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的“乘法结合律教案”绝对能够给您带来满满收获,敬请务必收藏本网站,并持续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对于老师来说,教案和课件也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要我们老师在撰写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有效地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2、通过简便计算的推理过程,提高学会应用公式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独立口算
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体进行校对,接着让学生说出各组数的特点:第一组最基本的步骤是52,第二、三组分别是254和1258。看到这些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二)启迪计算
从口算训练引入,揭示课题--乘法中的简便计算练习。接着老师提出目标。
(三)分层训练
1、应用乘法结合律为主的简算。
教材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1950)25036402755
(816)12512548256403
先审题,说一说哪几道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分别怎样计算?
讨论后由学生同桌合作,各选择每一组中的一组进行计算,完成后相互批改。
2、运用乘法交换律的简算。
课本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由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全对的同学多。学生完成
后检查并自批。教师巡视纠错,最后校对,评比哪一组全对的人数多。
3、小结反思。通过以上两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你认为已学
的乘法中的简算有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
回答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2时学生口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回答后再让学生根据简算特征编几道可简算的题目。
4、综合应用
在第三步编题的过程中,教师再问在连加和连减中我们还
学到过怎样的简便计算?让学生举例,并说出依据,如324-127―173,428―(128+253),484+347+216+453,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然后学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依据。
独立完成第4题,并补充:计算241350。教师巡回纠错,校对时重点讲评:125325
=125(84)5
=(1258)(45)
=100020
=20000
补充题学生可能会计算成241350=(2450)13=1000
13=13000。学生指出错误并订正后,教师讲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特征与变化,不能想当然的做。
5、应用题,
课本第5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回辅导后进学生,完成快的
同学说一说思路,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思路和简算的依据,列式为24520=24(520)=24100=2400或直接列为24(520)。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重点练了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四)作业
《作业本》[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发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乘法分配律
【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请同学们进行口算练习(指名回答)
5×2=25×2=
5×4=25×4=
15×2=16×5=
15×4=45×2=
75×4=125×8=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口算练习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像这样2个数相乘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是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今后都会帮助我们来运算,我们都应记住。这里特别的请大家记住三对好朋友:5×2、25×4、125×8。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活动,发现了很多奇妙的规律,在我们的数学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探索和乘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新知探索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积木吗?
生:玩过。
师:你会用积木搭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用积木搭过的物体。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师:你能看出老师搭的是什么形状吗?
生1:正方体。
生2:不对,是长方体。
师:真好,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你们是怎样计算得到这个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每个人动笔算一算。
(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上面看:3×5×4
从前面看:5×4×3
从侧面看:3×4×5)
师:由于同学们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的第一和第二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3、4、5三个数字相同,不同点是数字的位置不同。
师:数字位置不同运算顺序就不同,那么大家想想,如果三个数字的位置不变,你有什么办法还按照刚才同学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吗?(不亦动3、4、5的位置,能不能先算5×4)
生:用小括号把5×4括起来。
(板书:(5×4)×3=3×(5×4))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2个算式的结果。(学生计算发现结果都是60)
师:我们以往将三个数连乘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而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相同。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谁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三个数连乘的例子?(找2-3个学生举例子,例子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了吗?现在请每个人在练习本上举一个例子,然后在小组内汇报你举的例子。(提示:如果找到比较大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板书学生的举例,3、4个即可)
师:从刚才大家的举例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等式的共同点吗?
师:同学们概括的真好,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吗?(如果同学们概括不出来,可以用字母的方法表示,并提示学生以后用字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其他的规律,更加便捷)
师:现在请同桌2人对照这字母的表达方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真聪明!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在计算搭长方体所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过程中发现了三个数连成,顺序不同,结果却相同这一问题(板书:发现问题)于是我们从中猜想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板书:提出假设)经过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我们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板书:概括规律)
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新知应用
(1)练习
(42×4)×5=42×(4×□)
(35×2)×5=35×(□×5)
(28×2)×5=
(47×25)×4=47×(□×□)
师:这里面出现了我们一上课提到的三对好朋友,大家发现了吗?(再次提醒学生注意5×2、25×4、125×8这三组数)
(2)课件出示:
38×25×4
49×125×8
(带领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数字以及板书格式,体会简便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二道习题。)
(3)让学生观察一开始板书的三组式子:3×5×4
5×4×3
3×5×4
师:观察第一组和第三组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5×4和5×4位置改变了。
师:没错,那么这2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
生:相同
师;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 ×2=25×(2×2)
生乙:(lO×5) ×5=10×(5×5)
生丙:1O×(2×5)=(lO×2) ×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 Xc=aX (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5
=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笔者决定与大家分享一篇非常实用的“乘法结合律教案”。教师的职责之一是编制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当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完善。出色的教案需要教师全方位地思考。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出色自己的机会和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15254=1500
教学挂图(35)4=60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6教时备课日期11月7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我们已经学过加法的运算定律,请大家回忆一下,是怎样的?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板书)
3.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有
怎样的运算定律?(学生猜测)
4.大家猜的非常好,的确乘法也有
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小组合作,想一想:怎样求出邮票的总张数?
(3)组织交流:①43=12(张)②34=12(张)
(4)思考:这两种算法都是求什么的?结果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43=34)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1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比较。
3.从这些算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所讲,板书ab=ba)。
4.学习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乘法交换律我们以前有没有碰到过?你能举个例子吗?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5.学习乘法结合律。
(1)出示计算题。①(1412)5②14(125)
(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3)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4)板书:(1412)5=14(125)。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3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
7.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板书:(ab)c=a(bc)]
8.谁能根据字母公式,来说一说乘法有着怎样的运算定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9635=35□4827=□48
(1615)4=16(□□)
25(218)=(25□)□
(3)判断: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定律?
153=315
2124=4212
7(86)=7(68)
(32)1=3+(2+1)
(434)15=43(415)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七第1题、第4题
课后感受
学生由于已经有了加法运算定律的积累,所以今天的课上的很顺,学生大多能正确地进行迁移、应用。少数同学会在回答概念时,把乘法口误成加法。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1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第24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五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复习中的应用题和填空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迁移: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
学生做完以后,自愿结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做的?
(2)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学习新知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3。
教师出示例3
小组讨论;(1)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154)10()15(410)
(1258)5()125(85)
教师: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24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妁。
2、学习例4。
出示例4,43254。
分组讨论:(1)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2)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自学例5。
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
4、小组学习: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4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
(1)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4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5题。
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4:43254例5:25434
=43(254)=43(254)
=43100=43100
=4300=4300
教学设想:本课大量采用了自学的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简便方法的应用,这样有助与学生形成比较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课型,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课后附记: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合理猜想
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启发学生表述,教师出示定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师:我们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对乘法来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呢?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教学乘法交换律
1、利用旧知,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入例1,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让学生自行解答。
2、通过比较,体验规律
启发学生说出43和34两种算法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3=34(板书)。并引导学生表述等式含义(可让学生比照加法交换律进行表述)。
3、再举实例,验证规律
⑴师:其它两个数相乘,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出示课本中三组算式,让学生解答)
⑵再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教师把上述各等式对齐板书出来。
⑶师:如果告诉你4415=660,你能不通过计算直接说出1544的积吗?为什么?(教师把1544=4415板书在以上各等式下面,并指出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在该等式下面用省略号表示)
4、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上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及不同点,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反馈评讲时,着重说明左、右两边的算式里都是乘法,乘积相同,两个因数也分别相同,只是因数出现的次序不同)
⑵学生表述讨论得出的规律,教师出示结语(可将课头出示的加法交换律稍加改动而成),揭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说明这里的字母可表示任何数。
5、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⑴第88页练一练第1题中前两小题的填数练习。
⑵第88页第2题中前两小题(适当提示思考方法)。
⑶第85页第4题(说判断依据,其中第3小题说明乘法交换律的推广运用)。
6、指出用途,鼓励探究
⑴引导学生回忆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完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⑵思考:在算式5372及2594中,你会运用乘法交换律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吗?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这里,主要要求学生知道5372改成5237,2594改成2549计算简便,为下节课学习简便计算作孕伏。若有学生说出5372=3752及2594=9254,别轻易否定,留在学过乘法结合律后再评讲解决。)
二、教学乘法结合律
1、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师:我们再来看例2的这幅图,除了能计算一共有多少枝钢笔,你还能想到什么?(共花了多少钱?)你能计算吗?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可能出现四种算法:
⑴(810)2⑵8(102)
⑶(82)10⑷8(210)
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道理及计算顺序,算出结果。为突出⑴、⑶的计算顺序,在第一步计算处添上小括号。
引导学生比较⑴与⑵,⑶与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着重说明不同在哪里,并试着用一段话进行表述。
2、再举例子,理解规律
⑴指导学生自学第89--90页。
⑵小组讨论:每组的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⑶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归纳结论,并让学生按此规律举例(板书并在最后一例下用省略号表示)。
3、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师:刚才讨论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另一条运算定律,叫做乘法结合律。(解释一下结合的含义,并出示结论)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教师板书,同时指出这里的字母可表示任何数)
4、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⑴第91页练一练第1题的填数练习。
⑵第91页第2题的三小题(最后一题适当提示)。(判断对错)
⑶第91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23454073525645
25(64)(86)1254825125
⑷第91页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0264259+468+741+532
40601803700-2185-815
三、综合练习
1、说出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⑴15232=23(152)
⑵25(174)=25417
⑶255042=(254)(502)
⑷9+35=53+9
2、想一想:前面的思考题5372按37(52)计算,2594按9(254)计算,也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第91页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0264259+468+741+532
40601803700-2185-815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学会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定律教学
1、感知乘法结合律。
出示:求3、25和4的积。
学生审题后口答算式,并互相补充,得到左边部分。
32543(254)
34253(425)
254325(43)
253425(34)
42534(253)
43254(325)
接着问:这几题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那么可以先算后面的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吗?结果会相等吗?第一题示范列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四人小组分工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最后总结: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数相乘,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数相乘。)
2、验证与巩固
(1)验证
教学例2,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完成后校对思路、式子与答案,把结果连成等式:(310)2=3(102)
(2)总结。自学课本第12页(2),先计算,再看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完成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给书本中的定律填空,齐读后再给出a、b、c三个字母,要求学生概括出定律,
(3)巩固。
练一练第1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横线上填
入适当的数。
请学生填空,并口头说出依据,校对时第(3)(4)小题重点讨论:第(3)题比较5(780)、7(580)哪重填法简便?第(4)题(8125)(1416)与其它填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一种简便,简便在哪里?
(二)简便计算
1、教学例3:25134
自学书本例3,思考并回答旁注,然后补充完成。
2、课本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定律。
练一练第2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过来。
由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快的组可以订正。
最后指名学生做出判断,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指出错误,并订正。
总结提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2、简便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独立完成后校对讲
评。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10]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 ×2=25×(2×2)
生乙:(lO×5) ×5=10×(5×5)
生丙:1O×(2×5)=(lO×2) ×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 Xc=aX (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5
=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2例4及练习五到6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问: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齐读后,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
(54)25(42)
=202=58
=40(个)=40(个)
让学生说说解答思路。
教师:这两种思路,都求出共有40个球,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她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的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这三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系统吗?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多让几个同学发言。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接着,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做第28页前半页做一做
2、教学例3
出示例3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3254
=43(254)
=43100
=4300
3、教学例4
出示例425434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25443434
=25
=10043
=4300
比较例3和例4的共同点,使学生知道在计算连乘时,可以先把能凑成整百或整十的数先乘起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8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五的第69题。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0、11、12题。
五、小结
什么叫乘法结合律?
附板书: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5(42)
=202=58
=40(个)=40(个)
43254
=43(254)
=43100
=4300
25434
=25443
=10043
=4300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p.61~6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多提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学习乘法交换律:
演示例题图,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图意?
(一组5人踢毽子,3组一共有多少人?)
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全班交流:
(1)35=15(人)(2)53=15(人)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乘数相同,位置不同,积相等)
因为积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等式,谁能把它写出来?
(35=53)
读一读,这个等式,问:类似的等式你还能说几个吗?
说得完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ab=ba
指出:这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知道叫什么吗?(板书:乘法交换律)
2、学习乘法结合律:
演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可能有的结果:
(1)6523(2)5236
=3023=1156
=690(人)=690(人)
(3)6(523)(4)6235
=6115=1385
=690(人)=690(人)
评讲这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的是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二先算的是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全部
方法三也是先算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四先算623意义不好说,所以不提倡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交换了6和23的位置,用到了刚学的乘法交换律)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乘数没变,位置没变,但乘的顺序变了,积没变。)
想一想,这又是乘法中的什么规律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结合律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abc=a(bc)
3、学习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23152(2)5372
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要学生能说出各是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部分练习
1、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题略)
注意最后一题:13跑到了前面,那肯定是用到了乘法交换律,本来是没有括号的,那就是先前面的,后面的算式在后面多了个括号,那就变成了先算后面的,这就用到了乘法结合律
2、比较上下两题,你更愿意算哪题?算一算
3、你能很快说出每束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
先是同桌互说,再是指名说。其中最后一束,要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都比较简便的时候,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第4、6题
课后小记: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8283.html
上一篇:二年级看图写话课件(精品七篇)
下一篇:六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