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送温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方法。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估计商大约是多少,与组内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提出列竖式时的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4、学生带着问题列竖式计算。
5、小组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6、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上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6、验算:你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算?
7、试一试。
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再讨论算法。
2、练一练。
(1)填比较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可以通过计算比较,还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规律来判断。
(4)在这道题中有多余条件,要引导学生选取有用的条件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这个情景,让学生理解:
142÷8=17(次)……6(袋)
6袋还需要运1次,所以要运1+17=18(次)
(5)此题于上一题对比,请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剩下的5朵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验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教师出示问题:“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多少本?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独立计算后集体讨论计算方法。
问题(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6、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科书p62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比较分析法做。
(3)集体订正。
2、摘苹果游戏
(1)出示试题,贴上苹果。
846÷6156÷4364÷7
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两位数的算式上的苹果
(3)算一算,集体练习,指名部分学生板演。
四、应用
1、出示教科书p62第4题,按如下过程进行思考。
(1)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
(2)找出题中的数学问题。
(3)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4)独立完成
2、出示教科书p62页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4℃)-4℃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并板书:“+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4”。[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2.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二、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2.归纳正数和负数。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出现:①+4、19、+8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4、-11、-7、-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②+4、19、+8844.43都大于0,-4、-11、-7、-155都小于0。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3.练习。(1)完成第6页第2题。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7页第5题。(图序调整)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说明: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5+268-40-88.3+103012.4提问: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4)完成第6页第3题。学生可能出现:①1、2、3、4、5,-1、-2、-3、-4、-5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如1、-1、2、-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如1、2、3、4、5,-1、-2、-3、-4、-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说明: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1.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2.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总说明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育才二小六年级下册导学案六年()班姓名:
第5课手指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高咏梅审核:六年级组执教:幸运竹b组
学案教案一、预习检验,我来夺冠发放训练单,完成以下习题: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我已经了解过他,还读过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2、给词语注音:搔痒窈窕秽物爱憎纽扣渺小鼻涕3、填空相貌()养()处()体态()丝竹()4、照样子写词打算盘拧螺丝蘸药末戴戒指研脂粉二、美文美读,由我做主1、展示组开火车范读课文。2、阅读组评议并展开挑战。三、入情入境,心心相印展示组展示自己的合作学习成果,可按以下流程展示:1、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姿态、性格、长处)3、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组同学认真做笔记以备互相挑战,然后才自由补充展示组的发言四、感悟品评,魅力无穷1、小组成员谈自己从文中明白的道理、受到的启示。2、就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3、拓展共享:各小组中的代表展示在预习中搜集的类似这篇文章的资料。4、我最欣赏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五、仿写练笔,随心所欲1、阅读组写学习本文的读后感或仿写。展示组相机检查书写姿势。2、展示组朗读自己自主学习时完成的读后感或仿写内容。教师梳理多元话题。六、你争我辩,快乐无限1、攻防打擂,互相挑战,检测反馈所学内容。2、总结。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二、感情朗读。三、理解文本,达成共识。四、感悟赏析,学习写法。五、写话训练。六、挑战检测,知识反馈。七、教师总结。教学反思:《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文中所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五根手指的长处与短处,学生容易把握;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达,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给人的启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易于理解。展示组只展示到这里,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引导展示组抛出如下问题: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于是同学们在你争我辩中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以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估计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故事导入
有一天,3只小猫背着鱼篓,拿着鱼竿,高高兴兴地到河边去钓鱼,来到河边后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一天下来结果怎样呢?出示挂图。
2、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提出问题。
[评析:运用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二、建立模型
1、自主探索:初步认识一个数与0相乘得0的含义。
小组讨论: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一题吗?
(1)用加法计算:0+0+0=0
讨论:为什么三个0相加是0呢?
(2)用乘法计算:0×3=0
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形成结论:
(1)你能知道0×7和8×0是多少吗?
(2)从以上的学习中你会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0和一个数相乘得0
3、出示例题2的挂图,仔细看图,理解题意。
(1)列式计算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17×6=102(个)。
(2)估计一下,体育馆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4个看台有400多个座位。
(3)用竖式计算102×4小组讨论: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对“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估算、口算以及学过的笔算方法上算法上进行探索,中间有0的三位数都是接近整百的数,这为学生运用估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估算,能使学生对笔算结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笔算中错误的发生,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培养学生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三、拓展运用
1、填空。
(1)0和一个数相乘得()
(2)0×2=6×0=0×9=1×0=
2、运用。
(1)用竖式计算:2×304=603×3=506×7=8×206=
3、拓展。
(1)第一个书架上有205本书,第二个书架上有198本,第三个书架上有202本,第四个书架上有196本,你能估计出4个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吗?
(2)松树有105棵,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3倍。(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解答。)
[点评:针对知识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片段展示:
师:谁愿意演大雁?(请了一个)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大雁都是一队一队的(就请了七个)
师:大雁们,动身飞吧!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啊?大雁要注意听好了,要回答大家的问题哦!(大雁绕着教室一圈一圈地飞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对话多元化)
生1:大雁,你们要到哪里去?
大雁:我们要到南方去。
生2:大雁,你们为什么要到南方去?
大雁:冬天,这里的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到暖和的南方去。
生3:大雁,你们要飞多长时间啊?
大雁: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吧。
生4:大雁,你们会看见什么?
大雁:白云、飞机、村庄、田野、小河
生5:大雁,你们遇到什么事?
大雁:暴风雨、飞机、猎人、饥饿
师:大雁,秋姑娘在信里对你怎么说?
教后反思: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时,本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演促读,以演质疑,以演导思,以演品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亲身体验,感受阅读乐趣
新课标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才能谈创新提高,这就是在阅读目标方面强调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本人以挂图激趣,看图贴词,图文结合,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以演导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在演中质疑,读中导思,感悟文本;在演后自读,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读通读顺,启发思考,引导提问理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课堂伊始,事先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
三、动身动脑,诵读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40分钟的时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地读,学习有韵味地读,有感情地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043.html
上一篇:单元乘除法教学反思 教案精选
下一篇: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