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口算:(1)××6××40(2)××3××80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二、新授1、教学倒数的意义。(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6=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3、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三、练习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3、开放性训练。×()=()×=()×()四、总结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学追记: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开学到现在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节课,而且没有把握。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种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譬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8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所以,我渴望上出这节课的特点,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上网看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向自然蒋老师和初中的物理老师分别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我又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分,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以及我的补充题时,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即使成人,在表述体积和容积有时也不得不借用实物。所以,我课前准备一大桌子几十件的瓶瓶罐罐、盆盆壶壶,绝不是自寻麻烦,没事找事。这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这节课还是留下的一些遗憾:其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不能让每个学生自己带来生活中的容器,每人自己的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一、激趣引入
板书课题:纳税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指出: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了解纳税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师:观察分析下面几组信息,讨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纳税?②为什么要纳税?
屏幕显示:
①某汽车制造厂2001年12月生产小轿车销售额865万元,向国家缴税金70万元.
②某教师去年3月对外讲学收入900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0元.
③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其中税收占15175亿元.
④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基金补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等社会保障投入达982亿元.
⑤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资金42亿元.
⑥2001年,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达213亿元.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2)合作交流.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小结: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你如果是一个应该纳税的人,应怎么办?(主动纳税.)
2.理解税种.
教师:结合课前的调查,在小组上讨论,哪些行业要缴纳哪些种类的税?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情况,教师板书: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教师:你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理解吗?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运用实例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作适当的解释.
提问:什么叫应缴纳税额?请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下面一组信息,请说一说应缴纳税额各是多少?
屏幕显示:
①顶天水泥厂2002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81.7万元.
②华胜宾馆2002年8月的营业额是94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47万元.
③某卷烟厂2002年2月卷烟销售额达3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200万元.
④张老师的月工资收入是1400元,超出某标准8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元.
教师: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税率=×100%
教师: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教师: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例如国家规定下面一些税种的税率一般是:
①增值税17%(或13%).
②消费税根据消费品种不同从3%到50%不等.
③营业税分行业从3%至20%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④个人所得税按收入的高低从5%到45%不等.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你对税率的理解,如何计算应纳税款?
出示例6,学生读题.
教师:如何理解按营业额的5%纳税这句话?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00×5%=150(万元)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页中“做一做”的题目,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订正.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1~4题.
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第4题学生读题后提问:应纳所得税额420元是什么意思?应按什么的5%纳个人所得税?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叫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做后交流他们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实践活动
拟定一个与税收有关的题目,在课外开展一项实践调查活动.并对调查情况作简单分析,写一篇调查报告.(可小组合作完成.)
五、反思体验
教师:请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样去尽纳税的义务?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线段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二)认识几和第几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也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一个重点,这一部分掌握得好与坏关系到将来学习立方体几何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立方体图形,研究过立方体图形。我们五(2)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头脑反应迟缓,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决定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上课时我先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利用教具、学具,通过教的参与指导,让学生摆弄触摸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三个要素。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其特点,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表格,通过看、数、量、议、想等过程,使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自主互动学习的方法,能够互补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后进生的促进。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础,从顶点的特点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555.html
上一篇:除法的验算