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计算机教案精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材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初中《信息技术1》 第一单元 第4课《计算机互联网络》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计算机互联网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了解因特网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尝试画出校园网结构图;区分ip地址和域名地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树立良好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网络的组成、功能和分类;
2.了解因特网,尝试画出校园网结构图。
教学难点:网络分类、tcp/ip协议、ip地址。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法。
媒体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视频投影、实物投影、幻灯片演示、下载和自制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想看动画片吗?有没有听说过国产的动画片?谁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
师:根据情况回答并提问,如果我现在就想看看这部动画片怎么办?
生:上网。
师:真聪明,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网络上有没有这部片子。
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非常好,网络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来了解一下吧!
板书:计算机互联网络
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网站)
计算机网络是地理上分散分布的多台计算机通过硬件设备相互连接,并遵循统一约定的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探究活动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在这些场所,计算机网络发挥了什么作用?
活动过程:由小组长和组员一起讨论,并认真填写网站的表格:
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场所
网络的作用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随时提供帮助讨论指导。
师:收集各小组填写的表格,利用电子教室分别展示,请小组成员进行讲解说明,教师对学生讲解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师:好了,同学们,既然网络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吧。(网站)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组成的。(出示网络组成示意图)
计算机网络系统又可分为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
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组成。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网络硬件系统吧。(出示常见硬件设备图片和功能显示)
探究活动二:请根据教师给出的相关资料,画出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示意图。(学生可参考35页范图)
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画示意图。
师:巡视并指导,收集小组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对个别地方进行指导。
生:观看同学作品,对比查找自身的不足。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常说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因此软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使用网络的效率,那么计算机网络都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阅读36-37页文字。
生:自主阅读,寻找网络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阅读网站并填表。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主要表现形式
qq、网络会诊、视频会议
资源共享
分布式计算
网络协作
展示学校校园网上的资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网络功能的哪一种?
打开校园网、文件传输服务器、网络光驱等。
生:观察并进行相应的判断,理解网络功能。
师:网络的功能如此重要,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网络的分类吧。请同学们自主阅读37-38页文字材料。(网站出示网络分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晶体管阶段(1955-1964)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
三、计算机的'分类
1.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
四、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嵌入式应用6.人工智能(AI)
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1)数据线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
(2)地址线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3)控制线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利用科学计算免费软件--Scilab软件编写程序来实现算法的基本过程.
2. 了解并掌握Scilab中的基本语句,如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能在Scipad窗口中编辑完整的程序,并运行程序.
3. 通过上机操作和调试,体验从算法设计到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体会算法的实现过程,能认识到一个算法可以用很多的语言来实现,Scilab只是其中之一.
难点:体会编程是一个细致严谨的过程,体会正确完成一个算法并实施所要经历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几个基本语句和结构
1、赋值语句(=)
2、输入语句 输入变量名=input(提示语)
3、输出语句 print() disp()
4、条件语句
5、循环语句
(二)几个程序设计
建议:直接在Scilab窗口下编写完整的程序,保存后再运行;如果不能运行或出现逻辑错误
可打开程序后直接修改,修改后再保存运行,反复调试,直到测试成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会为今后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并行计算、分布 式系统等课程打好基础,用层次结构的观点并以信息的加工、处理为主线研究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本书内容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本课程所列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单元。既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注意反映当代的最新技术。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概念讲解清楚、通俗易懂。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电子专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更深一步的对计算机的探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构成整机的技术;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使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掌握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它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功能部件及其功能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的技术和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概述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应用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组成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设计
1.了解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组成和它们的层次关系;
2.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大功能部件和各自的功能;
3.理解计算机部件的连接关系和整机运行过程的入门性知识;
4.了解3个级别的计算机语言;
5.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
6.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各自面对的主要问题;
7.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8.了解计算机系统分类。
(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概念,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软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掌握:属于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基本的分析、计算和处理,具有基本的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理解:属于课程中较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说明,具有区别或区分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的.能力,以及读懂原理框图、流程图、程序语句和简单逻辑电路图的能力。
3.了解:属于课程中与上述“掌握”和“理解”部分相关的较复杂的内容,作为提高或扩大知识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初步认识、学会、记忆或简单理解,具有简要描述、叙述、说明和举例的能力。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使得学生老师共同探究学习。
(2)情景法
用直观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讨论法
学生分成小组形式,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4)练习法
有小练习来对这节课程内容进行检验,以此来观察学生是否完全掌握。
(5)演示法
通过演示数字排序的一般过程,使得师生共同互动探究计算及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远程教学包括要求学生收看电视录像课、网上的流媒体(IP)课件、网上教学辅导、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教学形式;面授辅导应考虑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平时作业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小组讨论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对预先布置的主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同时,小组讨论课也是一种形成性考核形式,教师应注意把握“引领”、“提问”和“点评”等多个教学指导环节,并依据标准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学习评价。
七、教学反思
因为整个第一章在整本书占的比重比较重要,入门是关键,学好概念性的东西才会方便日后的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问题。
1、用实物观察引入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3、和同学一起完成课后练习。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 (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 (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一节
《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如今,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遍及各个角落,伴随它们的发展,也同样发展和更新的有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 第 1 页 应对威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生的心里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深刻认识、高度警惕、学会防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节采用了“实例呈现—>分析特征->理解概念->传播途径->预防对策->课堂练习”这一主线开展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2、掌握;病毒的定义
3、了解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
4、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5、掌握计算机病毒预防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自主总结病毒发作引起的计算机故障;通过交流经验,并合作进行病毒防治的探索,培养协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并应用到日常信息活动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正确态度面对计算机病毒;
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自觉应对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系统的威胁;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学会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2、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范意识。
五、教学手段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六、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 2 页
第六章第一节中的部分内容。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黑客与病毒,成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已在个人电脑中泛滥成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危害,成为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七、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他们操作电脑已经娴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病毒,他们好奇且有点恐惧。
八、教学策略 本节以实例导入,引起学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然而然地思考什么是病毒。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特征,并积极思索病毒的防治,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防毒意识及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 案例导入开始新课,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病毒问题的严重性。
(二)讲授新课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通过三个不同的案例,分析总结出计算机病毒的如下特征:(1)破坏性(2)传染性(3)潜伏性(4)寄生性(5)可触发性
2.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且能自我复制的程序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
第 3 页
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木马累,占病毒总量的78% 盗号木马(2).后门类,占病毒总量的10% 开启系统后门(3).蠕虫累,占病毒总量的6% 引起网络瘫痪(4).恶意代码和广告累 占病毒总量的6% 4.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1).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将是今后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2).可移动存储设备
大量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以这类途径进行传播的 U盘 移动硬盘 5.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1).装新计算机系统时,要注意给系统打“补丁”,建议采用安全性较好的操作系统。
(2).安装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并及时升级。上网的时候要打开杀毒软件实时监控。
(3).收到邮件或查看他人的U盘、MP3或其它存储设备时,首先对其杀毒,不要随意打开电子邮件里携带的附件
(4).从网上下载任何文件后,要先进行病毒扫描防止木马病毒有可乘之机。6.课堂小结: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2).计算机病毒的概念(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4).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5).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7.课堂拓展
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A 潜伏性 B 传染性 C 破坏性 D 免疫性
8.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第 4 页
(1)列举常见的三种杀毒软件?(2)系统已经被病毒感染了,怎么办?(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是怎样的?(4)列举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十、教学反思
本课还以培养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及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为核心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体会较为深刻:
1、体验引入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引入课题,起到震撼教育的效果,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对病毒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加深学生对病毒的特征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
3、本节课仍存在不少问题:
(1)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距较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同学还不能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2)本节课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第 5 页
课题: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掌握计算机硬件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技术的含义
二、讲授新课:
1.整个的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
2.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分为五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1)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举例:键盘、鼠标、话筒、描扫仪等。
2)输出设备,把信息处理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举例:显示器、打印机等。
3)存储器
存储器分类:内存和外存。
内存分类: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用于永久存放特殊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存入,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丢失。
随机存储器(RAM):其中的信息可读、可写、可修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能够稳定准确地保存信息,但计算机一旦断电,RAM中的信息将丢失。
外存储器分类:磁盘和光盘
磁盘一般分为:软磁盘和硬磁盘
光盘一般分为:只读光盘、一写多写型光盘、可擦型光盘。
存储容量的单位:
字节
千字节(Kb)
兆字节(Mb)
吉字节(Gb)
1KB=210B=1024B
1MB=210KB=1024KB
1GB=210MB=1024MB
4)运算器
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是计算机实施算术运算和逻辑判断的主要部件。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它能按照计算机程序的要求,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和进行判别数的符号、比较数的大小等逻辑运算。
5)控制器
控制器(Controller)是指挥、控制计算机运行的中心。它从存储器中取也信息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指令向计算机各个部分发出各种控制信息,使计算机按照要求自动、协调地完成任务。
一般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由于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我们习惯上用CPU型号来表示计算机的档次,如80286、80486、Pentium、Pentium II、Pentium III和Pentium IV等。
3.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仅有硬件还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必须有为计算机编制的各种程序。程序、数据和有关文档资料称为软件。
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两大类。
(1)系统软件是为方便使用和管理计算机提供的软件,常用的系统软件有以下几种:
a.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管理计算机资源,便于使用主。常用的有DOS、XENIX、Unix、Linux和Windows等。
b.数据库系统
为管理各种数据所设计软件系统。常用的数据库系统举例:FoxBase、FoxPro、Visual Foxpro和Access等。
c.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程序
程序语言和编译系统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开发容易编写、表达能力好和便于产生高效的目标程序和程序语言,以及便于使用的编译系统。
(2)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
信息管理软件
自动化控制软件
4.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均采用二进制。
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个数码,运算起来很简单,其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
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关系: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十六制数
0
0
0
1
1
1
2
10
2
3
11
3
4
100
4
5
101
5
6
110
6
7
111
7
8
1000
8
9
1001
9
10
1010
A
11
1011
B
12
1100
C
13
1101
D
14
1110
E
15
1111
F
三、小结:
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2.计算机硬件的五部分
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数制之间的转换
从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
从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从二进制到十六进制的转换
从十六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案点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探究活动:
召开《电脑新畅想》博览会。会上展示未来世界的电脑新产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举办博览会的过程:
1、设计博览会主题及会徽,筹备博览会组委会。
2、进行博览会宣传及招标。
3、各参展单位布置展台,设计实施宣传方案。
4、征集最佳畅想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宣传奖……
5、举办发奖仪式。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课件收藏」 计算机教案10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课件收藏」 计算机教案10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机,学会如何开、关机。
2. 能力目标:
学会打开和关闭画图程序。
3. 情感目标:
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产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开、关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大家知道什么是计算机吗?我们身边的(手指计算机)叫什么?
二、新授
活动1 认识计算机
①师:“请同学们按下方盒子上面像大钮扣一样的按钮,打开电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打开电脑,通过看、听、摸,感受计算机的启动是一个系统逐步、有序工作起来的过程。
②师:“大家注意观察主机、显示器和键盘的变化?”
在启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主机、显示器和键盘的变化,了解计算机系统自检的过程。
③提个醒:在开机时,学生通过打开显示器、主机开关的前后顺序,认识到主机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核心。同时正确的开机顺序,能防止电流对主机的冲击,造成损坏。
活动2 “涂涂画画”
①通过开始菜单打开画图程序,在里面涂涂画画,体会鼠标输入,显示器输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通过操作鼠标,观察显示器屏幕的变化,体会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
②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等操作。
提个醒:关于“使用完一个工具,就需要关闭它”,如果不关闭窗口,会有许多功能模块(软件)在同时工作,占有系统资源,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等,关闭即可使此模块停止工作。
活动3 “敲敲打打”
①打开“记事本”,在里面键盘输入,只要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体会到键盘的输入功能即可。键盘上有一些功能键,在输入字符过程中,能够控制输入。在输入字符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求功能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②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鼠标操作实现光标的定位,体会鼠标和键盘实现光标定位的操作有什么不同,认识到在信息输入过程中,作为输入设备,鼠标和键盘可以互相配合使用,能够高效完成信息的输入。
③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需要学会正确关机。
三、拓展
教师告诉学生计算机是人类处理信息工具之一,人类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信息处理工具,减轻了劳动强度,简化了工作步骤。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希望《计算机》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第一课神奇的信息世界(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观看“神奇的信息世界”光碟
教学准备:1、调试每台计算机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师:这节课,大家来学习了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你注意到了吗?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信息世界中。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世界,好吗?
生:好!
师:启动“神奇的信息世界”。
(让学生来观看,老师边解说)
师:观看影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让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二、这里有一些例子都说明计算机在当今社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大家填一填:下列图中计算机在做什么?
三、想一想
1、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计算机?
2、你认为计算机还能做些什么事?
第二课走近计算机(教案)
教学目的: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教学内容: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教学准备:1、调试每台计算机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哪位同学能来谈一谈具体应用方面。
师:好,你来。
生:(略)
师:好,你也来谈谈。
生:(略)
师:同学们都谈得不错,接下来,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好吗?
生:好。
二、新授
师:现在,让世纪博士给我们讲讲计算机的家史吧。
(老师启动光碟,让学生观看)
师:通过观看影片,同学们学习了什么呢?对计算机了解了多少呢?
生:我知道了。
师:那你来说说。
生:一台计算机(电脑)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的。
师:哪硬件是什么呢?
生:老师,我来说。
师:好,你来说。
生:硬件主要由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组成。
师:哪软件又是什么呢?
生:老师,我来说。
师:好,你来说。
生:软件是人编写的程序,专为完成某一项任务而设计,是智慧的结晶,用不同软件可以让计算机完成不同的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可真不少。接下来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题目。
三、做一做。
通过世纪博士的讲解,我们认识了计算机的硬件,知道了计算机软件,请依据下列题目,填上“硬件”或“软件”。
1、小神游在利用画图()画画。
2、将计算机上文章打印出来的打印机是()。
3、工程师利用制图()设计机械零件,将设计的机械零件图输出到纸上的设备是()。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四、想一想
对图2-6所示的计算机你还想加上什么设备?做什么用?
你想让这台计算机做些什么事?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好的初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概述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阶段、分类、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组讨论,了解计算机有哪些应用。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应用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教学时间:9月18日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
信息的处理主要指什么
提问
思考、回答
探索新知一、计算机的发展
讲授
思考记忆
记笔记二、计算机的分类
举例讲解
理解记忆三、计算机的特点
讲解并板书
记笔记四、计算机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见过或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应用?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分组讨论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举例讲解
思考记忆
练习巩固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说一说第四阶段的特点?
看书、讨论
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计算机?
思考、想象
回答问题
课堂总结计算机接收数据后,按照指令进行运算而得到结果,其运算速度极快而且精确。人们常称其为电脑。
介绍计算机又称为电脑
记笔记
反思回顾: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计算机基础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教学重点:
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
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总计8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1计算机概述(20分钟)
1、计算机的发展(5分钟)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掌握三要素
(2)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掌握所采用的元器件)
2、计算机的分类(5分钟)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5分钟)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具有存储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教师应对以上每一部分特点进行扩展和讲解
4、计算机的用途(5分钟)
可采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来回答,最后由教师来统一进行总结
1.2计算机系统组成(60分钟)
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都有着一此初步的了解,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细化。
1、观看系统结构图(由此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分步进行讲解,5分钟)
2、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5分钟)
运算器:负责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负责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人、输出等操作。
存储器:实现记忆功能的部件,负责存储程序和数据。
输人设备:负责把用户的程序和数据输人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负责从计算机中取出程序执行结果或其他信息,供用户查看
3、计算机工作过程(5分钟)
首先编制程序,操作人员通过输人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人存储器;运行时,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中进行分析、识别;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控制存储器和运算器的操作;当运算器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序列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另外,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控制台启动或停止机器的运行,或对程序的执行进行某种干预。
4、计算机软件系统(5分钟)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用来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的数据和有关技术文档资料的集合。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组成。
5、微机硬件系统(重点,应采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30分钟)
(1)主机部分:(15分钟)
主机部件包括机箱、主板、CPU、内存条、声卡、显示卡、网卡等。
(2)外设部分:(15分钟)
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6、计算机技术指标(难点,重在理解,不用太深入讲解,10分钟)
(1)字长
(2)存储容量
(3)主频
(4)运算速度
(5)存取周期
三、课堂小结(3分钟)(讲解法)
教师结合学生听课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指正学生应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同学回去复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下一节做实验
四、课后作业(2分钟)(讲解法)
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作业
五、开拓思维,同时提出新的问题(2分钟)(激趣法)
教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带着下一堂课的悬念结束,为学习下一结内容做好铺垫。
怎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1. 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 其特点为:速度快、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通用性强、具有逻辑判断和自动控制能力。
2. 第一台计算机:ENIAC,美国,1946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 冯·诺依曼 “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3. 冯·诺依曼思想的核心要点是: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应由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计算机中应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4.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阶段年份物理器件软件特征应用范围
第一代1946-1959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9-1964晶体管高级语言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
第三代1964-1970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文字处理、图形处理
第四代1970-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据库网络等各个领域
5. 主要特点: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6.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数据/信息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
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例如:Internet发email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MI:计算机管理教学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T:计算机辅助翻译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
7. 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通用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3)、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与模拟计算机
8. 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
人工智能: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来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的工作。
网格计算: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
中间件技术:是介于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及虚拟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或者说是它们的商业实现。
二、编码
1、字符编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即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
ASCII码用七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可表示27共128个字符。包括:32个通用控制符、10个十进制数字、52个大小写英文字母和34个专用符号。在一个字节(8个Bit)中后七位用于表示字符的编码,最高位为奇偶校验位,一般作0看待。
2、汉字编码
ASCII码只对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进行了编码。同样,要想处理汉字,也要对汉字进行统一编码,给每个汉字一个惟一的编码,我国于1980年发布了国家汉字编码标准GB2312-1990。。汉字数量庞大,用一个字节无法区分,故汉字编码采用2个字节。
一个汉字占用二个字节 一个字符占用一个字节
N*N点阵的汉字所用的空间是N*N/8
国标码、机内码、区位码的关系
国标码=区位码+H
机内码=国标码+8080H
机内码=区位码+a0a0H
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机硬件系统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构成
运算器:算术运算和逻辑运行的实际执行部件。
控制器:统一指挥和控制计算机各部件按时序协调操作的部件
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控制器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内部存储器按其存储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RAM:随机存储器 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DRAM:动态RAM,相当于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CPU与内存之间速度不彼配的问题
SRAM:静态RAM
ROM:只读存储器 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
输出设备:显示器、音箱、打印机、绘图仪
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软件:由程序、数据和文档三部分内容组成。
程序:是一系列有序指令的集合。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自动而连续地完成预定的操作,就是运行特定程序的结果。计算机程序通常是由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编制程序的工作称为程序设计。
数据:指各种信息集合,数值的与非数值的。
文档:用自然语言(汉语或英语)对程序进行描述的文本称为文档。
四、系统软件
是指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软件。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各种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统及服务性程序。核心是: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各种服务性程序。
(1)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计算机的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大型程序,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并提供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环境。
微机操作系统当前主流是Microsoft公司的DOS(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和Windows(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2) 语言处理程序
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编写,能够直接被机器识别的程序设计语言。
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的程序”),然后计算机才能执行。这种翻译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解释方式和编译方式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有两个:字长和主频。
字长(位):CPU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位长度。字长越长,性能越强。PC机的字长,已由8088的准16位(运算用16位,I/O用8位)发展到现在的32位、64位。
主频(Mhz):CPU工作的时钟频率。主频越高处理数据速度越快。
目前最常用的外存有软盘、硬盘和光盘 。 用于存放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它不能直接被CPU访问,但它可以与内存成批交换信息,即外存中的信息只有被调入内存才能被CPU访问。外存相对于内存而言,其特点是:存取速度较慢,但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信息不会因掉电而丢失。
按工作原理鼠标可分为:机械式和光电式
目前广泛使用的监视器是阴极射线管(CRT)监视器和液晶(LCD)监视器。后者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
显示器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分辨率,
打印机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两大类。击打式打印机主要有针式打印机(又称点阵打印机),非击打式以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为代表。
五、多媒体的概念
多媒体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ultimedia,其中,Multi为“多”,media为“媒体”的意思。媒体也称介质或媒质,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它在计算机领域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磁带、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另一种含义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媒体的数字化
声音的数字化的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位图图像(bitmap):位图放大称为点阵图像或绘制图像,是由称作像素(图片元素)的单个点组成的。这些点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列和染色以构成图样。当放大位图时,可以看见赖以构成整个图像的无数单个方块。扩大位图尺寸的效果是增多单个像素,从而使线条和形状显得参差不齐。然而,如果从稍远的位置观看它,位图图像的颜色和形状又显得是连续的。
矢量图:
矢量图使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一些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等,它们都是通过数学公式计算获得的。例如一幅花的矢量图形实际上是由线段形成外框轮廓,由外框的颜色以及外框所封闭的颜色决定花显示出的颜色。由于矢量图形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所以矢量图形文件体积一般较小。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
六、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类与防治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 CV):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作用的计算机程序。
2. 计算机病毒的的特征(特点)
① 破坏性
② 传染性
③ 隐蔽性
④ 潜伏性
⑤ 可激发性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① 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分类
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
② 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分类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③ 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分类
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
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算法分为:
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还不具备发作的条件 。
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
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① 病毒的防范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个:软盘和网络。要防止病毒的侵入,就要以预防为主,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
② 病毒的检测和消除
检测和消除病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工检测和消除,一是软件检测和消除。
七、计算机与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防控
1. 计算机安全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安全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破坏、更改和暴露。
2. 计算机安全立法
国务院于1994年2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一章第三条的定义是: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保护,应当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3.计算机安全操作
计算机使用环境:温度在室温15°C ~ 35°C之间;相对湿度在20%~80%之间;对电源一要要求稳,二是在机器工作时供电不能间断;在计算机的附近避免磁场干扰。
计算机的维护:要注意防潮、防水、防尘、防火,在使用时注意通风,不用时应盖好防尘罩,机器表面要用软布沾中性清洁剂经常擦拭。
开机顺序为:先对外设加电,再对主机加电;而关机顺序正好与此相反;每次开机与关机之间的间隔不应少于10秒。在加电情况下,机器的各种设备不要随意搬动,也不要插拔各种接口卡。应避免频繁开关机器,计算机要经常使用,不要长期闲置不用。
4.计算机安全管理
为了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⑴ 系统启动盘要专用,对来历不明的软件不应马上装入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要先检测,后安装使用。
⑵ 对系统文件和重要数据,要进行备份和写保护。
⑶ 对外来软盘和盗版光盘,必须进行检测方可使用。
⑷ 不要轻易装入各种游戏软件,游戏软件通过存储介质将病毒带入计算机系统的可能性极大。
⑸ 定期对所使用的磁盘进行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⑹ 若发现系统有任何异常现象,及时采取措施。
⑺ 对于连网的计算机,在下载软件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因此而将病毒一并带入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于计算机技术工作者和普通用户来说都是必备的。本课件主要包括以下主题: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数据安全等。
一、计算机硬件组成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本章主要介绍这些硬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结构一般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和处理器。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输出设备则是输出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存储设备则是用于保存数据的。而处理器则是用于执行计算机指令的心脏,控制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
2. CPU
CPU是计算机处理器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逻辑单元、算术单元、寄存器等多个模块,能够高效地执行计算机指令。
3.内存
内存是计算机中的临时存储器,用于临时保存计算机处理所需要的数据。与硬盘等永久存储器不同,内存在断电或重启计算机后所保存的数据会被清空。
4.硬盘
硬盘是计算机中主要的存储介质,用于永久保存计算机的文件、程序等数据。
5.显示器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之一,能够显示计算机处理后的图形和文字等信息。它可以通过电缆与CPU相连,通过指令集将图形和文字输出到屏幕上。
6.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按照用途和结构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包括超级计算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等。
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软件之一,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计算环境。本章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用户接口和常用命令等知识。
1.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简单、高效、安全的计算环境。它具有管理文件系统、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等功能。
2.操作系统的分类
操作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单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3.用户接口和常用命令
操作系统有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用户界面两种。在命令行用户界面下用户可以直接输入命令,比如cd、dir等命令常被计算机用户所使用。
三、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知识。本章主要围绕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和数据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编程语言
编程语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它是程序员和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媒介。常用的编程语言有C、Java、Python等。
2.程序设计思想
程序设计思想是指在设计和实现程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理念。其中,面向对象、面向过程、函数式编程等思想是比较常见的。
3.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指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所使用的存储方式。常见的数据结构有线性结构、树结构、图结构等。
四、网络基础
网络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共享文件等功能。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和Internet等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两个或多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链接起来用于数据交换的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
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通信规则和标准。其中比较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3. Internet
Internet是目前互联网中最广泛应用和使用最多的部分。它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功能。
五、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计算机技术中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密码学、防病毒等方面的知识。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防病毒等方面的知识。
1.数据加密和解密
数据加密和解密是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常见的加密算法有DES、IDEA、AES等,解密则是指将密文还原为明文的过程。
2.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确保文件传输安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验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和身份来源。
3.防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种恶意程序。防病毒软件能够帮助用户保护计算机安全。
总结: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来说,本课件将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晶体管阶段(1955-1964)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
三、计算机的'分类
1.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
四、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嵌入式应用6.人工智能(AI)
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1)数据线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
(2)地址线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3)控制线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提示:现在手机也可以拍视频的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1.网络结构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作用是透明的传输比特流。对等实体在一次交互作用中传送的信息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它包括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上下层实体之间的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AP),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也称为网络地址,通常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
OSI参考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涉及到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使之对应的网络层显现为一条无错线路。发送包把输入数据封装在数据帧,按顺序传送出去并处理接受方回送的确认帧。网络层关系到子网的运行控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确认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受数据而且把其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
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SNMP协议有很多详细的文档资料,网络业界对这个协议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是SNMP协议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基础;SNMP协议可用于控制各种设备。
SNMP是一种无连接协议。无连接的意思是它不支持像TELNET或FTP这种专门的连接。通过使用请求报文和返回响应的方式,SNMP在管理代理和管理员之间传送消息。
6.路由表是做什么用的?在Linux环境中怎么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答:路由表是用来决定如何将包从一个子网传送到另一个子网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决定从一个网卡接受到的包应该送到哪一个网卡上去。路由表的每一行至少由目标网络号、netmask、到这个子网应该使用的网卡这3条信息。当路由器从一个网卡接受到一个包时,它扫描路由表的每一行,用里面的netmask和包里的目标IP地址做并逻辑运算(&)找出目标网络号。如果此网络号和这一行里的网络号相同,就将这条路由保留下来作为备用路由。如果已经有备用路由了,就在这两条路由里将网络号最长的留下来,另一条丢掉。如此接着扫描下一行直到结束。如果扫描结束仍没有找到任何路由,就用默认路由。确定路由后,直接将包送到对应的网卡上去。
在Linux上可以用“route add default gw”命令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7.在网络中有两台主机A和B,通过路由器和其他交换机设备连接起来,已经确认物理连接正确无误,怎么来测试这两台机器是否连通?如果不通,怎么判断故障点?怎么排除故障?
答:测试这两台机器是否连通:从一台机器ping另一台机器。如果ping不同,用traceroute命令可以确定是哪个路由器不能连通,然后再找问题是否在交换设备或HUB或网线等。
8.每个路由器在寻找路由器时需要直到哪5部分信息?
答:所有的路由器需要如下信息为报文寻找路由:目的地址 报文发送的目的主机。邻站的确定 指明谁直接连接到路由器的接口上。路由的发现发现邻站知道哪些网络。 选择路由 通过从邻站学习到的信息,提供最优的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保持路由信息路由器保存一张路由表,它存储所知道的所有路由信息。
9.什么是BGP?
答: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在自治系统之间动态交换路由器信息的路由协议。一个自治系统的经典定义是一个管理机制控制之下的一组路由器,它使用IGP和普通度量值向其他自治系统转发报文。
10.自适应网卡只有红灯闪烁,绿灯不亮,这种情况正常?
答:自适应网卡红灯代表Link/Act(连通/工作),即连通时红灯长亮,传输数据时闪烁;绿灯代表FDX(全双工),即全双工状态时亮,半双工状态时灭。如果一个半双工的网络设备和自适应网卡相连,由于这张网卡是自适应网卡,它就会工作在半双工状态,所以绿灯不亮也属于正常情况。
11.两台笔记本电脑连起来后ping不通,你觉得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答:(1)首先想到的就是你的网线问题。确认网线是否正确,电脑之间连的线和电脑与HUB之间连的线分正线、反线,是不同的。但是对于使用千兆位网卡的除外,千兆位网卡有自动识别的功能,既可以是正线也可以是反线。(2)局域网设置问题。电脑互连是要设置的。看看是否安装了必要的网络协议,最重要的是,IP地址是否设置正确。互连的时候,最好一台为主,一台为副,主的设为网关。(3)网卡驱动未正确安装。(4)防火墙设置有问题。(5)是否有什么软件阻止ping包。
12.解释什么叫“透明”?什么叫“网格”?
答:透明即向高层隐蔽其具体实现。网格就是有规律的方格集,是虚拟的。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各自分析某一项计算的一部分,综合起来计算出同一项东西。
13.我们在南京,与深圳的网络是通的,但和北京的网络不通,你以怎样的顺序查找问题所在?
答:查找路由器是否可以测试到目的地、所经过的路由器及路由延迟状态。通过这个命令看最后的一个数据包是在哪儿被丢弃或中断的。
14.香农定理是什么?
答:香农定理:香农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Rmax=B*log2(1+S/N)。
香农定理由如下的公式给出:C=B*log2(1+S/N),其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分贝数=10*lg(S/N)。
15.TCP/IP 建立连接的过程?(3-way shake)
答: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16. IP组播有那些好处?
答:Internet上产生的许多新的应用,特别是高带宽的多媒体应用,带来了带宽的急剧
消耗和网络拥挤问题。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组播源)发送单一的数据包
到多个接收者(一次的,同时的)的网络技术。组播可以大大的节省网络带宽,因为无
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链路上只传送单一的数据包。所以说组播
技术的核心就是针对如何节约网络资源的前提下保证服务质量。
17.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分散的计算机有机的连在一起,达到互相通信而且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的系统。
2) 组成数据通信网络的基本要素为信源、信宿、传输系统3项。
3) 通信模型:信源(工作站)->发送器(调制解调器) ->传输系统(公用电话网) ->接收机(调制解调器) ->信宿(服务器)
4) 10BASE-T标准规定的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星形,网络速率是10Mb/S,网络所采用的网络介质是双绞线。
5) 传统的加密方法可以分成两类:替代密码和换位密码。现代密码学采用的算法主要有:秘密密钥算法和公开密钥算法。
6) 数据传输通常可以分成5个阶段:(1)建立通信链路;(2)建立数据传输链路;(3)传送通信控制信号和传输数据信息;(4)数据传输结束,双方通过控制信息确认传输结束;(5)切断数据传输链路。
7) 在WWW中,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唯一地标识和定位因特网中的资源,它由3部分组成:客户与服务器之间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和主机域名(或IP地址)和文件路径和文件名。
8) 第一代网络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第二代网络以远程大规模互联为主要特点。
9) 单工是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半双工是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信息。全双工是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
10)计算机通信子网技术发展的顺序是线路交换-报文组交换-帧中继-ATM。
11)使用同样网络操作系统的两个局域网络连接时,为使连接的网络从网络层到应用层都能一致,连接时必须使用网桥。
12)IEEE 802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上子层是逻辑链路控制LLC,下子层是媒体接入控制MAC。
13)涉及OSI模型层次最多的设备是网关。
14)FTP工作时使用2条TCP连接来完成文件传输。
15)ICMP是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处于网络层(IP层)。
16)主要拓扑结构:总线、星形、树形,环形。
17)异步传输模式(ATM)本质上一种高速分组交换模式,用固定大小的分组单元传送信息,支持多媒体通信,包括音频、视频和数据,结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被用于B-ISDN。
18)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在网络层上进行;帧中继:以帧为单位,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异步传输:以信元为单位,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建立在大容量光纤介质基础上的,适用于LAN和WAN。
19)有线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
20)转发器将信号放大并整形后再转发出去,转发器又称为中继器,转发器的作用是消除信号由于经过一长段电缆而造成的失真和哀减,使信号的波形和强度达到所要求的指标,它工作在物理层,中继器获取衰减或损失的信号并重新生成它。
21)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Internet物理地址和IP地址转换采用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不过是要和“子网掩码”按位与之后才能区分哪些是网络位哪些是主机位。
18.试题(选择题,只是答案中之一。):
1) 如果把一个网络40.15.0.0分为两个子网,第一个子网是40.15.0.0/17,那么第二个子网将会是40.15.128.0/17。解析:让主网分成两个网段,子网掩码分别是0xff 0xff 0x80 0x00和0xff 0xff 0x00 0x00。
2) 如果一个蠕虫病毒攻击了一个家用PC机的A类地址主机的话,这个地址最有可能接受很多ICMP目的无法抵达包。 解析:大量发出IP请求,肯定很多不可达,返回不可达错误。
3) 在一个IP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址之前,它可能成为碎片,而且不会重组。解析:网络问题,包未达到终点不可能重组,但可以分散成碎片。
4) 在TCP/IP协议栈里,如果出现阻塞情况,下面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丢包解析:网络阻塞问题,拥塞导致丢包。
5) 文件传输是基于哪种协议?TCP 解析:FTP是有连接的服务,所以必须基于TCP协议。
6) 一个C类网络最多能容纳多少台主机? 254 解析:子网中IP为0~255,其中0和255不能用,所以是254个。
7) SMTP的全称是“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 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SMTP服务器就是遵循SMTP协议的邮件发送服务器。
8) 以太网转换控制包是基于目的IP地址。
9) 如果TCP服务器在客户端发出数据报之前已经崩溃了,TCP/IP栈可能返回一个SYN。解析:SYN包是TCP连接的第一个包,是非常小的一种数据包。SYN攻击包括大量此类的包。由于这些包看上去来自实际不存在的站点,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处理。SYN攻击就是利用TCP 连接的3次握手机制,但发起攻击端只来一两次握手,而被攻击端一直在试图完成TCP连接,因此造成资源不足。
10)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配置IP地址的命令是ipconfig。若用ping命令来测试本机是否安装了TCP/IP协议,则正确的命令是ping 127.0.0.1。如果要列出本机当前建立的连接,可以使用的命令是netstat Ca。
大学计算机基础,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是否会操作自己的电脑了呢?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
该节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出发点。计算机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作用及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还要明确软件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其中硬件和软件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联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学生,学生基础的差别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同学在课堂上很难驾御。所以,本教案准备采用比较导入、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实物展示、课件演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在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使用。
3.播放计算机组成的电子教案,根据布兰特为代表的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来讲述环境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同时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4.根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本人将教学内容分为讲解和演示两个部分。在讲解中结合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每一部分教学当中;演示的过程分教师和学生两种演示,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5.本节内容较专业化,如硬件,软件等,可多通过比喻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如把硬件喻为躯壳,软件喻为灵魂,二者缺一不可。输入设备喻为人的耳、眼、鼻等感官。使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6.本节可以通过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教学投影片、电子教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产生预期结果,并且注重交互式学习,减少学生的疲劳程度,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7.要求学生发送电子邮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身边环境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设计问题准备焦距和学具。
2.把研究主题和任务提前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杂志、因特网等形式搜集有关计算机硬软件的知识。
4.事先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演示文稿5.有计算机硬件图片的光盘素材6.计算机硬件实物7.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师计算机、网络广播、学生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一)比较导入: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结构是根据人的形式特点来制造的。同学们想一下,一个人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用到哪些器官?
比较导入:人通过眼睛、耳朵等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信息,或者记住或者通过手、嘴等表达出来,计算机也就是模仿了人的器官的作用而制造出来的。所以通常也叫做电脑。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课件演示:(熊猫电子网络广播)用苏教版课本配套光盘情境引入。
教学体会:通过课件演示冯·诺伊曼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的崇拜心理,使他们树立了心中的榜样。用flash动画的形式介绍其原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深入探索计算机的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怎样了解冯·诺伊曼及其原理,进入学习计算机的构成的情境。
学生活动:通过课件对冯·诺伊曼及其原理的简介,明确其工作原理。
教学体会:直接利用电脑演示,可以加深对电脑功能的认识;声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冯·诺伊曼的生平简介及其原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下面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强调: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通过输入设备把信息输入主机,由主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把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用“输入、处理、存储、输出”8个字来概括。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大都仍采用冯·诺伊曼原理。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此节内容可以采用三个阶段共同介绍:
1.首先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由事先调查知道懂计算机的同学被指定为组长,然后将做实验用的计算机指定到每组当中,给出每组的任务,由组长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负责打开一台计算机,让每组成员看一看主板、硬盘、软盘、驱动器,CPU,显视卡,扩展槽,电源及插接口等,学生自主探索,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
2.给定任务:
任务①:打开一台计算机,注意连接的设备的插入位置及方法。
任务③:了解各组负责的硬件的功能及插入的位置和方法。
第一组:负责输入设备,包括键盘、光笔、鼠标器、扫描仪、话筒等。
第二组:负责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第三组:负责存储器,包括软磁盘、硬磁盘、尤盘和光盘等。
任务④:要求有能力的学生亲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经过访谈、查阅书籍、杂志、因特网等搜集到的有关计算机硬、软件的知识,听从组长的介绍,力争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小组长负责登记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监督每组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操作,并趣味性地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和建议,例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点像人的大脑、眼睛、耳朵及笔、纸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键盘和鼠标器等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通过它们输入信息。主机相当于人的大脑,它能够记忆、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显示器和打印机等相当于人的嘴、笔、纸,通过它们输出信息。输出设备就象人可以通过嘴巴、手等将信息送出等等。
教学体会:通过一定的直观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体会畅所欲言,自主深入探索知识。通过比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各个硬件功能的理解。学生有能力亲自动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时,能顺利正确从事安装计算机的工作。
(2)教师总结,由两种方法:①实物投影:通过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将真实的各种硬件投放到大屏幕。②通过网络广播演示硬件的图片。
教师活动:采用比较导入的方法,结合人的身体器官,具体讲解每种硬件的功能。
学生活动:对硬件的名称,采用竞争机制,通过学生集体抢答和个人表达的'方式,查看自主探索的效果;由学生自由起立回答该硬件的功能。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总结,并夸奖表现好的同学,并鼓励其他的同学。
教学体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查看刚才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3)播放flash课件,以动画形式具体形象的讲解各种硬件及其功能。
教学体会:
通过三步骤进行反复教学,学生可以自主了解到自己接受能力和教师讲解的差异,通过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由一个直观的印象,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flash播放,可以理顺知识点,使学生由一个形象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师讲解:
计算机仅有硬件还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它必须有软件。软件是人们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也就是人与计算机硬件的媒介,比如说,我现在让计算机画一个圆,我说的话计算机是听不懂的(这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达到引起学生哈哈大笑的效果。)我们必须为计算机编写一些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也就是程序。计算机软件就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的工作,我们就是主要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比如,要用计算机画画,我们必须给计算机安装画画软件。
演示:
安装Windows的画图程序和精灵画笔软件。
讲解:
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两大类。
课件导入:
演示苏教版光盘关于计算机软件的部分。
教师活动:
准备并分发DOS、XENIX、UNIX、Linux和Windows、Office、Photoshop、Aoto CAD等软件光盘。
分组讨论:
软件的种类及手中的软件分别属于哪种软件。
教师总结:
讲解演示软件的种类的概念及用途,并提示“开始菜单/程序”中的软件的作用。
教学体会:
以计算机软件光盘为例,学生可以直观想象怎样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连接起来,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但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一定要讲清楚计算为什么要有该种软件,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体会:
制定一定的调查问卷,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可以得到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能够明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方法,查漏补缺,找出实施解决的方案,并在下节课中弥补。教师还可以通过访谈,继续跟踪调查,查看效果。如果没有解决,可以继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公布教师的电子邮件,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将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和不足告之老师。教师亦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想法,表扬他们对知识的深入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表达缺点或不足的心迹的勇敢,并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良好的建议。
本节课能够从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以任务驱动的方法,采用比较导入、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实物展示、课件演示等方法,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将教学重点、难点理透、讲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直观的概念,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边讲边演的教学形式,是因为适合我校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的配置,它的最大优点是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注重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师能够调配整个课堂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计算机教学配置为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的学校,或者在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我建议最好采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形式。因为在这种配置情况下,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课堂纪律较差,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当然,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结合使用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调查问卷作为作业也是适用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想法,得到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这也是本教案的优点之一。本教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就是在计算机硬件的讲解问题上,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时间,以上是我的自己的看法,请同行批评指正。
情景重现:《最是一年春好处》宣传片播放
【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多媒体素材呢?
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出有: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继而引出本节课就以这四种素材的获取作为四个主要的任务。
1、任务一:采集文本
【问题1】一般来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文本信息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上网找,自己写文章)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问题2】如果要我们自己写需要的文字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键盘进行输入的。那么,如果我不会使用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手写笔)
【学生自学】考虑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键盘输入没有问题,手写笔应用不多,所以提供助学视频或说明文档,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任务二:采集图片
【问题3】网络上有些图片是允许下载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一些图片无法下载,那么此时若要想获取图片怎么办?——引出抓屏软件的使用
【教师示范】
要点:用 【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屏幕内容
用 【Alt+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窗口的屏幕图像
用HyperSnap截图软件截图(提供助学视频)
【问题4】若要进行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活动的照片,这不能从网上搜索得到满足,怎么办?——引出数码相机的使用
【教师示范】要点:取景对焦,拍摄照片,照片输出
有些图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进行绘制,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其中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就可以用来绘制和编辑图像。我们这就动手来绘制一幅图画。
【动手练习】用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绘制一幅指定的图画。
【探究与合作】针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内容
探究问题:若所需要的`文字素材存在于书籍、报刊或纸张中,怎么进行文字的素材?还有以前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老照片,怎么把冲好的照片变成能在电脑中处理的图片文件? 合作内容:利用扫描仪和OCR软件组内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件
第一章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1、计算机的特点:自动地运行程序、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可靠性高,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维护方便、易操作、功能强、使用灵活、价格便宜等特点。计算机还能代替人做许多复杂繁重的工作。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存储程序和自动控制。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控制、人工智能AI和计算机网络等。
3、计算机的发展按照逻辑元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的不同,分为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1971~ )的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未来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4、专门为某种用途而设计的计算机称为专门(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字长、运算速度、时钟频率(主频)、内存容量、存取速度、磁盘容量。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的高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字长,字长的定义是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最大的二进制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性能越高。
6、计算机的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机。
7、“存储程序”的概念提出者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特点: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用二进制的0和1表示程序和数据。
(3)采用“存储程序”设计思想。
8、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类型有:文字,数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9、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
第二章 计算机系统
10、几个常见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简写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
CAT:Computer Aided Test(计算机辅助测试)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多少百万条指令,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单位)
11、程序(Program)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我们平时所说的安装的程序,是安装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由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将源程序处理(汇编,编译,解释)成与之等价的由机器码构成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运行的程序,该程序叫目标程序。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低级”的语言,而高级语言是一种用表达各种意义的“词”和“数学公式”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写程序的语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高级语言有FORTRAN,C,C++,C#、VB、VF、VC等。
12、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这种“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编好的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将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
解释方式是指源程序进入计算机后,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逐句输入逐句翻译,计算机一句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语言则以执行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是3种语言处理程序的其区别:汇编程序(为低级服务)是将汇编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由机器指令和其他信息组成的目标程序。解释程序(为高级服务)直接执行源程序或源程序的内部形式,一般是读一句源程序,翻译一句,执行一句,不产生目标代码,如BASIC解释程序。编译程序(为高级服务)是将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低级语言的目标程序。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生成目标代码,而后者不生成;此外,前者产生的目标代码的执行速度比解释程序的执行速度要快;后者人机交互好,适于初学者使用。用COBOL、FORTRAN等语言编写的程序考虑到执行速度一般都是编译执行。
1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也可以说成,硬件系统包括主机(CPU和内存储器)和外部设备(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其中的运算器的功能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的作用是发出控制信号,指挥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的工作;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程序和数据,实现记忆的功能;输入设备的功能是:输入数据并转换为机内信息存储;输出设备的功能是:讲机内信息转换为便于识别、处理和使用的字符、图形,并输出显示。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音响。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等)和应用软件(如:学习软件、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软件是程序及相关文档的集合。
14、存储器的分类。内存(主存储器,主存,主要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 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两种)和外存(辅助存储器,辅存)的区别。硬盘属于外存储器。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优盘、软盘、光盘等。CD-ROM是只读光盘。
15、内存储器RAM的特点:计算机断电后,内存储器中的程序和数据将会丢失。只读存储器ROM的特点是:CPU对它只取不存,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CPU能和内存储器直接交换数据,和外存储器交换数据时必须借助内存储器。
16、读写速度排序:CPU>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内存>硬盘 >光盘>软盘
17、计算机病毒是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程序。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寄生性。计算机病毒按照感染的方式可以分为引导区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计算机病毒既可以破坏计算机硬件,也可以破坏计算机软件。用户的计算机需要在上网之前,及时安装防火墙等软件时,以防止病毒感染。
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安装杀毒软件、安装防火墙、切断入侵的途径(包括外存储器(如:光盘、优盘等)和网络)、给操作系统打补丁等。
18、总线定义及分类。
总线是指计算机系统中能够为多个部件共享的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路。总线分: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和控制总线(CB)
19、一条计算机指令包括操作码和操作数。
20、CPU的两大生产厂商是Intel公司和AMD公司。
组装一台电脑需要选购的计算机部件主要的有: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等。
21、裸机指的是仅有硬件组成,没有软件的计算机。
第三章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2、中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编码是GB 2312-80,字符用ASCII码来表示。ASCII码是8位二进制编码,最高位恒置为0。五笔字型属于字型码,对于同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输入码;利用键盘输入汉字时所使用的编码是汉字输入码,任何汉字或字符在计算机内用唯一的机内码来表示,汉字点阵中的一个点是1bit。一个汉字在计算机内占两个字节(16bit)。
为了避免混淆,二进制数的单位用B来表示,八进制数的单位用O来表示,十进制数用D来表示,十六进制数的'单位用H来表示。
23、存储容量的单位:
bit(存储容量的最小的单位)
Byte(字节),1 Byte=8bit
KB ,1KB=210B=1024B
MB ,1MB=210KB=1024KB
GB,1GB=210MB=1024MB
TB,1TB=210GB=1024GB
24、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形式是二进制。要求掌握不同进制数相互转换的方法(要求能够写出不同进制之间转换的过程)。十进制数向非十进制数转换方法:整数部分(除基逆向取余);小数部分(乘基正向取整)。非十进制数向十进制数转换的方法是写出按位权展开的多项式之和(具体方法是:先找小数点,然后分别向左向右编号,向左的编号从0开始、向右的编号从-1开始,然后写出对应的多项式之和)
注:考试时的计算题主要是考察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只考整数部分的转换)。请大家务必掌握!
25、ASCII码的规律:小写字母>大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DEL键除外);同一序列的ASCII码值按顺序依次增大。
26、一张标准3寸高密双面软盘的存储容量为1.44MB。软盘的磁道是一组记录密度不同的同心圆,磁道从外向内编号,扇区是存储的最小单位,1个扇区的标准容量是512字节。
27、磁盘容量的计算:
(1)已知某牌号的硬盘有20个盘面,1024个柱面,每个磁道上有128个扇区数,每个扇区可存放512B的数据,则该硬盘的容量为。20×1024×128×512=1342177280B
(2)一个双面软盘,每个面有40个磁道,每个磁道有8扇区,每个扇区可存放512B,则该软盘的容量为2*40*8*512B=327680B
第四章 操作系统基础
28、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交互的接口,也是计算机硬件与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是一组直接控制和管理电脑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使电脑高效、协调、自动地工作,以方便用户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程序。操作系统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方便用户使用电脑,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和服务去操作电脑,而不必去直接操作电脑的硬件;其次,操作系统尽可能地使用电脑系统中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操作系统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功能:存储器管理、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
操作系统的分类:按用户数目分单用户操作系统(如: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等)和多用户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NETWARE操作系统等);按功能特征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等。
29、常用的快捷键
CTRL+A:全选。
CTRL+C:复制。
CTRL+X:剪切。
CTRL+V:粘贴。
CTRL+空格:打开/关闭输入法。
CTRL+SHIFT:在不同的输入法之间进行切换。
CTRL+ALT+DEL:打开任务管理器
CTRL+Z:撤销。
CTRL+Y:恢复。
CTRL+ESC:打开开始菜单。
SHIFT+DEL:不经过回收站彻底删除文件。
ALT+F4:关闭窗口或应用程序。
ALT+TAB:
30、重命名文件的方法
方法一:在文件的图标上面右键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重命名”命令,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方法二:在文件的文件名上单击鼠标左键,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方法三:选定要重命名的文件,然后单击按键盘上的F2,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31、移动文件的方法
方法一:执行“剪切”和“粘贴”组合命令。
方法二:用鼠标指向要移动的文件,按住SHIFT键的同时,拖动鼠标至目标位置。
方法三:执行“CTRL+X”和“CTRL+V”组合键。
32、复制文件的方法
方法一:执行“复制”和“粘贴”组合命令。
方法二:用鼠标指向要移动的文件,按住CTRL键的同时,拖动鼠标至目标位置。
方法三:执行“CTRL+C”和“CTRL+V”组合键。
33、删除文件的方法
方法一:选定文件,右键鼠标,执行“删除”命令
方法二:选定文件,按下键盘上的DEL键
不经过回收站彻底删除文件的方法是:SHIFT+DEL
34、常见文件的扩展名:DOC(WORD文件)、XLS(Excel工作簿文件)、TXT(文本文件)、PPT(演示文稿文件)。
常见图片文件的扩展名:JPG、GIF、BMP、TIF等。文件基本属性的有:只读、存档和隐藏。
35、文件名命名规则: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不能出现以下字符*?:/。
36、OFFICE办公软件的成员及用途。Word:字处理软件、excel是一个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ACCESS:数据库设计软件、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
37、复制当前活动窗口按Alt + Print Screen键,复制所有屏幕的画面按Print Screen键。
38、创建账户的方法是:首先是选择“控制面板”点击“用户账户”。
39、Windows xp是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40、设置图片为桌面背景的方法:
(1)在桌面的空白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属性”命令,弹出“显示属性”对话框;选择“桌面”标签;
(4)点击“浏览”,从查找范围中找到图片后选择“打开”;
(5)单击“确定”。
41、在资源管理器窗口的左窗格中,文件夹图标前标有“+”时 表示该文件夹已折叠,该文件夹含有子文件夹,单击“+”可以展开该文件夹,文件夹图标前标有“-”时 表示该文件夹已展开,单击“-”可以折叠该文件夹。
42、利用鼠标拖动窗口的标题栏可以移动窗口。
43、删除了某应用程序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 不代表删除了该应用程序,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来卸载我们想删除的程序。
44、Windows XP环境下,按住CTRL键的同时,鼠标拖动文件执行的一定是复制操作,按住SHIFT键的同时,鼠标拖动文件执行的一定是移动操作。
45、对磁盘作格式化将会删除磁盘中原有的全部信息。
46、在不同的任务或窗口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有:单击任务栏上任务或窗口对应的图标,或者按组合键Alt+Tab
47、在Windows XP默认环境中,执行剪切、复制命令,或者按print screen(Alt + print screen )命令后,拷贝或剪切的文档或屏幕的画面被放在了内存中的剪贴板中
48、OFFICE办公软件中,常用到的函数及涵义如下:
Sum:求和函数。
Count():计数函数。
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
Min():求最小值函数。
Max():求最大值函数。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或许你需要"计算机基础设计教案六篇"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计算机常用设备》教学设计方案
四川交通运输学校基础科项晓钢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物理划分和逻辑划分理论介绍,具体计算机内部各组成部件的功能介绍,造型表征,模块划分以及主要生产厂商等,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扩充了各中硬件相关的识别技巧以及护理知识的介绍。
二、教学方法
为响应“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本次课采用了课本讲解、板书、多媒体应用等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课本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互问答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板书来记录学生的发言以及思维表现,在知识讲解后,直观的调用之前的黑板板书内容,作为学生们自信心提升的有效道具,并且可以提示学生本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在多媒体环节引入了新颖的虚拟现实技术,指导并带领学生以任意角度的观摩,精细准确的表达,提示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游戏参与式的演示,实现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新奇的心态驱使下参与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程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很直观的认识计算机内部结构组成部件的外观,并熟练记忆各种硬件的识别和安装方法及准确的解说其功能。
四、教学过程
1、作为开场白,回顾上次课的知识,即可以有话可说,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情绪的和思想集中的缓冲;
2、以向学生们对计算机的视觉认识的提问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同学们会很直观的回答出相应的常规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摄像头等,也有懂得多一些的同学会提及显示卡、声卡、CPU等硬件,在学生的回答已经接近穷尽的时候,就针对刚才学生们提出的内容加以区别和划分,引出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划分,即:主机和外设两大类,讲解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3、在讲解了计算机的物理划分之后,再提出冯·诺依曼的逻辑划分理论,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类,讲解完后,再次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4、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初步认识之后,就进入详细的各部件讲解阶段。此时,和学生们一同打开计算机教学平台,结合专门制作的虚拟现实产品的操作演示,分别利用相应的教学设计时间来对各个部件的功能、外观、识别方法、具体安装位置、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进行讲解,并随时提问各种部件间的异同,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在各个部件都讲解完成以后,就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将虚拟现实的模型分发给台下的所有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来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来调整观察角度,观察高度,观察距离等,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从任意角度”观察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并通过鼠标和键盘的配合来完成计算机主机部分的拆卸与安装,让学生能在“游戏感觉”的心态下更直观的看清楚,也更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
6、估计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本次课的内容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多的学习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有利的资源来实现更多知识的糅合。
五、时间分配
1、前次课的内容回顾(5分钟)
2、利用交互式问答形式进行计算机的物理和逻辑划分理论讲解(10分钟)
3、配合虚拟现实的模型进行计算机的硬件明细讲解:
主板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10-12分钟)
CPU的功能、识别、安装、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内存条的功能、识别、安装、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显示卡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
网卡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
其他外围设备的介绍,如:显示器(3-5分钟)、打印机(3-5分钟)、扫描仪(1-3分钟)、传真机(1-3分钟)
4、通过电子教学平台将虚拟现实模型分发给每一位学生,教会学生使用虚拟现实产品的操作方法(3分钟)让学生自己用鼠标来点击各个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并让其自己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并通过虚拟产品应用的形式组装计算机,教师就负责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20-25分钟)
5、本次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总结(5分钟)
摘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而言,程序设计应当是其核心学科。由于程序设计课程包含了繁杂的知识点,与之相应的课程实践也具有复杂性。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程序设计有必要加以改进,全面转变程序设计的课堂模式。利用教学改革确保程序设计课程综合实效的提高,符合新课改对于计算基础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教学密切相关,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基础课首先就要明确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及其原理。通过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流程与思路,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程序设计。相比于传统教学,新时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致力于培育创新能力,通过课堂创新的方式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1]。为此在改革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时,师生有必要做到密切配合,共同探求更适合程序设计课堂的新型教学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为学员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只有不断改进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才能确保符合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学科课改方向,从而提高学员的实践素养。
1程序设计基础课的现状从现状来看,程序设计构成了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尤其不能缺少程序设计作为保障。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程序设计的基础课并没有实现完善。受到应试压力影响,计算机专业课堂仍充满压抑和枯燥的氛围。通常情况下,教师负责为同学们讲解程序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点,然后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同学们演练。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科成绩,然而却背离了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就会对程序设计基础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感觉,因而无法激发对于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2]。从目前来看,程序设计基础在日常教学中仍体现了如下缺陷:首先,程序设计基础仍缺乏最基本的任务驱动,过于重视程序设计语法。实质上,程序设计基础不仅包含了语法知识,同时还应当设置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感觉到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而并非单调和枯燥的。然而目前在这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忽视任务驱动,师生觉得只要明确了程序设计相应的语法规则,那么就可以应对这门学科的考试。缺乏任务驱动的课堂压抑了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热情,同时也背离了实践导向的课堂改革。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成绩和分数,但却并不符合真正的编程操作要求[3]。其次,程式化的程序设计课堂内容经常脱离实践,不利于学员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长期以来,程序设计基础都是依照既定的模块来展开课堂的。这种状态下,程序设计基础课堂就会十分枯燥,师生过于重视描述性和验证性的程序设计知识,同时也忽视了综合与创新性的编程知识。此外,程序设计中的某些知识点也没有密切结合软件工程的编程实践,因而很难从根源上确保良好的实践效果[4]。通常在程序设计的课堂上,学员只要依照教师的思路来填写报告并且描述既定的编程步骤就可以了,而不必深入探究程序设计的深层知识。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较强的随意性特征,缺乏必要的课堂监督。情况严重时,某些学生甚至会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第三,程序设计基础没有体现全方位的考核指标,通常停留于笔试形式。如果运用单一的笔试来考核学员的编程水平,则无法明确程序设计的真实水平。同时,现阶段的程序设计考试题目也相对单一,没有做到紧密结合编程实践与基本原理。在这种状况下,学员一旦面对上机操作,经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无法发挥程序设计方面的创新潜能。由此可见,单一的课程考核指标压抑了学员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与积极性,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程序设计综合水平的提高。2改革课程教学的具体思路计算机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特征,因而在课改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尝试新思路。师生在课堂上应当做好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致力于降低程序设计的整体难度,确保同学们对于程序设计具有兴趣与热情[5]。为了改进课堂现状,应当依照如下思路来完成课程改革。2.1做好先期的课堂预备在进入系统化学习之前,教师先要指引同学们做好先期的课堂预备。很多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的学员,都是初步接触程序设计。为此,教师应当对于新入学的学生予以全面的指引,做好充足的先期预备。在进入课堂讲解前,教师需要确保同学们明确程序设计的具体运行机制,这样做有助于打好程序设计的基础。学生如果能透彻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原理、程序代码与指令的特征、各种数值的换算方式等,那么就可以迅速进入编程基础的学习中。此外,计算机内存分配的知识也应当构成程序设计的基础。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学员将会迅速进入后期的编程实践。例如:内存分配与程序设计之间具有直接性的联系。学生在掌握内存分配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透彻理解不同类型的变量定义。这是由于,对于不同类型的变量而言,在计算机内部占据的存储空间也并不相同[6]。从系统化角度来讲,如果超出了限定的数值范围则容易导致溢出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前期就有必要了解内存分配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为后期的程序设计创新提供必要条件。2.2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潜能在程序设计领域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例题通常可以选择不同的解答方式。通过寻求一题多解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同学们在程序设计领域的创新潜能。在程序设计课堂上,教师应当给予学员必要的`思维启发,鼓励同学们尝试多样的编程与设计方法。实际上,计算机学科的很多题目都具有多种解答思路,与之相应的解题结果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果能尝试运用多样的算法来实现,那么就可以体会到程序设计的趣味性。通过对比各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师生就可以归纳得到最简便的一类程序算法,从而省略了程序设计中的繁琐操作流程。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字符串排序的基础知识时,可以运用字符指针或者字符数组的方式来实现简便的排序。这是因为,运用数组的基本原理可以解决多样化的字符串排序问题,这种方式简化了繁杂的编程步骤。经过分析与对比,同学们就能找出各类算法的差异与相似处,这样做有利于活跃思维,逐步培养同学们在编程操作中的创新意识。再如:对于程序设计中的封装概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透彻了解封装的原理[7]。2.3密切结合基础原理与实践相比于其他学科,程序设计基础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全面的角度入手,确保把课堂所学的编程原理与编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程序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尝试多样的教学流程与方法,例如互动式与启发式的程序设计教学。只有综合运用多样的程序设计模式,才能开阔视野并且启发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程序设计的趣味性。对于程序设计的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先要设计明确的课堂实验目标,然后运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启发实践思维。为了增强互动,师生还可以构建QQ群或者微信群,分享程序设计课堂的体验。3结语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讲,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各行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员而言,如果能做到灵活应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程序设计流程,那么就能迅速适应岗位实践,这样做也符合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员应当能灵活运用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突显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然而截至目前,计算机专业体系中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并没有真正完善,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的课改实践中,师生还需要紧密配合,共同探索适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从而全面确保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的完善和提高。[参考文献][1]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7):39-42.[2]郭艳燕,张树粹,胡潇琨,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8):72-75.[3]丁海燕.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案[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387-390.[4]许丽娟,黄冬梅,王爱继.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5(12):31-34.[5]张艳.“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5):39-41.[6]黄云,洪佳明,覃遵跃,等.基于云平台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191-195,223.[7]习慧丹,胡洋.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3):37-39,53.
《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计算机设计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开设学期:二(本科)总 学 时:64 计划学分:4 先修课程:《三大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 讲授语言:普通话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Photoshop、Coreldraw软件的所有菜单、选项、工具操作,具有综合运用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的能力,并能够将个人的设计创意与所学专业有效的实现较好的结合。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服装电脑绘画教程
江汝南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中文版PS5完全自学一本通 李万军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Photoshop基本教学内容
基础理论、选区的选取与编辑
(4学时)(1)Photoshop概述
(2)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3)选区工具组(4)套索工具组
(5)使用魔术棒工具建立选区(6)使用选择颜色范围建立选区
(7)控制选取范围
(8)载入和保存选取范围
教学重点:对Photoshop的工作方式有一个总体认识。教学难点:各种区域选择工具,移动工具和裁剪工具的应用技巧,能对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2.Photoshop图像编辑、图像的工具与绘图
(4学时)
(1)图像的尺寸和分辨率(2)基本编辑命令
(3)旋转、翻转和自由变换(4)还原和重做(5)填充和描边(6)画笔的应用(7)绘图工具
(8)文字处理(9)历史面板
教学重点:图像编辑、图像的工具与绘图。教学难点:图像的工具与绘图的应用。
3.Photoshop的图像色彩和色调的调整、图层的应用与编辑
(4学时)(1)关于颜色的一些基本概念(2)图像颜色模式之间的转换(3)控制基本色调(4)控制特殊色调
(5)控制图像的色彩
(6)图层简要概述(7)多种类型的图层
(8)图层的编辑操作(9)设置图层样式(10)图层混合教学重点:图像颜色模式之间的转换。图层蒙板的使用,调节层的应用范例。教学难点:图层的应用。
4.Photoshop的路径
(8学时)(1)路径的功能和特点
(2)建立路径的组件
(3)建立路径
(4)绘制形状
(5)编辑路径
(6)路径的应用
教学重点:路径工具的功能和特点:使用钢笔工具绘制路径;使用路径进行描边处理;路径与选择区域间的转换。
教学难点:实现路径与选择区域间的转换,路径的描边应用技巧。5.Photoshop的通道与蒙板
(12学时)(1)通道的基本功能(2)通道控制面版组成(3)通道的操作(4)Alpha通道
(5)蒙版的基本功能(6)蒙版的产生和编辑(7)图像合成教学重点:通道的操作;蒙版的基本功能。教学难点:蒙版的产生和编辑。
6.Photoshop的滤镜特效(1)
(8学时)(1)【液化】滤镜
(2)【抽出】滤镜
(3)【图案生成器】滤镜
(4)【风格化】滤镜组(5)【画笔描边】滤镜组(6)【模糊】滤镜组(7)【扭曲】滤镜组(8)【锐化】滤镜组(9)【素描】滤镜组(10)【杂色】滤镜组 教学重点:【模糊】滤镜组。教学难点:【扭曲】滤镜组。
7.Photoshop的滤镜特效(2)
(8学时)(1)【渲染】滤镜组(2)【像素化】滤镜组(3)【纹理】滤镜组(4)【艺术效果】滤镜组(5)动作功能简介
(6)动作控制面板
(7)创建和使用动作
(8)引入已有的动作
(9)使用自动菜单
教学重点:【艺术效果】滤镜组。教学难点:动作的创建和使用动作。
二、CorelDRAW基本教学内容
X6简介
(6学时)(1)初识CorelDRAW X6(2)CorelDRAW X6的工作界面(3)CorelDRAW X6的基本操作(4)悉CorelDRAW X6绘图工具(5)认识绘图工具(6)常用快捷键
2.服装款式设计基础
(6学时)(1)人体的整体结构和比例(2)服装款式造型设计(3)服装配件
3.男女服装款式绘制
(12学时)(1)女士服装款式绘制(2)男士服装款式绘制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考核方法
1.考核类型:上机 2.考核方式:实操
3.考核时间:第8周随堂
(二)成绩评定
1.基本知识、应知考核(书面、闭卷)成绩:占 70 % 2.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 15 %
3.平时实践(实验、实训)操作情况:占 15 %
六、编制与审核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系 审 核:
开放教育课程面网结合一体化
教学设计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
课
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 课 人: 工作单位: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模块:课程标准(双助环节)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其中:电视课11(基本)+3(可选)学时,上机实习45学时,定期辅导9学时。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
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课程的难点是:
1、地区、兴趣差异等原因,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2、中学所学计算机知识无系统、不扎实,与课程内容衔接难度较大。
3、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办法:
1.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2.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重点难点解决方案,经典教案共享。3.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各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基于学生求学及职场工作任务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模块: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利用网上教学论坛作为网上促学的平台。教学团队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的设计思想来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各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综合素质相互渗透,充分整合。综合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 5
称之为“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以下逐一列举:
情境模拟法: 主要以求学或职场为情境创设对象,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教学法:
以真实的求学或各工作岗位任务为题材,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法:
在上课时分析该次课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节分别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包括讲解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
操作演示法:
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操作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为学生,操作演示的时间既可在学生任务实例操作之前,也可在学生探索学习之中或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例需要灵活安排。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相关
知识和操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尤其在提出操作实例任务时,由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完成操作任务的步骤方案,从而加强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表达能力、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二、教改举措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正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这个机会不断完善该课程的建设,如试题库、任务需求实验等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评价方法尝试:目前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实践的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模块: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设计(网促环节)
一、教学设计
课题组将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任务简介、技术分析、操作实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巩固训练六个环节,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二、一堂课设计
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模块,“文字处理编辑排版(WORD)”子模块中“旅行社团队订房发传真任务”为例简介这六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过程:
(一)任务简介
王小帅为某旅行社刚参加工作的一名计调部员工。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希望尽快学以至用,胜任工作。现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任务:为某至海南的旅游团向相关协议酒店发送订房传真。于是王君想到了三个问题:“我要发传真!传真的格式是怎样的?”、“我以后要经常代表旅行社发传真!能不能将有旅行社和我个人风格的传真格式保留下来,供今后反复使用?”、“今天我向多个酒店发送内容基本一样的订房传真。有没有成批处理的方法去实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
(二)技术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字处理任务,使用WORD软件完成。针对上一步的三个问题,在WORD软件中可以分别采用套用WORD自带的传真模板;创建固定具有本旅行社、本人信息的新的自定义传真模板;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批量邮件信函编辑发送的功能。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以上各功能的菜单入口并提示注意事项,将已制作完成的合并后的传真文档范文演示给同学观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引导示范法。
(三)操作实施
学生根据任务自我探索
1.根据本机上的模板创建自定义模板 2.根据自定义模板创建传真文档 3.创建各订房酒店信息表格文档
4.以订房传真文档为主文档,以酒店信息表格为数据源文档,进行邮件合并操作
5.打印出多份至各酒店的订房传真文档,完成任务。
老师针对进程较慢的同学个别辅导;让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同学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四)总结探究
本实例中功能可以通过菜单、快捷菜单、工具栏、功能向导等方式完成,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各功能菜单的排列规律,注意任务窗格、对话框中的信息提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演示法
(五)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仔细浏览本机上的文档模板, 并思考哪些模板在其学生时代就可使用?能否为其所在的班级或社团创建风格鲜明的文档模板? 2.老师列举几个邮件合并的案例,学生自己创设一个需要使用邮件合并功能的任务,并完成该操作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
(六)巩固训练
布置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相关习题给学生操作训练。在练习数量和难度上设置不同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三、心得体会 总结
一个团队,分工合作。一套教材,日臻完善。一套案例,工学结合。一个系列,课程延伸。一个基地,学做合一。一个模式,六步教学。
第六模块:教学评价(面评环节)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评价,其权重各占50%。其中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上机考试。过程性评价皆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一、复习与考核
1.期末复习
⑴、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中列出的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内容,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文档,作为期末复习的依据,其
中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要分别说明;
⑵、按文字教材的章节、结合平时作业并使用教学光盘重点复习要求掌握、理解的知识性内容。
⑶、复习完1 ~ 2章的知识性内容后,上机复习实操技能;
⑷、每复习完1 ~ 2章后,都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自测系统检查复习的效果,根据自测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复习内容;
⑸、全部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复习完成后,将期末复习提要和网上复习材料中提供的案例题目做重点练习;
⑹、参加网上期末复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2.准备考试
⑴、按文字教材的章节,将自测系统中的综合练习再做2 ~ 3遍;
⑵、考试前一周(不要太早),进行上机考试模拟(考试系统提供模拟考试)1 ~ 2次,熟悉考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由于自测系统中的测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与考试系统非常近似,因此,熟练掌握自测系统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案例名称
计算机基础——EXCEL2003的应用初步 计算机基
教学对象
09 室内设计 科目
础 1 课时
提供者 马如莲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从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从内容来看相当的琐碎,首先明确它在章中的地 位,它是个基础性章节,此外从前后的联系来说它是在续 WORD、POWERPOINT、FRONTPAGE 系列软件后的又一同类软件。它是 Excel 的入门篇章,学生对它的兴趣直接影响他在其它小节中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教师应着重在本节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了解它的工作环境才 能使学生成功铺设以后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 1、了解 Excel 的 功能和特点
2、掌握 Excel 启动和退出
3、了解 EXCEL 中工作和工作表的概念
4、了解 Excel 工具栏和菜单栏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并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次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专业学生,在认知方面,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式运演阶段,以
抽象思维为主,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他们的群体中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
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我必须思考“怎样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学、让基础较好和
很好的学生想学、能够坚持学,并使两者在此基础上会学”,所以我必须一方面加强对于基础知
识的回顾、总结,另一方面又必须设置更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参与实践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深化和巩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使用 EXCEL的作品观察引入——讲解——思考——练习——提高——总 结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简单实例掌握
EXCEL的入门和基本概念的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关键动作分析原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听老师讲解、看老师操作理解并能进行自主操作基础上,完成思考和练习。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资源准备: office2003 办公教学软件、教学课件、教学学具。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为了导入本节课,我首先向 学生出示了利用 Word 编辑的小 报、Powerpoint 编辑的多媒体作 品、Frontpage 设计的简单网页,让学生通过回顾了解他们是属 于一个系列的办公软件,他们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侧重 点(它们都在和最基本的文字和 图形等打交道),今天老师让同 学认识他们另一位兄弟——Excel,它有何特殊的本领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此 我让学生根据发音在计算机上 寻找这位兄弟,并尝试利用以前 打开这些办公软件的方法来打 开它,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和迁 移得出不同的打开方式,教师可 让学生进行讲述和示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
备
学生观察作品,回忆 WORD,并进行比较这 两个软件的特点。并 学会启动和关闭该软 件,熟悉窗口的各个 组成部分。第一步:激趣、导入:
在所有的学生打开 Excel 的基础上,我导入了“找茬”游戏,出示的 Word 和 Excel 的窗口,让学生说出他们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这也是对窗口组成的复习,当学生找出这些不同之处后,我让学生参考课本了解这些额外的工具按钮叫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并根据字面意思很
第二步:自学教
快得出了 Excel 添加的工具都和 数据有关,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经过自己的自学探究得出 了认知规律,这种认知不是教师 强加的,所以知识的价值也得以 提升。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 生思考这些按钮干什么用的,能不能让 Excel 中的帮助来告诉我们,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材,自主探索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听讲解,看书理解概
念及他们之间的关 系。并学会命名操作。
(1)、在学生得出 Excel 更侧重与数据处理后,我使用范例
法向学生展示了他们最熟悉的 成绩统计表,让学生尝试统计成绩,因为数据较多,学生很是无奈,在这样的问题产生后,我对学生说“老师可以在一眨眼的工夫计算完毕,学生的疑问继续加强,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有了这些铺垫后,逐步做到了能学、想学、利用帮助达到
会学
(2)、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PowerPoint 中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的方式,从而导入工作表和工作簿的区别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工作表怎样选择、工作表窗口怎样移动,会不会和 Windows 中的窗
第三步:教师质 疑,引出问题
口的操作是一样的,学生通过尝 试,试错反思,并通过相互帮助得出方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和步骤讲授,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的荣誉感得到满足和增强,另外教师也可在学生的实践操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通过提问让学
生学会单元格,工作表和工作
薄的基本操作
作中指出不足,进行纠正。
(3)、继续提问——工作表中有什么?引入单元格和行列的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单
元格的概念、单元格地址的表示我对此打了一个比方,机房的座位的命名法则和二维的数轴。
(4)、引入师生、生生互动操
作游戏,任意选择一个单元格,快速说出他的地址或“名字”。
(5)、算一算、试一试工作表中有多少个单元格。
退出的方法也存在借鉴,也可以参考课本,对于本知识点书本的介绍是很清晰的。在学生关闭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第四步:自学退出,归纳总结:
Excel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总
让学生总结本
结归纳这些办公软件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节课的知识点。
正确的选择办公软件为我们服务。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流程图
开始
Flash 作品
教师引出问题
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展示作品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自制学具学生观察
教师示范并讲
解原理
教师机
教师演示制作
学生观察
方法
学生机
学生上机操作
提出拓展知识内容
学生思考
学生机
学生上机操作
教师机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评价交流
及提高作品 思考
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与
媒 体 学 生 教师的活动的运用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班别: 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
等级(权重)分
同 自 学
教
评价
项目
评 价 标 准
优 秀 良 好 一 般
较
评
评
师
知 识
理解 EXCEL的特点。并和 较。
WORD进行比
差
评
价
6 6 6 6
5 5 5 5 5 5 5 5 5
掌握 EXCEL的启动和推出
能制作所需的补间动画。
10 10 10
8 8 8 8
操 作 技 能
图层设置合理。
对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位置设置精 确。
6 6 6
遮照层图形绘制准确,动画制作到位
10 10
8 8 8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情
相互协作交流情况:彼此协作愉快,互帮互助 度的问题
感
态
对本节课内容兴趣浓厚,提出了有深
度
注:助教工作出色,深爱同学欢迎,此项可得满分。
课堂调查:书面写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 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10 8 6
5。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课讲授的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注重了导入时的激趣引导、讲解时的浅显易懂、操作时的悉心指导、实践中的师生互教、生生互学,以及评价时的中肯准确,遵循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个教育教学工作宗旨。逐步使学生步入了“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这样的良性循环。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发言、会议记录等。
2、文件材料的收集由各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整理,交总经理审阅后归档。 2、公司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公司档案分为受控档案和非受控档案。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
制定本制度。
3、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 (公文上的各种附件一律不准抽存)。结案后及时归档。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
1、公司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管理。
2、本公司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4、本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5
6、本公司的大事记及反映本公司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四、归档要求
2、归档的文件材料种数、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3、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归档。
5、档案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应
6、案卷封面,应逐项按规定用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五、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1、按照 有关规定做好 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2、按照归档范围、要求,将文件材料按时归档。3、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努力维
护公司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公司档案只有公司内部人员可以借阅,借阅者都要填写《借阅单》 ,报主管人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其中非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部门经理签字批准,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总经理签字批准。
2、档案借阅的最长期限为两周;对借出档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催还,发现损坏、丢失或逾期未还,应写出书面报告,报总经理处理。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走在路上,挫折是难免的,低潮是必然的,孤独与寂寞是如影随形的;总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总有寄人篱下的时候,总有遭人诽谤与暗算的时候。这些时候,要知道潮涨潮落、波谷波峰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受得了折磨,守得住底线,一切都会证明,生活不会抛弃你,命运不会舍弃你。
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知识点实训1汉字录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熟悉键盘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能快速、正确地进行汉字录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键盘熟悉、文字录入速度与准确度
难点:全角、半角字符、图形符号和标点符号的输入
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讲练结合,任务导向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导入
使用计算机,先从打字开始......
二、呈现新课
1、认识计算机
任务1 认识云机房计算机的构成,能正确开关机。
任务2 会正确使用教学辅助软件收发作业。
任务3 保持正确的坐姿。
2、熟悉键盘的布局及功能键
任务4 熟悉键盘的功能键区、主键盘区、理解并掌握CTRL键、SHIFT键、ESC的用法,会输入数学、字母、汉字和各种符号
任务5 熟悉指示灯区:小键盘和大写键
任务6 熟悉任务编辑键区:常用于文档编辑过程,其中光标键用来向不同方向移动光标,Insert键的作用。
任务7 熟悉数字键区:常用于数字、运算符号的输入,在EXCEL中使用会加快录入速度。
三、课堂练习
使用桌面上的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打字练习(提醒下课前半小时有打字测试)
四、总结
正确打字姿势,实现盲打提高速度,汉字录入速度达到每分钟40字以上,正确率达95%。
作业通过练习,达到“盲打”输入,实现目标要求。
教学反思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小编为你推荐《教案范文: 计算机教案1篇》,希望您喜欢。
使用教材:幼儿功能英语课题:Numbers周次:第12周总课时:1课时设计人:龙文娟Teachingaims:
通过学习单词(Numbers),从1到10,要求会数、会读、会认,从数字展开,配合连线游戏,使基础知识更牢固。Keypoints:
1、认识数字;
2、单词学习;
3、听音判断练习;Difficultpoints:单词正确发音;鼠标操作;TeachingMethods:讲解、示范、辅导;TeachingAids:课件、计算机、液晶投影仪、教材;TeachingTime:1课时Teachingprocess:
一、课前准备部分:
1、训练常规,组织教学。
2、师生问好!强调学生坐姿。
二、单词学习
One:Doyouknowwhatsthenumber?
TwHowmanyeyesdoyouhave?
Howmanysnow-manarethere?
Three:Letscountthenumbertogether.
Howmanyhappyfacearethere?
Four:Theflowersareplayingontheplayground.
Theyareplayingropeskipping.
Five:Therearefivebananas.
Six:Howmanystarsinthesky?
Seven:Seveneggsarethere.
Eight:Letscountittogether!
Nine:Thepeacockhaveninetails.
Ten:Therearetenfootmarks.
三、游戏
Wheresthelittlestar---Countingnumbers.
数完数后,进入游戏区,进行连线游戏。(将不同形状的图片用数字按顺序连接起来)
训练孩子们认识数字的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小结
让孩子们从一数到十。整齐地读出来;
Howmanyfingersdoyouhave?
Howmanyflowersareropeskipping?
Howmanystarsinthesky?
教学目的: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毒的定义•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二、病毒的历史•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最初对病毒理论的构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说。在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通信进行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三、病毒的产生•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3、用于版权保护。四、病毒的特征•未经授权而执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时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2.隐蔽性•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3.潜伏性•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号的星期五发作。国内的"上海一号"会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发作。4.破坏性•良性病毒可能只显示些画面或出点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恶性病毒则有明确得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5.不可预见性•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驻内存,改中断)。五、病毒的分析•整个病毒代码虽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表现部分:1、引导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如驻留内存,修改中断,修改高端内存,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2、传染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染方式,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3、表现部分是病毒间差异最大的部分,前两个部分也是为这部分服务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条件才会触发其表现部分的。六、病毒的命名1、按病毒出现的地点2、按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3、按病毒发作时的症状命名4、按病毒发作的时间[1][2]下一页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4981.html
上一篇:2023蒹葭的课件(锦集十五篇)
下一篇:雨燕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