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解读教材(精选教案)

时间:2022-02-24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活动总结

解读教材--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打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验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学习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往有所改变,以往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与习作: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能看作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学生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来,小语界对作文教学的探讨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譬如,情境作文、观察作文、分类作文等,前几年,以包全杰为代表的序列作文研究,也风靡一时。但作文教学始终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建构作文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孩子的作文要经历模仿──启思──感悟──创新的过程,最终指向学生能够独立作文,而在这样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引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转变,必须设法要建立一种桥梁。对话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一个人的心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先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话,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那么就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了,有了对话的积淀,再让学生构建作文,就变得轻松而又容易了。

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作文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学生学习作文,不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与感悟,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作文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生命的运动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所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笔者针对这样的习作安排提出以下思考:

创设情境──在对话中激趣

情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传送,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可运用谈话、聊天、问题、提示等策略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的对话参与为教师提供了可测的心态,再依学情而导思、导情、导行,从而,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兴趣,渲染气氛。例如,我指导学生写《雪花》的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生:因为今天下雪了。

生: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雪。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雪,小的时候也像你们一样经常在雪地里玩,比如,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车,真是乐趣无穷。刚才我看见你们在室外玩得很开心,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但你们在玩中感受到什么了吗?

生:我感受的雪花冰凉冰凉的,把我的手都冻红了。

生:我感到雪很滑,我在雪地上跑,摔了好几个跟斗,我的屁股还疼呢。

师:以后不要在雪地上乱跑,小心摔坏了。

生:我感到雪花很好玩,飘在我的脸上,像小虫子似的在爬,痒痒的,凉凉的。

师:是挺好玩儿。

生:我觉得下雪不好,你看,大家把雪都带进教室了,弄得地面又是水又是泥的。

(不约而同的看地面)

师:是这样,大家尽量注意点,别把雪带进教室里来。

生:我觉得下雪挺好的,雪花装扮了大地,大地成了银白的世界,屋顶啊,树木啊,操场啊,都盖上了雪被,多好看呀!

师:看来大家感受还不少,可你们认真观察雪花了吗?你发现雪花有什么特点?

活动体验──在对话中感悟

作文的灵感在活动中生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学生没有材料可写,主要是没有观察和积累,没有情感的积蓄,实践证明儿童对临近或现实的经历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兴奋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因此,应该充分的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地伴随着对话。对话是随意的,是真实的,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多维的,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获得了个性体验。这个对话过程也是学生的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除了自己的灵感之外,多来自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你说我说,你问我答,你做我想,全方位的参与,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例如我指导学生《写一种花》的片断:

师:下面我们分部分来观察。看不清的同学可到前面来,然后在小组内议论一下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

(学生纷纷到前面观察,议论纷纷,同组同学之间交流)

师:我们先来汇报花的茎,好吗?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数了数这盆花一共有五根茎,有的直挺的长着,有的斜长着,还有的弯下了腰。

生:我量了量,高的有40厘米,矮的有20厘米。

生:它的茎是淡绿色的,上面有黄色的细纹儿。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绒毛,是白色的,像抹上了一层白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粗的有小拇指那样粗,细的有筷子那样细。

生:我打个比方,这几根茎好像亲兄弟集合在一起开会呢?

生:那个高一点的像一位老人在给孩子讲故事。

生:那个矮的斜长着的好像在练太极拳。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师:谁能把茎的这部分连起来说说,大家在评一评说的怎么样?

汇报交流──在对话中放飞

有了活动的经验和情感的积蓄,就要让他们把所看所听所想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对话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以问题来启发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按着一定的思维逻辑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同时,对话又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不拘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提出讨论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的关键是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尊重为前提,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评,激励学生向不同的观点挑战。对话不能有教师的语言霸权,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要注意的是,对话不能只关注情感,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对话语言的合理性,准确性,条理性。

这个过程是思维的碰撞、思辨、展开、互补、借鉴、模仿、创新等综合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合作的结晶,是真善美的发现。例如我指导学生写《观察蚂蚁》的片断:

(室外活动:找蚂蚁、看蚂蚁、抓蚂蚁。)

师:刚才我们在室外认真观察了蚂蚁,有的同学还抓了几只回来,那么你们说说看懂了什么?

生:我在小河边看到一群黑色的小蚂蚁,密密麻麻的数不清,它们在不停的爬动,可是也不分散,我想它们一定是在开会,商量什么大事情。

生:我在路旁发现了一个蚂蚁洞。我拔了一根草钓蚂蚁。我把草根小心的伸进洞里,然后慢慢的抽出来,呀!只见一只黑色的大蚂蚁顺着草根向上爬呢,它晃动着触须好象说:咦!奇怪,哪来的草根儿,我得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它爬到洞口观察了一会儿,就爬到了洞外,围着洞口转来转去,忽然,它发现一个死虫,咬了几口,然后晃晃头好象说:味道美极了,也叫我的伙伴来尝尝。于是就爬回洞里了,不一会就出来好几只蚂蚁,那个领头的说:弟兄们,快走哇。他们来到小虫旁就开始咬了起来。有一只蚂蚁爬开了,在一旁舞须子,那意思好象说:弟兄们,咱们把虫子搬回洞里去吧。于是,它们就拖的拖,拽的拽,推的推。我好象听他们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真是太有趣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而且还能想象蚂蚁的语言,真的不错。所以我们在看蚂蚁的时候,不仅要看它们是怎么活动的,还要想象、猜测它们说什么?

生:老师,我们几个同学抓到一只黄色的大蚂蚁,把它放到黑色蚂蚁群之中,那只黄蚂蚁吓得惊慌失措,边跑边喊:救命呀!救命呀!几只黑蚂蚁追过去就咬它。黄蚂蚁疼得直打滚,黑蚂蚁说:你这个奸细,来我们这儿干什么?咬死你。黄蚂蚁直求饶:你们放过我吧!我不是故意来的。其中一只黑蚂蚁从黄蚂蚁身边爬过好象说:这次饶了你,下次别来了。黄蚂蚁歪歪斜斜地逃跑了。

师:你说的太有趣了,其他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蚂蚁很有规矩,每群蚂蚁各有各的地盘,如果有外敌入侵,他们就不顾一切,联合起来把外敌赶走。

生:我发现蚂蚁很团结,它们搬食物的时候谁也不偷懒。

生:蚂蚁的分工很明确,有负责放哨的,有负责筑巢的,有负责找食物的,还有负责照顾孩子的。

归纳梳理──在对话中得法

前面是围绕话题展开的对话,尽管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思维得到了飞跃和创新,但这些都着手于作文内容的。作文不仅要解决写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是教师规定学生怎么写,有严格的要求与框架,而现在主张作文形式的自由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的问题应来自学生的自我选择。所以要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作文的写法,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问题说明白了,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清楚,内容条理,主题突出。例如《观察蚂蚁》我是这样引导的:

Jk251.coM编辑推荐

苏教版二上识字2教材解读优秀模板


识字2,也可以这样来读

读出一些美丽

城楼红灯金水桥

高高的天安门城楼,红的墙,黄的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红灯笼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摇曳多姿。汉白玉的金水桥开阔规整,装华丽,更为天安门增添了不少魅力。再加上广场上整齐的队伍,天空中飞机划过的美丽弧线,怎不叫人大声赞叹?

读出一些壮观

大典检阅海陆空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十年前,甚至是六十前的天安门广场,长安大街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旷世大典上,人民解放军以规模空前的阅兵式,把中国展现给世界。这是新中国50年来阵容最强,规模最大,受阅场面最为气势恢宏的一次大阅兵。

读出一些热闹与欢乐

礼炮焰火狂欢夜

礼炮轰鸣,美丽的烟火在天空开出缤纷的花朵,把晚上的北京城照得亮如白昼。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沸腾的夜晚,狂欢的夜晚。读着这些词语,我们又会不由自主想到更多的词语:载歌载舞、灯火辉煌、欣喜若狂、欢天喜地让我们读得更加热闹些,更加快乐些,永远记住这个美好的夜晚!

读出一些自豪

神州腾飞中国龙

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神州是什么?中国龙是什么?腾飞又是什么?其实,读懂这些词语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你瞧

神州,也是我们中国的名字啊,就像你叫贝贝、她叫小冰是一样的。咱们中国还有好多有趣的名字哪中华、神州、华夏、九州。让我们大声读读这些名字,然后把它们全都记在心里面。在许多古老的传说里面,龙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把我们的祖国称为中国龙。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劳动人民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新天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北京奥运举世瞩目,这些全都标志着中国巨龙的不断腾飞,所以,让我们再次自豪地大声朗诵

城楼红灯金水桥

大典检阅海陆空

礼炮焰火狂欢夜

神州腾飞中国龙

单元圆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篇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第93~97页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第98~102页教学圆的周长及计算公式。第103~108页教学圆的面积及计算公式。第109~113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练习,实践与综合应用。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1由表及里,体验圆的特征。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圆的形状已经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教材通过三道例题教学圆的形状特点。例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把教学的话题集中到圆上来。让学生自找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边是曲线,这是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使用圆规画圆以及了解关于圆的几个重要名称,进一步认识圆。用圆规画圆,不仅是规范地使用工具作图,而且在画圆的时候能体会到,圆是铅笔绕固定的一个点旋转一周画成的图形。教材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既满足学生“玩中学”的愿望,又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画圆的方法。在学生试着画圆时,教材用四张连续的图片,展示了使用圆规画圆的要领:用尺确定圆规两脚尖的间距;把圆规针尖固定在纸的一个点上;手握旋柄,绕固定的点把圆规旋转一周,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里的展示,对不能独立使用圆规的学生起示范与说明的作用,对能用圆规画圆的学生有提醒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作用。联系圆规画成的圆,教学圆心、半径、直径,对它们的形状、位置和常用的字母分别作了清楚的阐述。如圆心是一个点,是圆规针尖固定的那个点,用字母o表示;半径是线段,一端是圆心、另一端是圆上任意一点,用字母r表示;直径也是线段,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用字母d表示。教材还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体会并内化知识。再经过“练一练”第1题的辨析和度量长度,能更准确地把握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练习十七在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如第3题,在画圆时体会大小不同的圆可以有共同的圆心。第4题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其中最大的那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第6题在方格纸上平移圆心,圆也随之平移,体会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第7题体会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从而理解测量直径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2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教学圆的周长共编排三道例题,采取“猜想——验证”和有意义地接受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4着重教学圆周长的含义,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呈现三个直径不同的自行车车轮的图片,先让学生想像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哪一个行的路程比较长。在此基础上,教材指出车轮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从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内容,使原有的周长概念迁移到新的图形上来。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能直观地看到直径长的车轮周长长些,直径短的车轮周长也短。由此形成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的猜想,开启了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大门。例5组织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最终形成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铺平道路。在编写上有五个特点:一是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进行探索活动,便于测量圆的周长;二是用硬纸板剪4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三是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剪出的圆的周长,鼓励方法创新,主动体验化曲为直的转化策略;四是明确了探索的方向是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研究周长与直径间的倍数关系;五是设计了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每个学生都能把在小组里测量、计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便于从四组数据,尤其是四个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的比较中,发现规律。学生的实验充其量只能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测量工具、方法和误差决定的。因此,教材在例5的后面继续教学圆周率的知识。讲了四点内容: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一般取π的近似值314。学生以自己的实验为基础,能够有意义地接受圆周率。并根据周长(c)直径(d)=π,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得出周长公式以后,计算圆周长的问题安排在“试一试”和“练一练”里面,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应用记住公式。例6是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的问题,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有两个原因:一是思路比较顺畅。由于已知圆的周长,所以很自然地会想到周长公式。于是,把周长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的思路也就随之产生。二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应用圆的周长公式,既能解决已知直径(半径)求周长的问题,又能解决已知周长求直径(半径)的问题。学生体会到这些,对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深刻、更全面。例题把教学重点放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以及列方程依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上,把解方程留给学生完成。这道题涉及四位数除以三位数,所以使用计算器计算。按照《标准》的要求,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般笔算。数据更大的乘、除计算,一般使用计算器。3引导探索,指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圆是曲线图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比直线图形困难得多。在应用面积公式时,还涉及新的运算顺序。因此,编排四道例题,组织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并对应用公式求面积的计算作细致的指导。例7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在求图形的面积时,经常使用数方格的方法,虽然有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这里的图形,数方格不仅能知道面积大约是多少,而且对探索面积公式有启发作用,这些都是例题的编排意图。分别以边长4厘米、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的边为半径画一个圆,数方格求圆的面积,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圆的14在正方形里面,34在正方形外面,只要数出14个圆的面积,再乘4就得到整个圆的面积。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数错。二是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正方形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相等。因此,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倍数关系就是圆面积与它的半径平方的倍数关系。后者正是圆面积公式的内涵所在。为了引起学生对圆面积与半径平方的关系的注意,教材设计的表格里,把半径这一栏放在正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中间。通过填写半径的长度,体会它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从而联想边长乘边长相当于半径的平方。在计算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之后,由“大象”卡通提出“圆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体会圆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可能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并带着这个悬念教学下一道例题。例8把圆等积变形成长方形,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编写上有三个特点:一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空间经验和图形知识,通过形象思维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隐含了极限思想;二是组织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交流中充分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三是展开了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思维全过程,突出了用πr替代长方形的长,r替代长方形的宽,以及把πr×r改写成πr2这三个关键点。例9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怎样写算式和怎样运算是教学重点。算式314×52是依据面积公式πr2列出的,读作三点一四乘五的平方。算式里的平方应该先算,这里没有把它作为一条运算顺序教学,仅指导学生先算3.14×52里的52是多少。“练一练”里已知圆的直径是8厘米,求圆的面积。可以分步列式,先用8÷2=4(厘米)求得半径,再用3.14×42求圆的面积。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3.14×822,要提醒学生为82添上括号,保证先算圆的半径,不可以列成3.14×822。例10求环形的面积,是与圆有关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着重教学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图示直观呈现环形,帮助学生理解铁片面积是两个圆面积的差,从而得出解题步骤是先分别算两个圆的面积,再把它们的面积相减。在理出解题步骤以后,让学生分步解答,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如果列综合算式3.14×102-3.14×62求铁片面积,就能把算式改变成3.14×(102-62),使计算比较简便。“试一试”和练习中的组合图形都是由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是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和,或者是面积的差。两个基本图形中至少有一个图形是半圆形,计算半圆的面积应该是圆的面积除以2。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活泼能干的姐姐。孙中山喜欢姐姐是因为姐姐“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一点儿也不怕吃苦”,还因为姐姐活泼、愉快,一有空就陪孙中山玩,还经常唱歌给他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爱、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因为缠足而遭受肉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失去了笑脸和歌声,失去了童真和快乐。以“喜”开头,通常是悲剧的写法。“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因此,第一自然段虽然与缠足陋习无关,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正因为姐姐活泼可爱、勤劳能干,她的遭遇才愈发惹人同情,正因为孙中山爱姐姐之深,才有恨缠足之烈。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几个自然段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首先交代缠足是一种什么样的陋习,以及在缠的时候给女性带来什么样的痛苦。“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就像在给人上刑,可见缠足是一种非常野蛮、非常残酷的虐待妇女的行为,这不仅会在肉体上给人带来折磨,而且会在心灵上给人带来伤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接着写孙中山与妈妈的一场争论,在争论中,一方面表现了妈妈对于“祖宗传下来”的陋习的无奈和盲从,可悲又可怜,妈妈此时内心的痛苦一点也不亚于姐姐和孙中山,一方面她过去也被她的妈妈缠过足,她亲身体验过缠足的痛苦,可是现在作为妈妈,她又在亲手给可爱的女儿带来缠足的痛苦,她是多么不愿意这样做啊!其实又有哪个母亲愿意给自己孩子稚嫩的身心带来如此重大的创伤呢?可是仅仅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仅仅因为“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只好像孙中山的妈妈一样,“含着眼泪”给女儿缠足,陋习就这么延续着……另一方面,从孙中山和母亲的争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小年纪的孙中山是非分明、敢于指责陋习的反抗精神。最后写缠足以后姐姐像变了一个人,“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正是因为从小在心里就埋下了憎恶缠足这一恶习的种子,孙中山才会有后大的重大举措——废除缠足。第八自然段即最后一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要废除的陋习应该是很多的,为什么孙中山“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毫无疑问,小时候姐姐缠足的事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不能让姐姐的悲剧再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身上重演,废除这一陋习,不仅是对妇女身体的解放,更是对妇女心灵的解放。回顾全文,孙中山小时候目暑姐姐缠足的痛苦是他产生破陋习动机之因,而陋习最终被废除则是由因导出之果,因写得详细、周密,果交代得简明、清楚。

本文转载

高中教案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编码。

2.初步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二)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教材介绍了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数的编码、字符编码、汉字编码、多媒体信息的编码。

在讲解数的编码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转换运算的示例让学生了解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转换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相互转换方法的掌握程度。由于在计算机中数据都是按字节(二进制8位)来保存的,如何处理(表示)数据中的小数点?如果有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并作一些提示,然后安排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拓展知识,获取答案。

在字符编码和汉字编码部分,教师可以强调这些编码方案都是人为规定的。有了这些编码方案,才会有比较便利的信息的交流。由于这部分教材包含比较多的叙述性的内容,所以安排了一个实践体验项目,内容为观察字符的内码。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形式。目前,比较主要的包含对简体汉字进行编码的标准有:iso/iec10646、gb18030和unicode等。这些标准实际上与音频、视频领域的一些标准一样,也存在着标准之争的问题。我国从xx年3月起开始实施国家标准gb18030,这不仅是信息技术上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信息秩序和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对汉字编码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了解iso/iec10646和unicode的应用现状。

在多媒体信息编码部分,重点是声音等模拟物理量数字化的一般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数字化的一般原理。在讲解模拟量的数字化时,可以强调:各种模拟物理量通过传感器的能量转换,形成模拟形式的电压波形,再经过采样和量化,最后变为一系列的数据,见图1.1。

图1.1

模拟量数字化

彩色图像的每一个像素,可以用3个字节来表示,每个字节分别表示此像素中的红、绿、蓝成分,每个字节用来存储该成分在256个等级中的某一量值。如果教师想直观地展示如何用3个数字来表示一种颜色,建议使用各种工具软件中的自定义颜色功能。

例如,在windows自带的工具软件画图中,执行菜单命令颜色à编辑颜色,出现编辑颜色对话框。单击其中的规定自定义颜色按钮,出现编辑颜色对话框。

又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中,执行菜单命令格式à字体后,在字体颜色中选其他颜色,也可以在颜色对话框中对颜色进行设置。

在这些有关颜色设置的对话框中,输入红、绿、蓝的数值,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用代表红、绿、蓝成分的3个数值可以确定一种颜色。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模数转换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其中的采样和量化的步骤。

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5)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教材结构分析(思维导图)

教学注意点:

1、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时应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表象,通过分类归纳出概念特点,从而形成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概念。

2、明确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为推导周长公式和计算周长打下铺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p40第4题)

3、完善周长的概念。

教材p41呈现周长的概念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事实上,周长的概念应该包含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过程,进而明确周长概念应该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理解周长的概念。

(1)理解封闭图形。

(2)区分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周长。(不仅仅是“直直的”图形有周长,圆形或树叶也有周长)

(3)渗透“绳测法”。

5、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注意从学生不同的算法中进行归纳总结。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

(2)注意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往往会记错公式,如:长方形周长=(长+宽)*4等,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对比,要引导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来记住公式,不可死记硬背。

6、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p45例4、例5)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尝试让学生不用尺,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在估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周长的概念。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59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