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豆豆瓶的教案

时间:2023-11-13

豆豆瓶的教案集合4篇。

期望这份“豆豆瓶的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希望以下信息能够为您提供参考和帮助。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当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完善。制定教案离不开对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的深入了解。

豆豆瓶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幼儿尝试运用各种不同工具把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

2、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指导上面有洞眼的漏勺能够很快的把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漏勺是快捷、方便的工具。

3、在记录表中记录自己的猜测和试验结果,幼儿萌发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

黑板、记录表、标记贴、澡盆、大米、黄豆、漏勺、筷子、夹子、小桶、透明杯子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老师:今天呀,厨房的阿姨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她不小心把黄豆和大米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小朋友想办法帮助厨房阿姨把黄豆从大米粒区分出来?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教师出示工具,幼儿根据工具大胆猜测并作记录。

老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工具,我们一起瞧一瞧,都有哪些工具?请小朋友们猜测,哪种工具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把黄豆区分出来?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把标记贴在这种工具下面。

3、幼儿动手操作并作记录。

注意:幼儿每一种工具都要尝试,找出最快最方便的一种工具,记录下结果,最后把你的小标记贴在记录表的小手这一行的工具下面。

发现漏勺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把黄豆区分出来。

老师:我们刚刚用不同工具来分黄豆,实验完毕,你们局的哪一种工具能够最快、最方便的区分出黄豆?为什么说漏勺最快呢?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是如何使用漏勺的?

请幼儿上前演示并讲述操作过程。

总结:在漏勺上有很多洞眼,当用漏勺盛黄豆和米时,只要用手轻轻左右晃动小勺,米会很快从小洞里漏下去,黄豆留在勺子里。漏勺是区分黄豆最快捷的工具。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来举行一次分黄豆比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用漏勺把黄豆和大米分开,看看哪一组小朋友分得又快又好!

豆豆瓶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豆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豆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双面操作板(前后一样,如图示。“0”是豆子的标记,分别表示蚕豆、黄豆、红豆)。

3、海洋球、乒乓球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动作要领。

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中。在幼儿进行操作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四层意思:要做什幺(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尤其是“一个靠着一个”和“站左线上”的要求,能排除不规范排列给比较、归纳以及形成正确概念所带来的干扰因素,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c: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让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必须从操作开始、因此,安排操作活动,让幼儿先动手分、排队,观察具体、直观的现象詹,再动脑思考、比较,逐步理解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通过探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

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豆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提出设问,引导幼儿运嗣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立即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激发英强烈的探索欲望。

2、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的数量多,大种子用的数量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手拿海洋球、乒乓球提问: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幼: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师: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铡丝”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钢丝”: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甲(师幼游戏)

幼: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我们脚小,用的步子多。

从“豆豆排队”迁移至另一幼儿熟悉的“球排队”、再过渡到轻松的游戏“走钢丝”,启发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豆豆瓶的教案【篇3】

游戏目标:

1.练习站立侧翻身,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游戏准备:

熟练儿歌的内容

游戏玩法:

幼儿俩人一组,手拉手相对站立,边念儿歌边左右摆动双手,念至儿歌最后一个字时俩人同时从手臂下翻身。(中班幼儿可先转体180度,背对背站好。准备一下,念儿歌,再转体180度,面对面站立,这样继续进行;大班幼儿可连续翻。)

游戏规则:

幼儿俩手必须拉紧不能松开附儿歌:

炒炒炒,炒豆豆炒完豆豆翻筋斗

活动反思: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创编了音乐游戏“炒豆豆”。本次音乐游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活动设计充分体现音乐游戏音乐性、情趣性的特点,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创造,借助已有经验尝试创编炒豆豆的过程,共同讨论制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初步体验、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风格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音乐游戏不仅具有游戏性,也要具有音乐性,本次活动的歌曲音乐来自《拾豆豆》中的乐曲,活泼、风趣,使得游戏更显民间韵味。在活动过程中,游戏的动作及玩法都是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在环环紧扣、小步递进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肢体动作、语言节奏、手腕花的运用,使孩子们能根据歌词内容主动进入游戏情境,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首先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本次活动的乐曲简短,歌词简单,活动进行之前幼儿已经很熟悉,民间韵味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创编,自主体验、表现了对游戏音乐的审美感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翻跟头”动作,主要借助手腕花帮助幼儿解决与同伴一起翻跟头的困难,幼儿在唱一唱、玩一玩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结伴翻跟头的动作。游戏中幼儿在创编“炒豆豆”动作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编的平台,所以,幼儿的兴趣很高,十分投入,个个都踊跃发言。最后的三人合作玩“炒豆豆”游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掌握“炒豆豆”动作的基础上,添加了“豆豆”角色,先让幼儿尝试三人游戏,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待幼儿完全掌握规则,熟悉玩法后再完整进行了游戏,让幼儿在解决游戏难点的基础上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性质、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充分体验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的快乐。特别是游戏结束后的一句“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增加了游戏的乐趣,使得游戏达到了**,。活动在**中结束,幼儿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有了合作的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而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

豆豆瓶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愿意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在指定的范围内表现糖豆豆。

2、感受五颜六色的糖豆带来的色彩美。

3、积极参加玩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装有五彩糖豆透明的瓶子一个,盒子一个(把瓶子装在盒子里)。

2、红色,黄色,蓝色的颜料,颜料盘每组3个,抹布每组三块。

3、小兔跳的音乐,录音机1台,画有瓶子的纸与幼儿人数相等。

4、大的房子图。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听一听,猜一猜。

教师摇手中的盒子,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感知欣赏:五颜六色的糖豆。

1、教师拿出玻璃瓶。

预设问题:(1)这些糖豆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小小的)(2)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幼儿一起观察糖豆的颜色)师:他发现了红红的糖豆,你发现了什么颜色?(黄黄的)还有什么颜色呢?(蓝蓝的)红红的,黄黄的,蓝蓝的这么多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觉得怎么样呀?(好看)小结:红红的,黄黄的,蓝蓝的糖豆在一起可真漂亮呀!(3)师;这么多的糖豆,宝宝们想吃吗?(想)那现在老师来请你们吃糖豆,好吗?吃过后告诉大家糖豆是什么味道的。(集体品尝)2、想象创作:蹦蹦跳跳的糖豆豆。

(1)老师(随音乐)从不同的方向摇瓶子:你们看糖豆豆在瓶子里怎么啦?

(动了,跳了,翻跟斗),跳呀跳他们会跳到哪里去呢?(宝宝随意讲,老师示范操作)跳、跳、跳,学小兔子跳。红糖豆跳进瓶房子,(擦擦手)跳、跳、跳、学小青蛙跳,黄糖豆跳进瓶房子,(擦擦手)跳、跳、跳、蓝糖豆也跳进房子到空空的地方坐了下来。

(2)请幼儿跟着老师的提示,模仿小动物跳的动作,从而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

师:宝宝们想不想学糖豆豆来跳一跳呀?(随音乐学动物跳)(3)幼儿操作:

交代要求,请幼儿到座位上操作,鼓励大胆动手师:你们想让糖豆住进瓶房子吗?

(4)老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在瓶子内点画,不要点到瓶外边了.在换颜色的时候要将手擦干净。

(5)对个别幼儿动作的指导。

四、欣赏评价:比一比谁装的糖豆颜色多。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看看谁的瓶子里的糖豆多。

五、音乐游戏:拉个圆圈走走结束活动。

jk251.cOm扩展阅读

爱生活的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爱生活的教案集合4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爱生活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呢?

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先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二、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

三、整体感知。

今天小导游带我们去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太空中”。

太空生活有那些趣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吧。读完了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睡觉,走路,喝水,洗澡都很有趣)。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有趣的太空生活,想不想把这些事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啊?要介绍的话,就得把课文读好。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的一点都不错。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五、识字记字,指导书写

发挥想象,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学生的想象)。

1、你已给会读哪些字了?指名读。

2、自由读字卡

3、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左右大致相等。

4、先描红,再临写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拿出字卡小组抽查。

2、小组给生字组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整体感悟,了解失重。

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睡觉、渴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四、交流续说

把自己从网上,书上查阅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穿插(太空吃饭讲究多)见资料袋。

五、再记字词。

六、实践活动

查阅太空生活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爱生活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读通文本,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2.通过填表,创设情景,展开想象,感受鸟叫声的音乐之美,维也纳生活的惬意。

3.通过抓住维也纳的风土事物,写风土语,感受浓郁的本土音乐和风情,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4.积累优美的语言,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相关的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维也纳生活的惬意和欢快,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风土事物,写出符合维也纳风情的语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圆舞曲”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城市旅游,叫维也纳,我这里收集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照片,我们先欣赏一下。

圆舞曲介绍。(是一种曲子,旋律欢快、优美,又叫华尔兹,经常捧嚓嚓的节奏。)

维也纳有“音乐之都”的美称,有人说:“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没有音乐维也纳就失去了一半的美。”让我们去感受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吧。(完成课题板书)

二、初感“圆舞曲”

1.扫清阅读障碍。

请大家翻到课文184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巡视,根据学生难读的词语,打印出示:

房脊门框巢穴硬胡茬

克罗利茨勃拉姆斯沙哑又苍老

带出一组结构相似的词语:

宁静又精致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

丰富而不重复清脆而透彻深沉而又持久

2.归纳主要内容。

a.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维也纳的生活的。

根据反馈,归纳板书:(鸟鸣圆舞曲鲜花圆舞曲弯道圆舞曲酒馆圆舞曲)

b.请你借助板书和你划出的句子,连起来用自己来说说维也纳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说,指导评价。

三、聆听“鸟鸣圆舞曲”

1.整体聆听。让我们先去聆听免费音乐会,请你浏览第2、3自然段,先完成自读卡中鸟的“表演佳宾形象”和“音乐特色”这两部分。

声乐佳宾形象

音乐特色

听众感受

鸟鸣圆舞曲

花腔女高音

变化无穷

……

……

学生交流,借助常识概括对猫叫声的音乐特色。

2.进行批注。请细细默读这些写鸟叫声的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想象和感受写在句子旁边。可以是对一位佳宾的叫声,或者几位佳宾的叫声,也可以是对所有佳宾的叫声的感受。

交流感受:听着这些佳宾的音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感悟写法。作者抓住了鸟的叫声和声音的形象,把免费音乐会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感到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点拨:参加音乐会的仅仅只有这4种鸟,只要这几种声音吗?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除了鸟叫声还有?一起读。这就组成了整个免费音乐会。

4.感受生活。聆听了清晨的“免费音乐会”,渐渐走进了维也纳的生活,你觉得维也纳的早晨的生活是怎样的?

四、欣赏“酒馆圆舞曲”

这“免费音乐会”,是鸟的音乐,这花的天下也有音乐,这路上也有音乐,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音乐,那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维也纳城郊的“当年酒家”,在当年酒家,我们要完成一个特别的任务,帮当年酒家设计一则风情语,让更多游客来这里感受维也纳的生活。

酒馆圆舞曲

风土事物

风情语

1.参考风情语。

千年遗址,稻谷之乡。美丽姚城,塑料王国。

塑料城,模具城,小市大城;四明山,舜江水,山清水秀。

能抓住典型风土事物,并有一定的写法,这是采用中国味的写法。

2.请你浏览课文,先找出“当年酒家”特有的事物,填在自读卡上。

3.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那真正的音乐在酒馆的哪里呢?交流。

4.怎么写才能让更多热爱音乐的游客也来维也纳的“当年酒家”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后,再写一写广告语。

5.交流,评价。

五、拓展积累

1.是啊,出示,引读——

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一句话: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她撩动了维也纳的生活。

2.请你拿起笔,选择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收藏在“积累屋”里。

3.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情感》一书,如果你有时间,课外可以去看看。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鸟鸣圆舞曲鲜花圆舞曲

音乐

弯道圆舞曲酒馆圆舞曲

爱生活的教案(篇3)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作文这项新本领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够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写话引出习作,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写作的激情,永远放松的习作心态,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回忆课余生活,想一想:

师: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值得回忆的事。为了让课余生活的美好记忆永远保留下来。现在让我们不这些写下来,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课余生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三年级学生处在习作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的内容,讲明习作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三、交流课余生活,说一说:

1、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同学讨论习作的范围及要求,明确这次习作可写哪些活动,什么事情,活动和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还有感受,心情与收获。

(2)在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选出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

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个人爱好,如:小搜集——搜集邮票门票;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2、自主思考。你准备怎么写?先自己想一想怎样才能说清楚,试着说一说,做好准备,过会儿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别人说一说,互相交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他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3)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仔细听,对说得不好的地方给予补充。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重点在于是否讲清楚,说明白。

【设计意图】三年级孩子刚入习作之门,需注重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同时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协商写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

四、展示课余生活,写一写:

1、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朗读优秀习作《老鹰捉小鸡》,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次课余生活写的是什么活动?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2、明确要求,自拟题目。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但在写时还要注意几点: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要把字写端正。

3、动笔起草,下笔成文。

把刚才自己说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学生进行习作,要求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巡回指导,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在习作教学中以优秀习作作为范例,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感到“有路可循”,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在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动笔,大大降低了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强调书写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五、分享课余生活,读一读:

1、读给自己听,自行修改。写好后自己读一读,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得清楚,看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

2、读给同学听,相互修改。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评一评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地方写得好,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3、读给爸妈听,分享快乐。回家后,先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请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然后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习作后面写上批语。

【设计意图】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自改自评,逐步养成终身享用的自改能力,同时在相互交流中,全体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快乐,也分享了别人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爱生活的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图文结合,联系字音,熟读课文。

2、充分利用图片和多媒体教学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种渠道地采集资料的能力和兴趣,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通过对太空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师课前寻找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多媒体及文字资料。

2、生收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趣事,美丽的太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课堂。

1、引入课堂,同学们请看,这是哪?(出示美丽的太空景色图)

对,这就是美丽的太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着“上天”的梦想;而今,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上天”不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20xx年10月,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这美丽的太空中活了二十多个小时(板书:太空生活),现在,彭老师就要邀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去了解了解咱们中国的航天史。

2、媒体播放,师讲述:

3、创设质疑情景

(1)今天,杨叔叔将来到我们的课堂,高兴吗?(出示照片)见了杨叔叔,你们都想问他些什么问题呀?

……

(2)点击播放:杨利伟鼓励学生的话。

4、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孩子们可要仔细观察了,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5、学生谈感受,师板书:趣事多。(齐读课题)

过渡:太空生活中究竟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课文中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想读读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要求:孩子们,你们读书时想给自己提点什么样的要求?

1、看来你们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了,那赶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好每句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昨天学习生字情况。

(1)读带音节的生字。

(2)读去掉音节的生字。

(3)读带生字的词语。

4、读文。指名6个孩子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太空生活写了哪些有趣的事?

三、学习课文

1、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欢哪件趣事的段落呢?

(1)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

(3)齐读。(喜欢哪个段落就站起来读哪个段落)

2、能用“在太空中,宇航员做什么事必须怎么样,不然会发生什么情况”的句子来说说你喜欢的趣事吗?

(1)课件出示:在太空中,宇航员-----必须-----,不然-----。

(做什么事)(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

(2)小组内说说——全班交流。

3、的确,在太空生活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那么,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1)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相应句子: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板书:失重)师介绍:在太空中,由于摆脱了地球引力,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任何东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飘浮起来。

4、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的趣事吗?我准备聘请几个太空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介绍,可以介绍书中的趣事,也可以介绍你搜集的趣事,先自己练习练习。

(1)出示练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互助完成。)

A、运用书上的内容把话说完整。

B、用了解到的内容把话说完整。

C、联系生活,大胆想象,把话说完整。

大家好!我是太空小导游---,欢迎大家来太空旅游。由于

(姓名)

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游客们------必须----,不然-----。祝大

(做什么事)(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

家在太空度过美好的一天!

(2)自由练习说一说。

(3)全班交流。

5、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可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宇航员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在地球上得刻苦训练,我们来听听杨利伟叔叔是怎么说的?

(1)点击播放:杨利伟叔叔说的话。

(2)你们听清楚杨叔叔给我们提的要求吗?孩子们,从现在开始,为你们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努力吧!

四、兴趣题(三选一)

1、画一画: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2、说一说:把你了解到的太空生活趣事说给朋友、家人听听。

3、写一写:根据手上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自己在太空会发生什么趣事,以“我在太空中生活”为题目写一段话。

浮力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想看一篇好文章您可以读读“浮力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浮力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F浮>G上浮ρ物

力浮沉的条件F浮=G悬浮ρ物=ρ液=-F=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潜水艇计算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浮力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浮力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浮力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集合4篇


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准备讲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而现在着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绝不为晚。教案是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小编特别准备了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希望满足您的期望。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快乐谷”!想去看一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快乐谷”的游乐场看一看。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踊跃交流。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自由提问题。

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4+4+4+4+4=20(人) 5个4

2+2+2+2+2+2=12(人) 6个2

3+3+3+3=12(人) 4个3

(把)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4个3)

教师板书:5个4 6个2 4个3

师: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快乐谷”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场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实践探究:初步感知乘法

师:首先,我们来到了“快乐谷”的第一站──“拼图吧”,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各摆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看图交流,师随机板书算式:3+3+3+3+3+3=18(根)

10+10+10=30(根)

5+5+5+5=20(根)

师: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你们摆一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2、形成表象: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类似的算式。

师: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师: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学生小组讨论)

3、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比如:3+3+3+3+3+3=18,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的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

(师边说边板书算式:3×6)

师:“×”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指导写乘号:“+”变斜就是乘号。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指导学生书空)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是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指名读算式,再让学生齐读算式。

师: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再交流订正,师板书:3×10=30或10×3=30

4×5=20或5×4=20

5、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乘法: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发现)

师: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学生能够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起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拓展练习:

1、师:再回到游乐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提问题,并列算式。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 4个8相加

8+8+8+8 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6“做一做”,练习九第1、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跟同学们说一说。

5、课后延展: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并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18 6个3

乘法: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而且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途径和方法。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因此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和学生的谈话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拼图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在指导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通过比较分析加数相同和不同的加法算式,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个中心,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突破了难点,同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积极参与的平台,注重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以动引思,以思促学,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3.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习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交流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交流主题图的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对于乘法的含义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最新的爱莲说优质教案集合(4篇)


爱莲说优质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①关注生字读音:予:yú 蔓:màn 鲜:xiǎn

②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深入探究: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快速背诵。

④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⑤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

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①指名读全文;

②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菊——“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③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衬托的手法。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④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⑤美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爱莲说优质教案(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和技能:理解本文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文章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文章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本文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指导议读质疑、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4、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向课外,培养人文素养,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四、说程序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莲花、菊花、牡丹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莲花有何可爱之处?

(再从电脑屏幕显示几幅近景远景不同姿态的莲花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莲花,看完以后请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话)看来,大家各有所爱。世上万紫千红的花很多,莲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但周敦颐先生却偏偏喜欢它,为什么?翻课文,听朗读,找原因。(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观察说话能力,并直接从爱莲原因入手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指导朗读,突破重点

第一轮:请几位同学朗读(师生简单评价)。

第二轮:各组推出一名同学朗读竞赛。

第三轮:读出感受、读出画面 (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配音朗读)。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3、设疑质疑,品味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把莲花比做什么?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3)你是怎样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知识迁移,课后延伸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两句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3)课外辩论会:甲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第三个作业视教学条件和时间而定),反馈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说应用

爱莲说优质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优质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教师泛读。

⒉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蕃(fán)濯(zhúo)淤(yū)涟(lián)亵(xiè))鲜(xiǎn)有闻

四、自学课文。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之后再读课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君子

4.4.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七、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当今社会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重现君子的品质)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2.课外拓展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实用精选:动物瓶的教案4篇


动物瓶的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比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有良好的操作习惯,能积极地与材料互动。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空瓶若干,赤豆、数字卡、圆点卡、动物图卡、背景图、大瓶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老师手拿点子、数字、动物卡片,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ж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

幼:嘿嘿,来了ж位小客人。

(二)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的意义

师:呜呜,火车开到了数字城(出示背景图,拿出数字6)看,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6也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刺猬,6只小刺猬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一幼儿上来选出6个圆点的卡片贴在数字瓶上。

(三)亲自实践,感知比6少的数量

1、自由探索做动物瓶

(1)要求找出比6少的动物卡贴在瓶身上。

(2)幼儿集中交流,将幼儿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3)师生总结:比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2、再次操作,进一步感知比6少的数量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瓶上贴了几只小动物,为什么?这些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哪几个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把它贴在点卡左边。

(四)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师:小朋友做的动物瓶真漂亮,豆宝宝看见了,心里可喜欢呢。它们想住在动物瓶里,你们愿意吗?那我们一起来帮豆宝宝搬家吧,但是要看仔细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住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住也不能少住。(出示一个动物瓶,请小朋友观察动物数量,然后说应该住几个豆宝宝,老师操作放入相应数量的豆宝宝)豆宝宝住在里面好开心,天冷了,赶快把它关好门,再贴上一个门牌号,应该贴数字几呢?请幼儿选一数字贴在瓶盖上。

幼儿操作:根据动物瓶身上的动物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豆宝宝,并在瓶盖上贴上数字,然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

(五)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拿在手里,记住自己是数字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新的朋友排在前面,继续找新朋友,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小车厢。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厢快快来。”师幼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动物瓶的教案(篇二)

教学经验:

科学探索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孩子们对这一系列操作活动非常感兴趣,做动物瓶—装豆豆—拧瓶盖—贴数字门牌,忙的不亦乐乎。孩子们从活动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操作的过程自然的融入数学的教育,让幼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参与活动中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大小不一的空瓶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知瓶子的大小、高矮以及数量的多少。在自然状态下感知数概念,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感知此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黄豆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6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具:1-6的数字卡、1-6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背景图、头饰(火车头)、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6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6只小白兔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制作动物瓶感知此6少的数量。先让幼儿找出比6少的动物图卡片贴在瓶身上,再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将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师幼总结:此 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再次操作,鼓励幼儿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每个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请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到数字城找一找贴在6的下边。

4、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请小朋友帮豆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头上,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课后反思:

1、整个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孩子们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在玩帮助数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时,他们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还有的找错了,但是他们相互间发现问题后能自己帮助解决.最后都出色地按照要求找到了自己的新朋友,从中也让孩子感知了6以内的序数。

2、孩子们对配对游戏真是爱不释手,装豆豆、拧瓶盖、贴数字,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在装豆豆时,碰到了瓶口小、蚕豆大、装不下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小朋友请求帮助。他们很自然地把蚕豆换成黄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材料投放恰当对孩子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当问到6可以表示什么的时候,孩子们发言非常积极,他们说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小朋友、6张桌子、6架飞机、6条小鱼等等,理解了6的意义。

动物瓶的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感知7以内的数量是中班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班幼儿对7以内的数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因此本次活动主要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动物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量,尤其是7 的数量。同时在活动中有机的结合了数数方法、复习数字、制作动物瓶、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等数学方面的练习,及量词的学习等其它领域的渗透。让幼儿获得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正确感知此7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米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7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 具:1-7的数字卡、1-7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磁带。

活动过程:1、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复习

7以内的数。)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7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7”。

吸引幼儿注意力:“今天老师带来几张图片,你们看是什么?(蝴蝶)数数看有几只?(集体数数:6只。)师:出示第7只蝴蝶,问:又来了1只,是几只蝴蝶?(集体数数:7只)6只蝴蝶添上1只是7只蝴蝶。师:现在蝴蝶要玩游戏了。(拿去第7只蝴蝶)7只蝴蝶飞走了1只蝴蝶是几只蝴蝶?(集体数数:6只)7只蝴蝶去掉1只蝴蝶是6只蝴蝶。师:边演示边小结:6添上1是7,7去掉1是6。7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7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7只蝴蝶。7只蝴蝶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作动物瓶感知此7少的数量。

●请小朋友在篮子里找出比7少的动物图卡放在桌上,师检查。

●找出与自己相对应动物圆点卡放在桌上.师幼总结:

不错的比7少的动物是6. 5、4. 3. 2. 1.比7个圆点少的有6个、5个、4个、3个、2个、1个。

●再次操作,请小朋友找出自己喜欢的比7少动物贴在动物瓶上,小朋友要看清自己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后请小朋友到篮子里找出相对应的圆点卡贴在动物的下边。请小朋友互相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

3、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请小朋友帮花生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花生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胸前,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火车音乐响起,小朋友三四人一起搭火车走。音乐一停请小朋友下车找比自己少1的朋友,找到好朋友站在它旁边,师检查(不对师给予纠正。)游戏开始。按7、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能够根据中班幼儿认识的特点,一开始就用火车玩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引起幼儿对计算的兴趣。教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寓计算教学于游戏之中,使抽象的数形式,数数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乏味的计算作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使游戏和复习计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教学要求。

动物瓶的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感知7以内的数量是中班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班幼儿对7以内的数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因此本次活动主要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动物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量,尤其是7的数量。同时在活动中有机的结合了数数方法、复习数字、制作动物瓶、数字宝宝找朋友等数学方面的练习,及量词的学习等其它领域的渗透。让幼儿获得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正确感知此7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米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7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具:1-7的数字卡、1-7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开火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复习7以内的数。)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7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7”。

吸引幼儿注意力:“今天老师带来几张图片,你们看是什么?(蝴蝶)数数看有几只?(集体数数:6只。)师:出示第7只蝴蝶,问:又来了1只,是几只蝴蝶?

(集体数数:7只)6只蝴蝶添上1只是7只蝴蝶。师:现在蝴蝶要玩了。(拿去第7只蝴蝶)7只蝴蝶飞走了1只蝴蝶是几只蝴蝶?(集体数数:6只)7只蝴蝶去掉1只蝴蝶是6只蝴蝶。

师:边演示边小结:6添上1是7,7去掉1是6、7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7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7只蝴蝶。7只蝴蝶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作动物瓶感知此7少的数量。

请小朋友在篮子里找出比7少的动物图卡放在桌上,师检查。

找出与自己相对应动物圆点卡放在桌上.师幼总结:

比7少的动物是6.5、4.3.2.1.比7个圆点少的有6个、5个、4个、3个、2个、1个。

再次操作,请小朋友找出自己喜欢的比7少动物贴在动物瓶上,小朋友要看清自己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后请小朋友到篮子里找出相对应的圆点卡贴在动物的下边。请小朋友互相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

4、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请小朋友帮花生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花生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胸前,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火车音乐响起,小朋友三四人一起搭火车走。音乐一停请小朋友下车找比自己少1的朋友,找到好朋友站在它旁边,师检查(不对师给予纠正。)开始。按7、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能够根据中班幼儿认识的特点,一开始就用火车玩的形式吸引幼儿,引起幼儿对计算的兴趣。教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寓计算教学于之中,使抽象的数形式,数数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乏味的计算作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使和复习计算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教学要求。

最新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集合4篇


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熊宝宝的小芽芽》这篇散文用诙谐、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叙述了熊宝宝所经历的萝卜的生长过程,并告诉幼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主旨。文本通过描述天、云、草、花四种意向,勾勒出小熊种萝卜的时间和美好的意境;运用“会不会”这一猜测词和联想这一写作方法,将小熊的心理活动和植物的生长过程栩栩如生地与幼儿做了对话,使幼儿在想象中感悟文本的趣味美。

活动目标:

1、看图片,赏诗歌,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2、能够运用想象法和联想法,理解熊宝宝的心理活动变化,体验散文的娱乐美。

3、运用换词法创编散文,学习“长啊长,长大了!ⅹⅹⅹ长出ⅹⅹⅹ”这一句式,积累语言经验,在讨论活动中,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想象、猜测、游戏等形式理解叙事散文的有趣情节

活动难点:愿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用较完整的话表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到了,你们看,春天美不美?为什么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好多植物都开始生长。所以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2.出示散文背景画,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春天的美景。

二、完整欣赏散文,体验文本的意境美。

1.看图片,老师带领幼儿练习散文中的句式: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

2.边看课件边欣赏散文,鼓励幼儿跟着一起讲述。

三、重点理解熊宝宝的心情。

1.熊宝宝和我们大家一样都喜欢种植,他的小芽芽在慢慢地长大了。你们种的小芽芽长大了吗?长出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熊宝宝发现,他的小芽芽什么都没有长出来,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们猜,他会做些什么呢?

3.熊宝宝好伤心,想要拔起芽芽种其他东西。

4.熊宝宝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怎么办呢?大家的帮忙,让熊宝宝拔出来了,是个什么呀?这个时候,熊宝宝的心情怎么样呢?

四、运用想象,体验散文的娱乐美。

师:熊宝宝猜会长出苹果、梨子等等,你们猜猜看会不会长出其他果实?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运用换词法创编散文,积累语言经验。

五、在讨论活动中,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1.师:为什么长出的是萝卜,而不是小熊和小朋友们猜测的其他果实? 请幼儿举例说明。

2.集体讨论说理由。

3.教师小结:因为熊宝宝种下的是一颗萝卜种子,它是不会长出苹果、梨子、西瓜或者其它的果实来的,它只能长出萝卜。种什么植物的种子它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六、活动延伸:

运用游戏结束本次活动,深化文本的价值取向:我是一颗小种子(大树、小树、向日葵、喇叭花……)

1.交代游戏规则:所有小朋友来当“种子”,并说说你是什么种子?老师来当“园丁”。

2.师幼互动做游戏

师:“洒洒洒,洒种子,我种下了一粒种子。”

幼儿:“长啊长,长大了!长啊长,长出了小芽芽,长啊长,长成了XXX”。(幼儿用肢体表现植物生长过程。)

活动反思:

《熊宝宝的小芽芽》是一节小班的散文欣赏活动,取材于小班语言渗透领域下册。当我阅读到这篇简单的散文时,被它有趣的情节所吸引。而我班幼儿是一群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他们喜欢听,喜欢讲,喜欢参与,我想这篇叙事散文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大的快乐、自豪。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学习散文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1、教师:让我们变成一棵小树吧!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树,大家边说“长啊长,长出小芽芽来了”,边将自己的身体由蹲着的姿势渐渐地变成站着的姿势。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的感受成长。

教师:除了小树可以长大,还有什么也能长大呢?

3、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任何一种可以由小变大的植物或动物。边做动作变说短句:长呀长,长出小芽芽来了。长呀长,长大啦!

4、鼓励幼儿随着教师一起说短句。

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阅读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教师朗诵散文一遍。感受蓝蓝的、白白的、绿绿的、红红的情景。

2、感知故事的名称,学习词汇:“小芽”、“长大”。

三、完整倾听散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活动。

1、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幼儿边看书边朗诵散文。

2、当朗诵到“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XXX?”时,教师故意拉长声音,启发幼儿参与朗诵。

3、教师朗诵时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重复部分,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朗诵。

《熊宝宝的小芽芽》

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

熊宝宝种下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熊宝宝高兴呀,每天都来看看它。

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

摘下叶子咬一口,真是难吃呀!熊宝宝生气拔起它,快快扔了吧。

嘿呦呦,嘿呦呦,怎么拔不动了呀?嘿呦呦,嘿呦呦,原来是个萝卜呀!

啊呜,啊呜,熊宝宝高兴的吃了它!啊呜,啊呜,熊宝宝高兴的吃了它!

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篇三)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图片,尝试通过游戏、想象、猜测,感知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体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大的快乐、自豪。

二、活动准备

1、散文录音、散文图片

2、小熊音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春天来啦!你们看!春天里有些什么?(天空、白云、花……)

(2)、天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云是什么颜色的?(白的)草是什么颜色的?(绿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红的)

2、观察图片,想象、猜测故事内容,学说短句。

(1)、出示图一。熊宝宝种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看看熊宝宝在干什么?(浇水)种子长出了小芽芽,它心里感觉怎么样?(很开心)熊宝宝很高兴,每天都来看它。

(2)、出示图二。

①小芽芽长啊长,长得怎么样了?(长大了)说的真好,长啊长,长大了。你们也来说说这句话(长啊长,长大了)再说一遍(长啊长,长大了)。真棒!你们想来做种子长大吗?(想)种子怎么做呢?(幼儿示范)种子是小小的,我们应该把身体变大还是变小?(变小)用什么做小芽芽的?(手做小芽芽)长大了是怎么做的?(幼儿示范)把手张开来,做长大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集体模仿)小芽芽是慢慢的长还是一下子就长大的?(慢慢的长)那我们的动作要慢一点。长啊长,长大了。(教师示范)。我们一起来做做看。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又……(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再……(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继续……(长啊长,长大了)(教师示范动作,慢慢变大)做的真棒!我请小芽芽们用好听的声音,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又……(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再……(长啊长,长大了)小芽芽继续……(长啊长,长大了)好的,长的真好。我们休息一下。

②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什么东西呀?(幼儿猜想)

③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熊宝宝也在心里想它会不会长出什么来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苹果图)谁能告诉我,会不会长出什么呀?(苹果)说得很对,会不会长出苹果呀?我们来看看它有没有长出苹果来?(没有。)小芽芽又长啊长,长大了。(出示梨子图)熊宝宝又在想什么?(梨)会不会长出梨呀?长出来了吗?(没有。)小芽芽继续长啊长,长大了。(出示西瓜图)谁能够告诉我,熊宝宝想什么?(西瓜)会不会长出西瓜呀?长出西瓜来了吗?(没有)

④长啊长,长大了,有没有果子?(没有)有没有西瓜?(没有)没有果来没有瓜。

(3)、出示图三。什么都没有只有叶子,熊宝宝会干什么呢?(吃叶子)熊宝宝摘片叶子咬一口,这个叶子好吃吗?(不好吃)哪里看出来不好吃?它的眉毛都怎么样了?(皱起来了)我们来做做看难吃的样子。真难吃呀!这时熊宝宝心里会感到怎么样?(生气)

(4)、出示图四。熊宝宝生气拔起它,怎么拔的?(幼儿示范)嘿哟哟,嘿哟哟。拔起来了吗?(没有)那我们再来拔吧。嘿哟哟,嘿哟哟。

出示图五。拔起来了!原来是个什么呀?(萝卜)原来是个萝卜呀!熊宝宝现在会不会生气了呀?(不会)熊宝宝会把这个萝卜怎么样呢?(烧来吃掉)熊宝宝怎么吃的?(啊呜啊呜)

(5)、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散文。

(6)、这篇散文的名字叫什么?(熊宝宝的小芽芽)

3、通过游戏活动,感知和理解散文意境。

(1)、现在我要请一位小朋友做种子,我来做熊宝宝。(请一位幼儿做种子)找到了!熊宝宝带着种子来到了草地上,先找一个坑,把种子放好。天是蓝蓝的,云是(教师拖长音)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熊宝宝种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 (幼儿表演)让我看看小芽芽长出来了吗?熊宝宝很高兴,每天都来看看它。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教师摇摇头)小芽芽又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摇摇头)小芽芽再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跺一下脚,并摇摇头)小芽芽还是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摘片叶子咬一口,真是难吃呀!熊宝宝生气拔起它,快快扔了吧!嘿哟哟,嘿哟哟,怎么拔不动啊!嘿哟哟,嘿哟哟,原来是个萝卜呀!啊呜,啊呜,熊宝宝高兴的吃了它。这个小朋友表演的真棒,我们来表扬一下。

(2)、这次我要请大家一起来做种子。请大家先找一个土坑把自己变成种子准备好。天是蓝蓝的,云是(教师拖长音)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熊宝宝种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 (幼儿表演)让我看看小芽芽长出来了吗?熊宝宝很高兴,每天都来看看它。小芽芽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教师摇摇头)小芽芽又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摇摇头)小芽芽再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跺一下脚,并摇摇头)小芽芽还是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摘片叶子咬一口,真是难吃呀!熊宝宝生气拔起它,快快扔了吧!嘿哟哟,嘿哟哟,怎么拔不动啊!嘿哟哟,嘿哟哟,原来是个萝卜呀!啊呜,啊呜,熊宝宝高兴的吃了它。

4、结束活动。

你们表演的真棒!现在请你们来做熊宝宝和我一起到外面去种萝卜吧!(播放音乐,幼儿做小熊跳出教室)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熊宝宝的小芽芽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成长的快乐和自豪。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通过游戏,阅读感知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活动准备:

1、自制挂图《熊宝宝的小芽芽》。

2、磁带《熊宝宝的小芽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组织幼儿玩游戏“长高了”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树,大家边说“长啊长,长大了”,边将自己的身体由蹲着变站着的姿势。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感受成长的过程。

3、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任何一种可以由小变大的植物。

4、鼓励幼儿随教师一起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二、师幼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教师朗诵散文,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文中描述的情景。

2、教师再次朗诵,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3、引导幼儿感知故事名称,学习词语“小芽、长大”。

三、完整倾听散文,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活动。

1、引导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朗诵散文。

2、当朗诵到“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xx?”时,教师有意识拉长声音,启发幼儿参与朗诵。

3、教师用夸张的动作表现散文中重复的部分,引导幼儿集体朗诵散文。

四、集体完整欣赏散文。

活动延伸:

餐前活动时,配合音乐继续组织幼儿欣赏散文。

水的变化教案集合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水的变化教案”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恢复性建议!

水的变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水的变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是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变化规律。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课件出示情境-:星期天,谭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球,乒乓球每个2元,足球每个20元,篮球每个40元,用200元买其中一种球,可以分别买多少个?

情境二:在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项目中,每8人一组,16人可以分成多少组?160人呢?320人呢?

(实物投影)展示:A200÷2=100B16÷8=2

200÷20=10160÷8=20

200÷40=5320÷8=40

2、组织小组讨论:在刚才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小组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算式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

(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

3、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商随被除数(或除数)娈化的规律。

研究A组题的学生汇报:

研究B组算式的学生汇报:

4、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假如要使商不变,同学们猜一猜被除数、除数该怎样变化?

(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情境三:故事“猴王分桃”引入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2、学生交流,口述算式:

4÷2=240÷20=2400÷200=2

3、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当商不变时,你发现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除数又是怎么变化的?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想。

4、引导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1)生结合算式说出商不变的规律

(2)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三)对比观察小结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1、引导观察三组算式,商有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边汇报,师边将表补充完整。

出示表:

被除数除数商

不变变变

变不变变

变变不变

师: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那样。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口算(根据每组第1题的商,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商)

100÷515÷372÷9

100÷1060÷3720÷90

100÷50120÷37200÷900

2、填空。

120÷30=(120×3)÷(30×□)

60÷12=(60÷2)÷(12○2)

200÷40=(200×□)÷(40○5)

150÷50=(150○□)÷(50○□)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8100÷300=□200÷2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水的变化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学生计算后。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58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师生共同讨论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质疑讨论,引发冲突。生先质疑,师再补充质疑:

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

对“一个因数不变”中的“因数”是否适用于任何整数。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规律补充完整。学生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4、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让学生展示“做一做”的完成情况,并说一说是如何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完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根据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

25×20= 25×( )=1500

25×200= 25×( )=200

25×XX= 25×( )=5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九第1题。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5题。(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的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积的变化规律还没研究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和探索欲望。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谈收获。

2、作业:

(1)练习九的第2、3、4题。

(2)两因数的积是345,把其中一个因数乘40,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新的积是多少?(提高题)

水的变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 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水的变化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师出:1只青蛙,( )条腿。(并拍手)

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 …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

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学生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学家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验证规律

师:大家发现的这条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再举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结论。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15×6=90,那么15×24=?,先根据规律来填写,再算一下。你会接着写吗?

四、运用规律练习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结: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还会发现积更多的变化规律。

水的变化教案(篇6)

学情分析: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词语较多,大部分能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意思,但也有许多专业术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应采取冷处理,不特意提出,如有学生问起,只做简单回答。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向长辈了解农业的变化 ;

2、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介、农、科、技、纺、织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 揭题,激发兴趣

1、 师板书课题后生读题。(板书农时,边板书边说笔顺,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2、 谈谈课前了解到的农业的变化。

3、 师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呢?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读课文,结合图,想想课文的意思。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试读,指名读,及时正音。(重点知道读好产的前鼻音,棚的后鼻音)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生说说自己已认识或刚认识的生字,怎么认识的?提出比较难识记的字共同讨论。

(3)选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请大家读读。(随机指导读好2个长句子的停顿)

a、我们用/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一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4)分节抽读课文,及时正音。

(5)谈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 写字指导

1、师范写6个生字(农的第3笔撇和绞丝旁重点指导)

2、生仿写,师要求第2个字比第1个写得好。

3、组织评议。

四、课后实践

搜集农业的新科技成果

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良种

大棚种植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厂、产2个生字。

2、积累四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1、教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看谁反应最快。(对于难识记的字要多出现几次)

2、看教师嘴形,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寻找并读出来。

二、图文对照,精读课文

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文具体介绍了(杂交水稻良种、大棚种植、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看到农业的这些变化,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兴奋、激动、好奇)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变化,对照图,练习朗读。

2、 交流朗读

(1) 第2自然段结合朗读,理解引人注目。

(2) 第3自然段让学生闭目想象,朗读好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3) 第4自然段重点读好好奇感。

(4) 第5自然段看图理解十分茁壮。

3、 师述:了解了这么多,你最想说什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句子: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

4、小结: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其实,农业的变化远不只这些。。

三、争当小讲解员活动

1、把自己课前搜集的农业科技成果拿出来,试着在小组内当讲解员介绍。

2、推荐优秀者上台介绍(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

3、小结。

四、积累词语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2、出示读读记记中四字词,选其中的词语说话,并说说类似的词语。

五、写字指导

1、教师逐字范写,边写边讲解注意要点。

2、学生纺写,师要求学生第2个超过第1个。

3、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良种

大棚种植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先进的科学技术) 无土栽培

水的变化教案(篇7)

片断

“角色”学习,自读自悟

一、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四、小组互助,自学生字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水的变化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组题,算一算,再观察这组题里面的三个算式里面的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4×()=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短暂的40分钟过得很愉快,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923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