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争“蓝精灵章”下的子章:“悦耳章”、“神笔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火烧云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二、学习
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火烧云的美妙奇异。自由读课文,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美妙、最喜欢的自然段。
(结合争章要求“悦耳章”。)
学生汇报:
1、第二自然段:
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烧”、“着了火”)
把句中的“烧”字换成“红”通不通?既然也通顺,为什么用“烧”,不用“红”?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目的:欣赏、加深理解。练习朗读。
(评“悦耳章”)
2、霞光一段:
先指名读,再同桌合作轮读。
(评“悦耳章”)
3、颜色一段:
写得好在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快和变化得多。画出作者写颜色的词语。作者写的这些颜色的词语已经够精彩的了,可是她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课件出示图片)
读的层次:
指名体会读/学生互评议读(语气轻快,节奏跳跃)/齐读。
(如学生体会不到位,教师可以插入范读。)
(评“悦耳章”)
4、形状一段:
⑴马:
好在写出了云的动态,想象力丰富。以此段为例,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这种事物(怎么样),然后描写它(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最后写它渐渐(消失/不见)。
学法出示,指导朗读:
出现──叙述的语气,较平稳。
什么样──一下子发现的喜悦。
变化──神秘感,时而轻,时而上扬。
不见──惋惜之情,似在寻找。
(评“悦耳章”)
⑵狗:
感觉在不断变化。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⑶狮子:
连气势都写出来了。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5、火烧云的形状就这些吗?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你能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可以有那些形状?
(出示课件云的图片)
你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学法),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汇报。
(评“神笔章”)
6、小结过渡:
真像作者说的那样“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是作者又说“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不是前后盾吗?小组讨论解疑。
三、作业
你觉得学完这课你想写什么作业呢?创造性地仿写云(雪、雾、雨的片断)。
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从美学的角度看:全文结构完整统一,段层错落有序;内容丰富充实,更富于变化;语言有韵律有气势,瑰丽动人。因此,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鉴美的能力。
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按火烧云变化来安排材料的。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火烧云上来时,天空中的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都改变了颜色。
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段写火烧云下去了。
全文紧紧抓住“变”来写的。
首先写出火烧云上来时,它的霞光使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子……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本来的色彩,染上了一层神秘的颜色。抓住了五个“变”字,可以使学生理解晚饭过后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了”那种惊喜的心情,体味老人“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小猪”以及乘凉人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那开心的祝愿话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是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活的情趣。
接着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是火烧云的特点。
课文第三段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说明了变化快,又暗示了色彩繁多。这四个“一会儿”构成一组排比句,可见天空颜色变化气势壮观,令人陶醉。课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表现色彩的繁多:“红彤彤”“金灿灿”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学习这一段时,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想象,可以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第四至第七段写火烧云形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马是跪着的”,“那条狗十分凶猛”,“一头大狮子……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些描写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变模糊了”,“忽然……也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反映了“马”、“狗”、“狮”变化匆匆,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
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这一拟人句说明了火烧云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们,也表现了孩子们对变化莫测的火烧云迷恋的情感。课文最后一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做为全文的结尾,与开头一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再一次显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神速,说明了火烧云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是欢乐与美好,迷恋与向往。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品味句子的意思,体味思想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是一句开心的祝愿话。老人的胡子是银白的,在火烧云霞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金黄的,长金胡子的人是没有的,乘凉人用这句话表示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充满了幽默与风趣,也表现了乘凉人喜悦心情。
2.“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句话一连用了四个“半”,不是表示左一半为紫,右一半为黄,也不是二分之一的紫,二分之一的黄,而是“紫”与“黄”,“灰”与“百合”色的混合体。其中紫色与黄色的多与少,浓与淡,又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新调合的色彩。由此可见火烧云颜色变化很多。
3.“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这句话中的“恍恍惚惚”是模糊不清,看得不真切的意思。天空恍恍惚惚的,是太阳落下去了,火烧云就要消失了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所以火烧云的形状是模糊的,既像这个,又像那个,这全凭人们的想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是似像非像的,很快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部分词语的意思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笑盈盈:盈,充满。脸上充满了笑容。课文指喂猪的老头儿看见自己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那种高兴喜悦的样子。
恍恍惚惚:看不真切,模糊不清。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课文指日落时的云霞。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成文的思路,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
课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1—2自然段)讲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第二大段(3—6自然段)讲火烧云变化着。其中第三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变化多。第四、五、六自然段讲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变化多。
第三大段(第7自然段)讲一会儿火烧云下去了。
课文第二自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是承接上文,点出这个火烧云是傍晚时的,太阳西落,首先照红了西边的天空,然后蔓延到东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半句既点明了什么是火烧云,又引起下文,具体写天空中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重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帮助学生分段。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火烧云》,我们先把这篇课文好好读一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自由回答,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二、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读懂课文,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好不好?
1、学习文章第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问题,并通过阅读学生自己解决。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的颜色,而要通过景物的变化来写火烧云的颜色?(生动,有趣,表达作者惊喜的感情。)
再读,读出这份惊喜的感情。
2、学习第二段。
1)理解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见也没见过,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这句话。
2)这句话写得真精彩,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呢!更精彩的是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先来读读课文,你们觉得精彩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呢?(非常喜欢火烧云,仔细地观察,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她的想象是非常成功的,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她成功的秘诀。
默读,想想作者先想象了什么?接着想象了什么?最后想象了什么?
先写形态像什么,再写了神态怎么样,最后写了动态怎么变。
后面两小节是不是也和这一节写法一样?
3)朗读体会。
3、学习第三段
火烧云的变化是如此之快,可是转眼之间它就下去了,看看在这最后一部分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交流。
朗读。
三、想象练习
出示图片,交流
出示两幅图片,请你选择一幅画,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也为我们展开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吧。
板书:
出现
颜色
12、火烧云变化(多、快)
形状
消退
形态像什么
想象神态怎么样
动态怎么变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积累材料”,以尝试教学法的原理为指导,运用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读、学生的议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精心设计,重视预习。
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章可循,有事可做,在提示预习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预习思考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讲霞光,哪些地方讲火烧云?2、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3、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
第二阶段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火烧云》。(板书课题)
2、提问学生:什么叫“火烧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注意不能一概照搬,应添加一定的词语,使回答更加完整。
3、火烧云还有其他名字吗?通过回答,让学生知道火烧云又叫朝霞、晚霞、彩霞、云霞,并引导学生搞清什么叫朝霞,什么叫晚霞?
4、我们知道,清晨的火烧云叫朝霞,傍晚的火烧云叫晚霞,那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晚饭后”“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来理解。)
5、默读思考: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几个方面?(霞光、颜色、形状)
第三阶段 抓住特点,精读课文。
1、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三个方面。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霞光的?
2、让学生分组讨论后,用一个字来概括霞光的特点。
3、我们知道“变”是火烧云的特点。大家默读课文3——6自然段,然后进行讨论,看火烧云的“变”又有什么特点?(变化多、变化快)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通过分组讨论,说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哪些地方写了变化快?并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
5、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很快。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师小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6、既然我们知道了怎样学习,课文4——6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三自然段差不多,就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学习4——6自然段。
7、学习反馈,指名回答: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呢?(千姿百态)
8、指导朗读3——6自然段。注意语速、轻重,突出火烧云变化快的特点和作者那惊喜与惋惜的心情。
9、用词练习:以“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为例,让学生讨论:句中的“烧”换成“红”行吗?既然行,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呢?
10、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d 有效的预习,不但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极好方法。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
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用谈话法切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知道知道答案的心理。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养成推敲字词的习惯。
总评: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思想上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第十册语文教案(上海)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2、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模仿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感受火烧云这一景观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恍恍惚惚
3、搜集资料:火烧云什么时候出现,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你能说说欣赏过的美景吗?
(生交流:比如,波澜壮阔的大海,连绵起伏的群山,绚丽夺目的彩虹…)。
1、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家--萧红(板书作者姓名),一起去欣赏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到底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根据课文一、二小节交流。(火烧云是在晚饭以后出现的红色的云。)
师:火烧云刚出现时,是一片红色,课文1、2小节就写了火烧云刚出现时的情景。(板书:出现)
2)根据第三小节交流。(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
3)根据第4--6小节交流。(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多。)
师: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很多,我们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课文的3--6小节就是写了火烧云的变化。(板书:变化)
4)交流搜集的资料。
3、根据刚才的交流,再来完整地说说"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师:1、2小节写的是火烧云出现了,3--6小节写的是火烧云的变化,那么第7小节写了什么?据生答,师板书:消失。
2)这篇课文就是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这样的过程来写的。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学习课文1、2小节
1)火烧云上来了,瞧,霞光使得大地上的一切都变了颜色。(生读句子)大地万物在霞光的照耀下,都变得红彤彤和金灿灿的,看到这样的变化,人们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乐呵呵,欣喜…),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2)出示图:看,这就是刚出现的火烧云,文中是怎样描述它的?(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3)句子中的"烧"能改成的"红"吗?为什么?
生交流(不能改,原因:(1)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师小结:"烧"字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红,还表现出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指导读句。
2、学习课文3--6小节
过渡:这一大片的火烧云气势恢宏,色彩艳丽,不得不让我们为止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火烧云千变万化。
1)颜色的变化
轻声读读第三小节,思考: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有些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颜色变化之快。
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颜色变化之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颜色真多,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看看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哪三类?(1、叠词2、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3、用实物色彩比拟)
仅仅只有这些颜色吗?还有些颜色是作者都觉得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来猜测一下,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的变化,学着作者的样子说一说。
指导朗读。
2)形状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极快,不禁让人眼花缭乱,而它的形状同样也是瞬息万变,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教案《第十册语文教案(上海)2》。轻声读读课文4--6小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短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动物,而且每种动物都不断地发生变化"感受到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师:作者欣赏着火烧云,想象了三种动物的变化,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把这三种动物的变化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动物的出现--形状发生变化--消失。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三种动物的出现、消失时,句式的变化。
出示火烧云图片:看看,这些火烧云又象什么呢?想象一下,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选一个来描述一下吗?(学生自行准备,口头交流。)
3、学习课文第7小节
1)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看着看着,作者觉得有些(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理解恍恍惚惚(由于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人们有些看不真切了,觉得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沉静"能换成"沉浸"吗?(沉静的意思是安静,沉浸的意思是处于某种气氛之中,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由于火烧云瞬息万变,使作者看花了眼,她认为必须让自己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稍作休息后再看,所以,这里只能用沉静。)(师点拨:的确,很多词语读起来似乎差不多,但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用词时一定要想想词语的意思,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2、就在人们揉揉眼睛,恍恍惚惚中,火烧云下去了。引读句子--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火烧云的喜爱,对火烧云离去的恋恋不舍,无奈之情。)
二、课堂总结,激发情感
师:火烧云是大自然这位魔术师送给我们的一道美景,作家萧红让我们随着她一起去细细体会了一番。其实,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如日出、下雨、刮风、落叶等,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相信也一定能将这些美景呈现出来。
我非常同意李老师所讲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是最重要的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行为的力量之源。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主动的学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其学习的欲望。
对于的设计,拙见如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本文从两方面描写火烧云的景象,一是颜色多,变化快;二是形状多,变化快。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有趣,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措施:
1.课前,教师提醒学生观察清晨或傍晚天空云霞的变化,特别关注火烧云的自然现象。观察时,要注意云彩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周围颜色发生的变化,火烧云的强烈的霞光使乡村的大白狗、黑母鸡、小白猪、老人变了颜色,它给人们带来喜悦而亲切的感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象与课文所描写的景象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接着,作者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教学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读过这段后的感想。然后,作者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分别把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用四个段落做了详尽的描写。结构安排上大致与第一部分相似,但所描写的景象要具体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把每段的内容弄清楚,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火烧云形状的特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从中体会火烧云中云彩的形状瞬息万变,美妙无穷,也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
3.探究学习,展开想象。
课文中作者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深入体会,比如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把火烧云想象成了动物,突出了火烧云变化的有趣。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表明火烧云形状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着,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再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他的什么形状等,让学生通过想象,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一番描述,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拓展活动。
学习完本课,要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象,充分展开想象,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断。
对于本课,我倾向于进行资源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拓展资源一:火烧云的形成。
拓展资源二:火烧云的图片或者录象资料
拓展资源三:表示颜色的词语。
其中想特别说一下资源二的使用。这一资源的出示时间很重要。翻阅很多老师的备课,一上来就是一段录象或一串图片,看似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情景之中,我认为不然。如果只能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这样的资源引入是不是有点低效。换一种方式,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拥有了来自文本的独特体验之后,再出示资料并进行朗读或习作的指导训练,是不是更有成效?就本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当解说员或是给录象配音等,进行朗读训练,更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火烧云等等。如此,使资源更好的与文本融合,为文本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教案系列] 《火烧云》教案其三,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恍恍惚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作者的文字,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恍恍惚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空晚霞放光彩,千变万化惹人爱。火烧云不仅变化极快,而且色彩十分丰富。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一起去感受一下火烧云的神奇、美妙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灿、镇”,后鼻音“猛”和多音字“模、待”。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必、灿、凶、猛、威、镇”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胡”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骑、庙”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必:在他的心底,有一个秘密,胃酸分泌多,必须去求医。
灿:火光真灿烂,灶前做晚饭,出言来搭讪,汕头遇八仙。
字谜示例:
马站一旁,一人可上,两腿跨坐,驰骋疆场。(谜底:骑)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必”卧钩圆润,撇画有力。
“胡”注意左右都要写得瘦小些。
“灿”“火”字略瘦长,“山”略宽。
“骑”右部稍宽稍长。
“秒”“少”右点稍高,撇向左下长伸。
“凶”外框竖不宜太高。
“猛”左部宜伸展,右部紧凑,底横宜长,托住上部。
“庙”“广”的撇要充分伸展。
“威”斜钩舒展,注意不要少写里面的短横。
“武”第二横略长,不要多写一撇。
“镇”“真”里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山-灿(灿烂)-仙(仙境)-讪(搭讪)
奇-骑(骑马)-椅(桌椅)-倚(倚靠)
少-秒(秒针)-妙(奇妙)-吵(吵闹)
真-镇(镇定)-慎(谨慎)-填(填补)
(4)多音字。
模
mú:模样一模一样
mó:模型模范
待
dài:等待以礼相待
dāi:待着待一会儿
辨析:“模”表示“法式、规范、标准”“仿效”“模范”“模特儿”时,读mó;表示“模子”“形状、样子”时,读mú。
“待”表示“停留”时,读dāi;表示“等待”“需要”“要,打算”时,读dài。
(5)重点词语释义。
笑盈盈: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
红彤彤:形容很红。
金灿灿:形容金光耀眼。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威武:(多义词)①指力量强大,有气势。②指武力、权势。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恍恍惚惚:形容模糊不清,看不真切。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整体上描述了火烧云给大地万物和天空带来的变化。
第二部分(3~6):具体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部分(7):写火烧云下去了。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
明确: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描写火烧云。
3、火烧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颜色的特点:颜色多、变化快。从“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
形态的特点:形态多、变化快。“马”“狗”“狮子”突出了火烧云形态变化之多;“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说明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作者的文字了解了火烧云发生时的景象,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教案: 《火烧云》教学思考(示范版)”。
《火烧云》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学生自己读就能读懂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运用前几课的教学方法学习。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谈谈你印象当中的火烧云,用一句话来描述。学生回答完以后,请大家在书中找出描写火烧云的句子读一读,学生找的准。接下来开始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你读懂什么?我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多数学生已经能通过读书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批注在书上,而且归纳的很准确。当汇报的时候,学生举手的人多了,回答的也到位。
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变化极多”,抓住“颜色多、形状多”,并且能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了解了火烧云的形状后,我设计了随文练笔,展开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可以仿写。学生行动很快,内容写得好,他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该说本节课按计划教学任务都能完成,效果很好。我欣慰的是前几课的训练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见效了,心里很高兴。
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从美学的角度看:全文结构完整统一,段层错落有序;内容丰富充实,更富于变化;语言有韵律有气势,瑰丽动人。因此,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鉴美的能力。
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按火烧云变化来安排材料的。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火烧云上来时,天空中的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都改变了颜色。
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段写火烧云下去了。
全文紧紧抓住“变”来写的。
首先写出火烧云上来时,它的霞光使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子……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本来的色彩,染上了一层神秘的颜色。抓住了五个“变”字,可以使学生理解晚饭过后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了”那种惊喜的心情,体味老人“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小猪”以及乘凉人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那开心的祝愿话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是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活的情趣。
接着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是火烧云的特点。
课文第三段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说明了变化快,又暗示了色彩繁多。这四个“一会儿”构成一组排比句,可见天空颜色变化气势壮观,令人陶醉。课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表现色彩的繁多:“红彤彤”“金灿灿”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学习这一段时,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想象,可以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第四至第七段写火烧云形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马是跪着的”,“那条狗十分凶猛”,“一头大狮子……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些描写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变模糊了”,“忽然……也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反映了“马”、“狗”、“狮”变化匆匆,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
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这一拟人句说明了火烧云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们,也表现了孩子们对变化莫测的火烧云迷恋的情感。课文最后一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做为全文的结尾,与开头一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也再一次显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神速,说明了火烧云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留给人们的是欢乐与美好,迷恋与向往。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品味句子的意思,体味思想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是一句开心的祝愿话。老人的胡子是银白的,在火烧云霞光的照射下,变成了金黄的,长金胡子的人是没有的,乘凉人用这句话表示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充满了幽默与风趣,也表现了乘凉人喜悦心情。
2.“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句话一连用了四个“半”,不是表示左一半为紫,右一半为黄,也不是二分之一的紫,二分之一的黄,而是“紫”与“黄”,“灰”与“百合”色的混合体。其中紫色与黄色的多与少,浓与淡,又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新调合的色彩。由此可见火烧云颜色变化很多。
3.“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这句话中的“恍恍惚惚”是模糊不清,看得不真切的意思。天空恍恍惚惚的,是太阳落下去了,火烧云就要消失了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所以火烧云的形状是模糊的,既像这个,又像那个,这全凭人们的想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是似像非像的,很快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部分词语的意思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笑盈盈:盈,充满。脸上充满了笑容。课文指喂猪的老头儿看见自己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那种高兴喜悦的样子。
恍恍惚惚:看不真切,模糊不清。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课文指日落时的云霞。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成文的思路,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是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之一。
课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1—2自然段)讲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第二大段(3—6自然段)讲火烧云变化着。其中第三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变化多。第四、五、六自然段讲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变化多。
第三大段(第7自然段)讲一会儿火烧云下去了。
课文第二自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是承接上文,点出这个火烧云是傍晚时的,太阳西落,首先照红了西边的天空,然后蔓延到东边。“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半句既点明了什么是火烧云,又引起下文,具体写天空中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重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帮助学生分段。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火烧云》,我们先把这篇课文好好读一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自由回答,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二、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读懂课文,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好不好?
1、学习文章第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问题,并通过阅读学生自己解决。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的颜色,而要通过景物的变化来写火烧云的颜色?(生动,有趣,表达作者惊喜的感情。)
再读,读出这份惊喜的感情。
2、学习第二段。
1)理解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见也没见过,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这句话。
2)这句话写得真精彩,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呢!更精彩的是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先来读读课文,你们觉得精彩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呢?(非常喜欢火烧云,仔细地观察,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她的想象是非常成功的,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她成功的秘诀。
默读,想想作者先想象了什么?接着想象了什么?最后想象了什么?
先写形态像什么,再写了神态怎么样,最后写了动态怎么变。
后面两小节是不是也和这一节写法一样?
3)朗读体会。
3、学习第三段
火烧云的变化是如此之快,可是转眼之间它就下去了,看看在这最后一部分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交流。
朗读。
三、想象练习
出示图片,交流
出示两幅图片,请你选择一幅画,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也为我们展开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吧。
板书:
出现
颜色
12、火烧云变化(多、快)
形状
消退
形态像什么
想象神态怎么样
动态怎么变
《火烧云》一课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我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积累材料”,以尝试教学法的原理为指导,运用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读、学生的议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精心设计,重视预习。
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章可循,有事可做,在提示预习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预习思考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讲霞光,哪些地方讲火烧云?2、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3、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
第二阶段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火烧云》。(板书课题)
2、提问学生:什么叫“火烧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注意不能一概照搬,应添加一定的词语,使回答更加完整。
3、火烧云还有其他名字吗?通过回答,让学生知道火烧云又叫朝霞、晚霞、彩霞、云霞,并引导学生搞清什么叫朝霞,什么叫晚霞?
4、我们知道,清晨的火烧云叫朝霞,傍晚的火烧云叫晚霞,那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晚饭后”“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来理解。)
5、默读思考: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几个方面?(霞光、颜色、形状)
第三阶段 抓住特点,精读课文。
1、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三个方面。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霞光的?
2、让学生分组讨论后,用一个字来概括霞光的特点。
3、我们知道“变”是火烧云的特点。大家默读课文3——6自然段,然后进行讨论,看火烧云的“变”又有什么特点?(变化多、变化快)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通过分组讨论,说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哪些地方写了变化快?并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
5、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很快。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师小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6、既然我们知道了怎样学习,课文4——6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三自然段差不多,就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学习4——6自然段。
7、学习反馈,指名回答: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呢?(千姿百态)
8、指导朗读3——6自然段。注意语速、轻重,突出火烧云变化快的特点和作者那惊喜与惋惜的心情。
9、用词练习:以“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为例,让学生讨论:句中的“烧”换成“红”行吗?既然行,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呢?
10、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d 有效的预习,不但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极好方法。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
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用谈话法切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知道知道答案的心理。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养成推敲字词的习惯。
总评:
对本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贯穿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思想上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第十册语文教案(上海)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2、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模仿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感受火烧云这一景观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恍恍惚惚
3、搜集资料:火烧云什么时候出现,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一道道美丽的景观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你能说说欣赏过的美景吗?
(生交流:比如,波澜壮阔的大海,连绵起伏的群山,绚丽夺目的彩虹…)。
1、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家--萧红(板书作者姓名),一起去欣赏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到底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根据课文一、二小节交流。(火烧云是在晚饭以后出现的红色的云。)
师:火烧云刚出现时,是一片红色,课文1、2小节就写了火烧云刚出现时的情景。(板书:出现)
2)根据第三小节交流。(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
3)根据第4--6小节交流。(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多。)
师: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很多,我们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课文的3--6小节就是写了火烧云的变化。(板书:变化)
4)交流搜集的资料。
3、根据刚才的交流,再来完整地说说"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师:1、2小节写的是火烧云出现了,3--6小节写的是火烧云的变化,那么第7小节写了什么?据生答,师板书:消失。
2)这篇课文就是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这样的过程来写的。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学习课文1、2小节
1)火烧云上来了,瞧,霞光使得大地上的一切都变了颜色。(生读句子)大地万物在霞光的照耀下,都变得红彤彤和金灿灿的,看到这样的变化,人们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乐呵呵,欣喜…),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2)出示图:看,这就是刚出现的火烧云,文中是怎样描述它的?(出示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3)句子中的"烧"能改成的"红"吗?为什么?
生交流(不能改,原因:(1)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师小结:"烧"字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红,还表现出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指导读句。
2、学习课文3--6小节
过渡:这一大片的火烧云气势恢宏,色彩艳丽,不得不让我们为止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火烧云千变万化。
1)颜色的变化
轻声读读第三小节,思考: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有些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颜色变化之快。
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颜色变化之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颜色真多,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看看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哪三类?(1、叠词2、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3、用实物色彩比拟)
仅仅只有这些颜色吗?还有些颜色是作者都觉得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来猜测一下,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的变化,学着作者的样子说一说。
指导朗读。
2)形状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极快,不禁让人眼花缭乱,而它的形状同样也是瞬息万变,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教案《第十册语文教案(上海)2》。轻声读读课文4--6小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短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动物,而且每种动物都不断地发生变化"感受到形状变化的多而快。
抓住"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师:作者欣赏着火烧云,想象了三种动物的变化,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把这三种动物的变化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动物的出现--形状发生变化--消失。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三种动物的出现、消失时,句式的变化。
出示火烧云图片:看看,这些火烧云又象什么呢?想象一下,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选一个来描述一下吗?(学生自行准备,口头交流。)
3、学习课文第7小节
1)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看着看着,作者觉得有些(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理解恍恍惚惚(由于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人们有些看不真切了,觉得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沉静"能换成"沉浸"吗?(沉静的意思是安静,沉浸的意思是处于某种气氛之中,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由于火烧云瞬息万变,使作者看花了眼,她认为必须让自己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稍作休息后再看,所以,这里只能用沉静。)(师点拨:的确,很多词语读起来似乎差不多,但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用词时一定要想想词语的意思,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2、就在人们揉揉眼睛,恍恍惚惚中,火烧云下去了。引读句子--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火烧云的喜爱,对火烧云离去的恋恋不舍,无奈之情。)
二、课堂总结,激发情感
师:火烧云是大自然这位魔术师送给我们的一道美景,作家萧红让我们随着她一起去细细体会了一番。其实,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如日出、下雨、刮风、落叶等,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相信也一定能将这些美景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火烧云的特点,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
过程与方法: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2.在朗读中领悟作者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
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景色的美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火烧云图。
2.你从多媒体课件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火烧云)
3.什么是火烧云呢?火烧云的景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火烧云》吧。
4.出示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檀”(前鼻音),“盈、彤”(后鼻音),“揉”(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4.课件出示“我会写”。
必须胡子灿烂骑马分秒凶猛接着
寺庙威武镇静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必”“威”“武”。
(3)学生写字。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图。课件出示火烧云图。
(1)什么是火烧云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呢?(先写火烧云上来后地面上发生的变化,接着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然后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3.学生默读课文,按照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对火烧云有一定的认识,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细读第1自然段,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思考:
(1)什么是霞光?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完成填空。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公鸡变成了。黑母鸡变成了。两头小白猪变成了。喂猪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了。(红的金的紫檀色的小金猪金胡子)
3.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还能想象出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变成了”的句式说一说。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自然段,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运用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火烧云上来后大地上出现的美丽景色,感受火烧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五、课堂小结。
火烧云上来了,大地笼罩在柔和明亮的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那么,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又有什么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语句,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火烧云上来后地面上发生的变化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同学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出新授课的内容。
二、品读表现颜色变化的句子,感受美好。
1.作者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2.讨论交流感受。
(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烧”字用得好。“烧”在句子中有扩展、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又写出了火烧云的面积大)
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烧云的颜色和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①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板书: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
茄子紫
②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排比)
③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这地方”成了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真让人感到奇妙)
3.小结: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令人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你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表现形状变化的句子,感受美好。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
2.出示阅读提示。
(1)课文给我们勾画出了哪些动态的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3)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3.汇报交流。
(1)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板书:马狗狮子
(2)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既多又快。
①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一匹马,写出了火烧云的姿态。从“一会儿、两三秒钟”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快)
②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大狗凶猛,后面跟着几条小狗,可见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
③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用生活中常见的庙门前的石狮子的形态来写火烧云的形状,使人感到具体形象。“威武”“镇静”突出了狮子的庄重、肃穆。写火烧云的形状变成马、狗和狮子,说明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
(3)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火烧云瞬息万变)
②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孩子们是多么留恋火烧云的美景啊)
4.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设计意图:
用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课文是怎样把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写具体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回顾总结,感受美好。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了解了火烧云瞬息之间由清楚到模糊,以及最后不见的过程。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板书:变美
语文教学设计--登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山雨*语文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0n)啼啭(zhu4n)倾吐(t()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3)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组内朗读比赛。
③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配乐朗读比赛,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句、段,在美的享受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猫》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
重点: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⑶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板书一:《猫》郑振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一篇文章《猫》,这篇题为猫的文章,实际写的是养猫。这点从文章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文章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以看出来。从养了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肯定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读这篇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运用媒体播放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勾画生字及生词。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运用媒体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如下):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怂恿蜷伏惩戒污涩怅然
⒉解释下列词语。
郁闷怂恿蜷伏惩戒断语
⑵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如下):
思考题一:文章写我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
②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及感受。
2.精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如下):
思考题二: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思考题三: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二: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
《猫》
郑振铎
来源样子性情结局
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
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活泼亡失
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亡失
④明确思考题三: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三。
显示第四屏(如下):
思考题四: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考题五:文章围绕养猫的经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把三个故事组织起来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四:
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感情酸辛怅然难过、自责
教师点拨:
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猫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是人对于动物的自责。
④明确思考题五:
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从三个故事之间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早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波澜起伏。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结尾又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开拓深意,呼应篇首。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猫》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文章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体会了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艺术特色,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精段赏析。
(四)布置作业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来分析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解题要点:
回答此题,要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体会、联想。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我之所以一口断定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对这只猫没有好感。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发生鸟被咬的事,我大约会因喜爱这只猫而迁怒于别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941.html
上一篇:黄继光语文教学设计
下一篇:四年级语文教案蜜蜂优秀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