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音乐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语文

③下节课(或者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设计)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JK251.com延伸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赠汪伦(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绝句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ng)泊(b)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n)重(ch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优质教案] 古诗词教学反思之四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优质教案] 古诗词教学反思之四》,希望您喜欢。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十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学这10首古诗词,我不像以前教学古诗词那样详细讲解,而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了解大意,背诵古诗,复习古诗并能积累运用。教学这部分,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根据拼音和工具书,熟读了10首古诗词,利用每首古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书,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反复的读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了10首古诗词的大意,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还初步对古诗进行了分类。

三、是注重实践,根据分类的古诗去积累以前学过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板块意识。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引领学生背诵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咏鹅》《咏柳》《墨梅》;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引领学生背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等,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同类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四、是加强古诗运用,结合xxxx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册中的积累运用部分进行练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中不仅油水、山、鸟……还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于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让同学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能力,学习效果不佳。

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绝句


语文教案示例: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

4.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ng)泊(b)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n)重(ch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板书设计

(五)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赠汪伦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旗下教案网article/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优秀模板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优秀模板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诗词三首教案--精选版


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XX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六、鉴赏语言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把握住了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每首诗词的理解。请大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反复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开始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年谁堪伯仲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等句子的点拨。

七、课后思考

请大家任选一首诗词,从表现技巧的角度写一篇阅读心得,下节课交流。

参考信息:

《虞美人》可从"问答式直抒胸臆"和"新颖、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两方面入手;

《书愤》可从"鲜明的对比手法"入手;

《扬州慢》可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和"对比、拟人手法"等方面入手。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24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