苹果,梨,香蕉,桃子等)、水果模型、一把刀、猴子的手偶、大包包
活动的步骤:
1、和孩子们学习儿歌《水果歌》
老师拿出有图片的盒子,让孩子去摸图片,引导孩子说出图片水果的颜色。
把图片贴在黑板上,一边贴一边教孩子们儿歌。
所有图片贴好以后,老师带着孩子一起重复唱儿歌2到3遍,并且让孩子点击前面贴的图片,唱儿歌。
2、探索活动识别“真假水果”
老师拿出猴子的手偶跟孩子们说:“你好,我是猴子”。
老师说:“哎呀,我现在好饿。能给我点吃的吗?”“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
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喂猴子吃东西,喂完之后表示猴子还没吃饱。
老师带着猴子假装找东西吃,成功找到了一个大包包,大包包里装着水果,是猴子妈妈留给猴子宝宝的。
猴子打开大包包,拿出了一个水果模型,发现咬不动,于是问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呢?
解释原因:原来是因为猴子妈妈太粗心,太大意了,把真假水果都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因为很饥饿而变得非常着急。
老师说出任务,让孩子们帮助小猴子找到真正的水果。
老师将3到4个孩子分成一组。老师负责带领孩子们探索真假水果的区别。你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但是你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手、鼻子、眼睛等感官去发现。
孩子们分享成果。老师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让每组的一些孩子告诉他们如何辨别水果的真假。老师用刀切开孩子们找到的真正的水果。
3、区域活动
艺术区:画虚线,给水果上色。
角色区:在角色区玩水果模型和头饰。
活动反映:
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个体。孩子们能够在独立的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如此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在幼儿感兴趣的趣味活动中,才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调动幼儿的思维参与活动,使得教师预设的活动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共做水果串。
2.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各类水果(苹果.香蕉.梨)
串好的水果串竹签擦手毛巾香肠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
1、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神秘书袋,里面有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摸摸魔术袋,看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2、按摸到的水果不同说一说。
(你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讨论水果的吃法。
1、师幼一起讨论水果的吃法。
2、小朋友摸到了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都能怎样吃呢?
(榨果汁煮水做罐头做水果沙拉等)
3、除了小朋友说的吃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做成好吃的水果串哦!
三、教师出示水果串
1、你们猜猜这串苹果香肠串是怎么做的呢?
(启发幼儿讨论做法,把苹果切成小块中间加上香肠串起来)
2、如果想一下子尝到不同种类水果的味道,这样的果串怎么做呢?
四、请幼儿自己动手做水果串。
1、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竹签很尖,串的时候要怎么做才能不扎到手呢)
2、做水果串之前要先洗手。
五、品尝自己做的果串。
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果串,鼓励幼儿跟同伴一起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回家把做水果串的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硕果累累,水果家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幼儿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在生活中,虽说,它是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然而,这种接触大多是一种自然的接触,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而对于那些刚离开家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亲身可以体会的事很感兴趣如:吃、玩,他们对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水果串》这一活动正好符合《纲要》中所体现的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通过这个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提炼社会经验,发展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家长们的大力配合下,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寓教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如:活动前的“找水果”、“摸水果”、“分水果”活动中的“串水果”,活动后的“尝水果”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幼儿的活动兴趣一直很高。在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因人而异的,力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渗透。注重培养幼儿表达、交往、合作的能力;适时地渗透保健意识。注重激发幼儿对水果正确、美好的情感;注重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创造、想象等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等。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串水果”活动中的串,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间的碰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活动目标:
1、制作水果拼盘,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制作水果拼盘的乐趣,加深亲子感情。体验到与他人分享水果的乐趣。
2、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
3、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果拼盘图片、毛巾、牙签餐具若干、幼儿自带水果、盘子奖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果,能说出名称,形状和颜色。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很多水果。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它长得怎么样?什么颜色的?你觉得它象什么?叫什么?
二、展示水果拼盘图片,了解水果拼盘的做法。
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不过今天的水果和我们平时吃的不一样,现在请小朋友们先来看一看。你觉得它看起来象什么?
三、亲子制作水果拼盘。
引导幼儿从颜色、品种、排列三方面制作水果拼盘。
四、请幼儿把自己制作的水果拼盘介绍给同伴,家长给拼盘取名字。评选奖项。
家长和孩子、同伴一起分享水果拼盘。知道吃水果对身体的好处。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制作水果拼盘时,情绪高涨,制作认真,构思巧妙,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大胆创新意识,进而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活动设计背景
九月的一天,一名外地转来的幼儿拿着一个青皮核桃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好吃吗?”我说:“这是没成熟的核桃,还不能吃,等过段时间,它成熟了才能吃。”他满脸遗憾地走了,我想:何不趁此机会,教孩子们认识一下常见水果,让孩子们“长长见识?”于是就有了本节课的构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幼儿认识一些常见水果。知道他们的外形,颜色,吃法以及味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孩子们知道多吃水果的好处,养成多吃水果的习惯。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常见水果的外形,颜色,以及吃法。同时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养成多吃水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常见水果(苹果、香蕉、桔子、梨)实物以及桃子,石榴等水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复习手指操(小白上楼梯),导入课题。
二.基本环节:逐一出示四种常见水果,引导幼儿认识(从外形,颜色,吃法以及味道上来区分)
1.看外形:苹果是圆的,红红的。香蕉是长长的,黄色的。桔子是桔黄色的,圆圆的。梨是淡黄色的,上边小,下边大的椭圆形。
2.实际吃:注意引导幼儿,香蕉和桔子要剥开皮后才能吃,苹果和梨要洗干净才能吃。也可以削掉皮吃。
3.品尝味道:分给幼儿常见水果,让他们细细品尝后,说出是什么味道?
三.结束环节:
1.这些是常见水果,我们还见过那些水果?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来,(比如:桃子,石榴,葡萄等)并认识。
2.水果里有很多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延伸环节:水果由于产地不同,种类也不同,建议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多认识一些水果。比如:火龙果、荔枝、榴莲等。
教学反思
1.本课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师幼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特别是结束环节和延伸环节更给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些水果,所以很好奇,给以后的学习创造了学习的动力。
4.如果以后再讲这节课,我将把重点部分用在教幼儿认识一些热带水果和其他亚热带水果上。(教法和这节课相同。)(先看再吃)常见水果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些水果他们常见。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范例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能发现实物交替排列的规律。
2.初步尝试按交替规律排列物体,并能边操作边讲述:一个xx,一个xx。
3.乐意帮水果宝宝排队,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梨、橘子
2.图片:香蕉、橘子、苹果、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宝宝,看,谁来啦?(苹果宝宝)还有呢?(梨宝宝)
2.师:今天这些水果宝宝要出去秋游了,去秋游前要先排排队。
3.师:看,这是一个小红旗,水果宝宝们开始排队了,它们都排好了吗?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苹果,一个梨。。。)
小结:水果宝宝是一个隔一个排队的。
4.师:瞧,它们又是谁啊?这些水果宝宝也要去秋游,但是它们还没排好队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它们又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苹果)接下应该怎么排呢,谁能来排一排。(请个别幼儿排一排)
5.出示条卡
师:还有水果宝宝也在排队呢,它们没有排好呢,我们帮他们排排好吧?(一个xx,一个xx)接下来排什么呢?(排一排)
二、幼儿排一排
1.师:宝宝们,后面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需要你们帮忙,你们能帮它们排排队吗?记住哦,两种水果要一个隔一个排。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师:我们来看看宝宝们帮水果宝宝排好队了吗?排的对不对?
请一个对的幼儿,集体表扬;再请一个错误的幼儿,帮助纠正。
三、秋游
1.师:水果宝宝们都排好队了,那我们也来当水果宝宝,一起排排队吧。(每人一个水果图片,共两种水果)
2.幼儿排一排
3.师:水果宝宝们,我们去秋游吧。
活动准备:
我在本班进行了科学教学活动,本次的活动名称是《水果排排队》目标是体验物体从大到小的顺序关系并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大小给5个物体排序,操作完后能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活动一开始我用了情景导入,让小朋友们帮妞妞给果园里的果子排排队,小朋友们都非常有兴趣。我特别强调要从小红旗开始,可能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在说明操作规则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用词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这一点我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减少无效提问的出现。说明规则后小朋友开始动手操作材料,大家都很专心在操作材料,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在换组的时候还有小朋友忘了收材料就到另一组进行操作了。最后是讲评,我显得有些急于收尾,没有等所有小朋友都收拾完我就开始讲评了,我应该耐心的多等一等,等所有小朋友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讲评。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很多优点,我一定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多向他人学习。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2025小班游戏教案锦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1、丰富幼儿各类水果名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让幼儿学会听口令玩游戏,锻炼反应能力和倾听能力。
3、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4、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时令水果,与幼儿交谈有关水果的知识经验。
2、准备实物水果和水果胸卡若干。
一、以律动《摘果子》进入活动室。
二、品尝水果:
1、出示水果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品尝水果。
2、个别提问,边出示卡片: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么样?你还吃过其他什么水果?
三、教师示范念读,幼儿学念儿歌水果蹲几遍。
四、教师介绍游戏水果蹲玩法,规则:
1、幼儿戴上胸卡扮演各种水果宝宝。
2、幼儿听老师口令念儿歌,并根据内容做下蹲动作玩游戏。
3、不符合儿歌内容做动作的幼儿就淘汰出局。
4、提醒幼儿要记住自己是扮演什么水果宝宝。
五、幼儿玩游戏。
1、请能力强的幼儿戴上水果胸卡游戏。
2、幼儿戴上水果胸卡按儿歌内容玩游戏,老师及时提出游戏中的不足并加以纠正。
3、幼儿分组念儿歌玩游戏。
4、增加水果品种,幼儿自选水果胸卡听口令儿歌玩游戏。
5、幼儿自由分组玩游戏。
六、经验迁移
将水果换成各种常见的小动物继续玩游戏。
活动小结:
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提出下次游戏要求。
活动延伸:
1、小朋友和教师分享丰收的果实和游戏的快乐。
2、把教具投放在表演区继续表演或游戏。
3、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选择喜欢的动作(或其他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继续表演。
体育游戏活动花样玩绳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有用绳子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创造性地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有初步的求异求新意识,有与同伴互相合作玩耍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花样玩绳教案吧。设计意图
跳绳是孩子常玩的游戏之一,也是孩子锻炼身体的良好方法,户外活动中孩子对跳绳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创造出多种玩法,总之跳绳的玩法多种多样。于是设计了《花样玩绳》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原有跳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跳绳方法,体验创造性玩绳的乐趣,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探索不同的跳绳方法,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发展幼儿的想象、合作、创新能力。
活动目标:
1、有用绳子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创造性地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有初步的求异求新意识。
2、有与同伴互相合作玩耍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4、训练幼儿的跳跃能力,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跳绳每人一根,各种玩具,音乐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练习跳绳。
活动难点:
幼儿合作玩绳。
活动过程:
1、 幼儿随着老师在音乐声中轻松进入活动室。
2、 准备活动:幼儿跟着教师在音乐声中轻松运动。
3、 适时集中幼儿,教师出示跳绳,启发小朋友想一想:跳绳除了可以跳以外的其他各种不同的玩法。适时,教师给予提示。幼儿的各种不同玩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 让幼儿自由玩耍,大胆探索各种不同玩法,启发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更多新的玩法。教师巡视,发现有新玩法及时肯定,并可让幼儿集体学习。
5、 以接到电话,小动物遇险,幼儿营救为由引出游戏“营救小动物”。
6、 讲解玩法,明确游戏规则。鼓励幼儿大胆参加游戏,启发幼儿利用绳子变成各种营救工具。如:小桥、船、石礅、飞机等通过小河到达河岸,救出小动物。
7、 教师以“送小动物回家”为由,在音乐声中带幼儿离开活动室。
放松活动:
小朋友们刚才想出了各种玩绳的好方法并一起玩了绳子做了游戏,小朋友们一定有点累了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放松一下。(和幼儿做一些放松动作)
结束活动:
教师对幼儿刚才玩绳的情况做一简单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讲评。然后带领回活动室,结束。
活动延伸:
请幼儿可以用身体来学绳子变一变。
如:孩子们在地板上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绳子的变化,变成一个圆、不停扭动,还可以几个幼儿合作变成各种形状等。
活动反思:
跳绳是一项积极的、健康的、有趣的户外活动,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们尝试着各种不同的玩绳方法,所以幼儿非常喜欢这一活动,并体验到了成功感和进步的愉悦感。在活动中,女孩子相对男孩子更富有想象,有些男孩子在活动中略显笨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析相关原因,及时调整正确策略,引导幼儿主动的练习与探索。
这个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幼儿活泼好动,让他们长时间坐着听你讲,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让活动效果最好。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绳子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老师教,幼儿被动地学。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了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了探究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并获得了自我认知、身体运动、语言、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相关发展。
体育活动游戏化,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 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 良好品质。
小班体育游戏活动课程计划:丁斯伯格教学计划
小班体育游戏活动顶级沙袋教学案例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儿童投掷,跳跃,投掷和平衡的综合能力,培养儿童运动的敏感性和协调性.引导孩子们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发挥沙袋,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顶级沙袋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培养儿童投掷、跳跃、投掷、平衡的综合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敏和协调能力
2引导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创造性地玩沙袋,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乐趣
三。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乐趣,并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
4通过活跃的孩子们学习游戏的乐趣
5培养婴儿的灵活性和控制运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包,一些**《圆舞曲》
活动程序
首先,开始活动
引导孩子到指定位置,每人带一个沙袋。循环(提沙袋、头上慢行、同时扔沙袋等)
二,基本部分
1玩沙袋导入部分: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沙袋)今天,让我们玩沙袋。我们怎么玩啊!
2.展示单人游戏:
抛沙袋:扔沙袋,双手迅速抓起
顶部沙袋:将沙袋放在头顶,脚背移动
跳沙袋:跪在地上,拿着沙袋向前跳
三。演示多人游戏:在一定范围内,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站在一个人中间
双方人员轮流扔沙袋,扔在中间.中间的人会试图躲闪并被殴打.在中间,我改变了中间的另一个人.
(注意:玩这个游戏时,必须选择一个小而轻的沙袋)
孩子们,这些是老师提出的游戏.你可以和老师一起玩这些游戏.你也可以用你的大脑想出一些不同的方法,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可以想到很多好游戏.
来吧,你可以像老师一样玩,也可以和几个人一起玩
(教师观察孩子们玩沙包的情况,引导孩子们自由地玩沙包,鼓励孩子用他们的大脑与别人玩耍,并丰富各种打沙袋的动作)
请有一些有创意的孩子来展示游戏,其他孩子会模仿
6.玩沙袋玩
7.讲述游戏玩法和场地布局:孩子们,现在让我们玩沙袋玩游戏.
让孩子们分成六组,数量相同.每个孩子都用脚抱着沙袋,站在起跑线上.当我听到老师说第一个孩子开始时,先跳进沙袋然后向前跳,跳过地面上的三个圆圈,然后在头上用沙袋走过路径(地面上绘制一条平行线) ),最后站在这条投掷线上,使用在肩膀上摆动手臂的方法,将沙袋对准墙上的圆圈,投射它们,最后站在团队的最后.
第二个孩子只能在第一个孩子跳三圈后开始。如果他不走,那就是犯规
第三,结束部分
1评价孩子的活动,表扬有创造力的孩子
2.带孩子做放松练习.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己创造的,通过扮演角色或以玩具替代物品去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努力成为幼儿游戏的玩伴。
点心店游戏,不管是针对哪个年龄段,一直都深受幼儿的喜欢。那么,是否小班、中班、大班都是一样玩呢?明显,答案是否定的。三个年龄段都开设点心店游戏,我们是为了满足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游戏需要,而在这同一主题的游戏中,如何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的差异呢?很多时候,从小班到中班、大班,点心店游戏的材料往往只不过是一直在更新、替换,没有随着年龄段的变化而加深内容。其实,不管是点心店也好,还是其它游戏,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心思考、精心准备。
因为菠萝宝宝们小班时候不是我带的,所以很可惜错过了他们与角色游戏的最初邂逅,因此对于他们小班时候的游戏表现和水平并不是很了解。中班上学期,我开始和菠萝宝宝们一起走近角色游戏,与他们一起快乐地游戏和学习。一路走来,我们的点心店游戏可谓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问题,有改进,有收获,有进步。从工作人员单一地出售成品点心,到增设点心师傅的角色自己制作点心,再到提供外卖盒游戏材料送外卖……孩子们的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然,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能力的差异、习惯上的欠缺以及老师材料投放上的不足、指导的有效性不高等原因,我们的点心店游戏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现结合一些照片简单分析一下我班点心店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幼儿教育:________
教师学校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手指弹奏,提高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提高对游戏的兴趣。
3.感受同伴之间互相做游戏的喜悦之情。
活动准备:幼儿扮演角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小小手》
1请仔细观察小手长什么样?
2、师问:”小朋友一只手有几个手头啊?(幼儿回答)请仔细观察,看看五个手指头长的一样吗?”(请幼儿答)
3、师问”那个小朋友最勇敢,能告诉老师手指头有什么不同了?”(幼儿回答)
4、老师帮小朋友给手指头起个名字,最小最矮的叫”小不点”胖胖的叫”大胖子高高大大的叫”大个子…”
5、小朋友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大个子”不仅长得高,它还很淘气哦!有时候它会躲起来,今天老师带你们捉捉这个”大个子”的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
①首先请小朋友把五个手指头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看)。
②用另一只手握住五个手指头,露出五个指头尖(请幼儿观察)。
③再仔细看看”大个子”躲到**去了?我们一起来把它捉住?
游戏(-)1、请一名幼儿上台表演,(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老师捉幼儿的手指,找”大个子”(老师捉错一次,在捉对一次)。
2、在请一名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来捉老师的”大个子”(幼儿如果捉错了,告诉幼儿”大个子”站队站错了,交换了位置,所以你就没找到”大个子”)。
游戏(二)1、二个人一组互捉”大个子”。
2、自由捉;让幼儿都一起捉捉老师的”大个子”,幼儿在自由的互找”大个子”
游戏(三)分组找: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找(幼儿面对面站着,找对”大个子”的幼儿奖励一个小红花,看看那组小红花得的最多就是红旗队)。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的游戏有趣吗?你们玩的开心,愉快吗?回家以后,我们也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一玩今天的游戏好吗?
幼儿小班游戏活动教案《推小车》
活动目标:
1练习用棍子推瓶自,然后自然地向前移动。
2.锻炼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
三。愿意参与游戏,体验参与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大小不一的透明可乐瓶【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瓶内分别装红、黄、蓝、绿四色颜料水】,纸棍幼儿人手一根。
2.环境准备:红、黄、蓝、绿色塑料筐各一个,分别放在场地的四角,当做【停车场】。
三。体验准备:孩子们玩过纸棒游戏,熟悉游戏领域。
重难点:
重点:持棍推瓶自然地走。
难点:纸条和车没有分开。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手持纸棍进入场地,进行热身运动。
二、练习持棍推车
1老师示范着拿着棍子推瓶子,边推边说儿歌:拿着小纸棍,把车慢慢往前推,慢慢推,车子稳稳向前。
2.幼儿练习持棍推大号可乐瓶,教师一旁指导,帮助能力稍差的幼儿学习推的技能。
3.教师演示,请幼儿说说纸棍顶在【小车】的什么地方最容易推动。
4.幼儿再次练习,感受纸棍顶在【小车】的什么地方推行最平稳,启发幼儿探索如何让纸棍和【小车】不分开。
5老师组织孩子们用棍子把推车从起点推到终点两次,要纸棍和[车]
不分开,为游戏做准备。
6.游戏:推小车
(1)教师介绍游戏过程和规则,幼儿扮演【小司机】,把【小车】开到相同颜色的停车场去。就算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得到一份奖品。
(2)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小号可乐瓶进行游戏,幼儿自由选择大小可乐瓶,组织幼儿游戏23次,熟悉后中途幼儿可以选择更换大号可乐瓶。
老师对游戏进行评论,分配奖品并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游戏。
三、放松活动
幼儿扛着纸棍,拿着奖品围绕场地慢走一圈。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修改即可使用
每位教师都离不开教案课件这个教学工具,但就教案课件而言,它并非随便编制就可以的。教案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悉心准备的“小班拍手点头教案”相关内容,供您参阅。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
主题: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和简单动作协调能力
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力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视听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教育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力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视听协调能力;
3. 通过小班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以游戏方式进行,采用示范+引导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游戏引入:引导幼儿坐成一圈,然后跟着老师一起拍手,大声说出“拍手,拍手,拍手好开心!”动作要大而有力,声音要响亮。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跟随老师一起做动作。
2. 教师示范:老师将幼儿分为两组,每组站成一排,然后示范一个拍手点头的动作,要求幼儿学会这个动作。
3. 分组练习:带领两组幼儿进行拍手点头游戏。每次游戏开始,幼儿们要先进行拍手,然后老师说出一个颜色或者数字,幼儿要听到后立即双手双脚同时离地,做出一个点头的动作。最后,幼儿必须平稳落地,重新做拍手动作。
4. 注意力训练: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增加难度,如提速、增加颜色数量等。在幼儿游戏的同时,注意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5. 团队合作:在游戏结束后,通过点评每组幼儿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合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奖励,让幼儿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6. 总结反思:和幼儿一起讨论游戏中的经验和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集中注意力和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幼儿将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动作传达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
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动作协调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注意给幼儿充分肯定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
可以将拍手点头的动作与其他动作和音乐相结合,形成更具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七、教学心得:
通过拍手点头的小班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集中注意力能力和简单动作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
主题:鼓励与认可
范文: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拍手与点头的意义,并通过拍手点头来表达鼓励与认可;
2. 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和互相鼓励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幻灯片:图片和文字描述。
2. 小纸条:书写鼓励、认可、嘉奖的关键词或字句。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孩子们在表演中受到鼓励和认可的场景,引发学生对鼓励与认可的思考和讨论。老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们在学校或家庭中有没有受到过鼓励和认可?”“你们觉得受到鼓励和认可对你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等。
Step 2:观察与模仿(1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拍手和点头的动作,并解释它们在社交交流中的含义,特别是鼓励与认可。然后,通过教学幻灯片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模仿拍手和点头的动作,并同老师一同说出相应的鼓励和认可的口号。例如:“太棒了!”、“你真棒!”等。
Step 3:练习与对话(20分钟)
学生分组,每个组轮流进行练习与对话。一个组的学生站在前面表演,其他组的学生则通过拍手和点头来表达鼓励和认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表演,并得到其他同学的鼓励与认可。老师可以在一旁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正向的肢体语言和口号来表达鼓励和认可。
Step 4:互相鼓励(15分钟)
让学生借助教室中的小纸条,写下自己对他人的鼓励和认可的关键词或字句。然后,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小纸条中随机抽取一张,读出上面的鼓励或认可的话语,并对该同学进行拍手和点头。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收到来自同学的鼓励和认可,同时也学会了互相鼓励和认可他人。
Step 5:总结(5分钟)
通过教学幻灯片上的总结内容,再次强调拍手和点头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鼓励与认可的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也可以用拍手和点头来表达鼓励和认可。
Step 6: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下今天学到的鼓励和认可的关键词或口号,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例如:对家人或朋友进行鼓励和认可。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拍手和点头的意义,并学会了用拍手和点头来鼓励和认可他人。学生也体验到了在团队合作中互相鼓励和认可的愉悦感,培养了互助精神和亲密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个人自信心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活动目标:
1、边玩边感受,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知道名称,了解内容,初步掌握节拍喜欢跳舞。
2、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活动准备:
歌曲图片、舞板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拍手点头的音乐伴奏下,老师边念歌词《拍手点头》幼儿边敲舞板进活动室。
2、小宝宝,快快快,找椅子,坐下来。
舞板宝宝快回家,小门关紧,顶呱呱。
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节拍:
1、看谁做得对:
老师说:请你拍手,幼儿说:我就拍手(拍肩、拍肚、拍腿等)
2、看样学样:
老师按歌词顺序做动作,幼儿模仿。
3、感受音乐:
①老师边唱边表演后问老师先做什么动作?出示相应图片,又做了什么?(拍拍手、点点头)拍手点头以后老师又做了什么动作?(边做动作边暗示:小脚走走)小脚走走转几圈呀?(转一圈)介绍转一圈(我先看着小朋友,我走呀走又看到你了老师边说边示范)出示相应图片。转弯一圈后,老师心里怎样呀?(高兴)高兴脸上就干什么?(笑了)怎么笑的?幼儿学笑。
②教师边指图片,边做动作。
教师指着图片唱一句,做动作重复一句,边指边唱跳二遍。
③教师手持指偶,边表演边唱。
第二遍可以让幼儿跟着指偶随意表演
4、音乐游戏:猫捉老鼠
请幼儿根据琴声捉相应几只老鼠。
附:拍手点头
5 1 1 | 3 5 1 | 3 5 1 3 | 2 2 2 |
拍拍 手 点点头 拍拍 手 点点 头
6 1 2 3 | 5 5 3 | 2 3 5 6 | 1 1 1 ||
小脚 走走 转一 圈 拍手 开心 哈哈哈哈……
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能够理解拍手点头的基本动作,并能够模仿和正确执行。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团队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3. 动作目标:能够培养学生的动作感知能力,通过拍手点头的动作锻炼学生的眼、手、脑、协调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卡片、图片、音乐点播设备等。
2.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音乐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
(1)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摇摆身体做热身运动,活跃气氛。
(2)教师示范拍手动作,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模仿。
2. 拍手游戏
(1)将学生分成两队,每队站在教室中间。
(2)教师示范一种拍手动作,例如“左手拍右手、右手拍左手”。
(3)学生分别执行示范动作,拍手干净利落。
(4)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例如“左手拍左脚、右手拍右脚”等。
(5)游戏过程中,教师可加入音乐作为背景,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3. 点头游戏
(1)将学生继续分成两队,每队站在教室两侧。
(2)教师示范一种点头动作,例如“点一下头、点两下头”。
(3)学生分别执行示范动作,点头自然流畅。
(4)教师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例如“点一下头同时拍一下手、点两下头同时拍两下手”等。
(5)游戏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动作的速度和节奏,增加游戏的挑战性。
4. 拍手点头结合游戏
(1)将学生重新分成两队,每队站在教室两侧。
(2)教师示范一种拍手点头的动作,例如“左手拍一下右手,同时点一下头”。
(3)学生分别执行示范动作,拍手点头相互协调。
(4)教师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和变化,例如“左手拍一下右手,同时点一下头;右手拍一下左手,同时点两下头”等。
(5)游戏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不同的音乐以及节奏,让学生动作更加流畅、连贯,并加强团队合作的感觉。
四、教学总结
通过拍手点头的游戏,学生既锻炼了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这样的游戏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游戏难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
主题: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拍手点头游戏
范文
引言:
幼儿期是人的成长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拍手点头游戏正是一种能够帮助幼儿培养社交能力的活动。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班幼儿所设计的拍手点头的教案,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社交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明确拍手、点头的动作含义和引导他们正确运用这些动作进行沟通与交流。
2. 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一块可擦写的黑板和书写粉笔。
2. 一些彩色卡片,上面贴有不同的表情符号或动作图片。
3. 幼儿园活动室或室外场地。
4. 适合幼儿运动的音乐。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
老师和幼儿们一起坐在地上,与幼儿交流拍手和点头的意义和用途。然后,老师向幼儿们展示一些卡片,上面贴有不同的表情符号或动作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这些图片与拍手和点头之间的联系。
2. 正文:
(1)游戏1:呼叫拍手
在室内或室外的场地上,老师挑选一个幼儿,要求他/她拍手,其他幼儿们都要跟着拍手。然后,老师指定下一个被选择的幼儿,并继续这个过程。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们能够发展协作意识和注意力,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游戏2:奇怪的表情
在活动室中,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卡片,上面贴有一个奇怪的表情符号。然后,老师给幼儿们播放一段音乐,要求他们按照自己卡片上的表情进行舞蹈或表演。接着,老师停止音乐,幼儿互相观察对方的表情,尽快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相同表情的幼儿,通过点头来表达对对方的认同。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沟通能力。
(3)游戏3:合作拍手
在室内或室外的场地上,老师把幼儿分成小组,每组4-5个幼儿。然后,老师给每个小组一张卡片,上面贴有一个动作图片。要求每个小组的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动作进行排队,依次拍手。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们的表现,对幼儿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评价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拍手和点头进行沟通,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五、总结:
通过拍手点头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社交能力,促进他们通过拍手和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需求,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长度为612字,未达到题目要求的1000字。
标题: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 -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一、引言(100字)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教师面临着培养孩子积极学习态度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挑战。本教案旨在通过拍手点头的游戏,为小班儿童创设一个活跃、有趣的学习环境,在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拍手点头的游戏介绍(200字)
1. 游戏目的 - 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游戏规则 - 教师给出动作指令,例如“拍手”,“点头”,孩子们听到指令后立即做出相应动作。要求动作必须同时完成,配合齐奏拍子,否则就要重新开始。
3. 游戏过程 - 教师在游戏中引导孩子们经历不同的动作组合,如单个动作、连续动作、复合动作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创设活跃环境,激发学习兴趣(300字)
1. 学习环境布置 - 在教室角落悬挂树枝,上面挂满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每个小动物卡片上写有一个字母。孩子们通过游戏参与,解读每个字母并按顺序拼成单词,从而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 给予鼓励和赞美 -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给予孩子们鼓励和赞美,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 激发学习兴趣 - 通过激活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00字)
1. 分组合作 - 将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孩子组成,并指派一个小组长。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协调动作和节奏,达到更好的拍手点头表演效果。
2. 团队奖励机制 - 设立团队奖励,例如在游戏结束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选出最佳团队并给予奖励。此举旨在激发孩子们合作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3. 合作成果分享 - 在游戏结束后,每个小组将表演的过程记录下来,并进行分享。这样既能够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也能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互动。
五、总结(100字)
通过小班拍手点头的教案,我们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培养孩子积极学习态度的同时,我们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案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专门为你推荐一份值得阅读的文章题目叫“小班美术糖果教案”,我们将尽力为您寻找更多相关信息!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报纸包废旧纸盒、易拉罐等变出大糖果,并用手指点印画的方式装饰糖果。
2. 了解废旧物品可以制成美丽的物品,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 体验制作大糖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用小糖纸包过糖果。
2. 糖果实物若干、糖果图片PPT、背景音乐。
3. 幼儿收集做糖果用的易拉罐,足够的废报纸、颜料、抹布等。
4. 用来挂糖果的绳子、夹子。
活动过程:
一、魔术盒变出糖果宝宝,引起幼儿对糖果的兴趣。
师:小糖果们想要有个糖果爸爸,这个糖果爸爸比别的糖果都要大,都要精神,我们一起来做超级大的糖果爸爸吧!
2.出示装饰材料,探索制作糖果爸爸的方法。
(1)介绍报纸、易拉罐等,引起幼儿包裹的兴趣。
(2)启发幼儿探索将"糖果" (罐子)包入"糖纸"(报纸),握紧中间,两头拧紧的方法。
(3)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讲解包装的要点。
大报纸,放放平,大糖果,放一边,向前卷,向前卷,左拧拧,右拧拧,大唐果,做好了。
(4)出示颜料,引导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式装饰。
师:糖果爸爸还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呢!让我们给它画上吧!谁来试一试?
3.师幼共同制作、装饰糖果爸爸,( )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爸爸"。
(1)将幼儿制作好的"糖果爸爸"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简单评价。
5.播放糖果PPT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引导幼儿欣赏外形各异的糖果以及糖纸上的漂亮图案。
建议:
1.包裹糖果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难度,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一起参与,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也同时给予幼儿创作的灵感与启示。
2.可将晾干的"糖果爸爸"用鱼线一个一个地串起来,悬挂在活动室内,供幼儿欣赏,获得成功感。
1.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糖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
1、家长协助提前一天带幼儿去超市参观糖果区。
2.活动室中布置各种糖果的图片,各种有趣的糖纸、糖果包装盒等。
1、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昨天去参观过什么地方吗?你找到了什么糖果?我们教室里有吗?(幼儿自由交流后个别介绍,并指出相应的糖果)
分析:通过回忆、交流、能大胆、清楚地说出糖果的名称。
2、(1)师:这么多的糖果一样吗?请你摸一摸桌上的糖,每次拿两粒,说说谈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 摸糖果,教师注意观察,引导幼儿从糖果的形状、品种、颜色几个方面来讲述。)
3、(1)师:这么多好吃的糖果想不想来尝尝?你可以一边吃一边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我吃的是什么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双泽:我吃的是瑞士糖,它的味道又酸又甜,还有点桔子味道。
嘉源:我吃的是薄荷糖,味道凉凉的。(边说边把小舌头伸了伸,表示凉凉的感觉)
凤婷:我吃的是跳跳糖,它会在我的舌头上跳,还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有点辣的
分析:让幼儿吃糖果是他们兴的事,每个孩子的脸都象糖果一样甜甜的,他们通过吃糖果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并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感觉与同伴分享。
师小结: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圆的,有方的,有硬糖,有软糖;有各种颜色的糖;还有各种口味的糖,有甜的,有酸的,有凉的,有又酸又甜的……
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用橡皮泥制作成各种有趣的糖果。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报纸包废旧纸盒包出大糖果,并进行水粉装饰。
2、学习使用水粉笔,能大胆使用颜料在大糖果上涂色装饰。
3、初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制作大糖果的乐趣。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用小糖纸包过糖果。
2、物质准备:
教师材料:适合本活动用的糖果实物若干、糖果图片PPT、背景音乐等。
幼儿材料:幼儿收集做糖果用的薯片罐、易拉罐等,足够的废报纸、颜料、水粉笔、护衣、抹布等。
【活动过程】
1、魔术盒变出糖果宝宝,引起幼儿对糖果的兴趣。
师:小糖果们想要有个糖果爸爸,这个糖果爸爸比别的糖果都要大,都要精神,我们一起来做超级大的糖果爸爸吧!
2、出示装饰材料,探索制作糖果爸爸的方法。
(1)介绍报纸、薯片罐等,引起幼儿包裹的兴趣。
(2)启发幼儿探索将“糖果”(罐子)包入“糖纸”(报纸),握紧中间,两头拧紧的方法。
(3)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讲解包装的要点。
(4)出示颜料,引导幼儿用水粉颜料涂色装饰。
师:糖果爸爸还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呢!让我们给它画上吧!谁来试一试?
3、师幼共同制作、装饰糖果爸爸,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爸爸”。
(1)将幼儿制作好的“糖果爸爸”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简单评价。
5、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提升幼儿审美经验。
播放糖果PPT,引导幼儿欣赏外形各异的糖果以及糖纸上的漂亮图案。
建议:
1、包裹糖果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难度,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一起参与,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也同时给予幼儿创作的灵感与启示。
2、可将晾干的“糖果爸爸”用鱼线一个一个地串起来,悬挂在活动室内,供幼儿欣赏,获得成功感。
活动延伸:
1、待“糖果爸爸”晾干后,可在美工区提供彩色皱纹纸、即时贴、毛根、亮片、羽毛等,引导幼儿继续黏贴装饰。
2、结合糖果店游戏,幼儿装饰糖果、糖果盒,作为游戏材料。
活动反思:
在小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很多。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想法、教师的组织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改动生成活动环节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如何做”,还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调整”和“务实的反思”,每一阶段都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小糖果们想要个糖果爸爸,这个糖果爸爸呀,比别的糖果都大,比别的糖果都甜,比别的糖果都精神!我们一起来做超级大的糖果爸爸吧。我们用报纸卷包薯片罐,将“糖果”(薯片罐)包入“糖纸”(报纸), 然后握紧中间,将两头拧紧。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教师要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具体地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能力。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制作欲望。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情景欣赏中初步感受鲜艳的色彩美。掌握手指点画的方法。
2、初步尝试用手指点画,体验点画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养成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4、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1、ppt;
2、作品展示背景板;
3、作业纸、颜料、调色盘;
4、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见过草地吗?草地上有什么呢?(小草、小花、蝴蝶、蜻蜓)小松鼠家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花草地,
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呢?老师把它变出来”(师生一起数数1、2、3)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观察图片,说说花草地
1、点击ppt(1)
“哇,小松鼠家的花草地漂亮吗?有什么?”(红、黄、紫、蓝、白等)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五颜六色)
2、点击ppt(2)
“前面还有一片花草地呢,看看近处的花是什么样的?(很大)远处的花又是什么样的?(很小很小、星星点点的)
(二)欣赏大师作品
1、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你喜欢花草地吗?有一位画家爷爷,他叫吴冠中,他也喜欢花草地,(点击ppt)这就是吴爷爷画的花草地,(教案出自:快思)我们走近看看,有什么?”(大点点、小点点、毛毛虫、蚂蚁、石头、七星瓢虫、花蝴蝶、花茎、树枝等)
2、幼儿随背景乐用手指表现风中的花草地。
“一阵风吹来,花儿、草儿都干嘛呢?(跳舞)我们用手指跳一跳。(手指在腿上、肩上、头上跳舞)
(三)幼儿尝试手指点画。(提醒幼儿点完自己用抹布把手擦干净)
1、教个别幼儿示范手指点画
“你想当小画家用小手指点出花草地吗?”
“大大的花用手指的什么部位来点?”(指腹)
“小小的草用手指的什么部位来点?”(指尖)
2、全体幼儿分组操作,(教案出自:快思)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乐)
“你会让小花小草相亲相爱在一起吗?(紧紧挨在一起)
(四)幼儿作品展示。
三、结束部分:幼儿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
“你喜欢哪片花草地?为什么?”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我家有三口人,各有各的特点,与糖果有些相似。我是奶糖,妈妈是话梅,爸爸是名副其实的益达薄荷糖。
为什么我是奶糖呢?哈哈,请一睹我的风采吧!每当奶奶遇到难事时,我总是第一个走过去关切地说:“奶奶,你不要愁,会愁白了头的!我来帮你想办法。”奶奶用手推了推我脑门,笑着说:“就是你嘴最甜。今天你帮我想啊……”“奶奶,我的好奶奶,我这就开始想。”我一边说一边拉着奶奶的手。过了好久,我什么也没有想出来。奶奶气着说:“想不出来吧!我知道你就是一块奶糖,嘴甜!”我眨了眨眼睛笑着说:“奶奶,我哪里是嘴甜呀,我分明就在想,你不要好心当作驴肝肺呀!”“好好好,我不对。”奶奶禁不住我的“甜言蜜语”,只好乖乖地认输。哈哈!因为我嘴甜,所以家中长辈都喜欢我,都喜欢让我帮忙做事情。
妈妈是一块地地道道的“话梅”糖。不信,我举例为证!一次我作业写得歪歪斜斜的,她一看便提高嗓门说:“快看看,我家的公子写的字就是漂亮,太漂亮啦!”我知道妈妈在挖苦我,便用眼睛瞪了她一眼。谁知老妈更加得意了,说:“我家公子呀,不但字写得好,而且眼睛也特别迷人,白的多,黑的少……”哎呀,那话中有话,如同吃了话梅一样,酸酸的,一直酸到心里。
爸爸是“益达薄荷”糖,如同薄荷糖一样清爽。一次,我考试考得很不好,爸爸知道了,脸阴沉沉的,如同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样。过了一会儿,他生气地说:“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我低着头,一句话也不敢说。这下,他更愤怒了,将我的.试卷往地上一扔:“我们早上煮饭给你吃,中午煮饭给你吃,晚上还是,你说你整天在干什么?”我越来越怕,爸爸愤怒地说:“你滚到房里去!”我默默地“滚”回了房间。回头一望,爸爸的头顶还冒着烟呢!哇!爸爸这种糖就是够刺激的,我可不敢亲近他哟!
哈哈!奶糖、话梅、益达薄荷三种糖果合起来是什么味道呢?告诉你,那就是爱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绘画。
2.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糖果若干、画画玩玩p10糖果、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糖果,!..教案网!观察糖果的外形。
T:瞧!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观察多种糖果的外形特征、色彩等)
2.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用一种颜色画糖果,用另一中颜色涂色,讲解涂色的注意点: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提示幼儿使用油画棒的注意点。
4.展示评价。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泥团、糖纸包装做成糖果。
2.能自主地参与操作,有积极的活动欲望。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各类糖果纸若干。
2.橡皮泥、泥工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说说好吃的糖果。
引导幼儿围绕“我吃过的糖果”讨论。
提问:
①小朋友吃过糖果吗?糖果是怎么样的?(外面是糖果纸、里面是糖果)
②你吃过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它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有趣的.糖果。
(1)出示教师制作的糖果,请幼儿猜猜这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2)请幼儿拆开糖纸,看看糖果是什么形状的。
(3)提出任务:为糖果屋提供各种各样的糖果。
3.做做七彩的糖果。
(1)做糖果。
①重点引导幼儿做出各种各样形状的糖果。
②鼓励幼儿根据糖的口味选择相应的颜色,如牛奶味可以选择白色的泥来制作等。
(2)包糖果。(练习拧的技能)
教师知道注意点:泥团的大小要适中,做好的糖果要装在小盒子里。
4、玩买糖果游戏。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孩子包糖果的积极性很高,几个能干的孩子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根本不需要的老师的指导就能自己完成任务,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能力的差异,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继续制作糖果宝宝。
在孩子完成作品后,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再进行尝试。先做后说的方法,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学习包糖(用报纸包物品)的方法,能用颜料涂抹、装饰糖果。
3、知道不乱扔糖纸。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2-3种不同的糖。
2、做“糖果”用的可乐罐、薯片罐,饰品盒、药品盒等,足够的'废报纸、颜料、画笔、桌布。
1、糖果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糖果的糖纸,为糖果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2、糖果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等,有硬的有软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等等。
(二)产生兴趣。
小糖果们想要个糖果爸爸,这个糖果爸爸呀,比别的糖果都大,比别的糖果都甜,比别的糖果都精神!我们一起来做超级大的糖果爸爸吧!
(三)制作“糖果爸爸”。
1、教师演示用报纸卷包罐子:将“糖果”(罐子)包入“糖纸”(报纸),然后紧握中间,将两头拧紧。
2、幼儿自己尝试把“糖果”包起来,尽量包的严实。
3、幼儿大胆的在自己做的“糖果爸爸”的“衣服”上涂抹颜料,注意良好作画习惯的培养。
4、建议幼儿把制作好的“糖果爸爸”晾干,观察周围环境,想想放在哪儿比较容易干。
(四)尝尝甜甜的糖果。
1、大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五)给糖果穿花衣裳。
1、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内。
2、幼儿与教师一同把糖果小屋“搬”进墙上大屋。
教学目标:
1. 认识糖果的绘制方法,学习如何绘制不同种类的糖果。
2. 感受糖果的颜色和形状,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糖果。
教学准备:
1. 糖果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2. 美术用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
3. 音乐或儿歌,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音乐或儿歌,让学生跟着旋律唱,同时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糖果的形状和颜色。
2.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糖果?它们有什么特点?
3.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糖果的颜色和形状。
二、学习糖果的绘制方法
1.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糖果的形状和颜色。
2. 教师讲解:这是简单的糖果,还有更复杂的糖果,比如彩虹糖果、巧克力糖果等。
3.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糖果的颜色和形状。
4. 教师讲解:这是更复杂的糖果,比如彩虹糖果、巧克力糖果等,它们的颜色非常丰富,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绘制这些糖果。
三、练习绘制糖果
1.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糖果的形状和颜色。
2.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糖果。
3.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糖果。
4. 教师提问:你们绘制的糖果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5.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绘制糖果的方法,现在可以练习绘制一些简单的糖果了。
四、游戏活动
1.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说出糖果的颜色和形状。
2.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糖果。
3. 教师出示糖果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糖果。
4. 教师提问:你们绘制的糖果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5.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游戏活动,你们已经掌握了绘制糖果的方法,现在可以练习绘制一些简单的糖果了。
六、结束语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糖果的知识,也练习了绘制糖果的方法,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更多种类的糖果,让美术课变得更加有趣。
2.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美术课的喜爱。
3. 教师颁发美术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图画书,发现色彩与花纹是服装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2、通过设计连衣裙,创编绘本,学说“小白兔遇到了…,变成了…连衣裙”。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三角形纸、蜡笔
3、小兔子形象
活动过程:
一、撕纸导入
T:小朋友好啊,今天来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
T:哦~只是一张白纸吗?看,老师能把它变成什么?【教师边变边提问】
S:连衣裙。
T:这是一条怎么样的连衣裙呢?
T:你想把这条连衣裙送给谁呢?
T:看,我把它送给了谁?
二、讲述绘本
1、遇到花田
T:小兔子穿了老师送给她的连衣裙,可开心了。不停的在说,啦啦啦,啦啦啦,我穿上漂亮的连衣裙,漂亮吗?
S:漂亮。
T:穿上这样的白裙子,要去散步啦。
T:小白兔来到了一片花田里。咦,发生了什么事?
S:小白兔的连衣裙变了。(本文.来源:)
T:变得怎么样了呢?
T:小白兔的连衣裙变成花朵图案的了。
2、遇到雨点
3、遇到彩虹
4、师小结
T:刚才小白兔遇到了这么多东西,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连衣裙,你还记得哪一条?
T:为什么喜欢它呢?
T:原来,一条白白的连衣裙,我们用图案和颜色装饰以后,就会变的很漂亮了。
三、创作绘本
T:小白兔还继续走着,你觉得,她会遇到什么?会变出什么连衣裙呢?
幼儿自由表达。
T:那让我们来画一画你的故事吧。我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蜡笔和三角形纸。
交代作画要求。
四、续编绘本
T:看,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故事画下来了,这是谁的画呢?请你来说一说吧。
T:小白兔还去了这么多地方呢啊,老师也让小白兔去了一个地方,遇到了…,变成了…连衣裙,我们把这么多漂亮的画连起来,就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了,故事的名字就叫《我的连衣裙》,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回去讲给其他宝宝听吧。
活动反思:
1、印章印画的方式很新奇,孩子们十分喜欢。以后会多用不同的绘画方式绘画。
2、在进行印章画的时候,请孩子们选择两种颜色,错误的预估了孩子的能力,他们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本来应有的美感,只有一部分幼儿能够达到目标。可以先使用一种颜色,等孩子们锻炼到可以留白的时候,再添加多种颜色。
3、 颜料调试有些稀,印画过程中花纹不明显。材料准备要提前准备充分完善,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艺术领域:美丽的糖果纸(欣赏)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纸,感受糖果纸的色彩美及图案美。
2.尝试在集体中介绍自己喜欢的糖果纸。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家与家人一起吃糖果,欣赏不同的糖果纸。
物质准备:ppT课件
(三)指导要点
1.实物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2.观察欣赏
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纸上的色彩和花纹从色彩、图案等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糖果纸。
师:糖果上有哪些颜色和花纹?
师小结:糖果纸上有各种好看的花纹,(教案出自:教案网)有的聚在一起,有的分散开来,有的以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排列。糖果纸上的颜色也很好看,有的只有一种颜色,有的是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
3.交流讨论
师:你最喜欢哪种糖果纸?喜欢它的什么?你喜欢的糖果纸,它的颜色和花纹是什么样的?
4.糖果纸的用途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糖果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师:除了包装糖果,它还能变成蝴蝶装饰我们的活动室,还能变成跳舞的小人,我们还可以把糖果纸剪成各种图案,装饰自己的画。
师: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收集各种美丽的糖果纸,把它们放在我们的美术区,和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和装饰。
【活动目标】
1试着用报纸纸盒包装大糖果,用水粉装饰。
2学会用水粉笔,大胆用颜料在大糖果上作画。
3.最初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体验制作大糖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儿童在该区域用糖纸包过糖果。
2.物质准备
教师材料适合本活动用的糖果实物若干、糖果*****、背景**等。
儿童用品:收集糖果的薯片罐和波普罐,足够的废报纸、颜料、水粉笔、防护服、抹布等。
【活动过程】
1神奇的盒子变成了糖果宝宝,激发了孩子们对糖果的兴趣。
师小糖果们想要有个糖果爸爸,这个糖果爸爸比别的糖果都要大,都要精神,我们一起做超级大的糖果爸爸吧!
2展示装饰材料,探索糖果爸爸的制作方法。
(1)介绍报纸、薯片罐等,引起幼儿包裹的兴趣。
(2)启发幼儿探索将“糖果”(罐子)包入“糖纸”(报纸),握紧中间,两头拧紧的方法。
(3)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讲解包装的要点。
(4)出示颜料,引导幼儿用水粉颜料涂色装饰。
老师糖果爸爸也要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画吧!谁来试试?
3.师幼共同制作、装饰糖果爸爸,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欣赏各种各样的“糖果爸爸”。
(1)将幼儿制作好的“糖果爸爸”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2)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简单评价。
5欣赏各种糖果,提高儿童的审美体验。
**糖果:引导孩子们欣赏不同形状的糖果和糖果纸上美丽的图案。
建议 1.包裹糖果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说有难度,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一起参与,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也同时给予幼儿创作的灵感与启示。
2.可将晾干的“糖果爸爸”用鱼线一个一个地串起,悬挂在活动室内,供幼儿欣赏,获得成功感。
活动延伸
1.待“糖果爸爸”晾干后,可在美工区提供彩色皱纹纸、即时贴、毛根、亮片、羽毛等,引导幼儿继续黏贴装饰。
2结合糖果店游戏,孩子们将糖果合糖果盒装饰成游戏材料。
目标:1.学习包糖果的方法;
2.体验自己操作的乐趣;
3.能用材料装饰糖果。
准备:可乐罐,废报纸,装饰材料,魔术盒。
过程:一、变魔术
1老师从魔盒里拿出一些糖果,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老师引导孩子为老师换届加油)
2糖果宝宝想念妈妈。糖果妈妈怎么样?
三。糖果宝贝很高兴,但是为什么糖果爸爸不在呢?请小朋友想个办法。
4.魔术盒坏了,不能做糖果爸爸,我该怎么办?
二、制作“糖果爸爸”
1、教师演示制作“糖果爸爸”的方法,并示范为“糖果爸爸”的衣服涂上漂亮的花纹。(用报纸卷包罐子,然后握紧中间,将两头拧紧)2、幼儿自己尝试制作“糖果爸爸”。
3、请幼儿为“糖果爸爸”的衣服涂上漂亮的花纹。(注意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包好后,请幼儿把包好的糖果放在课前准备好的颜料盘里滚一下,变成穿五颜六色的糖爸爸,也可以事先用彩纸剪一些小花片,让幼儿粘贴装饰)
三、教师讲评
1、及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指导并进行鼓励。
2、展示幼儿作品。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活动中体验成功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小朋友吃过糖吗?好吃吗?”
“娃娃也想吃糖,我们来给它们做糖吧。我们一起来包糖果。”
2.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包糖果。
两手拿住纸的两条花边,反面朝上放好,橡皮泥摆放在纸的中间,将纸的前后两边分别往里折,包住橡皮泥,左右两头的纸分别收拢并扭转一下,糖果就好了。(目标1)
(1)在操作时,提醒用正确的方法。
(2)包好一颗糖果后,还可以包另一颗糖,比比谁包得又多又好。
4.展示糖果 “比比谁的小手最能干,包得又多又好看。”
表扬那些在活动中认真的小朋友。
活动延伸:
将糖果送到娃娃家去,给娃娃吃。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因为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从生活中选择了幼儿熟悉的内容,所以孩子们兴趣较浓,在活动中也显得比较主动、积极。
幼儿在猜猜、抓抓、尝尝的游戏中,体验感知糖果的不同(数量、形状、软硬、味道等。)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简单事物的能力。
1. 红、黄、小罐各一对,分别标上记号。
3. 两个透明塑料桶,多条糖果排列纸条。
4. 每位幼儿粘纸照片、糖果帖纸。
一、回忆体验:
1、出示区域游戏中的图片,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送糖果”情景的回忆。
提问:这张图片认识吗?我们是用它来做什么游戏的?
遮掉一半的画面,提问:***喜欢吃什么糖,还记得吗(教师必须清楚的了解谁的喜爱,如好朋友之间的。)
2、猜黄罐中“多与少”(多些棉花糖与5个硬糖果),靠近孩子摇,多摇几遍,嘴里关照“仔细听。”
问题提示:明明这个罐子里轰隆隆的,怎么这个少,那个多呢?
(注意故抓住两点:一是验证。二是引导幼儿思考糖果的软硬差异。(原来啊,软的糖果发出的声音轻,硬硬的糖果发出的声音响。)
2、准备两个大桶(装红色的糖),节省时间,幼儿抓数自己的糖果。
3、教师图象化统计:用事先准备好的糖果纸条与幼儿粘纸对应统计,统计最多的与最少的。
问题提示:
(1)猜猜顾老师抓糖能抓几颗?为什么我抓的可能多?
(2)教师用大手演示抓糖过程,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大的手抓的糖果少?)
让幼儿试一试,如不行。教师可提示语言,抓住后,数数多了吗?
教师观察幼儿比较,排列的方法等。(教师小结:抓的方法不一样,抓到的糖果也会不一样多。下次我们到区角活动继续去玩一玩,比一比。)
● 询问幼儿吃在嘴里什么感觉?平时我们都吃甜舔的糖,辣辣的糖什么时候吃?
● 读“按叶糖”的介绍,知道这是一种治疗的糖。
2、尝“跳跳糖” 幼儿闭眼张嘴尝,高兴结束。(原来有那么有趣的一种糖,吃在嘴里还会跳舞呢。真是又好吃又好玩。)
3、引导幼儿吃糖时别忘了保护牙齿。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小班水果屋教案反思模板”,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钻、爬、跑、跳的能力及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练习钻、爬、跑、跳的兴趣,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XXX。
【活动准备】
1、红色小脚印对 红色积木5个 垫子3个 蓝色大圆6个 黄色小圆5个2、粉色垫子6块 单元积木4个 双元积木4个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幼儿听着音乐在老师的带动下做热身运动。
通过情景导入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要求。
二、谈话导入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可是突然有一天小熊生病了,没有人去看望他,小熊伤心极了,小朋友们你们能去看望一下他吗?
去看望小熊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一点小熊爱吃的水果,小熊看到那么多好吃的水果,它的病肯定很快就好了。
三、游戏过程1、幼儿扮小动物,成六队面一个跟着一个进行游戏。
2、游戏开始,教师说:我们去看望小熊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绕过红色小火焰,然后走过冰冻小脚丫,爬过绿色小山洞我们就可以看到小熊了,回来的时候呢,我们要走过彩色呼啦圈,爬过粉色幸福毯,踩过七彩独木桥回到出发点。
可是小朋友们,一个水果够不够小熊吃(不够),那小朋友们你们就要多送一点水果给小熊,这样小熊吃了水果就会快一点好了,就可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了四、放松活动孩子们,给小熊送水果,小熊很高兴,想邀请你们一起跳舞,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幼儿在老师的带动下活动活动四肢,做放松运动。【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与小伙伴继续玩小汽车运水果的游戏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一起给小熊送水果,小熊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游戏中小朋友表现的也非常好。所以呢表现好的小朋友回去一人一个五角星。
游戏规则1、听到信号后,第一名幼儿才能出发。
2、一个跟着一个游戏。
3、每个幼儿必须把水果送给小熊后才能跑回本队。
4、每个幼儿一次只能送一个水果。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范例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能发现实物交替排列的规律。
2.初步尝试按交替规律排列物体,并能边操作边讲述:一个xx,一个xx。
3.乐意帮水果宝宝排队,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梨、橘子
2.图片:香蕉、橘子、苹果、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宝宝,看,谁来啦?(苹果宝宝)还有呢?(梨宝宝)
2.师:今天这些水果宝宝要出去秋游了,去秋游前要先排排队。
3.师:看,这是一个小红旗,水果宝宝们开始排队了,它们都排好了吗?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苹果,一个梨。。。)
小结:水果宝宝是一个隔一个排队的。
4.师:瞧,它们又是谁啊?这些水果宝宝也要去秋游,但是它们还没排好队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它们又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苹果)接下应该怎么排呢,谁能来排一排。(请个别幼儿排一排)
5.出示条卡
师:还有水果宝宝也在排队呢,它们没有排好呢,我们帮他们排排好吧?(一个xx,一个xx)接下来排什么呢?(排一排)
二、幼儿排一排
1.师:宝宝们,后面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需要你们帮忙,你们能帮它们排排队吗?记住哦,两种水果要一个隔一个排。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师:我们来看看宝宝们帮水果宝宝排好队了吗?排的对不对?
请一个对的幼儿,集体表扬;再请一个错误的幼儿,帮助纠正。
三、秋游
1.师:水果宝宝们都排好队了,那我们也来当水果宝宝,一起排排队吧。(每人一个水果图片,共两种水果)
2.幼儿排一排
3.师:水果宝宝们,我们去秋游吧。
活动准备:
我在本班进行了科学教学活动,本次的活动名称是《水果排排队》目标是体验物体从大到小的顺序关系并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大小给5个物体排序,操作完后能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活动一开始我用了情景导入,让小朋友们帮妞妞给果园里的果子排排队,小朋友们都非常有兴趣。我特别强调要从小红旗开始,可能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在说明操作规则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用词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这一点我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减少无效提问的出现。说明规则后小朋友开始动手操作材料,大家都很专心在操作材料,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在换组的时候还有小朋友忘了收材料就到另一组进行操作了。最后是讲评,我显得有些急于收尾,没有等所有小朋友都收拾完我就开始讲评了,我应该耐心的多等一等,等所有小朋友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讲评。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很多优点,我一定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多向他人学习。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水果的名称进行分类。
2.学习用把和放在一起大胆表述分类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各种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梨等水果,并正确说出名称。
2.苹果、香蕉、梨、火龙果、葡萄水果卡片,分类篮若干3.环境创设:创设水果店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今天呀,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吗,你们认识她吗?(兔小姐),对了,就是兔小姐,她新开了一家水果店,我们一起去她的水果店看看吧!
二、幼儿观察水果的摆放规律师:你们仔细看看,兔小姐店里的水果是怎么摆放的?(按照水果的种类,把一样的水果摆在一起),你们听:谁来了?猪爸爸来买水果了,哎呦,猪爸爸肚子太大了,不小心把水果架碰倒了,兔小姐的水果倒了一地,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把水果放好吗?但是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一种本领,把一样的水果放在一起,你们能行吗?我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用水果卡片试试看。
三、个别幼儿尝试按水果进行分类师:这两个小朋友先用我们的水果卡片试一试,看看他们能不能把水果分好,注意要把相同的水果放在同一层水果架上。
小结:你们看,他们分的对吗?请某某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引导他们用把和放在一起),对了,只有学会把相同的水果卡片放在一起,兔小姐才会请我们去帮忙,现在其他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先来看看我们的材料。(介绍操作材料)
四、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在试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1.等会你们自己选择一张桌子操作,如果发现篮子不够了,你就选择其他的桌子操作。
2.每个小朋友一篮水果卡片,你们要把水果分到桌子上的水果篮里面。
3.听到老师拍手的声音后马上回到位置上。
教师讲解:我们来看看这组小朋友分好的水果卡片,分对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五、游戏结束水果宝宝分类排队师:小朋友都已经学会分水果的本领了,那现在我们准备出发去兔小姐的水果店帮忙啦!请身上贴着苹果图案的小朋友站在这里,贴着香蕉图案的小朋友站在这里,我们出发吧!
活动反思
这节小班《水果分类》,我的目的是孩子们在已经熟悉掌握各种水果名称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分类。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动物情境:兔小姐开了一家水果店,她的水果摆放的特别整齐,但却被后面来的猪爸爸给碰倒了,由此引出让幼儿帮兔小姐的水果分类,孩子们也很乐意帮忙。在过程中,我先请了几位幼儿上来个别操作,本来我以为把三种水果进行分类,而且还是孩子们熟悉的苹果、香蕉和梨,对他们肯定没难度。结果他们上来操作时孩子们还是弄错了,由此我想到,孩子们虽然熟悉水果,但对于分类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操作起来会有难度。接下去的集体操作过程中,我投放了五种水果,由于小班孩子刚进园不久,对于上课的常规不是很清楚,所以出现了不是人手一份材料的情况,我在过程中马上引导他们要自己独立拿一篮水果进行操作。教案网.)在最后的检验环节,我发现有一组小朋友好几种水果放错了,他们虽然认识水果,但在分类过程中会出错,因此我在接下去的时间里,重点会进一步加强孩子们对于分类概念的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符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感受不同的水果。
2、乐意做水果宝宝,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各种塑料水果、小推车。
活动过程:
一、分水果
1、师:快过新年了,新年老爷爷给你们带来了好东西,瞧,好东西来了。(教师把小推车里的水果推到幼儿前面)你们开心哇,拍拍手呀!
2、教师给幼儿一人一个分水果。
二、生生互动
1、师:哦,你们手里都有好东西了,告诉你的好朋友,你的手里拿了什么好东西。(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介绍各自手里的水果(鼓励幼儿大胆地说)
师:认识你手里的好东西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手里是什么水果宝宝?
1、认识形状
认识香蕉是长长的、弯弯的、黄色的香蕉。(可以和幼儿一起说)
2、认识颜色
绿苹果和红苹果的比较。
3、触觉的不同
感觉猕猴桃和桃子,是毛毛的。
4、认识一串的水果
认识葡萄是一串的。问:还有什么水果宝宝和葡萄一样,也是一串的?
5、大小排序
比较四个苹果的大小,并引导幼儿将它们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四、游戏
1、游戏:水果水果站出来
师:请黄色的水果站这边(右边)请绿色的水果站这边(左边)
2、送水果回家(放到小推车里)
师:听好了,老师叫到什么水果,什么水果就过来。
(1)请毛毛的水果放过来。
(2)请绿色的水果放过来。
(3)请红色的水果放过来。
(4)请一串一串的水果放过来。
(5)芒果芒果快过来。
3、游戏:买水果
师:你想做什么水果呀?(教师在幼儿手背上帮幼儿画上自己想做的水果)
开始:
(1)师:买水果,买水果,我要买水果。(教师提醒幼儿回答:你要买什么水果呀?)
师:我要买西瓜。(是西瓜的小朋友跟到老师后面)
(2)师:买水果,买水果,我要买水果。
师:我要买甜甜的水果。(是甜甜的水果跟到老师后面)
(3)师:今天买了这么多的水果,真开心,现在,水果宝宝要回家了,回家过年了。
五、活动结束。
放《新年快乐》歌曲
活动反思:
《xx市学前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儿童只有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调动他们积极的思维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尽可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买水果”这一活动,就是基于从儿童身边的事物中寻找教育资源这一原则,利用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水果,作足文章。并结合小班幼儿好动、爱模仿的特点,运用多种游戏,巩固幼儿对水果的认识。以整合的理念引导整个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玩玩的活动环节中,积累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有35名幼儿,其中男孩子22人,女孩子13人,男女生的差异很大,本班幼儿比较好动,好奇心特强,所以我针对本班幼儿的性格特点,为了更好能激发或发现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特别设计了这个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并能大胆的在小朋友面前大声说话。
2、引导幼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自己爱吃的水果的名称、性状及味道。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让幼儿说出自己爱吃的水果的名称、形状及味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他是谁?你们知道小叶子娃娃今天要去干什么吗?
2、出示课件
二、新授知识
1、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看大屏幕上的各种水果(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说出名称、形状、特征。
(1)苹果 苹果娃娃长的圆圆的,果皮为黄、绿或红色,很光滑,苹果下面有一个小坑,里面有籽,味酸甜,有香味,营养好。
(2)香蕉 是长柱形,稍有棱,果皮为绿色,成熟时变黄,味香甜,有营养。
(3)梨 上面小,下面大,下面有一个小坑,果皮为黄色或绿色,上面有一个长把,里面有籽,水分多,味道甜,营养丰富。
(4)西瓜 西瓜是球形或椭圆形的,皮绿色,有一条一条的花纹,瓜瓤为红色或`黄色,水分多,味甜,里面有籽。
2、与幼儿一起举行一个水果品尝会
教师把水果分别放入盘中,让幼儿用牙签自由品尝,并说出其名称、味道
教师鼓励幼儿把盘里的水果吃干净,说一说吃水果的好处。
如:香蕉不光很好吃,还能帮助小朋友顺畅的排便。
西瓜能美容、解热、润肺止渴。
苹果香香的,甜甜的能补充维生素,小朋友吃了它,脸蛋又红又圆。
教师小结: 孩子们,希望你们好好学本领,长大了作一名科学家,为人们研制出品种更多、营养更丰富的水果来,好吗?
师:孩子们,小叶子又有话对大家说了。
出示课件:小叶子:谢谢小朋友们帮我认识了这么多的水果,还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天不早了,我要回家了,谢谢你们。
3、制作水果娃娃
师:孩子们,小叶子要回家了,我们我们做一个水果娃娃送给小叶子好不好?幼儿一起制作水果娃娃(用及时贴给水果贴上眼睛、嘴巴)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声中,幼儿一起把水果娃娃送给小叶子。
教学反思
在“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中,《我爱吃的水果》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在了解水果的形状跟味道后,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活动时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对水果的形状和味道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我开始思索自己对幼儿实际水平与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自己不适宜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自己在日常活动中没有仔细分析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的孩子刚来园2个月左右,他们在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就相对的少,从生理特点上讲,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就相对的弱一些,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根据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做适宜的调整。为此造成多数幼儿不理解,没有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二、忽视了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孩子们日常吃到的食物都是经过成人加工过的。比如:水果经过了成人削皮切块。孩子们拿到手中的水果已经面目全非了。因此,孩子们很难做到说出水果的形状和味道。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的幼儿是新生入园幼儿,幼儿的平衡跳跃钻等动作掌握不好,并且幼儿的点数和颜色分类没有较大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本堂课希望能让幼儿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平衡﹑跳跃﹑钻的动作。
2﹑幼儿学会点数﹑按颜色分类。
3﹑学会与其他幼儿共同合作分享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的重难点:
幼儿学会点数﹑按颜色分类
活动准备:
1、红、黄、绿的水果卡片若干
2、软垫平衡木山洞
3、红、黄、绿的筐子若干
4、小兔子头饰若干
5、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今天老师来当兔妈妈,你们来当我的兔宝宝吧。宝贝们,我们来锻炼身体喽!
2、听音乐带孩子做准备运动,舒展孩子的各个关节,尤其是注重对孩子平衡动作的预先渗透。
3、兔宝宝们现在我们要去采水果了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么出发吧!
二、基本部分
(一)
1、观察小路,师:这条小桥是怎么样的呢?(很窄)那我们走的时候要怎么走呢?[:教案网.](慢慢走,眼睛看着小桥,走在小路的中间)
2、请一个孩子来示范,师:他是怎么走的?(再次提出走小路的动作要领)
3、组织孩子练习走小路,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二)
1、观察山洞,师:这座山洞是怎么样的呢?(很矮)那我们走的时)候要怎么走呢?(慢慢走,身子要蹲下,眼睛看着前面)
2、请一个孩子来示范,师:他是怎么走的?(再次提出过山洞的动作要领)
3、组织孩子练习过山洞,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
1、观察草坪,师:这片草坪是怎么样的呢?(很绿)那我们走的时候要怎么走呢?(慢慢地轻轻地身子要蹲下爬过去眼睛看着前面)
2、请一个孩子来示范,师:他是怎么走的?(再次提出过草坪的动作要领)
3、组织孩子练习过草坪,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游戏:小兔运水果
师:兔宝宝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果园看看有哪些水果啊?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有几个?现在我们来摘水果吧!
1、幼儿动手摘水果,并且说出自己摘了几个?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互相分享摘水果的乐趣
3、幼儿原路返回并遵守游戏规则把摘好的水果按颜色分类放入相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育目标实现了,准备的材料也很充分,幼儿的积极性较高,玩得很开心。虽然在基本活动中幼儿很兴奋教师有点控制不住整个活动场面。但是整堂教育活动还是上的比较轻松愉悦。在这次的教育活动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很有满足感。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次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得到发展得到快乐并学。
教材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认识数字并理解其意义是为以后学习好科学打好基础。由于有一部分幼儿对1、2有了认识并能理解其意义。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小食品店》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
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数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其意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喜欢我们的班级。
3、能收拾好游戏的玩具。熟悉班级常规。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小食品店”里面,幼儿来当顾客,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在活动准备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干葡萄干、小糖粒、花生、饼干等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小食品作为教具。幼儿使用的小筐和纸片等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的方向过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纲要》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情景中活动。我创设了开食品店的形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天线宝宝开的是什么店?”然后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的店里面有什么东西。
(二)、基本部分:这部分以“买食品”、“吃食品”这一系列游戏情景串联教学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认识数字1、2、3。其次,考虑到小班幼儿认识数字的特点,不易理解其意义。我就重数字与实物相匹配,引导幼儿理解数字,减低幼儿学习难度。同时通过指认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巩固对1、2、3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1、2、3时,依照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逐步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维发展。在“吃食品”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按数字和实物相匹配的原则。请幼儿讲一讲你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是2颗葡萄干”,有的说“是2粒红色的糖”、还有的说“是2片三角形的饼干”。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肯定幼儿从颜色、形状的表述,同时鼓励一个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两维角度选择。发展幼儿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幼儿要将自己买的什么东西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可以将食品共同分享。针对“买食品”的要求,做了不同层次的安排,让每个幼儿分别按不同的要求去参加活动。从而使每个幼儿有所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结束部分:活动的最后为“图卡操作”,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为区域活动中的练习做示范。我为幼儿准备了一组实物卡片和数字卡片还有固体胶,在粘贴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是集体教学活动同自主自学的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别练习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要物归原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小小食品店》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空间。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