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
时间:2022-02-27 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教案课题
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酸、碱、盐的性质及有关知识
2、掌握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规律、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废水问题的处理引出酸碱盐的性质,设计方案检验、除杂、制备,提升学生的知识网络,渗透方法,进一步发展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规律性的认识和提升,方法技能的培养3、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XX年奥帆赛在青岛举行,海水污染倍受关注问题:污水的检验、处理
思考、回答情感渗透,增强环保意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再现。深入探讨:你还可以用哪些物质相互反应制取氯化镁?讨论、设计、交流方案提高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渗透分析方法的引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刚才几个问题的解决,都应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点拨:1.你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呢?2.你认为制备一种物质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复习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条件;置换反应规律等相关知识各抒己见:检验、除杂、离子共存等常见问题的解决规律、方法交流,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性的认识和提升,方法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梯度练习,学以致用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展示结果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梳理、交流、提高
谈谈收获,一起分享;
说说疑惑,共同解决.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1)用网络图整理完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复习指导132页精练及时巩固整理学习方法的培养,加深学习效果
JK251.com延伸阅读
3.4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天平,砝码.
四、教学过程:
动(一):温故知新:实验一:天平一边放重300克的一本书,另一边放50克的砝码多少各个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准备天平,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
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天平平衡后,两边分别同时放上两个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问题二: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试一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后再用字母表示先合作、交流,后找多名学生归纳规律,在学生都理解后教师出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设x=y,则:x+c=y+cx-c=y-c(c为一个代数式)问题三: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小组进行实验,总结规律。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设x=y,则:cx=cyx/c=y/c(c为一个不为零的数)
活动(三)拓展运用:例1解下列方程:(1)x+2=5(2)3=x-5第一题教师领学生完成,给出解方程的完整步骤,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第二题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能力。例2解下列方程:(1)-3x=15(2)-n/3-2=10学生独立完成(两生黑板练习),后两生给与评价。
活动(四):议一议:通过对以上两个方程的求解,请你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你的解对不对?合作交流并回答
活动(五):练一练:课本随堂练习。
活动(六):小结反思: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活动(七):布置作业:必做题推荐作业:
3.3等式与方程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教学重点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版面设计方程与方程的解一、等式与恒等式:二、方程与整式方程: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例1:例2: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⑴猜年龄: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⑵找规律: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二、新课传授:1.等式与恒等式:①等式: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②恒等式: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2.方程与整式方程:①方程: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②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①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②一元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⑴x=1;⑵x=-2。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左边=7×1+1=8,右边=10-2×1=8,∵左边=右边,∴x=1是方程7x+1=10-2x的解。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左边=7×(-2)+1=-13,右边=10-2×(-2)=14,∵左边≠右边,∴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例2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⑴5x+4=11;⑵;⑶2x-y=1;⑷;⑸。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练习】课后习题1、3(口答);2(1、2)(指定学生板演)。三、作业:课后习题同步练习
生活中的酸碱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重要性质:酸碱性;理解溶液酸碱性强弱与ph的关系;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初步学会探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酸碱性的方法。
3.了解酸和碱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增进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酸和碱强弱程度及其实质
教学难点
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诊断:
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2、nahso4是酸吗?
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诊断上节课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情景引入:
nahso4不是酸,但其水溶液显酸性。所以只要溶液中含有较多h+的显酸性,只要含有较多oh-的溶液显碱性。
问题:厨房中有两杯醋溶液,你怎么知道哪杯浓度更大?
可以通过尝的方法得出哪杯溶液浓度大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我这有一瓶待测液,取少量于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呢?
仔细观察,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
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时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调: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用完后要进行洗涤)
点拨: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只能准确到整数)要精确的测定就要使用ph计
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酸碱知识复习的教学方案
课题
酸碱知识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盐的组成
2、会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探究活动,4、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物的分类引出酸碱盐的组成,设计一组区分物质实验来引出酸碱的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知识网络,渗透方法,进一步发展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练习、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魔术引入酸碱
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对酸碱知识有哪些了解?
思考、回答从已有知识出发,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练习:化合物的分类引出:分类不同→组成不同→性质不同
独立思考、回答让学生明白分类的重要性,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如何区分稀hcl、naoh溶液、nacl溶液点拨:1.这一组物质在本质上的区别2.分别是利用了酸碱的哪些性质?讨论、设计、交流实验方案1.加一种物质一步区分2.加两种物质两步区分并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渗透分析方法的引导实验探究:指导学生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分组探究实验,交流结果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总结归纳:1.酸和碱各有哪些化学性质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汇报、总结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网络梯度练习,学以致用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展示结果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收获:回忆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作业:课本p139页1~6题及时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章教案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
5、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铁的性质
第一节铁的性质
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3.疑点: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三.教学步骤[提问]:结合日常生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铁的知识?[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整理。这时候再出示铁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铁的“真正面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得出铁的物理性质。[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能导电,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g/cm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提问]:前面我们在哪里学习过其他物质与铁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回答]:(1)能与o2反应;(2)能与稀hcl,稀h2so4反应等。[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以及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设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如果把铁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结果会怎么样呢?[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跟氧气的反应(1)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师生活动]: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铁丝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却极易生锈等。[讲解]: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含杂质的铁在潮湿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o2、水分作用而生锈,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板书]:(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提问]: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来防止铁生锈,以及你知道的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铁不容易生锈?[板书]:a.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涂油漆(3)防止铁生锈的方法b.覆盖保护层涂油形成保护膜:烤蓝、电镀c.制成不锈钢[实验]:完成实验6-1、6-2,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2.铁与稀hcl、稀h2so4的反应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1)现象:a.铁表面覆盖有红色的铜b.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2)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教师活动]:铁与cuso4溶液的反应,讲一下我国湿法冶金的历史,并根据以上各点总结出铁的化学性质。[板书]: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四、布置作业:p120课后题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通过找学生分别叙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公式及特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展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一览表。并和学生们共同复习这些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一览表
函数
性质
指数函数
y=ax(a>0且a≠1)
对数函数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实数集R
正实数集(0,﹢∞)
值域
正实数集(0,﹢∞)
实数集R
共同的点
(0,1)
(1,0)
单调性
a>1增函数
a>1增函数
0<a<1减函数
0<a<1减函数
函数特性
a>1
当x>0,y>1
当x>1,y>0
当x<0,0<y<1
当0<x<1,y<0
0<a<1
当x>0,0<y<1
当x>1,y<0
当x<0,y>1
当0<x<1,y>0
反函数
y=logax(a>0且a≠1)
y=ax(a>0且a≠1)
图像
Y
y=(1/2)xy=2x
(0,1)
X
Y
y=log2x
(1,0)
X
y=log1/2x
三、同一坐标系中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合成,观察其特点,并得出y=log2x与y=2x、y=log1/2x与y=(1/2)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关系。所以y=logax与y=ax互为反函数关系,且y=logax的定义域与y=ax的值域相同,y=logax的值域与y=ax的定义域相同。
Y
y=(1/2)xy=2xy=x
(0,1)y=log2x
(1,0)X
y=log1/2x
注意:不能由图像得到y=2x与y=(1/2)x为偶函数关系。因为偶函数是指同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此图虽有y=2x与y=(1/2)x图像对称,但它们是2个不同的函数。
四、利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去解决含有指数与对数的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及比较函数的大小值。
五、例题
例⒈比较(Л)(-0.1)与(Л)(-0.5)的大小。
解:∵y=ax中,a=Л>1
∴此函数为增函数
又∵﹣0.1>﹣0.5
∴(Л)(-0.1)>(Л)(-0.5)
例⒉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解:∵log67>log66=1
log76<log77=1
∴log67>log76
注意:当2个对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时,可在这2个对数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这2个数的大小。
例⒊求y=3√4-x2的定义域和值域。
解:∵√4-x2有意义,须使4-x2≥0
即x2≤4,|x|≤2
∴-2≤x≤2,即定义域为[-2,2]
又∵0≤x2≤4,∴0≤4-x2≤4
∴0≤√4-x2≤2,且y=3x是增函数
∴30≤y≤32,即值域为[1,9]
例⒋求函数y=√log0.25(log0.25x)的定义域。
解:要函数有意义,须使log0.25(log0.25x)≥0
又∵0<0.25<1,∴y=log0.25x是减函数
∴0<log0.25x≤1
∴log0.251<log0.25x≤log0.250.25
∴0.25≤x<1,即定义域为[0.25,1)
六、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8[1/(2x-1)]
2.y=loga(1-x)2(a>0,且a≠1)
七、评讲练习
八、布置作业
第113页,第10、11题。并预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在物理、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重难点: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过程
导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类的各种食物均直接或间接来自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新课: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食物含有保证人体正常生活生长发育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探究: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份
目的:说出盒装食物的营养成份和生产原料。
推荐器材:记录本、调查表、钢笔等。
指导:1、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份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
2、设计调查表。
3、独立完成对5种盒装食物营养成分调查。
教师建议:选择学校或家长附近的超市或食品商店阅读5种食物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主要营养成分,生产原料等信息。
教师讲述:食物多种多样,生产原料一般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
蛋白质、糖类、脂肪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目的:举例说明食物中含有质白质、淀粉、脂肪。
器材:面粉、花生、小麦种子、烧杯、试管、滴管、碘液、白纸、匙子、纱布、单面刀片、镊子、清水等。
教师指导:1、2人一组,取一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轻轻揉挤,观察清水的变化。
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在另一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继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沙布团→黄白色的胶状物质。
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向清水渗出许多白色物质,是什么?是否是淀粉?如何验证。
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向着白纸,用大拇指挤住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
学生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样多吗?
教师讲述: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每天要摄取足量多的蛋白质,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生命活动。
瘦肉、鱼、蛋、豆、奶、含大量的蛋白质。
糖: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含糖植物: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甘薯,马铃薯、藕、甘蔗、甜菜。
脂肪: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可贮存猪肉、羊肉、蛋、大豆和花生。
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通过调查盒装或袋装食物营养成分、理解蛋白质、淀粉、脂肪是人类三大营养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